巴士海峡--优良的潜艇伏击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35:32
  台湾岛南部、沟通太平洋与南海的巴士海峡是一个经济、军事和政治价值"含金量"极高的海区,也是西太平洋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海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使之成为重要的军事夺控要冲。而其具有的特殊海洋水文气象特征,更使之成为优良的潜艇伏击作战区。

  位于台湾岛与巴坦群岛之间的巴士海峡,平均宽约185千米,水深一般在2000-5000米之间,最深处达5 126米。巴林塘海峡位于巴坦群岛与巴布延群岛之间,宽约82千米,一般水深为700-2000米,最深为2887米。

  巴士海峡位于台湾构造带和吕宋岛弧构造带的交汇,是太平洋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线。海峡海底地形起伏变化甚大,主要是大陆坡,间有海岭海沟,海槛深度在2400-2600米之间。吕宋岛附近的岛架宽20-110千米,台湾南端岛架很窄,仅20千米左右。巴士海峡海底表层沉积物以粉沙质为主。巴士海峡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气象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高温多雨,季风盛行,雷暴较多,台风影响频繁。

  巴士海峡季风性、高频率大风大浪的气象因素,使该海域的潜艇在与水面舰艇和飞机的相互对抗性搜索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投放声呐浮标是舰艇和飞机搜潜的重要手段之一。流速较大的海水表面流会很快地将空投入水声呐浮标移位带走,从而影响对潜艇目标的定位精度。有时,海流还会造成固定目标沿海流相反方向移动的假象。

  巴士海峡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区之一。受季风的影响,大风大浪频率终年较高。在盛行东北浪的冬季,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高达37.5%-40%,大浪频率50%-60%,大涌频率70%,平均波高均在2米以上(11月和12月更高达2.6-3.2米),最大波高7-9.5米。相对于冬季,海峡夏季的海浪要小一些(台风期除外),但大浪大涌的频率仍有20%和30%-40%,平均波高1.5米,最大达6-7米。

  高海况对直升机搜潜和反潜将带来极大的困难。海面波浪很大时,直升机很难在舰上起飞降落,变深声呐和拖曳声呐很难放下和回收。波浪会对声呐浮标的探测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3.04米高的波浪将使声呐浮标的传输信息损失75%, 4.57米高的波浪几乎使声呐浮标的传输信息完全丧失。此外,雷雨及其产生的海面破碎波会在大面积的海域内增大环境噪声,使声呐接收机的信噪比降低,从而降低其对探测目标的识别能力。在水下活动的潜艇探测声呐较少受海面波浪的影响,从而在与水面舰艇和飞机的相互对抗性搜索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巴士海峡的特殊海况使潜艇的这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巴士海峡存在着强度较小、上界深度较深、厚度较大、较持久稳定的海水跃层,利于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行动。跃层是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声速等状态参数随深度变化而显著变化的水层。

  在海水层结相对稳定的海洋中,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声速等状态参数的垂直分布通常不是渐变的,而是在海面很薄的一个近乎均匀的混合层之下,呈阶跃状变化。在海洋科学中,将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声速等状态参数出现急剧变化或不连续剧变的阶跃状变化水层,称为海水温度跃层、盐度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温度跃层在海洋中经常存在,并影响盐度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通常,海水的密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在海水盐度跃层垂直梯度变化不大的海区,其海水的密度跃层大体上与温度跃层相重合。

  海水对大多数辐射能的传导性都很差,只有声能是一个例外。声音在水中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1450米/秒,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快4倍。象在空气中一样,水中的任何固体都能反射声波,被反射的回波可被灵敏的接收机检测到。与在空气中不同,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压力和盐度,其传播路径也不是直线的,而是按斯涅尔定律呈圆弧形。斯涅尔定律是空气中光波的传播定律,但适用于声波在水中的传播。

  根据斯涅尔定律,当水的密度发生变化时,声波会出现折射现象。也就是说,声波在水中从一种密度层向另一种密度层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弯曲的:声波从低密度层向高密度层传播时,向法线方向折射;相反,从高密度层向低密度层传播时,则向偏离法线方向折射。此外,海面和海底还会使声波产生散射,出现圆弧会聚现象,使从某一声源发出的声波不能从某一海区通过。这一海区称为会聚区,会聚区与声波的强度无关。因此,处于会聚区中的潜艇即使离声呐发射机的距离很近,也较难被探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击沉水面舰艇的战例中,有许多就是存在会聚区现象。

  声速跃层是指因海水温度、盐度、压强的不均匀,使声音传播速度在垂直方向发生突变的水层。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不仅与声速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声速的垂直梯度有关。在上层,以水温变化的影响最大,随着水温的急剧下降,声速急剧减小,在温度跃层达到最小值,称为声道轴(也称深声道)。在温度跃层以下的深海中,温度的垂直变化趋于平缓,声速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声速梯度在声道轴上下方向相反,声源辐射声线在声速跃层最大的地方产生向声道轴方向的弯曲,使声音在水中的传播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声信号不易穿过跃层;二是声信号在深声道中的衰减较小,传播距离可以很远(特别是低频声波),一般在1000千米以上。

  声速跃层对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具有积极的作用。水声设备在深声道中的使用效果最好,在深声道中航行的潜艇可以探测到距离很远的目标。在声速跃层之上发射的声呐信号,不易探测到跃层之下的目标,潜入跃层以下的潜艇被发现可能性大为减少。

  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特殊水文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巴士海峡海水的温度、盐度垂直结构分为黑潮表层水、亚热带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五个性质各异的水团。巴士海峡终年存在着强度较小、上界深度较深(50-150米)、厚度较大(50-150米)、较持久稳定的深海型海水密度跃层,极利于潜艇的水下通信和躲避水面、空中搜寻的潜艇隐蔽行动。

  巴士海峡的海水密度跃层可以为潜艇产生"液体海底"效果,便于潜艇的设伏和隐蔽攻击。海水密度跃层对潜艇的操纵具有很大的使用意义。海水密度跃层通常较为稳定,能有效地阻止海水的水下对流。在上层密度小、下层密度大的正密度梯度跃变层中,海水的浮力增大,俗称"液体海底";在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负密度梯度跃变层中,海水浮力减小,称为" 海中断崖"。较为稳定的正海水密度梯度跃层可以使潜艇相对静止地旋浮在跃层水中,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浮力,在"液体海底"中慢速"静音"巡航,而不易被发现,象雄狮慢慢接近羚羊一样,在对方全无知觉的情况下,搜索并接近目标,确定截击方位,对水面舰只实施快速的攻击,然后隐蔽潜航,迅速脱离攻击战位。

  受气候、季风、黑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巴士海峡表层海水温度终年较高,一般在25-29℃,季节性变化不大(冬季24-27℃,夏季28-30℃)。经海峡东口北上的黑潮主轴水深为50-150米,受其影响,巴士海峡表层温度梯度变化不大,从表层到100米深层的温度变化很小,到200米深层时水温才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一般为14-20℃),温度梯度随着水深的变化而增大。巴士海峡的温度跃层终年存在,而且稳定持久。

  巴士海峡的盐度表层变化较小,冬季为34.5,夏季为34.1。受高盐的黑潮影响,盐度梯度变化很小。以深海型标准,巴士海峡的海水密度跃层为正跃层,以温度跃层为主,终年存在,稳定持久。巴士海峡水色湛蓝,透明度较大,总的趋势是夏季高,冬季低;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2月至10月,海水透明度大于30米;11月至翌年1月,海水透明度为24-26米。巴士海峡高透明度海水虽然对潜艇的隐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由水深适度(上界深度50-1 50米)、厚度较大(50-150米)、持久稳定的海水密度跃层形成的"液体海底"和占有优势的气象通信条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海水高透明度对潜艇活动造成的影响。宽厚狭长的巴士海峡"液体海底"为潜艇慢速"静音"巡航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巴士海峡以及与南海东北部东沙水域共同组成的大深度、大范围水体,为潜艇战术机动和攻击提供了宽阔的空间。台湾岛南部、沟通太平洋与南海的巴士海峡是一个经济、军事和政治价值"含金量"极高的海区,也是西太平洋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海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使之成为重要的军事夺控要冲。而其具有的特殊海洋水文气象特征,更使之成为优良的潜艇伏击作战区。

  位于台湾岛与巴坦群岛之间的巴士海峡,平均宽约185千米,水深一般在2000-5000米之间,最深处达5 126米。巴林塘海峡位于巴坦群岛与巴布延群岛之间,宽约82千米,一般水深为700-2000米,最深为2887米。

  巴士海峡位于台湾构造带和吕宋岛弧构造带的交汇,是太平洋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线。海峡海底地形起伏变化甚大,主要是大陆坡,间有海岭海沟,海槛深度在2400-2600米之间。吕宋岛附近的岛架宽20-110千米,台湾南端岛架很窄,仅20千米左右。巴士海峡海底表层沉积物以粉沙质为主。巴士海峡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气象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高温多雨,季风盛行,雷暴较多,台风影响频繁。

  巴士海峡季风性、高频率大风大浪的气象因素,使该海域的潜艇在与水面舰艇和飞机的相互对抗性搜索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投放声呐浮标是舰艇和飞机搜潜的重要手段之一。流速较大的海水表面流会很快地将空投入水声呐浮标移位带走,从而影响对潜艇目标的定位精度。有时,海流还会造成固定目标沿海流相反方向移动的假象。

  巴士海峡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区之一。受季风的影响,大风大浪频率终年较高。在盛行东北浪的冬季,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高达37.5%-40%,大浪频率50%-60%,大涌频率70%,平均波高均在2米以上(11月和12月更高达2.6-3.2米),最大波高7-9.5米。相对于冬季,海峡夏季的海浪要小一些(台风期除外),但大浪大涌的频率仍有20%和30%-40%,平均波高1.5米,最大达6-7米。

  高海况对直升机搜潜和反潜将带来极大的困难。海面波浪很大时,直升机很难在舰上起飞降落,变深声呐和拖曳声呐很难放下和回收。波浪会对声呐浮标的探测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3.04米高的波浪将使声呐浮标的传输信息损失75%, 4.57米高的波浪几乎使声呐浮标的传输信息完全丧失。此外,雷雨及其产生的海面破碎波会在大面积的海域内增大环境噪声,使声呐接收机的信噪比降低,从而降低其对探测目标的识别能力。在水下活动的潜艇探测声呐较少受海面波浪的影响,从而在与水面舰艇和飞机的相互对抗性搜索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巴士海峡的特殊海况使潜艇的这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巴士海峡存在着强度较小、上界深度较深、厚度较大、较持久稳定的海水跃层,利于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行动。跃层是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声速等状态参数随深度变化而显著变化的水层。

  在海水层结相对稳定的海洋中,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声速等状态参数的垂直分布通常不是渐变的,而是在海面很薄的一个近乎均匀的混合层之下,呈阶跃状变化。在海洋科学中,将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声速等状态参数出现急剧变化或不连续剧变的阶跃状变化水层,称为海水温度跃层、盐度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温度跃层在海洋中经常存在,并影响盐度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通常,海水的密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在海水盐度跃层垂直梯度变化不大的海区,其海水的密度跃层大体上与温度跃层相重合。

  海水对大多数辐射能的传导性都很差,只有声能是一个例外。声音在水中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1450米/秒,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快4倍。象在空气中一样,水中的任何固体都能反射声波,被反射的回波可被灵敏的接收机检测到。与在空气中不同,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压力和盐度,其传播路径也不是直线的,而是按斯涅尔定律呈圆弧形。斯涅尔定律是空气中光波的传播定律,但适用于声波在水中的传播。

  根据斯涅尔定律,当水的密度发生变化时,声波会出现折射现象。也就是说,声波在水中从一种密度层向另一种密度层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弯曲的:声波从低密度层向高密度层传播时,向法线方向折射;相反,从高密度层向低密度层传播时,则向偏离法线方向折射。此外,海面和海底还会使声波产生散射,出现圆弧会聚现象,使从某一声源发出的声波不能从某一海区通过。这一海区称为会聚区,会聚区与声波的强度无关。因此,处于会聚区中的潜艇即使离声呐发射机的距离很近,也较难被探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击沉水面舰艇的战例中,有许多就是存在会聚区现象。

  声速跃层是指因海水温度、盐度、压强的不均匀,使声音传播速度在垂直方向发生突变的水层。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不仅与声速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声速的垂直梯度有关。在上层,以水温变化的影响最大,随着水温的急剧下降,声速急剧减小,在温度跃层达到最小值,称为声道轴(也称深声道)。在温度跃层以下的深海中,温度的垂直变化趋于平缓,声速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声速梯度在声道轴上下方向相反,声源辐射声线在声速跃层最大的地方产生向声道轴方向的弯曲,使声音在水中的传播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声信号不易穿过跃层;二是声信号在深声道中的衰减较小,传播距离可以很远(特别是低频声波),一般在1000千米以上。

  声速跃层对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具有积极的作用。水声设备在深声道中的使用效果最好,在深声道中航行的潜艇可以探测到距离很远的目标。在声速跃层之上发射的声呐信号,不易探测到跃层之下的目标,潜入跃层以下的潜艇被发现可能性大为减少。

  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特殊水文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巴士海峡海水的温度、盐度垂直结构分为黑潮表层水、亚热带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五个性质各异的水团。巴士海峡终年存在着强度较小、上界深度较深(50-150米)、厚度较大(50-150米)、较持久稳定的深海型海水密度跃层,极利于潜艇的水下通信和躲避水面、空中搜寻的潜艇隐蔽行动。

  巴士海峡的海水密度跃层可以为潜艇产生"液体海底"效果,便于潜艇的设伏和隐蔽攻击。海水密度跃层对潜艇的操纵具有很大的使用意义。海水密度跃层通常较为稳定,能有效地阻止海水的水下对流。在上层密度小、下层密度大的正密度梯度跃变层中,海水的浮力增大,俗称"液体海底";在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负密度梯度跃变层中,海水浮力减小,称为" 海中断崖"。较为稳定的正海水密度梯度跃层可以使潜艇相对静止地旋浮在跃层水中,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浮力,在"液体海底"中慢速"静音"巡航,而不易被发现,象雄狮慢慢接近羚羊一样,在对方全无知觉的情况下,搜索并接近目标,确定截击方位,对水面舰只实施快速的攻击,然后隐蔽潜航,迅速脱离攻击战位。

  受气候、季风、黑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巴士海峡表层海水温度终年较高,一般在25-29℃,季节性变化不大(冬季24-27℃,夏季28-30℃)。经海峡东口北上的黑潮主轴水深为50-150米,受其影响,巴士海峡表层温度梯度变化不大,从表层到100米深层的温度变化很小,到200米深层时水温才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一般为14-20℃),温度梯度随着水深的变化而增大。巴士海峡的温度跃层终年存在,而且稳定持久。

  巴士海峡的盐度表层变化较小,冬季为34.5,夏季为34.1。受高盐的黑潮影响,盐度梯度变化很小。以深海型标准,巴士海峡的海水密度跃层为正跃层,以温度跃层为主,终年存在,稳定持久。巴士海峡水色湛蓝,透明度较大,总的趋势是夏季高,冬季低;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2月至10月,海水透明度大于30米;11月至翌年1月,海水透明度为24-26米。巴士海峡高透明度海水虽然对潜艇的隐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由水深适度(上界深度50-1 50米)、厚度较大(50-150米)、持久稳定的海水密度跃层形成的"液体海底"和占有优势的气象通信条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海水高透明度对潜艇活动造成的影响。宽厚狭长的巴士海峡"液体海底"为潜艇慢速"静音"巡航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巴士海峡以及与南海东北部东沙水域共同组成的大深度、大范围水体,为潜艇战术机动和攻击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反潜巡逻机一战时已见雏形,二战时得以发展,冷战时迅猛发展。现在的反潜机已经不仅仅是只有雷达和声呐浮标了,像世界几型主流反潜机上除了装有雷达和浮标外,还都带有反潜探测仪、废气探潜仪、红外激光探测仪、磁异探测仪、水质分析仪等搜索探测设备和装置,并同时备有大量的攻潜武器。

在茫茫大海上,如果事先并不知道敌潜艇的信息,最先采用的就是雷达和目力搜索,以发现水面状态的潜艇或潜艇露出水面的通气管、潜望镜等;也可以通过观察潜艇的漏油、漏气和潜艇排出艇外的漂浮物等来发现它的“蛛丝马迹”。使用雷达搜索潜艇时,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目标信息,对反潜巡逻机的飞行高度、搜索方法、雷达开机间隔和发射时间等都有具体要求。在通常情况下,搜索雷达能够在较远距离上发现水面状态的潜艇和潜艇露出海面的通气管、潜望镜、侦察天线及其尾流等迹象,并能确定其位置和运动要素。进行雷达搜索时,应着重对海面上突然出现或突然消失的回波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核实。

目力观察具有直观、快捷的特点,即使在反潜搜索器材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搜索手段。尤其在白天和海况良好的情况下,目力反潜搜索的效率较高,可发现10海里左右的水面状态潜艇,5海里左右的海气管状态潜艇,1~3海里内的潜望镜状态潜艇,并可在潜艇上方1海里内发现水下可视度内的潜艇。飞机目视观察潜艇的有利飞行高度受海区能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在10~500米之间。但目视观察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搜索距离有限,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所以,并用雷达与目力反潜搜索时通常以雷达搜索为主,目力搜索为辅。雷达搜索的主要方法有:平行航线搜索、扩展方式搜索、拦阻搜索,以及扇形搜索、随机搜索和指定航线搜索等;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搜索法。

声纳浮标是现代反潜机普遍使用的一种主要搜潜器材,一般是在已知有潜艇活动的海域,并要在短时间内对较大范围进行搜索时;或希望在一定时间内封锁敌潜艇可能通过的航道;或者为重要目标担负反潜巡逻警戒时使用。反潜巡逻机上装有较为先进的浮标定向仪和声信号处理系统。声纳浮标是一次性使用的探测器材,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大类,被动式又分为定向和非定向两种,此外还有温深浮标、海洋背景噪声浮标等辅助性浮标。通常,根据执行任务的性质,温深浮标测出的海水温深曲线,以及由海洋背景噪声浮标测出的海区海洋背景噪声等级等,来设定声纳浮标的工作时间、水听器深度、发射机的频率通道以及浮标的样式。实际上,不同浮标的使用时机、布阵方法、定位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获取较好的搜潜效果,同时又节省浮标,正确地选择阵形是反潜巡逻机使用声纳浮标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可根据任务要求、搜索区域的大小、飞机携带声纳浮标数量的多少,选择不同的阵形和采取不同的搜潜布阵方法。主要布阵方法有:线形布阵法、圆形布阵法、方形布阵法。以上三种布阵方法使用的都是被动非定向浮标。一旦发现目标,就应补投被动定向浮标或主动浮标对潜艇进行定位并测定其运动要素。

磁异探测仪采用被动工作方式来探测潜艇,是一般反潜巡逻机上必装的探测设备,具有隐蔽性好,可靠性较高,不受海洋噪声干扰等优点。但由于其作用距离较近,大都采用低空和超低空探测,因此多在其他探测器材测得潜艇的概略位置后,再用磁异探测仪进行验证和精确定位。使用磁异探测仪时,反潜巡逻机的飞行高度应小于磁异探测仪的探测距离,而且飞行高度越低,水下探测距离就越深。不过,反潜巡逻机使用磁异探测仪时,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当雨、雪、云、雾和海浪超过5级时,磁异探测仪的探测效率就会急剧下降。使用磁异探测仪时,反潜巡逻机通常采用圆形探测法,交叉(苜蓿叶)法、平行探测法等。

吊放式声纳是水上反潜巡逻机上的主要探潜设备,它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搜索速度快、机动灵活性好,尤其适合于应召反潜;工作深度可变,可利用其几百米长的电缆,根据测得的温深变化曲线,选择最佳工作深度,从而使声纳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具有多种工作方式,可独立完成对静止和运动目标的探测。吊放式声纳一般体积较小、重量较轻(通常约为250千克),且精度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吊放式声纳既可主动探测(换能器在水中发射一定时间间隔的超声波脉冲),也可被动探测(换能器并不发射声波,只是检测和分析由换能器收到的噪声)。

由于反潜巡逻机配备有多种探潜器材,加之各种器材又有不同的特点和优长,因此在搜潜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使用,互为补充、互为验证,取得较好的搜潜效果。今后,随着新型探潜设备和技术(如机载激光探测仪、红外探测仪,以及海洋微生物探测技术等)的装备和应用反潜巡逻机的探潜本领会更加高强。

综上所述,在通常情况下反潜巡逻机的典型探潜步骤如下:首先是雷达发现通气筒子和潜望镜!,然后以磁探来概略发现潜艇,用声纳浮标准确发现目标。
不过,海面风浪稍微大点,比如有个4级海况,浮标就难以发挥作用了。潜艇稍微深点,磁探也不好用。如果再加上等温层等干扰,飞机的效率并不满意。

使用目力、雷达、红外探测仪、废气探测仪等搜索潜艇,并根据当时当地条件来选择最佳飞行高度;同时检查机载探测设备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工作状况,选定适用的声纳浮标射频通道。接着,投掷1枚或数枚测温声纳浮标,以获得该海区的温深曲线,并据此确定布放声纳浮标的间距和水听器的工作深度;投放1枚专用被动声纳浮标,以测定该海域内的海洋背景噪声级;在可能有潜艇的位置附近投放一定数量的全向被动声纳浮标,构成一个搜索阵,以确定搜索海区内有无敌方潜艇。如果发现“目标”,反潜巡逻机应立即再补投一组被动式非定向声纳浮标或少量主动或被动式定向声纳浮标,以精确测定潜艇的位置。
反潜巡逻机的攻潜“之招”
反潜巡逻机搜索探测到水下异常情况后,便要结合各种探测信息和情报对水下目标进行识别,包括技术识别和战术识别。技术识别要判明是不是潜艇,而战术识别则要确认所发现的潜艇是不是敌潜艇。然后,再根据反潜机上的导航设备和探测器材探测到的潜艇信号来确定潜艇的准确位置。在连续准确测定潜艇的运动要素,并计算出准确的攻潜位置后,反潜巡逻机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导弹、火箭或普通炸弹去攻击水面状态的潜艇;而对于水下航行的潜艇,则采用反潜导弹、反潜鱼雷和深水炸弹实施攻击。
在美海军航母编队中的中层反潜,采用区域反潜法,在区域内发现潜艇既可判定为敌对潜艇,免除了复杂的敌我判断步骤,提高了反潜效率。
玩SH4,最喜欢在这里游猎了,鬼子护航船团必经之地
好象是舰船知识几年前的老文了:D
但问题是这几乎是中国海军进出太平洋唯一的通道了。而且几乎全在台湾的火力覆盖之下
原帖由 BMCC20033 于 2008-9-17 13:33 发表
但问题是这几乎是中国海军进出太平洋唯一的通道了。而且几乎全在台湾的火力覆盖之下

那就先统一再说
哈哈,说笑话了
统一后是不是都要向我们交保护费啊,,YY下,
要是我们中国一直统一,basco也说不定被我们拿下,那么巴士海峡真正的成为我们的内海海峡了,还能控制巴林塘海峡,那就牛大了,掐小日跟玩似的。
希望有那么一天全是我们的
本来拿下台湾最重要的战略目的就是能控制巴士海峡,那可是鬼子和棒子几乎海军必经之途。
这种海况,潜艇搜索攻击目标的难度也很大!
交保护费啊,,
封锁广东省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的海域,一样可以达到目的。手段也更多,空军、水面舰艇、潜艇都可以用上。
舰船知识老文了啊:D
唉!这本来是台湾支持潜舰派振振有词的论调,
认为买八艘柴潜,部署在巴士海峡等地伏击,
吓阻效果如何如何的。只是,2000
年以来PLAN弄了一打Kilo以及数量更多的小宋,
极可能配备AIP的元级也横空出世,台湾
的柴潜呢?结果巴士海峡真成了PLAN柴潜的伏击区了.....
原帖由 onepiece 于 2008-9-18 17:04 发表
唉!这本来是台湾支持潜舰派振振有词的论调,
认为买八艘柴潜,部署在巴士海峡等地伏击,
吓阻效果如何如何的。只是,2000
年以来PLAN弄了一打Kilo以及数量更多的小宋,
极可能配备AIP的元级也横空出世,台湾
的 ...


等两岸统一了,大家一起伏击鬼子的:D
原帖由 隼鹰 于 2008-9-18 17:33 发表


等两岸统一了,大家一起伏击鬼子的:D


所以万一中国收回台湾,美国根本不痛不痒,
他的西太平洋防线依旧稳若泰山(日本、韩国、关岛、
澳洲),但日本就重创了,整个攸关命脉的航运、
能源输送线,全落入PLAN的手里。

因此若台湾政府采取亲中立场,日本会很紧张。
呵呵,96年的好象,那几年的"舰船知识"经常专访海军陆战队上校杨南镇
原帖由 king-www 于 2008-9-17 14:27 发表
要是我们中国一直统一,basco也说不定被我们拿下,那么巴士海峡真正的成为我们的内海海峡了,还能控制巴林塘海峡,那就牛大了,掐小日跟玩似的。


要是当年郑成功扬帆南征吕宋,吕宋岛,乃至菲律宾群岛的相当部分现在可能都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菲律宾共和国”也不会存在。

巴士海峡何足道哉?
原帖由 64358646 于 2008-9-17 16:25 发表
这种海况,潜艇搜索攻击目标的难度也很大!


怎么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