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子养老"时代来临 "421"家庭遇养老困境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35:03
2009年11月25日 10:11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由此中国有了第一代独生子女。30年时间过去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步迈入老年人行列,一个新的命题应运而生,那就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

  “独子养老”时代来临

  一直以来,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20世纪70年代开始,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开始在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信中明确提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严格执行的国策帮助中国成功地避免了人口的失控,但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就是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小型化趋势。

  根据全国老龄办调查,1982年中国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1995年为3.7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约28%,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

  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逐渐老去。资料显示,1979年我国妇女平均初育年龄为24岁至25岁,这就意味着,当时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了一个孩子的父母,如今差不多都到了退休年龄,开始步入老年。这一代人大概有多少呢?新华社1980年9月3日发布的一则消息称,1979年全国有607万个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显然,“独子养老”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一个新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独生子女家庭目前约有305万个,占全市家庭户总数的比例为60.2%;全市有610万左右的独生子女父母,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为43%。据预测,上海市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在2018年以后,每年有24万到34万的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阶段。

  “四二一”家庭遭遇养老困境

  今年32岁的谢珂在佛山一家公司工作,他和爱人几年前从陕南一座小城来到广东,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在事业上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作为家里的独子,他最牵挂的是家里的老父母,隔几天就要往家里打个电话。

  “二老年纪大了,有个头疼脑热的我们在这边也伺候不上,有时候只能干着急。我也曾想叫他们到佛山来和我们同住,但是他们来了一次,住了一个月就待不住跑回老家了,说是不习惯这里的饮食和气候,而且平常连个说话的邻居都没有。不过话又说回来,父母在身边,我就是有心也照顾不上,工作太忙了。”谢珂忧虑地说。

  和谢珂一样,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里,独生子女们将不得不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他们不仅有“养不起小孩”的忧虑,还要直面“养不起父母”的危机。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沿袭多年的至理名言。这就决定了老人的赡养主要依靠子孙,而不是像国外那样依靠社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特别是新的家庭结构——“四二一”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夫妻,一个孩子)的形成,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更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在一家媒体工作的薛文,是家里的独女。虽然父母现在才50多岁,身体也很健康,但心思细密的她早早地就想到了父母今后的养老问题。对于她来说,将来的择偶对象最好不要是独生子女,否则会平添许多的压力。她说:“我父母这一辈,兄弟姐妹好几个,照顾父母就相对简单一些。爷爷、奶奶可以轮流到儿女的家里去住,就是生病住院了也可以大家轮流看护。如果我再找一个独生子,我们两个人将来要照顾4个老人,还要抚养孩子,真不知道该怎么应付。”

  新型社会化养老体系亟待建立

  针对“独子养老”面临的困境,有关专家指出,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向。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许琳认为,老年人晚年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等方面。其中需求比例最高的是生活照料,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

  许琳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必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一方面要完善对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发展各种形式的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发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功能。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养老,使老年人既能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又能发挥社区老年人互相帮助的优势,这对老年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最好的选择。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已经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社区中普遍运用,我国的上海、天津、北京的一些街道社区也相继引进了这种服务,其中上海市的探索值得关注。

  上海市整合社区资源,依托助老服务社、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网点,通过上门或日托照料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服务。目前,上海市已建立社区老年活动室5677家。全市108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建立了234家助老服务社,有2.8万助老服务员为13.5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初步形成了覆盖社区的养老服务网络。

  不过从全国来看,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提供送餐服务的覆盖率仅为19.5%,能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覆盖比例,城市为55.1%,农村仅为8.2%。有关专家表示,对老年人的服务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薄弱。

  “当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逐渐走上前台,我国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的滞后将愈加凸现,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许琳说。(记者 石志勇)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11-25/1982862.shtml2009年11月25日 10:11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由此中国有了第一代独生子女。30年时间过去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步迈入老年人行列,一个新的命题应运而生,那就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

  “独子养老”时代来临

  一直以来,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20世纪70年代开始,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开始在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信中明确提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严格执行的国策帮助中国成功地避免了人口的失控,但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就是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小型化趋势。

  根据全国老龄办调查,1982年中国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1995年为3.7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约28%,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

  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逐渐老去。资料显示,1979年我国妇女平均初育年龄为24岁至25岁,这就意味着,当时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了一个孩子的父母,如今差不多都到了退休年龄,开始步入老年。这一代人大概有多少呢?新华社1980年9月3日发布的一则消息称,1979年全国有607万个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显然,“独子养老”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一个新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独生子女家庭目前约有305万个,占全市家庭户总数的比例为60.2%;全市有610万左右的独生子女父母,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为43%。据预测,上海市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在2018年以后,每年有24万到34万的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阶段。

  “四二一”家庭遭遇养老困境

  今年32岁的谢珂在佛山一家公司工作,他和爱人几年前从陕南一座小城来到广东,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在事业上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作为家里的独子,他最牵挂的是家里的老父母,隔几天就要往家里打个电话。

  “二老年纪大了,有个头疼脑热的我们在这边也伺候不上,有时候只能干着急。我也曾想叫他们到佛山来和我们同住,但是他们来了一次,住了一个月就待不住跑回老家了,说是不习惯这里的饮食和气候,而且平常连个说话的邻居都没有。不过话又说回来,父母在身边,我就是有心也照顾不上,工作太忙了。”谢珂忧虑地说。

  和谢珂一样,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里,独生子女们将不得不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他们不仅有“养不起小孩”的忧虑,还要直面“养不起父母”的危机。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沿袭多年的至理名言。这就决定了老人的赡养主要依靠子孙,而不是像国外那样依靠社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特别是新的家庭结构——“四二一”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夫妻,一个孩子)的形成,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更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在一家媒体工作的薛文,是家里的独女。虽然父母现在才50多岁,身体也很健康,但心思细密的她早早地就想到了父母今后的养老问题。对于她来说,将来的择偶对象最好不要是独生子女,否则会平添许多的压力。她说:“我父母这一辈,兄弟姐妹好几个,照顾父母就相对简单一些。爷爷、奶奶可以轮流到儿女的家里去住,就是生病住院了也可以大家轮流看护。如果我再找一个独生子,我们两个人将来要照顾4个老人,还要抚养孩子,真不知道该怎么应付。”

  新型社会化养老体系亟待建立

  针对“独子养老”面临的困境,有关专家指出,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向。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许琳认为,老年人晚年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等方面。其中需求比例最高的是生活照料,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

  许琳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必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一方面要完善对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发展各种形式的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发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功能。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养老,使老年人既能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又能发挥社区老年人互相帮助的优势,这对老年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最好的选择。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已经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社区中普遍运用,我国的上海、天津、北京的一些街道社区也相继引进了这种服务,其中上海市的探索值得关注。

  上海市整合社区资源,依托助老服务社、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网点,通过上门或日托照料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服务。目前,上海市已建立社区老年活动室5677家。全市108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建立了234家助老服务社,有2.8万助老服务员为13.5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初步形成了覆盖社区的养老服务网络。

  不过从全国来看,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提供送餐服务的覆盖率仅为19.5%,能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覆盖比例,城市为55.1%,农村仅为8.2%。有关专家表示,对老年人的服务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薄弱。

  “当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逐渐走上前台,我国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的滞后将愈加凸现,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许琳说。(记者 石志勇)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11-25/1982862.shtml
TNND社保都被狗贪污了?
1/3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人,4-5亿老人啊这就是以后的中国。大家都在家等死吧。
1个20-60岁的人要养育1.5个未成年人或老人。
不用怕。LSXXXX教主的核能时代来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就可以放开生了。反正那时候地球还没有毁灭:D
美国兰德公司就说等2020年中国就开始 未富先老了
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不会又开空头支票吧。。。不过TG的公信力下降的也是。。。{:3_90:}
不应该施行计划生育,应该敞开生育。。。
e8098 发表于 2009-11-28 09:14

养老远不是社保有多少钱的问题。
回复 8# 契卡主席


    人口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稀少的国度,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未登记的流动人口出生率到底有多少,不好说。俺在稍微大一点的工地上都见到过不少成串的小孩。。。
    这些小孩的生存环境、教育环境又有谁来关注和研究过。。。
    没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只能寄生于社会。。。
社保都被狗贪污了
一方面抨击汉族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观念,导致很多家庭无子养老的境况,
一方面也在说要提倡汉族几千年来儿孙养老的美德,
汗!!!
这种无耻真是让人汗颜啊!!!

这些年轻人如果只是要养生活尚能自理的父母也就罢了,
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
可能还要去抚养几个更加年迈,生活几乎无法自理,八九十岁的祖母外祖母辈!!!
中国生活失能的老年人有多少???民政部给的数据室940万啊,
随着人口的继续老化,这个数字有望几倍的增长!!!
  而即使不是失能老人在老迈时一生病也常常可能会有几个月需要人照顾才能生活!!!
  
  养老???就凭每个月若有若无全无保障的百十元养老金(而在农村或者小城镇根本没有,这个数目可不  少),
  到时候你想指望谁去照顾你的日常生活???请护士还是雇工啊???
  还是指望你仅有的一个儿子还是女儿???
  你知道在没有人可以轮换的情况下照顾一个失能老人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这个人根本只能辞掉工作专门照顾你???这种每天吃喝拉撒,换药换衣服的照顾是在“工作之   余” 可以做到的吗??? 可是辞去工作一家的生计怎么办???这些人的晚年估计只能期待早死或者和身上的蛆虫做伴了!!!
  
  养老???即使你生活在城市?那你就祈祷自己永远没有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的一天吧?希望自己像张三丰一样永远健康吧!!! 万一这一天真的来临,你时看看谁能专门什么都不做的照顾你的生活, 还是看你的孩子到时候是选择长时期照顾你耽搁工作被老板解雇,还是选择让你的身体慢慢生蛆!!1
对于独生子女夫妇,特别是父母没有全额社会养老待遇的,
一旦老人年迈无法自理,或者是身体不适较长一段时间内需要人照顾(现实中子女抛开工作达到两周就可能面临解雇),
这些人就等着做选择题吧?
选择照顾父母的生活,或者选择保住自己的工作来供给自己的家庭生活来源,无奈让老人自生自灭!
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
也就是说你如果老了需要人照顾或者生病,
最好保证一两个小时内就能恢复自理能力,或者钱就不够用了[:a1:]
现在的这一代老人养老前景还可以,因为他们往往有不止一个子女,而且多半会生活在一地
  病了或者有事可以托子女儿孙照料,但是中年这一代人的养老前景就悲剧了
   
    区域流动性大多了,很多父母在一个城市,孩子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
  有可能只是在节假日才能见到,甚至只能在几个国家法定长假才能见面呆在一起,更甚者就只能期待春节甚至   还有更加悲剧的。
   一旦老迈了,身体太不行了,又无法指望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搬来和自己住一起,
   那只能指望自己像张三丰一样永远健康有加,或者自己有百万继续,饭有人做,煤气有人搬,有人送,还有人开,碗有人洗,或者哪天洗浴或者上楼摔倒了能够发出足够高的惨叫可以让人听到来帮你(还要指望邻居即使听到了也愿意来多管闲事来帮你,至少我会听见当没听见的,毕竟这个世道,你扶起来了老人,他要是受伤什么的没准会记不住是自己摔倒的还是你害的)。
突然想到,TG还是很聪明的
  今天,他们可以说孝敬赡养老人是传统,强加给你一个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国际上有这条法律的可不多),

   没准,明天他们又会想起来汉族有“父母在,不远游”这么一句古语,然后规定每个人有必须和父母工作在一个城市的法定义务!!!

回复  契卡主席


    人口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稀少的国度,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未登记的流动人口 ...
e8098 发表于 2009-11-28 12:12



人口问题事关国家长远发展,事关经济社会未来前景,非常重要。

人口数量只是人口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人口结构,人口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是很低的,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这意味着人口年龄分布将是一个倒梯形,并且加速萎缩。这给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人口问题惯性大,调整见效远,这是比较难办的。

健康的人口结构,应该是保持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认为今后我国的人口问题,可以预期的持续低生育率带来的人口结构问题将成为主要矛盾,而非控制人口数量。

关于流动人口的生育,现在的管理也已经日益细致。其一,这一部分人口未必没有计入人口统计;其二,这一块出生人口数量若未被统计,影响也是很有限的,不太可能改变整个统计结果的性质(比得出高生育率或者低年龄组人口其实在增加等定性结论)。
回复  契卡主席


    人口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稀少的国度,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未登记的流动人口 ...
e8098 发表于 2009-11-28 12:12



人口问题事关国家长远发展,事关经济社会未来前景,非常重要。

人口数量只是人口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人口结构,人口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是很低的,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这意味着人口年龄分布将是一个倒梯形,并且加速萎缩。这给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人口问题惯性大,调整见效远,这是比较难办的。

健康的人口结构,应该是保持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认为今后我国的人口问题,可以预期的持续低生育率带来的人口结构问题将成为主要矛盾,而非控制人口数量。

关于流动人口的生育,现在的管理也已经日益细致。其一,这一部分人口未必没有计入人口统计;其二,这一块出生人口数量若未被统计,影响也是很有限的,不太可能改变整个统计结果的性质(比得出高生育率或者低年龄组人口其实在增加等定性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低生育率是大趋势,城市是如此,农村也会如此。

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绝不是简单的“人太多”。
契卡主席 发表于 2009-11-28 15:00

说的好 但就有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选择性的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