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中的帝党清流:不懂战却好战 一味攻击北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24:32
甲午战中的帝党清流:不懂战却好战 一味攻击北洋

2014-09-01 15:38:50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高辰
2014年09月01日  来源:海南日报 






  翁同龢,晚清政坛重要人物。曾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在光绪时期,因卷入“帝党”与“后党”的政治斗争被慈禧太后罢官。
“后清流”代表人物、谏官志锐。
  晚清光绪年间,京师盛传“李鸿藻为青牛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陈宝琛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甚多”,这里说的是那些出身翰林的词臣言官,其直言敢谏,封奏联翩,一时号为“清流党”(又称“前清流”)。可惜的是,在之后中法战争中,风头最健的张佩纶受命福建海疆,结果马失前蹄,惨败而归。受此牵连,“前清流”一时折戟沉沙,陷于低潮。之后,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进入军机处,十余年间聚拢了文廷式、志锐、张謇等另一派年轻谏官(又称“后清流”),也正是这批人,对甲午年事影响至深。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09-01/6550857.shtml


甲午战中的帝党清流:不懂战却好战 一味攻击北洋

2014-09-01 15:38:50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高辰
2014年09月01日  来源:海南日报 






  翁同龢,晚清政坛重要人物。曾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在光绪时期,因卷入“帝党”与“后党”的政治斗争被慈禧太后罢官。
“后清流”代表人物、谏官志锐。  晚清光绪年间,京师盛传“李鸿藻为青牛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陈宝琛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甚多”,这里说的是那些出身翰林的词臣言官,其直言敢谏,封奏联翩,一时号为“清流党”(又称“前清流”)。可惜的是,在之后中法战争中,风头最健的张佩纶受命福建海疆,结果马失前蹄,惨败而归。受此牵连,“前清流”一时折戟沉沙,陷于低潮。之后,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进入军机处,十余年间聚拢了文廷式、志锐、张謇等另一派年轻谏官(又称“后清流”),也正是这批人,对甲午年事影响至深。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09-01/6550857.shtml


 战前:书生群起好战

  甲午年朝鲜“东学党”之乱后,中日分别派兵进入朝鲜,但清兵戡乱成功后,日方却拒不退兵,并进而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要求,由此朝鲜危机愈演愈深。在此情况下,清廷方面也意识到战争的威胁,一些主战派官员认为,“日本狡谋叵测,断非口舌所能争”,而“朝鲜之于中国,势比唇舌而亲同骨肉,今日之事,虽愚懦之人皆知朝鲜不可弃也”。

  之后,户部主事裕绂上奏朝廷,称“日本偏僻处于东洋,全境不过中国一二省之大小,夜郎自大,辄欲奋螳臂以抗王师,此其自速灭亡”;御史叶应增也上奏说,“彼逆我顺,彼曲我直,彼吞噬小邦,以残暴逞,我救属国,由仁义行”。都察院吏科给事中褚成博就说得更清楚了,其认为日本“岛夷小丑,外强中干”,“我中华讲求海防已三十年,创设海军亦七八年”,北洋海陆军“技艺纯熟,行阵齐整,各海口炮台轮船坞一律坚固”,面对“区区一日本”,应“决意主战,大加驱剿”;如今朝鲜问题处处棘手,原因是北洋大臣李鸿章怯懦畏战,导致日本咄咄逼人。因此,褚要求朝廷“严旨责成该大臣,妥为筹办,不准稍涉因循”。

  中国士人一向不把日本这样的“蕞尔小国”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清国大,日本小;清国人多,日本人少”,大兵一到,日本必然一鼓荡平。在此乐观情绪下,就连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也向伦敦报告:“现在中国除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以外,其余999人都相信大中国可以打垮小日本”。

  清流们不切实际、对国际事务的懵懂无知倒也罢了,此外还有另一种论调更可怕,那就是企图借外战树威。礼部侍郎、帝党志锐就说,“如清国一战扫平日本,则可因此刷新格局,振奋精神,以图自强,从此昂首迈向强国之路”;编修曾广钧也认为,“中国可趁此机会,剿灭日本,建立奇功。”如此,既可除卧榻之患,又借以震慑西夷,岂不美哉!?

  光绪毕竟年轻,经验不足,被这些人一鼓噪,便成了最坚定的主战派。但是,光绪从小长于深宫而养于妇人之手,其有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但对中日军事力量不甚了了。而其身边的帝党清流们,翁同龢本人不谙军事也从未做过外任官,更不要说统兵打仗,其他如李鸿藻、文廷式、志锐等帝党成员也都如此。就是这些人,却在甲午年中一味主战而浑然不知其中的巨大危险。

  史学家唐德刚曾说,道光、咸丰和光绪祖孙三人分别应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时,其心态如出一辙:“开战之初,三位万岁爷总司令都意气风发,坚决主战。臣民有畏缩主和者,简直是杀无赦。可是迨战争爆发,洋兵把清兵打得一败涂地,万岁爷又惊惶失措,抱怨当初主战者欺君罔上,误国误民,要他们提头来见。”

  正因为帝党主张“有争无让,事在不疑”,小皇帝才不断辱骂并逼迫李鸿章立刻率领过气的淮军杀奔战场,至于有无准备、结果如何,从不考虑,或者干脆瞎指挥一通。开战前,光绪皇帝发布上谕,派大军入朝。两天后,因迟迟不见李鸿章奏报进兵计划,其大为震怒,“传懿旨亦主战”,并给李鸿章发去措辞极其严厉的电报:“现韩倭情事已将决裂,势不可挽,朝廷一意主战。……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至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清流代表人物文廷式清流代表人物张謇
战中:一味攻讦,横扫北洋

  丰岛海战后,中日同时宣战。据翁同龢日记,在平壤之战激烈进行之时,其在私宅与家人中秋赏月,秋风徐来,他才想起前方将士尚着夏衣。平壤失守后,以翁同龢、李鸿藻为首的军机大臣草拟两道奏片,其中一道即请旨严厉处分李鸿章。中午时分奏折递上,下午即得旨拔去李鸿章花翎并剥黄马褂。如此,翁同龢还对门生张謇说,“将不易,帅不易,何论其它,此天也。意中之事已如此,即意外而意中之事亦如此。”其失望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战争的一再失利,帝党清流们不是想着如何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将攻讦对象指向李鸿章及其手下的淮系文武大员。如御史李念兹说的,“淮将除聂士成外,无一善良”。由此,除聂士成等个别人外,其他淮军陆海军将领如叶志超、卫汝贵、丁汝昌、刘步蟾等无一落网,甚至还包括了李鸿章的幕僚如盛宣怀及李之亲属子侄李经方、张士珩等。

  文廷式在《闻尘偶记》中说,当时他“每事必疏争之,又昌言于众,使共争之。”这些攻讦行动中,最出风头的也正是文廷式、安维峻、志锐、张謇等人。期间,文廷式曾联合35位翰林上《请罪李鸿章》折,张謇也联络多人上《推原祸始防患未来请去北洋》折,其他如沈曾植、黄绍箕等也不甘落后,这些喊打喊杀的奏折都曾轰动一时,但由于李鸿章正处战争指挥之责,慈禧力保其不倒,这不免让清流们颇感失望。

  帝党清流们为攻讦北洋集团而不惜夸大事实甚至造谣中伤,以此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类似例子比比皆是,如御史张仲炘在奏折中称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出使日本时与日本皇室往还甚密,并议聘明治天皇女为儿媳。如此“故事”,连翁同龢都看不下去,称其“语绝奇”,但李家出了个“日本驸马”的谣言却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再如对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攻击。安维峻曾弹劾说,大东沟海战失利后,“该提督方安然晏坐于蓬莱阁重帷密室之中,姬妾满前,纵酒呼卢,而视如无事。在该提督诞妄性成,且自谓内有奥援,纵白简盈廷,绝不能损其毫发。”为此,光绪皇帝火冒三丈,几乎就要将丁汝昌就地正法。

  最倒霉的莫过于淮系大将卫汝贵。平壤战败后,言官们纷起弹劾,最终前敌主帅叶志超斩监侯而卫汝贵斩立决。在其过程中,安维峻等言官攻击卫汝贵“军纪败坏”、“观望不前”、“不战而逃”、“克扣兵饷”甚至于其统领之位系三万两银子买来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指控,经后来的前敌统帅宋庆查明奏报,均非事实。但是,在平壤之战中表现最好的卫汝贵最终仍人头落地。也许,清流们并没有其他本事,唯有杀人之头来激励士气了。
战后:还是频频发难

  甲午战争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安维峻冒死上折,其中公开指责慈禧太后“既归政我皇上矣,若犹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乎?”一时朝野震惊。事后,因病未入朝的恭亲王奕对同侪大为不满,说“这等奏折,归档了事。何必理他?诸公是否欲成此人之名?”最终,安维峻被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而士人争送之,传“大刀王五”也为之护送前行。不过,高阳却在《翁同龢传》中讥评说,安维峻沽直买名,竟窃得大名而去!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不愿单独承担议和骂名而要求翁同龢一同前往日本,但遭到后者的坚决拒绝,其理由是,“若余曾办过洋务,此行必不辞。今以生手办重事,胡可哉?”回复可谓冠冕堂皇。《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党清流们仍做慷慨陈词,其交章谏劾,认为签约“剜肉补疮,饮鸩止渴”而要求拒和毁约,迁都再战。话虽貌似有理,但清流们对其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却完全不加考虑。事实上,如迁都再战,清廷未必不崩溃,而中国无非更早的进入内乱而已。

  赫德曾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根本无正义可言,正义完全在中国一边。但单靠正义不足以成事,正如一根筷子不能吃饭,正义还需要第二根筷子——实力。可惜的是,中国人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希望以此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清末义士唐才常也说,清流党人“无论曲直强弱,胜负存亡,但一不主战,天下共罪之。”从这一层面上说,帝党清流们不是考虑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而是激于大义、按道德信条来决定是否战争,这无疑是一种清谈误国。如辜鸿铭在《清流传》中说的,“好大言,原是书生本色。盖当时清流党群彦之不满意于李文忠(鸿章),犹如汉贾生之不满意于绛候辈也”。

  据说,恭亲王奕临死前,光绪帝曾亲往探视。当问起“朝中人物,谁可大用”时,老皇叔坚决不提翁同龢。小皇帝等不及,就问“如今户部尚书翁同龢如何?”恭亲王挣扎着起身,大声道:“是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也!”恭亲王老于世故,阅人无数,如此反应,似不无道理。戊戌变法前,翁同龢被罢回籍,其临终前也曾自咏一首:“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想必,翁同龢对后人之讥评早有预知矣。(金满楼)
清流误国!大明灭亡同样也有清流的“功劳”。
对于清流党这号,“你行你上啊”是最贴切的评价。
嘴炮震天响,事到临头个个都是缩头乌龟。
正常嘛~~~这种人啥时候都有,嘴皮子喊得震天响,扣帽子功夫一流,真让他上阵他就尿了,这种人现在都有,大把
ericcui1 发表于 2014-9-2 10:56
对于清流党这号,“你行你上啊”是最贴切的评价。
嘴炮震天响,事到临头个个都是缩头乌龟。
说得入木三分,讲兵时头头是道,气吞天下,上好刺刀要冲锋时人不见了。
不止清朝,明末这类货色也很多
在林文仁撰写的《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中,这段历史写的很明白。
其实还是皇帝需要替罪羊。。。。。清流 就是最好的借口和屠刀。所有的罪名都由他承担了。。。
尺书直上本就是言官应做的分内事,至于听不听意见只能看皇帝了,不管是明末的崇祯还是清末的光绪,都缺乏乾纲独断的能力和魄力。
人性很复杂的,比如张佩纶也是个清流,对中法战争的失败有直接责任,但他同意也是力主彻查河南呼冤案的人之一。
上层清流其实就是在野派,站着说闲话。
下层清流更简单,键盘党啊。
每个时代总有这样一群人存在
主站未必爱国 主和未必卖国  都是为了一己之私
其实大家这么卖力主战,核心目的就是树立皇帝权威,让光绪从老佛爷那里夺权。到时候战胜区区倭寇,大家都成了扶保社稷、反正中兴的名臣了。
甲午之战,就清流来讲可以概括为:一群无知鼠辈为了自私目的以国运相赌。还有就是:在他们看来最次的结果也是李中堂与倭人两败俱伤,届时,倭寇之患可除、洋务逆流可止、名臣荣耀可得,可谓一石三鸟。


真是搞笑了,甲午战争是因为这些清流才爆发的吗?某些人的意思是直接投降就不叫做失败了?某些人的意思是:只要高喊和平,让世界充满爱,甲午战争就不会发生了?
李鸿章自己无能,怪几个书生多说了几句?难道甲午失败是这几个书生多嘴导致的?

真是搞笑了,甲午战争是因为这些清流才爆发的吗?某些人的意思是直接投降就不叫做失败了?某些人的意思是:只要高喊和平,让世界充满爱,甲午战争就不会发生了?
李鸿章自己无能,怪几个书生多说了几句?难道甲午失败是这几个书生多嘴导致的?
清流攻击,军人大胜而回他还说个屁?
本朝网络上这种清流数量更多,而且屁股还坐歪了,就差裹上三哥的红头巾了,可惜现在没租界啊。
保守党和工党之争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现在那样西方国家的议员们也没几个懂军事和外交的(军人出身例外),但是背后都有一个专业的委员会来负责研究方案提出对策。不懂军事,又没有调研,成天在小皇帝身边玩嘴炮,而且还藏着不少私利,确实误国。
清流误国!大明灭亡同样也有清流的“功劳”。
清流如东林党人,夸夸其谈,眼高手低,行动力近乎于零。
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一二,坏于泥古不化者倒有十之八九!!!
张謇都变成清流了,那张树声,张之洞,袁世凯都是清流了。作者如此行文,岂不是与当年红小将先把老帅们定个性,然后再言辞激昂痛批打到一个模式?现在不仅慈禧要翻案,连李鸿章也要翻案,那么不是逼大家承认少帅也是一条抗日的血性汉子,只是时局所限?那校长更是千古完人,只是中日国力相差太大,党内扯后腿的人太多?
前些时间正好看了《船政学堂》,心理真不是滋味
李鸿章在这里挨的骂,件件属实,证据确凿,参他一笔的人何来清流一说?

徽相一直都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当年台湾遭受日军进攻,沈葆桢在台湾发来消息说日军病死三分之一,只剩2000人,里面还不少带病的。我军兵力已有一万多人,尚有大量后续兵力可以入台作战,新近购买的西式大炮,格林机枪均在日军之上,应予以消灭,徽相想了想,咱们还是破财消灾吧!和大久保利通谈了谈,给了50W两军费,给战死的日军每人以抚恤金,再赔几十万两银子作为日军修筑工事的工程费用,还洋洋得意的给英国公使说,日本一开始要200W,你看我多能谈判,降到了五十万


过了不久,日军要吞并琉球了,琉球国王直接向李鸿章求援,李鸿章在赴日的何如璋已经发电给李鸿章说了,连萨摩番都起兵了,我们趁他病要他命,打小日本吧!李鸿章说,不行,要讲道理!好了,等西南战争打完了,何又说,日军这次搞下来,财力大伤,农民目睹近代战争的伤亡参军意志消沉,日军仅仅能够维持3W的常备军,而且火器尚不能满编,尤其是西南诸番已无实力再犯琉球,赶紧揍日本吧!李鸿章说,不行,我去找美国人,英国人商量商量。扯了几月蛋,这琉球终于没有了

到了中法战争还是这样,首先福建船厂被打掉了,他估计笑得乐开了花,以后再也没有人造船反对我买船了。至于支援前线嘛,我不要说出兵出钱出装备,我仓库里面的储备都不能拿出来,你们自己用大刀抬枪去和法国人拼吧!只要中国军队一打胜,中堂大人马上就满朝的说,赶紧乘胜和了吧,一打输,也赶紧说,你看,叫你们别多事,我就说打不赢的嘛,这次搞的来已经是朝野上下一片骂声了。

到了朝鲜出事了,他老人家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张謇和袁世凯都说要把朝鲜建设得怎么样,6大点意见,至少让它有自保的能力,日本人征韩言论已经甚嚣尘上了。中堂大人可是深明大义,告诉他们,国际形势不同了,现在是文明社会,你看我们连琉球的藩属都扔了,那朝鲜的事情也不要多管了。

到了朝鲜终于出事又不得不出兵之前的88年,筹了260W海军巨款,这点总能干点什么吧,徽相就是会做生意啊,咱拿去洋行存个定期吧!这利息吃得爽啊!甲午战争爆发前,丁汝昌说,观察联合舰队已经兵强马壮,咱买船怕是来不及,先买点速射炮吧,也不多,61W两银子,这些年咱北洋跑运输的钱,磨损了锅炉,航速都掉了几节了,还有海军巨款的钱,怎么都够了!中堂大人说,还没有到期呢,取出来要亏利息!然后咱们就看到了大东沟海战的悲壮历史了,那笔钱一直到老佛爷严令中堂大人必须取出来,中堂大人才不情愿的取了170W

到了北洋海军仅存的主力好不容易躲回了威海卫,咱们又看到悲壮的北海海军出动陆战队去应对背后自己的要塞炮。那中堂大人在干什么?中堂大人又想和又想利用日军消灭异己,比如李秉衡这种老对头了。于是乎出现了陈疯子上奏说,咱这连马都不够,怎么赶去威海卫救援拜把兄弟丁汝昌呢?等明年开春吧!这就太神奇,陈疯子敢情早年在僧格林沁手下是骑自行车打仗的还是甲午战争一开始他就天天开烧烤大会把马都杀来吃了?那再没有马,您老人家走路也到了吧?后来陈回忆暗指中堂大人说救也救不了,还能让李秉衡落个救援不力的名声,咱们就毅然断仓止损吧。每次读史到此,总是感觉中堂大人活到现在一定能在北大人大,不,在哈佛当个经济学教授
楼上的哥们,麻烦您好好学学近代史再来显眼好吗?
按照预言的说法,大致是李鸿章的军队引起了满清皇帝和朝臣的猜忌,怀疑他要"覬覦神器",于是逼他打了一仗,一场对满人皇权有利却送了天下的战争.

第五五象 戊午 乾下坎上 需

讖曰:

   懼則生戒 無遠勿屆

   水邊有女 對日自拜

頌曰:

   覬覦神器終無用 翼翼小心有臣眾

   轉危為安見節義 未必河山是我送
决死褆骑 发表于 2014-9-6 13:57
尺书直上本就是言官应做的分内事,至于听不听意见只能看皇帝了,不管是明末的崇祯还是清末的光绪,都缺乏乾 ...
对头,既要前面冲锋干实事的,也要后面打嘴炮的,这是相互制约,关键是领导怎么用,领导自己水平差,听了嘴炮就以为这是本事,怪谁来着。
分崩离析,汉人夺权。
会飞的千里马 发表于 2015-1-3 23:40
楼上的哥们,麻烦您好好学学近代史再来显眼好吗?
那麻烦您指点一下人物时间地点财物事件哪样是错误的,我好更正自己的知识,不要错下去
胜负不在战场上,怪清流怪莽夫都是鬼扯!
这些都是嘴炮党,就像现在的键盘侠
李中堂有苦难言
清末大学士倭仁: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他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4-9-17 00:31
李鸿章在这里挨的骂,件件属实,证据确凿,参他一笔的人何来清流一说?

徽相一直都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 ...
个人理解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巨变,所有人都在努力适应,去观察,去学习,去开眼界,去明事理。李鸿章肯定不是朝堂上最保守最不会学的一个,但也许也不是学的最快的。所以即使他比清流更懂一点洋务,可是对国际法缺乏了解,用传统朝堂之术去斡旋国际争端,就如同战场上中世纪的清军面对近代化的日军一样。这不是他的有意为之,实在是勉为其难
毕竟混了那么多年的江湖,再重新去学习全新的东西挺难
那个时代不像咱们现在,大家对外界的看法各异,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一种巨大的信息不对称
同样,外界对中国也缺乏了解,否则也不会那么多西方人会在甲午之前猜中国赢呢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4-9-17 00:31
李鸿章在这里挨的骂,件件属实,证据确凿,参他一笔的人何来清流一说?

徽相一直都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 ...
个人理解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巨变,所有人都在努力适应,去观察,去学习,去开眼界,去明事理。李鸿章肯定不是朝堂上最保守最不会学的一个,但也许也不是学的最快的。所以即使他比清流更懂一点洋务,可是对国际法缺乏了解,用传统朝堂之术去斡旋国际争端,就如同战场上中世纪的清军面对近代化的日军一样。这不是他的有意为之,实在是勉为其难
毕竟混了那么多年的江湖,再重新去学习全新的东西挺难
那个时代不像咱们现在,大家对外界的看法各异,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一种巨大的信息不对称
同样,外界对中国也缺乏了解,否则也不会那么多西方人会在甲午之前猜中国赢呢
Cidane 发表于 2015-1-12 22:59
个人理解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巨变,所有人都在努力适应,去观察,去学习,去开眼界,去明 ...
他比别人都聪明一点,都能干一些,更能领会上意和笼络下层,但是他把这些聪明才智都用于巩固自己的权势方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