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权臣痛恨清流党官员:好说大话 品行低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8:23:20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31/12202691_0.shtml

核心提示:晚清的“清流党”当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政党,也并未形成为一种组织,主要指以传统儒家规范为标准,侃侃论政的一批言官和谏官。他们往往坚执己见甚至敢批君主逆鳞,持论甚高却又未必均有裨于实际。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2011年6月12日AA29版,作者:黄波,原题:《晚清艳事背后的政治阴霾》

满族宗室、著名诗人宝廷娶一个属于贱民阶层的船娘为妾,自劾去官,是晚清轰动一时的事件。当时卫道者讥其“不学”,他自己也承认“好色”,但也有人认为,宝廷行此常人眼中的“悖谬之举”,实则大有深意。

宝廷辞世,其好友、晚清另一位大诗人陈宝琛所撰的挽诗中有两句颇堪玩味,“梨涡未算平生误,早羡阳狂是镜机。”

“梨涡”即酒涡也,梨涡云云,用的是南宋名臣胡铨的故事,胡铨以气节著称,但贬官途中却为一个名叫黎倩的女子而动心,后来大儒朱熹于此大为不满,赋诗讥之曰:“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陈宝琛的意思是说,宝廷当年颇招物议的纳船娘,其实根本不算什么过错,而是他佯狂避世的韬晦之计,显示他对时世有先见之明。

陈宝琛这两句充满感慨的诗,揭破了艳事背后的政治阴霾。

原来,陈宝琛和宝廷均为当时人所称“清流党”之一员。

所谓“清流”,比喻德行高洁、勇于言事,有名望的士大夫,此义古已有之。《三国志》中说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唐昭宗时,尽杀当朝名士,有的被投入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顾炎武诗“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均可见“清流”应该算是一种褒词。晚清的“清流党”当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政党,也并未形成为一种组织,主要指以传统儒家规范为标准,侃侃论政的一批言官和谏官。他们往往坚执己见甚至敢批君主逆鳞,持论甚高却又未必均有裨于实际。而正是这一特点遭到了很多非议,也是导致今人所著近代史中,清流党所获评价越来越低的重要原因。
李鸿章于暮年中曾与后辈有过一席推心置腹的谈话。他愤激地说:“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出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能不示加容纳。往往半途中梗,势必至于一事不办而后已。大臣皆安位取容,苟求无事,国家前途,宁复有进步之可冀?”又曰:“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

在这里,向来自负的李鸿章令人惊讶地流露出了一种人生失败之感,而之所以如此,他当然不会认为是自己才识不足,而是归咎于办事多遇牵制,以致未能尽才,自己主持的国家大事,也为之“阻挠不少”。牵制自己的力量,李鸿章则直指清流,比之于明末国家将亡时仍然大闹意气的东林党人,说他们少不更事,不考究实际,但求立异鸣高。

在李鸿章看来,言官谏官等清流们的最大弊端有二:脱离实际和泥古不化。检视史料,意外的是,对清流的这种认知并非李鸿章一人而然,在一些被后世公认为思想开明的先觉者、改革者那里,“守旧”几乎成了清流们一张无法摆脱的标签。

著名古文家、李鸿章幕僚吴汝纶在书信中感叹:“近来世议,以骂洋务为清流,以办洋务为浊流”。

曾国藩之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在日记中把清流分为上中下三种,“上焉者,自守之士,除高头讲章外不知人世更有何书,井田、学校必欲遵行,秦汉以来遂无政事。此泥古者流,其识不足,其心无他,上也。中焉者,好名之士,附会理学之绪论,发为悬虚无薄之庄言,或陈一说,或奏一疏,聊以自附于腐儒之科,博持正之声而已,次也。下焉者,视洋务为终南捷径,钻营不得从而诋毁之,以忌嫉之心发为刻毒之词,就三种评之,此其下矣。”此处曾纪泽揭破了一个事实:名为清流,实则成分复杂流品不一。既有好名之徒,更有为了派系利益宁愿作违心之论的人,也不乏为了谋取私利而刻意诋毁他人者,而在曾氏看来,把这些名不副实的清流排除在外,清流之最上者,也不过能“自守”而已。

精通洋务、最早倡议向西方文明学习的郭嵩焘则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清流党首领、曾任军机大臣李鸿藻,他在致友人函中愤慨地说:“李兰荪(李鸿藻字兰荪)之意,竟欲东讨日本,西击法郎西,直不知其意欲何为?当国二十年,乃有此昏谬,覆国亡家有余。徒与一二无知少年,肆口狂论,自命清流,而使元勋宿将,慨然流涕,以求引避,能不寒心?”又曰:“数年前在京师即知高阳(此指李鸿藻,因其为河北高阳人)必误国,今始验也。”

然而,一个容易为人忽略的事实是,李鸿章所痛恨的言官,多为其未能收买者。像对宝廷等人嬉笑怒骂的李慈铭也点过翰林,也喜欢大言高论,但其笔下从未拿李鸿章开刀,自然不在李鸿章痛恨之列。而李慈铭之所以善待李鸿章,实因为后者对他多所笼络也。从李慈铭的日记中可知,李鸿章除了给过他一些优差,每每到京公干,李慈铭都会和其他穷京官一样上门大打秋风,蹭点银两来花。

专司言责的人能够做到不被收买,是否应该承认,真正的清流,其人品和气节仍然有可取的地方?清流固然常常不知变通,但其迂执的议论最后发生作用,怎能独怪于他们?如果不是由于执政者缺乏主见和定见,又因为对出现权臣的危险过度敏感,隐藏着利用言官谏官对大臣制衡的心理,清流的一些高调又怎能进入决策层,乃至对国事产生负面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一批不畏权势、勇于言事的清流们,大吏们的气焰会嚣张得多,晚清政治也会更加污浊。

还是以宝廷为例。据《花随人圣庵摭忆》所记:“竹坡先生(宝廷字竹坡)之贫特甚,罢官后,徜徉京西诸山间,得诗数百首,春寒如严冬,而著袄袍,面破棉见。……身为贵胄,交游遍朝端,而穷饿不顾以死,非徒今人所难能,古亦不多见。闻先生殁时,无以为殓。”

“身为贵胄,交游遍朝端,而穷饿不顾以死,非徒今人所难能,古亦不多见”,作者的这种感喟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无论如何,我愿意对宝廷等那些真正的清流们保持一份敬意。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31/12202691_0.shtml

核心提示:晚清的“清流党”当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政党,也并未形成为一种组织,主要指以传统儒家规范为标准,侃侃论政的一批言官和谏官。他们往往坚执己见甚至敢批君主逆鳞,持论甚高却又未必均有裨于实际。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2011年6月12日AA29版,作者:黄波,原题:《晚清艳事背后的政治阴霾》

满族宗室、著名诗人宝廷娶一个属于贱民阶层的船娘为妾,自劾去官,是晚清轰动一时的事件。当时卫道者讥其“不学”,他自己也承认“好色”,但也有人认为,宝廷行此常人眼中的“悖谬之举”,实则大有深意。

宝廷辞世,其好友、晚清另一位大诗人陈宝琛所撰的挽诗中有两句颇堪玩味,“梨涡未算平生误,早羡阳狂是镜机。”

“梨涡”即酒涡也,梨涡云云,用的是南宋名臣胡铨的故事,胡铨以气节著称,但贬官途中却为一个名叫黎倩的女子而动心,后来大儒朱熹于此大为不满,赋诗讥之曰:“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陈宝琛的意思是说,宝廷当年颇招物议的纳船娘,其实根本不算什么过错,而是他佯狂避世的韬晦之计,显示他对时世有先见之明。

陈宝琛这两句充满感慨的诗,揭破了艳事背后的政治阴霾。

原来,陈宝琛和宝廷均为当时人所称“清流党”之一员。

所谓“清流”,比喻德行高洁、勇于言事,有名望的士大夫,此义古已有之。《三国志》中说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唐昭宗时,尽杀当朝名士,有的被投入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顾炎武诗“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均可见“清流”应该算是一种褒词。晚清的“清流党”当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政党,也并未形成为一种组织,主要指以传统儒家规范为标准,侃侃论政的一批言官和谏官。他们往往坚执己见甚至敢批君主逆鳞,持论甚高却又未必均有裨于实际。而正是这一特点遭到了很多非议,也是导致今人所著近代史中,清流党所获评价越来越低的重要原因。
李鸿章于暮年中曾与后辈有过一席推心置腹的谈话。他愤激地说:“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出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能不示加容纳。往往半途中梗,势必至于一事不办而后已。大臣皆安位取容,苟求无事,国家前途,宁复有进步之可冀?”又曰:“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

在这里,向来自负的李鸿章令人惊讶地流露出了一种人生失败之感,而之所以如此,他当然不会认为是自己才识不足,而是归咎于办事多遇牵制,以致未能尽才,自己主持的国家大事,也为之“阻挠不少”。牵制自己的力量,李鸿章则直指清流,比之于明末国家将亡时仍然大闹意气的东林党人,说他们少不更事,不考究实际,但求立异鸣高。

在李鸿章看来,言官谏官等清流们的最大弊端有二:脱离实际和泥古不化。检视史料,意外的是,对清流的这种认知并非李鸿章一人而然,在一些被后世公认为思想开明的先觉者、改革者那里,“守旧”几乎成了清流们一张无法摆脱的标签。

著名古文家、李鸿章幕僚吴汝纶在书信中感叹:“近来世议,以骂洋务为清流,以办洋务为浊流”。

曾国藩之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在日记中把清流分为上中下三种,“上焉者,自守之士,除高头讲章外不知人世更有何书,井田、学校必欲遵行,秦汉以来遂无政事。此泥古者流,其识不足,其心无他,上也。中焉者,好名之士,附会理学之绪论,发为悬虚无薄之庄言,或陈一说,或奏一疏,聊以自附于腐儒之科,博持正之声而已,次也。下焉者,视洋务为终南捷径,钻营不得从而诋毁之,以忌嫉之心发为刻毒之词,就三种评之,此其下矣。”此处曾纪泽揭破了一个事实:名为清流,实则成分复杂流品不一。既有好名之徒,更有为了派系利益宁愿作违心之论的人,也不乏为了谋取私利而刻意诋毁他人者,而在曾氏看来,把这些名不副实的清流排除在外,清流之最上者,也不过能“自守”而已。

精通洋务、最早倡议向西方文明学习的郭嵩焘则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清流党首领、曾任军机大臣李鸿藻,他在致友人函中愤慨地说:“李兰荪(李鸿藻字兰荪)之意,竟欲东讨日本,西击法郎西,直不知其意欲何为?当国二十年,乃有此昏谬,覆国亡家有余。徒与一二无知少年,肆口狂论,自命清流,而使元勋宿将,慨然流涕,以求引避,能不寒心?”又曰:“数年前在京师即知高阳(此指李鸿藻,因其为河北高阳人)必误国,今始验也。”

然而,一个容易为人忽略的事实是,李鸿章所痛恨的言官,多为其未能收买者。像对宝廷等人嬉笑怒骂的李慈铭也点过翰林,也喜欢大言高论,但其笔下从未拿李鸿章开刀,自然不在李鸿章痛恨之列。而李慈铭之所以善待李鸿章,实因为后者对他多所笼络也。从李慈铭的日记中可知,李鸿章除了给过他一些优差,每每到京公干,李慈铭都会和其他穷京官一样上门大打秋风,蹭点银两来花。

专司言责的人能够做到不被收买,是否应该承认,真正的清流,其人品和气节仍然有可取的地方?清流固然常常不知变通,但其迂执的议论最后发生作用,怎能独怪于他们?如果不是由于执政者缺乏主见和定见,又因为对出现权臣的危险过度敏感,隐藏着利用言官谏官对大臣制衡的心理,清流的一些高调又怎能进入决策层,乃至对国事产生负面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一批不畏权势、勇于言事的清流们,大吏们的气焰会嚣张得多,晚清政治也会更加污浊。

还是以宝廷为例。据《花随人圣庵摭忆》所记:“竹坡先生(宝廷字竹坡)之贫特甚,罢官后,徜徉京西诸山间,得诗数百首,春寒如严冬,而著袄袍,面破棉见。……身为贵胄,交游遍朝端,而穷饿不顾以死,非徒今人所难能,古亦不多见。闻先生殁时,无以为殓。”

“身为贵胄,交游遍朝端,而穷饿不顾以死,非徒今人所难能,古亦不多见”,作者的这种感喟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无论如何,我愿意对宝廷等那些真正的清流们保持一份敬意。  
怎么感觉南都此文好像再为公知辩护?
可惜公知里面,能够得上曾侯所谓“中焉者”的,都算不错的了,而“上焉者”,反倒是乌有中也许还有几个。
我二哥曾经说过,大凡社会越堕落,卫道的调门和实际的伦理水准之差越大。如今这社会风气,倒是真让人想到明末。
今之公知,即古之清流。
DJ502 发表于 2012-8-4 12:19
今之公知,即古之清流。
动者喊打者怕是茅粪吧
今天的公知和清流很像,站在他们自以为的道德制高点上骂来骂去,多数情况下拿不出解决方案,而且清流 城破一跪降满鞑,现在的公知……不说也罢。
清末的清流,是权力中的
和今天公知根本不是一回事
f22 发表于 2012-8-6 12:02
清末的清流,是权力中的
和今天公知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权利中不一定要当官啊。

比如天则某人,比官还官,再说东林那帮人,还不是一步步从在野到在朝。
不谈这个帖子,在其他帖子里已经多次看到这个脉络

清流不干事——公知放嘴炮——清官祸国

刘志军修高铁——张居正改革弊政——贪官就是好

不知道明末清末的所谓清流有哪几个是清的,偶尔发掘几个不谈钱的在官德上有没有清的?到底是清流不清,清浊同体,还是清官祸国?
rostov 发表于 2012-8-6 16:30
在权利中不一定要当官啊。

比如天则某人,比官还官,再说东林那帮人,还不是一步步从在野到在朝。
又扯上东林了
东林里有败类
但东林里也有铁汉!
左光斗那样的牛人,清末清流里有吗?
今天的公知,有几个不是体制内的,只是不能掌权吧了。
这和清末的清流是一回事。
Kirchies11 发表于 2012-8-6 16:30
不谈这个帖子,在其他帖子里已经多次看到这个脉络

清流不干事——公知放嘴炮——清官祸国
这是一个世界上共有,并以中国为代表的人群。

这群人的特点就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要么是没有任何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却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一切哗众取宠的话,并给真正干工作的人横挑鼻子竖挑眼;要么是对有实权有实利的位置和人各种羡慕嫉妒恨,痛心疾首腐败亡党亡国恨不能自己出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结果他们到了那个位置不但腐化狠上百倍而且什么实事都干不了。

方孝孺号称海内大儒,那应该是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吧,汉朝能搞推恩令,宋朝能搞杯酒释兵权,到了明朝削藩搞得好多王爷都成了囚徒甚至有全家自焚的更别提被朱棣带着几百个侍卫起兵夺得天下了,毫无政治头脑,毫无政治手腕,观其政治理念竟然是恢复周礼和井田制!我们应该庆幸朱棣造反,方孝孺被灭族,不然现在中国或许要比非洲乱上十倍。而且方孝孺受建文帝知遇之恩,应该以国士报之吧,结果不想陆秀夫抱着皇帝投海,甚至不像许多普通大臣那样自杀殉国,反而逃跑被捉被灭族。这样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家伙算是早期清流的代表人物。

明末的清流以东林党等为代表,一个个对阉党横行义愤填膺,把骂皇帝不收税当做无上荣光。上台后力主废除矿监、税监、监军太监、镇守太监等内廷抓牙,打的旗号是防止太监祸国殃民。造成的结果是国家财政崩溃,行政执行能力趋近于零,国家对军队的控制能力降低导致明末军阀割据。因为出身东南新兴工商业官僚地主阶级东林党不愿意征收商税,就加派田赋导致内部农民起义遍地,外部无钱无装备对抗女真最后明朝覆灭。

清末的清流是主要是中央的文人集团,他们一味坚持天朝上国意识,阻挠洋务派在地方的引进科技、建设工厂、训练新军,和变革国家制度是阻碍国家进步的主要障碍。在甲午战争期间,开战前他们和满族守旧势力一起阻挠各种被汉族地方实权官吏掌握的海陆军发展,认为这是奇技淫巧、玩物丧志,是汉人(虽然他们也是)要反满洲祖宗的天。完全不顾李鸿章多次警告和要求增加军费重整军备的呼声,认为不过是虚张声势,区区倭寇不值一提;而开战后又逼迫李鸿章以多年没有充足军费的部队迎敌,或狂妄自大或希望借日本人之手打击政敌李鸿章全然不顾国家利益。

袁枚在子不语中就控诉了清官误国清官害民现象,现在的左粪公知不成多让,从党的历程来看照搬苏俄的僵化左倾,和内部血腥权利斗争的书呆子打着高尚的旗号给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造成的危机伤害绝不弱于最凶狠敌人带来的。

就我工作周围接触来看,虽然从事的是所谓“浊流”周围利用实权谋取私利的现象不是没有,但绝对算不上严重,给人民群众和党的威信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极低。反而是一些貌似出发点很好的政策和行为危害极大。

现实是各项法律法规既不健全又脱离时代还不符合实际,按照法律法规执行老百姓和具体执行的机关就得哭死,按照实际方法执行出了事情检察院纪检就要整死你。

比如某次培训听某讲师讲过某税务局出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专管员发现企业做假账偷税漏税,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然后他就被检察院抓了,因渎职罪被判刑,因为他没有按规定重点企业每次进货都要去查看,要知道这名多次优秀公务员获奖者要管理上千家企业,要是每家企业都要每月审核甚至每次进货审核,一天干250小时都不够!企业也不用干活了,办什么都要重重检查,准备各种材料!但这就是规定和检察院的逻辑。一个优秀干部倒下去,无数专管员和稽查员不敢干活,不敢签字,企业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这样一来规定是维护了,检察院也抓了一个国家蠹虫渎职犯罪分子,但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一白可以遮白丑,一个清可以么?单纯的有理真的能走遍天下么?
支持肥狗,BS那些自命清高。自以为站在道德志高点的假道学、教条主义的衣冠禽兽。PS:我对我们江西出了朱熹这样的伪君子感到耻辱。
肥狗旺财 发表于 2012-8-10 09:47
这是一个世界上共有,并以中国为代表的人群。

这群人的特点就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要么是 ...

得了吧,CD上某些人早就发展到用周延儒、温体仁之类来证明清流就是不好,张居正来证明贪官就是好的地步了。

各朝各代那些所谓清流的各种恶行我比你清楚多了。很多清流实际上就是贪官。

故意混淆清流和清官的概念,给腐败分子洗涤,就是一些人的目的。

肥狗旺财 发表于 2012-8-10 09:47
这是一个世界上共有,并以中国为代表的人群。

这群人的特点就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要么是 ...

照我看谁是清流?

那些贪官污吏才是今天的清流!

在台上的时候一个个防腐倡廉、为人民服务那是喊得响啊。

实际呢?背地里贪赃枉法、官商勾结、男盗女娼,这种作为不正是明末清流的真是写照吗?
跟现在的公知差不多,不过现在的公知更可恶,因为他们大都是汉奸。
清谈误国,自古如此 啊 !
空谈误国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