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鹘鹰为什么没有用全动垂尾和V尾的个人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02:28


有个帖子在问为什么鹘鹰没有用全动垂尾,个人以前不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问题,网友提到我也查了一些资料,本来想贴在那个帖子里,但那个帖子最后变成是其它方面的争执,贴到那里也会被其它话题淹没,所以就单独开个帖子。

在思考鹘鹰用当前垂尾的过程中,确实发现自己了解的太少,所以下面谈的看法也就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一、鹘鹰为何不用V尾,也就是类似YF-23那样的尾翼。


从飞机设计角度来说,减少尾翼的数量原理上能够减轻重量,但是飞机设计并非只是为了重量,还要完成其应该完成的任务。对于鹘鹰来说,其定位是在战斗机,而战斗机是有一定机动性要求的。说到机动性要求,有些人会说YF-23的机动性也不错,表明使用V尾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说实话YF-23机动性到底如何其实我们缺少真正的证据,但我们能够从V尾在实际项目竞争中的情况来从侧面看V尾到底怎样。

V尾除了在YF-23上使用外,在JSF项目中麦道的方案也有V尾方案,其V尾方案如下:



后来麦道的方案早早被淘汰,我个人认为麦道被淘汰的原因中垂直起降方式应该占大头,另外一些说法中也提到了V尾在机动方面难以达到要求,另外飞行控制比较复杂

实际上,麦道在JSF项目失败后被波音合并,波音正在搞X-32,发现X-32在满足军方要求方面存在问题,曾经有希望改X-32的意图,并要合并过来的麦道人员提出修改意见,麦道修改意见是改变机翼形状,增加尾翼和垂尾,并没有使用以前麦道在YF-23和麦道自己的JSF项目中使用的V尾,而对于JSF项目中的垂直起降型号来说,如果能够减轻重量当然会更好,但麦道并未再坚持曾经的V尾,这在某种程度上从侧面说明V尾用在强调机动性的飞机来说可能真的存在一定问题。



另外,就洛马来说,洛马的F-117很早就用了全动的V尾,但是洛马在JSF项目上并没有采用V尾的方案,洛马并非不清楚V尾在隐形方面的好处以及使用V尾能否降低重量方面的好处,也并非在飞行控制系统上有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要知道洛马可是合并了通用动力公司,大名鼎鼎的F-16的设计和制造厂。而在ATF项目发展过程中,并不缺乏使用V尾的方案,包括洛克希德、通用动力和波音或多或少都有类似V尾的方案,但最终现实中还是选择了平尾加垂尾的方案。


从上面可以看出,使用V尾更多是从对隐形有好处来考虑的,在机动性方面目前看通常对V尾评价不高,另外还有就是飞行控制比较复杂。那么在节省重量方面会如何?

这里可以看一下几种飞机的尾翼重量情况,来自《飞机设计手册》第八册。


从上面可以看出,F-15的尾翼类重量是1004磅,合重量也就是500公斤。

而我们从方宝瑞书中看,V尾要达到和传统水平尾翼和垂尾的操作效果,其面积基本上和水平尾翼和垂尾相加差不多。


那么,从重量上来说,V尾是不可能做到传统4个尾翼(2水平尾翼+2垂尾尾翼)的一半,也就是说减重不会只有传统尾翼布局的1/2,而1/2对于F-15就是250公斤。个人估计如果按照面积相同来考虑的话,那么V尾的重量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4个尾翼相差不大,估计要减轻重量大约也就是100公斤左右的样子。而传统垂尾由于有固定翼面,所以空间并非就是白白浪费,可以在这些空间布置设备或者油箱,那么V尾相对传统尾翼所节省的重量就更小了,而V尾所具有的飞行控制复杂性和机动性不足却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工程来说,能够较为简单实现就不会自找麻烦,这或许就是在战斗机上不用V尾的原因吧。

当然,不排除今后V尾的飞行控制和各个方面都有突破情况下实用V尾,但现在看似乎还没有到V尾全面体现出针对传统布局优势的时候。



二、关于全动垂尾

  J-20和T-50用了全动垂尾,的确减小了体积和重量,那么鹘鹰为何不采用呢?在这方面个人估计或多或少与上舰有关,毕竟孙聪明确提出说希望鹘鹰上舰,而上舰则强调低速航向稳定性的,毕竟如果低速飞偏了,带来的后果很严重,美国曾经出现着舰的A-6冲到航母甲板上的机群中造成了重大损失。而强调航向稳定性方面,舰载机通常采用加大垂直尾翼的办法,几种舰载机的垂直尾翼都比较大,包括F-35C的垂尾面积也比F-35A和B大。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是YF-23失败后提出了上舰方案,这个时候方案改成了鸭式布局,缩短了机长,弹舱也比较靠后并变成了双弹舱,并增加了全动的垂直尾翼,而且这个垂直尾翼面积比较大:




  如果像上面这么大的垂尾,在低速下能够保证足够的航向稳定性,但是其驱动力要求也很大,这样做是否值得就有待考虑了。如果传统的固定垂尾加方向舵也足够用,那么还是简单为好。

   所以,综合这些,个人认为鹘鹰采用V尾的可能性今后基本没有,而V尾节省重量方面体现的优势也不是很明显,在机动性方面V尾有其缺点,在飞行控制上面比较麻烦。而在全动垂尾方面,考虑到舰载需要较大面积垂尾,那么把大面积垂直做全动没有必要,还不如传统垂尾加方向舵可能更合适。估计是这些原因鹘鹰没有采用全动垂尾或者V尾。

上面看法只是个人看法,供参考。


有个帖子在问为什么鹘鹰没有用全动垂尾,个人以前不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问题,网友提到我也查了一些资料,本来想贴在那个帖子里,但那个帖子最后变成是其它方面的争执,贴到那里也会被其它话题淹没,所以就单独开个帖子。

在思考鹘鹰用当前垂尾的过程中,确实发现自己了解的太少,所以下面谈的看法也就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一、鹘鹰为何不用V尾,也就是类似YF-23那样的尾翼。


从飞机设计角度来说,减少尾翼的数量原理上能够减轻重量,但是飞机设计并非只是为了重量,还要完成其应该完成的任务。对于鹘鹰来说,其定位是在战斗机,而战斗机是有一定机动性要求的。说到机动性要求,有些人会说YF-23的机动性也不错,表明使用V尾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说实话YF-23机动性到底如何其实我们缺少真正的证据,但我们能够从V尾在实际项目竞争中的情况来从侧面看V尾到底怎样。

V尾除了在YF-23上使用外,在JSF项目中麦道的方案也有V尾方案,其V尾方案如下:

093310_455.jpg (174.3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13:07 上传


093715_223.jpg (152.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13:07 上传


后来麦道的方案早早被淘汰,我个人认为麦道被淘汰的原因中垂直起降方式应该占大头,另外一些说法中也提到了V尾在机动方面难以达到要求,另外飞行控制比较复杂

实际上,麦道在JSF项目失败后被波音合并,波音正在搞X-32,发现X-32在满足军方要求方面存在问题,曾经有希望改X-32的意图,并要合并过来的麦道人员提出修改意见,麦道修改意见是改变机翼形状,增加尾翼和垂尾,并没有使用以前麦道在YF-23和麦道自己的JSF项目中使用的V尾,而对于JSF项目中的垂直起降型号来说,如果能够减轻重量当然会更好,但麦道并未再坚持曾经的V尾,这在某种程度上从侧面说明V尾用在强调机动性的飞机来说可能真的存在一定问题。

20130617081322703328.jpg (50.0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13:07 上传


14730775_552565.jpg (202.6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13:07 上传



另外,就洛马来说,洛马的F-117很早就用了全动的V尾,但是洛马在JSF项目上并没有采用V尾的方案,洛马并非不清楚V尾在隐形方面的好处以及使用V尾能否降低重量方面的好处,也并非在飞行控制系统上有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要知道洛马可是合并了通用动力公司,大名鼎鼎的F-16的设计和制造厂。而在ATF项目发展过程中,并不缺乏使用V尾的方案,包括洛克希德、通用动力和波音或多或少都有类似V尾的方案,但最终现实中还是选择了平尾加垂尾的方案。


从上面可以看出,使用V尾更多是从对隐形有好处来考虑的,在机动性方面目前看通常对V尾评价不高,另外还有就是飞行控制比较复杂。那么在节省重量方面会如何?

这里可以看一下几种飞机的尾翼重量情况,来自《飞机设计手册》第八册。


从上面可以看出,F-15的尾翼类重量是1004磅,合重量也就是500公斤。

尾翼重量.jpg (47.6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13:08 上传


而我们从方宝瑞书中看,V尾要达到和传统水平尾翼和垂尾的操作效果,其面积基本上和水平尾翼和垂尾相加差不多。

V垂尾.jpg (136.8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13:08 上传



那么,从重量上来说,V尾是不可能做到传统4个尾翼(2水平尾翼+2垂尾尾翼)的一半,也就是说减重不会只有传统尾翼布局的1/2,而1/2对于F-15就是250公斤。个人估计如果按照面积相同来考虑的话,那么V尾的重量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4个尾翼相差不大,估计要减轻重量大约也就是100公斤左右的样子。而传统垂尾由于有固定翼面,所以空间并非就是白白浪费,可以在这些空间布置设备或者油箱,那么V尾相对传统尾翼所节省的重量就更小了,而V尾所具有的飞行控制复杂性和机动性不足却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工程来说,能够较为简单实现就不会自找麻烦,这或许就是在战斗机上不用V尾的原因吧。

当然,不排除今后V尾的飞行控制和各个方面都有突破情况下实用V尾,但现在看似乎还没有到V尾全面体现出针对传统布局优势的时候。



二、关于全动垂尾

  J-20和T-50用了全动垂尾,的确减小了体积和重量,那么鹘鹰为何不采用呢?在这方面个人估计或多或少与上舰有关,毕竟孙聪明确提出说希望鹘鹰上舰,而上舰则强调低速航向稳定性的,毕竟如果低速飞偏了,带来的后果很严重,美国曾经出现着舰的A-6冲到航母甲板上的机群中造成了重大损失。而强调航向稳定性方面,舰载机通常采用加大垂直尾翼的办法,几种舰载机的垂直尾翼都比较大,包括F-35C的垂尾面积也比F-35A和B大。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是YF-23失败后提出了上舰方案,这个时候方案改成了鸭式布局,缩短了机长,弹舱也比较靠后并变成了双弹舱,并增加了全动的垂直尾翼,而且这个垂直尾翼面积比较大:

db7b18d8bc3eb135bafe4acfa41ea8d3fd1f447e.jpg (147.82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13:09 上传


d6c0ca1349540923a0a9910a9058d109b2de4977.jpg (32.57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13:09 上传


e74fb03533fa828b2d1a6097ff1f4134970a5a7e.jpg (32.9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9-1 13:09 上传



  如果像上面这么大的垂尾,在低速下能够保证足够的航向稳定性,但是其驱动力要求也很大,这样做是否值得就有待考虑了。如果传统的固定垂尾加方向舵也足够用,那么还是简单为好。

   所以,综合这些,个人认为鹘鹰采用V尾的可能性今后基本没有,而V尾节省重量方面体现的优势也不是很明显,在机动性方面V尾有其缺点,在飞行控制上面比较麻烦。而在全动垂尾方面,考虑到舰载需要较大面积垂尾,那么把大面积垂直做全动没有必要,还不如传统垂尾加方向舵可能更合适。估计是这些原因鹘鹰没有采用全动垂尾或者V尾。

上面看法只是个人看法,供参考。
估计一些人没看到图,刷新一下就有了。最近发帖老有问题,老报错。我是先发再编辑才能发成功,所以图出来慢了点。
骨头鹰是短平快、投资少的验证机,新东西不应该上太多,将来如果有更大的投资,更多的验证机,更充足的时间,我想,全动垂尾,仍然有可能上。
全动垂尾根部有向前敞开的裂缝,对隐身有不利影响
TSQ老大就是牛啊。不愧是专业人士。
每次写个什么都这么长往篇

楼主分析的是。
从摸索中国第一款通用战机的角度看骨头鹰,现在的设计已经够喝一壶的,V尾,军迷敢想敢说,沈飞可没那胆子和技术储备去干。
骨头鹰是短平快、投资少的验证机,新东西不应该上太多,将来如果有更大的投资,更多的验证机,更充足的时间 ...
全动不代表更好,垂尾加平尾的组合也能满足机动性要求。

而且垂尾在310上面的优势比全动和V尾更好,那就没有必要使用那些表面高大上,实际不合适的东西。
全动垂尾根部有向前敞开的裂缝,对隐身有不利影响
雷达波通过后会射向哪里你知道吗?就是斜上方,我不知道该如何不利法,如果从上往下视角,娘娘的隐身性也要下降好几档。
事实上Phantom Works 给X-32的改动方案是优先考虑Pelikan Tail------不是传统的V-tail但是也类似。

而改用比较保险的传统4尾翼是Boeing方面高层的意见。
SAM-20 发表于 2014-9-1 13:27
全动垂尾根部有向前敞开的裂缝,对隐身有不利影响
全动垂尾根部前面有一部分固定,遮挡你说的这个缝。
所以,歼20的缝不是朝前敞开的。
V尾不单减重,还减阻,减反射。
V尾不只是控制面合并,支撑结构出合并了,控制结构也合并了。这些也是有减重效果吧?
如果V尾配合TVC使用,效果应该更好吧?

所以,我觉得V尾最困难的,就是控制律。
1205潜水队 发表于 2014-9-1 13:30
楼主分析的是。
从摸索中国第一款通用战机的角度看骨头鹰,现在的设计已经够喝一壶的,V尾,军迷敢想敢 ...
既然是技术验证和储备,不就应该多尝试一些?
像美帝的那么多X。
1205潜水队 发表于 2014-9-1 13:30
楼主分析的是。
从摸索中国第一款通用战机的角度看骨头鹰,现在的设计已经够喝一壶的,V尾,军迷敢想敢 ...
预测一大波SF的粉丝拿着各种砖头接近中。。。


好文,麦道那个JSF方案是浅V型平尾,可以看成平尾上反且仅提供航向稳定性,偏航控制通过矢量或侧置喷口实现,骆马的六代概念图也类似。其实这种布局也有个好处,三轴操作完全独立,平尾只负责俯仰,副翼负责滚转,矢量或侧喷口负责偏航,倒是可以简化飞控。

好文,麦道那个JSF方案是浅V型平尾,可以看成平尾上反且仅提供航向稳定性,偏航控制通过矢量或侧置喷口实现,骆马的六代概念图也类似。其实这种布局也有个好处,三轴操作完全独立,平尾只负责俯仰,副翼负责滚转,矢量或侧喷口负责偏航,倒是可以简化飞控。


我记得当年波音在JSF方案中,把V尾换成传统的平尾+垂尾方案,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减重。 原因是人们后来发现,一对翼面为了完成别人两对翼面的功能,必须做的更大、结构更强、配上更大型的舵机,所以反倒付出了更多的重量代价。
X32后期的新方案主要目标就是减重,原型机的V尾方案在B型上超重严重以至于不得不拆掉一部分部件才能完成垂直降落测试,而要飞超音速又不得不把这些部件装上,当时面对X35B处于极大的被动,后来X35B特意show了一次既超音速又垂直降落的飞行,之后没多久波音就出局了。。

我记得当年波音在JSF方案中,把V尾换成传统的平尾+垂尾方案,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减重。 原因是人们后来发现,一对翼面为了完成别人两对翼面的功能,必须做的更大、结构更强、配上更大型的舵机,所以反倒付出了更多的重量代价。
X32后期的新方案主要目标就是减重,原型机的V尾方案在B型上超重严重以至于不得不拆掉一部分部件才能完成垂直降落测试,而要飞超音速又不得不把这些部件装上,当时面对X35B处于极大的被动,后来X35B特意show了一次既超音速又垂直降落的飞行,之后没多久波音就出局了。。
2014-9-1 14:02 上传



一个伪军迷 发表于 2014-9-1 13:30
TSQ老大就是牛啊。不愧是专业人士。
每次写个什么都这么长往篇
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就一个外行,探讨个人看法,让真正内行人看了说不定还笑话呢。
TSQ 发表于 2014-9-1 14:02
按照这些图,Pelikan Tail相当于是把部分水平尾翼又拿回来了,只不过水平部分比较小。
倾斜的垂尾和平尾是不是还有干扰?
一个伪军迷 发表于 2014-9-1 14:07
倾斜的垂尾和平尾是不是还有干扰?
原则上来说翼面气动都会有干扰,只不过是程度大小问题。
这个Pelikan Tail目前似乎实体机的应用还没见到,或者是我自己孤陋寡闻,不是roptor82贴我都没听说过。
方宝瑞是何方神圣,他的书竞能包治百病?坚持垂尾趋利不避害的观点。技术从来就是用来突破的。飞机不可能永远就那呆样,以后美国搞个无垂尾主力战斗机型就能把楼主说的几乎全部推翻。推矢和飞控的进步早晚回淘汰垂尾,如果绝密飞行中的多喷管爆轰发动机实用,那就更不用说了。很多东西现在就有,技术上不成熟,可以继续研究;配套达不到,可以作为技术储备。看着吧,有中国在后面踢屁股,度过金融危机后的美国下代战机模样一定会跟现在大为不同。单就垂尾来说,我赌会大幅缩小甚至消失。

polaris123 发表于 2014-9-1 14:14
方宝瑞是何方神圣,他的书竞能包治百病?坚持垂尾趋利不避害的观点。技术从来就是用来突破的。飞机不可能永 ...


这里只是讨论当下设计情况,方宝瑞曾经是航空局总工程师,编写的《飞机气动布局设计》是前些年国内外关于气动研究成果的大集中,至今该书仍然是国内研究机构关于气动方面论文所引用比较多的书之一。我没有调查,不能说是最多,但看到的很多论文都引用该书。

未来的说法参见这这一句“不排除今后V尾的飞行控制和各个方面都有突破情况下实用V尾”。

至于取消垂尾,611所的人在航空报上认为飞翼布局有优势,但机动性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什么时候解决是个问题,所以慢慢研究吧,让老美在前面趟路也不错。而传统所谓四尾翼飞机,老美的F-35估计的用到2060年,我们就是用到2070年也不是多么接受不了的事情。


polaris123 发表于 2014-9-1 14:14
方宝瑞是何方神圣,他的书竞能包治百病?坚持垂尾趋利不避害的观点。技术从来就是用来突破的。飞机不可能永 ...


这里只是讨论当下设计情况,方宝瑞曾经是航空局总工程师,编写的《飞机气动布局设计》是前些年国内外关于气动研究成果的大集中,至今该书仍然是国内研究机构关于气动方面论文所引用比较多的书之一。我没有调查,不能说是最多,但看到的很多论文都引用该书。

未来的说法参见这这一句“不排除今后V尾的飞行控制和各个方面都有突破情况下实用V尾”。

至于取消垂尾,611所的人在航空报上认为飞翼布局有优势,但机动性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什么时候解决是个问题,所以慢慢研究吧,让老美在前面趟路也不错。而传统所谓四尾翼飞机,老美的F-35估计的用到2060年,我们就是用到2070年也不是多么接受不了的事情。

既然是技术验证和储备,不就应该多尝试一些?
像美帝的那么多X。
技术和经验要靠金钱和时间来堆。古今中外死在钱上的项目太多了。沈飞的思路是对的,最大限度的借鉴22和35,找出自己的思路,在工程过程中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培养研发团队,撕开技术突破口。
这里只是讨论当下设计情况,方宝瑞曾经是航空局总工程师,编写的《飞机气动布局设计》是前些年国内外关 ...
看你楼下,31目前的形态是适当的。但要说在大过载的战斗机上用全动小垂尾没什么了不起就有些太刻意了。全球也就2个在研的采用。
其实思维方式(顺序)是为什么要用全动垂尾,如果没有必要就不用了
舰载机的垂尾容量算法有什么不同?

polaris123 发表于 2014-9-1 14:52
看你楼下,31目前的形态是适当的。但要说在大过载的战斗机上用全动小垂尾没什么了不起就有些太刻意了。全 ...


说鹘鹰有上舰考虑用了比较大垂尾面积,要控制低速下航向稳定性,这和J20、T50没啥关系,我没说“用小垂尾有啥了不起”,我话里有你说的这个意思吗?
polaris123 发表于 2014-9-1 14:52
看你楼下,31目前的形态是适当的。但要说在大过载的战斗机上用全动小垂尾没什么了不起就有些太刻意了。全 ...


说鹘鹰有上舰考虑用了比较大垂尾面积,要控制低速下航向稳定性,这和J20、T50没啥关系,我没说“用小垂尾有啥了不起”,我话里有你说的这个意思吗?
TSQ 发表于 2014-9-1 14:11
原则上来说翼面气动都会有干扰,只不过是程度大小问题。
这个Pelikan Tail目前似乎实体机的应用还没见到 ...
其实你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麦道最后的JSF提案就是Pelikan尾而不是YF-23式的传统V尾............

polaris123 发表于 2014-9-1 14:32
技术和经验要靠金钱和时间来堆。古今中外死在钱上的项目太多了。沈飞的思路是对的,最大限度的借鉴22和35 ...


预研的目的本来就是降低风险和成本。
如果预研不够,等项目展开来做,真的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拖进度,耗经,甚至流产。

一个项目,在开始的时候定得技术指标太高和太低,都不对。太低了,不利于以后拓展。
并且一个后进者要赶超先进者,就不能跟在后面跑,就得另辟蹊径,得敢创新。
polaris123 发表于 2014-9-1 14:32
技术和经验要靠金钱和时间来堆。古今中外死在钱上的项目太多了。沈飞的思路是对的,最大限度的借鉴22和35 ...


预研的目的本来就是降低风险和成本。
如果预研不够,等项目展开来做,真的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拖进度,耗经,甚至流产。

一个项目,在开始的时候定得技术指标太高和太低,都不对。太低了,不利于以后拓展。
并且一个后进者要赶超先进者,就不能跟在后面跑,就得另辟蹊径,得敢创新。
其实你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麦道最后的JSF提案就是Pelikan尾而不是YF-23式的传统V尾............
我仔细看了我找到图,但说实话水平面面积小,以至于怀疑是否有那个水平面。
另外, 垂尾是要避免受边条涡的冲击影响,所以横向上限定了其位置,所以能做到什么程度,恐怕还得具体飞机具体看。
说鹘鹰有上舰考虑用了比较大垂尾面积,要控制低速下航向稳定性,这和J20、T50没啥关系,我没说“用小垂 ...
抱歉,我确实误读本贴内容了。爪机快翻,把别人的一部分观点扯到你身上了。误伤,不该啊。
气动构型不可能轻易大概,否则前一阶段工作不就白干了。
与其在垂尾和座舱盖设计上纠结。不如讨论一下,J31能否加2个格斗弹仓,舰载版和目前设计的通用程度,以及后机身和侧边条的梯形生硬过渡是否会改进。
论坛游侠 发表于 2014-9-1 15:45
气动构型不可能轻易大概,否则前一阶段工作不就白干了。
与其在垂尾和座舱盖设计上纠结。不如讨论一下,J3 ...

又没有定型,甚至没有立项,改改更先进
键盘总师们,改进来更是不用顾忌。
13128611786 发表于 2014-9-1 14:58
舰载机的垂尾容量算法有什么不同?
我仔细看了飞机设计手册关于垂尾容量统计部分,发现尾容量方面舰载机并没有比陆基飞机大多少,而强调大迎角飞行的几种飞机垂尾容量比较大,甚至尾容量比舰载机还大。

其实,对于舰载机来说,需要维持一定的航向稳定性,需要一定的尾容量,也并非尾容量越大越好,毕竟更大的垂尾意味着更大的重量和阻力。
TSQ 发表于 2014-9-1 15:54
我仔细看了飞机设计手册关于垂尾容量统计部分,发现尾容量方面舰载机并没有比陆基飞机大多少,而强调大迎 ...
无尾的X47B都上舰了,所以说舰载机就需要大垂尾,也不一定吧。
一个伪军迷 发表于 2014-9-1 13:51
既然是技术验证和储备,不就应该多尝试一些?
像美帝的那么多X。
探索新领域、新技术上,固然需要胆子大些,但一些必要的技术储备是前提条件哦。
个人看法,我们会搞V尾验证,但需要先解决发动机和矢量推力系统,在此之前,多关注国外技术发展,做一定的技术准备。
1205潜水队 发表于 2014-9-1 16:14
探索新领域、新技术上,固然需要胆子大些,但一些必要的技术储备是前提条件哦。
个人看法,我们会搞V尾 ...
关注国外技术发展是没错。
但国外的不一定适合我们。
比如我们没有那强大的发动机。不是一直说的“动力不行气动补”么?
F22、F35能用常规布局达到那么高的性能,也是整个蓝星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了。
一个伪军迷 发表于 2014-9-1 16:09
无尾的X47B都上舰了,所以说舰载机就需要大垂尾,也不一定吧。
你说的是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无尾布局飞机也可以上舰,本来我也想聊聊对这个看法,正好你提到了我就说说个人看法,不见得对,供参考:

目前至少我们知道的舰载机计划用无尾布局的有A-12和X-47B,对于这种无尾布局,其航向稳定性靠本身气动来保证,另外靠所谓阻力方向舵来进行调整。目前无尾布局以亚音速宽翼展飞机为主,这类飞机的典型特征是飞行速度不高,较大的翼展让阻力方向舵的力矩比较大,操纵效率高。

对于当前的超音速舰载机而言,阻力方向舵也不是不能用,但超音速舰载机着舰速度通常比较高,用阻力方向舵的效率有多高是个疑问。另外超音速战斗机也有机动性要求,阻力方向舵在高机动飞行时的效率有多高也是个问题。
一个伪军迷 发表于 2014-9-1 13:47
V尾不单减重,还减阻,减反射。
V尾不只是控制面合并,支撑结构出合并了,控制结构也合并了。这些也是有减 ...
赞同。。。。。。。。。。。。。

全动V尾在结构性减重、作动机构减重上的作用还是有的。需具体计算而已。
wffbhnh 发表于 2014-9-1 13:52
好文,麦道那个JSF方案是浅V型平尾,可以看成平尾上反且仅提供航向稳定性,偏航控制通过矢量或侧置喷口实现 ...
不错的主意


就目前的战机而言,动力是核心,气动会部分弥补动力不足的损失,但无法解决全飞行包线因动力不足导致的问题。和军飞闲聊问过V尾,回答是没有稳定高推+推力矢量,V尾就没得搞,3300小时的大哥这么说,一个老兵自然无话。10年后能开始搞V尾验证我就为军工三呼万岁。

就目前的战机而言,动力是核心,气动会部分弥补动力不足的损失,但无法解决全飞行包线因动力不足导致的问题。和军飞闲聊问过V尾,回答是没有稳定高推+推力矢量,V尾就没得搞,3300小时的大哥这么说,一个老兵自然无话。10年后能开始搞V尾验证我就为军工三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