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峪对日索赔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36:42
  潘瑞燊有些等不及了。

  在这座被大山环抱,像盆地一样凹陷的村子里,只要有记者来采访,66岁的他便会快步向山上走去,通知每一位幸存的老人。

  2014年7月13日下午,潘瑞燊作为“潘家峪惨案”民间对日索赔团的团长,和潘家峪村民委员会代表一起来到北京,正式委托相关组织对日本政府提起了诉讼。要求日本政府向受害者谢罪,索赔60亿元人民币。

  潘瑞燊说,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了22年,“这次一定要把潘家峪的故事说出去。”

  潘家峪的故事发生在73年前。这个位于地处燕山山脉深处的小山村,抗战时期是冀东有名的抗日堡垒村。1941年1月25日,3000多日军和2000多伪军对手无寸铁的村民进行血腥屠杀,村中1298人被杀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潘家峪惨案”。

     这是一场注定不好打的官司

  如果没有发生过惨案,潘家峪村和周围的村庄,没有什么不同。它隶属于丰润区的火石营镇,和镇下15个行政村一起,分布在距唐山市45公里外的腰带山中。

  村子不大,8万多平米,无论去哪,步行不会超过20分钟。村中共有房屋600余间,因为地处山坳,除了部分房屋建在平坦的土地上外,不少人将屋舍建在坡度稍缓的山坡上。

  和临近缺少土地的村子一样,潘家峪在改革开放后,搞起了葡萄种植。因为地处北纬四十度,四面环山,常年气候较低,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潘家峪的葡萄会比别处更甜。如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坡,村里到处可见成片的葡萄架,多由水泥柱架起,横跨在4、5米高的半空。

  “大家慢点儿走,不要着急。”看见老人们从山坡高处走来,潘瑞燊大声喊道。

  过去的这一周,因为“60亿”,很多记者涌进村里,从安排住宿,到联系遇难者家属采访,潘瑞燊都尽力满足每个记者的要求。因为说话过多,他的嘴唇有些干裂,一根烟之后,经常布满烟丝。与人交流时,他习惯眯起一双细长的眼睛,仔细地记录着每一句话。

  经历过“潘家峪惨案”的村民,如今还剩38人,能行走、接受参访的只有10人左右。他们在亲人的搀扶下缓缓地挪着步,目的地是一片名为“潘家大院”的废墟。

  1941年1月25日,日军就是在这里布置了茅草、煤油,中午时分将村民赶进去,锁死各个出口,然后点燃了整个院子。

  如今,这里是一片400余平方米的废墟。曾经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的院落,已很难分辨,只剩下8平米左右的碎石地和一两面残壁,像是一盘被打散的积木。

  1951年“潘家大院”由河北省文化局出资,修葺为爱国主义示范基地。

  老人聚集在此处,73年前的记忆就像开闸的洪水般涌了出来。

  “当时我13岁,躲在西院的猪圈里,在血堆里打个滚,枕着门槛装死,旁边的水缸里有孩子哭,两个日本鬼子把那孩子拽出来,各把一条腿撕成两半,正好扔在我脑袋上,那个孩子的半拉身子还在抽动。我们全家8口人,只活了我一个人。”86岁的惨案幸存者潘守三歪着脑袋,没有看镜头。

  潘家大院外,潘瑞燊也在接受采访,大多数问题都与“60亿”有关。

  对于这个数字,他已记不清解释过多少次了,“我们是参考了德国当年赔偿犹太人每人200万的标准。另外,再加上我们被烧毁的房屋,1万6千亩的山场,很多被烧毁的松树、果树和精神损失费,一共加起来大概是60亿元。

  目前,已有8名律师愿意免费参与这起诉讼,最快8月中旬,村里就可以向唐山法院对日本政府提起诉讼。

  这场官司并不好打。

  据统计,从1995年起,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中国受害者及遗属,向日本法院提起超过30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或相关企业予以赔偿和谢罪,但都被以“诉讼时效已过”或“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意味着同时放弃民间赔偿”等借口驳回或败诉。

  “起诉没有问题,但应该需要更高一级政府层面的支持。”听说潘家峪索赔60亿后,北京的刘勇进律师表示,战争赔偿包括对政府赔偿和对个人赔偿两个部分,潘家峪村的诉讼只代表个人,不会受到中国政府之前放弃赔偿的影响。但这次诉讼并不仅仅只涉及到司法领域。

  “首先如果法院受理的话,就有一个送达的程序,那么很可能是通过双方外交部门送达,是外交层面的事,不是司法层面。诉讼还涉及到国际法管辖,对于行为发生地,日本是否认可我们的管辖,也是一个问题。”虽然很支持潘家峪村的诉讼行为,但刘勇进认为,案件即便能被受理,胜诉的可能性也比较低。

    不能致富的葡萄种植产业

  村民们并不清楚索赔的细节。即便聚集在记者周围,他们也极少插话,只是在记者离开时,才有人试图问上一句,“这60亿是日元,还是美元?”以及“什么时候能发到我们手里?”

  从经济上讲,村民需要这笔钱。

  惨案之后的这些年,潘家峪村一直在与贫困搏斗着,鲜有胜绩。

  潘家峪村目前有葡萄园1200余亩,年产400万斤,并曾在1998年被农业部誉为冀东“小吐鲁番”,但葡萄并不能让他们摆脱贫困。2013年潘家峪的人均年收入为4500元,不足同年河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02元的一半。

  “主要是产量上不去。”曾在2010年至2013年任潘家峪第一书记的潘月阁说,村里严重缺水、缺土地的自然条件,制约了葡萄产业的发展。

  直到现在,潘家峪仍然没有开通自来水,大型蓄水罐是每户村民院子里的标配。“主要是土质不行,最多只能挖到半米深。根本不符合埋设管道需要的0.8—1.2米深,即便开通,在冬天也会被冻住。”潘月阁说。

  为了缓解用水紧张,潘月阁曾为村里打了5眼井。“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井,每口都是500米深,是用网上的卫星地图选的地方,每一口都正好能覆盖100亩地。”

  他原本想在村里开一家葡萄酒厂,但发现即便扩充新的葡萄园,产量也远远不够,“一个中型葡萄酒厂,一年至少需要4000万斤葡萄。我们还有一些土地空余,即便都种上葡萄,也只能再增加200万斤产量,也只够2个半月的。”

  交通闭塞是潘家峪迟迟未脱贫的另一大因素。

  因为交通不畅,潘家峪村的葡萄主要依靠东北商人进村收购,由于出口单一,产量过少,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利润往往被压得很低。

  1995年潘术伍在村里第一个搞起了葡萄采摘农家乐,但最近几年,他发现游客逐年下降,“唐山水泥、钢材、煤炭全部产能过剩,好多小厂都倒闭了,人家哪还会有心思来?”

  “我去年赚了8、9万,今年能有40%就不错了。”潘术伍有些无奈。为了寻找客源,他每天都守在村口的停车场,期待能找到一两个游客。

  和他在一起等待的,还有67岁的村民董贺荣。

  成筐的葡萄、李子、黄瓜堆在她脚边,每当有生人路过,她都会表示这些是自家产的。“北京能来人,那可好啊!”在她的印象里,北京人要比唐山人痛快。“去年我见过两个北京人,当时葡萄采摘是5块钱,他们说这价格和市场上卖的接轨了,就像白给一样。”

    “一步之遥”的高速公路梦想

  潘家峪村的交通问题,曾经离解决只差“一步之遥”。

  2010年初,潘家峪村民得知,临近的迁西县将投入24.24亿元,自费修建一条42.8公里长的京哈高速迁西支线的消息。在规划图上,这条高速支线距潘家峪不到5公里,修成后将对接京、津、唐、承、秦五市,实现2小时的交通圈。

  这让潘家峪人看到了“走出去,迎进来”的希望。只要能修通一条与之对接的路,那么潘家峪就能与北京、天津实现对接。

  村委会决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向丰润区上报,申请资金修通这条“希望之路”。

  负责此事的潘月阁至今仍记得,时任丰润区委书记曹金华曾表示:“老区发展是我心头所想,就算丰润区再困难,我也要举全区之力,把这件事做好。”

  “他确实想把路修好,把老区经济带动起来。我在职三年,他来过三次。”潘月阁回忆说。2012年,这条连接高速的公路终于修成,取名为“潘家峪旅游专线”,西至京哈支线,东至村口的停车场,全长4.5公里,花费6000余万元。

  令村民没有想到的是,这条路并没有能通向北京。当旅游专线修到高速支线后,潘家峪村委得到消息,高速支线的所属方迁西县,并没有为潘家峪开设一个出口。

  “其实在设计草图上,他们预留了出口,可就是没有开通。”潘月阁不愿多谈其中原委,但他表示6000万的修路开支大大超出了区里领导的预计。

  “我们当时说300万,区里也不清楚开山路的成本会那么高,从300万到900万,再到2000万,4000万,最后完工时,一算竟然花了6000余万。”

     “一个出口,迁西县至少要价3000万。”潘家大院门口,有村民私下抱怨说,这层没捅破的窗户纸,是因为区里不再拿钱了。“他们就是不想再拿钱了,觉得修通也回不了本。”

  事实上,迁西县的这条高速支线情况也不乐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这条造价24.24亿元的高速,镇里只拿了7亿,其余全部为银行贷款。“现在一天也没几个车走,就收几百块钱。17个亿的贷款,你知道一天的利息是多少吗?”

    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的致富路

  “区里、县里肯定是拿不出钱了。”距潘家大院100米外的村接待办公室里,49岁的村主任潘瑞通说。2012年底,潘瑞通当选村主任,属于村里的年轻一派,有一头浓密的头发,穿着一双阿迪达斯旅游鞋。谈到村子今后的发展时,他沉默了起来。

  他承认,即便是打通了与北京、天津的交通网,依照目前状况,潘家峪的经济收入也很难有质的飞越。

  问题的关键,在于村里很难从“远方来客”们身上赚到钱。

  虽然潘家峪村有红色景点10余处,但除了“潘家大院”稍具规模外,其余的景点,包括曾用于与八路军通信的“老槐树”、被日军刺破的“小铁门”等均过于简单,所含信息量较少,再加上位置集中,1个小时便可游览一遍。

  此外,这些景点全部是国家以爱国主义示范基地来修建的,不能收取门票。这其中便包括耗资412.8万元,于1998年建成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

  “我们也联系过旅行社,但因为没有门票,不能返点,人家都不愿意把人拉来。我们也不能只依靠葡萄采摘,它的季节性太强了。”潘瑞通无奈地说到。

  潘瑞通原本也有“雄心壮志”。在上任前,他曾为潘家峪村描绘了“一条绿色生态与红色遗址的旅游致富之路。”

  在潘家峪东5公里外的群山里,有一片很大的“深山老林”。因为树木茂盛,便于隐蔽,70多年前,冀东军分区12团曾长期在此驻扎。现在山里还有冀东军分区司令部、冀东专署、党政军联合办公室、丰滦迁联合县政府、尖兵报社、印刷厂等十几处红色旧址。

  潘瑞通一直希望能把这片山林与村子结合起来,“如果能在村里修一条公路,直接开到山里,再把山上的旧址全部修好,一边是绿色氧吧,一边是红色景点,我们就能卖门票了。”

  这条5公里的山路,同样造价不菲。

  潘瑞通估算,“至少需要1个亿”。为了修路,他曾和其他村委找过一些老板,但对方都不看好。“人家看过直摇头,他们计算过,如果投资修路,至少5年后才能有收益。按照现在的客流量,10快钱一张门票,每年不会超过120万。可人家拿1亿放在银行吃利息,是多少钱呢?”

  “现在很多山里的遗址已经荒废了,如果不是村里老人带着去找,都很难找到了。”潘瑞通多少有些着急。虽然他知道“60亿”可能不太现实,但他还是表示,如果能胜诉,60%的钱会分给村里的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其余的大部分都会用于修路、修葺遗址。

    “不要影响中日两国人民友谊”

  比潘瑞通更着急的是潘瑞燊。

  大院外,老人们接受采访的空隙,潘瑞燊和另一位老人拿着用红纸和毛笔写的“用法律武器捍卫民族尊严”、“强烈抗议日本政府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等标语,准备在村里张贴。

  他遭到了制止。镇里一位管宣传的人让他放下胶水、刷子,“这样的东西现在不能随便贴,要得到上级的批准。当着这么多记者你贴这些,不汇报能行么?”

  “汇个蛋。” 看到对方要拨通镇领导的电话,潘瑞燊的同伴小声地骂道。

  “镇里是怕出乱子。”看到沟通迟迟没有结果,潘瑞燊无奈地说,他不明白“乱子”会出在哪里,“有媒体报道,对潘家峪来说,不是好事么?”

  潘瑞燊对“镇里人”没什么好感。他说如果不是有上级干预,也许在1992年就能起诉日本政府了。“我是在《参考消息》一篇文章里看到的,中国领导人说‘虽然5个政府宣布放弃对日战争赔偿权,但民间并没有放弃。’从那时起,我就准备起诉了。”

  按照计划,潘瑞申准备和其他村支部成员一起到日本去打官司。不过,上级政府对此并不支持。“当时好像正值中日友好年,所以唐山市、丰润县、火石营镇都对我们进行了干预,大致意思就是:‘不要影响两国人民友谊。’”

  潘瑞燊回忆说,村民们对此并不能理解,“不少人说,我们当年不是为党做出牺牲的吗?为什么我们的事情,不能让大家知道呢?”

  离任书记后,潘月阁一直任潘家峪纪念馆馆长。对于潘家峪军民共同抗敌那段历史,他有过深入研究。

  据潘月阁介绍,当时潘家峪和承德北部的雾灵山都是冀东根据地的备选,“雾灵山太大地太少,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后来定在了潘家峪。”

  “最早来潘家峪做工作的是‘李瑞民’和‘孔庆迎’。他们就假装是卖梳子和篦子的,来潘家峪进行共产党和反日的宣传。他们做过工作后,村里人就没有向日本人交过一粒粮,他们的良民证,也被村民们烧掉了,而且只要在山里打游击受伤的八路军,村民们把他们藏在家中养伤。”

  在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大扫荡中,敌人三次把潘家峪群众逼到西大坑后,让自家人领走自家人的方法找八路军……潘泽生把八路军干部李文举当做自己的儿子领回了家。潘艺权把怀抱的孩子拧了一把,孩子哭叫着,潘艺权顺手把孩子交给了八路军干部闫瑞青,孩子不哭了, 潘艺权领着怀抱孩子的闫瑞青回家了。”

  潘家峪人的淳朴,引起了八路军的注意,时任冀东军分区司令员的李运昌,很快在潘家峪开辟了抗日根据地。

  “李运昌特别支持我们起诉日本。”1992年后,潘瑞燊曾多次到北京求见已退居二线的李运昌。第一次听说潘家峪村要告日本政府时,李运昌激动地说:“好,当年我们和日本斗枪杆子,现在用笔杆子斗。”

  “他后来可是真正的正部级干部啊。”据潘瑞燊回忆,直到2005年,李运昌还曾让他的司机,带着潘瑞申在北京各个档案馆为起诉取证。但很快,他被一些人堵在了家中,“他们一早上就来,说:‘大爷去哪啊?’不让我出去。”2008年,潘瑞燊在报纸上看到了李运昌逝世的消息。他们的索赔小组,也随之解散。

    “它不应该穷,穷没有教育意义”

  潘家大院内,夕阳西下,准备接老人回家的亲属们聚集在大院门口。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李运昌对潘家峪有过一段承诺。

  在惨案发生后的一个下午,李运昌曾把幸存的村民召集在了东面的一个山坡上,“乡亲们,你们对共产党贡献最大,潘家峪的一草一木都对抗日做出过贡献。请相信共产党,相信八路军,我们一定会把鬼子赶出中国。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拿起武器为死难的亲人们报仇。鬼子烧了你们的草房,共产党会给你们盖瓦房,烧了瓦房,会给你们盖楼房,还你们一个好村庄。”

  “什么时候能赔给我们钱?”看到有记者结束拍摄从大院里走出来,一位老人问,“我已经等了几十年了,再晚就怕等不到了。”

  潘瑞燊一直守在门口,等待着最后一个采访的结束。

  他说自己也不清楚这次60亿的索赔和眼前的记者们,对于村里的葡萄种植,旅游产业和修路会有什么帮助。“那是年轻人的事,我60多了,只想把没有做完的事情做完。”

  他始终认为,与邻村相比,潘家峪应该更富裕一些,“潘家峪人是因为抗日而遭到屠杀的,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所以它不应该穷,穷没有教育意义。”“好好休息,一定要注意身体。” 每一位幸存者离开时,潘瑞燊都不忘嘱咐一句。

http://news.sina.com.cn/c/zg/lrs/2014-07-23/0647106.html潘瑞燊有些等不及了。

  在这座被大山环抱,像盆地一样凹陷的村子里,只要有记者来采访,66岁的他便会快步向山上走去,通知每一位幸存的老人。

  2014年7月13日下午,潘瑞燊作为“潘家峪惨案”民间对日索赔团的团长,和潘家峪村民委员会代表一起来到北京,正式委托相关组织对日本政府提起了诉讼。要求日本政府向受害者谢罪,索赔60亿元人民币。

  潘瑞燊说,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了22年,“这次一定要把潘家峪的故事说出去。”

  潘家峪的故事发生在73年前。这个位于地处燕山山脉深处的小山村,抗战时期是冀东有名的抗日堡垒村。1941年1月25日,3000多日军和2000多伪军对手无寸铁的村民进行血腥屠杀,村中1298人被杀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潘家峪惨案”。

     这是一场注定不好打的官司

  如果没有发生过惨案,潘家峪村和周围的村庄,没有什么不同。它隶属于丰润区的火石营镇,和镇下15个行政村一起,分布在距唐山市45公里外的腰带山中。

  村子不大,8万多平米,无论去哪,步行不会超过20分钟。村中共有房屋600余间,因为地处山坳,除了部分房屋建在平坦的土地上外,不少人将屋舍建在坡度稍缓的山坡上。

  和临近缺少土地的村子一样,潘家峪在改革开放后,搞起了葡萄种植。因为地处北纬四十度,四面环山,常年气候较低,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潘家峪的葡萄会比别处更甜。如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坡,村里到处可见成片的葡萄架,多由水泥柱架起,横跨在4、5米高的半空。

  “大家慢点儿走,不要着急。”看见老人们从山坡高处走来,潘瑞燊大声喊道。

  过去的这一周,因为“60亿”,很多记者涌进村里,从安排住宿,到联系遇难者家属采访,潘瑞燊都尽力满足每个记者的要求。因为说话过多,他的嘴唇有些干裂,一根烟之后,经常布满烟丝。与人交流时,他习惯眯起一双细长的眼睛,仔细地记录着每一句话。

  经历过“潘家峪惨案”的村民,如今还剩38人,能行走、接受参访的只有10人左右。他们在亲人的搀扶下缓缓地挪着步,目的地是一片名为“潘家大院”的废墟。

  1941年1月25日,日军就是在这里布置了茅草、煤油,中午时分将村民赶进去,锁死各个出口,然后点燃了整个院子。

  如今,这里是一片400余平方米的废墟。曾经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的院落,已很难分辨,只剩下8平米左右的碎石地和一两面残壁,像是一盘被打散的积木。

  1951年“潘家大院”由河北省文化局出资,修葺为爱国主义示范基地。

  老人聚集在此处,73年前的记忆就像开闸的洪水般涌了出来。

  “当时我13岁,躲在西院的猪圈里,在血堆里打个滚,枕着门槛装死,旁边的水缸里有孩子哭,两个日本鬼子把那孩子拽出来,各把一条腿撕成两半,正好扔在我脑袋上,那个孩子的半拉身子还在抽动。我们全家8口人,只活了我一个人。”86岁的惨案幸存者潘守三歪着脑袋,没有看镜头。

  潘家大院外,潘瑞燊也在接受采访,大多数问题都与“60亿”有关。

  对于这个数字,他已记不清解释过多少次了,“我们是参考了德国当年赔偿犹太人每人200万的标准。另外,再加上我们被烧毁的房屋,1万6千亩的山场,很多被烧毁的松树、果树和精神损失费,一共加起来大概是60亿元。

  目前,已有8名律师愿意免费参与这起诉讼,最快8月中旬,村里就可以向唐山法院对日本政府提起诉讼。

  这场官司并不好打。

  据统计,从1995年起,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中国受害者及遗属,向日本法院提起超过30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或相关企业予以赔偿和谢罪,但都被以“诉讼时效已过”或“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意味着同时放弃民间赔偿”等借口驳回或败诉。

  “起诉没有问题,但应该需要更高一级政府层面的支持。”听说潘家峪索赔60亿后,北京的刘勇进律师表示,战争赔偿包括对政府赔偿和对个人赔偿两个部分,潘家峪村的诉讼只代表个人,不会受到中国政府之前放弃赔偿的影响。但这次诉讼并不仅仅只涉及到司法领域。

  “首先如果法院受理的话,就有一个送达的程序,那么很可能是通过双方外交部门送达,是外交层面的事,不是司法层面。诉讼还涉及到国际法管辖,对于行为发生地,日本是否认可我们的管辖,也是一个问题。”虽然很支持潘家峪村的诉讼行为,但刘勇进认为,案件即便能被受理,胜诉的可能性也比较低。

    不能致富的葡萄种植产业

  村民们并不清楚索赔的细节。即便聚集在记者周围,他们也极少插话,只是在记者离开时,才有人试图问上一句,“这60亿是日元,还是美元?”以及“什么时候能发到我们手里?”

  从经济上讲,村民需要这笔钱。

  惨案之后的这些年,潘家峪村一直在与贫困搏斗着,鲜有胜绩。

  潘家峪村目前有葡萄园1200余亩,年产400万斤,并曾在1998年被农业部誉为冀东“小吐鲁番”,但葡萄并不能让他们摆脱贫困。2013年潘家峪的人均年收入为4500元,不足同年河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02元的一半。

  “主要是产量上不去。”曾在2010年至2013年任潘家峪第一书记的潘月阁说,村里严重缺水、缺土地的自然条件,制约了葡萄产业的发展。

  直到现在,潘家峪仍然没有开通自来水,大型蓄水罐是每户村民院子里的标配。“主要是土质不行,最多只能挖到半米深。根本不符合埋设管道需要的0.8—1.2米深,即便开通,在冬天也会被冻住。”潘月阁说。

  为了缓解用水紧张,潘月阁曾为村里打了5眼井。“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井,每口都是500米深,是用网上的卫星地图选的地方,每一口都正好能覆盖100亩地。”

  他原本想在村里开一家葡萄酒厂,但发现即便扩充新的葡萄园,产量也远远不够,“一个中型葡萄酒厂,一年至少需要4000万斤葡萄。我们还有一些土地空余,即便都种上葡萄,也只能再增加200万斤产量,也只够2个半月的。”

  交通闭塞是潘家峪迟迟未脱贫的另一大因素。

  因为交通不畅,潘家峪村的葡萄主要依靠东北商人进村收购,由于出口单一,产量过少,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利润往往被压得很低。

  1995年潘术伍在村里第一个搞起了葡萄采摘农家乐,但最近几年,他发现游客逐年下降,“唐山水泥、钢材、煤炭全部产能过剩,好多小厂都倒闭了,人家哪还会有心思来?”

  “我去年赚了8、9万,今年能有40%就不错了。”潘术伍有些无奈。为了寻找客源,他每天都守在村口的停车场,期待能找到一两个游客。

  和他在一起等待的,还有67岁的村民董贺荣。

  成筐的葡萄、李子、黄瓜堆在她脚边,每当有生人路过,她都会表示这些是自家产的。“北京能来人,那可好啊!”在她的印象里,北京人要比唐山人痛快。“去年我见过两个北京人,当时葡萄采摘是5块钱,他们说这价格和市场上卖的接轨了,就像白给一样。”

    “一步之遥”的高速公路梦想

  潘家峪村的交通问题,曾经离解决只差“一步之遥”。

  2010年初,潘家峪村民得知,临近的迁西县将投入24.24亿元,自费修建一条42.8公里长的京哈高速迁西支线的消息。在规划图上,这条高速支线距潘家峪不到5公里,修成后将对接京、津、唐、承、秦五市,实现2小时的交通圈。

  这让潘家峪人看到了“走出去,迎进来”的希望。只要能修通一条与之对接的路,那么潘家峪就能与北京、天津实现对接。

  村委会决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向丰润区上报,申请资金修通这条“希望之路”。

  负责此事的潘月阁至今仍记得,时任丰润区委书记曹金华曾表示:“老区发展是我心头所想,就算丰润区再困难,我也要举全区之力,把这件事做好。”

  “他确实想把路修好,把老区经济带动起来。我在职三年,他来过三次。”潘月阁回忆说。2012年,这条连接高速的公路终于修成,取名为“潘家峪旅游专线”,西至京哈支线,东至村口的停车场,全长4.5公里,花费6000余万元。

  令村民没有想到的是,这条路并没有能通向北京。当旅游专线修到高速支线后,潘家峪村委得到消息,高速支线的所属方迁西县,并没有为潘家峪开设一个出口。

  “其实在设计草图上,他们预留了出口,可就是没有开通。”潘月阁不愿多谈其中原委,但他表示6000万的修路开支大大超出了区里领导的预计。

  “我们当时说300万,区里也不清楚开山路的成本会那么高,从300万到900万,再到2000万,4000万,最后完工时,一算竟然花了6000余万。”

     “一个出口,迁西县至少要价3000万。”潘家大院门口,有村民私下抱怨说,这层没捅破的窗户纸,是因为区里不再拿钱了。“他们就是不想再拿钱了,觉得修通也回不了本。”

  事实上,迁西县的这条高速支线情况也不乐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这条造价24.24亿元的高速,镇里只拿了7亿,其余全部为银行贷款。“现在一天也没几个车走,就收几百块钱。17个亿的贷款,你知道一天的利息是多少吗?”

    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的致富路

  “区里、县里肯定是拿不出钱了。”距潘家大院100米外的村接待办公室里,49岁的村主任潘瑞通说。2012年底,潘瑞通当选村主任,属于村里的年轻一派,有一头浓密的头发,穿着一双阿迪达斯旅游鞋。谈到村子今后的发展时,他沉默了起来。

  他承认,即便是打通了与北京、天津的交通网,依照目前状况,潘家峪的经济收入也很难有质的飞越。

  问题的关键,在于村里很难从“远方来客”们身上赚到钱。

  虽然潘家峪村有红色景点10余处,但除了“潘家大院”稍具规模外,其余的景点,包括曾用于与八路军通信的“老槐树”、被日军刺破的“小铁门”等均过于简单,所含信息量较少,再加上位置集中,1个小时便可游览一遍。

  此外,这些景点全部是国家以爱国主义示范基地来修建的,不能收取门票。这其中便包括耗资412.8万元,于1998年建成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

  “我们也联系过旅行社,但因为没有门票,不能返点,人家都不愿意把人拉来。我们也不能只依靠葡萄采摘,它的季节性太强了。”潘瑞通无奈地说到。

  潘瑞通原本也有“雄心壮志”。在上任前,他曾为潘家峪村描绘了“一条绿色生态与红色遗址的旅游致富之路。”

  在潘家峪东5公里外的群山里,有一片很大的“深山老林”。因为树木茂盛,便于隐蔽,70多年前,冀东军分区12团曾长期在此驻扎。现在山里还有冀东军分区司令部、冀东专署、党政军联合办公室、丰滦迁联合县政府、尖兵报社、印刷厂等十几处红色旧址。

  潘瑞通一直希望能把这片山林与村子结合起来,“如果能在村里修一条公路,直接开到山里,再把山上的旧址全部修好,一边是绿色氧吧,一边是红色景点,我们就能卖门票了。”

  这条5公里的山路,同样造价不菲。

  潘瑞通估算,“至少需要1个亿”。为了修路,他曾和其他村委找过一些老板,但对方都不看好。“人家看过直摇头,他们计算过,如果投资修路,至少5年后才能有收益。按照现在的客流量,10快钱一张门票,每年不会超过120万。可人家拿1亿放在银行吃利息,是多少钱呢?”

  “现在很多山里的遗址已经荒废了,如果不是村里老人带着去找,都很难找到了。”潘瑞通多少有些着急。虽然他知道“60亿”可能不太现实,但他还是表示,如果能胜诉,60%的钱会分给村里的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其余的大部分都会用于修路、修葺遗址。

    “不要影响中日两国人民友谊”

  比潘瑞通更着急的是潘瑞燊。

  大院外,老人们接受采访的空隙,潘瑞燊和另一位老人拿着用红纸和毛笔写的“用法律武器捍卫民族尊严”、“强烈抗议日本政府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等标语,准备在村里张贴。

  他遭到了制止。镇里一位管宣传的人让他放下胶水、刷子,“这样的东西现在不能随便贴,要得到上级的批准。当着这么多记者你贴这些,不汇报能行么?”

  “汇个蛋。” 看到对方要拨通镇领导的电话,潘瑞燊的同伴小声地骂道。

  “镇里是怕出乱子。”看到沟通迟迟没有结果,潘瑞燊无奈地说,他不明白“乱子”会出在哪里,“有媒体报道,对潘家峪来说,不是好事么?”

  潘瑞燊对“镇里人”没什么好感。他说如果不是有上级干预,也许在1992年就能起诉日本政府了。“我是在《参考消息》一篇文章里看到的,中国领导人说‘虽然5个政府宣布放弃对日战争赔偿权,但民间并没有放弃。’从那时起,我就准备起诉了。”

  按照计划,潘瑞申准备和其他村支部成员一起到日本去打官司。不过,上级政府对此并不支持。“当时好像正值中日友好年,所以唐山市、丰润县、火石营镇都对我们进行了干预,大致意思就是:‘不要影响两国人民友谊。’”

  潘瑞燊回忆说,村民们对此并不能理解,“不少人说,我们当年不是为党做出牺牲的吗?为什么我们的事情,不能让大家知道呢?”

  离任书记后,潘月阁一直任潘家峪纪念馆馆长。对于潘家峪军民共同抗敌那段历史,他有过深入研究。

  据潘月阁介绍,当时潘家峪和承德北部的雾灵山都是冀东根据地的备选,“雾灵山太大地太少,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后来定在了潘家峪。”

  “最早来潘家峪做工作的是‘李瑞民’和‘孔庆迎’。他们就假装是卖梳子和篦子的,来潘家峪进行共产党和反日的宣传。他们做过工作后,村里人就没有向日本人交过一粒粮,他们的良民证,也被村民们烧掉了,而且只要在山里打游击受伤的八路军,村民们把他们藏在家中养伤。”

  在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大扫荡中,敌人三次把潘家峪群众逼到西大坑后,让自家人领走自家人的方法找八路军……潘泽生把八路军干部李文举当做自己的儿子领回了家。潘艺权把怀抱的孩子拧了一把,孩子哭叫着,潘艺权顺手把孩子交给了八路军干部闫瑞青,孩子不哭了, 潘艺权领着怀抱孩子的闫瑞青回家了。”

  潘家峪人的淳朴,引起了八路军的注意,时任冀东军分区司令员的李运昌,很快在潘家峪开辟了抗日根据地。

  “李运昌特别支持我们起诉日本。”1992年后,潘瑞燊曾多次到北京求见已退居二线的李运昌。第一次听说潘家峪村要告日本政府时,李运昌激动地说:“好,当年我们和日本斗枪杆子,现在用笔杆子斗。”

  “他后来可是真正的正部级干部啊。”据潘瑞燊回忆,直到2005年,李运昌还曾让他的司机,带着潘瑞申在北京各个档案馆为起诉取证。但很快,他被一些人堵在了家中,“他们一早上就来,说:‘大爷去哪啊?’不让我出去。”2008年,潘瑞燊在报纸上看到了李运昌逝世的消息。他们的索赔小组,也随之解散。

    “它不应该穷,穷没有教育意义”

  潘家大院内,夕阳西下,准备接老人回家的亲属们聚集在大院门口。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李运昌对潘家峪有过一段承诺。

  在惨案发生后的一个下午,李运昌曾把幸存的村民召集在了东面的一个山坡上,“乡亲们,你们对共产党贡献最大,潘家峪的一草一木都对抗日做出过贡献。请相信共产党,相信八路军,我们一定会把鬼子赶出中国。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拿起武器为死难的亲人们报仇。鬼子烧了你们的草房,共产党会给你们盖瓦房,烧了瓦房,会给你们盖楼房,还你们一个好村庄。”

  “什么时候能赔给我们钱?”看到有记者结束拍摄从大院里走出来,一位老人问,“我已经等了几十年了,再晚就怕等不到了。”

  潘瑞燊一直守在门口,等待着最后一个采访的结束。

  他说自己也不清楚这次60亿的索赔和眼前的记者们,对于村里的葡萄种植,旅游产业和修路会有什么帮助。“那是年轻人的事,我60多了,只想把没有做完的事情做完。”

  他始终认为,与邻村相比,潘家峪应该更富裕一些,“潘家峪人是因为抗日而遭到屠杀的,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所以它不应该穷,穷没有教育意义。”“好好休息,一定要注意身体。” 每一位幸存者离开时,潘瑞燊都不忘嘱咐一句。

http://news.sina.com.cn/c/zg/lrs/2014-07-23/0647106.html
当时阻挠民间索赔的老爷们 应该被清算

不过早去估计也是没有用 造声势而已
索赔无效,中国已经放弃索赔,不论北京还是台北,当年百姓自己要去日本索赔,横扒拉竖挡不让,还扣破坏中日友好大帽子,如今又想拿百姓当工具?
民间赔偿的追溯应该学习犹太人。
炎运宏开世界同 发表于 2014-8-6 15:54
民间赔偿的追溯应该学习犹太人。
犹太人毕竟有财有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