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经济新闻专题《华尔街日报:中海油收购优尼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55:08
以下内容摘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
中海石油競購之舉觸動華府神經
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NOOC Ltd., 簡稱:中海石油)主動出價收購美國加州聯合石油(Unocal Corp.)﹑希望能以此一舉擊敗雪佛龍(Chevron Corp.)﹐此舉可能會在華盛頓引發一場政治紛爭﹐並加劇外界對中國企業希望走向全世界這個雄心壯志的擔憂。這也是中國渴望直接控制更多能源資產﹑為國內經濟發展提供助力的最新跡象。
美國時間週三晚間﹑北京時間週四早間﹐身為中國第三大石油公司的中海石油提出以185億美元全現金的方式收購加州聯合石油﹐超出了雪佛龍165億美元的報價。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公司為收購外國企業開出的最高報價﹐也標志著中美兩國企業首次陷入收購戰。
中海石油提出以每股67美元的價格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向雪佛龍支付5億美元的合同中止費﹐並承擔加州聯合石油16億美元的債務。雪佛龍和中海石油都為曠日持久的收購戰做好了準備﹐並聘請了公關公司為他們搖旗吶喊。

中海石油稱自己的出價是“友好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傅成玉表示﹐希望雙方能你情我願地達成協議。這宗收購對中海石油的股東是有益的﹐因為它能強化公司在亞洲地區的業務﹐天然氣儲量的增加能使得公司的產品組合更加平衡﹐並使收益得到增加。
但中海石油也在力圖打消華盛頓等外國政府對中國收購的擔憂﹐表示願意將加州聯合石油美國油氣田開採的大部分或所有石油和天然氣在美國境內銷售﹐並將設法儘量保留加州聯合石油目前的6,500名雇員。
“我們的全現金要約對加州聯合石油的股東顯然更有利﹐”傅成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其次﹐這對美國也有利。我們將保護加州聯合石油在美國的工作職位。”雪佛龍的發言人唐納德.坎貝爾(Donald Campbell)表示﹐雪佛龍尚未就裁員作出任何決定﹐但預計將出售20億美元的資產﹐並將雪佛龍的總部與加州聯合石油的總部合併。
對於中海石油來說﹐收購加州聯合石油能提高其在亞洲的影響力。加州聯合石油總計17.5億桶當量的油氣儲量有近一半的在亞洲。中海石油的要約書稱﹐總的來說﹐兩家公司合併後將有85%油氣儲量位於亞洲。
加州聯合石油在泰國﹑印尼和緬甸擁有天然氣田和油田﹐與中海石油在中國近海﹑印尼以及澳大利亞的資產形成互補。加州聯合石油還在英國石油公司(BP PLC)經營的向地中海地區運送石油的阿塞拜疆大油田和管道項目中持有10%的股份。如果中海石油成功競購﹐將獲得可在大西洋市場出售的大量石油﹐並成為中國公司在全球優質油氣項目中罕有地獲得少數股股權的典範。
中海石油對加州聯合石油出價﹐似乎有些令人意外。 在加州聯合石油同意接受雪佛龍現金加股票的收購報價前﹐4月份時中海石油似乎一度徘徊在出價邊緣﹐傅成玉表示﹐中海石油最終沒有出價是因為非執行董事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對收購作出評價。
此後﹐中海石油董事會聘請了顧問公司CRA International Inc.和N.M. Rothschild & Sons對是否應競購加州聯合石油作出評價。週三夜間﹐中海石油在北京總部召開了董事會會議就出價競購加州聯合石油進行了討論﹐投資銀行家以及公司的管理高層一直工作到凌晨才制定出了正式要約。傅成玉表示﹐週三投票的所有董事都批准了新的要約。
據知情人士稱﹐投資銀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的亞洲副董事長﹑中海石油非執行董事考提斯(Kenneth Courtis)曾第一個對早先的收購要約提出質疑﹐但考提斯沒有對中海石油新的報價進行投票﹐原因是高盛將為中海石油的收購提供融資。考提斯近幾周沒有回覆記者尋求置評的電話和電子郵件。
週三晚些時候﹐加州聯合石油表示將根據與雪佛龍達成的協議的責任和義務﹐評價中海石油的要約。加州聯合石油的公司聲明指出﹐董事會建議股東批准雪佛龍收購交易的決定依然有效。
雪佛龍發佈的一份聲明稱﹐與加州聯合石油簽署的收購協議“報價具有說服力﹑監管審批前景明朗以及很好的時機”﹐為加州聯合石油的股東們提供了一筆絕佳的交易。雪佛龍一直在極力敦促加州聯合石油的股東們儘快對這宗收購交易作出投票表決﹐但迄今投票時間仍未敲定。雪佛龍一位高級管理人士本週表示﹐他希望收購能在8月份完成﹐但這是在中海石油發出要約之前。
中海石油的競爭性要約可能迫使雪佛龍不得不關注曠日持久的監管審批過程﹐並大肆渲染中海石油收購可能帶來的風險。同時﹐雪佛龍也可能會加大自己的收購砝碼﹐儘管4月份時華爾街已認為其開價過高。但中海石油的新要約或許並不那麼具有殺傷力﹐畢竟它仍低於一些股東期待的每股70美元的水平。
加州聯合石油的大機構股東包括Dodge & Cox﹑Capital Research & Management Co.等共同基金管理公司﹐以及York Capital Management等對沖基金。週三夜間﹐這些公司或拒絕評論﹐或無法取得聯繫。
近日來由於中海石油競購的傳言﹐加州聯合石油的股價呈現上漲走勢﹐紐約證交所週四午盤漲79美分﹐漲幅1.2%﹐報65.65美元。雪佛龍在紐約證交所漲59美分﹐漲幅1%﹐報58.86美元。
市值大約220億美元的中海石油﹐有大約70%的股份由政府持有﹐其餘股份在紐約和香港兩地公開上市。週四午盤時分﹐中海石油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美國存托憑證漲1.80美元﹐漲幅3.4%﹐報55.11美元。
中海石油的要約是在油價穩步攀升的情況下提出的﹔造成全球油價的攀升的部分原因是中國迅速增長的需求﹐使得全球範圍內的石油供應趨緊。為了滿足國內工業發展以及13億人口的生活需求﹐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大國。
從中海石油報價的融資計劃﹐可以看出中國收購石油資產的興趣有多強烈。在該公司稱已獲得承諾的160億美元資金中﹐有130億美元將來自中國國有實體﹐包括中海石油的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提供的70億美元長期和短期貸款。
但傅成玉淡化處理了國家利益在中海石油的戰略中所扮演的角色﹐稱這宗收購是基於商業利益考慮。他說﹐中國政府允許國有銀行向中海石油放貸﹐就是間接地批准了中海石油的報價。
另外30億美元的過渡性貸款來自高盛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中海石油稱。
18個月來油價的上漲使得石油公司收購新油氣儲備的費用也水漲船高。紐約商交所﹐8月份交割的石油週四午盤漲1.26美元﹐報每桶59.35美元。
競購加州聯合石油﹐也是中國從一個投資美國國債的被動投資者轉向一個財力雄厚的主動投資者的最新跡象。5月份﹐中國聯想集團(Lenovo Group)以17.5億美元收購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的個人電腦子公司﹐本週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Qingdao Haier Co.)出價11.3億美元收購令人尊敬的美國家用電氣生產商Maytag Corp.。
中海石油出價收購加州聯合石油雖未塵埃落定﹐但已在華盛頓掀起了軒然大波。週三﹐美國能源部長博德曼(Samuel Bodman)強調﹐(如果中海石油出價﹐)要約需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for Foreign Investment)的審查﹔外國投資委員會是一個由美國財政部長斯諾(John Snow)率領的跨部門專家小組﹐專門審查可能關係美國國家安全的併購交易。上週﹐來自加州聯合石油和雪佛龍家鄉加州的共和黨議員潘伯(Richard Pombo)和亨特(Duncan Hunter)請求布什政府對中海石油的競購進行審查﹐可能的話﹐否決中海石油可能的出價。
艾奧瓦州共和黨議員格拉斯列(Charles Grassley)週四在CNBC電視頻道上發表講話稱﹐聯邦議員們尚未準備好如何評價中海石油新的要約﹐但如果中美間出現更大的貿易爭端﹐美國最終可能會向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求助。
格拉斯列的評論是在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就中美經濟關係舉行聽證會之前作出的。聽證會的議題包括:北京的外匯管理做法是否旨在為中國公司提供不公平的競爭優勢。美國財政部長斯諾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都將出席作證。
但與這種擔憂形成對比的是美國企業界正在努力推動進入中國市場。週二﹐在中海石油可能出價競購的傳言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的首席執行長雷蒙德(Lee Raymond)表示﹐如果美國否決中海石油的要約﹐將是一個大錯誤。“你必須要有自由貿易﹐”雷蒙德在路透(Reuters)主辦的一個能源峰會上發表講話稱﹐“如果橫加干涉的話﹐最終我們所有人都將為此付出代價。”
但中海石油即使贏得了收購戰﹐也將在融合一個去年收入82億美元的公司方面面臨極大的挑戰。同時﹐收購也會讓為此中海石油背負上沉重的債務。
在許多方面﹐中海石油都是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中最西方化的。該公司創立於20世紀80年代初﹐業務範圍是勘探和開發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田﹐員工總數僅2,500人﹐遠遠小於另外兩家國有油氣公司數萬人的規模。中海石油一直在加大對天然氣的投資﹐並在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這將為中海石油從加州聯合石油收購到的亞洲天然氣提供一個廣闊的市場。
通過與雪佛龍等外國大石油公司建立的近海石油開發合資企業﹐中海石油廣泛地接觸了西方的管理和技術。中海石油的首席執行長傅成玉曾在美國學習過一段時間﹐20世紀90年代時擔任為菲利普斯石油公司(Phillips Petroleum)中國業務的副總裁﹐菲利普斯石油目前已成為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的一部分。傅成玉“有擴張業務的野心﹐也知道如何遵循西方的商業規則達到他的目的﹐”為國內外能源公司提供咨詢的北京群鷹創業科技有限公司(Falcon Pioneer Technology Co.)的韓小平表示。
週三晚間﹐傅成玉表示﹐他記得20世紀80年代他在加州求學時﹐加州聯合石油有76個加油站﹔傅成玉在南加州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我從未夢想過有這樣一天﹐”他說的是一家中國企業能有機會收購加州聯合石油﹐“我當時認為﹐中國要比美國落後100年。”以下内容摘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
中海石油競購之舉觸動華府神經
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NOOC Ltd., 簡稱:中海石油)主動出價收購美國加州聯合石油(Unocal Corp.)﹑希望能以此一舉擊敗雪佛龍(Chevron Corp.)﹐此舉可能會在華盛頓引發一場政治紛爭﹐並加劇外界對中國企業希望走向全世界這個雄心壯志的擔憂。這也是中國渴望直接控制更多能源資產﹑為國內經濟發展提供助力的最新跡象。
美國時間週三晚間﹑北京時間週四早間﹐身為中國第三大石油公司的中海石油提出以185億美元全現金的方式收購加州聯合石油﹐超出了雪佛龍165億美元的報價。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公司為收購外國企業開出的最高報價﹐也標志著中美兩國企業首次陷入收購戰。
中海石油提出以每股67美元的價格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向雪佛龍支付5億美元的合同中止費﹐並承擔加州聯合石油16億美元的債務。雪佛龍和中海石油都為曠日持久的收購戰做好了準備﹐並聘請了公關公司為他們搖旗吶喊。

中海石油稱自己的出價是“友好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傅成玉表示﹐希望雙方能你情我願地達成協議。這宗收購對中海石油的股東是有益的﹐因為它能強化公司在亞洲地區的業務﹐天然氣儲量的增加能使得公司的產品組合更加平衡﹐並使收益得到增加。
但中海石油也在力圖打消華盛頓等外國政府對中國收購的擔憂﹐表示願意將加州聯合石油美國油氣田開採的大部分或所有石油和天然氣在美國境內銷售﹐並將設法儘量保留加州聯合石油目前的6,500名雇員。
“我們的全現金要約對加州聯合石油的股東顯然更有利﹐”傅成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其次﹐這對美國也有利。我們將保護加州聯合石油在美國的工作職位。”雪佛龍的發言人唐納德.坎貝爾(Donald Campbell)表示﹐雪佛龍尚未就裁員作出任何決定﹐但預計將出售20億美元的資產﹐並將雪佛龍的總部與加州聯合石油的總部合併。
對於中海石油來說﹐收購加州聯合石油能提高其在亞洲的影響力。加州聯合石油總計17.5億桶當量的油氣儲量有近一半的在亞洲。中海石油的要約書稱﹐總的來說﹐兩家公司合併後將有85%油氣儲量位於亞洲。
加州聯合石油在泰國﹑印尼和緬甸擁有天然氣田和油田﹐與中海石油在中國近海﹑印尼以及澳大利亞的資產形成互補。加州聯合石油還在英國石油公司(BP PLC)經營的向地中海地區運送石油的阿塞拜疆大油田和管道項目中持有10%的股份。如果中海石油成功競購﹐將獲得可在大西洋市場出售的大量石油﹐並成為中國公司在全球優質油氣項目中罕有地獲得少數股股權的典範。
中海石油對加州聯合石油出價﹐似乎有些令人意外。 在加州聯合石油同意接受雪佛龍現金加股票的收購報價前﹐4月份時中海石油似乎一度徘徊在出價邊緣﹐傅成玉表示﹐中海石油最終沒有出價是因為非執行董事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對收購作出評價。
此後﹐中海石油董事會聘請了顧問公司CRA International Inc.和N.M. Rothschild & Sons對是否應競購加州聯合石油作出評價。週三夜間﹐中海石油在北京總部召開了董事會會議就出價競購加州聯合石油進行了討論﹐投資銀行家以及公司的管理高層一直工作到凌晨才制定出了正式要約。傅成玉表示﹐週三投票的所有董事都批准了新的要約。
據知情人士稱﹐投資銀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的亞洲副董事長﹑中海石油非執行董事考提斯(Kenneth Courtis)曾第一個對早先的收購要約提出質疑﹐但考提斯沒有對中海石油新的報價進行投票﹐原因是高盛將為中海石油的收購提供融資。考提斯近幾周沒有回覆記者尋求置評的電話和電子郵件。
週三晚些時候﹐加州聯合石油表示將根據與雪佛龍達成的協議的責任和義務﹐評價中海石油的要約。加州聯合石油的公司聲明指出﹐董事會建議股東批准雪佛龍收購交易的決定依然有效。
雪佛龍發佈的一份聲明稱﹐與加州聯合石油簽署的收購協議“報價具有說服力﹑監管審批前景明朗以及很好的時機”﹐為加州聯合石油的股東們提供了一筆絕佳的交易。雪佛龍一直在極力敦促加州聯合石油的股東們儘快對這宗收購交易作出投票表決﹐但迄今投票時間仍未敲定。雪佛龍一位高級管理人士本週表示﹐他希望收購能在8月份完成﹐但這是在中海石油發出要約之前。
中海石油的競爭性要約可能迫使雪佛龍不得不關注曠日持久的監管審批過程﹐並大肆渲染中海石油收購可能帶來的風險。同時﹐雪佛龍也可能會加大自己的收購砝碼﹐儘管4月份時華爾街已認為其開價過高。但中海石油的新要約或許並不那麼具有殺傷力﹐畢竟它仍低於一些股東期待的每股70美元的水平。
加州聯合石油的大機構股東包括Dodge & Cox﹑Capital Research & Management Co.等共同基金管理公司﹐以及York Capital Management等對沖基金。週三夜間﹐這些公司或拒絕評論﹐或無法取得聯繫。
近日來由於中海石油競購的傳言﹐加州聯合石油的股價呈現上漲走勢﹐紐約證交所週四午盤漲79美分﹐漲幅1.2%﹐報65.65美元。雪佛龍在紐約證交所漲59美分﹐漲幅1%﹐報58.86美元。
市值大約220億美元的中海石油﹐有大約70%的股份由政府持有﹐其餘股份在紐約和香港兩地公開上市。週四午盤時分﹐中海石油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美國存托憑證漲1.80美元﹐漲幅3.4%﹐報55.11美元。
中海石油的要約是在油價穩步攀升的情況下提出的﹔造成全球油價的攀升的部分原因是中國迅速增長的需求﹐使得全球範圍內的石油供應趨緊。為了滿足國內工業發展以及13億人口的生活需求﹐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大國。
從中海石油報價的融資計劃﹐可以看出中國收購石油資產的興趣有多強烈。在該公司稱已獲得承諾的160億美元資金中﹐有130億美元將來自中國國有實體﹐包括中海石油的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提供的70億美元長期和短期貸款。
但傅成玉淡化處理了國家利益在中海石油的戰略中所扮演的角色﹐稱這宗收購是基於商業利益考慮。他說﹐中國政府允許國有銀行向中海石油放貸﹐就是間接地批准了中海石油的報價。
另外30億美元的過渡性貸款來自高盛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中海石油稱。
18個月來油價的上漲使得石油公司收購新油氣儲備的費用也水漲船高。紐約商交所﹐8月份交割的石油週四午盤漲1.26美元﹐報每桶59.35美元。
競購加州聯合石油﹐也是中國從一個投資美國國債的被動投資者轉向一個財力雄厚的主動投資者的最新跡象。5月份﹐中國聯想集團(Lenovo Group)以17.5億美元收購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的個人電腦子公司﹐本週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Qingdao Haier Co.)出價11.3億美元收購令人尊敬的美國家用電氣生產商Maytag Corp.。
中海石油出價收購加州聯合石油雖未塵埃落定﹐但已在華盛頓掀起了軒然大波。週三﹐美國能源部長博德曼(Samuel Bodman)強調﹐(如果中海石油出價﹐)要約需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for Foreign Investment)的審查﹔外國投資委員會是一個由美國財政部長斯諾(John Snow)率領的跨部門專家小組﹐專門審查可能關係美國國家安全的併購交易。上週﹐來自加州聯合石油和雪佛龍家鄉加州的共和黨議員潘伯(Richard Pombo)和亨特(Duncan Hunter)請求布什政府對中海石油的競購進行審查﹐可能的話﹐否決中海石油可能的出價。
艾奧瓦州共和黨議員格拉斯列(Charles Grassley)週四在CNBC電視頻道上發表講話稱﹐聯邦議員們尚未準備好如何評價中海石油新的要約﹐但如果中美間出現更大的貿易爭端﹐美國最終可能會向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求助。
格拉斯列的評論是在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就中美經濟關係舉行聽證會之前作出的。聽證會的議題包括:北京的外匯管理做法是否旨在為中國公司提供不公平的競爭優勢。美國財政部長斯諾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都將出席作證。
但與這種擔憂形成對比的是美國企業界正在努力推動進入中國市場。週二﹐在中海石油可能出價競購的傳言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的首席執行長雷蒙德(Lee Raymond)表示﹐如果美國否決中海石油的要約﹐將是一個大錯誤。“你必須要有自由貿易﹐”雷蒙德在路透(Reuters)主辦的一個能源峰會上發表講話稱﹐“如果橫加干涉的話﹐最終我們所有人都將為此付出代價。”
但中海石油即使贏得了收購戰﹐也將在融合一個去年收入82億美元的公司方面面臨極大的挑戰。同時﹐收購也會讓為此中海石油背負上沉重的債務。
在許多方面﹐中海石油都是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中最西方化的。該公司創立於20世紀80年代初﹐業務範圍是勘探和開發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田﹐員工總數僅2,500人﹐遠遠小於另外兩家國有油氣公司數萬人的規模。中海石油一直在加大對天然氣的投資﹐並在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這將為中海石油從加州聯合石油收購到的亞洲天然氣提供一個廣闊的市場。
通過與雪佛龍等外國大石油公司建立的近海石油開發合資企業﹐中海石油廣泛地接觸了西方的管理和技術。中海石油的首席執行長傅成玉曾在美國學習過一段時間﹐20世紀90年代時擔任為菲利普斯石油公司(Phillips Petroleum)中國業務的副總裁﹐菲利普斯石油目前已成為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的一部分。傅成玉“有擴張業務的野心﹐也知道如何遵循西方的商業規則達到他的目的﹐”為國內外能源公司提供咨詢的北京群鷹創業科技有限公司(Falcon Pioneer Technology Co.)的韓小平表示。
週三晚間﹐傅成玉表示﹐他記得20世紀80年代他在加州求學時﹐加州聯合石油有76個加油站﹔傅成玉在南加州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我從未夢想過有這樣一天﹐”他說的是一家中國企業能有機會收購加州聯合石油﹐“我當時認為﹐中國要比美國落後100年。”
競購使中美關係面臨更大風險
一家中國石油企業決定斥資185億美元收購美國加州聯合石油(Unocal Corp.)的舉動驟然間讓一個人們一直在熱烈討論的話題升到了沸點:美國政府是否應該在遏制中國不斷上升的實力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

實際上﹐美國政府的決策人士正在準備一旦要約獲得通過﹐即將此案提交聯邦政府一個秘密委員會來審查它是否危及到國家安全問題。

中國政府持股70%的中國海洋石油公司(CNOOC Ltd., 簡稱:中海石油)這一大膽的收購計劃使其置身於與美國雪佛龍公司(Chevron Corp.)的競購大戰之中﹐也使有關美中關係的激烈爭論變得更加白熱化──畢竟﹐眼下中國正日益成為美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競爭對手﹔同時中國還是美國企業的重要市場和重要的勞動力來源。

引發人們擔憂的問題包括:財政部長斯諾(John Snow)正敦促中國讓人民幣升值﹐支持這一主張的人認為人民幣升值將使美國產品相對於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得到改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針對中國(巨額的)國防開支也大聲發出警告﹔國會強硬派領導人要求針對進口中國產品激增的情況實施新的關稅和配額。

中海石油這次競購是有史以來中國企業最大規模的一次海外收購計劃﹐它的出現使美國面臨的一個根本性的兩難局面顯得更加突出:雖然美國的政治家們對中國在美國經濟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非常不滿﹐但美國企業卻希望能積極參與中國經濟﹐他們擔心華盛頓方面如作出強烈回應將有可能導致美國在泛太平洋地區遭受代價高昂的打擊。

去年﹐安海斯公司(Anheuser-Busch Cos.)經過一番混戰最終購得中國哈爾濱啤酒集團(Harbin Brewery Group.)。在美國銀行界排名第二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這個月同意出資25億美元收購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 9%的股份﹐後者是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其按揭貸款業務在中國各家銀行中排在首位。

根據協議﹐美國銀行有權將其股份增加到19.9%。該行首席執行長劉易斯(Kenneth Lewis)昨天針對所謂應採取措施抑制中國在美投資的觀點對CNBC電視頻道表示﹐他不認為在這方面能人為設置單行線。

這種想法昨天也得到了一些美國大企業人士的回應。國際科技業協會(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dustry Council)主席羅森(Rhett Dawson)說﹐如果中海石油的競標受到人為阻撓﹐他非常非常擔心中國方面會作出何等反應﹑美國在華投資又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該協會的成員包括20多家高科技企業﹐如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 Inc.)和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等。

如果中海石油的計劃受阻﹐競購對手雪佛龍公司將是最大的受益方﹐但雪佛龍本身就持有中國一家石化企業的股份。該公司在一份企業介紹中稱自己在中國渤海灣石油勘探中是“先行者”。雪佛龍與中海石油在中國還是合作伙伴﹐不過中國業務的產量在雪佛龍全球總產量中只佔極小的比例。雪佛龍管理人士昨天還表示﹐一家中國政府控股的企業如收購美國能源資產可能會導致美國能源價格上漲。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是華盛頓長期以來最堅定的支持加強與中國經濟聯繫的人士之一。格林斯潘昨天對那些激動不安的國會議員們發出警告﹐提醒他們在針對中國採取行動時不要輕舉妄動。格林斯潘在國會的一個已計劃很久的聽證會上就中國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發表講話時說:“我們不應由於重走保護主義的老路而將自己的未來置於危險的境地。”

布什政府正在為對華政策問題絞盡腦汁。新任美國貿易代表﹑前眾議員波特曼(Rob Portman)正在牽頭編撰有關中國經濟政策的他稱之為“自上而下式”的評估報告﹐預計報告要到今年晚些時候完成。中國政府下月初將安排美國貿易代表和商務部長與中國副總理吳儀會談。在此之後﹐美國將就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和獲得中國政府更多採購訂單與中國方面磋商。

幾周後﹐美國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的副手﹑在美國對華事務中地位日漸上升的佐立克(Robert Zoellick)將抵達北京﹐開啟與中方的一系列“戰略對話”。對話旨在為解決兩國間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和糾紛提供幫助。佐立克上個月曾表示﹐試圖限制或遏制中國的做法將是“愚蠢而徒勞的”。

與此同時﹐財政部長斯諾還在進一步加大壓力要求中國人民幣升值。昨天他在國會談到人民幣問題時的語調比以往每次都更強硬。他說﹐現在應該是中國加大匯率體制靈活性的時候了﹔他強調﹐布什政府對現狀很不滿意。斯諾暗示﹐如果中國仍不採取行動改變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掛鉤的安排﹐財政部或許不得不將中國列入“操縱匯率的國家”的正式名單。

斯諾說﹐他認為中國將會採取行動讓人民幣升值。如果中國不這麼做﹐那麼財政部在下次發表報告的時候……除了將中國列入名單將別無其他選擇。報告將在10月份發表。

斯諾還暗示﹐如果中海石油在競購中擊敗雪佛龍﹐那麼美國有可能對此事在國家安全方面的影響發表正式評估報告。他說﹐完全有理由認為﹐任何交易涉及的任何一方自己都可能會對安全問題作出考量。

對中海石油收購計劃進行評估乃至採取阻撓行動將涉及多方機構﹐在美國﹐這方面的事務由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s)統籌。

這個極具神秘色彩的委員會是根據1988年的《埃克森-弗勞里奧法案》(Exon-Florio)授權成立的﹐而當時通過這一法案的背景是出於對亞洲強國──日本有大量資本流向美國的擔憂。在過去這些年里﹐委員會共評估了1,560宗案例﹐不過只對其中的25宗案例進行了正式的歷時45天的調查程序。在這25宗案例中﹐有12宗最後提交給總統決定是否立案。

而這12宗案子里只有1宗被1990年的時任總統老布什(George H.W. Bush)正式否決。他要求中國國有企業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China National Aero Technology Import & Export Corp.)將其在西雅圖飛機零部件公司Mamco Manufacturing Inc.的股份賣掉。有時﹐僅僅是委員會的一個報告就能讓一筆交易泡湯﹐比如2003件香港和記黃埔(Hutchison Whampoa Ltd.)希望收購美國環球電訊(Global Crossing Ltd.)的計劃就是因此告吹的。

《埃克森-弗勞里奧法案》含糊不清的條款給了委員會很大的自由度﹐使它幾乎可以對任何類別的外國投資項目進行審查。該法案最主要的條款是是否存在“可靠的證據”表明外國投資方“可能會採取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的行動”。但委員會並未對“國家安全”給出明確定義。該委員會由12名成員組成﹐包括白宮高級助理以及國務院﹑國土安全部﹑國防部﹑商務部﹑司法部的首腦以及美國貿易代表。委員會主席由財政部長擔任。

迄今為止﹐審查主要還只是針對戰略性的高科技收購交易。克林頓時期商務部負責出口控制的最高官員威廉姆.賴施因(William Reinsch)表示﹐中海石油的交易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它不涉及技術﹐而是與石油資源的所有權有關。”

但目前﹐有兩個因素使得這宗交易可能遭致特別審查。

一是美國對油價的上漲日益不耐﹐油價週四一度觸及每桶60美元。本週早些時候﹐布什(Bush)總統發表演講稱﹐油價的上漲以及中國巨大的石油需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為何“現在你看到汽油價格持續上漲的原因之一......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經濟體正在全球供應有限的情況下要求更多的石油供應。”

另一個因素則是中國通過企業投資和政府支持的方式在全球各地購買能源資產。賴施因表示﹐讓許多美國官員開始不安的是中國不僅有意購買石油﹐而且也希望控制未來石油的產能。“我認為﹐收購石油等自然資源並不會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賴施因表示。

雪佛龍週四公開表示﹐中國政府在其經濟中的強有力地位﹐意味著這宗交易應不同於在美國的其他市場投資。“這有點地緣政治的意味﹐不是純粹的商業交易﹐”雪佛龍的副董事長彼得.羅伯遜(Peter Robertso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補充稱﹐由雪佛龍收購會更有益於全球經濟﹐因為“我們會以商業的方式在市場上出售石油﹐價高者得之。”而中海石油﹐他說﹐會把生產的石油用於中國國內消費﹐這會導致“全球市場的石油供應減少﹐進而意味著美國消費者和所有消費者將承擔更高的價格。”

由美國眾多大企業首席執行長組成的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團體Business Roundtable的總裁約翰.卡斯特里亞尼(John Castellani)也提出這樣的擔憂。雖然他也和其他商業領袖一樣贊成開放全球投資﹐但卡斯特里亞尼指出﹐中國政府持有中海石油多數股股權令人不得不懷疑中國政府將為此宗收購提供多少補貼。

中海石油之爭是中美經濟關係三十年以來最醒目的一章。當尼克松(Nixon)總統首度訪華﹑啟動雙邊關係正常化時﹐雙方討論的議題不外乎軍事和外交﹐以及與蘇聯抗衡等。

冷戰結束後﹐重點轉向了經濟﹐克林頓總統和他的助手們引導制定了深化中美貿易投資關係的政策﹐並促成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克林頓時期的官員們承認中國經濟運行的規則不同﹐但最好的辦法還是將它融入全球經濟。

結果﹐中國確實融入了全球經濟。如今﹐美國每週從中國進口大約40億美元的商品﹐包括越來越多的高級電子產品﹑高端光學設備以及其他高科技元件。美國國內最大的雇主沃爾瑪(Wal-Mart)很多商品的採購都依賴於中國﹐使得美中貿易赤字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中國已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美國國債持有國﹐截至4月末﹐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計2,304億美元。

過去10年間﹐美中雙邊貿易迅速增長。去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接近2,000億美元﹐大大高於10年前僅38億美元的水平。兩國雙邊貿易目前已達到了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左右。美國在華投資也導致了數千個美國就業崗位轉移至中國﹐雖然關於此並沒有過硬的數據。

中海石油的要約反映了中美經濟關係的一個巨大轉變。迄今為止﹐中國吸引的外國投資要遠遠超過其對外投資﹕2004年中國吸引了近61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而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額為36億美元。

不過﹐2004年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額較上年增長了27%。雖然迄今﹐中國在美國的大多數投資都是債券和證券﹐競購加州聯合石油說明向企業投資轉變的開始。

去年年底﹐中國聯想集團(Lenovo Ltd.)出價12.5億美元收購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個人電腦子公司。在聯想集團同意將個人電腦業務轉移至獨立於IBM其他業務的大樓後﹐美國政府批准了聯想集團的收購交易。本週早些時候﹐中國海爾集團(Haier Group)向美國家電生產商Maytag Corp.發出了收購要約。

布什政府的官員們表示﹐美國應保持開放的經濟關係。斯諾週四提醒美國國會﹐“美國在推動全球市場開放和公平貿易方面擔當有特殊角色”。

但布什政府的立場也並非是鐵板一塊。今年﹐布什政府就多次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實施配額。

美國國會如能如願﹐一定會變本加厲。美國參議院7月末將就有關若北京不重估人民幣匯率﹑即對中國商品徵收27.5%關稅的法案進行投票表決﹐此外參眾兩院還提出若干議案以驅除立法人士的擔憂。

加州共和黨議員亨特(Duncan Hunter)和俄亥俄州民主黨議員瑞恩(Tim Ryan)發起的一個議案呼籲將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界定為干擾市場的舉措﹐從而為美國政府保護國內企業免受中國進口商品衝擊提供新的理由。

緬因州共和黨參議員柯林斯(Susan Collins)和印第安納州民主黨參議員巴耶(Evan Bayh)發起的一項議案呼籲美國針對中國等非市場經濟國家實施反傾銷關稅。根據美國法律規定﹐此類關稅通常是為了抵銷使得進口商品人為保持低價的外國政府補貼。“不能再讓他們欺騙市場體系而毫不受到懲戒﹐”柯林斯表示。
競購或預示中國對外投資的新方向
一家中國企業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的行動可能標志著中國對美國投資策略的重大轉變﹐從以往被動地買入美國國債變成直接入股美國企業。

中國對美國的投資不斷擴大﹐令人頗有似曾相識之感。大約二十年前﹐日本人也是這樣引起了美國人的緊張和擔憂。但就日本而言﹐許多擔憂後來都被證明是毫無根據的。

中國必須為自己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找到出路﹐一般都會選擇投資美國國債等類似的資產組合。美國財政部(Treasury Department)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中國大陸持有的美國國債就有2,300億美元。而美國恰好相反﹐必須從國外借貸﹐為持續不見收窄的貿易逆差提供融資支持。事實上﹐美國也正是通過向中國等外國央行出售美國國債等債券來做到這一點的。

到目前為止﹐中國幾乎沒有動用過日漸增加的外匯儲備來直接收購美國企業的控制權。但如果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交易得以順利推進﹐中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就將與被動的“資產組合”投資一比高下了。Thomson Financial的數據顯示﹐若計入這筆交易﹐今年中國所收購的美國公司價值將達到200億美元﹐輕鬆超越去年區區23億美元的記錄。去年這個數字的主要構成部分是中國電腦生產商聯想集團(Lenovo Group Ltd.)對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個人電腦業務的收購。

在此之前的整整十四年內﹐每一年中國收購美國企業的交易價值從來沒有超過20億美元﹐而且主要還都是Tommy Hilfiger Corp.等香港公司的收購交易。香港主權從1997年開始歸屬中國。

華盛頓智囊團國際經濟學會(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學者波森(Adam Posen)認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力資本和相關服務等基礎設施都不完善﹐作為投資者和經理人難以作出投資海外的決策並予以監督和掌控。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經驗的積累﹐就能夠具備相應的能力﹐發現海外投資機會並從中獲益。此外﹐經過數十年由高速資本支出帶動的經濟飛速發展﹐中國國內的投資機會越來越少﹐相比之下﹐海外投資機會就更值得考慮了。

華盛頓另一家智囊機構經濟戰略學會(Economic Strategy Institute)的總裁普雷斯托維茨(Clyde Prestowitz)表示﹐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意味著中國必須為它們找到用處﹐而買入的美國國債已經太多了﹐所以考慮資產收購成為必然之選。中國公司不斷發展壯大﹐雄心勃勃﹐想要登上國際舞台﹐樹立國際品牌。就石油而言﹐他們對確保長期能源安全多少有些痴迷﹐所以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收購石油資產。

不過﹐作為國外投資者﹐目前的中國還是個小角色。Thomson Financial稱﹐這只是中國成為美國企業併購交易市場上主要外國投資者的第一年。部分原因在於其他國家的投資從2000年達到頂峰以來已經出現大幅下降。另外﹐經過多年經營﹐這些國家在美國的已有投資更加重要。根據商務部(Commerce Department)提供的最新詳細數據﹐2002年瑞士對美國企業的投資額最高﹐為8,780億美元﹐雇佣的美國員工達43萬人﹔日本其次﹐投資額為4,310億美元﹐雇員達628,000人。那一年﹐中國大陸和香港投資的美國企業資產只有區區80億美元﹐雇員僅有15,000人。同年﹐美國企業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投資額則高達1,050億美元﹐雇佣的當地員工達391,000人。

中國對外投資萌芽初綻之勢不免讓人回想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日本的對外投資浪潮。波森說﹐當時很多美國人都擔心“日本獨特的企業體系與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日本企業會把美國的技術和工作機會統統帶回日本﹐掏空美國工業。“沒有一條是真的﹐”波森說。有些生產的確被轉移到國外﹐但日本企業現在已經是美國的主要雇主了。“科技的轉移和反饋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對中國而言就更是如此”。中國的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低科技含量的業務。

波森說﹐中國投資的政治影響比經濟影響更高。美日經濟的緊張關係從未干擾到兩國的重要戰略聯盟。但中國在美國面前的戰略競爭意義更大﹐這就會影響到政客們如何看待中國投資的眼光了。

波森還指出﹐日本投資美國企業曾引起國人憤怒﹐是因為日本人成功有效地阻止了美國對日本企業的收購。而美國企業的首席執行長們紛紛投資中國﹐在中國市場銷售產品﹐希望與中國政府保持良好關係。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和日本對美國的投資在政治上沒有可比性。
中海石油出價是否過高?
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NOOC Ltd., 簡稱:中海石油)對加州聯合石油(Unocal Corp.)的競購有望締造出一家規模龐大的跨國能源企業﹐但其資產負債表可能不會太好看。

中海石油週四早間(美國時間週三晚間)出價以185億美元現金收購加州聯合石油﹐超過雪佛龍(Chevron Corp.)早些時候的報價。若交易獲得批准﹐對這家由政府控股70%的中國油氣生產商而言將是一樁不同尋常的交易﹐將使得其收入增長一倍﹐能源儲備大幅提高﹐並有力地促進其產品組合的多樣化。

但分析師表示﹐這項尚不包括將向雪佛龍支付的5億美元解約費以及為加州聯合石油承擔16億美元債務的出價有些過高。該交易完全是建立在油價繼續攀升的假設基礎上。為了實現這筆交易﹐中海石油將必須求助於由政府所有的母公司。

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 Ratings Service)董事白培睿(John Bailey)表示﹐考慮到中國自有石油儲備日益下降﹐此類交易不足為奇﹐但這的確是中海石油不太容易消化的一樁交易。標準普爾和穆迪投資服務(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均將中海石油的信用評級列入可能下調的觀察名單。

併購加州聯合石油將使中海石油這家地區性石油公司一舉跨入跨國公司之列。其230億美元的市值與加州聯合石油的180億美元不相上下﹐但基於2005年每股收益預期﹐這家中國企業的預期本益比只有8倍﹐而加州聯合石油為13倍左右﹐這意味著中海石油將支付60%的溢價。

Wood Mackenzie駐蘇格蘭愛丁堡的公司分析部負責人巴特(Derek Butter)稱﹐這將為資產收購確立新的里程碑。

自6月7日有關中海石油考慮向雪佛龍發起挑戰的消息傳出後﹐中海石油在香港的股價已下跌1.6%﹐包括週四1.2%的漲幅。而同期中石化(Sinopec)和中海油(PetroChina)股價分別上漲3.5%和8.5%。中海石油在香港和紐約雙重上市。

避開融資不談﹐這筆堪稱是中國最大的海外併購交易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分析師表示﹐加州聯合石油在印尼和泰國的石油資產可能恰好符合中海石油的亞洲戰略﹐加州聯合石油的管理層還將向中海石油提供急需的技術專家。中海石油有員工2,524人﹐公司表示﹐將保留加州聯合石油的大部分員工(共有6,500多人)。

但很多分析師預計中海石油的融資計劃將使其資產負債表黯然失色﹐並可能稀釋其流通股價值。該公司計劃動用30億美元現金儲備﹐從本地及跨國銀行借入90億美元貸款﹐再從母公司借入70億美元。據知情人士稱﹐從母公司借入的25億美元貸款將享受無息待遇﹐其餘45億美元的利率為3.5%﹐也遠低於商業貸款利率。

中海石油董事長傅成玉在週四的聲明中稱﹐他們預計對加州聯合石油的併購交易將實現增值﹐並相信公司可以保持一個強勁的投資級信用評級。

但多數分析師稱﹐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中海石油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增發25億美元股票﹐以償還母公司的部分貸款。但如果目前接近60美元歷史高點的油價回落﹐將使公司現金流大大受損﹐並打擊投資者對石油類股的需求。

新加坡的一位分析師稱﹐稱該交易將實現增值的原因在於從母公司借入的25億美元貸款將被免息﹐然後轉換為股權。中海石油力圖用這種非常優惠的融資來實現增值。

作為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一直潛心擴大能源儲備﹐以滿足其經濟迅速增長的需要。該國三大石油公司先後尋求海外併購。其中中海石油本身已以1.5億加元(1.21美元)收購加拿大少數人持股公司MEG Energy Corp.的17%股權﹐在加拿大油沙領域獲得一席之地。

但由於被政府所控﹐中國石油公司的發展目標及增長戰略大多缺乏透明度。這已引發部分股東對公司治理及小股東權益保護的擔憂。中國國有企業中﹐財務狀況披露不足甚至欺詐的現象時有發生。

“說到底其母公司是百分之百的國有控股公司﹐根本沒有義務提供透明度﹐”Wood Mackenzie中國業務部經理湯普森(Gavin Thompson)指出。

“最糟糕的情況就是中海石油收購加州聯合石油100%的股權﹐在初始階段中海石油的股價將對債務的增長和利潤的稀釋作出極為不利的反應﹐”里昂證券亞太市場(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在最近的報告中寫道。里昂證券最近將對中海石油的評級定為買進﹐列為觀察名單。美林(Merrill Lynch)分析師特拉維亞提(Mario Traviati)本月甚至早已將該股評級由買進下調至中性﹐理由是“有可能大規模增發股票。”

“關鍵是資產負債表中的債務將大幅增長﹐”首域投資(香港)有限公司(First State Investments)的投資經理Martin Lau稱﹐“過去他們把近50%的利潤以派息的形式回報股東﹐我懷疑如果此項交易達成﹐他們可能會首先償還貸款。”首域投資沒有公開披露它的投資組合。
外部董事質疑減緩中海石油併購進程
就在投資者們試圖搞清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NOOC Ltd., 簡稱﹕中海石油)出價185億美元競購美國一家石油公司是否劃算的時候﹐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他們心頭﹐那就是中海石油的獨立董事之一肯尼斯.柯蒂斯(Kenneth Courtis)所扮演的角色。即使在柯蒂斯就職的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保證要為中海石油的這一收購提供財務支持時﹐他本人對這一收購仍持保留態度。

據幾位知情人士稱﹐今年4月時﹐正是柯蒂斯對中海石油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所抱的擔心態度使中海石油推遲實施了以167億美元進行收購的計劃。正是這一推遲為美國的雪佛龍公司(Chevron Corp.)達成一項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協議打開了方便之門﹐中海石油週四宣佈它將挑戰這一協議。

投資者紛紛要求與柯蒂斯會面討論這一收購事件﹐但他均置之不理。但一定程度上正是由於柯蒂斯的原因﹐中海石油現在需要比4月份時多拿出約20億美元來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因為就當時的情形看它已是出價最高的競購者。此事也彰顯了中海石油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傅成玉所面臨的風險。人們紛傳﹐這位有西方教育背景的工程師是推動中海石油下決心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主要人物。柯蒂斯是一位出生在加拿大的經濟學家﹐他以對中國的經濟崛起大唱贊歌而聞名﹐而出生在中國東北的傅成玉則是中國企業界一顆冉冉上升的明星﹐他們二人在中海石油董事會內的意見交鋒很能說明中國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發展現狀﹐從中也可以看出西方式的董事會監管能在多大程度上對中國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實現其目標形成制約。

傅成玉希望中海石油成為亞洲石油業內地位舉足輕重的企業﹐據熟悉他想法的人說﹐自從2003年出掌中海石油以來﹐傅成玉一直在尋找收購目標。

據熟知中海石油情況的人士說﹐傅成玉為確保中海石油的所有董事都支持這一收購而花費了太多時間﹐以致於中海石油在4月初首次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最後期限到來之前沒有足夠的時間作出最後決策。其結果是﹐一天前剛剛向加州聯合石油公司保證將向其發出正式出價的傅成玉﹐第二天卻不得不向加州聯合石油公司打電話說﹐他將擱置以167億美元現金收購該公司的計劃。

傅成玉週四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的獨立董事認為他們需要更多時間來進一步評估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價值。”在他看來﹐推遲作出收購決策表明﹐中海石油有著良好的公司治理。

包括洛希爾父子(香港)有限公司(N.M. Rothschild & Sons (Hong Kong))在內的一系列獨立顧問公司被邀請來對中海石油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出價進行評估。出乎幾位中海石油管理人士和這些顧問公司意料的是﹐倒是柯蒂斯在審查這一出價方面表現得最認真﹐據熟悉中海石油情況的人士說﹐柯蒂斯向洛希爾父子(香港)有限公司提出了好幾個尖銳的問題﹐要求其在出具的評估報告中加以回答。

表面看﹐柯蒂斯對這一收購持謹慎態度是有充足理由的。為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中海石油不得不舉債160億美元﹐而且眾多投資者和股票分析師都批評說﹐這一收購交易對中海石油這樣規模的一家公司來說是太大了。此外﹐作為中海石油董事會審計委員會中的財務專家﹐柯蒂斯對確保中海石油維持健康的財務狀況負有特殊的責任。

就在洛希爾父子(香港)有限公司為中海石油的獨立董事們準備其評估報告之時﹐傅成玉和他的顧問們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一個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新出價﹐這一出價較4月份時高出了約23億美元﹐因為中海石油需要使雪佛龍取消此前與加州聯合石油公司達成的166億美元收購協議。是否將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交易進行下去將由中海石油的董事會投票定奪。

據知情人士說﹐週三晚間傅成玉與中海石油的幾位董事齊聚公司在北京的總部﹐而包括柯蒂斯在內的公司其他幾名身在國外的董事則通過電話會議方式來出席這一重要會議。在另外一個房間內﹐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和高盛的銀行家們坐了一屋子﹐他們都在等待會議的結果。還有些人在中海石油北京總部辦公樓的大門口轉悠著﹐與中海石油的司機們聚在一起吸著煙。

董事會的表決結果終於出來了。傅成玉在接受採訪時宣佈﹐“所有有資格投票的董事全都投票支持(這一收購)。”他說﹐洛希爾父子(香港)有限公司的報告“使公司的獨立董事確信﹐這對公司和股東來說都是一樁好買賣。”但當被問到柯蒂斯是否投了票時﹐傅成玉說柯蒂斯沒有投票。“他主動要求不參加投票﹐但僅僅是為了避免出現利益衝突﹐”傅成玉說。

仍然不清楚柯蒂斯是否認為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是否是個好主義。

高盛表示﹐由於它是中海石油此次收購交易的顧問之一﹐因此根據相關證券法規它不得與柯蒂斯談論中海石油的這一收購交易。高盛駐香港的發言人艾德華.奈樂(Edward Naylor)說﹐高盛與柯蒂斯在與中海石油有關的問題上沒有任何交流。

幾位認識柯蒂斯的人士說﹐當聽說使中海石油推遲執行收購計劃的是柯蒂斯時他們均感意外。在全世界的各個場合﹐這位高盛駐東京的亞洲區副主席一貫都是對中國的經濟和商業潛力唱贊歌的。

據報導﹐柯蒂斯2002年被任命為中海石油的董事後不久在香港發表講話說﹕“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對世界經濟產生最大正面影響的事件之一。我相信我們正身處一個五十年都無法一遇的進程之中﹐這種宏大進程是三﹑四百年才能一遇的。”

上世紀80年代末﹐柯蒂斯是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駐東京的一位高級經濟學家﹐當時他是欣欣向榮的日本經濟最知名的評論者之一。就在1989年12月份日本的房地產和股市泡沫達到最高潮前幾個月﹐柯蒂斯還對多倫多的《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說﹐所謂的日本經濟奇跡將長期持續下去。

上世紀90年代﹐當日本經濟陷入困境之時﹐柯蒂斯開始周游亞洲各地﹐向人們宣講他所謂亞洲實際上無限的經濟增長前景。

而當亞洲遭遇1997年開始的貨幣危機之時﹐柯蒂斯提出了仿照歐元模式設立“亞元”的想法。1998年﹐香港政府為阻擊投機者而作出了一項廣受爭議的決定﹕購買價值高達150億美元的股票以干預股市。柯蒂斯就是這一決策的幕後設計師之一。

柯蒂斯稱這一行動“相當成功”﹐而香港政府後來通過交易所買賣基金出售這批股票大賺了一筆則表明柯蒂斯的說法不謬。

2000年時﹐柯蒂斯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對一大批聽眾宣佈﹐他將離開德意志銀行﹐轉而就任高盛的亞洲區副主席。此後他仍然駐守東京﹐但在媒體上露面的次數減少了。

2002年11月﹐柯蒂斯與前瑞士駐華大使等人一道被任命為中海石油的董事﹐這家公司當時已經是中國最為盈利的企業之一﹐既有能力吸引跨國投資者﹐也有能力在變幻無常的全球資本市場上縱橫捭闔。

柯蒂斯是參與中國企業併購事宜的老手。2003年時﹐他在日產汽車公司(Nissan Motor Co.)斥資10.3億美元收購東風汽車公司(Dongfeng Motor)50%股份的交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盛在這筆交易中為日產汽車提供了顧問服務﹐而柯蒂斯則是顧問小組的一員。他夸耀說﹐這是中國第一宗西方式的收購交易﹐而中國企業以前達成的幾乎全都是成立合資企業的協議。這筆交易是如此複雜﹐以致有報導說多達2,000人參與了這一交易。
雪佛龍希望玩“平等的遊戲”
在中國國有石油企業中海石油(Cnooc Ltd.)對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報出185億美元﹑從而超越雪佛龍公司(Chevron Corp.)的出價之後﹐收購大戰就此打響﹐三家公司開始就交易的財務承諾﹑對國家的影響和內在背景等問題展開評估。

昨天晚間﹐雪佛龍公司同意給加州聯合石油以豁免權﹐允許它直接與中海石油談判。中海石油是中國第三大石油企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旗下的子公司﹐已在香港上市。雖然這一姿態為中海石油與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溝通提供了便利﹐但雪佛龍自己也能受益。如果不作出這一讓步﹐雪佛龍勢必會被視為試圖破壞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股東在這件事上的最大利益。而且﹐現在雪佛龍還可對加州聯合石油公司和中海石油的磋商有更清晰的觀察和判斷。

中海石油一直希望能事先消除人們對其收購要約可能會因國家安全方面的問題而被美國政府否決的擔憂。為此中海石油承諾﹐收購後它會賣掉加州聯合石油公司在美國國內的資產﹐以擺脫與國家安全問題的牽扯﹔為安撫美國民眾﹐它還保證收購後不會在加州聯合石油公司搞裁員。

中海石油還指出﹐它週三發出的要約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因為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資產都分佈在亞洲﹐且產品也主要針對亞洲市場。中海石油此次提出對加州聯合石油公司進行全現金收購﹐收購價較雪佛龍4月份提出的16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高出了12%。

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目前的股價低於中海石油的出價。昨天加州聯合石油公司在紐約證交所漲16美分﹐收於65.02美元。不過這一價格遠高於雪佛龍每股60.54美元的出價﹐這意味著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投資者認為﹐雪佛龍要想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必須進一步提高出價。

雪佛龍是大財閥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旗下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的眾多“子嗣”之一。該公司管理人士強調說他們的出價很快就能獲得通過。該公司堅持表示﹐它不會請求政府出面阻止中海石油的企圖﹐但如果有人作此呼籲它也不會反對。

雪佛龍一位發言人暗示說﹐中海石油由於其與政府的密切關係而享受到了不應有的優勢﹐因為它的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國有銀行的支持﹐它們會為它的收購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

雪佛龍發言人坎貝爾(Don Campbell)說﹐中海石油的收購計劃實際上是中國政府通過國有企業在收購能源資產。他說﹐雪佛龍希望與所有公司在公平的原則下同台競爭。但雪佛龍卻沒有要求任何政府機構採取任何具體措施支持它的收購計劃。

雪佛龍手裡有一張大牌﹐那就是它能要求對收購計劃進行表決。雪佛龍和加州聯合石油公司在它們的收購協議裡已就所謂“強迫表決”達成一致﹐約定加州聯合石油公司不得就任何其他交易舉行股東表決。他們必須選擇是被雪佛龍收購﹐還是跟中海石油達成交易(這樣可能會拖延一段時間)。如果雪佛龍想調整出價﹐它可等到股東投票決定可以這麼做之後進行。與此同時﹐雪佛龍還認為﹐政界面對中海石油的計劃作出的反應可能會導致中海石油的計劃被推遲。

感到左右為難的是加州聯合石油及其董事會和首席執行長查爾斯.威廉森(Charles Williamson)。威廉森週三在亞洲出差期間接到中海石油首席執行長傅成玉的來電﹐被告知中海石油已經向加州聯合石油發出收購要約。知情人士稱﹐加州聯合石油還收到了中海石油根據4月份放棄收購要約前起草的一份長達50頁的併購協議修訂的版本。

加州聯合石油的發言人巴里.雷恩(Barry Lane)表示﹐公司的10位董事昨天通過事先安排好的電話會議討論了中海石油的要約。但董事們在當地時間昨天早上才收到中海石油的要約。雷恩表示﹐公司沒有對權衡這項競爭性的要約作出具體時間安排﹐只是董事會將採取相應的行動。

現在﹐董事會必須確定中海石油的要約是否優於雪佛龍。加州聯合石油無需立即作出決定﹐但也面臨一些時間上的壓力﹐因為預計股東將在8月份之前就雪佛龍的交易進行投票。

加州聯合石油的一位知情人士稱﹐“對於董事會而言﹐這是個非常艱難的抉擇。”“如果董事會放棄雪佛龍的要約﹐那麼萬一中方的要約無法得到批准又該怎麼辦﹖”

中海石油的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一旦雪佛龍的交易被否決﹐中海石油就準備簽署一份即刻生效的具有完全約束力的合約。

在某些方面﹐此次競購戰與以往的企業併購紛爭相似﹐包括最近對MCI Corp.的爭奪﹐兩大競購方聲稱他們無需修正現有的要約﹐並聘請多個重頭華爾街律師和顧問團隊。中海石油已經聘請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和高盛(Goldman Sachs)以及律師事務所Davis Polk & Wrdwell為其效力。雪佛龍的主要銀行家是雷曼兄弟(Lehman Bros.)﹐其律師事務所為Cravath Swaine & Moore。為加州聯合石油服務的是銀行家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律師事務所Wachtell Lipton Rosen and Katz。

不過﹐一系列政治和經濟問題﹐包括對中國地緣政治志向的擔憂﹐勢必使得此次收購戰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一個關鍵的因素便是油價。昨天﹐油價延續其近來的升勢﹐一度觸及每桶60美元﹐隨後收於59.42美元﹐漲幅達2.3%。

此外﹐中海石油面臨一個尤其令人困惑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中海石油可以通過獲得美國政府一個閉門委員會的必要批准而減緩投資者的憂慮﹐但它卻不能在達成交易之前求助於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這意味著此次交易的命運很可能取決於中海石油及其政府支持勢力私下進行的遊說活動。中海石油已經聘請擁有良好社會關係的律師事務所Akin Gump Strauss Hauer & Feld負責其在華盛頓的遊說活動。

洛杉磯投資公司Chelsea Management Co.的首席執行長弗雷德雷克.勞夫(Frederick Ruopp)表示﹐“雖然加州聯合石油在亞洲的天然氣儲備對雪佛龍起到很好的補充﹐但它們對中海石油而言則堪稱絕配......這可是家門口的資源。”Chelsea Management持有54,000股加州聯合石油的股票。

勞夫表示﹐他預計雪佛龍將試圖打監管牌﹐強調一家美國公司可以更為迅速地完成與加州聯合石油的交易。勞夫並沒有輕視監管問題的複雜性。他說﹐雪佛龍可能上調報價﹐但“我並不認為它會立即將出價提高到每股70美元。”他在談及傾向的要約時稱﹐“我們支持報價高的一方。”

另一位投資組合經理稱﹐他認為中海石油的要約有優勢。他說﹐雪佛龍如果希望擁有加州聯合石油﹐必須提高報價。
中國企業會步日本後塵嗎﹖
4年前﹐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曾擔任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收購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 Corp., DVN)印尼資產的顧問。“那時候﹐幾乎沒有人相信我們是認真的﹐”高盛駐香港的併購部門負責人萊文(Johan Levin)回憶說。而現如今﹐在競購方名單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國企業。

一週來﹐隨著兩家中國企業先後對美國一家製造商及一家能源企業發出收購要約﹐人們開始認真看待中國企業的收購興趣。隨後還可能有更多收購意向接踵而至。這與九十年代日本企業的併購潮似乎有幾分相似之處﹐然而中國在美國乃至全球的併購規模將會更大﹑也更複雜。

中國企業對自然資源﹑製造專利﹑品牌﹑分銷渠道以及技術的需求有國內銀行特別是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大規模的低成本信貸資金的支持﹐資金顯然不是問題。這一點很可能會在某些行業掀起一輪比人們設想的更加激烈的競購戰﹐從中海石油(Cnooc)對加州聯合石油(Unocal) 185億美元的出價上就可見一斑。

“中國的資金太充足了﹐”高盛集團駐香港的董事胡祖六(Fred Hu)表示。“不僅是中國進出口銀行(Ex-Im Bank)或開發銀行﹐所有商業銀行都有能力為此類交易提供資金﹐並且對此很感興趣﹐希望以此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對中國收購方而言﹐一旦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這些美國的收購目標將變得更加便宜。

九十年代末﹐日本在美國的併購狂潮很快在兩國之間引起強烈爭議。而認識到自己經驗不足的中國企業正在向精於此道的各方機構尋求幫助﹐其中包括很多美國公司。Texas Pacific Group﹑Bain Capital和Blackstone Group等美國私人資本運營基金就被許多中國企業聘請經辦收購交易並參與收購後的管理。

在華爾街看來﹐最近的兩項交易--海爾集團(Qingdao Hai)對Maytag以及中海石油對加州聯合石油的競購--只是中國併購大潮的開始。

中國領先的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正在考慮競購英國馬可尼通信技術有限公司(Marconi)。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Automotive Industry Corp.)在收購韓國雙龍汽車(Ssanyong Motor)之後可能會在意大利和德國收購汽車設計部門﹐以擴大其在國內及海外的競爭實力。

在國家開發銀行近10億美元貸款的支持下﹐中信資源(Citic Resources Holdings)正在爭取控股泰國石化工業公司(Thai Petrochemical Industry)。與此同時﹐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Aluminum Corp of China)則從中國進出口銀行獲得了10億美元的授信用於併購海外資產。

在中國之後﹐資金實力略顯遜色但同樣擁有全球廣泛聯盟的印度企業也本著同樣的策略及需求進軍海外。憑藉新加坡政府轄下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以及美國私人資本運營公司華平創業投資公司(Warburg Pincus)等投資方的支持﹐印度企業正在爭取或已經把触角伸向了從陷入困境的美國紡織企業到西班牙的汽車公司等多個領域。

雖然資源行業比較特殊﹐有國家專項政策管制﹐所有交易都要得到政府批准﹐但就此認為北京在統一指揮著中國企業邁向全球的步伐就不免要犯錯了。

中國企業的收購行動與國家保證長期供應的政策是一致的。但中國市場紛繁複雜﹑千頭萬緒﹐很難說有一個中央協調機構在起作用。胡祖六說﹐中國沒有一個像日本的經濟產業省(Ministry of Economics, Trade and Industry)那樣的機構來統一協調。現在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自下而上發起的﹐公司在股東的壓力下不得不尋求更大發展﹐再加上現金充裕﹐股東也要求這些現金能實現更大效益。

直到不久前﹐中國公司收購國際資產的動作還和現在截然不同﹐規模也小得多。萊文說﹐以前中國公司並不突出﹐對價格也不這麼敏感。他們的目標都是些不怎麼起眼的資產和企業。一旦參與競購﹐他們就不得不比其他競購方支付更高的價格﹐因為外界普遍認為中國企業缺乏信譽。

Paul, Weiss, Rifkind, Wharton & Garrison律師事務所香港辦事處律師蘭格(Jack Lange)說﹐跨國公司往往會把不能盈利的業務出售﹐很多情況下中國公司是唯一願意的買家。雖然原來的主人無法從中盈利﹐但中國公司可以借機跨入國際市場。

目前的市場條件已經不需要中國公司支付特別的溢價了﹐同時中國公司也找到了同盟軍﹐大大增強了自己的信譽。實際上﹐籠罩在中國公司身上的陰雲正在迅速消散。現在他們有更強大的實力﹐可以提出比競購對手更優厚的價格。剛開始﹐他們可以收購美國工業企業﹐以國內銀行提供的低成本資金支付收購資金﹐然後把生產發展業務轉到中國的低成本生產基地﹐甚至可以把收購到的業務引入不斷擴大的中國市場﹐通過規模效應更好地實現收購效益。

中國公司正在向增值鏈條的上游移動。德普律師事務所(Debevoise & Plimpton)駐香港的證券事務律師布里特(Thomas Britt)說﹐服務業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與印度同行一樣﹐中國信息技術服務公司也紛紛放眼海外。就以中國的中華網公司(CDC., CHINA)為例﹐它先後收購了亞特蘭大軟件公司Ross Systems和溫哥華上市軟件公司Pivotal。它的部分高層管理人員都是從美國回去的﹐布里特就是董事會成員之一。他說﹐在這些公司里﹐這些歸國人員本身就積累了豐富的美國市場經驗﹐可以發揮橋梁的作用。

當然﹐中國公司並不總能打贏競購戰。中國五礦集團公司(China Minmetals)競購加拿大金屬企業Noranda就以失敗告終﹐現在兩家公司正在協商合作的可能。
好文,就是繁体字看着好累
[B]以下是引用[I]dwlq[/I]在2005-6-25 20:32:00的发言:[/B][BR]好文,就是繁体字看着好累

教你一招,先按顶上的繁体中文,然后再按简体中文,那字就变简体了,方便的很!
我还是一句话 跟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玩资本游戏。我们还太嫩!!!!
这次是真的动了美国的神经了
有点四处出动的味道了!
[B]以下是引用[I]jch[/I]在2005-6-26 12:53:00的发言:[/B][BR]我还是一句话 跟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玩资本游戏。我们还太嫩!!!!

这只是开始,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很有经验的
比较难!!!!!!!!!!!!!!!!!!
昨天看新闻说,我们是用现金美圆收购的,舰船上的中亚帖的以前一大虾说过,我们以后有钱都未必买的到油,为国家敢于花美圆感到高兴,毕竟美圆到现在贬了估计有30%了。
当年日本也猛买美国公司,结果后来都大亏。我们别头脑发热。老搞蛇吞象的游戏,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無需渲染中海油競購的資源搶奪色彩
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NOOC Ltd., 簡稱:中海石油)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的舉動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北京正力圖把全球有限的石油資源都收入囊中。其實﹐這筆交易對於緩解中國對能源的渴求可能並沒有什麼幫助﹐而造成流向北美等全球其他市場石油供應中斷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本地區的分析師和業內管理人士表示﹐Unocal亞洲的大部分開採業務都要長期服務於泰國及其他國家的市場﹐這就意味著幾年之內流向這些國家的供應不大可能轉向中國。此外﹐只要是能夠提供其所需資源的資產﹐中國就會購買﹐即便是這些資產屬於中海石油本次的競標對手雪佛龍(ChevronTexaco Corp.)。

與此同時﹐雖然在亞洲聲名顯赫﹐但Unocal在原油開採領域卻難以躋身頂級企業之列﹐而石油才是中國目前極為迫切需要購買的大宗商品。相反﹐Unocal在亞洲的資產偏重於天然氣業務﹐而天然氣是一種難以運輸的重要能源﹐而且在亞洲的儲量相對較為豐富。

上述以及其他因素表明﹐儘管中海石油對Unocal高達185億美元的出價也算是開創了中國企業收購美國公司的先河﹐但這筆交易對全球石油市場的沖擊並沒有一些評論家認為的那樣嚴重。一些分析師表示﹐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如果中國企業收購海外資產﹑能源市場將做何反應方面存在著根本的誤解。

儘管經濟及商業的擴張成為推動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動力來源﹐但石油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仍然是由供求關係這個基本規律來決定的。這就意味著某塊資產歸屬於某個國家並不一定表示其他國家就無法從這塊資產中獲益了。中海石油表示﹐將繼續尊重市場需求﹐而且分析師表示﹐中海石油有可能像雪佛龍或Unocal一樣把石油和天然氣出售給中國以外的國家。

能源咨詢公司Wood Mackenzie駐蘇格蘭愛丁堡的分析師巴特(Derek Butter)認為﹐中海石油競購Unocal與中國確保能源供應沒有多大的關係。他認為﹐競購Unocal是因為中國政府希望把中海石油打造為一家可以與跨國石油巨頭相抗衡的大型企業﹐同時獲得所需的談判技巧﹑為將來洽談大型項目作舖墊。

中海石油聲稱這筆交易完全是從商業角度出發的﹐但許多觀察人士都對此感到懷疑。他們指出﹐在中海石油已得到承諾的融資中﹐有從中國國有銀行借來的數十億美元的貸款﹐其中的一些貸款還是免息的。還有幾位分析師表示﹐中海石油提出的報價過高﹐符合中國石油企業願出高價收購海外資產的做法﹐而這種做法從長遠來講將推動原油價格的上漲。

不過﹐目前來說﹐中國在全球市場上扮演的主要角色是石油的需求方﹐而不是供給方。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預計﹐中國2005年的原油日需求將增至689萬桶﹐中國的原油需求增長是導致全球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由於中國無法實現原油供應的自給自足﹐於是它鼓勵國內企業購買及開發海外資產。

中海石油的管理人士本週來到紐約拜會Unocal的代表﹐闡述該公司的收購要約﹐併力求阻止美國政府以關係國家安全為由對這筆交易橫加阻撓。已經簽署協議﹑同意以166億美元的現金加股票收購Unocal的雪佛龍昨日表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經批准兩家公司合併﹐這就為Unocal在8月10日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對雙方的合併協議進行投票表決舖平了道路。雪佛龍表示﹐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監管部門會妨礙兩家公司的合併了。

許多Unocal的股東都在等待雙方是否還準備提高報價﹐以及是否由此會引發新一輪的競價大戰。

儘管對Unocal的競購引人注目﹐但中海石油一旦如願以償﹐則不大可能大幅調整Unocal資產的用途。

Unocal亞洲業務目前的年產量約為8,100萬油當量桶﹐主要分佈在泰國灣及印尼近海﹐在緬甸和孟加拉國也有業務﹐但規模要小一些。石油只佔Unocal亞洲業務的三分之一左右﹐其餘都是天然氣。

就泰國業務而言﹐Unocal開採的所有天然氣都要供應唯一的買家──泰國的PTT Public Co.﹐後者為泰國的發電廠提供所需的天然氣。Unocal簽訂的長期供應合同將於2010年-2029年到期。

即使沒有這些長期供應合同﹐中海石油要想把這裡開採出來的天然氣運往其他地區﹐難度很大而且沒有商業價值。這是因為當地沒有運送天然氣所必需的輸送管道及其他基礎設施。興建這樣的設施可能需要經過泰國政府的批准﹐而泰國政府要依賴於Unocal的天然氣以滿足國內增長的電力需求。

油氣咨詢公司Purvin & Gertz駐新加坡的副總裁兼董事沃特林(John Vautrain)表示﹐認為中國可能興建一座天然氣處理設施﹐把從泰國開採出來的天然氣經過液化處理用海運的方式運回國內的想法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因為泰國政府不會允許中國這麼做。

Unocal在緬甸開採出來的天然氣也要供應泰國市場﹐但從孟加拉開採出來的天然氣基本上是供應孟加拉國內市場。

印尼的情況有些不同。Unocal在一些前景光明的氣田中持股。熟悉中海石油發展戰略的人士透露﹐中海石油或許會把從這裡開採出來的天然氣用於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

中海石油的母公司正在興建高度專業化的港口及其他可以處理大批液化天然氣的基礎設施﹐中國的天然氣市場正在逐漸縮小與日本和韓國的天然氣市場的差距。

不過﹐分析師表示﹐即便是中國決定使用從印尼開採出來的天然氣﹐也不一定會損害其他需求方的長期利益﹐原因在於亞洲擁有大量未開發的天然氣儲備。

在印尼部分地區以及澳大利亞均存在大量未開發的天然氣儲備。例如﹐西方石油企業近幾年來一直在為澳大利亞龐大的近海天然氣儲備尋找買家。雪佛龍﹑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 Group)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聯合擁有的Gorgon氣田的儲量據估計超過了1.2萬億立方米。
中國經濟迅速增長於美國利也弊也?
最近﹐中國海洋石油公司(Cnooc Ltd.)出價競購美國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此舉使得有關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影響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下子凸顯出來。

美國國會(Congress)和五角大樓(Pentagon)的許多人士都認為﹐此舉將加速中美雙方在追求全球經濟和政治領導地位時出現不可避免的沖突。然而﹐許多商界和學術界人士則認為﹐迅速增長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經貿聯繫將推動中國的民主化進程﹐並使其成為一支有助於全球穩定的力量。這兩派人物都有自己的歷史依據。

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伯克利分校經濟史學家德朗(Brad DeLong)認為﹐美國在19世紀以工業帝國的形象日益崛起的時候﹐英國應對這一局面所採取的政策可以作為一個有益的借鑒。

他指出﹐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美國和當時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英國在太平洋西北海岸地區的領土爭端和在那一地區的毛皮貿易已大有引發戰爭的危險。但在隨後的幾十年時間里﹐英國決定放棄壓制政策而選擇了與美國共處。德朗說﹐在1900年之前﹐沖突被普遍視為一種“愚蠢的”概念﹐“因為相互的經貿聯繫是那麼緊密﹐而且大家的政治體系也很一致。”

同樣道理﹐德朗認為如果中國能認識到美國有益於而不是有損於它的經濟發展﹐那麼世界將變得更加安全。

但從歷史上看﹐也曾出現過相反的情況。德國基本與美國在同一時間趕上了英國﹐但英德關係卻在戰爭中毀於一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對進口和外國投資的態度比戰後還要開放。然而﹐日本迅速的工業化進程﹑特別軍國主義政府的統治﹐最終使它成為美國的一個更可怕的對手。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歷史學家梅爾(Charles Maier)說﹐經濟發展與戰爭或和平並不存在很確定的關係。南卡羅來納大學政治學家巴比利(Katherine Barbieri)在研究中發現﹐雙邊貿易密切的國家實際上更有可能發生戰爭﹐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關係越密切﹐牽涉到的利益糾紛也就越多。

她說:“貿易帶來財富……但有些國家會將財富用於軍事目的。現在我們正在使中國獲得得以建立強大軍事實力的力量。”

要對中國作出準確的描述並不容易。中國正在推進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自由化﹑擴大國際貿易和外國投資﹐以解決廣大農村貧困人口的生存問題。中國的商業精英階層日益壯大﹐許多人都有美國教育背景。但它仍是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與美國存在一系列的戰略沖突。

自從美國前總統尼克鬆(Nixon)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中美關係打開大門以來﹐歷屆政府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一直搖擺不定﹐要麼將中國視為當然的朋友﹐要麼就是潛在的敵人。布什政府的一些亞洲事務專家現在擔心﹐美國2004年高達1,600億美元的對華貿易逆差不可能不產生政治影響。

但即使是在政策越來越寬容的美國國務院(State Department)﹐有一種警告聲也甚囂塵上:一些人認為﹐對緬甸和委內瑞拉等不受美國歡迎的國家﹐中國在那裡的能源追求是對該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估計在五角大樓下週將發表的對中國軍事力量的評估報告中﹐人們會聽到一些更讓人擔憂的觀點。對這份遲遲未能出籠的報告﹐五角大樓內部存在著激烈爭論。國防部官員指出﹐這份報告在匯集內部各部門意見時﹐整體基調並未明顯緩和。報告還將包涵一份可能出現的沖突因素清單﹐而這些因素是白宮和國務院一直都希望能消除的。

2001年﹐美國軍方人士和華爾街金融界管理人士曾在紐約原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就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壯大所產生的影響交換過意見。在那次的討論中可以明顯看出﹐人們對中國的看法差異很大。這次活動的組織者﹑當時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教師貝內特(Thomas Barnett)希望能加深雙方的相互理解﹐但事與願違﹐雙方不但各執己見﹐分歧反而更大了。

現身為作家和咨詢顧問的貝內特說﹐華爾街人士認為﹐如果談到安全問題﹐那麼與中國建立戰略性伙伴關係勢在必行﹔而軍方人士則強烈表示﹐鑒於經濟上的所有這些競爭﹐與中國的戰爭很有可能在所難免。

而普通美國人的看法則模棱兩可。芝加哥外交關係協會(Chicago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去年在進行例行年度調查時﹐要求受訪者就他們對一些國家的好惡打分﹐分值在0-100之間。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得分是44﹐比墨西哥低10分﹐但只比法國低3分﹔比沙特阿拉伯高7分。

加州智囊機構蘭德公司(Rand Corp.)的亞洲問題學者沃爾夫(Charles Wolf)說﹐即使是在中國國內﹐也有人在思考中國的擴張前景和軍事現代化的影響﹐並認為中國現在有點像二戰前的日本或德國。當然﹐也有其他人強調中國是在和平崛起。

貝內特認為﹐在亞洲﹐經濟發展很成功的國家和地區大都像中國一樣實際是一黨制政府﹐如新加坡﹑韓國﹑日本﹑台灣。目前﹐這些親美國的政府也都是美國的重要貿易伙伴。而自我隔絕與外部世界的朝鮮深陷在貧困的泥沼中﹐而它是美國最主要的敵對國之一。

歷史表明﹐儘管經濟聯繫有助於防止國家間的沖突﹐但僅靠經濟聯繫還是不夠的。日本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經濟史學家﹑哈佛大學訪問學者Hideaki Miyajima說﹐上世紀二十年代﹐日本的關稅很低﹐民選政府鼓勵國內企業與歐美公司合作﹐以幫助日本在技術上儘早迎頭趕上。

當時﹐日本僅有的幾個重要的汽車裝配廠是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rp.)和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經營的。日本大財閥的掌門人都是親西方的。許多人都把孩子送到美國念大學。

但這些親西方精英人士的力量太弱﹐不足以遏制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擴張。Miyajima說﹐日本的廣大農村地區發生了大蕭條﹐而大量的農村人口正是日本的主要兵源。大蕭條加劇了城鄉經濟差距﹐激發了農民們對傳統商業精英的仇恨。

1932年﹐軍國主義支持下的右翼民族主義者刺殺了當時的日本首相以及日本商界名流Takuma Dan。Takuma Dan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大財閥三井物產(Mitsui Group)的總經理。1936-37年﹐軍國主義者掌管了政府﹐隨即開始在關乎軍事戰略的行業如鋼鐵﹑汽車﹑機械等行業開始限制進口和外國投資。通用和福特被迫離開﹐豐田汽車(Toyota Motor Corp.)和日產汽車(Nissan Motor Co.)取而代之。

德國和英國的競爭關係同樣也很複雜。1910年﹐英國經濟學家安吉爾(Norman Angell)在《大幻想》(The Great Illusion)一書中寫道﹐歐洲強國之間在經濟上相互非常依賴﹐戰爭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哈佛大學的梅爾說﹐這種推論聽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並非如此。英國工業界的老派精英人士認為德國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新生的金融業人士則將德國視為他們的發展機會。

至於德國國內﹐一方面是魯爾重工業基地的人希望軍隊擴張﹐為此甚至寧願冒與英國開戰的危險﹔而另一方面﹐漢堡的貿易界人士則比較親英﹐雖然他們支持德國擴大海上艦隊。

梅爾說﹐英德兩國並非因為在海上的競爭而導致戰爭的。實際上﹐當時的狀況是:一方面是德國和奧匈帝國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盟關係﹐另一方面有英國和俄羅斯的複雜關係﹐這才是導致戰爭的最直接的原因。
中國經濟強大背後是盈利能力的缺失
在海外人士看來﹐隨著中國公司在企業兼併方面的胃口越來越大成為每日的頭條消息﹐亞洲最大的這條巨龍似乎突然之間變得既富有又強大。在中國的石油企業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NOOC Ltd., 簡稱﹕中海石油)上週出價185億美元競購美國的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後﹐這一觀點變得更加不可動搖。

但深入瞭解中國的內部情況後就會發現﹐中國的情況並沒有那麼樂觀。中國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相信﹐這類大張旗鼓的海外收購與其說是出於宣揚中國實力的需要﹐倒不如說是有助於應對一個迫在眉睫的難題﹕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正在日漸下降。事實上﹐中國企業正是因為在國內市場的盈利能力不足以及其他經濟原因才奔赴海外尋求收購機會的。

里昂證券(亞洲)(CLSA)駐香港的首席經濟學家吉姆.沃克爾(Jim Walker)說﹕“中國正在耗盡利潤﹐盈利能力的消失將導致下一次經濟低迷。”在他看來﹐中國企業一方面面臨著投入成本和員工工資的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它們由於害怕失去市場份額和客戶又不願意上調售價﹐這種兩頭受堵的窘境使中國企業備受煎熬。

與此同時﹐中國日漸收緊的貨幣政策也開始顯效。這一政策在為投資狂熱降溫的同時也對國內的市場需求起到了冷卻作用。這意味著﹐中國的企業老總們不得不破天荒地關注起資金成本和資本收益了。

里昂證券(亞洲)通過調查發現﹐今年4月有近一半的中國企業報告說投入成本正在不斷上漲﹐但卻只有18%的企業計劃提高售價。截至去年年底﹐在國內股市上市的23類企業中有14類宣佈利潤下降。與此同時﹐製造業的產能卻在繼續迅速擴張﹐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已經擁有年產轎車600萬輛的能力﹐而中國市場的轎車年需求量只有300萬輛。

據沃克爾說﹐房地產業在中國經濟生活中所佔的比重日漸增大。以中國東北城市哈爾濱為例﹐這座在中國的地位與美國“鏽帶”城市類似的邊城似乎不應該是一個孕育房地產泡沫的地方﹐但如果要當地人開一份本市最富有人士的名單﹐你會發現房地產開發商總是在名單上位列前茅﹐這些人用借來的錢建起一幢幢豪華公寓和寫字樓。

最近的這些事態發展使人不禁擔心﹐中國許多城市在某些方面可能正在重現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的﹑1996年的曼谷。

與亞洲許多城市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時的情形一樣﹐拜放貸方面大手大腳的國有銀行所賜﹐中國企業往往能夠很容易地獲得資金。即使是那些因中國慷慨的招商引資政策而來華投資的外國公司﹐低廉的籌資成本也是吸引它們前來的重要因素之一﹐與低廉的用工成本不相仲伯。

沃克爾說﹐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國企業普遍重視做大而不是做強令他擔心。”我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得到的一個教訓是﹐如果在資金使用方面不存在約束﹐企業就會不把錢花完不罷休。在泰國﹐企業直到完全喪失盈利能力時才停止過量投資﹐”沃克爾說。

直到最近﹐中國國內的借貸成本還是如此低廉﹐以致企業沒有什麼節約使用資金的內在動力﹐相反它們卻有強大的投機動力。Victoria Capital駐香港的負責人約翰尼斯.斯科特(Johannes Schoeter)說﹕“如此多的人手裡有流動資金﹐房地產開發商和國有企業手中的流動資金超出了它們的實際需要。”

仍然缺乏有效信貸控制的國有銀行體系一直在為中國的房地產開發狂潮輸血打氣。雖然國家規定貸款規模要與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價值相適應﹐但通過人為虛增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價值﹐開發商往往可以完全依賴貸款完成房地產項目的建設﹐它們還可以用得到的第一筆貸款作抵押向另外一家銀行貸款。而銀行也樂於放貸﹐因為降低它們壞帳比率的一個方法就是增加貸款總額。

當然﹐有些房地產開發活動是理性的。在繁榮的沿海城市和首都北京出現房地產開發熱是有道理的﹐畢竟2008年之前的奧運熱潮正在席卷北京。而在某些內陸城市出現房地產開發熱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些城市正開始從外商直接投資中受惠﹐而新一代企業家的崛起也導致社會財富增加。西南城市成都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英特爾(Intel Corp.)等跨國公司已宣佈要在成都投下巨資﹐總額可能高達10億美元。成都人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當地的中產階級日漸壯大﹐他們既有能力也有意願購買新的住宅。

但在哈爾濱這樣的內陸城市出現房地產開發熱就不正常了﹐因為那裡缺乏支撐這些開發項目的財富基礎。正因為如此﹐人們日漸擔心中國已出現游資氾濫局面並擔心房地產泡沫終將破裂﹐從而對世界許多地方產生負面影響﹐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已經十分依賴中國市場的需求。以韓國和日本為例﹐這兩個國家的對華出口目前已經超過了對美出口(當然﹐它們對華出口的一部分最終又被出口到了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中國許多地方蓋起了樓房卻乏人問津。

不過﹐市場和行政的力量目前已結合起來以阻止過去幾年中那種超寬鬆的資金供應局面再繼續下去。中國央行在最近一份報告中已經對過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和低質量經濟增長所蘊含的危險發出了警告。

中國政府將如何拿捏其對經濟的管理將對世界其他地方產生影響。如果政府的剎車力度不夠﹐投資過熱的局面將會繼續下去。如果剎車力度過大﹐國內需求將進一步下降﹐中國的大量產品將不得不由國際市場更多消化﹐而世界其他國家在吸收中國的產品方面已經不堪重負了。
曾經滄桑 誓創輝煌
六年前﹐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NOOC Ltd., 簡稱:中海石油)首次闖入風高浪急的華爾街﹐準備在紐約和香港兩地同時上市。

結果卻是鎩羽而歸。時機選擇不當﹐銀行家建議有誤﹐加之投資者意興闌珊﹐中海石油不得不在最後一刻決定暫停募股。這一等就是一年多。

“這是一次學習的過程﹐”中海石油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時任中海石油副總裁的傅成玉說。“我們是一家不錯的公司﹐但沒人瞭解我們﹐”他說﹐“我們下定決心”﹐一定不再重蹈覆轍。

六年後﹐中海石油再次試圖讓外界瞭解自己──而這一次全世界拭目以待。這家國有近海油氣開採商正在操辦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外收購交易:斥資185億美元與雪佛龍(Chevron Corp.)競購美國的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 UCL)。這次出手以及出手前的縝密準備都表明中海石油在探索華爾街企業金融市場及領悟敏感的中美關係問題上達到了怎樣的深度。

中海石油70%的股份歸政府所有。為確保競購成功﹐公司聘請了三家投資銀行﹑三家律師事務所﹑兩家媒體戰略集團﹑還有一家能神通華府的得克薩斯州遊說機構攜手上陣。根據顧問的建議﹐中海石油還效仿美國政客的競選活動在華盛頓和北京兩地成立了“戰時辦公室”﹐處理這次競購引發的日漸升級的政治難題﹐並盡力贏得加州聯合石油公司股東們的支持。傅成玉還考慮親自前往華盛頓﹐會晤國會議員﹐讓大家對這家不久前還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公司有一個感性認識。

推動中海石油發展戰略的這批中國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的浪潮中出生﹐曾在海外求學﹐現已歸國。他們要麼正在領導這場收購大戰﹐要麼是在旁邊出謀劃策。他們站在一起﹐就代表著許多觀察家眼中中國併購浪潮的先鋒。這股浪潮可能最終會讓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的併購浪潮相形見絀。

中海石油的併購戰略──美國公關精英和中國國有母公司及國有銀行強大財力支援的合作──可能會為其他中國企業樹立一個樣板。

“如果中海石油的競購順利進行﹐可能會由此引發中國企業更加深入的海外投資潮﹐”香港Coudert Brothers律師事務所併購專家克利斯朵夫.史蒂芬斯(Christopher Stephens)說﹐如果榜樣立了起來﹐就會給中國對美國投資帶來深遠影響。

其他中國公司也在擴張業務時紛紛向美國公司取經。今年春天﹐中國的聯想集團(Lenovo Group)17.5億美元收購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IBM)個人電腦業務的計劃受到美國國會阻撓時﹐IBM求助於前國家安全顧問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Brent Scowcroft)﹐找到前總統福特(Ford)和老布什(George H.W. Bush)來幫助其達成交易。中國家用電器生產商青島海爾(Qingdao Haier Ltd.)與兩家美國私人資本運營集團合作﹐聯手抗衡Ripplewood Holdings﹐意欲收購美國的洗衣機生產商Maytag Corp.。今年年初﹐那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盛大互動娛樂有限公司(Shand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Ltd.)開始悄悄積聚競爭對手新浪(Sina Corp.)的股票﹐掀起了兩家中國上市公司之間的第一樁潛在敵意收購交易。

但所有這一切﹐不論是交易的規模還是複雜程度﹐都不能與中海石油同日而語。

從很多方面來看﹐中海石油在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中率先面對這類挑戰並不意外。雖然另外兩家國有石油企業──中國石油(PetroChina Co.)和中國石化(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財務實力更強大﹐但中海石油更靈活﹑更敏捷﹐與外國公司打交道時經驗也更豐富。而且﹐不管怎麼說﹐中海石油的管理風格更接近西方企業。

另外兩家中國大型石油企業及其母公司的運作更具傳統性﹐大量資產分散在子弟學校和內部醫院等資產上﹔而中海石油只有區區2,524名員工﹐與包括雪佛龍在內的許多外國公司成立了一系列合資公司﹐共同勘探開發中國近海油田。中海石油的8名董事會成員中有4名非執行董事﹐他們都是外國人。董事會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今年3月﹐獨立董事肯尼思.柯蒂斯(Kenneth Courtis)對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計劃表示保留意見時﹐傅成玉同意推遲出價﹐讓其他董事有更多時間仔細考慮。

“雖然公司的大部分股權由(國有)母公司持有﹐但企業治理與西方公司並無不同﹐”傅成玉週日接受採訪時稱。中海石油的動機“純粹是商業性的”。

中海石油在競購加州聯合石油之前做了大量細緻的準備和計劃﹐投資銀行家們說中海石油早在去年九月份就開始策劃了。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1999年10月首次公開募股的失敗﹐以及此後數年間一系列小規模收購交易的經驗教訓。

對於六年前的失敗﹐中海石油認為不應該將全部的命運徹底交到一家投資銀行之手。公司管理層後來總結出一條經驗:以後任何一次交易都至少聘請兩家銀行。他們還決定要更加積極主動地監督投資銀行的工作。

既然現金充裕﹐中海石油就開始推行一項戰略﹐逐步擴充自己的天然氣資產。2002年﹐中海石油斥資5.85億美元從西班牙Repsol YPF SA手中購買了印尼的油氣田﹐一舉成為印尼最大的近海石油開採商。

接下來﹐中海石油在印尼和澳大利亞不斷展開收購。最近這四年﹐在併購交易的促進下﹐中海石油的日產量激增57%﹐至382,513石油桶當量。已探明淨儲備增加20%﹐至22億石油桶當量。2004年利潤較2000年激增60%﹐至19.6億美元﹔收入升至44.6億美元。

但瞭解傅成玉的人說﹐直到傅成玉2003年10月執掌中海石油大權之後﹐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才提上日程。與前任相比﹐傅成玉甘冒更大風險讓中海石油變得更強大。

知情者說﹐中海石油的前任首席執行長更願意進行低調收購﹐比如說通過雙邊談判買入少數股權或者與賣方協商﹐而不是採取競購手段。而傅成玉對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可以一舉實現的規模擴大青眼有加。

但傅成玉不同意這種說法。不管是上一屆管理層還是這一屆﹐都對這項收購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和盡職調查。他說﹐不管哪屆管理層掌權﹐結果都會是一樣的。

傅成玉不願透露具體是哪天他開始認真考慮這項收購﹐但參與過收購準備工作的人士透露﹐去年9月底時﹐對這項收購的分析和規劃就已經駛上了快車道。中海石油與大量投資銀行接觸﹐協商交易。傅成玉說﹐今年2月份﹐中海石油正式決定聘請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和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

在策劃收購的過程中﹐傅成玉特別倚重於一位銀行家:李小加(Charles Li)。李小加是摩根大通負責聯絡中海石油關係的高級銀行家﹐七十年代曾在中海石油工作﹐十年來在幫助中海石油涉足國際資本市場方面貢獻良多。

同許多在華爾街擔任高級銀行家的中國人一樣﹐李小加的經歷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如影相隨。李小加1961年出生於北京﹐後隨父母遷往西北接受再教育。16歲那年﹐李小加成了中海石油前身那家企業的一名鑽井工人。他參加了中國最早的海上石油鑽塔的工作﹐在其中一個鑽塔上工作了好幾年。鑽塔上一個小小的房間里擠滿了14個青壯年。李小加有一次回憶起這段經歷﹐說那根本就算不上鑽塔﹐而是直直伸出海面的﹑又臟又破的鋼架子。但他學會了英語﹐並和這家後來給予他豐厚報酬的公司有了最初的聯繫。

後來﹐李小加夫婦在美國大學校冊里胡亂挑了一家:亞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幸運地得到了兩份獎學金﹐前往攻讀新聞碩士。李小加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得到一個法律學位後﹐被當時在中國開展業務的Brown & Wood聘請。Brown & Wood當時恰好與美林(Merrill Lynch & Co.)有來往﹐美林後來看中了李小加﹐1994年請他來做銀行家。

在美林期間﹐李小加參與了中國移動(China Mobile)的大股東轉售工作﹐一項頗具里程碑意義的交易。後來他又與中海石油合作﹐參與了眾多交易的項目咨詢。2002年﹐他協助中海石油管理層初步考察了收購加州聯合石油的交易。

第二年﹐摩根大通看中他和中海石油的關係﹐把他從美林挖了過來。也正是此舉幫助摩根大通贏得了中海石油的青眼。

高盛則是從去年末開始積極承攬這筆交易的﹐高盛的亞洲投資銀行業務新任主管魏可量(Bill Wicker)扮演了重要角色。魏可量曾在德士古(Texaco Inc.)工作過﹐現在是高盛駐北京的油氣業務銀行家。這筆交易將大大提振魏可量率領的﹑高盛新的中國投資銀行合資機構。

意識到華盛頓存在的政治和政策障礙﹐中海石油還開始組建美國顧問團﹐希望能幫助他們度過這個難關。代表中海石油進行牽頭遊說的是與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有深厚關聯的達拉斯律師事務所Akin Gump Strauss Hauer & Feld。此外﹐中海石油還聘請了得克薩斯州的Public Strategies Inc.負責溝通事宜﹐並聘請了專事併購事務的媒體策略公司Brunswick Group提供諮詢。另外兩家律師事務所Davis Polk & Wardwell和Herbert Smith也是中海石油的顧問。中海石油的獨立董事聘請的顧問則包括投資銀行N.M. Rothschild & Sons﹑諮詢公司CRA International Inc.以及律師事務所Skadden, Arps, Meagher & Flom。

中海石油希望能通過Public Strategies與白宮建立起緊密的關係。Public Strategies高層人士馬克.麥金農(Mark McKinnon)曾在布什(George W. Bush) 2004年的大選中負責媒體宣傳。但目前麥金農不參與中海石油的項目﹐該項目的負責人馬克.帕爾默(Mark Palmer)是一位危機公關專家。在加入Public Strategies前﹐帕爾默曾負責能源巨頭安然公司(Enron Corp.)的對外聯絡工作。

帕爾默認為﹐未來的挑戰是如何讓人們看到這宗合併計劃的商業價值﹕加州聯合石油龐大的亞洲油氣儲備與中海石油非常契合﹐“這次交易關乎股東價值﹐是商業交易﹐與政治無關。”週一下午﹐也就是中海石油正式提交要約兩天後﹐Public Strategies的管理人士在位於華盛頓繁華地段Dupont Circle的Akin Gump辦公室舉行了討論會。

Public Strategies面臨雙重挑戰﹕如何向美國官員介紹中海石油﹐以及如何引導公眾輿論轉向收購交易的商業動機﹐而不是中美經濟關係的政治效應。在目前的環境下﹐這尤為困難。年初以來﹐美國國內對中國的不滿情緒一直在上升﹐創紀錄的美國貿易赤字以及兩黨議員們越來越認為中國正在坐享自由貿易的好處﹑卻沒有充分履行義務的看法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布什政府對北京的態度日益強硬也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應﹕美國政府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進口配額﹑進一步敦促中國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並威脅中國結束人民幣釘住匯率制度等等。

但最強烈的反應來自國會山(Capitol Hill)﹐目前國會已有數項議案要求對中國實施新的貿易限制措施。其中最嚴厲的一項議案將於7月底提交參議院投票表決﹐議案提出﹐如果北京不給人民幣升值﹐就對中國的進口商品徵收27.5%的關稅。

“環境很不理想﹐”Akin Gump的律師丹尼爾.施皮格爾(Daniel Spiegel)表示﹐“華盛頓可能會對這宗交易產生極大的影響。”曾任外交人員的施皮格爾現在主管Akin Gump的國際政策業務。

除了代表中海石油進行遊說外﹐如果中海石油與加州聯合石油達成最終協議﹐Akin Gump還將竭力幫助其通過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簡稱﹕CFIUS)的審查﹔CFIUS這個高級別的政府機構負責審查併購交易對國家利益可能產生的影響。參與中海石油項目的Akin Gump人士還包括前議員﹑加州民主黨人士維克.法奇奧(Vic Fazio)﹐紐約共和黨人士比爾.帕克森(Bill Paxon)﹐副總統切尼(Dick Cheney)的前助手阿多.馬基達(Ado Machida)以及與國會保守派人士有密切關係的共和黨人士巴尼.斯卡爾德尼(Barney Skladany)。

中海石油發出要約的時機也使收購戰的政治影響引人關注﹕中海石油發出要約時正值美國參議院就美中經濟關係舉行聽證會的前夕﹐美國國會也正在討論能源政策法案。中海石油雖然希望各方的討論能集中在商業方面﹐但對政治效應也並非視而不見。因此﹐中海石油承諾在美國生產的石油和天然氣將全部用於美國境內消費﹐且加州聯合石油的大部分雇員不會失去工作﹐帕爾默表示﹐希望這些承諾能有助於消除政治阻力。

此外﹐中海石油也表示願意解決這宗收購可能引起的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擔憂。“如果有擔憂﹐中海石油願意在CFIUS框架下進行協作﹐”帕爾默表示。

施皮格爾和帕爾默表示﹐隨著遊說和溝通的展開﹐中海石油所作的這些承諾在華盛頓的公共政策討論中已有所體現。“要讓國會和業界瞭解交易的真相﹐信息是最重要的因素﹐”施皮格爾表示﹐“這就是挑戰。”

傅成玉可能會親自前往華盛頓﹐會晤美國監管機構﹑甚至國會議員。“如有必要﹐我會去華盛頓﹐”傅成玉說﹐“如果和他們面對面談﹐我相信他們會對中海石油以及我本人有更多的瞭解。”
華府的威脅將阻礙中海石油的併購
華盛頓找不出什麼像樣的理由來阻止中海石油併購加州聯合石油﹐但實際上它也無須找了。波拖馬克河(Potomac﹐位於哥倫比亞特區)的咆哮狂濤似乎已可以確保雪佛龍贏得這場競購大戰﹐因而尋找阻撓中海石油的理由也就變得沒什麼意義了。

仔細想想:

--中海石油對加州聯合石油的併購未必對美國能源安全構成威脅。

以安全問題駁斥這一交易是站不住腳的。加州聯合石油的確是美國公司﹐但它的資產多半位於亞洲﹐並且服務於亞洲市場。而且﹐這些資產多半以天然氣形式存在﹐而非美國求之若渴的石油。加州聯合石油在墨西哥灣擁有石油業務﹐但這部分供給只佔美國消費的極小一部分﹐並且也不太可能被中斷。

或許有其他安全問題有待探討﹐例如加州聯合石油旗下屬於美國戰略石油儲備計劃的原油接收站。但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剝離方式解決。加州聯合石油被一家中國公司控股﹐甚至被中國政府所有的公司控股﹐不會對美國安全形成威脅。

但這並未避免兩家公司合併的可能性在華盛頓掀起層層波瀾。

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積怨已久﹐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而中海石油對加州聯合石油的出價可能正好充當了導火索的角色。

首先﹐今年年初全球紡織品配額體系取消後﹐中國紡織品正如潮水般湧入美國。中國企業對美國企業知識產權的侵犯仍屢禁不止。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一直拒絕屈從於美國總統布什(George W. Bu)及財政部長斯諾(John Snow)的壓力而將人民幣匯率體系加以調整﹐而這一體系正在通過壓低人民幣匯率來鼓勵出口﹐抑制進口。

歸根結底﹐上述所有問題反映出美國人對中國經濟崛起越發感到不安:他們的就業可能因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而面臨威脅。美國國會當然不會漠然置之。他們正在聆聽國民意見﹐並正在作出反應。

這已經是舊戲重演﹐20年前﹐日本曾掀起一股併購狂潮。但中國的情況截然不同。日本公司一向被認為是與政府密切合作的伙伴。而中國企業則被政府所控﹐但中國政府絕非美國人想與之打交道的對象。

“日本是一個同盟國﹐日本從本質上比我們弱小得多﹐”紐約州民主黨人士舒默(Chuck Schumer)稱。中國絕非嚴格意義上的同盟國﹐而且它非常龐大。“中國正在以一個強權國家的身份崛起。”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近期還提出國家安全問題﹐公開表示對中國增加武器購買感到擔憂。沒有人會認為中國會入侵美國﹐但他們擔心中國大陸與台灣會突然爆發武力沖突﹐而美國曾表示準備援助台灣。

所有這一切與加州聯合石油的併購案並無太大瓜葛。美國人抱怨中國政府給予本國工業以支持時聽起來總有些言不由衷﹐特別是所指的工業是石油行業時。幾十年來美國政府實際上一直將本國石油企業視為國家工業。否則該如何解釋美國政府慷慨減稅﹑在中亞修建輸油管道以及幾十年來竭力保持與沙特良好外交關係等種種努力呢?

但華盛頓的怨氣仍然給交易蒙上了陰影。對於加州聯合石油而言﹐這顯然不利於與中海石油達成交易。

加州共和黨人﹑眾議院法規委員會(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Rules Committee)主席德賴爾(DAVID DREIER)奉勸其同僚們稍安勿燥﹐這位自由貿易的堅決倡導者表示﹐“我認為讓這件事順其自然也有好的一面。”

但我懷疑加州聯合石油的董事們可不這麼看。他們已經與雪佛龍達成協議﹐在巨額解約費的壓力下﹐已不太可能急於脫身﹐去和中海石油達成一樁可能被政府拒之門外的交易。

當MCI敦促其股東批准與Verizon合併﹑而不是接受Qwest的更高出價時﹐他們的出發點就在於﹐與負債累累的Qwest達成交易可能存在“完成風險”。對於加州聯合石油併購案﹐這種“完成風險”要大得多。誰能向加州聯合石油保證在當前形勢下與中海石油的交易能夠順利獲批?因此雪佛龍或許有必要提高出價﹐但未必一定與中海石油的高昂報價拉平。

中海石油首席執行長傅成玉的大膽魄力可能博得喝彩﹐但他也許打錯了如意算盤。眼下對中海石油不利的因素太多了。
中海石油為競購加州聯合石油獲得多種貸款
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nooc Ltd., 簡稱:中海石油)為競購美國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獲得了雄厚的融資﹐其中包括國有母公司提供的優惠貸款﹐這使它在收購資金方面已無後顧之憂﹐但美國政界和競購對手雪佛龍公司(Chevron Corp.)對此卻頗有怨言﹐他們認為中海石油在競購中享受的政府補貼有失公正。

但仔細研究中海石油的融資條款就會發現情況沒這麼簡單。中海石油享受的貸款優惠並不足以給它的競標增加足夠的“火力”。而且﹐向中海石油提供貸款的母公司並非政府的什麼特別基金﹐而是一家狀況良好的石油企業﹐它手頭現金充足﹐且信貸評級很高。

在中國從國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有許多大型且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有企業被一分為二:一部分是從企業中剝離出來的﹑富有活力且經營狀況較好的業務﹐通常會拿到到國際資本市場去融資﹐並與國際同行競爭業務﹔另一部分會繼續負擔原公司的債務﹐並由政府繼續持有控股權。

在這種安排下﹐母公司向資產和業績優良的子公司提供資金扶持以擴大利潤的做法非常普遍。比如﹐中國幾家電訊運營商就從母公司那裡以優惠價格買下了額外的網絡。

許多在香港或紐約股市上市的中國企業從這種安排中得到了很大實惠。2000年8月﹐中海石油的競爭對手中國石化(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就從母公司獲得了人民幣355億元(合43億美元)的無息貸款。

瑞銀(UBS AG)在香港的中國研究部聯席主管張化橋(Joe Zhang)說﹐看看華潤(China Resources)﹑中遠(Cosco)﹑中國聯通(China Unicom)﹑中國移動(China Mobile)﹑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每一家都得到了母公司的慷慨相助。

中海石油也是如此﹐只不過它的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實力也很強﹐這一點與普遍的情況不太一樣。持有中海石油70%股份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這次為中海石油的競購提供了70億美元貸款﹔中海石油的總出價是186億美元。

貸款條件相當優越:70億美元中的25億美元享受免息﹐而且這部分貸款中海石油可在兩年甚至更短的時間里用發行股票來置換﹔另外的45億美元貸款期限是30年﹐3.5%的利率遠低於商業貸款。

知情人士稱﹐這些貸款並不是政府的錢﹐它來自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自有資金以及它利用已有授信從國內機構借來的錢。穆迪投資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 Services)去年10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自身實力就很強﹐截至2003年末的手頭現金就有人民幣330億元﹐還有大約139億美元的授信額度。穆迪對它的信貸評級是A-2﹐不過﹐在中海石油宣佈競購消息後﹐穆迪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列入了觀察名單。

兩位參與貸款協議的香港銀行家估算﹐參照商業貸款﹐母公司無息貸款幫助中海石油節省的利息不超過2億美元。這兩位銀行家與參與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競購的任何一方都不存在關聯關係。

如果競購對手雪佛龍公司進一步提高目前165.8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出價﹐那麼這2億美元並不足以明顯增加中海石油在出價上的靈活性。

中海石油獲得的貸款或許是它在平等競爭的前提下唯一能與雪佛龍抗衡的東西。近年來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飆升讓雪佛龍的錢櫃變得非常充實。

對中國企業來說﹐避免與政府的關聯可能很困難﹐中國並沒有完全不受政府控制的嚴格意義上的民營企業。不過﹐在全球化日益加劇的商業環境下﹐政府補貼根本算不上什麼新問題。

美國進出口銀行(U.S. Export-Import Bank)就是美國企業的強有力後盾﹐其他國家也一樣。

在美國波音公司(Boeing Co.)和法國空中客車(Airbus)競爭業務的過程中﹐美國和歐盟都向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貿易仲裁法庭指控對方向企業違規提供補貼。一些美國公司還獲得了政府的貸款擔保和減免退休金繳存義務的照顧。

不過﹐中海石油獲得的並不都是條件很寬鬆的融資。為中海石油此次競購提供咨詢服務的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Group Inc.)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向中海石油提供了30億美元的過橋貸款。

中海石油還從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Industri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獲得了60億美元的一年期過橋貸款。銀行稱這筆貸款採用的是商業貸款利率。

工商銀行一位高層管理人士說﹐中海石油幾個月前與該行接觸﹐提交的計劃書中介紹了此次收購的前景。這位看過計劃書的工行人士否認該行受到了來自政府方面的壓力。

他說﹐整個過程均無政府部門或官員參與。中海石油是工商銀行的長期客戶﹐其儲蓄和結算帳戶都在工行。

不過﹐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去年10月在一次講話中曾表示﹐工行將為政府推動海外投資的舉措提供支持。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說﹐姜在講話中表示﹐從目前的政策環境和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方式看﹐這些企業急需融資服務。

中國各家銀行目前握有大量資金﹐卻少有很好的放貸項目。過去﹐國內銀行都是按低於商業利率的標準向國有企業發放貸款﹐導致了數十億美元的壞帳。現在﹐中國的美元儲備極其充沛﹐銀行急需找機會把它們貸出去。

標準普爾評級機構(Standard & Poor's Ratings Service)董事白培睿(John Bailey)說﹐對於工商銀行這樣的銀行來說﹐給中海石油貸款的風險要小於對企業貸款的平均風險水平。
眼睛都看花了啊
其实从中海石油来说,收购unocal只是个商业行为,中海石油不像中石油,以国内油田为主,他的主要合同是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目前国内只有渤海动作最大。拿勘探来说,海外油田比重很大。波斯湾,西非,中海石油都有做业,现在好像在争取缅甸泰国的生意。但是国内公司还是竞争力不太够,收购unocal就是看上他在国际的声誉和市场关系。

至于贷款,这两年石油多贵,不是当年11刀一桶的时候了,三大石油公司跟下属公司给国家交了多少税,多少利,腰杆都硬。而且借钱还的起,不会有烂帐,银行把钱贷出去还能赚吆喝,和乐而不为,再说肯定有动政府的关系。

这个事美国政府动作这么大,就是因为这是石油公司,不管是油还是气,牵扯战略资源美国准要犯贱。咱们国家支持也是看上这些。帮人开发海上油田,然后在油田上占股份,间接控制石油,美国当初也是这么对咱们的。

不知道事情最后会怎么发展,个人还是希望能收购成功,虽然好贵,真的好贵,不过从长远来说还是有好处的。希望猎人也继续关注
松风兄的分析没错.不过我不看好这场收购,倒不是对手雪佛龙德士古有多强,而是我非常不喜欢行政干预经济行为,变数太大,无法用经济常识来分析!
時間也是關乎中海石油能否製勝的關鍵因素
究竟誰能如願以償地將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收入囊中﹐是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NOOC Ltd., 簡稱:中海石油)﹐還是其美國競爭對手雪佛龍公司(Chevron Corp.)﹖在決勝的過程中﹐時間因素或許與報價同樣重要。

5週之後﹐Unocal的股東將對雪佛龍總價值166億美元的現金加股票收購要約進行投票表決。目前來看﹐雪佛龍似乎採取的是這樣一種策略:讓中海石油的競標看起來勢必會捲入到冗長而且複雜的審批過程之中﹐由此希望Unocal的股東們能夠支持其收購要約﹐儘管中海石油的報價比雪佛龍要高出近20億美元。

中海石油的策略一直是竭盡所能地敦促美國政府加快審批其收購﹐籍此來提升Unocal股東們的信心﹐讓他們相信中海石油的收購能在合理的時間內通過審批。中海石油是中國最大的海上石油及天然氣開採商﹐它此次競購Unocal已經在美國政界激起了軒然大波。

有利於雪佛龍的地方是美國國會的態度。近來﹐議員們對中美貿易失衡現象的關注已增加了美國國會對中國的敵意。上週四﹐眾議院以333票對92票的表決結果反對美國財政部運用其資金來“建議批准”中海石油的競標。此外﹐眾議院還以398票對15票通過了一項不具約束力的議案﹐以有可能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為由對中海石油的競標表示了擔憂。

但中海石油也有自己的優勢──Unocal的股東們知道美國的監管部門幾乎從未以涉及國家安全為由出手阻止過企業間的併購行為。如果監管部門對中海石油競購案的審查在Unocal於8月10日召開股東大會之前能夠啟動﹐那麼中海石油的勝率將超過雪佛龍。

為此﹐中海石油上週五要求美國調查外資併購交易的機構──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簡稱:CFIUS)對其185億美元的全現金報價進行國家安全方面的審查。中海石油是中國國有企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的子公司﹐在紐約和香港兩地上市。中海石油在新聞高中表示﹐深信CFIUS沒有理由來阻止它對Unocal的收購。

中海石油首席財務長楊華在新聞稿中表示﹐我們認為一旦所有的事實大白於天下﹐此舉背後的商業目的以及交易的條款得到充分的理解﹐許多最初的誤解就會得到澄清﹐許多猜測和懷疑就會得到順利解決。

目前尚不清楚中海石油的上述請求將對CFIUS何時進行審批產生怎樣的影響。一旦CFIUS啟動審批程序﹐整個過程最長可持續90天的時間。美國財政部負責公共事務的代理副部長托尼.弗拉托(Tony Fratto)表示﹐在決定進行審批之前﹐先需要看到中海石油和Unocal提交的相關文件﹐而且需要看到這筆交易有完成的可能性。

弗拉托表示﹐潛在的收購方和被收購方提交了必要的文件﹐並且認定交易有望得以完成之後﹐CFIUS就可能啟動審批程序﹔CFIUS不會提供任何傾向性意見。

這可能成為中海石油收購Unocal道路上一塊巨大的絆腳石。根據和雪佛龍簽訂的併購協議﹐Unocal在股東大會對雪佛龍的收購要約進行投票表決前不能接受其他公司的競購。但中海石油援引CFIUS的規定表示﹐一旦CFIUS要求Unocal提交相關文件﹐Unocal必須在7天之內滿足其要求。

Goodwin Procter LLP的律師﹑曾就CFIUS審查的交易向客戶提供過咨詢意見的凱斯.舒格曼(Keith Shugarman)表示﹐CFIUS很少插手競購交易。但一旦CFIUS真的開始調查Unocal併購案﹐那麼評估期就會有30天﹐而且如果有必要的話﹐後面還會有45天的調查期。鑒於國會對中海石油所持的敵意﹐舒格曼推測說CFIUS應會對中海石油競購Unocal這筆交易展開調查。

但他表示﹐一旦展開詳盡的調查將對中海石油的收購起到推動作用。根據CFIUS的審批框架﹐在8月10日Unocal股東大會審議雪佛龍的收購要約時﹐CFIUS對中海石油的調查已應進入晚期階段。舒格曼稱﹐這肯定會讓中海石油要約的可信度及可行性得到提升。
華盛頓對快速審查中海石油交易持謹慎態度
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Scott McClellan)稱﹐如果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NOOC Ltd., 簡稱﹕中海石油)以185億美元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的交易獲得通過﹐美國政府將對此進行審查。

美國國會部分議員和中海石油建議﹐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s, 簡稱CFIUS)可以在中海石油擊敗雪佛龍公司(Chevron Corp.)﹑贏得加州聯合石油之前進行審查。雪佛龍同加州聯合石油已經簽署了160多億美元的收購協議。

快速的審查過程對中海石油有利﹐因為該公司需要消除政治上的不確定性﹐以說服加州聯合石油及其股東接受每股67美元的要約。但麥克萊倫的講話表明﹐政府目前將採取正式程序﹐這可能會延緩中海石油的收購進程。

根據中海石油向國會議員遞交的一封信稱﹐中海石油週一早些時候表示希望盡早進行國家安全審查。這封由中海石油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傅成玉署名的信件稱﹐審查對收購交易的成功至關重要。

這封信旨在解決美國政府內部對此項交易的批評。國會議員不斷質疑中海石油的收購計劃是否會損害美國的能源目標。有41名國會議員在一封敦促進行審查的公開信上簽字。

傅成玉在信中向美國國會表示﹐中海石油準備直接同國會討論此項交易。國會議員可能是中海石油併購計劃的最大威脅﹐他們很可能給白宮施加壓力﹐要求阻止或推遲此項交易。這將使加州聯合石油落入到雪佛龍的手中。目前雪佛龍收購加州聯合石油的交易正在等待股東的最終批准。

這封信沒有回答對中海石油是中國政府能源政策的工具的批評。但卻含混地提到﹐公司的宗旨是為所有股東創造價值。中國國有企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持有中海石油70%的股份﹐並得到了國有銀行的低息貸款支持。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海石油首席財務長楊華領導的一個小組週二將同加州聯合石油進行會談。

雪佛龍﹑中海石油和加州聯合石油的股票週一收盤走高。根據雪佛龍57.25美元的收盤價﹐其對加州聯合石油的收購價為每股60.48美元﹐低於加州聯合石油65.78美元的收盤價。

中海石油的美國存託股票週一上漲90美分﹐收於55.8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