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家:东海南海浪急 两岸共卫有阻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7:10:56
北京专家:东海南海浪急 两岸共卫有阻力
http://www.CRNTT.com   2014-07-09


两岸应以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重,凝聚共识,携手同心,戮力相助,共卫海疆。
  中评社香港7月9日电/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研究员李曦在《中国评论》月刊6月号发表专文《海峡两岸共卫东海与南海边疆的几点思考》,作者认为:“当前,东海与南海很不平静。菲律宾、越南等国肆意侵占我岛礁、瓜分我海域、掠夺我资源。2012年4月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事件与大陆船舰对峙,2013年5月更是大胆枪杀台湾渔民,表现出蛮横的进攻性;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滋事,驱赶保钓人士、抓捕两岸渔民,中华民族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面临多重冲击与挑战。如何突破现有政治障碍,实现两岸在东海与南海有效合作,既是中华民族核心诉求,又是两岸共同责任。两岸同胞应以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重,凝聚共识,携手同心,戮力相助,共卫海疆。”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共卫东海与南海边疆具备的有利条件

  东海与南海是中华民族无可争议的领土主权,海峡两岸同为主权拥有方,且在该海域具有共同利益,加之近年来两岸关系持续缓和、政治互信不断巩固,两岸在维护中华民族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应当合作而且具有一定的合作条件:

  第一,有初步的政治互信。政治互信是两岸合作的基石。政治互信的高度和深度,决定着两岸关系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影响着两岸合作交流的进程和广度。相较过去两岸军事对峙与政治对抗,两岸关系迄今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和解、和平、合作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主流,两岸重新确定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一方面,两岸这个共同基础上,加强高层沟通,密切全方位交流,深化各项合作,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累积了相当程度的政治互信。这有助于赢得岛内主流民意的认同和支持,当然也有助于两岸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两岸重新确立“九二共识”这个共同基础,使两岸在东海与南海合作上具备了政治前提。两岸在维护中华民族领土主权这样具有如此重大共同利益的议题上加强合作,有利于降低彼此敌意与隔阂,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政治互信。






http://www.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3277866&page=1

北京专家:东海南海浪急 两岸共卫有阻力http://www.CRNTT.com   2014-07-09

两岸应以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重,凝聚共识,携手同心,戮力相助,共卫海疆。  中评社香港7月9日电/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研究员李曦在《中国评论》月刊6月号发表专文《海峡两岸共卫东海与南海边疆的几点思考》,作者认为:“当前,东海与南海很不平静。菲律宾、越南等国肆意侵占我岛礁、瓜分我海域、掠夺我资源。2012年4月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事件与大陆船舰对峙,2013年5月更是大胆枪杀台湾渔民,表现出蛮横的进攻性;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滋事,驱赶保钓人士、抓捕两岸渔民,中华民族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面临多重冲击与挑战。如何突破现有政治障碍,实现两岸在东海与南海有效合作,既是中华民族核心诉求,又是两岸共同责任。两岸同胞应以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重,凝聚共识,携手同心,戮力相助,共卫海疆。”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共卫东海与南海边疆具备的有利条件

  东海与南海是中华民族无可争议的领土主权,海峡两岸同为主权拥有方,且在该海域具有共同利益,加之近年来两岸关系持续缓和、政治互信不断巩固,两岸在维护中华民族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应当合作而且具有一定的合作条件:

  第一,有初步的政治互信。政治互信是两岸合作的基石。政治互信的高度和深度,决定着两岸关系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影响着两岸合作交流的进程和广度。相较过去两岸军事对峙与政治对抗,两岸关系迄今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和解、和平、合作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主流,两岸重新确定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一方面,两岸这个共同基础上,加强高层沟通,密切全方位交流,深化各项合作,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累积了相当程度的政治互信。这有助于赢得岛内主流民意的认同和支持,当然也有助于两岸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两岸重新确立“九二共识”这个共同基础,使两岸在东海与南海合作上具备了政治前提。两岸在维护中华民族领土主权这样具有如此重大共同利益的议题上加强合作,有利于降低彼此敌意与隔阂,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政治互信。






http://www.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3277866&page=1
 第二,有相近的立场主张。首先,两岸领土主张相似。两岸均认为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历史上,南海诸岛和钓鱼岛属于中国。东海方向,两岸均认为钓鱼岛系日本乘甲午战争从中国窃占,日本无论是以“购岛”还是其他方式染指都属于侵略,是对二战反法西斯成果的公然践踏。南海方向,两岸均认同“以断续线为疆域线”,认可南海海域是“历史性水域”,认为包括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菲律宾、越南等国无权拥有南海诸岛。其次,两岸政策立场相向。大陆方面依据邓小平提出的“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思想,1990年正式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基本原则。台湾方面,东海与南海政策核心在于“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并先后提出“东海和平倡议”及推动纲领。总之,两岸主张相同,政策相似,携手合作的政策基础较为扎实。

  第三,有一致的战略需求。从南海看,它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国际航运要冲,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马克海峡关键所在。郑和早在600年前就警示国人,“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事实正是如此,中华民族一旦在南海失守,不仅将被切断能源和贸易安全“生命线”,而且将失去500-600海浬的战略防御纵深。从东海看,它地处台湾本岛和琉球群岛间、西太平洋的“第一岛链”,是外海进入中国海域的“跳板”,也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纵深地区的“咽喉”。中华民族一旦失去钓鱼岛,不仅将失去整个中国东南沿海方向的战略屏障和战略通道,而且将在海峡两岸安全藩篱上被外人打开新的突破口。而如果两岸的力量能真正联合在一起,不论是东海方向还是南海方向,中华民族不仅将打通能源、贸易和安全通道,而且有能力与任何国家相抗衡,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战略态势,影响亚太地区局势,两岸中国人将从政治、军事、地缘上获得有分量的战略收益,台湾也将获得比目前更有利的战略地位。应对共同的战略威胁,保护共同的战略通道,维护共同的战略利益,需要海峡两岸携起手来,加强合作,确保战略权益和核心利益不受损失。

  第四,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不论是东海还是南海,均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庞大的渔业、生物资源。从南海方向看,石油储量高达230亿吨,天然气储量高达26万亿立方米,可燃冰194亿立方米。这是诱使菲、越等国侵权冒险的重要因素。菲律宾内部评估,南海油气资源“足以使菲摆脱贫困状态”;越南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基本国策”,根据越2007年拟制的海洋战略规划,到2020年海洋经济产值在越GDP中的比重将达到53%至55%。从钓鱼岛海域看,石油藏量上限1574亿桶,超过伊拉克1120亿桶的40%,比美国多出5倍,足供中国使用80年;天然气藏量约8.4万亿立方米,比沙特阿拉伯多出8倍。这对于海峡两岸,尤其是对自然资源极为缺乏、原材料和能源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的台湾来说极为重要。两岸应利用区位、经济与技术优势,加强合作、促进交流,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有强大的民意支持。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有志之士就提议海峡两岸应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加强合作。近年来,随着东海和南海问题发酵,两岸民间包括民意机构主张两岸合作的讨论与建议迅速增多。2009年11月,大陆退役中将李际均在台北召开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上建议,“两岸不妨先协防南海”。2011年11月,台湾金门大学教授俞剑鸿撰文呼吁,“两岸可在南海断续线建人工岛”。2012年日本出演“购岛”闹剧后,大陆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与台湾“旺旺中时”联合进行两岸首次同步民调,54%的台湾民众支持两岸在钓鱼岛主权争议携手合作,台湾民众有48%认为两岸可在南海等对外领土纠纷中携手。去年菲律宾射杀台湾渔民后,台湾近70%民众希望两岸合作对付菲律宾。2012年4月,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海峡两岸都有责任加以维护,两岸应当共同开发南海。孙武子说,“道者,令上与民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民心不可逆,民意不可悖。海峡两岸应当正视民意,顺应民意,共同捍卫中华民族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第六,有一定的默契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海峡两岸在共同捍卫领海问题上曾有过一定程度的“默契合作”。如,1974年1月解放军在西沙群岛对入侵南越军队进行自卫反击战时,台湾军方临时开放封锁近30年的台湾海峡,帮助东海舰队顺利通过台湾海峡;1988年3月解放军对在南海群岛赤瓜礁挑衅的越南海军进行自卫还击时,台方驻军曾在太平岛提供协助;1995年中菲爆发美济礁事件时,台方发表声明支持大陆,坚持历史性水域主权绝不改变;2009年越南等国提出“外大陆架划界案”时,两岸当即进行共同抵制;2012年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事件后,台湾“立委”视察太平岛,军方在太平岛进行实弹演习,客观上对大陆是一种侧应和支援;去年日本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后,两岸民间保钓组织遥相响应,两岸官方各自采取反制措施宣示主权,形成了事实上的保钓局面;前不久菲律宾射杀台湾渔民后,大陆当即表示“严重关切”进行“强烈谴责”,在“南海实施休渔”,在南海组织军事演习,对台湾方面作出一定呼应。海峡两岸不约而同形成的这种互相呼应和战略默契,本来就是两岸共同捍卫领土主权的战略合作,也是两岸在东海与南海合作互助的有益尝试。

    两岸共卫东海与南海边疆面临的主要阻力

  东海与南海问题涉及主权争端,涉及多国多方,存在着非常激烈的战略制衡与利益争夺。受当前两岸关系、岛内政治现实和外部势力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峡两岸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合作面临着不少的阻力、障碍和矛盾。
 第一,主要障碍是两岸长期隔阂形成的对立思维。由于60年来两岸一度长期处于隔绝对立状态,加之20年“台独”分裂势力挑拨离间、李登辉和民进党推行“台独”和“去中国化”政策,两岸在很多情况下不由自主地从政治对立角度判断对方、从“别有用心”角度定位对方、从“防止上当”角度应对对方。受此影响,台湾方面一直将大陆视作其主要假想敌,即使当前两岸关系大大缓和甚至实现了和平发展,但仍视大陆为其最大安全与军事威胁。正如有的学者说,“大陆一天不放松对台湾的政治意图,台湾就不得不心存戒心,而不会脱离东亚民主国家的区域安全架构,台湾也不可能与大陆在政治军事上联手”。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要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进行合作,共同对付日本与菲、越等国,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近年来,台湾当局避谈统一,很少公开谈及对整个中国疆域的“主权”,往往更为强调和看重实际的“治权”。因而,台湾方面与大陆合作维护疆海疆域主观愿望并不强烈,且存有固有对立思维,这极不利于两岸共同维护东海与南海主权。

  第二,最大阻力是美日等外部因素干扰。美国是东海与南海局势的始作俑者,也是两岸合作交流的最大牵制。在南海,美国先后扮演过四种角色:50、60年代认为“主权未定”,扮演“旁观者”;70、80年代提出“不介入冲突”,扮演“中立者”;冷战后提出应对“新的不稳定因素”,扮演“制衡者”;近两年打着“维护航行自由”幌子直接介入争端,扮演“挑拨者”。在钓鱼岛,美国是最大推手,“二战”后被美军设成靶场;70年代对日私相授受;之后保持所谓“中立”,对“主权不持立场”;近两年立场倒退,不仅认为“管理权归日本”,而且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明显“拉偏架”。美国在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一直在中国周边制造事端、搞“平衡”,通过表面中立、实质卷入以维护其在亚太事务的主导权。即便近年来两岸关系大幅缓和,美国也表示出某种程度的欢迎和肯定,但美国内心深入并不希望两岸走得过近,其对中国的强大与崛起有着深刻的忧虑和防范。当两岸关系的缓和发展到可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进行合作,对美国将是重大的危机和警讯,其必然会想方设法分化瓦解、挑拨离间。特别是在美“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台湾在其亚太整体战略中角色与地位将更加重要,美希望保有与维护台湾这一永不沈没的“东方舰空母舰”。可以预料,今后两岸如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采取统一行动,将不得不面对美国的阻挠和分化。

  另外,日本和菲、越等相关国也是直接影响两岸合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日本,最为担心两岸“联手”,认为一旦发生此情形,不但会使其“腹背受敌”,且会改变东亚区域安全架构。日本采取多种手段利诱台湾,分化两岸。日台在相隔17年之后签订“民间渔业协议”,就是日本在两岸关系打入的“楔子”,也是在两岸东海合作埋下的“祸根”,意图是拉拢台湾、牵制大陆,防止两岸组成“联合阵线”。
第三,现实分歧是两岸在定位、目标和策略上不尽相同。一是战略定位有差异,大陆方面将东海与南海争端视为对中华民族安全与海洋安全的重大威胁,并将日本和菲、越等国视为重要对手;而台湾方面2013年版“四年期国防总检讨”中反映出,大陆虽然是其主要假想敌,却没有将东海与南海争端视为重大威胁,也没有将日本和菲、越等国作为重要作战对象,对相关国家的主权争议更多的是采取应急处理模式。

  二是战略目标有差异,中国大陆的核心目标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并确保中国海洋权益不受侵害,但台湾方面则更多的是为了参与国际社会,彰显作为“主权国家”的实际存在、作为利益相关方在解决问题上的重要角色与影响力。

  三是具体策略有差异,大陆方面希望采取双方或双边模式解决东海与南海问题,反对在多边机制下解决,尤其是坚决反对外部因素介入;台湾方面倾向于相关国家多方参与。这些分歧和差异,不仅将直接影响两岸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的合作,而且一旦分歧放大,极易被日本和菲、越等国挑拨利用。

  第四,直接挑战是台湾当局对两岸联手顾虑重重。台湾当局东海与南海政策大体经历了由相对积极到相对消极的过程。蒋介石、蒋经国时代,坚持主权立场,坚决捍卫主权,支持两岸一定程度合作;李登辉时代,初期积极,中后期后退,对两岸合作相对排斥;陈水扁时代,政策混乱,飘乎不定,甚至不惜以妥协退让,换取相关国家支持。进入马英九时代,虽回归国民党传统立场和政策,但对两岸在东海和南海上进行合作顾虑重重,主要归结为“五忧”:

  一是忧被边缘化,由于国际上大都不承认台湾是“主权国家”,两岸又未能对此作出妥善安排,台湾受自身实力影响,害怕在大国相争中失去“话语权”,无法确保自身权益。

  二是忧美国压力,台湾视美国为其政治和安全靠山,时时处处顾虑美方政策,即使面对民族大义,也不敢与大陆轻易联手。

  三忧损害台日及东盟关系,台日为“特别伙伴关系”,日本面对大陆强势反击,采取分化两岸、利诱加警告的策略防止两岸联手,而越、菲又为东盟有影响的大国,因此台湾不敢于与大陆走得过近。

  四忧民进党攻击,民进党是东海与南海合作的最大内部牵制力量,民进党向来反对两岸在海洋事务尤其是领土主权和军事安全上进行合作,台湾与大陆联手很容易被民进党扣上“亲中卖台”、“联中保钓”、“联中反美”的帽子。
 五忧大陆统战,担心大陆有“统战”企图,一旦联手,台湾被迫附和大陆主张。

  因此,台湾当局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多次表态,“两岸不联手”。菲律宾枪杀台湾渔民事件发生后,两岸对联手护渔呼声高涨,但台湾“陆委会”主任王郁琦仍坚持“两岸不会联手护渔”。台湾当局不支持两岸合作甚至表示公开反对,虽有其种种内部顾虑,但对两岸互信却有所损害。即使大陆官方可以对此不予置理,甚至表示出某种程度的理解,但大陆民众在感情上却无法接受。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情况下,如台湾当局的言行与大陆民众的期待出现大的落差时,将对两岸政治互信甚至两岸关系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冲击。

  抓住机遇加强两岸东海与南海战略合作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当前,面对东海与南海局势的新变化、新形势,海峡两岸需要抓住历史机遇,突破政治僵局,站在整个中国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捐弃前嫌,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一)建立两岸在东海与南海的共同话语体系。在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上,一个民族不能说两套话,一个中国不能有两种声音。两岸应尽快建立共同的、全方位的话语体系,对内强化“祖权”、“祖产”意识,对外强化共同拥有主权的决心。这个话语体系,应主要包括共同的历史证据,共同的法理依据,共同的政策立场,共同的舆论宣传,共同的斗争策略等。

  一是,两岸对方在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可以各有宣示,但在政治原则方面应有所默契,前提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底线就是不做有悖于维护共同主权和权益的事。

  二是,两岸在政治主张方面应有所协调,对外表态即使有所区别,也不能完全相左,特别是事关中华民族主权的表态,双方应有所兼顾,不能公开拆台。

  三是,两岸在舆论宣传方面应相互呼应,统一宣传口径、策略和步骤,联合海外华侨华人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共同发声,加强彼此措施的正反馈效应。如,对于“钓鱼岛”和“钓鱼台列屿”的称谓,两岸可继续延续历史习惯称谓;但对于“南中国海”,对外不宜称“南海”,以免掉入别国的话语陷阱。
 四是,两岸在海域立法上注重配合,两岸可着手对在岛礁主权维护、海域管辖、“历史性水域”等立法合作,不断夯实两岸对外宣示主权的立法基础。

  五是,两岸在学术研究上加强合作,定期举办研讨会,设立专门课题项目,研究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话语体系构建问题。当务之急,研究维护东海与南海主权权益的共同依据,确保两岸以一致的立场和口径向全世界宣传和争取权利。最近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提出“琉球再议”,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网民热议,两岸可从学术研究入手,共同论证“琉球”历史,进一步厘清事实真相。

  (二)构建两岸常态化的沟通平台和合作机制。沟通平台和制度机制是两岸交流合作的基本支撑与重要保障。一方面,从强化沟通对话、共同维护海洋权益入手,逐步建立有官方背景的合作机制与沟通平台,作为两岸双方定期对话管道和合作框架。继续扩大两岸民间组织、学术团体与智库机构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的沟通交流,加大两岸研究讨论东海与南海问题的力度,形成海峡两岸民意共同维护东海与南海主权权益的广泛社会舆论与氛围;推动海协会与海基会共同成立东海与南海问题工作小组,在ECFA机制内建立东海与南海问题专门功能小组,探索两岸合作的政策探讨、工作协调、纠纷处理、涉外事务等具体事宜。另一方面,由低到高、逐步推进,强化两岸东海与南海合作政策机制研究。研拟两岸东海与南海合作的海洋维权方案,就两岸合作的管理关系、合作领域和层级、合作程序和方法、合作内容和方式等问题,展开实质性对话;出台“东海与南海政策纲领”,建立统一的顶层决策与协调机制,并建构“东海与南海管理体系”,为两岸在合作预留准备;适当时机签署“海峡两岸东海与南海合作协议”,具体内容与细节由两岸共同协商决定;研拟“两岸合作开发东海与南海资源发展战略”,作为未来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

  (三)逐步加大两岸在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领域合作力度。两岸应从维护中华民族领土主权的战略目标出发,积极经略东海和南海,逐步推进两岸在政治敏感度低、可操作性强、有国际法依据的议题上合作,扩大默契,累积共识,增进互信,这样既能获取实质性利益,又可彰显中华民族主权。

  第一步,合作开展海域调查及海洋探测。主要是两岸在东海、南海地区合作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域调查、海洋资源勘探等,这对两岸和国际社会均有贡献,台湾内部反对可能性较小。
 第二步,航船安全与海难救援。可先由两岸在东海与南海建立24小时海难通联和气象预警机制,逐步向海事通报及协同执行方向发展,争取建立两岸联合救难船队。

  第三步,渔业捕捞与石油资源开发。开发渔业和石油资源能产生巨大经济利益,两岸在此议题上合作与支持,可为两岸人民争取实质性利益。尤其是石油资源,台湾几乎全部靠进口,两岸合作开发南海石油资源在岛内不致产生太多反对。

  第四步,旅游开发与生态维护。旅游开发与生态维护是新兴产业,前景远大,且开发的旅游景点又可兼顾作为两岸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爱国教育场所,一举两得又不涉及敏感议题。两岸可将东海与南海列为共同生态观光旅游的重要据点,开辟以钓鱼岛、太平岛或永兴岛海域为中心的商旅人文交流圈,并就此议题协商签署相关协议。

  第五步,海上执法与打击海盗。两岸已于2009年4月签署《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双方合作在东海与南海打击海盗是顺理成章之举。

  第六步,联合护渔护航。菲律宾之所以敢野蛮枪杀台湾渔民,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两岸没有形成联合护渔护航的力道。两岸负责海警、渔政的有关部门,应通过明确责任、包片负责、共同巡航等方式,在重要时节和敏感区域进行联合编队巡航,制止各类侵权行径,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彰显两岸共同维护领土主权决心。

  (四)把两岸在东海与南海军事合作作为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突破口。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已成为两岸共同关注与讨论的重要问题,但一直受制于两岸政治现实没有实质性进展。由于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两岸共同挑战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两岸在东海与南海军事协防与合作问题上,加强讨论协商,实现最终合作,符合对方共同利益,有助于双方通过具体问题合作积累经验,突破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瓶颈。鉴于当前两岸分离的政治现实,两岸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的军事合作上要十分谨慎,可考虑按照“先易后难、先民后军、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逐步推进。

  第一阶段,建立非正式的军事沟通渠道,先由两岸退役将领先行学术研讨,逐步发展到两岸军方委派相关机构进行协商,定期或不定期商谈两岸在相关海域的合作机制、合作事项、合作方式方法等。

  
  第二阶段,建立情报信息共享机制,两岸可从南海守军互通情报信息做起,由易到难、从低敏感度到高敏感度逐步推进,从逢年过节致贺、应急情况通报、涉及两岸各类纠纷反映,逐步发展到两岸实时共享东海和南海方向军事动态以及重大预警性情报。

  第三阶段,准军事力量联合训练演习,大陆海警局与台湾“海巡署”的准军事力量,定期举行旨在维护主权权益的海空搜救、维权、环保、管控等科目联合训练和联合演习,密切两岸有关部门和执法、应急力量的合作,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四阶段,两岸守军互访互助,两岸应超越准军事力量的接触、交往、合作,在重大节日实现两岸守军的常态化互访,两岸守军应力所能及,相互为对方提供必要的帮助,不断增进两军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第五阶段,两岸军事力量共同训练演习,从两岸南海守军开始,在信息沟通、交流互访加强接触、瞭解、信任的基础上,适时举行共同训练演习,从执行非传统安全任务科目起步,逐步向应对外来军事威胁、实施联合作战科目推进,进一步增进互信、加深瞭解、提高相互配合能力,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好准备。

  第六阶段,两岸共同进行防务和维权合作,两岸明确和划定防务责任区,逐步建立分区值班或轮流值班制度,体现两岸在相关争端海域的力量存在。第七阶段,共同进行战场建设,两岸守军根据敌情、我情、友情,适时调整相关海域军事部署,强化各自控制岛屿的军事能力建设,挤压争端国的支配空间。条件成熟时,两岸共同建设与维护太平岛,并将其作为两岸军事合作的试点与维护海洋权益的军事基地。

  (五)以民族大义为重排除外部势力干扰。两岸合作的最大破坏因素是外来干涉,实现两岸在东海与南海问题合作的必要条件是排除外来势力干扰。两岸应立足当前现实,从建立政治默契入手,逐步走向政治合作、军事合作、经济合作,不能把东海与南海问题合作视为两岸政治关系必须先改善后的下一步,而是将其视为是两岸政治合作、军事合作的先行试点。两岸联手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根本保障,而且也是台湾安全和利益的重要保障与战略筹码,不仅将增加台湾谈判空间,而且使台湾获得战略和安全纵深。
 笔者以上提出的一些想法,可能有些理想化。但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现实都是实现了的理想,每一个理想又都是可能实现的现实。只要两岸同胞始终心存理想、心怀真诚,理想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计篇》。

  2、张亚中《两岸主权论》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2、孙小迎《两岸合作,突出重围》、《学术论坛》杂志社,2009年第5期。

  3、林红《论两岸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合作问题》、《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1期。

  4、李金明《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默契与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5期。

  5、郑剑《海峡两岸南海合作路线图》,香港:《中国评论》,2012年7月号。

  6、王建民《海峡两岸南海政策主张与合作问题探讨》,香港:《中国评论》,2012年8月号。
WW还是一边去撸嘴炮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