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战争军事行动体现国家战争潜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9:17:17
2008年06月21日 17:08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解放军报》6月10日刊登的《非战争行动的战争元素》一文指出,随着自然灾害、恐怖活动、严重疫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在比如抗震救灾等非战争行动中,指挥决策、兵力投送、通信侦察、医疗防疫等,均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像这样在救灾中体现出来的军事能力,战时就会转化成战争实力,各国情况莫不如是。
考验兵力投送和后勤保障
2005年8月30日,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南部,7天内来自42个州的4.15万名国民警卫队员和1.75万名美国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员,都部署到了灾区。除了投入数万名军人外,美国军方还提供了直升机、运输机、医疗救护船等技术装备。仅9月3~4日两天,美国空军即把7.5万灾民(包括8000名伤员)空运到全美各地,最远西到西雅图,北到波士顿。美军的这种运输能力,在战时完全可以转化成兵力的快速投送和机动转移能力。
同样,在这次汶川抗震救灾中,解放军在震后第二天(5月13日)就将11420名官兵空运到成都附近,创下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纪录,体现了解放军应急反应和快速机动能力。
2005年9月6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表示,美军的兵力、能力和意愿,都足以在进行全球反恐战争的同时,支持国内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在整个救灾过程中,美国国防部派遣372架直升机、93架包括“大力神”运输机在内的固定翼飞机,以及21艘大型舰艇(包括“杜鲁门”号航母),执行搜救、运输和投送任务。美国空军向灾区空投了3100万份套餐;陆军给地方部门提供了1500部军用联络机以供紧急通讯。在医疗救护方面,陆军在新奥尔良国际机场组建了容纳1000多个床位的野战医院;海军两艘医疗船提供了床位;空军提供了由大型运输机改装的空中机动医院;空军和海军基地内还设置了几个医疗急救中心。这种空投食品、应急通讯、医疗救护的能力,在战时就是对前线作战部队的最有力后勤保障。
监控灾情突显侦察能力
在“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不到一个月、“丽塔”飓风准备登陆美国的前两天,位于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本土安全事务)迅速成立地面指挥中心,在灾区设置了卫星电话和其他远程通讯设备,以便在飓风来临时保证救灾工作中通讯联络的畅通。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政府当时动用间谍卫星,对“丽塔”飓风进行全程监控。在“丽塔”飓风登陆前,美国国家地理情报局根据间谍卫星传回的图像,分析飓风的运行轨迹及可能袭击的地区,及早准备减少损失。
为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美军还设有专们的灾害预报部队。驻扎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凯斯勒空军基地的美空军后备司令部第53气象侦察中队,装备有WC-130系列专业军事气象飞机。该中队通过专业军事气象飞机收集风暴数据,利用闪电监测和雷暴预警系统(SAFIR)对风暴进行分类,将数据传送到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使国家飓风中心预测的精确度增加至少30%。对飓风这样灾害性天气的密切监控和及时预警,显示了美军的侦察和预警能力。
救灾就是多元联合作战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发生几小时后,美国海军P-3“猎户座”(Orion)侦察机执行灾区飞行任务,协助搜救,评估受灾范围。在此次救灾中,美军共派出约1.6万名官兵、100多架C-130和C-17型运输机以及20多艘舰艇(包括“林肯”号航母战斗群、一个海军陆战队两栖舰战斗群、以及医护舰)进行紧急援助活动。这些兵力涉及美国海、空、海军陆战队三大军种,体现了美军内部的多兵种协调能力。
除在海啸救灾中美军内部的协同外,美军还特别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协调,这也是在考验大规模作战时,与盟国和盟军的协调能力。在海啸发生3天后,在美国驻冲绳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军司令、海军陆战队中将罗伯特·布莱克曼指挥下的536综合支援部队(CFS 536),进驻泰国乌达宝基地,CFS 536的联合协调中心迅速成为协调国际救援的中心,它包括了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泰国和新加坡的联络官,军民协调指挥部、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救灾援助反应小组代表、以及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驻当地的一名官员。这些成员每天举行数次碰头会,协调各自国家和机构的救灾行动。这种重要的现场协调,有助于避免重复行动,便于对灾情作出准确评估及确定最急需救援的地区。
而这次汶川抗震救灾,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联合作战。参与其中的有陆军、海军、空军、二炮、武警,以及民兵和预备役等六大武装力量,有陆航、空降、防化、工程、通信、侦察、消防、海军陆战队、医疗防疫等20多个专业兵种,还有地方、国外、港台救援力量。正是在三军联合、军警联合、军地联合、国际联合的强大威力下,救援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中青在线-青年参考/王默、刘建元)
2008年06月21日 17:08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解放军报》6月10日刊登的《非战争行动的战争元素》一文指出,随着自然灾害、恐怖活动、严重疫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在比如抗震救灾等非战争行动中,指挥决策、兵力投送、通信侦察、医疗防疫等,均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像这样在救灾中体现出来的军事能力,战时就会转化成战争实力,各国情况莫不如是。
考验兵力投送和后勤保障
2005年8月30日,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南部,7天内来自42个州的4.15万名国民警卫队员和1.75万名美国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员,都部署到了灾区。除了投入数万名军人外,美国军方还提供了直升机、运输机、医疗救护船等技术装备。仅9月3~4日两天,美国空军即把7.5万灾民(包括8000名伤员)空运到全美各地,最远西到西雅图,北到波士顿。美军的这种运输能力,在战时完全可以转化成兵力的快速投送和机动转移能力。
同样,在这次汶川抗震救灾中,解放军在震后第二天(5月13日)就将11420名官兵空运到成都附近,创下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纪录,体现了解放军应急反应和快速机动能力。
2005年9月6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表示,美军的兵力、能力和意愿,都足以在进行全球反恐战争的同时,支持国内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在整个救灾过程中,美国国防部派遣372架直升机、93架包括“大力神”运输机在内的固定翼飞机,以及21艘大型舰艇(包括“杜鲁门”号航母),执行搜救、运输和投送任务。美国空军向灾区空投了3100万份套餐;陆军给地方部门提供了1500部军用联络机以供紧急通讯。在医疗救护方面,陆军在新奥尔良国际机场组建了容纳1000多个床位的野战医院;海军两艘医疗船提供了床位;空军提供了由大型运输机改装的空中机动医院;空军和海军基地内还设置了几个医疗急救中心。这种空投食品、应急通讯、医疗救护的能力,在战时就是对前线作战部队的最有力后勤保障。
监控灾情突显侦察能力
在“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不到一个月、“丽塔”飓风准备登陆美国的前两天,位于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本土安全事务)迅速成立地面指挥中心,在灾区设置了卫星电话和其他远程通讯设备,以便在飓风来临时保证救灾工作中通讯联络的畅通。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政府当时动用间谍卫星,对“丽塔”飓风进行全程监控。在“丽塔”飓风登陆前,美国国家地理情报局根据间谍卫星传回的图像,分析飓风的运行轨迹及可能袭击的地区,及早准备减少损失。
为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美军还设有专们的灾害预报部队。驻扎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凯斯勒空军基地的美空军后备司令部第53气象侦察中队,装备有WC-130系列专业军事气象飞机。该中队通过专业军事气象飞机收集风暴数据,利用闪电监测和雷暴预警系统(SAFIR)对风暴进行分类,将数据传送到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使国家飓风中心预测的精确度增加至少30%。对飓风这样灾害性天气的密切监控和及时预警,显示了美军的侦察和预警能力。
救灾就是多元联合作战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发生几小时后,美国海军P-3“猎户座”(Orion)侦察机执行灾区飞行任务,协助搜救,评估受灾范围。在此次救灾中,美军共派出约1.6万名官兵、100多架C-130和C-17型运输机以及20多艘舰艇(包括“林肯”号航母战斗群、一个海军陆战队两栖舰战斗群、以及医护舰)进行紧急援助活动。这些兵力涉及美国海、空、海军陆战队三大军种,体现了美军内部的多兵种协调能力。
除在海啸救灾中美军内部的协同外,美军还特别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协调,这也是在考验大规模作战时,与盟国和盟军的协调能力。在海啸发生3天后,在美国驻冲绳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军司令、海军陆战队中将罗伯特·布莱克曼指挥下的536综合支援部队(CFS 536),进驻泰国乌达宝基地,CFS 536的联合协调中心迅速成为协调国际救援的中心,它包括了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泰国和新加坡的联络官,军民协调指挥部、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救灾援助反应小组代表、以及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驻当地的一名官员。这些成员每天举行数次碰头会,协调各自国家和机构的救灾行动。这种重要的现场协调,有助于避免重复行动,便于对灾情作出准确评估及确定最急需救援的地区。
而这次汶川抗震救灾,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联合作战。参与其中的有陆军、海军、空军、二炮、武警,以及民兵和预备役等六大武装力量,有陆航、空降、防化、工程、通信、侦察、消防、海军陆战队、医疗防疫等20多个专业兵种,还有地方、国外、港台救援力量。正是在三军联合、军警联合、军地联合、国际联合的强大威力下,救援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中青在线-青年参考/王默、刘建元)
不要乱说话,中国军队还是很差的,需要很多的军费~~~明年军费至少要1000亿美元:D
同LS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