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学江西,江西在1998年之后四年就退田还湖成功,鄱阳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9:30:06
目前,鄱阳湖丰水期主面积已达5100平方公里,而洞庭湖原来规划的4350工程,即在2010年使洞庭湖面积恢复到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的计划,已经停滞多年了,新的计划是到2025年恢复到4350平方公里。
洞庭湖有一个长远规划,到2050年全面恢复洞庭湖的原貌,水域面积达到6000平方公里,那时洞庭湖将重新达到全盛时期。

退田还湖,移民安置,水土保持,清淤挖沙。难度很大,希望很美。目前,鄱阳湖丰水期主面积已达5100平方公里,而洞庭湖原来规划的4350工程,即在2010年使洞庭湖面积恢复到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的计划,已经停滞多年了,新的计划是到2025年恢复到4350平方公里。
洞庭湖有一个长远规划,到2050年全面恢复洞庭湖的原貌,水域面积达到6000平方公里,那时洞庭湖将重新达到全盛时期。

退田还湖,移民安置,水土保持,清淤挖沙。难度很大,希望很美。
移民去哪? ~~~~~~~
按本坛某自称懂水利的专家,只要有三峡,洞庭湖不见底是不可能的,更别提恢复旧观了,实在是不科学
三峡竣工后,洞庭湖湖盆下沉量快于泥沙淤积量,洞庭湖在变深。三峡竣工前,泥沙淤积量大于湖盆下沉量,蓄的水少,防洪功能差。
云梦泽湖退 巴丘山水浸
在地质史上的几个大湖期,洞庭湖盆的巴丘古湖、江汉湖盆的古云梦泽出于全球类似的成湖机理,也都相继与江水连成一片,成为广阔水域的通江湖泊。距今一二万年以来,冰期结束,全球回暖,海平面上升了一百多米,地球新一轮的成湖期又开始了!到六七千年前,全球基本形成比现代海平面略高的局面,海侵深入到山东济南、江苏南通,渤海成倍扩大,东中国海海域比今日更为辽阔,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更强盛些,给中国大陆季风区南北各地带来了春夏秋三季极为充沛的雨水和冬季的雪水,这一历史时期真正称得上风调雨顺!自早全新世起,距今一万年前,长江下游通江湖泊开始发育,且向中上游溯源发展。到中全新世,距今七八千年到三四千年前,通江湖泊继续拓展,并达到鼎盛时期。而晚全新世,从历史时期夏商周至今,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增强,成湖机制尚存而主湖面逐渐走向衰退。
自"华容隆起"北侧至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包括巴丘古湖,在古代统称为云梦泽。历史上,调蓄荆江洪水的正是云梦泽。湖泊专家根据长江通江湖泊发育史推断,六七千年前海平面比今天高三米,长江流域气候降水处于鼎盛时期,长江在江苏南通附近入海,入海口呈现巨大的喇叭口状,太平洋在此形成高位潮汐达三五米以上,九江甚至武汉均处在感潮河段,促使江心洲向上游溯源推展,导致干流河道不畅抬高江面,江汉平原上的古云梦大泽主汛与感潮期水面曾达三四万平方公里。距今三四千年前后,江汉湖群开始串通,江湖水天相接。距今三千年到二千五百年前后,此时海平面比今天低约一米,云梦泽略微缩小。
在距今二千年前后的秦汉时期,大湖主要分布在江北的江汉平原,在江南只有巴丘古湖,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北流直接进入长江,洞庭湖尚未形成。云梦泽南连长江,北通汉水,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大泽若干,方九百里,总面积二万多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这是整个长江中游区域,惟一一处江、河、湖完全沟通融合,进出自如的水域场所。全球回暖的这一万年来,古大泽总是默默承受、舒缓长江偶尔的暴戾与怒气,与干流保持着“西进东出,融合一体”的和谐关系。长江流到这里呈漫流状态,江湖不分,随季节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长。
夏商周历史时期以来,长江和支流汉江上游的四川、汉中、南阳、江汉等盆地山区,大量开荒水土流失,顺江而下,洲土在云梦泽不断扩展,长江主河道和通江湖泊不断南迁,游荡成性的现代荆江河道逐渐成型。云梦泽主汛期盛水面达二三万平方公里,成为长江和汉江洪水的自然调蓄场所,荆江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江湖这种大格局一直持续到一千年前的隋唐朝代,江北云梦泽还尚存1100万亩主湖面,约合7350平方公里。
春秋时期,“只见云梦 尚无洞庭”。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江北成为湖沼地带,自此“云梦”其名不再,而江南巴丘古湖更加壮美。《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新生大湖“洞庭”名称由此得来!
一江两湖 相濡以沫
据湖南省地质研究所童潜明教授称,洞庭、江汉两个盆地仍处于沉降之中,为“现代沉降盆地”。有趣的是,“正在沉降之中的这两个异数”,以华容隆起为界,分处长江两岸,北面江汉盆地曾有令人遐思万千的“云梦泽”,南边洞庭盆地衍生的“洞庭湖”,八百里浩瀚景观,至今依稀。地学家们纷纷慨叹“一江两湖”——“上帝恩赐了中国一条举世无双的大江及与之相配套的两岸湖泊”。
童教授称,就像一个跷跷板的两端,曾经的江汉盆地与洞庭盆地,一个高另一个就低,曾经的古云梦泽与洞庭湖,一个变大另一个就变小。同在沉降着的江汉、洞庭盆地,沉降得更快一点的盆地,其湖泊就更大,进而形成了以华容隆起为支点的、饶有趣味的“跷跷板”。在从“早更新世早、中期”到“距今350万-100万年以来”的8个地质时期段,直到“两千年以前”,可以说两盆两湖均按自然规律轮流“坐庄”,而每次都是湖容更大些的那一个,义不容辞地成为接纳荆江洪泛。 “一江两湖”,的确呈现过一派今天已无缘得见的“相濡以沫”的默契。按照地质运动规律,洞庭、江汉两个盆地仍处于沉降之中。遗憾的是,在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云梦泽已完全消失了,她最后的倩影是在汉末三国时期。 “跷跷板”再不能上下悠游地起伏。蛰伏在南端的洞庭湖,从此独自承担着荆江泛滥。如今,他是孤独的,也是疲惫的,更是危急的!
洞庭之国“润泽海” :和谐社会 中部崛起
兴修水利是安民兴邦的大事,濒临北海的海洋强国荷兰,在这方面很有成功建树。“洼地之国”荷兰是发达的欧洲国家,人口约二千万,面积4.1万平方公里,略大于我国宝岛台湾省。荷兰王国,以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著称,其治水技术闻名世界。近八百年来,营造海堤江堤二千四百公里,围海造陆已达7100平方公里。近百年相继实施建设了20世纪世界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举世闻名的须德海大堤和获得“世界第八大奇迹”声誉的三角洲工程,在入海口修巨闸,沿河与海的岸线筑巨堤上千公里,一为防洪防潮,二来兼顾农垦、排灌、营造和谐生态、繁荣海洋运输等等。30公里长、90米宽、高出海面10米的须德海大堤,拦住了狂暴的大海,交通干线连接须德海北口两岸,使4000平方公里海湾变成艾瑟尔淡水内湖,水网发展航运旅游,获得了1650平方公里可耕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观光景点,形成了繁荣的海洋经济区。西南部三角洲工程,规划总面积4000平方公里,规模更为宏大,使防潮堤线缩短了700多千米。1982年完工的东斯海尔德海湾8公里长的防洪大坝工程,使鹿特丹地区免遭洪患,因工程难度极大被称为“登月行动”。 为了更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并保护生态环境,1990年荷兰政府实施南北长达250千米的 “湿地长廊” 生态修复计划,正式启动了生态和谐社会的创建。如今,荷兰人已不再拦海造地,而是以更高的生态眼光退田还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时光一转眼,就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中国已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中国正在崛起”已成为一个各国战略家们的共同话题。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相互依存度的加深,将导致“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将携手为世界的和平、和谐、繁荣、进步、腾飞作出贡献,开创新的世纪、新的千年。
中国应当如何实现“和平崛起”呢?很显然,发展中国家再沿用西方发达国家过去的发展思路,将会对地球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害。中国需要借鉴西方好的经验,制定并很好地执行符合自身国情的清洁发展战略。
比如,在中部地区的两湖平原,应师法荷兰水利百年经验教训,以更高的生态眼光退田还水。实施建设总投资上千亿元的润泽海“还海工程”,从湖北省宜都市洋溪到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以“洞庭大拐弯”新的大江和荆江河段为分汇点,“方千里天下水”, 润泽海“环海地带”黄金水道外环线长达七八百公里,将形成约2.2万平方公里的润泽海湿地圈, 是一千年来荷兰围海造陆全部面积的3倍,总面积相当于半个荷兰王国。环顾全球,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全球大河通江湖泊生态恢复计划。
“云梦新泽”洞庭湖
洞庭天下水!洞庭湖的本意就是神仙洞府,“湖光秋月两相宜 遥看洞庭山水翠”,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为范仲淹所描述的洞庭湖。
春秋时期,“只见云梦 尚无洞庭”。秦汉以前,洞庭湖的前身为岳阳君山附近的巴丘古湖,方二百六十里,原为古云梦泽东南隅的一小部分。2000年来,“荆江—洞庭湖”之间水网通道,一直持续着南下、西进、再北上的西北朔源水域扩张进程。距今2000年前后的巴丘湖,主湖面约七八百平方公里,湖区面积只在一二千平方公里上下。目前洞庭湖区面积1.878万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4.5米时天然湖面为2740平方公里,洪道面积1418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湖网水系跨越湘鄂两省。当汛期所有蓄洪区都打开时,水域面积还要增大1倍,与一千年前的古云梦泽、当今的鄱阳湖均不分伯仲。但就主湖面而言,从春秋时期洞庭山边七八百平方公里的巴丘古湖,到明末清初发育成主湖面六七千平方公里、 “八百里洞庭”、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在最近200年里衰退到主湖面二三千平方公里,不禁给人以白驹过隙之感!也让学者难以把握她的心脉!
除了江河顺水而下的泥沙洲土发育,造成古云梦泽和“八百里洞庭”的主湖面萎缩之外,还有一个2000年基本不变的大前提,自战国时期起,荆江北岸一直在沿江滨湖地区不停地高筑堤防,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年)修筑七里“金堤”,这是江堤之鼻祖。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荆北大堤基本成型,并最终在98”世纪大洪水后筑成一座巍巍千里的“钢铁长墙”。
道理明摆着那,自春秋战国筑堤营田之日起,就是云梦泽涸泽而渔之始!以1954年最高洪水位为基准,一千多年来,荆江洪水位上升了13米之多,荆北大堤整体上从北边上游面由西至东全面抬升了江面水位,驱赶着江水进入巴丘古湖,不但主湖面外轮廓持续扩展,而且整个湖区水网总面积也飞速扩张,进而发育成当今约二万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区水网。
“八百里洞庭”,其实就是楚地先民异地迁建人工营造的“云梦新泽”,这是一个人类筑堤活动造就的大湖!
历史时期以来,洞庭湖主湖面也经历着一个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即由河网割切的平原地貌景观,沉沦为"周极八百里 凝眸望则劳"的浩渺无涯的湖沼景观,最近二百年又走上了云梦泽衰落消亡的老路,淤塞为陆上三角洲占主体的平原湖沼地貌景观。
人太多,基本不可能了。朱镕基一走,就不执行了。
湖区面积冬天和夏天差几十倍,没办法统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