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半坡——穿越时空6500年的远古追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21:45
       半坡遗址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河之傍的一片黄土台地上,发现并发掘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半坡遗址所代表的半坡聚落是仰韶文化中早期最主要的模式类型之一,是新中国最早发现、第一个经过全面系统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原始遗迹,是中国第一处在考古发掘原址建成大型史前遗址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安市十大著名景点之一,是一个早在来到西安之前就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2010年我曾在来西安工作后第一时间拜访过这里,辛苦拍的数百张照片,也曾在CD洋洋洒洒发表过一篇长篇图文,但是无奈操作失误,帖子因发布失败而丢失。。。。。以至于我伤心许久都不忍再重新回顾。。。。。直到三年之后,借着新相机到手的东风,我才鼓足动力再次造访整饬一新的半坡博物馆(2011-12年博物馆曾经闭馆维修并重新布展),于是有了这篇虽然短小但更为精炼的游记。
        PS:附带说一句,RX100M2相比单反相机,轻巧的结构、优异的画质和方便的机内自动功能,让JPEG轻松直接出片变得完全可能,一触式分享让游走拍照变成一件真正舒心惬意的美事,也能让我丢下器材沉重的负担,更多关注于景点与照片本身的内涵。当然小型相机也不是万能,一方面视角和景深有所制约,另一方面机内高速连拍智能全景合成在光线暗弱以及画面布满几何线条的场景无法得到满意效果。看来以后想追求大光圈和全景还是要扛单反没跑的。。。。

       半坡遗址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河之傍的一片黄土台地上,发现并发掘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半坡遗址所代表的半坡聚落是仰韶文化中早期最主要的模式类型之一,是新中国最早发现、第一个经过全面系统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原始遗迹,是中国第一处在考古发掘原址建成大型史前遗址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安市十大著名景点之一,是一个早在来到西安之前就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2010年我曾在来西安工作后第一时间拜访过这里,辛苦拍的数百张照片,也曾在CD洋洋洒洒发表过一篇长篇图文,但是无奈操作失误,帖子因发布失败而丢失。。。。。以至于我伤心许久都不忍再重新回顾。。。。。直到三年之后,借着新相机到手的东风,我才鼓足动力再次造访整饬一新的半坡博物馆(2011-12年博物馆曾经闭馆维修并重新布展),于是有了这篇虽然短小但更为精炼的游记。
        PS:附带说一句,RX100M2相比单反相机,轻巧的结构、优异的画质和方便的机内自动功能,让JPEG轻松直接出片变得完全可能,一触式分享让游走拍照变成一件真正舒心惬意的美事,也能让我丢下器材沉重的负担,更多关注于景点与照片本身的内涵。当然小型相机也不是万能,一方面视角和景深有所制约,另一方面机内高速连拍智能全景合成在光线暗弱以及画面布满几何线条的场景无法得到满意效果。看来以后想追求大光圈和全景还是要扛单反没跑的。。。。

_DSC0127.jpg (158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3 上传



1957年半坡博物馆刚落成时,还远在西安东郊之外,晴天甚至站在钟楼上就可以遥遥目视。及致八十年代初,左近仍然只有连片菜地和半坡村村民的少数房屋。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西安经济腾飞,半坡遗址周围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目前遗址早已被圈入西安市环城高速,成为市区的一部分,临近不仅有三环路干道和高大的立交桥,作为未来东郊浐灞生态区的一部分,周围高档商业住宅小区以比雨后春笋还快的速度拔地而起。时隔两年再次来到半坡,隔壁高楼飞起的速度让我震惊,唯愿我们这些后人的发展,不要惊扰了老祖宗的一片安宁。。。

半坡博物馆的象征,伫立于中央莲池内的半坡姑娘,她身后隐逸在绿树高台之上就是宏伟的遗址陈列大厅。

骨针是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古人类最重要的进步之一,有了它,古人就可以缝衣以蔽体,“告别裸奔”的意义,再怎么说都不为过吧。。。。半坡的骨针和山顶洞的骨针相比,直径细了一半(仅1.5~2mm),不仅能缝制兽皮,还能缝制麻布等更精细的面料,半坡人的着衣时尚显然又突飞猛进了一大步。

仰韶文化代表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发源,在半坡遗址圆形窖藏中,层出土厚达数十厘米的粟米堆积层。一些小型陶器内,更是有保存完好的粟米颗粒。这些复原后的石质农具虽然原始,但是已经有了中国传统手工农具的绝大多数形制,镰、锄、铲等五一不缺。

6000多年前的关中地区气候远比现在湿润,那时的浐灞流域是一大片原始森林沼泽湿地,而那时的原始农业也远远不能满足古人生活需求,因此捕猎采摘仍然是半坡人赖以谋生的主要食物来源。这些制作精巧的骨质鱼钩、历经千年难得保存下来的鲤鱼脊骨以及满满一大陶盆螺蛳似乎暗示着半坡先民的食谱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贫乏。



尖底瓶是半坡聚落陶器的代表器型,它们大小不一,数量众多,却无一例外大肚尖足、腹有两耳,考古学家早期曾论断这些瓶子用于古人汲水,甚至演绎出瓶身于两耳悬挂,入水前瓶口倾倒,装满水后瓶身重心下移自然直立等推论,进而论断半坡人有丰富的物理知识云云。但是这一设想已经被实物试验推翻,当时古人的制作工艺和器型本身都决定了尖底瓶灌满水后仅靠两耳支撑根本无法稳定,必然会倾倒。。那么尖底瓶到底作何用处,又如何使用,至今尚难定论,而半坡半坡先民留给我们的历史谜团又何止尖底瓶这一处呢。。。。

经过古人成千上万年不断摸索进化,到半坡先民所处的时代,已经具备了比较高超的房屋建造技术,不仅能满足遮风避雨这一基本需求,在房屋形制和用途上都有了极大发展,其中尖顶方形房屋和圆形房屋是最典型的两种。这是博物馆陈列室内摆放的房屋缩比模型。

这些陶器残片上残留下了丰富的编制图案,它们有些是刚塑好陶丕放于席面之上留下的印痕,有些则是刻印压印在陶器表面的图案。从这些密合的经纬上我们不由得感叹,今天人们稀松平常甚至早已不被关注的编制技艺竟然已经历经如此久远。

这就是目前半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面网纹彩陶盆。就整个半坡遗址来说,真正的顶级国宝应该是那个上过无数历史课本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不过那个宝贝早就奉调入京在国家博物馆珍藏,出土后仅仅在2006年博物馆落成五十周年前夕才有幸回娘家一遭。可惜那时本人尚在太原读书,直到去年才在伟大首都亲眼目睹的这件代表半坡遗址精义的国宝真容。其实,这些人面彩陶盆并不是半坡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它们是——瓮棺的棺盖,古人为了对幼年早夭的孩童寄托无限哀思,不惜将当时人们所能拥有的最高烧陶和绘画技艺制作了这些陶盆。当时半坡遗址出土的瓮棺中一共清理了七件彩绘陶盆(棺盖),其中纹饰最繁复、保存最完好的就是那个人面鱼纹盆,这个人面网纹盆无论画工还是保存都排行老二,是仅有的两个拼合完整的彩陶盆之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其珍贵程度也足以堪当镇馆之宝的威名了。

凝视陶盆内壁,那个线条简洁流畅、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对逝者的哀思?对祖先的崇敬?对部落图腾的膜拜?对冥冥宇宙和远古洪荒的敬畏?甚至是对外星幽浮的某种记录?说法解读纷繁,古人早已无法回答,只能留待后人遐想了。。。。

这里是半坡博物馆基本陈列室的高潮和终结,华丽的彩色红陶和神秘莫测的纹饰能告诉我们什么?





在离开展室,进入遗址大厅前,让我们再凝望下半坡先民吧。。他们的辛劳,他们的风貌,他们的时尚。。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啊!



参观完展览,从基本陈列室后门走出,绕过一丛花木小径,坐落于高台之上的遗址陈列大厅豁然呈现在眼前。作为国内最早的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陈列大厅修建的非常简约大气,那高高的台阶更是让观者多了几分仰视古人的敬畏。

遗址陈列大厅由前后两大部分毗连而成,进入前厅视野顿时豁然开朗。建于五十年代的老大厅主体结构为混凝土承重柱加砖砌外立面,在使用数十年后已濒于老化失效,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厅墙壁多处开裂,遗址岌岌可危。2003年-2006年,国家拨款对半坡遗址陈列馆进行了全面重建维护,落成后的新遗址大厅采用了更加坚固轻巧的全钢主体架构,空调和采光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语。为了完好保护遗址,在大厅重建前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保护性回填处理,而两次发掘也让半坡遗址拥有了在国内远古遗址考古工作中罕见的经历。

本世纪初配合新遗址陈列大厅建设,半坡还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图中这座新出土的墓葬拥有一个以前从未发现,独特的二层台阶构造,随着考古工作深入进行,半坡还会有更多新发现等着我们探索和思考。

这是一座圆形房屋遗迹,柱础结构痕迹保存非常完整。圆形房屋是一种较先进的构造,因为真正拥有了墙壁和屋顶,在同样占地面积条件下屋内有效容积较方形房屋成倍增加。这座圆形房屋处于遗址前厅探方外围,因此只发掘出一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半月形风貌。

前厅内一处独立揭示保存的瓮棺遗迹。和通常形制瓮棺陶瓮棺体与陶盆棺盖组合不同,这位死者可能年岁较大,他(她)的亲属只能用两件陶瓮扣合才能容纳遗体。

遗址后厅房屋遗存更加密集,甚至出现同一位置不同房屋多次改建互相叠压现象。遗址右上角(东北角)可以见到大鸿沟的外壁立面,这条大鸿沟环绕整个半坡聚落,是一条防御工事,深约5米,宽约6米,总长超过300米,总容积达到30,000土方,全靠半坡人用简陋石质工具手工开挖而成,57年考古发掘完成后仅仅揭露出冰山一角就足以让我们感叹古人之伟大!

后厅一处方形半地穴房屋遗迹。地下部分保存完整,不同的是屋内留下大量过火后痕迹,烧毁碳化后零散不堪的建筑木料让我们不由得为房屋主人命运而担忧。

画面顶端是一组紧贴大鸿沟的瓮棺群,半坡人对逝者严格分类埋葬,所有成年人都埋葬在大鸿沟外聚落北侧公共墓地,而未成年的早夭幼儿则用瓮棺埋葬在聚落内部。从图中瓮棺与房屋相邻紧密程度来看,怜子之心这一万物天性之于数千年前的古人绝不亚于今人。

新遗址大厅采光设计优秀,午后艳阳透过穹顶上两列狭长采光通道洒落下来,仿佛一条连接古人与今人的时光隧道。没准在我们驻足凝视半坡遗址时,先民在天之灵也在透过这条时光隧道从遥远天际凝望着我们。。

再次走出遗址大厅,透过阶梯绿丛举目远眺,博物馆笔直的中轴线、半坡姑娘、挂满青苔的大门、极致与遗址大厅遥遥对望的高楼广厦,更加深了我心中那股历史穿越感,一股对人类文明披荆斩棘不断发展进步的赞叹自心底油然而生。。

该结束了,再回头望一望半坡博物馆大门吧,不要道别,下次绝不等上三年又三年,我一定还会再来造访,希望那时半坡遗址能带给我更多新的惊喜,新的发现。。。


1957年半坡博物馆刚落成时,还远在西安东郊之外,晴天甚至站在钟楼上就可以遥遥目视。及致八十年代初,左近仍然只有连片菜地和半坡村村民的少数房屋。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西安经济腾飞,半坡遗址周围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目前遗址早已被圈入西安市环城高速,成为市区的一部分,临近不仅有三环路干道和高大的立交桥,作为未来东郊浐灞生态区的一部分,周围高档商业住宅小区以比雨后春笋还快的速度拔地而起。时隔两年再次来到半坡,隔壁高楼飞起的速度让我震惊,唯愿我们这些后人的发展,不要惊扰了老祖宗的一片安宁。。。

_DSC0123.jpg (208.93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5 上传


半坡博物馆的象征,伫立于中央莲池内的半坡姑娘,她身后隐逸在绿树高台之上就是宏伟的遗址陈列大厅。

_DSC0126.jpg (287.01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5 上传


骨针是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古人类最重要的进步之一,有了它,古人就可以缝衣以蔽体,“告别裸奔”的意义,再怎么说都不为过吧。。。。半坡的骨针和山顶洞的骨针相比,直径细了一半(仅1.5~2mm),不仅能缝制兽皮,还能缝制麻布等更精细的面料,半坡人的着衣时尚显然又突飞猛进了一大步。

_DSC0129.jpg (115.7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5 上传


仰韶文化代表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发源,在半坡遗址圆形窖藏中,层出土厚达数十厘米的粟米堆积层。一些小型陶器内,更是有保存完好的粟米颗粒。这些复原后的石质农具虽然原始,但是已经有了中国传统手工农具的绝大多数形制,镰、锄、铲等五一不缺。

_DSC0134.jpg (102.79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6 上传


6000多年前的关中地区气候远比现在湿润,那时的浐灞流域是一大片原始森林沼泽湿地,而那时的原始农业也远远不能满足古人生活需求,因此捕猎采摘仍然是半坡人赖以谋生的主要食物来源。这些制作精巧的骨质鱼钩、历经千年难得保存下来的鲤鱼脊骨以及满满一大陶盆螺蛳似乎暗示着半坡先民的食谱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贫乏。

_DSC0137.jpg (222.69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6 上传



_DSC0138.jpg (139.96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6 上传


尖底瓶是半坡聚落陶器的代表器型,它们大小不一,数量众多,却无一例外大肚尖足、腹有两耳,考古学家早期曾论断这些瓶子用于古人汲水,甚至演绎出瓶身于两耳悬挂,入水前瓶口倾倒,装满水后瓶身重心下移自然直立等推论,进而论断半坡人有丰富的物理知识云云。但是这一设想已经被实物试验推翻,当时古人的制作工艺和器型本身都决定了尖底瓶灌满水后仅靠两耳支撑根本无法稳定,必然会倾倒。。那么尖底瓶到底作何用处,又如何使用,至今尚难定论,而半坡半坡先民留给我们的历史谜团又何止尖底瓶这一处呢。。。。

_DSC0139.jpg (133.05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6 上传


经过古人成千上万年不断摸索进化,到半坡先民所处的时代,已经具备了比较高超的房屋建造技术,不仅能满足遮风避雨这一基本需求,在房屋形制和用途上都有了极大发展,其中尖顶方形房屋和圆形房屋是最典型的两种。这是博物馆陈列室内摆放的房屋缩比模型。

_DSC0144.jpg (150.9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6 上传


这些陶器残片上残留下了丰富的编制图案,它们有些是刚塑好陶丕放于席面之上留下的印痕,有些则是刻印压印在陶器表面的图案。从这些密合的经纬上我们不由得感叹,今天人们稀松平常甚至早已不被关注的编制技艺竟然已经历经如此久远。

_DSC0145.jpg (286.3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7 上传


这就是目前半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面网纹彩陶盆。就整个半坡遗址来说,真正的顶级国宝应该是那个上过无数历史课本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不过那个宝贝早就奉调入京在国家博物馆珍藏,出土后仅仅在2006年博物馆落成五十周年前夕才有幸回娘家一遭。可惜那时本人尚在太原读书,直到去年才在伟大首都亲眼目睹的这件代表半坡遗址精义的国宝真容。其实,这些人面彩陶盆并不是半坡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它们是——瓮棺的棺盖,古人为了对幼年早夭的孩童寄托无限哀思,不惜将当时人们所能拥有的最高烧陶和绘画技艺制作了这些陶盆。当时半坡遗址出土的瓮棺中一共清理了七件彩绘陶盆(棺盖),其中纹饰最繁复、保存最完好的就是那个人面鱼纹盆,这个人面网纹盆无论画工还是保存都排行老二,是仅有的两个拼合完整的彩陶盆之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其珍贵程度也足以堪当镇馆之宝的威名了。

_DSC0160.jpg (124.29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7 上传


凝视陶盆内壁,那个线条简洁流畅、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对逝者的哀思?对祖先的崇敬?对部落图腾的膜拜?对冥冥宇宙和远古洪荒的敬畏?甚至是对外星幽浮的某种记录?说法解读纷繁,古人早已无法回答,只能留待后人遐想了。。。。

_DSC0163.jpg (741.22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6 09:02 上传


这里是半坡博物馆基本陈列室的高潮和终结,华丽的彩色红陶和神秘莫测的纹饰能告诉我们什么?

_DSC0165.jpg (113.9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7 上传



_DSC0230.jpg (109.4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30 上传



_DSC0231.jpg (129.44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30 上传


在离开展室,进入遗址大厅前,让我们再凝望下半坡先民吧。。他们的辛劳,他们的风貌,他们的时尚。。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啊!

_DSC0227.jpg (226.8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9 上传



_DSC0166.jpg (125.3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7 上传


参观完展览,从基本陈列室后门走出,绕过一丛花木小径,坐落于高台之上的遗址陈列大厅豁然呈现在眼前。作为国内最早的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陈列大厅修建的非常简约大气,那高高的台阶更是让观者多了几分仰视古人的敬畏。

_DSC0169.jpg (267.0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7 上传


遗址陈列大厅由前后两大部分毗连而成,进入前厅视野顿时豁然开朗。建于五十年代的老大厅主体结构为混凝土承重柱加砖砌外立面,在使用数十年后已濒于老化失效,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厅墙壁多处开裂,遗址岌岌可危。2003年-2006年,国家拨款对半坡遗址陈列馆进行了全面重建维护,落成后的新遗址大厅采用了更加坚固轻巧的全钢主体架构,空调和采光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语。为了完好保护遗址,在大厅重建前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保护性回填处理,而两次发掘也让半坡遗址拥有了在国内远古遗址考古工作中罕见的经历。

_DSC0176.jpg (229.03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8 上传


本世纪初配合新遗址陈列大厅建设,半坡还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图中这座新出土的墓葬拥有一个以前从未发现,独特的二层台阶构造,随着考古工作深入进行,半坡还会有更多新发现等着我们探索和思考。

_DSC0187.jpg (263.04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8 上传


这是一座圆形房屋遗迹,柱础结构痕迹保存非常完整。圆形房屋是一种较先进的构造,因为真正拥有了墙壁和屋顶,在同样占地面积条件下屋内有效容积较方形房屋成倍增加。这座圆形房屋处于遗址前厅探方外围,因此只发掘出一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半月形风貌。

_DSC0195.jpg (195.71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8 上传


前厅内一处独立揭示保存的瓮棺遗迹。和通常形制瓮棺陶瓮棺体与陶盆棺盖组合不同,这位死者可能年岁较大,他(她)的亲属只能用两件陶瓮扣合才能容纳遗体。

_DSC0190.jpg (183.42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8 上传


遗址后厅房屋遗存更加密集,甚至出现同一位置不同房屋多次改建互相叠压现象。遗址右上角(东北角)可以见到大鸿沟的外壁立面,这条大鸿沟环绕整个半坡聚落,是一条防御工事,深约5米,宽约6米,总长超过300米,总容积达到30,000土方,全靠半坡人用简陋石质工具手工开挖而成,57年考古发掘完成后仅仅揭露出冰山一角就足以让我们感叹古人之伟大!

_DSC0215.jpg (207.56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8 上传


后厅一处方形半地穴房屋遗迹。地下部分保存完整,不同的是屋内留下大量过火后痕迹,烧毁碳化后零散不堪的建筑木料让我们不由得为房屋主人命运而担忧。

_DSC0216.jpg (233.99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9 上传


画面顶端是一组紧贴大鸿沟的瓮棺群,半坡人对逝者严格分类埋葬,所有成年人都埋葬在大鸿沟外聚落北侧公共墓地,而未成年的早夭幼儿则用瓮棺埋葬在聚落内部。从图中瓮棺与房屋相邻紧密程度来看,怜子之心这一万物天性之于数千年前的古人绝不亚于今人。

_DSC0219.jpg (201.6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9 上传


新遗址大厅采光设计优秀,午后艳阳透过穹顶上两列狭长采光通道洒落下来,仿佛一条连接古人与今人的时光隧道。没准在我们驻足凝视半坡遗址时,先民在天之灵也在透过这条时光隧道从遥远天际凝望着我们。。

_DSC0221.jpg (182.8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9 上传


再次走出遗址大厅,透过阶梯绿丛举目远眺,博物馆笔直的中轴线、半坡姑娘、挂满青苔的大门、极致与遗址大厅遥遥对望的高楼广厦,更加深了我心中那股历史穿越感,一股对人类文明披荆斩棘不断发展进步的赞叹自心底油然而生。。

_DSC0223.jpg (252.6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29 上传


该结束了,再回头望一望半坡博物馆大门吧,不要道别,下次绝不等上三年又三年,我一定还会再来造访,希望那时半坡遗址能带给我更多新的惊喜,新的发现。。。

_DSC0240.jpg (204.4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25 23:30 上传

深夜支持炮娘秀新机!
打算明天看,怎么又删了?
bjkk 发表于 2013-8-26 00:53
打算明天看,怎么又删了?
帖子要审核。。。。。CD大姨妈老娘现在进不了后台。。。。。。

bigblu 发表于 2013-8-26 00:55
帖子要审核。。。。。CD大姨妈老娘现在进不了后台。。。。。。


请问博物馆中的器物(如2楼所示)是原物还是复制品?
bigblu 发表于 2013-8-26 00:55
帖子要审核。。。。。CD大姨妈老娘现在进不了后台。。。。。。


请问博物馆中的器物(如2楼所示)是原物还是复制品?
bjkk 发表于 2013-8-26 08:06
请问博物馆中的器物(如2楼所示)是原物还是复制品?
原物
"与文明结伴 与道德同行"这条横幅真刺眼
bigblu 发表于 2013-8-26 09:00
原物
谢谢!

长兴上空的鹰 发表于 2013-8-26 11:03
"与文明结伴 与道德同行"这条横幅真刺眼
不文明、不道德的太多
去过。西安周围的历史遗迹太多,本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可惜当地的民风,唉。。。。。。。。。。。。。。。。。。。。
1990年去过。。
布鲁,,,半坡对面那家 陈二毛私房火锅 吃过没,,,特好吃
人民海军向前进 发表于 2013-10-23 15:16
布鲁,,,半坡对面那家 陈二毛私房火锅 吃过没,,,特好吃
没。。。。每次都是一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