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新华社神七通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15:07
新华网远望一号27日电(记者 吴登峰 梅世雄 王玉山)27日午夜,太平洋上夜未眠。

    20000多吨的远望一号航天测量船,如同一叶被扣在"碗底"的扁舟,随着绵延的涌浪高低起伏。

    这是远望一号船在大海上度过的第27个夜晚。27天来,远望一号船在远离祖国的茫茫大洋上,战风斗浪、风雨兼程,与4艘姊妹船一起在天地间建立起了一条实时、畅通的数据通道,把3名航天员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30分钟后,在太空中飞行30圈的神舟七号飞船将第六次飞抵"远望一号"上空。在10分多钟的时间里,航天员将完成轨道舱复压确认、脱下航天服等动作。

    这,是航天员从轨道舱进入返回舱的关键时段之一。

    由于飞船绕地球飞行轨迹与地球转动角度相互变化的原因,其他测控站难以在这一时段对飞船实施测控,任务将由远望一号船独立完成。能否在这段时间内实时准确地把对飞船的测量与通信数据传回指控中心,以及把指控中心的遥控指令与数据发送给飞船,关系到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成败。

    "一级测量部署!"号令一下,船舱内,各机房数不清的信号灯交相辉映,一排排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着各种数据,上百名科技人员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丝毫变化;船体两侧,一对四米长的减摇鳍减缓缓伸出,使远望号如鲲鹏展翅般支撑在洋面上。

    USB雷达机房,全船测控的核心地带。

    "5分钟准备!天线指向等待点。"

    "明白!"

    主操作手周兴国身体紧贴着操作台,轻推操纵杆,甲板上巍峨的雷达天线缓缓转动到飞船出现的方向。远望号巨大的船体随着涌浪起伏、摇摆,但巨大的天线却始终指向一个方向,紧盯着远方的地平线,纹丝不动。

    "1分钟准备!"

    "嘀嗒、嘀嗒……"秒钟每次跳动,都使空气更加凝重。

    突然,屏幕上一道亮线一晃而过,紧接着一个亮点窜入屏幕。随着周兴国几个干脆漂亮的动作,一个亮点被稳稳地"钉"在屏幕中心。

    "长江一号发现目标!"

    "长江一号双捕完成!"

    调度员坚定的报告声,打破了全船的沉寂。此时,比预定捕获目标时间提前了12秒钟。

    "座舱舱总压正常!"

    "座舱氧分压正常!"

    飞船内的一幅幅画面、一行行数据,随着电波飞向遥远的祖国。

    "复压阀关,轨道舱已复压至40千帕,报告完毕!"航天员的声音如在耳边,清晰可闻。

    "明白!"万里之外,指挥员的声音,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10多分钟后,飞船重新消失在地平线下。热烈的掌声、激动的欢呼声划破夜空,在寂静的太平洋激荡徘徊。新华网远望一号27日电(记者 吴登峰 梅世雄 王玉山)27日午夜,太平洋上夜未眠。

    20000多吨的远望一号航天测量船,如同一叶被扣在"碗底"的扁舟,随着绵延的涌浪高低起伏。

    这是远望一号船在大海上度过的第27个夜晚。27天来,远望一号船在远离祖国的茫茫大洋上,战风斗浪、风雨兼程,与4艘姊妹船一起在天地间建立起了一条实时、畅通的数据通道,把3名航天员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30分钟后,在太空中飞行30圈的神舟七号飞船将第六次飞抵"远望一号"上空。在10分多钟的时间里,航天员将完成轨道舱复压确认、脱下航天服等动作。

    这,是航天员从轨道舱进入返回舱的关键时段之一。

    由于飞船绕地球飞行轨迹与地球转动角度相互变化的原因,其他测控站难以在这一时段对飞船实施测控,任务将由远望一号船独立完成。能否在这段时间内实时准确地把对飞船的测量与通信数据传回指控中心,以及把指控中心的遥控指令与数据发送给飞船,关系到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成败。

    "一级测量部署!"号令一下,船舱内,各机房数不清的信号灯交相辉映,一排排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着各种数据,上百名科技人员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丝毫变化;船体两侧,一对四米长的减摇鳍减缓缓伸出,使远望号如鲲鹏展翅般支撑在洋面上。

    USB雷达机房,全船测控的核心地带。

    "5分钟准备!天线指向等待点。"

    "明白!"

    主操作手周兴国身体紧贴着操作台,轻推操纵杆,甲板上巍峨的雷达天线缓缓转动到飞船出现的方向。远望号巨大的船体随着涌浪起伏、摇摆,但巨大的天线却始终指向一个方向,紧盯着远方的地平线,纹丝不动。

    "1分钟准备!"

    "嘀嗒、嘀嗒……"秒钟每次跳动,都使空气更加凝重。

    突然,屏幕上一道亮线一晃而过,紧接着一个亮点窜入屏幕。随着周兴国几个干脆漂亮的动作,一个亮点被稳稳地"钉"在屏幕中心。

    "长江一号发现目标!"

    "长江一号双捕完成!"

    调度员坚定的报告声,打破了全船的沉寂。此时,比预定捕获目标时间提前了12秒钟。

    "座舱舱总压正常!"

    "座舱氧分压正常!"

    飞船内的一幅幅画面、一行行数据,随着电波飞向遥远的祖国。

    "复压阀关,轨道舱已复压至40千帕,报告完毕!"航天员的声音如在耳边,清晰可闻。

    "明白!"万里之外,指挥员的声音,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10多分钟后,飞船重新消失在地平线下。热烈的掌声、激动的欢呼声划破夜空,在寂静的太平洋激荡徘徊。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 ... 3f1e&user=baidu
]]
估计这次又要有若干人等撤职下岗了。
不是把,着TMD也太假了啊,提前就把这些都遍好了。...
事先写好,到时候省事儿啊。
都写好了。。到时发就是了:$ :$ :$   就是八股味浓了点
通稿都这样的,到时候拿出来改改就OK了
米国发射水星二号还是啥的时候不就是?现场报道的记者一看倒计时结束浓烟滚滚就大嗓门播报“火箭徐徐升空”,定睛一看火箭还呆在发射架上,就接着大嗓门“突然从发射架上伸出4根长臂,把火箭拖回地上!”
新浪网已经开始庆祝发射成功了……

急功近利的社会啊[:a1:]
2004的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0:2落后的时候,新浪就打出中国落败的新闻了
这很容易理解,事先写好几种情况的大致内容,到时候根据实际稍作修改就可以发出了。

节省时间呀。
原帖由 zwgzwg12 于 2008-9-25 12:12 发表
通稿都这样的,到时候拿出来改改就OK了

就是改的时候要长眼。:L
比如,某单位曾经发出通稿,别的都好,就是“总”和“理”之间多了个“经”,结果一干“经”手人撤职的撤职下岗的下岗;
再比如,某单位曾经发出通稿,别的都好,就是“蒙古共和国”前面多了个“内”,结果“内”部一干人马又重复了上一个过程......:D
召唤某GDH兔子进行说明:D
这才是我政府的一贯特色,不服都不行。
有第2套方案吗:o
正常啊
想路透社前一阵还登过盖茨还是谁的卟告呢

都是大模样写好之后找个地方收着备用的
万一手一抖就放出来了
这个.....USB雷达?还带热插拔即插即用的;P ;P ;P 是不是还免驱带人脸识别:D :D :D
航天计划的报道最好有一个资深评论员跟着,就像美国的艾美特一样。
央视搞了一堆丫头一惊一咋的,实在是不行啊......
:L :L :L :L :L
原帖由 oldwatch 于 2008-9-25 13:08 发表
正常啊
想路透社前一阵还登过盖茨还是谁的卟告呢

都是大模样写好之后找个地方收着备用的
万一手一抖就放出来了

说起这个让我想起来,当年张春桥好像在报纸上死过两回,中间还相隔数年。
很蠢很厉害。
CCTV之奥运综合症而已:)
今天中午那个喀什访问,工程师给记者看嫦娥的动画模拟。记者问是不是速度比这更快:b :b 工程师直接说不,速度更慢。笑死我了
原帖由 fffkk11 于 2008-9-25 13:07 发表
这才是我政府的一贯特色,不服都不行。


未必是我政府的一贯特色,这个恐怕是“普世”的。:D
原帖由 cfz8688 于 2008-9-25 13:24 发表
这个.....USB雷达?还带热插拔即插即用的;P ;P ;P 是不是还免驱带人脸识别:D :D :D

的确就是叫USB雷达,这应该是英文的缩写,但全称是什么不知道.
当今圣上的名讳,新华社还出过错呢
俺不明白CCAV啥时候弄了一堆懂火箭的丫头。最可气的还是旅游节目,你说是看人家风景呢还是看JB几个主持在那打情骂俏?一点专业精神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