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威锋】再谈谈苹果,Google,亚马逊,和微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13:15
http://bbs.feng.com/read-htm-tid-8072901.html

原文:

本文纯属手打原创在威锋唯一发表,麻烦首先在别的网站上看到转载的封友不要像前两次一样喷我抄袭了,这是对我劳动的基本尊重。
是的,我已经成为The Verge的中文编辑之一了。我知道The Verge还没有中文网站,但是会有的,也许你还会在上面看到我的文章。
为什么要突然谈谈这四家公司呢,那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科技界发生了一些大事。苹果发表了最新的OSX Yosemite和iOS 8系统,Google的Glass眼镜和Android Wear(也就是Google Watch OS)也面向开发者有一段时间了,Amazon发布了旗下第一款手机Fire Phone,还有微软发布了第三代Surface Pro。
我试用了一段时间的Google Glass,自己折腾了几天的Yosemite,有幸参加了前几天在西雅图的亚马逊Fire Phone媒体见面会,还认识了在Surface Pro 3代上市之前提前拿到并把玩了一个月的ZDNet编辑Mary Jo Foley(工作关系只是通过Email而已)。所以我想再说说一些个人想法。




先喷喷微软:

既然升格为正规网站的编辑了,那么我就要奉行一个基本原则:你可以对任何产品有个人的喜好,但是如果要喷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能脑残乱骂,要拿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来。

微软的Surface Pro 3(本文撰写时尚未开卖)有很多改进,稍微增强一些的硬件机能,从10英寸变为12寸的高分辨率屏幕,不明显提升的续航时间,几乎向前辈surface RT看齐的厚度,一个比前两代(稍微)更好用的键盘(另购)。哦对了,还有压感从1024缩水到256层级的触控笔。

我没用过。但是我用过1代和2代。我一直觉得这款产品怪怪的,微软非要说是平板,我总觉得就是一个做成平板样子的笔记本电脑。后来Mary Jo Foley在她的文章里提到了一句她的感想,她觉得,微软正在试图颠覆一个并没有必要颠覆的东西。

我觉得她讲的有道理。微软看上去是在创新,颠覆,但是Surface Pro,和他的Windows 8.1,近看确实那么粗糙。这个OS有两个迥然不同的界面,一个经典的桌面和另一个Modern(原名Metro)界面。但是这两个界面有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内容不统一,同样一个软件(比如Evernote),两个界面上独自的App有两套不同的内容;二是操作方式不统一,为了适应传统的鼠标操作和新式的触屏操作,微软强行把使用者体验割裂开来。

要单独喷微软有点困难,正如我之前觉得的“不对劲”一样,很难言传,下面的内容我放到说苹果那里一起说,你们就会更加明白我的意思。




再说苹果:

OSX Yosemite和最新的iOS出现很多花哨和实用的新功能,但最让我激动的部分就是Continuity。这是不亚于iCloud的一个重大举措。iCloud实质上是完成了iOS和Mac OS统一的第一步:内容的统一。而这次的Continuity有什么更加重要的东西呢?

看了今年的WWDC你就会明白。Continuity完成的是操作体验的统一。当年我们都在谈论“桌上系统和移动系统的大一统”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知道Apple未来会怎么做。苹果自己说过,台式机以及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之类的移动设备有天然的使用方式上的不同,我们不会强行的把两个系统融合为一个,也不会让其中一个无目的的向另一个靠近。

当时我们听的是云里雾里。那Apple到底会怎么做?现在Apple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们其实早就有了答案。一个非常非常简单,但是又如同哥伦布手中的鸡蛋那样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当你放下还有未完成编辑电子邮件的iPhone,打开Mac的时候。你能够无缝的进入Continuity,Mac左下角会提示你还有工作要做,你可以接着手机上的内容在大屏幕上继续编辑。你在Mac上打开的网页,阅读到一半的小说,甚至编辑到一半的文稿,都能够瞬间同步到你的任何一台iOS和OSX设备上。你甚至可以用Mac接电话,发短信,还能看到其他设备上的通知。这对于苹果日趋完善的生态圈来说,又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苹果的“统一”,并不是其他意义上的东西,而是内容(contents)的统一。这是指:你在任何状态下,都能用离你手边最近的设备,获取你需要的通知和信息,并且用最适合这个设备的操作方式来接着完成之前的任务。

微软在这个问题上就完全脱了线。它想把所有的设备的界面都硬生生弄成一个样子,结果两头都不讨好。我觉得微软的工程师理解能力一定有问题,“统一”不是指你只能有一台设备,也不是指你的设备就要看上去一个样子。微软造了一台能当作平板的笔记本(或者说是一台能当作笔记本使唤的平板)。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现代人对硬件的要求不高,不代表没有要求。试想,如果你买了一台Surface Pro,结果要带出去,发现12寸太大,包包都抵满了;家里使用,一个USB接口,Core i5的处理器,渲染个Photoshop或者AutoCad都要半天;长途旅行,你发现这是一台被塞进桌面级别硬件的完整功能的电脑,功耗太大不能支撑你十几个小时飞行外加机场时间的长途办公;你还发现所有你常用的软件都要下载桌面和移动两个版本,否则总会在其中一种使用方式下显得别扭;还有那该死的键盘,作为生产力工具呢,手感又像玩具,移动时候使用呢,直接用屏幕不就行了干嘛带个累赘。当你终于明白微软根本不能像它承诺的那样给你带来良好的体验的时候,你是选择去退货呢?还是去添加另一台设备?到底是再购买一台真正的笔记本好呢还是一个平板?

苹果始终贯彻了它的理念:OSX和iOS永远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因为iPhone/iPad和Mac本身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硬件设备,你不能用Mac运行iOS程序,也不能在iPhone上跑一个简化版的OSX。就像你不能买一个SUV还要求它有公路跑车般的性能一样,他们的设计初衷就截然不同。统一的唯一目的,就是消除用户体验的差距,淡化系统本身,让用户回归到内容上来。你使用的是什么系统不重要,系统是什么版本的,硬件配置是什么也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根据你使用场景的不同(路上,餐厅,家里,办公室,地铁),你能够接触到的最顺手的设备总是能够给你想要的信息,让你继续未完成的工作,这就够了。没人会在iPhone上玩Photoshop(那些照片处理App只是玩具而已,真正的生产力是在桌子面前实现的)。也没人会在Mac上打开科普软件对着天空看星星。苹果做到了两点统一,一是输入,二是输出。输入指的就是通知。你能在任何设备上接到同样的通知,并且选择处理方式;输出自然就是内容,你能够用最方便的设备输出你的生产力。这是单单一个Surface Pro和Windows望尘莫及的。

然后就是UI,为了彻底消除用户对不同设备之间的陌生感,从OSX 10.7开始苹果试图尽量统一iOS和OSX的UI和部分操作方式。但是他们知道底线在哪里。经过工程师的优化,同一个软件对应的桌面和移动版本,都有了类似的,让人能够融会贯通的操作理念,但是又同自己各自的原本操作方式(键鼠和触屏)高度契合于的设计。这是相当难的,而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演进。但是和微软的“一个系统两套界面”的奇葩设定不同,苹果做到了。比如Safari,在iOS上,你用手指滑动屏幕来滚动页面,在电脑上,手指滑动鼠标(或者双指滑动触摸板)来完成同样的操作。现在Yosemite的Safari有了一套和iOS风格更加统一的上帝视角,再加上iCloud的当前打开页面同步设计。类似的设计还出现在诸如地图,待办事项的App甚至一些优秀的第三方软件上。开发者明白了苹果的意图之后自然而然的也会朝着这个最优的设定前进。


一句话总结,Apple的统一,改变了我们完成任务的方式。我相信,当大部分顾客明白了苹果的良苦用心之后,是绝对不会走进Microsoft Store的。苹果的整套生态圈没有第二家公司能够拿出来。



然后说说Google:

Google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它最新的两个产品:Google Glass和Android wear是很多果粉梦寐以求希望苹果赶紧做出来的,但是却被Google抢先实现了。这里先说一下,Google并没有做出一款手表的产品,而是发布了能用于智能手表上的Android系统然后如同智能手机一样让其他厂商开发硬件。

我用了Glass一个多星期。Android Wear还没用过。那么在这里,Google做到了一件什么伟大的事呢?如果说苹果的Continuity“改变了我们完成任务的方式”的话,那google就是“改变了我们和信息交互的方式”。

首先,是信息呈现给你的方式。这和Apple的Continuity同样重要。Apple目前的所有设备,无论你在什么设备上完成任务,都是在一块不同大小的屏幕上看到并且编辑其内容的。Class和Watch都是可穿戴式设备。Google认为,如同鼠标解放了命令行,电容式多点触控屏幕解放了实体键盘一样,是时候彻底解放我们的双手了!手表和眼镜都是戴在身上的,不需要随时掏出来看。这样一来,你就能够在两只手做其他事情的情况下同时及时的,有效的获得第一手信息,并且能够去应对它。当你戴上Glass,就能获取所在地的重要信息:天气,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还能通过增强实景知道最近的地铁站入口,餐厅,停车场;朋友发来的信息你能够在开车的时候阅读而不用担心掏出手机带来安全风险;你还能在FIFA世界杯赛场小组赛最后一场,一边死死的盯着场上队员,同时马上知道另一场同组比赛的得分情况。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Smart Watch基本上干的是同样的事情,只是给不习惯盯着一片棱镜在大街上走的人们准备了另一套同样方便的方式。哦对了,Watch还能观察记录你的身体状况,给你的健康提供建议。

这也是足够称得上是重要的变革。我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可穿戴式设备”的重要性。当手机出现之前,所有的电话交流,都要你守在桌子前面完成,手机解放了你语音通信时的地理限制。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想想我们今天,人类在金融,国际贸易,株式市场,能源交通旅游和运输,在各种各样的领域,仅仅因为我们变得能够随时随地的和别人通信,便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多少以前不可想象的伟大成就!今天Google试图彻底解放我们的双手,虽然这才刚开始,虽然它的潜力还被世人所低估,但是让我们花点时间想想,用不同于微软工程师的方式想想,便能体会到无限的潜力。

但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Google Glass还能带来另一项重大革新。关于这个内容要放到下面Amazon的部分来讲。先说说Google Glass的问题。

Google Glass除了初代产品技术的不成熟的困扰以外,还受到一些道德和公众隐私的质疑。和手机不同,当你需要拍照的时候,需要用手操作手机,但是Glass一直挂在你的脸上,你身边的人无法判断你是否在照相或者录像,Glass也没有一个小灯指示“我正在录像”。而且,在这种新兴产品的初期,和你说话的人发现你脸上带着一个设备的时候,总是会产生隔阂,因为对方会在想“你是不是在操作眼镜没打算和我说话来着?”,这种情况就如同同别人交流时掏出手机玩很不礼貌一样。不过我相信,任何一个激进的产品总是会引起社会的质疑和反弹,时间,技术和新的社会规范会解决一切。



下面说说本文的重头戏Amazon:

很多人认为亚马逊就是一个卖东西的电商,实际上远不止如此。亚马逊前几天发布了今年最具创意的手机Fire Phone。这可能改变整个手机行业的游戏规则。我听完整个发布会之后,觉得演讲本身和后面承载的想法十分精彩。

下面说说Fire Phone身上的其中一个亮点,亚马逊把它称作Dynamic Perspective(以下简称DP)。DP这东西实现的效果就基本理解起来就和老乔当年发布iPhone 4的时候为了给大家演示陀螺仪时玩的那个堆积木游戏一样。就是你转动手机到不同的角度,屏幕上的3D内容仿佛立体了一样会跟着变化角度。

但是如果你深究亚马逊实现DP的技术的话,你会发现DP比iPhone内置的陀螺仪和重力感应高级的太多。第一是其用了更加先进的实现方式,第二是亚马逊用它来做了更多实用的事情。iPhone里的3D旋转效果,用的是陀螺仪来实现的(其实陀螺仪是非常精密先进的设备,哈勃望远镜上就装了一个,如果没有陀螺仪,望远镜就无法判断自身和地球的角度关系,从而无法对准太空中指定的目标)。但问题是,如果你没在看着屏幕,陀螺仪仍然会旋转,所以有时候系统会根据手机的初始位置出现一些奇怪的3D角度。亚马逊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手机知道你的脸在那个位置,所以Fire Phone前面板四个角落前置四枚感应摄像头(视频摄像头独立,所以前面板上总共有5枚摄像头)。

Amazon为了这项技术花费了整整5年的时间开发。首先,为了让用户的脸能够尽可能的出现在镜头里,Amazon开发了120度广视角的摄像头。而大家也知道,识别人脸谈何容易,有肤色人种不同的人,有的人会带着太阳镜,戴帽子,很长的胡子,很淡的眉毛,总之各种各样。为了精确识别每一张人脸,亚马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花了两年时间用假人模拟了很多种人的相貌,最终效果不佳,又重新收集了上百万张真实的人脸图片进行分析。接下来的问题是光线。为了能在任何光线下做到精确识别,每一个摄像头上都安装有红外感应器,能够在零亮度的情况下捕捉到人脸。这已经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了,为了一个技术竟然花费这么多心思。更绝的是,Fire Phone上有四枚这样的摄像头。因为为了将真正的人脸和一些图片,照片上的人脸区分开,必须有两枚摄像头同时工作以测算人脸和屏幕的距离。四枚摄像头就能保证用户以任何姿势操作手机,都至少有两枚摄像头不会被遮挡(至于人为遮挡全部摄像头会是什么效果就暂时不得而知)。

说了这么多,这个Dynamic Perspective到底有什么用呢?第一个,它实现的效果确实很华丽。锁屏界面是完全的3D效果,即时渲染。你能够通过倾斜手机至不同的角度来看到前景挡住的背景部分。第二个便相当实用,你可以倾斜手机来控制网页,图书等内容的滚动,倾斜角度的不同还会产生不同的滚动速度。当然,DP还可以做更多实用的事情,至于华丽丽的效果,和iOS 7主界面的伪3D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面是本文最大的重点:手机内置的Firefly Technology(萤火虫技术)。这个Firefly就像我们常用的Shazam或者SoundHound歌曲识别软件一样,能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物品进行识别,但是它在Fire Phone身上带来的作用和体现的意义,实在是超过Shazam和SoundHoud太多太多了。

首先,(亚马逊声称)它能够根据图片识别超过1亿种现实世界的物品,并且出现购买选项,价格,用户评价,商店,折扣信息等;它还能听一段音乐或者对白,找到当前正在播放的歌曲或者电视/电影节目。可是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这个功能是开放API的!也就是说,开发者可以直接将自己的App或者服务植入到Firefly里面,利用亚马逊那庞大的数据库,提供自己的信息,例如自己的折扣,或者“产品对比”等等。

这些功能在今日都不算新奇。而最最重要的是,他的数据库也是开放API接口的,第三方公司可以添加自己的数据库!亚马逊再强大,它卖的产品再多,谨凭一家公司数据库也是有限的,况且1亿件商品,对于今天的大千世界来说也算不上太多。但是如果有无限的公司都能够将自己的产品数据库贡献出来呢?那能够识别多少东西!在Keynote上,Amazon总裁Jeffrey Bezos就演示了一个第三方厂商的作品,用Firefly通过第三方数据库识别一瓶红酒并提供详细信息。

这绝对是一枚足以让Google震三震的重磅神器。正如同前文所述的那样,如果Apple“改变了我们完成任务的方式”,Google“改变了我们和信息交互的方式”一样,亚马逊的Fire Phone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我们暂且称之为“实物搜索”。Google的老本行是搜索引擎。如果要用Google搜索东西,我们必须至少知道该东西的一些基本内容,书名总得知道吧,音乐的名字或者一句歌词总得知道吧,电影名,一个想买的自行车的牌子,网上照片里出现的建筑大体在哪个城市,这个外国胡椒酱的名字总得会读吧......如果遇到一段小说的文字却不知道书名要用Google怎么搜索呢?手打么?遇到无歌词的交响曲呢?(当然我们之前有一些音乐识别软件),电影场景呢?描述出来发到网上,然后等上一天从50个答案里面选出几个可能性比较高的再去搜索第二道?没牌子的自行车,外国食品包装,一座好看的建筑的位置?拿照片到处问人?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太多的东西了,而很多东西要弄清是什么很不容易。现在请想想你遇到过的类似经历和你遭遇的痛苦,然后请再想想,像Google Search这样一个产品出现之前,我们想要获得论文文献,公司信息,产品价格,旅游指南的时候,在论坛里发帖;看到不认识的明星或者运动员的照片,询问现实生活中朋友时候的那种早已一去不复返的痛苦吧!明白了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Revolution!亚马逊以后会做得如何我们不知道,但是有它自己庞大的实物数据库,加上千千万万开发者自己在每一个专业领域的详细数据库,我们能够获得多少东西。亚马逊要做实体搜索的Google的野心就隐藏在这部售价649刀的手机里面,而前途不可限量。

那么,如果这个实体搜索引擎,和Google的眼镜结合起来,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总结:

近十多年来,Apple的几乎每一款产品都会让人第一眼看见就Woooow!Google的大部分产品总是让人用爽之后Woooow!而这次亚马逊的Fire Phone,让人仔细想过之后Woooow!微软就不提了(当然也不能一路黑到底,它还有一个意外的很成功的Xbox游戏部门)。而现在我真正想说的是,请大家最后想像一下,如果Apple,Google,Amazon三家巨头,把自己的优势,通过竞争慢慢整合起来,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东西?那就是未来!未来30年!就像当年苹果通过图形化界面和革命性的操控方式,让个人计算机进入了那个年代的未来一样,在未来30年内,我们不管在家还是出门,不管去多远,去干什么,都随身戴着最适合的设备,也许是一部移动终端,也许是眼镜或者是智能腕表,通过人类诞生之初到现在最直观,最原始的方式,让设备替你看一眼那个你感兴趣的物品,建筑地标,餐厅名字,外国文字的菜单,一幅电影海报,一件艺术品,或者让设备听一下映像深刻的音乐片段,朋友家看到的电视剧场景,你的设备就会迅速而准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提供高质量内容的服务商,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一切信息;你可以一键收藏,购买,还可以分享到互联网上;你如果要把看到的莫奈名画的信息作为参考文献写进论文里,直接添加在终端上编辑,编辑到一半你到家了,打开大屏幕,从你刚才编辑的最后一个字那里开始无缝继续。还有比这更方便完美的生活方式么?这才是所谓的沉浸式体验,Amazon的强大Firefly搜索引擎,加上Google的信息显示方式,Apple的Continuity工作方式,你根本感受不到科技本身的存在,但是你无时无刻不在利用它,而这一切,完全不会像Windows那样,把你折磨成一个技术纠错专家。

而现在,至少苹果和Google已经清晰的看到了这一趋势。苹果最大的优势是完整的软硬件和服务生态圈,Google的优势是拥有一支极客式创新的队伍,开放的平台和对开发者友好的环境,亚马逊的绝招就是做了这么多年电商积累下来的庞大数据库。这三家公司都在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开始,打造这么一个未来的生态图景。30年前,这星球上几乎只有那么几个人真正的知道未来30年大概该怎么走,而现在,我们有幸的能够看到未来科技发展的大体框架,知道用什么方式和技术来实现,还甚至能给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表,也许计算机产业在经过被微软垄断和误导的黑暗世纪之后,终于走向一个以人为本的正轨了。而这非常重要,因为谁能够先打造出这么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谁就能再主宰30年。直到下一场技术革新的开始。


而曾经的霸主完全不在调子上。


PS:
这篇文章本来准备作为我在The Verge的首个评论文发表的,但是主站编辑说一般不需要这种感想文,所以我就献给广大的疯友了。本文纯属个人意见,请大家指正。另外,请脏话连篇的喷者注意素质!

----------------------------------------------------------------------------------------------------------------------分割线

不知国内的穿戴设备研发有什么最新进展http://bbs.feng.com/read-htm-tid-8072901.html

原文:

本文纯属手打原创在威锋唯一发表,麻烦首先在别的网站上看到转载的封友不要像前两次一样喷我抄袭了,这是对我劳动的基本尊重。
是的,我已经成为The Verge的中文编辑之一了。我知道The Verge还没有中文网站,但是会有的,也许你还会在上面看到我的文章。
为什么要突然谈谈这四家公司呢,那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科技界发生了一些大事。苹果发表了最新的OSX Yosemite和iOS 8系统,Google的Glass眼镜和Android Wear(也就是Google Watch OS)也面向开发者有一段时间了,Amazon发布了旗下第一款手机Fire Phone,还有微软发布了第三代Surface Pro。
我试用了一段时间的Google Glass,自己折腾了几天的Yosemite,有幸参加了前几天在西雅图的亚马逊Fire Phone媒体见面会,还认识了在Surface Pro 3代上市之前提前拿到并把玩了一个月的ZDNet编辑Mary Jo Foley(工作关系只是通过Email而已)。所以我想再说说一些个人想法。




先喷喷微软:

既然升格为正规网站的编辑了,那么我就要奉行一个基本原则:你可以对任何产品有个人的喜好,但是如果要喷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能脑残乱骂,要拿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来。

微软的Surface Pro 3(本文撰写时尚未开卖)有很多改进,稍微增强一些的硬件机能,从10英寸变为12寸的高分辨率屏幕,不明显提升的续航时间,几乎向前辈surface RT看齐的厚度,一个比前两代(稍微)更好用的键盘(另购)。哦对了,还有压感从1024缩水到256层级的触控笔。

我没用过。但是我用过1代和2代。我一直觉得这款产品怪怪的,微软非要说是平板,我总觉得就是一个做成平板样子的笔记本电脑。后来Mary Jo Foley在她的文章里提到了一句她的感想,她觉得,微软正在试图颠覆一个并没有必要颠覆的东西。

我觉得她讲的有道理。微软看上去是在创新,颠覆,但是Surface Pro,和他的Windows 8.1,近看确实那么粗糙。这个OS有两个迥然不同的界面,一个经典的桌面和另一个Modern(原名Metro)界面。但是这两个界面有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内容不统一,同样一个软件(比如Evernote),两个界面上独自的App有两套不同的内容;二是操作方式不统一,为了适应传统的鼠标操作和新式的触屏操作,微软强行把使用者体验割裂开来。

要单独喷微软有点困难,正如我之前觉得的“不对劲”一样,很难言传,下面的内容我放到说苹果那里一起说,你们就会更加明白我的意思。




再说苹果:

OSX Yosemite和最新的iOS出现很多花哨和实用的新功能,但最让我激动的部分就是Continuity。这是不亚于iCloud的一个重大举措。iCloud实质上是完成了iOS和Mac OS统一的第一步:内容的统一。而这次的Continuity有什么更加重要的东西呢?

看了今年的WWDC你就会明白。Continuity完成的是操作体验的统一。当年我们都在谈论“桌上系统和移动系统的大一统”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知道Apple未来会怎么做。苹果自己说过,台式机以及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之类的移动设备有天然的使用方式上的不同,我们不会强行的把两个系统融合为一个,也不会让其中一个无目的的向另一个靠近。

当时我们听的是云里雾里。那Apple到底会怎么做?现在Apple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们其实早就有了答案。一个非常非常简单,但是又如同哥伦布手中的鸡蛋那样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当你放下还有未完成编辑电子邮件的iPhone,打开Mac的时候。你能够无缝的进入Continuity,Mac左下角会提示你还有工作要做,你可以接着手机上的内容在大屏幕上继续编辑。你在Mac上打开的网页,阅读到一半的小说,甚至编辑到一半的文稿,都能够瞬间同步到你的任何一台iOS和OSX设备上。你甚至可以用Mac接电话,发短信,还能看到其他设备上的通知。这对于苹果日趋完善的生态圈来说,又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苹果的“统一”,并不是其他意义上的东西,而是内容(contents)的统一。这是指:你在任何状态下,都能用离你手边最近的设备,获取你需要的通知和信息,并且用最适合这个设备的操作方式来接着完成之前的任务。

微软在这个问题上就完全脱了线。它想把所有的设备的界面都硬生生弄成一个样子,结果两头都不讨好。我觉得微软的工程师理解能力一定有问题,“统一”不是指你只能有一台设备,也不是指你的设备就要看上去一个样子。微软造了一台能当作平板的笔记本(或者说是一台能当作笔记本使唤的平板)。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现代人对硬件的要求不高,不代表没有要求。试想,如果你买了一台Surface Pro,结果要带出去,发现12寸太大,包包都抵满了;家里使用,一个USB接口,Core i5的处理器,渲染个Photoshop或者AutoCad都要半天;长途旅行,你发现这是一台被塞进桌面级别硬件的完整功能的电脑,功耗太大不能支撑你十几个小时飞行外加机场时间的长途办公;你还发现所有你常用的软件都要下载桌面和移动两个版本,否则总会在其中一种使用方式下显得别扭;还有那该死的键盘,作为生产力工具呢,手感又像玩具,移动时候使用呢,直接用屏幕不就行了干嘛带个累赘。当你终于明白微软根本不能像它承诺的那样给你带来良好的体验的时候,你是选择去退货呢?还是去添加另一台设备?到底是再购买一台真正的笔记本好呢还是一个平板?

苹果始终贯彻了它的理念:OSX和iOS永远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因为iPhone/iPad和Mac本身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硬件设备,你不能用Mac运行iOS程序,也不能在iPhone上跑一个简化版的OSX。就像你不能买一个SUV还要求它有公路跑车般的性能一样,他们的设计初衷就截然不同。统一的唯一目的,就是消除用户体验的差距,淡化系统本身,让用户回归到内容上来。你使用的是什么系统不重要,系统是什么版本的,硬件配置是什么也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根据你使用场景的不同(路上,餐厅,家里,办公室,地铁),你能够接触到的最顺手的设备总是能够给你想要的信息,让你继续未完成的工作,这就够了。没人会在iPhone上玩Photoshop(那些照片处理App只是玩具而已,真正的生产力是在桌子面前实现的)。也没人会在Mac上打开科普软件对着天空看星星。苹果做到了两点统一,一是输入,二是输出。输入指的就是通知。你能在任何设备上接到同样的通知,并且选择处理方式;输出自然就是内容,你能够用最方便的设备输出你的生产力。这是单单一个Surface Pro和Windows望尘莫及的。

然后就是UI,为了彻底消除用户对不同设备之间的陌生感,从OSX 10.7开始苹果试图尽量统一iOS和OSX的UI和部分操作方式。但是他们知道底线在哪里。经过工程师的优化,同一个软件对应的桌面和移动版本,都有了类似的,让人能够融会贯通的操作理念,但是又同自己各自的原本操作方式(键鼠和触屏)高度契合于的设计。这是相当难的,而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演进。但是和微软的“一个系统两套界面”的奇葩设定不同,苹果做到了。比如Safari,在iOS上,你用手指滑动屏幕来滚动页面,在电脑上,手指滑动鼠标(或者双指滑动触摸板)来完成同样的操作。现在Yosemite的Safari有了一套和iOS风格更加统一的上帝视角,再加上iCloud的当前打开页面同步设计。类似的设计还出现在诸如地图,待办事项的App甚至一些优秀的第三方软件上。开发者明白了苹果的意图之后自然而然的也会朝着这个最优的设定前进。


一句话总结,Apple的统一,改变了我们完成任务的方式。我相信,当大部分顾客明白了苹果的良苦用心之后,是绝对不会走进Microsoft Store的。苹果的整套生态圈没有第二家公司能够拿出来。



然后说说Google:

Google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它最新的两个产品:Google Glass和Android wear是很多果粉梦寐以求希望苹果赶紧做出来的,但是却被Google抢先实现了。这里先说一下,Google并没有做出一款手表的产品,而是发布了能用于智能手表上的Android系统然后如同智能手机一样让其他厂商开发硬件。

我用了Glass一个多星期。Android Wear还没用过。那么在这里,Google做到了一件什么伟大的事呢?如果说苹果的Continuity“改变了我们完成任务的方式”的话,那google就是“改变了我们和信息交互的方式”。

首先,是信息呈现给你的方式。这和Apple的Continuity同样重要。Apple目前的所有设备,无论你在什么设备上完成任务,都是在一块不同大小的屏幕上看到并且编辑其内容的。Class和Watch都是可穿戴式设备。Google认为,如同鼠标解放了命令行,电容式多点触控屏幕解放了实体键盘一样,是时候彻底解放我们的双手了!手表和眼镜都是戴在身上的,不需要随时掏出来看。这样一来,你就能够在两只手做其他事情的情况下同时及时的,有效的获得第一手信息,并且能够去应对它。当你戴上Glass,就能获取所在地的重要信息:天气,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还能通过增强实景知道最近的地铁站入口,餐厅,停车场;朋友发来的信息你能够在开车的时候阅读而不用担心掏出手机带来安全风险;你还能在FIFA世界杯赛场小组赛最后一场,一边死死的盯着场上队员,同时马上知道另一场同组比赛的得分情况。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Smart Watch基本上干的是同样的事情,只是给不习惯盯着一片棱镜在大街上走的人们准备了另一套同样方便的方式。哦对了,Watch还能观察记录你的身体状况,给你的健康提供建议。

这也是足够称得上是重要的变革。我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可穿戴式设备”的重要性。当手机出现之前,所有的电话交流,都要你守在桌子前面完成,手机解放了你语音通信时的地理限制。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想想我们今天,人类在金融,国际贸易,株式市场,能源交通旅游和运输,在各种各样的领域,仅仅因为我们变得能够随时随地的和别人通信,便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多少以前不可想象的伟大成就!今天Google试图彻底解放我们的双手,虽然这才刚开始,虽然它的潜力还被世人所低估,但是让我们花点时间想想,用不同于微软工程师的方式想想,便能体会到无限的潜力。

但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Google Glass还能带来另一项重大革新。关于这个内容要放到下面Amazon的部分来讲。先说说Google Glass的问题。

Google Glass除了初代产品技术的不成熟的困扰以外,还受到一些道德和公众隐私的质疑。和手机不同,当你需要拍照的时候,需要用手操作手机,但是Glass一直挂在你的脸上,你身边的人无法判断你是否在照相或者录像,Glass也没有一个小灯指示“我正在录像”。而且,在这种新兴产品的初期,和你说话的人发现你脸上带着一个设备的时候,总是会产生隔阂,因为对方会在想“你是不是在操作眼镜没打算和我说话来着?”,这种情况就如同同别人交流时掏出手机玩很不礼貌一样。不过我相信,任何一个激进的产品总是会引起社会的质疑和反弹,时间,技术和新的社会规范会解决一切。



下面说说本文的重头戏Amazon:

很多人认为亚马逊就是一个卖东西的电商,实际上远不止如此。亚马逊前几天发布了今年最具创意的手机Fire Phone。这可能改变整个手机行业的游戏规则。我听完整个发布会之后,觉得演讲本身和后面承载的想法十分精彩。

下面说说Fire Phone身上的其中一个亮点,亚马逊把它称作Dynamic Perspective(以下简称DP)。DP这东西实现的效果就基本理解起来就和老乔当年发布iPhone 4的时候为了给大家演示陀螺仪时玩的那个堆积木游戏一样。就是你转动手机到不同的角度,屏幕上的3D内容仿佛立体了一样会跟着变化角度。

但是如果你深究亚马逊实现DP的技术的话,你会发现DP比iPhone内置的陀螺仪和重力感应高级的太多。第一是其用了更加先进的实现方式,第二是亚马逊用它来做了更多实用的事情。iPhone里的3D旋转效果,用的是陀螺仪来实现的(其实陀螺仪是非常精密先进的设备,哈勃望远镜上就装了一个,如果没有陀螺仪,望远镜就无法判断自身和地球的角度关系,从而无法对准太空中指定的目标)。但问题是,如果你没在看着屏幕,陀螺仪仍然会旋转,所以有时候系统会根据手机的初始位置出现一些奇怪的3D角度。亚马逊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手机知道你的脸在那个位置,所以Fire Phone前面板四个角落前置四枚感应摄像头(视频摄像头独立,所以前面板上总共有5枚摄像头)。

Amazon为了这项技术花费了整整5年的时间开发。首先,为了让用户的脸能够尽可能的出现在镜头里,Amazon开发了120度广视角的摄像头。而大家也知道,识别人脸谈何容易,有肤色人种不同的人,有的人会带着太阳镜,戴帽子,很长的胡子,很淡的眉毛,总之各种各样。为了精确识别每一张人脸,亚马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花了两年时间用假人模拟了很多种人的相貌,最终效果不佳,又重新收集了上百万张真实的人脸图片进行分析。接下来的问题是光线。为了能在任何光线下做到精确识别,每一个摄像头上都安装有红外感应器,能够在零亮度的情况下捕捉到人脸。这已经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了,为了一个技术竟然花费这么多心思。更绝的是,Fire Phone上有四枚这样的摄像头。因为为了将真正的人脸和一些图片,照片上的人脸区分开,必须有两枚摄像头同时工作以测算人脸和屏幕的距离。四枚摄像头就能保证用户以任何姿势操作手机,都至少有两枚摄像头不会被遮挡(至于人为遮挡全部摄像头会是什么效果就暂时不得而知)。

说了这么多,这个Dynamic Perspective到底有什么用呢?第一个,它实现的效果确实很华丽。锁屏界面是完全的3D效果,即时渲染。你能够通过倾斜手机至不同的角度来看到前景挡住的背景部分。第二个便相当实用,你可以倾斜手机来控制网页,图书等内容的滚动,倾斜角度的不同还会产生不同的滚动速度。当然,DP还可以做更多实用的事情,至于华丽丽的效果,和iOS 7主界面的伪3D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面是本文最大的重点:手机内置的Firefly Technology(萤火虫技术)。这个Firefly就像我们常用的Shazam或者SoundHound歌曲识别软件一样,能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物品进行识别,但是它在Fire Phone身上带来的作用和体现的意义,实在是超过Shazam和SoundHoud太多太多了。

首先,(亚马逊声称)它能够根据图片识别超过1亿种现实世界的物品,并且出现购买选项,价格,用户评价,商店,折扣信息等;它还能听一段音乐或者对白,找到当前正在播放的歌曲或者电视/电影节目。可是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这个功能是开放API的!也就是说,开发者可以直接将自己的App或者服务植入到Firefly里面,利用亚马逊那庞大的数据库,提供自己的信息,例如自己的折扣,或者“产品对比”等等。

这些功能在今日都不算新奇。而最最重要的是,他的数据库也是开放API接口的,第三方公司可以添加自己的数据库!亚马逊再强大,它卖的产品再多,谨凭一家公司数据库也是有限的,况且1亿件商品,对于今天的大千世界来说也算不上太多。但是如果有无限的公司都能够将自己的产品数据库贡献出来呢?那能够识别多少东西!在Keynote上,Amazon总裁Jeffrey Bezos就演示了一个第三方厂商的作品,用Firefly通过第三方数据库识别一瓶红酒并提供详细信息。

这绝对是一枚足以让Google震三震的重磅神器。正如同前文所述的那样,如果Apple“改变了我们完成任务的方式”,Google“改变了我们和信息交互的方式”一样,亚马逊的Fire Phone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我们暂且称之为“实物搜索”。Google的老本行是搜索引擎。如果要用Google搜索东西,我们必须至少知道该东西的一些基本内容,书名总得知道吧,音乐的名字或者一句歌词总得知道吧,电影名,一个想买的自行车的牌子,网上照片里出现的建筑大体在哪个城市,这个外国胡椒酱的名字总得会读吧......如果遇到一段小说的文字却不知道书名要用Google怎么搜索呢?手打么?遇到无歌词的交响曲呢?(当然我们之前有一些音乐识别软件),电影场景呢?描述出来发到网上,然后等上一天从50个答案里面选出几个可能性比较高的再去搜索第二道?没牌子的自行车,外国食品包装,一座好看的建筑的位置?拿照片到处问人?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太多的东西了,而很多东西要弄清是什么很不容易。现在请想想你遇到过的类似经历和你遭遇的痛苦,然后请再想想,像Google Search这样一个产品出现之前,我们想要获得论文文献,公司信息,产品价格,旅游指南的时候,在论坛里发帖;看到不认识的明星或者运动员的照片,询问现实生活中朋友时候的那种早已一去不复返的痛苦吧!明白了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Revolution!亚马逊以后会做得如何我们不知道,但是有它自己庞大的实物数据库,加上千千万万开发者自己在每一个专业领域的详细数据库,我们能够获得多少东西。亚马逊要做实体搜索的Google的野心就隐藏在这部售价649刀的手机里面,而前途不可限量。

那么,如果这个实体搜索引擎,和Google的眼镜结合起来,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总结:

近十多年来,Apple的几乎每一款产品都会让人第一眼看见就Woooow!Google的大部分产品总是让人用爽之后Woooow!而这次亚马逊的Fire Phone,让人仔细想过之后Woooow!微软就不提了(当然也不能一路黑到底,它还有一个意外的很成功的Xbox游戏部门)。而现在我真正想说的是,请大家最后想像一下,如果Apple,Google,Amazon三家巨头,把自己的优势,通过竞争慢慢整合起来,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东西?那就是未来!未来30年!就像当年苹果通过图形化界面和革命性的操控方式,让个人计算机进入了那个年代的未来一样,在未来30年内,我们不管在家还是出门,不管去多远,去干什么,都随身戴着最适合的设备,也许是一部移动终端,也许是眼镜或者是智能腕表,通过人类诞生之初到现在最直观,最原始的方式,让设备替你看一眼那个你感兴趣的物品,建筑地标,餐厅名字,外国文字的菜单,一幅电影海报,一件艺术品,或者让设备听一下映像深刻的音乐片段,朋友家看到的电视剧场景,你的设备就会迅速而准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提供高质量内容的服务商,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一切信息;你可以一键收藏,购买,还可以分享到互联网上;你如果要把看到的莫奈名画的信息作为参考文献写进论文里,直接添加在终端上编辑,编辑到一半你到家了,打开大屏幕,从你刚才编辑的最后一个字那里开始无缝继续。还有比这更方便完美的生活方式么?这才是所谓的沉浸式体验,Amazon的强大Firefly搜索引擎,加上Google的信息显示方式,Apple的Continuity工作方式,你根本感受不到科技本身的存在,但是你无时无刻不在利用它,而这一切,完全不会像Windows那样,把你折磨成一个技术纠错专家。

而现在,至少苹果和Google已经清晰的看到了这一趋势。苹果最大的优势是完整的软硬件和服务生态圈,Google的优势是拥有一支极客式创新的队伍,开放的平台和对开发者友好的环境,亚马逊的绝招就是做了这么多年电商积累下来的庞大数据库。这三家公司都在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开始,打造这么一个未来的生态图景。30年前,这星球上几乎只有那么几个人真正的知道未来30年大概该怎么走,而现在,我们有幸的能够看到未来科技发展的大体框架,知道用什么方式和技术来实现,还甚至能给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表,也许计算机产业在经过被微软垄断和误导的黑暗世纪之后,终于走向一个以人为本的正轨了。而这非常重要,因为谁能够先打造出这么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谁就能再主宰30年。直到下一场技术革新的开始。


而曾经的霸主完全不在调子上。


PS:
这篇文章本来准备作为我在The Verge的首个评论文发表的,但是主站编辑说一般不需要这种感想文,所以我就献给广大的疯友了。本文纯属个人意见,请大家指正。另外,请脏话连篇的喷者注意素质!

----------------------------------------------------------------------------------------------------------------------分割线

不知国内的穿戴设备研发有什么最新进展
其实说穿了吧,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fdd就是牺牲频段利用率,换取大带宽和覆盖。tdd牺牲带宽和覆盖,换取频段利用率。谁好谁坏,无非是路线选取不同而已。
奇怪了 发表于 2014-6-26 16:04
其实说穿了吧,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fdd就是牺牲频段利用率,换取大带宽和覆盖。tdd牺牲带宽和覆盖,换取 ...
串行了,兄弟。
串行了,兄弟。
爪机无力……
穿戴设备最重要的东西都在软件和平台上,这方面国内还是很无力的。
亚马孙那个手机,可能会对实体零售业是毁灭性打击。想想看,不管什么东西,你只要拿手机照一下,就可以告诉你,在哪里买最便宜最方便(事实就是那个电商),真是恐怖。
litanxue008 发表于 2014-6-27 20:12
亚马孙那个手机,可能会对实体零售业是毁灭性打击。想想看,不管什么东西,你只要拿手机照一下,就可以告诉 ...
未必,条码扫描软件其实也能做到类似比价功能,但超市也没见得收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