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回忆1958年拍摄西沙群岛纪录片《珊瑚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33:07
视频参见:

http://lt.cjdby.net/thread-1545394-1-1.html

拍摄《珊瑚岛》发生的罕见事

http://bbs.tianya.cn/post-5216-276-1.shtml

  张加毅

  张加毅,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纪录片导演,1925年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后,开始了数十年的纪录片导演创作的生涯。除了记录片《绿色的原野》、《移山填海》外,他还拍摄了反映海岛民兵守卫和开发西沙群岛的《珊瑚岛》、海防战士保卫海疆、建设海岛的《海上南泥湾》以及翔实纪录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检阅我军军事训练成果的《向毛主席汇报》等具有一定品位的大型纪录片。《珊瑚岛》作为优秀作品,参加了1959年莫斯科国际科教片电影节。“文革”结束后,张加毅又相继推出了《南海诸岛》、《跨征途》、《啊,台湾》、《欢送回台》、《思亲曲》等优秀纪录影片,以及电影剧本《浪子燕青》等。

  西沙、东沙、中沙、南沙统称南海诸岛,位于祖国的南海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神圣领土。1950年5月1日在我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海南岛蒋军残部驶遁台湾。海南岛宣布全境解放。同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白宫草坪上宣布,美国第7舰队驻泊台湾海峡。美第7舰队军舰经常窜入我南海,阻止我人民解放军进驻南海诸岛。在这种情况下,我海南民兵便担负起了保卫海岛的重任。这是广东省水产厅领导下的一个组织,称南海民兵资源调查队。他们在南海诸岛上一边生产,一边做资源调查,还一边用生命守卫海疆。这些英雄的民兵扎根海岛,自力更生,保家卫国的故事传到我的耳朵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南下继续“海疆十万里”系列片的拍摄,为新生的共和国和共和国的人民介绍南海这块陌生的海疆,撩起它神秘的面纱,展示它美丽富饶的风貌,以唤起人们对它的热爱和关注,并捍卫我领海主权。

  1958年由我出任总编导,由陈志强和向前担任主摄影师,组成了《珊瑚岛》摄制组,前往南海拍摄。《珊瑚岛》影片完成后,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夸奖,而且总理说:“我已将此片作为礼物赠送给印尼总统苏加诺了。”1959年经中央电影局推荐,此片参加了国际科教片电影节,名传国外。

  在神秘的西沙拍摄,几乎天天都有新鲜事,至今仍有几件萦绕心怀的稀罕事,纪录于此。视频参见:

http://lt.cjdby.net/thread-1545394-1-1.html

拍摄《珊瑚岛》发生的罕见事

http://bbs.tianya.cn/post-5216-276-1.shtml

  张加毅

  张加毅,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纪录片导演,1925年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后,开始了数十年的纪录片导演创作的生涯。除了记录片《绿色的原野》、《移山填海》外,他还拍摄了反映海岛民兵守卫和开发西沙群岛的《珊瑚岛》、海防战士保卫海疆、建设海岛的《海上南泥湾》以及翔实纪录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检阅我军军事训练成果的《向毛主席汇报》等具有一定品位的大型纪录片。《珊瑚岛》作为优秀作品,参加了1959年莫斯科国际科教片电影节。“文革”结束后,张加毅又相继推出了《南海诸岛》、《跨征途》、《啊,台湾》、《欢送回台》、《思亲曲》等优秀纪录影片,以及电影剧本《浪子燕青》等。

  西沙、东沙、中沙、南沙统称南海诸岛,位于祖国的南海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神圣领土。1950年5月1日在我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海南岛蒋军残部驶遁台湾。海南岛宣布全境解放。同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白宫草坪上宣布,美国第7舰队驻泊台湾海峡。美第7舰队军舰经常窜入我南海,阻止我人民解放军进驻南海诸岛。在这种情况下,我海南民兵便担负起了保卫海岛的重任。这是广东省水产厅领导下的一个组织,称南海民兵资源调查队。他们在南海诸岛上一边生产,一边做资源调查,还一边用生命守卫海疆。这些英雄的民兵扎根海岛,自力更生,保家卫国的故事传到我的耳朵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南下继续“海疆十万里”系列片的拍摄,为新生的共和国和共和国的人民介绍南海这块陌生的海疆,撩起它神秘的面纱,展示它美丽富饶的风貌,以唤起人们对它的热爱和关注,并捍卫我领海主权。

  1958年由我出任总编导,由陈志强和向前担任主摄影师,组成了《珊瑚岛》摄制组,前往南海拍摄。《珊瑚岛》影片完成后,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夸奖,而且总理说:“我已将此片作为礼物赠送给印尼总统苏加诺了。”1959年经中央电影局推荐,此片参加了国际科教片电影节,名传国外。

  在神秘的西沙拍摄,几乎天天都有新鲜事,至今仍有几件萦绕心怀的稀罕事,纪录于此。
  《珊瑚岛》拍摄难

  大型纪录片《珊瑚岛》面世之后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也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表扬,总理还将此片作为礼品赠给了印尼总统苏加诺。之后,该片又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科教片国际展映,为国家赢得荣誉。可是,你可知道拍摄这部片子遇到了多少难题吗?

  (一)顶毒阳、抗干渴

  我们从广州出发,经过两天两夜的航行到达了西沙群岛主岛永兴岛,一上岛,海南岛渔民民兵西沙资源调查队队长作为一条纪律就对我们讲,西沙在纬度十七度线上,太阳很毒,在海上拍片子,一周之内一定要穿上长衫长裤,免得被太阳蜇伤。我与陈志强同志听从队长的吩咐,每天在出海拍摄之前都穿好衣裤,虽然暑气难当,浑身汗啧啧的,也不敢脱掉。可是向前是初生的犊子,他满不当回事地吹牛说:“我从西藏高原来,那儿的太阳才叫毒呢,我不也是光着膀子,西沙的太阳算什么!”就这样出海拍摄了。仅仅在中午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他的背就鼓起了一个个的水泡。水泡起名发亮,的确很吓人。痛得他直嚷嚷。我们回到岛上的帐篷里,仍没有烫伤药。向前同志取出随身带的脚气药水,胡乱地涂在泡上,全当是精神安慰。没想到不大功夫,气泡破裂,痛的他“嗷嗷”乱喊。这时他认输了,说:“西沙的太阳服了!” 从此他才信了队长的话。

  西沙很多岛上无树无草,全是白皑皑的珊瑚沙,上这种岛我们事先得到提示,上去之前先戴好墨镜,不然就会患上雪盲症。

  5月份我们随几个渔民民兵捕捞小队来到螺岛调查海龟与海鸟,螺岛是西沙最南端的岛屿,离赤道线更近,中午如果停留在岛上,两个小时就会把你烤干。我们在岛上搭了一个临时帐篷,帐篷里挂了一个温度计,哪根红色的水银柱似乎总在最上面,似乎定在哪儿一样。所以,从11时到下午3时,9个渔民民兵加上我们3个拍电影的都戴上草帽钻在了海水中避暑。即使每天的早晚两头也热的难受,岛上的全部居民就是我们12个人,没有外人,更没有女性,很简单,我们返扑归真,全都一丝不挂。本导演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为他们抱着裤子,因为上镜头时不能光屁股。

  (二)储存饮用的淡水

  谁都知道水是生命的源泉,来到西沙用的淡水,都是从遥远的大陆运来,补充部分就是天上的雨水。我们《珊瑚岛》摄制组上岛的只有三个人,为什么这么少的人?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饮水的难题。岛上规定每人每天只给半盆水洗用,饮水每天发两茶杯,这样热的天气,这点水怎么够?反正都这么多,必须要学会节约用水。有时干渴难当,也得忍耐。话虽如此,也不那么吓人。西沙具有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热量丰富,光能充足,长夏无冬,全年高温,但雨量充沛,十天半月就会下一场雨,而且只要头顶有一朵乌云,周围的太阳还斜射在人身上,头顶哪朵乌云就会突然下起瓢泼大雨,而且一下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时我们赶快把雨布铺在地上接雨,然后,灌满凡是能盛水的器具。入乡随俗,在岛上也学聪明了,事前早有准备,从海边捡来酒瓶。这都是过往大船扔下大海飘上滩头的。每人都捡有上百只空瓶,用雨布接住雨水再灌满瓶子,以备天旱时用。每次下雨都是我们的节日,不仅能储存还可以站在雨中痛痛快快地洗个淡水澡,就是神仙过的日子。

  (三)水下拍摄

  上岛之后,海南民兵发给我们每人一个觅水镜,这只觅水镜是个圆形的,有十多公分大小,把它扣在鼻子和眼上,透过它观察海底世界,可以起到放大作用,非常清晰。这个镜子对我们有了新的启发。我们没有水下摄影机,从觅水镜中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又如何移置到影片中去呢?可不可以用觅水镜的原理呢?我想可以做个大的玻璃鱼缸试试。做成以后把它贴到海面上,摄影机透过鱼缸底面向海底拍摄。画面真是奇妙,海底的山崖沟壑,珊瑚树和红黄绿白各种海下树林植物,还有成群游曳的各种彩色热带鱼群逼真极了,真是水晶龙宫一样。

  拍摄全景、远景的设想完成了,如何去拍摄近景呢?聪明的渔民民兵给我们想出了办法,他们从海底抓出了各种美丽的热带鱼,又从礁盘内采来珊瑚及各种海草,我们根据刚刚观察到海底世界的样子把各种美丽的热带鱼抓来放在鱼缸中布置起来,摄影师在沙滩上架好机器,鱼缸后衬上蓝布,一个仿真鱼的世界近景就完成了。像在《珊瑚岛》中看到的神仙鱼等就是这样拍的。

  当然一些奇妙镜头还是要另想办法的。拍摄捕捞锦绣龙虾和海参的场面时,我们设法借来了大头罩;只有普通的摄影机,就弄来塑料纸把它层层包裹,确信不会漏水了才放心;经过这样武装后,再为下海的摄影师准备一根换气用的细塑料管儿,就算可以了。一场场热闹的劳动生产图就被收入镜头。

  (四)陈志强学游泳

  陈志强从事电影工作几十年,是一位很优秀的摄影师。从1955年起他与其他几位摄影师一起随我走遍了祖国海疆十万里,拍摄了数不清的关于海的胶片。你无法相信他始终学不会游泳。可他的确不会!他自己也很着急,因为不会水对工作肯定有影响。因而他经常利用拍片子之余学习游泳。在西沙的螺岛上,摄制组休息时,他拿过另一个摄影师向前的游泳长袋,吹足了气,扣上扣,套在胸前,向礁盘里游去。几分钟以后海上传来“救命!”声,我们一看游泳圈呈棒状漂在海面上,老陈在海水中扑腾。我们赶快划船过去救人。我递一根长杆给他,把他拉上来。上船以后他不断地吐着海水。向前觉得可疑,这一带礁盘海水不深,怎么会喝那么多水呢?向前就扣上游泳圈下去看个究竟,试探着往起一站,水只有齐腰深。向前笑了,大家都笑了,老陈也笑了!

  (五)落难北沙洲

  拍电影吃的苦、冒的险有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还是在西沙拍片的时候,我和陈志强坐渔船到北沙洲去拍捕捞红鱼、石斑鱼的劳动场面。这两种鱼都是南海名贵的鱼类。我们去时坐的是生产船,舱内异味呛人,呆不住,尤其到夜间无法休息,我们就到船头的廊沿下睡了一晚上。天亮一看,真是乐死人。原来船顶上渔民晾晒了不少咸鱼,晚上露水一浸,咸水顺廊沿滴滴嗒嗒落下,刚好落在陈志强哪边。老陈一身都是盐花点点,还散发着臭鱼烂虾的味道,到沙洲之后,又没有淡水去洗,还要接着拍片子,他一句苦都不叫。到北沙洲之后,把他一人留下来实施已定好的拍摄方案。我得返回和向前去东岛拍另一组内容。我与他商定好,两天后我来接他。

  人在外,由事不由人,谁知两天以后竟没有船,我担心老陈等不急,就找了一只小帆船去北沙洲接他,不料途中遇到台风,顶着狂风巨浪勉强到了北沙洲,可无论如何不能返回了,然而老陈在北沙洲已敖过了五六天,又缺淡水,他执意要连夜回永兴岛,我只好与他同行。船入海不久,遇上了大涌。涌是不开花的浪。它象山一样前涌推后涌,涌涌相连,一眼望不到头。每个涌头足有十几丈高,小帆船跌入涌槽就象进了地狱,前后漆黑,一会儿被托上涌尖,就象到了高山顶。艄工让我们抓紧船帮,一动不要动。我们都感到恐惧。更倒霉的是,小帆船又赶上了顶头风。老艄工不断地调整着帆想迎风而进,可是由于风大涌急,船不但不前进,反而向后退。永兴岛已不远了,我们鸣枪求救,由于是逆风,岛上根本听不见,天很快就黑透了。小帆船离永兴岛越来越远,老陈后悔他不该急着回来,害得大家都得搭上一条命。因为此刻,我们已无力自救,面对狂风恶浪,一叶小舟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船上的几个人都感到了死亡的威协。正在这时,从广州方向开来一艘大渔船,真是老天有眼!我们终于得救了,平安回到了永兴岛。

  有了这次经历,同生共死的友谊使我们更加密不可分。之后的几十年,我们又合作拍了不少片子。如《欢送回台》、《8?23炮战》、《蒋介石窜犯大陆》等等。

  陈志强和向前都是我的好搭档,也是两位优秀的摄影师,还是两位原则性很强的共产党员,更是我的好战友。在历次运动中,他们立场坚定、不整人。1959年的反右、十年文革,他们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呼吁正义,保护同志,确实称得上是两位德艺双馨的文艺老兵。


西沙老渔民注:

  张导说的“觅水镜”,就是潜水镜。潜水镜是潭门渔民为了捕捞生产和需要而发明创造的。发明者是柯家昌。

  为什么张导说成觅水镜。一是他不知道那是潜水镜。二是他只听渔民们用普通话说是“觅水镜”。为什么张导会听出觅水镜来呢?原因有这种可能,海南渔民不知道潜水镜在学名上怎么写,也不知道“潜”字普通话怎么说,便把他们平时说的“潜”变了一点调,他们便认为是普通话了。所以,便出现了“觅水镜”的错误。

关于张导到永兴岛时,岛上的单位有:1955年上岛的广东省水产厅西南沙资源调查队,1956年上岛的海南鸟肥公司和西沙气象站,1957年到西沙的潭青乡(今潭门镇)西南沙开发队。此外,还有流动捕捞作海的潭门渔民。

西沙老渔民注:

  张导说的“觅水镜”,就是潜水镜。潜水镜是潭门渔民为了捕捞生产和需要而发明创造的。发明者是柯家昌。

  为什么张导说成觅水镜。一是他不知道那是潜水镜。二是他只听渔民们用普通话说是“觅水镜”。为什么张导会听出觅水镜来呢?原因有这种可能,海南渔民不知道潜水镜在学名上怎么写,也不知道“潜”字普通话怎么说,便把他们平时说的“潜”变了一点调,他们便认为是普通话了。所以,便出现了“觅水镜”的错误。

关于张导到永兴岛时,岛上的单位有:1955年上岛的广东省水产厅西南沙资源调查队,1956年上岛的海南鸟肥公司和西沙气象站,1957年到西沙的潭青乡(今潭门镇)西南沙开发队。此外,还有流动捕捞作海的潭门渔民。
看看当时的珊瑚岛
半夜福利开始了
还有一个《珊瑚岛上的死光》
第一次坐che大前面!!
支持CHE大多发好贴
好贴、前几天中国男人某某某也上传了关于西沙的纪录片了。但是太短了。
  轰赶牛群取活证

  西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群岛,由40多个岛、沙洲、暗礁和暗滩组成。永兴岛是西沙也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距永兴岛最近的岛屿是东岛,在海南时就有人告诉我东岛上动物很多,在永兴岛拍摄期间结识的一位老渔民对我说:“你们拍的实物和文字书籍是死的见证;拍的椰子树和麻枫桐树是生的见证;但现在还有活的见证你们没有拍到。”我问他,西沙及各群岛每年除了海南渔民到这里捕鱼之外,哪还有别的活见证?老渔民说:“有!你们不是从古书上看到过清政府官员曾从海南带上西沙一些种牛吗?”我明白了,书上是有过记载,可已过了一二百年,哪里还有牛啊?老渔民讲:“这些种牛在岛上繁衍后代,现在子孙兴旺着呢!”这的确是一个另人振奋的好消息,我请这位渔民带路前去寻访,老渔民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热情地领我们走进岛的深处密密的丛林中,进去方知藤缠树绕,好像原始森林一般,前进一步都很难,更别说看到牛群了,可我们见到了几处牛粪,其中有一处还是新鲜的,说明确实有牛在附近活动。我们几个人势单力薄,可能难见它们的踪影,为了拍到这珍贵的活证,我们决定来一次行动。

  第二天起个大早,我们集中了岛上捕鱼的二十多个渔民,带着锣鼓家伙走向树林,想从东边把牛群赶到西边的沙滩上去,布置停当,我一声令下“咣咣!铿铿!”锣鼓家伙齐上,几十个人连吼带叫地冲进了树林,前进中隐隐听到林子深处沙沙的声响。牛可能就在前面。我们干劲大增。可谁知林深藤密,翻越它极其困难,折腾了一个上午才前进了二百多米,难有作为。

  东岛上植物非常丰富,遍地都是西沙特有的树种麻疯桐,树干斑白,形状虬曲古怪,歪来拐去。这种植物不很高,生长极快,长起来以后连片成林,密不透风,人想在其中穿行而过是极其困难的。如果人少的话,比如三五个人,再分散些,走的稍深一点儿就有恐惧感。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距自己两米以外是个什么情形。所以我们进来时不仅人多,而且带了锣鼓家伙,就是这样的装备也被自然所欺侮,无可奈何败下阵来,鸣金收兵,各个都被荆条树藤挂的是衣衫褴褛,遍体伤痕。今天就这样了,再想良策吧。

  东岛被大自然主宰着,在这里人是非常渺小的,小到只剩下望洋兴叹的份了。但是取证工作决不能半途而废。海防前沿又不能动枪动炮,还是老办法,锣鼓家伙,人民战争。如此这般几经努力,终于取得了胜利。摄影师向前同志攀上一棵高高的树,他稳稳地骑在树叉上,扛着摄影机,拍到上百头被渔民和民兵轰赶出来的牛。这群牛经过了几百年的放养已失去了黄牛的本性,又经过了大自然的洗礼,淘汰掉了劣种,存活下来繁衍至今的都是优良品种,力大无比,奔跑起来比赛马还快,所以拍摄它们是费了很大精力的。片子出来以后,我赶紧送给专家先看,专家们仔细地研究了片中的黄牛以后告诉我:“它们是海南牛无疑!”我们的工作没有白废,这组镜头被选在片中作为有力的证据。

  清朝官员带到东岛上的这批海南牛,为鉴证西沙群岛的主权作了活的证据,可以说清朝官员为后人守住这片海疆做了一份有力的贡献。
第一次坐che大前面!!
不胳撑啊?坐在抠脚大汉前面,还是你的第一次。


西沙老渔民注:

关于牛群

  整个事情纯属子虚乌有。

  要解释有点复杂。(文化人的事,还是关起门来说好些)

  大清末年,广东水师从英国购进英舰数艘,并装备洋枪洋炮。有了洋舰总要开出去到处转转炫耀一下。于是,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便开洋舰到西沙看看风景,也算视察。这很好,便成了我国管辖西沙群岛的铁证。不过,有一点遗憾,由于现代人没有及时提醒,李准却忘了带牛去放野。(che注:实际上李准带了牛去放生,但不在东岛,未能存活下来)

  现在,东岛有野牛,有说是西沙工委带去的,也有说是海军带去的,更有说是李准带去。尤其是后者,竟然有个别专家也凑热闹而妄加猜测。

  其实,牛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潭门开发队带去的,当时还未完全放野(野化)。

  如果张导真的拍到牛?大家懂的。

详情:http://www.nhjd.net/thread-8958-1-1.html   东岛野牛的来历

西沙老渔民注:

关于牛群

  整个事情纯属子虚乌有。

  要解释有点复杂。(文化人的事,还是关起门来说好些)

  大清末年,广东水师从英国购进英舰数艘,并装备洋枪洋炮。有了洋舰总要开出去到处转转炫耀一下。于是,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便开洋舰到西沙看看风景,也算视察。这很好,便成了我国管辖西沙群岛的铁证。不过,有一点遗憾,由于现代人没有及时提醒,李准却忘了带牛去放野。(che注:实际上李准带了牛去放生,但不在东岛,未能存活下来)

  现在,东岛有野牛,有说是西沙工委带去的,也有说是海军带去的,更有说是李准带去。尤其是后者,竟然有个别专家也凑热闹而妄加猜测。

  其实,牛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潭门开发队带去的,当时还未完全放野(野化)。

  如果张导真的拍到牛?大家懂的。

详情:http://www.nhjd.net/thread-8958-1-1.html   东岛野牛的来历
我们说是野牛就是野牛
  鸟的天堂,鱼的世界

  南海诸岛几乎全部是由珊瑚堆积而成的珊瑚礁和珊瑚沙聚成的岛屿,是典型的珊瑚岛。西沙群岛也在此之列。当时西沙最大的岛是永兴岛。1958年3月,我率摄制组从广州随民兵资源调查队乘一艘30吨的机帆船,经过两昼夜的海上航行,到达了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岛上面只有气象站、鸟粪公司和资源调查队三个单位,加在一起也不过百十人左右。我们的到来,给岛上增添了活力,大家高兴了很久,并玩笑地推举我为“岛王”。

  登上永兴岛正是鸟儿归巢的时刻,铺天盖地的鸟儿从海上归来,迎接了我们。再看岛上有密密麻麻的丛林,几乎覆盖了整个岛屿,这是西沙特有的树种——麻枫桐树连片成林。所有麻枫桐树的枝头都栖满了一个个像白绒球似的小鸟雏,一窝窝的鸟雏争着从鸟妈妈嘴里抢鱼吃,整个岛上树密鸟稠,鸟鸣啾啾,实是罕见。吃饱的小鸟儿叽叽喳喳,围在妈妈的身边,全然不理会我们少见多怪、好奇的目光,只管嬉戏玩耍,我们十几个人就这样冒失地闯入了鸟儿的王国,都有些傻了。

  西沙群岛气候湿热,植物茂密,丛丛密林中栖息着无数的海鸟。我们一般认识的无非是海鸥而已,但到了西沙这个鸟的王国里,你还需要知道它的“居民”中有哪些成员?

  鲣鸟是西沙特有的鸟儿。后来国家把它定为二级保护鸟类。它腹白脚红,看上去很漂亮,尤其是成群的鲣鸟儿从眼前或头顶掠过,那真的是再美不过的一道风景。麻枫桐树是鲣鸟最喜欢栖落的树木,每到黄昏,鲣鸟开始回巢,成群结队,铺天盖地从海上回来,宛如风儿卷来一大片云彩落入树丛中,煞是壮观。通过镜头,你会发现鲣鸟雪花般白净的绒毛和黑褐色的翅膀非常抢眼。镜头里除了鲣鸟儿,还收入了数不清辨不明的鲤鸟、绣眼、秧鸡等等鸟儿,这些身着各色锦秀羽毛的鸟儿自由地飞翔在碧海蓝天、白云绿树间,绝无人类的惊扰,也没有污染,这里的确是鸟儿的天堂。

  拍完鸟的世界,我们把目光投入海中。

  这天,海湾里风平浪静,水清见底,我们拿着鱼钩下海。用脚踢开一块礁石,一群鱼唿啦啦就聚了过来,抢着吃我们趟起的微生物。远处稍深的海水中有更加漂亮的热带鱼,我们戴着觅水镜贴着水面,手操纵着钓钩移向漂亮的鱼的嘴边,很快鱼就上钩了。无需美味诱饵,无需钓杆,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西沙群岛附近的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一。海下的世界更为奇妙,有山、有川、有悬崖陡壁、也有沟壑洞穴。在这广阔的海底世界,有像森林一样的海树,有红、白、黄、灰各色的珊瑚、海树,其中更有数不清的鱼类畅游。这些成熟的热带鱼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妙不可言。有一种叫海兔子的鱼,很像一把彩扇,游起来扇翅上下扇动,非常美丽。还有一种刺豚,一般情况下就像一条平常的鱼,只要稍触动它,全身就会突然鼓起,伸出刺来,样子就象古装戏中武将披挂的靠旗。这就是它护身的武器。渔民给它取了个很生动的名字,叫“气鼓鱼”。

  有一种大鲸鱼,游动起来像座小山在移动;还有一种大章鱼,块头也很大;据说这两种鱼堪称对手,有时两相搏斗起来能掀起滔天巨浪。

  海底世界的斗争也是复杂的,鱼类也像人类一样,存在着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在螺岛附近的海域我们就拍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场面。

  一种看去像菊花一样的植物,其实不是植物,是鱼类;它借住在海螺的壳上,由海螺驮着它去周游海底世界;在它的身边还总有一位追随者。这位追随者,渔民叫它“黑三道”。“黑三道”有三寸左右长,身上有黑白相间的美丽花纹。“菊花鱼”有了这位跟班非常得意,驱赶着海螺游到微生物虫多的地方,供“黑三道”饱餐。往往在这个时候,藏在礁盘暗处的一种又黑又凶的大恶鱼就会冲出来扑上去吃掉“黑三道”。“黑三道”情急之下会一头钻进“菊花鱼”的花蕊里。“菊花鱼”则心甘情愿地把“黑三道”藏在怀里。大恶鱼对“菊花鱼”似乎束手无策,围着它转来转去,大多数时候会悻悻地离开;也有一种情况,就是“黑三道”提前出来被大恶鱼一口吞掉。“黑三道”是善于总结的,一般都要等大恶鱼离开之后,“菊花鱼”绽开“花蕾”,漂亮的“黑三道”才会得意洋洋大模大样地游出来,继续吃它的海底生物。

  深入到海底的摄影机镜头真的是很难决定取舍,美丽而富饶的西沙海底要拍摄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仅贝类就不胜枚举。我们拍摄了虎斑贝、扇贝,还有像面盆大的蚵贝,最名贵的要数赑(读bi),在西沙三个月我们见渔民仅采到一枚。据说这是自古以来就罕见的宝贝,“宝贝”一词的贝就指此贝。南海之中还有马蹄螺、唐冠螺等珍稀海螺。

  锦绣龙虾是虾类的极品,在海中它们蒇身很隐蔽,全都爪子朝上攀附在礁盘周围的洞穴内,两只长长的触角不时地舞动着,把握附近有没有危险,如果不安全,他们会迅速的转移。锦绣龙虾身长约一尺多,背和头上有很多鼓出的彩色颗粒,很像顶着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在龙虾的旁边常常会发现爬着一些红色的螃蟹,蟹背上的图案活象皱着双眉的关公脸,渔民形象地称这种蟹为关公蟹。

  梅花参是南海独有的珍贵海产。有的参足有一尺多长,比胳膊还粗,呈现桔黄颜色;身上有梅花似的突出花瓣;头上顶着一束花球,像戏装武士帽上的英雄球。梅花参一般在深海,捕捞很难。渔民们潜不到梅花参活动的深度,但也绝不会放弃,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渔民一旦发现海底有梅花参,就由几个捕捞手联合作业,轮换着下水就能把参捞上来。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将一根长约丈余的木杆绑上倒钩,杆尾拖着长绳;第一个捕捞能手手持这种自制的鱼镖杆,把它投向海底目标;鱼膘出手他就返回海面换气;再由第二个潜水能手入海,由于够不到鱼镖,只能提绳将镖向梅花参靠近一步,完成之后气力已尽,迅速返回海面;再换一名潜水捕捞能手下去,将绳头的鱼镖对准梅花参猛然叉去,梅花参就被捉住了。这种土法捕捞,虽然十分笨拙,但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海底世界真是妙不可言,只有摄影机才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它的风采,然而这又为难我们的摄影师了,因为五十年代我厂还没有水下摄影机。我们尝试了很多办法,最后发现把鱼缸贴在海平面上透过缸底拍摄效果很好,不仅海底世界清晰可见,而且还有放大功效。我们就专门制作了一口大鱼缸,用这种办法拍摄了海里鱼类世界的镜头。
两广福建沿海说潜水的确叫密水,这个没错的,小时候本地土著小孩都这么说的。
两广福建沿海说潜水的确叫密水,这个没错的,小时候本地土著小孩都这么说的。
乌良海 发表于 2014-6-10 08:25
两广福建沿海说潜水的确叫密水,这个没错的,小时候本地土著小孩都这么说的。
同意,我就是闽南人,闽南语里面就是这样说的。
珊瑚岛上的死光吗?
乌良海 发表于 2014-6-10 08:26
两广福建沿海说潜水的确叫密水,这个没错的,小时候本地土著小孩都这么说的。
云贵也把潜水叫“拽密功”,呵呵,很神奇的语言传播学例子。
不评论,就是来看看同志们的精彩回复的。
namelessfish 发表于 2014-6-10 09:24
同意,我就是闽南人,闽南语里面就是这样说的。
我猜是不是“眯”字。

就像有些方言,还保留了古雅的用语痕迹。白天叫“昼时”,吃饭叫“喋饭”



沕 ,音密(略短促)。

潜水,惠州话叫“沕水”。沕,就是潜(水),潜藏在水下。因此,很能潜水叫做“好晓沕水”,潜游得很远叫做“沕水沕唉好远”,一种很会潜水捕鱼的小鸟被叫做“沕水仔”。


广州称为寐水

潮汕称为避水


沕 ,音密(略短促)。

潜水,惠州话叫“沕水”。沕,就是潜(水),潜藏在水下。因此,很能潜水叫做“好晓沕水”,潜游得很远叫做“沕水沕唉好远”,一种很会潜水捕鱼的小鸟被叫做“沕水仔”。


广州称为寐水

潮汕称为避水

che 发表于 2014-6-10 08:19
西沙老渔民注:

关于牛群


首先,李准巡海时在伏波岛(晋卿岛)投放了雌雄牛、羊。

然后,46年收复西沙时确实带了6、7条海南黄牛上永兴岛;同时,当时也发现岛上尚有前人(法国人?日本人?中国先民?)遗留的牛。由于水草和气候适宜,牛丁兴旺。

结合你发的资料,到张导演拍片时,已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雄雌”了——天知道哪条牛是李准放养的!

谁能分出下面哪条牛是李准放养牛的后代么?


che 发表于 2014-6-10 08:19
西沙老渔民注:

关于牛群


首先,李准巡海时在伏波岛(晋卿岛)投放了雌雄牛、羊。

然后,46年收复西沙时确实带了6、7条海南黄牛上永兴岛;同时,当时也发现岛上尚有前人(法国人?日本人?中国先民?)遗留的牛。由于水草和气候适宜,牛丁兴旺。

结合你发的资料,到张导演拍片时,已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雄雌”了——天知道哪条牛是李准放养的!

谁能分出下面哪条牛是李准放养牛的后代么?

13301896_999984.jpg (51.3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6-10 11:26 上传

浩生者 发表于 2014-6-10 11:28
首先,李准巡海时在伏波岛(晋卿岛)投放了雌雄牛、羊。

然后,46年收复西沙时确实带了6、7条海南黄 ...
晋卿岛的牛很快就死光了,没能活下来。再说晋卿岛和东岛相隔十万八千里,黄牛没法游过去。

  抓拍美机入侵西沙的罪证

  登上永兴岛的当天,资调队民兵铁胆、王兴文就来告诉我们一个情况,他们说:“美国飞机每个星期四上午9∶30都要到我们西沙的上空转一圈,这是一种侵略行为。我国外交部已向美国提出了220多次严重抗议,但美帝拒不收敛恶迹。多次侵犯,我们都是目击者,由于没有摄影机,没把它拍下来。明天就是星期四了,可能还要来,你们敢不敢把它的侵犯罪行拍下来?”我告诉他,我还没怕过谁,朝鲜战场就与美国佬交过手,纸老虎一个,明天我们一定去拍。

  第二天上午,我和摄影师陈志强前往。我们登上岛上废弃的碉堡。我用草帽先把摄影机镜头盖住,怕他们看见有人摄影缩回去。王兴文与铁胆把国旗挂在麻凤桐树的树梢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9∶30整,飞机隆隆的声音从海上传来。我告诉陈志强:“准备拍!”很快就看见它几乎是贴着海面飞行,发出巨响向我们所处的位置飞来,带来的巨风把树枝都刮断了。我向陈志强下令:“开拍!”我们的摄影机开了,但比起眼前美国飞机发出的巨响,摄影机的声音微不足道。美机在我们的头顶上空来回地盘旋。陈志强扛着摄影机追着飞机不停地转圈拍,头都转晕了。飞机从我们的国旗前穿过,美国人在我们的领空真的是肆无忌惮。我们虽然成功的拍摄了这些镜头,记录了强盗对一个主权国家的肆意侵犯。但也深感南海诸岛问题的严重,在影片中给予了很多镜头,以引起我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

  美机飞临西沙上空时,岛上我们的民兵和渔民各个手举渔叉向他们强烈地抗议,让他们滚回去。我也义愤填膺和他们一起高喊:“滚!滚!”

  这架美机是一架侦察机,驾驶员看不真切,只看见一个大鼻套架在鼻子上很突出。后面的机舱门是打开的,门上挂一条铁链;一名长发女人端一架方型照相机,不时地搜索着拍照。奇怪的是这个女人袒胸露背只着三点式,可能是因为南海太热才着此行头。

  当陈志强拍摄了飞去的美机之后,我们正准备走下碉堡时。下面的民兵又喊起来:“张导演,美国飞机又回来了。赶快拍!”我一看,可不是,美机折头直冲我们又来了。

  我喊着:“再拍!”陈志强再次启动摄影机拍了起来。美国飞机在我们面前一圈、两圈、三圈,不停地转,陈志强也弄不清方向了,一直跟着拍。我们拍摄了足够长的镜头。我喊:“停!不拍了!”我们收起机器不理它了。

  在西沙拍片三个多月,每星期四上午9∶30都见美机在我领空出入,每次我们都把它收入镜头。拍摄任务完成回广州途中,正好也是一个星期四的上午,美机又来了。我们搭乘机帆船没有理它继续赶路,但美机故意向我们乘的机帆船俯冲过来,并不停地拍摄。会不会出问题呢?我感觉有些异样。果然两小时之后我们乘的船遇上了迎面驶来的美国军舰。我意识到可能有危险,便做了周密安排:让摄影师把机器扔下海,把胶片藏在船仓的隐蔽处;如遇盘问都说是渔民,谁都不许暴露身份;更不允许交出胶片。做完这些事,我们继续前进。还好美国军舰观察了一番之后,未做任何表示,与我们的机帆船擦肩驶过。我们平安地离开了南海海域,再转火车回到了北京。首次将美国第223次侵犯我国西沙领空的真实电影资料公布于世,揭露美国肆意践踏我国家主权的罪恶行径。我外交部据此形象资料第223次严正抗议美国的霸道行为,铁证如山。美国不得不重视此抗议,使我们的外交工作打了主动仗。
参考资料

http://lt.cjdby.net/thread-1783354-1-1.html

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时期美国入侵西沙史实
  螺岛的故事

  1958年4月,我与陈志强、向前摄影师三人登上了西沙群岛最南端的一个沙洲——螺岛,这个岛又被渔民们称为裸岛,这个名字既形象又恰当。因为在这个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除了一片珊瑚沙,可以说寸草不生。然而铺天盖地的小鸟使这个不毛之地看起来生动有趣多了。岛上的小鸟一律都是头朝南尾朝北卧着,走近些仔细一看,这个岛上的小鸟与西沙别的岛上的小鸟无异,也是到了繁殖的季节,它们忙着孵卵呢;见到有人走近,它们很不情愿地抱着蛋向前飞十几米,然后落地,继续头朝南尾朝北卧下工作。

  这个岛上除了小鸟之外,还有海龟。最主要的是还有九位象征主权的我们的渔民民兵资调队在上面生产、守卫。

  在资调队同志们的帮助下,我们支起一顶帆布帐篷,算是安了家。接下来就是要根据祖先传下来的遗训:每位上岛的人,必须栽几颗椰苗。我们取出携带的椰苗精心地选择了地点,把它们一一栽好。尽管我们和渔民们一样深知这个一片珊瑚白沙的小岛栽不活这些椰苗,但我们仍虔诚地做完了这一切,种一个希望。

  然而奇迹出现了,几天以后椰苗长出了新芽,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极富经验的老渔民告诉我们,那是椰苗自身的水份,要不了多久,它们还会死的。果然一个月之后,它枯萎了,看来螺岛将永远穿不上绿装了。

  九位螺岛的主人中有一位年长的老者,我们称他符大叔,他家世世代代在西沙捕捞水产为生,与西沙可以说血肉相连。尤其是他的父亲曾在螺岛与日本鬼子遭遇,鬼子用刺刀戳穿了他父亲的胸膛,他父亲誓死不投降 、不离开这个小岛,用鲜血和生命拼死守卫这块祖先留下的热土。到了他这一辈,更是不愿离开洒下他父亲热血的海岛。他继承父志,继续建设和守卫西沙,他讲述了1955年他们刚上螺岛生的一个故事。

  1945年日寇战败,蒋介石接收西沙,直到1955年蒋军才慑于新中国强大的威力从西沙逃到台湾。我海南渔民民兵自发地组织起了十几位世代到西沙捕捞的渔民民兵兄弟到永兴岛附近的海域边生产边守卫,符大叔讲:“我也是其中之一,这件事是我亲自经历的。”

  “有一天我们在永兴岛上生产,从南边驶来一艘南越军舰,军舰上都是南越军人。他们叫喊,西沙是他们的地方,并驱赶我们的渔民民兵离开永兴岛。我们不可能照办,就上前和他们论理。他们根本不听,并限定我们一周之内撤走。这是中国自己的地方,凭啥叫我们走?应该滚蛋的是他们。对!大家都这样说,不理他们,继续干活。过了一周,龟鳖们果真又来了。他们从舰上放下一辆水陆两用的小坦克,胡冲乱撞,强行把我们弄上军舰拉走,后来扔到现在我们待的这个裸岛上,并嘲笑说:‘你们不是热爱土地吗?这块地方给你们,好好热爱去吧!’这些狠心的南越鬼把我们送到这儿,存心想置我们于死地。因为我们失去了船,又没有供给,在这个寸草不生的岛上又缺乏淡水和食物,不几天就会渴死、饿死。”

  “我们决不能就这样死去!要活着回去揭露他们的罪行,和他们斗争。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为了生存我们下海捉生鱼充饥,没有淡水,我们就在礁盘里抓一种叫做蚵的海产,舔它身上的一点点淡水润润嗓子。老天有眼,在螺岛这个地方,天气很特别,只要看见天上有一团云,就能下两三个小时的雨,而云的周围依然是艳阳四射。雨水当然是淡水,算是救了命。我们掌握了这个规律,就收集了很多海风海浪带来的瓶子等器物洗净后盛满雨水,留着不下雨时用。”

  “怎么活着离开这荒凉的螺岛呢?这是我们非常发愁的事。我常出海,知道这里是一条国际航道,路过的船不少,就想了个办法,让大家看见有船通过时,就扬沙子呼救。前几次都失败了,航船没发现我们。我们就在海边堆起了更大的沙堆,看见有船经过时,大家集中力量拼命地扬沙,果然奏效,一艘路过的外国船只发现了我们。他们派一艘小舟把我们救上船。他们正好是友好国家的商船,驶住广州。我们就搭乘他们的商船离开了螺岛。商船途经永兴岛时,我们要求船长把我们放下来。他们很不理解,刚脱险境为什么还要入虎口呢?我们告诉他们:我们世世代代都靠这里生活,不能离开。就这样我们又回到了永兴岛。”

  这是一段多么动人的故事啊!在祖国西沙、南沙群岛采访拍片期间,我们听到过很多这样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我们的国防建设中民兵组织这支力量始终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螺岛,这么一个0.3平方公里的无人沙洲,南越鬼并没有放弃,他们曾化妆成海南渔民想长期霸占,被我已有警惕的民兵和海军发现以后,全部活捉。

  在这个岛上现在早已有了我们的驻军,并且还盖了楼房,从大陆运去的黄土种活了椰子和蔬菜。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已坚如磐石般地守卫着这片海疆!我们海南的渔民年年岁岁都可以自如平安地在周围海域进行渔业生产了。


西沙老渔民注:


“1955年蒋军才慑于新中国强大的威力从西沙逃到台湾。”

  1950年海南解放。同年,驻守的蒋军撤退台湾。


关于螺岛的故事

  1、55年是法国军舰,而不是南越军舰。

  2、我专门采写了55年发生的那件事。根本没有姓符的老渔民,只有姓符的青年渔民。

  3、整个事件发生过程完全不是老渔民所说。

  结论:老渔民在编故事。或时间太久,张导的记忆出错。


真实历史

1955年

1月25日
法国炮舰775号载运20余人在永兴岛登陆,建造坟墓一座。

6月11日
法国登陆艇一艘,以水陆坦克两辆、舢舨一只,载运16人在永兴岛登陆,于岛上建立高约1米,宽约0.5米的水泥碑,碑上写“ORNE 1955”。同日在北岛也建了类似水泥碑,此后琛航、南岛也相继发现此种水泥碑。

6月-7月
法国在琛航岛、南岛、北岛建立石碑。

8月13日
法国搜查永兴岛的中国海南水产会社,威吓中国渔民. 法登陆舰9019号,以小型机艇载法军20人在永兴岛登陆,并至我海南水产公司301号轮船员宿地附近进行搜查,企图胁迫我船员返回海南。

8月22日
法国命令永兴岛中国渔民退去,破坏中国纪念碑。法舰L9006号驶抵永兴岛抛锚,23日以机艇两艘载武装人员37人,分三队登陆搜查,宣称此岛为法国领土,强令我驻岛渔工返回海南,离岛前将岛上纪念碑捣毁。

西沙老渔民注:


“1955年蒋军才慑于新中国强大的威力从西沙逃到台湾。”

  1950年海南解放。同年,驻守的蒋军撤退台湾。


关于螺岛的故事

  1、55年是法国军舰,而不是南越军舰。

  2、我专门采写了55年发生的那件事。根本没有姓符的老渔民,只有姓符的青年渔民。

  3、整个事件发生过程完全不是老渔民所说。

  结论:老渔民在编故事。或时间太久,张导的记忆出错。


真实历史

1955年

1月25日
法国炮舰775号载运20余人在永兴岛登陆,建造坟墓一座。

6月11日
法国登陆艇一艘,以水陆坦克两辆、舢舨一只,载运16人在永兴岛登陆,于岛上建立高约1米,宽约0.5米的水泥碑,碑上写“ORNE 1955”。同日在北岛也建了类似水泥碑,此后琛航、南岛也相继发现此种水泥碑。

6月-7月
法国在琛航岛、南岛、北岛建立石碑。

8月13日
法国搜查永兴岛的中国海南水产会社,威吓中国渔民. 法登陆舰9019号,以小型机艇载法军20人在永兴岛登陆,并至我海南水产公司301号轮船员宿地附近进行搜查,企图胁迫我船员返回海南。

8月22日
法国命令永兴岛中国渔民退去,破坏中国纪念碑。法舰L9006号驶抵永兴岛抛锚,23日以机艇两艘载武装人员37人,分三队登陆搜查,宣称此岛为法国领土,强令我驻岛渔工返回海南,离岛前将岛上纪念碑捣毁。
  抢救日本冲绳渔民

  1958年4月在西沙拍片,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一位日本冲绳渔民被鲨鱼袭击,生命受到威胁,我们伸出友谊之手,挽救了这位渔民的生命。这一反映中日人民之间友好的情节是我原剧本中没有的,又非常生动感人,我就及时地把它拍摄了下来。

  4月中旬的一天,我在西沙一礁盘上拍水下动物世界时发现,在礁盘外的海湾停留着一只奇异的机轮船,就问资调队的民兵铁胆,“哪船是怎么回事?”他用手指着礁盘内几个在水上作业的人,告诉我:“是日本人的。”我仔细望去,只见几个日本人各个戴着觅水镜在海中快速地游行,每个人的腰间都系着一根约30米长的绳子,绳头拴着一根竹筒,水手们把头扎在水中好像在寻觅什么东西,几分钟以后,忽然把头从水中扬起“呼”地换一口气,马上又一头扎下去。我不明白这些人是什么人,在干什么?铁胆告诉我,他们是日本琉球渔民,经常到我们南海附近来捕捞马蹄螺,都是劳动人民。

  马蹄螺五光十色非常漂亮,形状就象埃及的金字塔,是名贵的贝类,在日本有身份的妇女大衣上才钉几颗当扣子,闪闪发亮光彩夺目。我观察这些冲绳人很久,发现他们的确很有本领,埋着头通过觅水镜向海底搜索,憋着气几分钟才抬起头“呼”地吸一口气,一旦发现马蹄螺,一个“猛子”钻到海底拿到它,然后拽近绳头的竹筒把螺放进筒下网兜内,就继续寻找新的目标去了。在海底寻找一只螺要费很长时间,拿到它也很不容易,冲绳人很辛苦,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他们。

  几天以后,我们正在岛上拍摄,忽然发现冲绳渔民的渔船发出求救的信号。我请船上的信号员讯问情况,回答说:“他们有一个人被鲨鱼咬伤了,请求救援。”我派一只小船划过去了解伤情,回来的同志说,一个渔民肘弯被鲨鱼咬伤了一大块,只连着一层皮了,又被海水泡过,很危险。我们岛上一位过去曾在连队任过指导员的李某讲:“日本人,我们不管!”我想起铁胆说过的那句话,“他们是劳动人民。”因此我决定给予援助。我派人把伤者赶快接上岛,请我们的付医生急救。付医生一见心慌了,一是她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缺乏实践经验;二是岛上医疗器械药品都不全;三是伤口的确吓人。能不能治好说实话我也没有把握,出了事故怎么办?我们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冲绳的船长。船长回答说:“治不好不会怨中国人的”。小付医生这才壮着胆子为伤者消毒,缝合伤口、上药、包扎,精心治疗。这位日本兄弟也真是福大命大,一个星期后,伤口竟愈合了。冲绳的船长和全体人员非常感激,说了很多感谢的话,最后说他们没有中国货币,愿用捞来的全部马蹄螺来答谢我们。我们当然不会收他们用生命换来的马蹄螺。海南渔民还把从大陆刚运来的新鲜蔬菜和大肉等副食品奉送给这些辛苦的日本人民。他们感动得直流泪。后来他们停止了捕捞马蹄螺,全体船员下海网了20条两尺多长的马蛟鱼,并精心地制作10付玳瑁表带,列队送到了我们手上。我们用镜头如实地记录了中日人民之间真诚的友谊。

  负伤的渔民决定第二天离岛回冲绳,没想到我们的那位李同志又节外生枝。他提出要把这个渔民交给国家外交部,经过外交途径交还日本。我一听觉得不对劲。抢救冲绳渔民本来是做了一件好事,如果按李的意见,好事就变了味,而且还增加国家的负担,还是就地交还给冲绳的船长。李坚持要按外交途径走,并质问我:“出了事谁负责?”“我负责!”我也没有客气。在岛上我职务最高,他们封我“岛王”,这时候“岛王”的权利算是发挥了作用。他不再吭声了。冲绳渔民欢乐地离开了。我们的镜头送了好远好远,直到消失在视线里看不见了。
华盛顿红军 发表于 2014-6-10 09:34
云贵也把潜水叫“拽密功”,呵呵,很神奇的语言传播学例子。
同为西南官话的鄂西片区叫“扎密功”
柔情如梦 发表于 2014-6-10 13:30
同为西南官话的鄂西片区叫“扎密功”
我们湖南叫“栽密子”
奇怪的是这个女人袒胸露背只着三点式,可能是因为南海太热才着此行头。

这个猜测好搞笑啊
che 发表于 2014-6-10 13:35
我们湖南叫“栽密子”
由此可知,潜水称为“密”大概是古代汉语的遗孓。
尼米兹 发表于 2014-6-10 13:44
这个猜测好搞笑啊
我军怒汉挥舞鱼叉,愤怒围观美国比基尼泳装女兵~~~~~~~~~~~~
比基尼女兵{:soso_e144:}
都收回来,一个都不能少
西沙真是个好地方,只是离大陆太远了
乌良海 发表于 2014-6-10 08:25
两广福建沿海说潜水的确叫密水,这个没错的,小时候本地土著小孩都这么说的。
确实是说mi 水!
che 发表于 2014-6-10 13:50
我军怒汉挥舞鱼叉,愤怒围观美国比基尼泳装女兵~~~~~~~~~~~~
哥有罪,哥看成怒挥三叉了


现在海南黄牛都给做试管婴儿,生出原产于英国的阿伯丁、安格斯和金卡丁等“安格斯牛”,做牛排很好吃。运些到东岛、钓鱼岛援交。

“安格斯牛”以被毛黑色和无角为其重要特征,故也称其为无角黑牛。该牛体躯低翻、结实、头小而方, 额宽,体躯宽深,呈圆筒形,四肢短而直,前后档较宽,全身肌肉丰满,具有现代肉牛的典型体型。安格斯牛成年公牛平均活重700--900千克,母牛500--600千克,犊牛平均初生重25—32千克,成年体高公母牛分别为130.8厘米和118.9厘米。
生产性能
安格斯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被认为是世界上专门化肉牛品种中的典型品种之一。表现早熟,胴体品质高,出肉多。屠宰率一般为60%一65%,哺乳期日增重900—1000克。育肥期日增重(1.5岁以内)平均0.7—0.9千克。肌肉大理石纹很好。
该牛适应性强,耐寒抗病。缺点是母牛稍具神经质。

现在海南黄牛都给做试管婴儿,生出原产于英国的阿伯丁、安格斯和金卡丁等“安格斯牛”,做牛排很好吃。运些到东岛、钓鱼岛援交。

“安格斯牛”以被毛黑色和无角为其重要特征,故也称其为无角黑牛。该牛体躯低翻、结实、头小而方, 额宽,体躯宽深,呈圆筒形,四肢短而直,前后档较宽,全身肌肉丰满,具有现代肉牛的典型体型。安格斯牛成年公牛平均活重700--900千克,母牛500--600千克,犊牛平均初生重25—32千克,成年体高公母牛分别为130.8厘米和118.9厘米。
生产性能
安格斯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被认为是世界上专门化肉牛品种中的典型品种之一。表现早熟,胴体品质高,出肉多。屠宰率一般为60%一65%,哺乳期日增重900—1000克。育肥期日增重(1.5岁以内)平均0.7—0.9千克。肌肉大理石纹很好。
该牛适应性强,耐寒抗病。缺点是母牛稍具神经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