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推荐]愚蠢小猪:从文化革命到工业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19:20
作者:愚蠢小猪
http://www.wyzxwyzx.com/xuezhe/yuchunxiaozhu/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

联系小猪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B]
从文化革命到工业革命
[/B]


[B]
第一节 前言[/B]


并非所有的人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文明的基础,虔诚的宗教信徒或极端一点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可能会认为物质是身外之物,精神上的安宁和快乐才是真正的财富。这话当然不错,但他们起码要先穿衣吃饭,享用了物质产品之后才有机会做这种思考。而谈到现代工业社会时,会有更多的人习惯性的从环境保护、自然主义、传统文化等角度进行抵制。但无论如何,现代工业(包括已经工业化的农牧业、服务业)创造的财富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并且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道德、伦理,与我们的文明密不可分。譬如,崇尚绝对绿色食品的人应当知道,只有在化肥、农药、现代水利工程的支持下,目前的粮食单产才能超过前工业化时代数倍,即使有农民愿意放弃使用化肥和农药,如果不使用制种企业提供的优选种子,除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他很难有多少粮食可供他人食用。认为现代生活方式带来了癌症与爱滋病的人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前工业时代的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不喜欢现代工业品的单调,偏爱手工制品的质朴的朋友,恐怕在批判工业化摧残传统文化之余,已经忘记了正是工业化带来的闲暇才第一次允许多数平民有意识的用艺术来装饰生活,而现代的手工艺品也多半使用了钢制工具、油漆等工业产品来保证工艺品的质量和制造速度。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现代工业,大部分人类必须从事农牧业,才能保证食物的充足供应,若是没有了现代化的医疗体系,只有靠高达30%的婴儿死亡率,我们才能抵御遗传病的威力,而手工业固然质朴无污染,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匮乏与单调(超出任何工业产品的单调).......这里不需要再继续列举前工业化社会的弊端,光是上面这几桩前工业化社会的普遍特征,想必就足以让大多数工业化的批评者重新考虑他们的意见了。事实上,由于人类已经习惯了工业化社会的生活,大部分人都把现代工业的许多成就当成了自然的恩赐,因此,工业化的批评者往往忽视了工业化的力量和必要性,仅仅把目光集中在工业化的弊端上,得出工业化弊大于利的错误结论。而他们的批判的错误之处又恰好从反面证明了工业化与人类文明结合的紧密程度。

无论如何,这个星球的绝大部分人口已经生活在一个被工业化改造过的世界里。即便是纯粹的农业国家,如果它不能从外界输入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等工业产品,也将会陷入饥荒与战乱之中。那么,什么是工业社会,它与前工业社会有什么区别?


[B]第二节 现代工业的基本结构[/B]


生产农产品,比如苹果。需要种植苹果树,灌溉施肥N年后,开花结果。如果这个时候,市场的需求变成了梨子,不能指望苹果树上能结出梨子,只有重新种梨树,如果没有其它土地,还需要把苹果树砍了留出空地。这样,苹果和梨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市场经济通过看不见的手,使市场上农产品品种繁多。

如何生产工业产品?比如造汽车。方法很多,最有效益效率最高的一种是种小麦,运到日本,然后用空船把日本的汽车运回来。时间几个月就够,然后调动积极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多种多得。在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不仅能换回汽车,还能换回新干线,万吨巨轮......

现在介绍一种效益最低,效率最低的一种方法。首先要设计,要掌握很多知识。比如设计发动机,要有燃烧理论,如何进气排气,如何涡轮增压,还要流体力学的知识。悬挂系统操纵系统的设计需要自动控制理论。外观设计还要有美学、空气动力、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可以从国外的教科书上抄来,但问题是教科书的内容其实只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深入提高,需要培训人才,建立各种实验室,不断摸索提高。这阶段基本是纸上谈兵,可以吃,可以用的产品根本见不着,效益是极低的,浪费是极大的。做实验的过程就是浪费的过程。

设计后,还要如何实现。需要各种钢材,为了达到预期的性能,钢材的合金成分如何,如何冶炼,如何热处理,又需要大量的材料知识和建立材料实验室。还需要各种树脂及非金属材料,又需要对化学进行研究,建立各种化学实验室。有了这些基本素材还不够,还要想办法加工成各种形状,于是各种成型工艺的研究,模具如何设计,工艺流程如何安排,这又需要建立大量的实验室。汽车的电子和控制系统,需要半导体,于是需要建立半导体的各种研究机构。建立这些实验室又是低效益的过程。

这些基础素材整备后,要加工成具体的部件,如生产车身、底盘、支架等。加工这些部件,不能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需要使用机床。需要建立机床工业。零件的初成型需要大型锻压机械,几千吨的平常事。精加工则需要各种金切机床。这些机床的设计制造,需要大量的知识、实验和时间。有了通用机床后,还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设计制造组合机床和专业生产线。为了保证质量的一致性,生产的自动化,还要数字控制,电子工业......

有了这些上面这些上游产业后,建立车身、底盘、支架等下游产业就很容易。把设计、机床、材料、工艺一组合,产品就出来了,然后最终拼装成整车。



图1则是上述生产汽车的图解说明,现代工业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1 现代工业的基本结构(箭头代表物质产品的主要流动方向)

现代工业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如汽车(日文为自动车)、电器电子用品等,需要用各种基本配件(日文为部品)进行组装。生产各种基本配件所需要的原材料,则依赖以材料科学、化学为中心的现代冶金工业和现代化学工业,还要有物理学知识做整个产业的基础。进一步,为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提供原料的上游产业是矿业。矿物的探查、采掘,需要利用高技术和高技术机器设备,所以需要高技术的机械工业提供产业机器。高技术机械工业还为基本配件制造业和组装业提供各种产业机械、工作机械和模具(日文为金型)。在这个现代工业化社会中,最终产品是由整个现代工业体系提供的,各个部门、工序缺一不可。

可以把整个现代工业体系想象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由钢铁(冶金)、化学、机械、电子(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部门组成的基干产业是现代工业这棵大树的根干。与之对应,由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用于人才再生产的教育人才组成的生产知识体系则是现代工业国家的脊梁。由于基干产业提供的技术和工业母机满足了绝大部分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的基本需求,其他工业部门只有依附于基干产业,才可能用工业化的效率产出大多数人愿意接受的最终产品,所以相对于基干产业,其他工业部门只是根干上长出的枝条而已。

站在基干产业的角度观察,各种纷繁的最终工业产品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比如汽车和坦克就没有本质区别,选择合适的钢材,更换模具,调整机器设备,组装汽车的生产线可以生产出坦克的车体和动力部分,至于电子设备部分,元件与结构的通用化比机械部分更甚。反过来,一个能制造坦克的重工业系统也可以生产出汽车。汽车和飞机也没有本质区别,战后日本被禁止生产飞机,造飞机的转行造汽车,现在日本资本逐步挣脱限制,本田的飞机又造出来了。基干产业不仅体现为民用科技力量,也是国防工业的基础,对于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言,基干产业的水平反映在任何一件最终产品上,无论是汽车还是钢笔,还是步枪或导弹。反过来说,观察单个综合性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准,就可以反推出这个国家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它是先进的工业国家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它的技术力是突飞猛进,还是停滞不前。

30年代日本可以造大和战舰,零式战斗机,中国却只能仿制汉阳造步枪,说明了两国当时巨大的工业差距,解释了中国的一溃千里。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今的中国,很不幸,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还是70年代的技术,中国70年代末可以独立生产大型喷气客机,现在却不能,大量的武器装备依靠进口。诚然,中国的家电、手机等许多轻工业等得到了大发展,但制造他们的工厂使用的是外国的材料、基本配件、机械设备,我们的高速公路修的纵横交错,却不得不应用进口机械修筑,就连设计路面路基所需要的基本技术指标,也必须从国外引进,这种“繁荣”反映的是外国基干产业的技术实力,反映的是中国自主基干产业的堕落与崩溃。

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必须结合成完整的体系才有意义,现代化产品是各门类技术协调配合的结果,而不是单项技术的指标竞赛。比如40年前日本的新干线开通,被命名为“光”,一般的理解是因速度快而得名。其实不是,而是新干线的诞生地,国立铁道研究所的所在地——光町。到日本光町国立铁道研究所去见学,参观初代新干线,不禁感慨万千。因为即使以当时的标准,单项技术竟是如此粗糙,但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空气动力等各门类专业人才合力攻关,互相协调,终于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一个新时代,并为继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样,苏联的米格-25曾是划时代的战斗机,一度被西方看做苏联工业的奇迹,但直到苏联飞行员叛逃日本,整个世界才发现米格25并没有应用任何最前沿的技术,只是通过精密的配合,把已经成熟的的各项技术都发挥到了极限。结果在保证米格25的速度,操控性等指标超出同时代西方战斗机的同时,还做到了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日本和苏联能在二战的废墟中崛起,正是靠的这种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

与之对比,今天中国的体制改革,给企业松绑放权,逼迫科研机构自负盈亏,对于同属国有的企业还要求产权清晰,分家分个明白彻底。这些措施或许极大调动了个人牟利的积极性,提高了少数优质资产的收益率,但10000条舢板并不等与航空母舰,基干产业的组织性协调性土崩瓦解了,个人的积极性再高,整个国家也不再具有开发高速列车、大型客机的能力,不能为繁荣的轻工业提供成套设备,曾经独立建造大型客机的工厂满足于为美国的波音制造飞机零件,曾经独立开发机车,铁路信号系统的铁路部门则准备引进日本的新干线。到株洲、长春等中国铁路工业的摇篮去见学,大部分的技术突破都诞生在20年前,基干产业已经堕落如此,不全盘引进外国技术又有什么办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基干产业已经不得不被彻底放弃了,从一个先进工业国家演变成落后国家。

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发展必须循序渐进。新技术是源于旧技术的积累,必须基于现有的产业和技术去创造发明更高性能的新机器、新技术。光靠积极性、激励机制,没有独立的基干产业和技术开发体系,任何先进技术也不会凭空产生。譬如现在使用的P4源于最初的4004芯片,而4004又源于最初的集成电路和晶体管。现代的波音飞机源于最初的707,而707又源于波音为军方生产的战略轰炸机,日本理光公司是半导体产业关键设备步进曝光机的领导企业,它的技术蓄积源于其前身,1917年设立的为海军制造光学瞄准镜的日本光学。理光的竞争者佳能公司,它的前身是1933年设立的从日本光学转移技术的精机光学研究所。这两家公司战败后从事民用照相机生产,也是照相机的领导厂家。独立技术水平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起来的,其中绝对没有任何取巧的可能,一个把为外国的基干产业做配套加工的国家,一个放弃了独立的基干产业的国家,即使有再大的雄心壮志,给技术人员再高的悬赏,也不可能发明出任何能真正为中国造福的技术。东京旧称江户,江户博物馆是东京历史的见证,其实也是日本历史的缩影。在博物馆的现代部分,展示的是日本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黄包车、第一辆摩托、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电视、第一台洗衣机……。这些粗糙幼稚的展品,记载了日本迈入先进国家的历史,我们的国家曾经在20余年时间内,从手工敲打机器零件,肩拉人扛修建大坝发展到能独立开发数控机床、自主建造大型水利枢纽,这段辉煌的历史还有人记得吗?当然,必须承认,我们那时的工业技术依然很落后,但我们拥有独立的基干产业和研发体系,能够不断攀爬技术的高峰,这是国家的希望所在。1952年中国制造第一台完全国产的蒸汽机车,西方国家和日本大致在同一时间废弃了所有的燃煤机车,我们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但这种“落后”的技术成果,对于整个国家的未来比引进10条高速铁路更有价值。因为开发这种“落后”技术的过程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给了第一代自主培养的大学生锻炼能力的机会,造就了工业的脊梁。而今,昨日的辉煌被看成愚昧,曾经的自豪变成自卑,在中国不断用外国的机车、外国的钢材、外国的芯片装备自己的工业系统时,我们不禁要问自己,前途何在?

农业经济时代个人是生产的主体,使用简单生产工具进行重复性劳动。而现代工业经济以普遍使用先进机械,整个社会互相配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大生产为特征。在工业社会中,生产是由人和机器组合而成的工业体系来完成的,机器有远远超过人的体力和精力,能够达到人力远远不及的生产效率。人在生产中只是设计和操作机器。整个现代工业社会其实就像一台机器,具有高度组织化社会结构的,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方能运转。现代工业生产的主体是大工业体系,其生产力几乎没有上限,只受制于能够获得的资源和市场。即使农业,也是现代工业的结果,没有现代工业提供的化肥、农药、农机、种子等工业产品,农业的单产会大大降低,不能养活现在这么多人口。下表是日本米生产的能源收支。

年分总投入劳动力机械肥料农药燃料灌溉其它产出收支
19509,1501,1201,3702,40060801,5502,57011,6002,450
197447,07044015,9509,8201,9501,8702,72014,32017,700-29,370

表1 日本米生产的能源收支(1950、74年)
(此表由宇田川武俊推计,根据槌田敦的《石油文明の次は何か》P29。统计每公顷的能源投入产出,单位是千卡)。1974年的米生产出现了明显的能源投入产出赤字,劳动力的投入则微不足道。从世界范围看,世界的谷物生产,1950年每吨谷物生产消费的能源,用石油折算是0.44桶,1985年增加到1.14桶(《データ世界经济》P56)。中国的农业问题,实质是源于“世界工厂”导致的资源大量流出。

上表说明,即使在最古老的行业——农业中,零散的个人积极性在工业体系这个钢铁怪物面前也是渺小的,至于其他产业,统一的工业体系的效率更是远远超过零散的人力。早期的机器缺乏灵活性,只适合进行规格化大规模生产,但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进展,机器的柔性逐步增强,不断取代人在生产中的位置。目前,由于机器技术的发展,在整个工业生产链中,人工已经被大量取代,只是在最后的组装环节,由于品种多,单次装配批量小,不可能为每种装配单独设计自动生产线,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工业社会中的人要么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准,从事机器不能涉足的智能领域,或者提高积极性,从事简单机械的装配业,与机器的效率竞争,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否则就只能被工业时代无情的甩掉,与哀鸿遍野的非洲、硝烟弥漫的中东、遍布游击队的拉丁美洲相比,我们确实有自豪之处,因为我们用廉价的,曾经在完整的工业-义务教育体系中受过训练的劳动力为本钱,挤上了全球工业体系(其实是西方的工业体系)的最后一节车厢,而他们已经被碾到了车轮下面,但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他国家的人口受到简单训练,这个位置也是岌岌可危的。被甩到车轮下面的民族大多转向简单农业养活人口,或是向西方乞求援助,并用宗教麻醉自己,维系生存。

在农业社会,人是生产的主体,于是依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由贵金属体现。而现代工业社会,工业体系是生产的主体。货币脱离了贵金属成为符号,只是物资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巨大社会工业机器的润滑剂,与价值规律并不相干。工业时代的经济,归根到底是有没有能力获得资源,有没有能力把资源加工成各种产品,这种能力就是技术力。热战时生产线上开出的是坦克,直接掠夺资源。冷战时生产线上开出的是汽车,“等价”交换大量的资源,在这样一个体系中,中国为所谓自由市场的假象所迷惑,看不到西方世界财阀横行的本质,逐步的走向歧途。为了更好的分析现实,我们先看看历史。

现代工业社会是如何建立的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1 14:29:08编辑过]
作者:愚蠢小猪
http://www.wyzxwyzx.com/xuezhe/yuchunxiaozhu/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

联系小猪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B]
从文化革命到工业革命
[/B]


[B]
第一节 前言[/B]


并非所有的人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文明的基础,虔诚的宗教信徒或极端一点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可能会认为物质是身外之物,精神上的安宁和快乐才是真正的财富。这话当然不错,但他们起码要先穿衣吃饭,享用了物质产品之后才有机会做这种思考。而谈到现代工业社会时,会有更多的人习惯性的从环境保护、自然主义、传统文化等角度进行抵制。但无论如何,现代工业(包括已经工业化的农牧业、服务业)创造的财富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并且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道德、伦理,与我们的文明密不可分。譬如,崇尚绝对绿色食品的人应当知道,只有在化肥、农药、现代水利工程的支持下,目前的粮食单产才能超过前工业化时代数倍,即使有农民愿意放弃使用化肥和农药,如果不使用制种企业提供的优选种子,除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他很难有多少粮食可供他人食用。认为现代生活方式带来了癌症与爱滋病的人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前工业时代的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不喜欢现代工业品的单调,偏爱手工制品的质朴的朋友,恐怕在批判工业化摧残传统文化之余,已经忘记了正是工业化带来的闲暇才第一次允许多数平民有意识的用艺术来装饰生活,而现代的手工艺品也多半使用了钢制工具、油漆等工业产品来保证工艺品的质量和制造速度。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现代工业,大部分人类必须从事农牧业,才能保证食物的充足供应,若是没有了现代化的医疗体系,只有靠高达30%的婴儿死亡率,我们才能抵御遗传病的威力,而手工业固然质朴无污染,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匮乏与单调(超出任何工业产品的单调).......这里不需要再继续列举前工业化社会的弊端,光是上面这几桩前工业化社会的普遍特征,想必就足以让大多数工业化的批评者重新考虑他们的意见了。事实上,由于人类已经习惯了工业化社会的生活,大部分人都把现代工业的许多成就当成了自然的恩赐,因此,工业化的批评者往往忽视了工业化的力量和必要性,仅仅把目光集中在工业化的弊端上,得出工业化弊大于利的错误结论。而他们的批判的错误之处又恰好从反面证明了工业化与人类文明结合的紧密程度。

无论如何,这个星球的绝大部分人口已经生活在一个被工业化改造过的世界里。即便是纯粹的农业国家,如果它不能从外界输入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等工业产品,也将会陷入饥荒与战乱之中。那么,什么是工业社会,它与前工业社会有什么区别?


[B]第二节 现代工业的基本结构[/B]


生产农产品,比如苹果。需要种植苹果树,灌溉施肥N年后,开花结果。如果这个时候,市场的需求变成了梨子,不能指望苹果树上能结出梨子,只有重新种梨树,如果没有其它土地,还需要把苹果树砍了留出空地。这样,苹果和梨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市场经济通过看不见的手,使市场上农产品品种繁多。

如何生产工业产品?比如造汽车。方法很多,最有效益效率最高的一种是种小麦,运到日本,然后用空船把日本的汽车运回来。时间几个月就够,然后调动积极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多种多得。在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不仅能换回汽车,还能换回新干线,万吨巨轮......

现在介绍一种效益最低,效率最低的一种方法。首先要设计,要掌握很多知识。比如设计发动机,要有燃烧理论,如何进气排气,如何涡轮增压,还要流体力学的知识。悬挂系统操纵系统的设计需要自动控制理论。外观设计还要有美学、空气动力、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可以从国外的教科书上抄来,但问题是教科书的内容其实只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深入提高,需要培训人才,建立各种实验室,不断摸索提高。这阶段基本是纸上谈兵,可以吃,可以用的产品根本见不着,效益是极低的,浪费是极大的。做实验的过程就是浪费的过程。

设计后,还要如何实现。需要各种钢材,为了达到预期的性能,钢材的合金成分如何,如何冶炼,如何热处理,又需要大量的材料知识和建立材料实验室。还需要各种树脂及非金属材料,又需要对化学进行研究,建立各种化学实验室。有了这些基本素材还不够,还要想办法加工成各种形状,于是各种成型工艺的研究,模具如何设计,工艺流程如何安排,这又需要建立大量的实验室。汽车的电子和控制系统,需要半导体,于是需要建立半导体的各种研究机构。建立这些实验室又是低效益的过程。

这些基础素材整备后,要加工成具体的部件,如生产车身、底盘、支架等。加工这些部件,不能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需要使用机床。需要建立机床工业。零件的初成型需要大型锻压机械,几千吨的平常事。精加工则需要各种金切机床。这些机床的设计制造,需要大量的知识、实验和时间。有了通用机床后,还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设计制造组合机床和专业生产线。为了保证质量的一致性,生产的自动化,还要数字控制,电子工业......

有了这些上面这些上游产业后,建立车身、底盘、支架等下游产业就很容易。把设计、机床、材料、工艺一组合,产品就出来了,然后最终拼装成整车。



图1则是上述生产汽车的图解说明,现代工业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1 现代工业的基本结构(箭头代表物质产品的主要流动方向)

现代工业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如汽车(日文为自动车)、电器电子用品等,需要用各种基本配件(日文为部品)进行组装。生产各种基本配件所需要的原材料,则依赖以材料科学、化学为中心的现代冶金工业和现代化学工业,还要有物理学知识做整个产业的基础。进一步,为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提供原料的上游产业是矿业。矿物的探查、采掘,需要利用高技术和高技术机器设备,所以需要高技术的机械工业提供产业机器。高技术机械工业还为基本配件制造业和组装业提供各种产业机械、工作机械和模具(日文为金型)。在这个现代工业化社会中,最终产品是由整个现代工业体系提供的,各个部门、工序缺一不可。

可以把整个现代工业体系想象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由钢铁(冶金)、化学、机械、电子(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部门组成的基干产业是现代工业这棵大树的根干。与之对应,由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用于人才再生产的教育人才组成的生产知识体系则是现代工业国家的脊梁。由于基干产业提供的技术和工业母机满足了绝大部分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的基本需求,其他工业部门只有依附于基干产业,才可能用工业化的效率产出大多数人愿意接受的最终产品,所以相对于基干产业,其他工业部门只是根干上长出的枝条而已。

站在基干产业的角度观察,各种纷繁的最终工业产品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比如汽车和坦克就没有本质区别,选择合适的钢材,更换模具,调整机器设备,组装汽车的生产线可以生产出坦克的车体和动力部分,至于电子设备部分,元件与结构的通用化比机械部分更甚。反过来,一个能制造坦克的重工业系统也可以生产出汽车。汽车和飞机也没有本质区别,战后日本被禁止生产飞机,造飞机的转行造汽车,现在日本资本逐步挣脱限制,本田的飞机又造出来了。基干产业不仅体现为民用科技力量,也是国防工业的基础,对于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言,基干产业的水平反映在任何一件最终产品上,无论是汽车还是钢笔,还是步枪或导弹。反过来说,观察单个综合性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准,就可以反推出这个国家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它是先进的工业国家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它的技术力是突飞猛进,还是停滞不前。

30年代日本可以造大和战舰,零式战斗机,中国却只能仿制汉阳造步枪,说明了两国当时巨大的工业差距,解释了中国的一溃千里。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今的中国,很不幸,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还是70年代的技术,中国70年代末可以独立生产大型喷气客机,现在却不能,大量的武器装备依靠进口。诚然,中国的家电、手机等许多轻工业等得到了大发展,但制造他们的工厂使用的是外国的材料、基本配件、机械设备,我们的高速公路修的纵横交错,却不得不应用进口机械修筑,就连设计路面路基所需要的基本技术指标,也必须从国外引进,这种“繁荣”反映的是外国基干产业的技术实力,反映的是中国自主基干产业的堕落与崩溃。

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必须结合成完整的体系才有意义,现代化产品是各门类技术协调配合的结果,而不是单项技术的指标竞赛。比如40年前日本的新干线开通,被命名为“光”,一般的理解是因速度快而得名。其实不是,而是新干线的诞生地,国立铁道研究所的所在地——光町。到日本光町国立铁道研究所去见学,参观初代新干线,不禁感慨万千。因为即使以当时的标准,单项技术竟是如此粗糙,但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空气动力等各门类专业人才合力攻关,互相协调,终于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一个新时代,并为继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样,苏联的米格-25曾是划时代的战斗机,一度被西方看做苏联工业的奇迹,但直到苏联飞行员叛逃日本,整个世界才发现米格25并没有应用任何最前沿的技术,只是通过精密的配合,把已经成熟的的各项技术都发挥到了极限。结果在保证米格25的速度,操控性等指标超出同时代西方战斗机的同时,还做到了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日本和苏联能在二战的废墟中崛起,正是靠的这种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

与之对比,今天中国的体制改革,给企业松绑放权,逼迫科研机构自负盈亏,对于同属国有的企业还要求产权清晰,分家分个明白彻底。这些措施或许极大调动了个人牟利的积极性,提高了少数优质资产的收益率,但10000条舢板并不等与航空母舰,基干产业的组织性协调性土崩瓦解了,个人的积极性再高,整个国家也不再具有开发高速列车、大型客机的能力,不能为繁荣的轻工业提供成套设备,曾经独立建造大型客机的工厂满足于为美国的波音制造飞机零件,曾经独立开发机车,铁路信号系统的铁路部门则准备引进日本的新干线。到株洲、长春等中国铁路工业的摇篮去见学,大部分的技术突破都诞生在20年前,基干产业已经堕落如此,不全盘引进外国技术又有什么办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基干产业已经不得不被彻底放弃了,从一个先进工业国家演变成落后国家。

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发展必须循序渐进。新技术是源于旧技术的积累,必须基于现有的产业和技术去创造发明更高性能的新机器、新技术。光靠积极性、激励机制,没有独立的基干产业和技术开发体系,任何先进技术也不会凭空产生。譬如现在使用的P4源于最初的4004芯片,而4004又源于最初的集成电路和晶体管。现代的波音飞机源于最初的707,而707又源于波音为军方生产的战略轰炸机,日本理光公司是半导体产业关键设备步进曝光机的领导企业,它的技术蓄积源于其前身,1917年设立的为海军制造光学瞄准镜的日本光学。理光的竞争者佳能公司,它的前身是1933年设立的从日本光学转移技术的精机光学研究所。这两家公司战败后从事民用照相机生产,也是照相机的领导厂家。独立技术水平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起来的,其中绝对没有任何取巧的可能,一个把为外国的基干产业做配套加工的国家,一个放弃了独立的基干产业的国家,即使有再大的雄心壮志,给技术人员再高的悬赏,也不可能发明出任何能真正为中国造福的技术。东京旧称江户,江户博物馆是东京历史的见证,其实也是日本历史的缩影。在博物馆的现代部分,展示的是日本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黄包车、第一辆摩托、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电视、第一台洗衣机……。这些粗糙幼稚的展品,记载了日本迈入先进国家的历史,我们的国家曾经在20余年时间内,从手工敲打机器零件,肩拉人扛修建大坝发展到能独立开发数控机床、自主建造大型水利枢纽,这段辉煌的历史还有人记得吗?当然,必须承认,我们那时的工业技术依然很落后,但我们拥有独立的基干产业和研发体系,能够不断攀爬技术的高峰,这是国家的希望所在。1952年中国制造第一台完全国产的蒸汽机车,西方国家和日本大致在同一时间废弃了所有的燃煤机车,我们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但这种“落后”的技术成果,对于整个国家的未来比引进10条高速铁路更有价值。因为开发这种“落后”技术的过程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给了第一代自主培养的大学生锻炼能力的机会,造就了工业的脊梁。而今,昨日的辉煌被看成愚昧,曾经的自豪变成自卑,在中国不断用外国的机车、外国的钢材、外国的芯片装备自己的工业系统时,我们不禁要问自己,前途何在?

农业经济时代个人是生产的主体,使用简单生产工具进行重复性劳动。而现代工业经济以普遍使用先进机械,整个社会互相配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大生产为特征。在工业社会中,生产是由人和机器组合而成的工业体系来完成的,机器有远远超过人的体力和精力,能够达到人力远远不及的生产效率。人在生产中只是设计和操作机器。整个现代工业社会其实就像一台机器,具有高度组织化社会结构的,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方能运转。现代工业生产的主体是大工业体系,其生产力几乎没有上限,只受制于能够获得的资源和市场。即使农业,也是现代工业的结果,没有现代工业提供的化肥、农药、农机、种子等工业产品,农业的单产会大大降低,不能养活现在这么多人口。下表是日本米生产的能源收支。

年分总投入劳动力机械肥料农药燃料灌溉其它产出收支
19509,1501,1201,3702,40060801,5502,57011,6002,450
197447,07044015,9509,8201,9501,8702,72014,32017,700-29,370

表1 日本米生产的能源收支(1950、74年)
(此表由宇田川武俊推计,根据槌田敦的《石油文明の次は何か》P29。统计每公顷的能源投入产出,单位是千卡)。1974年的米生产出现了明显的能源投入产出赤字,劳动力的投入则微不足道。从世界范围看,世界的谷物生产,1950年每吨谷物生产消费的能源,用石油折算是0.44桶,1985年增加到1.14桶(《データ世界经济》P56)。中国的农业问题,实质是源于“世界工厂”导致的资源大量流出。

上表说明,即使在最古老的行业——农业中,零散的个人积极性在工业体系这个钢铁怪物面前也是渺小的,至于其他产业,统一的工业体系的效率更是远远超过零散的人力。早期的机器缺乏灵活性,只适合进行规格化大规模生产,但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进展,机器的柔性逐步增强,不断取代人在生产中的位置。目前,由于机器技术的发展,在整个工业生产链中,人工已经被大量取代,只是在最后的组装环节,由于品种多,单次装配批量小,不可能为每种装配单独设计自动生产线,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工业社会中的人要么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准,从事机器不能涉足的智能领域,或者提高积极性,从事简单机械的装配业,与机器的效率竞争,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否则就只能被工业时代无情的甩掉,与哀鸿遍野的非洲、硝烟弥漫的中东、遍布游击队的拉丁美洲相比,我们确实有自豪之处,因为我们用廉价的,曾经在完整的工业-义务教育体系中受过训练的劳动力为本钱,挤上了全球工业体系(其实是西方的工业体系)的最后一节车厢,而他们已经被碾到了车轮下面,但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他国家的人口受到简单训练,这个位置也是岌岌可危的。被甩到车轮下面的民族大多转向简单农业养活人口,或是向西方乞求援助,并用宗教麻醉自己,维系生存。

在农业社会,人是生产的主体,于是依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由贵金属体现。而现代工业社会,工业体系是生产的主体。货币脱离了贵金属成为符号,只是物资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巨大社会工业机器的润滑剂,与价值规律并不相干。工业时代的经济,归根到底是有没有能力获得资源,有没有能力把资源加工成各种产品,这种能力就是技术力。热战时生产线上开出的是坦克,直接掠夺资源。冷战时生产线上开出的是汽车,“等价”交换大量的资源,在这样一个体系中,中国为所谓自由市场的假象所迷惑,看不到西方世界财阀横行的本质,逐步的走向歧途。为了更好的分析现实,我们先看看历史。

现代工业社会是如何建立的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1 14:29:08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1 14:27:32编辑过]
[B]第七节 基干产业是怎样炼成的[/B]

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的主体是工业体系,工业体系的核心就是钢铁、机械、电子和化学等产业组成的基干产业。有了基干产业才是工业国家,才有机器般的经济效率,而不是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与机器赛跑。

日本比西方晚了近百年才开始工业革命,已经没有可能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建立自己的基干产业。日本先发展纺织业,出口换取外汇。然后用外汇购买欧洲的机械和金属,用这些机械和金属发展自己的基干产业和重工业。用重工业强化军事机器,占领和支配殖民地,掠夺资源。这些资源又用于发展重工业,强化军事机器,进一步扩大对殖民地的占领和支配,掠夺更多的资源。太平洋战争爆发,纺织业的出口断绝,于是轻工业被强制转产,成为军工厂的配件车间。1945年,日本战败,军事机器瓦解,资源输入断绝,基干产业也受到了很大破坏。战后被迫采取倾斜生产的发展方式,煤炭钢铁先行。先挖煤,再炼钢,钢材又用于挖煤,循环扩大。然后用钢生产工作母机,再用工作母机生产各种产业机械。最后逐步扩大到用于民生的轻工业。在基干产业恢复过程中,国民的消费被尽量压缩,消费品配给,粮食强制收购,取缔自由市场。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日本又作为工业国家在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

日本从领主封建社会开始现代化变革,由于原有的上层阶级力量弱小,文化不够强大,所以变革力量能先从文化入手,改造社会,迅速工业化。中国却拥有前工业化时代最优秀的官僚体系,是以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的自耕农为主体的小生产社会,农业社会能调动强大的资源,工商业社会只能在夹缝中发展,缺乏组织性协调性,是一盘散沙。中国自秦朝以来,人身依附式的封建社会已经瓦解了两千年,也最早开始世界贸易,还在公元1000年后的世界贸易体系中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但始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这也许是偶然。但中国在走向近代的过程中,不断向西方学习的,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始终一无所成,只能解释为思路不对,看不到现代工业经济的本质。始终是用传统的小农思路,经济效益为中心来解释理解西方的思想,学习和使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结果非但没有完成整个社会的组织化和协调化,反而使国家趋向瓦解,人民成为一盘散沙,任人宰割。

思路不对,是文化问题,没有文化革命,中国没有建立起基干产业的可能,不能实现工业革命。没有基干产业,国防就不能自立,经济也不能自立。经济不能自立,政治自立自然是空话。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实际统治者是英美日的商会同盟,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各路实权人物,其实只是外国商业利益的傀儡,或许他们个人不愿意做傀儡,但国内没有基干产业,为了维系政权,必须从外国得到现代化工业资源、管理资源,换取这些资源的代价就是对外国资本言听计从。2、30年代的黄金十年,所谓的工业发展,只是以外国投资为主导,使用外国设备和技术的轻纺业,是殖民地经济。作为黄金十年的结果,中国工业只能仿制简单枪械,抗战时不能为前线提供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门重炮,买来的德械师一溃千里。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1949年,中国开始了文化革命,社会组织化协调化。以1956年引进苏联156项重点工程为标志,从钢铁业开始,比日本晚了约百年才开始了工业革命。但中国工业革命已经没有当时日本的优越环境,日本赶上了列强争霸大殖民时代的末班车,可以游走于列强的缝隙之间,还可以争夺殖民地,释放下层人口,掠夺发展资源。中国只能采用比日本更加极端的倾斜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基干产业和生产知识体系,完成工业革命。基干产业不是提供最终产品,而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装备、素材和技术等中间生产物,与市场需求没有太多关联。基干产业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它遵循技术自身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对于追赶型的国家来说,有前人的经验做参照,不需要市场的指导,也能够把握工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农业国家,最初只能靠手工造扳手、改锥,然后这些东西加熟练工人就可以造简单的钳工机械和水准尺。有了钳工机械、水准尺才能造车床、游标卡尺等等。然后从车床,精密点的测量仪器再加初等电子控制就能造出更高水平的机床。用机器制造更高水平的机器,不断循环,其间各门类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不断培养升级。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添加逻辑电路、单片机……,最后数控机床诞生。有了高水平工作母机后和技术人员后,就可以为各行各业设计生产量产型的产业机器,整个国家迈入工业时代,并拥有了不断增长提高,跟上甚至领导世界工业技术的步伐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步把持不住,试图为外国打工,换取技术和物资,就容易被拉入外国的工业体系,从工业基本标准到核心技术研发都走上殖民化道路,为外国打工的工业部门也因为能够从外国更强的基干产业获得资源和利润,形成相对庞大的利益集团,最终主导国家的发展方向,数十年的辛苦会在数年内付之东流。

下面引自《中国苏联的工业技术》(牧野升编著、讲谈社),可以看到70年代基干产业的发展概况。


“………根据1971年秋第30回广州交易会的记录:在“机械馆”,展示了北京第一机床厂制的NC(数字控制)工作机械(猜测是计算机控制的CNC工作机械)。NC工作机械是现在汽车基本配件制造不可欠的设备。在“电机动力馆”,展示了陕西省西北机器厂制的大型单晶硅的制造装置。用于半导体器件的硅,需要高纯度的单结晶。在“电子机器馆”,展示了多种用于电子工业的制造机器。在“化学工业馆”展示了多种类的塑料制品......特别是,NC工作机械、单晶硅的制造装置等电子工业用制造机械的出现,说明作为现代工业根干的电子及关联的新素材产业,已不是单纯组装技术水平。当时已经向中间生产物的生产阶段浸透、深化。也就是说,NC工作机械是电子控制驱动的中间生产物(机械),单晶硅的制造装置等电子工业用制造机械则是电子设备制造的中间生产物......电子产业的组装阶段及一定程度的基本配件制造,与包含机械的中间生产物的制造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表示了没有他国企业合作,自我技术力到达的高度。这些生产设备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国的生产知识体系及社会的生产系统已经到达了相当的高度,非常值得注意.......中国代表的电子工厂“北京电子管厂”,1956年由苏联的技术援助建立制造电子管,1962年后开始生产晶体管和二极管。北京以外,上海沈阳也开始了半导体生产。1970年,虽然文革的进展(猜测那个时候文革的恶劣影响没有波及到),辽宁省的电子工厂达到了320个,生产量是66年的7倍,哈尔滨市电子工业产量,比65年增加了15倍。后来,随着文革的继续深入,以钢为纲,使半导体产业受到极大冲击,即使如此,就连完全没有电子产业的青海、宁夏、西藏等边远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半导体关联工厂.......表征电子工业技术水准的计算机产业,1959年在苏联援助下制造第一台计算机。1967年制造了最初的晶体管大型计算机。与计算机关系很深的IC,与苏联同年,1968年开始生产。最迟到1971年,一定程度电子工业用制造机器出现后开始量产。LSI也开始进入试制阶段。从各方面考察,中国在70年代末,已经整备了高技术的基盘。……”

由于中国觉醒较晚, 1949年方才有崭新的政治力量消灭买办资本家的傀儡政府,这时的西方国家已经拥有控制世界的工业能力,只有战后残破的苏联尚在试图打破这个格局。中国既不能走向外扩张获取资源的路子,也无法在帝国主义的冲突中寻求机会,时间异常紧迫。因此中国工业革命与日本还有些不同。日本的工业革命过程中,每一代工作母机出现,都能够拿出一部分来进行消费品生产,安抚国民,回收利润,让国民感受到工业化的进展。中国则几乎把工作母机全部投入下一代工作母机的开发生产,或用于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培训,几乎完全是基干产业内部循环。这种工业革命的方式要求国民更加勤勉清贫,乐于奉献。这样的工业技术高积累,使中国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跑完了日本和西方近百年工业化的历程,构筑了中国的生产知识体系。中国从只能仿制汉阳造,一跃成为科技先进国家,能够设计生产几乎所有种类的现代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大三角的一极。

在中国技术力迅速增长的期间,中国的国民也在进行文化革命。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打破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建立新的社区。分工协作,集体劳动,准备迎接社会化机器大生产。建设横贯东西南北的铁路桥梁,统一度量衡,统一语言文字,整备了全国大市场,到了70年代中期,中国具备了全国工业化的物质条件。但是,二三十年年时间或许足够一个国家整备自己的独立工业体系,但对于文化革命来说还是太短了,中国人没有完成文化革命,没有从心底认识和掌握现代工业社会。高积累政策使国民,尤其是农民长时间得不到消费品,不能改善生活,无法认识到社会已经翻天覆地,不能认识到整个国家在奋力追赶,已经极大缩小了与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于是整个文化再次回归小农经济自由市场的传统,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


[B]第八节 文化革命失败到去工业化[/B]


日本的工业革命过程中,完成了文化革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彻底工业化了,“物作り”深深刻入日本人的骨髓。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经济崩溃,工业基础瓦解。农地改革,平分地主土地。劳动改革,劳动组合(工会)势力强大。财阀解体,财阀家族被强制排除出企业管理,财产税及通货膨胀等使大部分股份集中在政府手里,从业员参加企业管理。日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战前积累的知识、技术和组织管理在燃烧的废墟中完整地保留下来。为了从崩溃的深渊中脱离出来,提出了“国も企業も家計も赤字”的口号,号召国民齐心协力共度难关。自由经济派的吉田茂首相推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的经济学家有泽广巳的倾斜生产政策,煤炭和钢铁先行,基干产业先行恢复,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被尽量压缩。科学技术人员被编成新的民用科研机构,重建了生产知识体系,大型企业集团得到了恢复。国民默默忍受1人1天火柴4只,肥皂1人1年1块的配给,耐心等待现代工业国家基盘的再造。十余年后,日本又作为先进工业国家在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

中国的工业革命过程中,没有完成文化革命,仍然是传统的小农思维方式,内心深处还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70年代末打开国门,看到国外的高楼大厦,光怪陆离的消费品,顿时自惭形秽,却没有看到消费品背后的深层工业实质,没有看到中国在这方面的进展。于是彻底否定自己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命,重新拥抱传统,采取清末民国的发展策略,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不通向希望,但却是最容易走的一条路,加上30年高积累的底子,中国得到了暂时的繁荣。

去工业化先从农村开始,分工协作的人民公社解体,包产到户,调动积极性,重新回到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村的组织资源被浪费了。然后是城市改革,减政放权,自负盈亏,产业结构间的协调配合瓦解,个人发财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技术水平却停滞不前,中国的工业革命就此夭折。去工业化极大破坏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但是,政府把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向消费倾斜,如军转民,砍掉大部分科技发展计划,大举内外债引进国外的消费品或消费品生产线,一味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增加工资。工业生产急剧向消费品生产倾斜,国民生活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改善。短期的生活改善掩盖了技术力停滞不前,迷惑了中国人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

中国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有相似的消费品匮乏的历史,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经济企画厅1996年编的《战后日本经济的轨迹》——经济企画厅50年史,这么写到:经过50年的岁月,我们对先人肃然起敬。日本的电视专栏里,那是个清贫,但却又是拼搏奋进的火红年代。询问普通的日本人,为什么倾斜生产,而不是改善生活,回答那是国家的根基。中国则完全相反,正式文件中指责先人犯了错误,走了弯路。学者们不断论证当年如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当时消费多些,现在的收入会增加几何。普通人则觉得少吃了几口饭,少穿了几件衣,不堪回首。对“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看法,普通日本人会异口同声回答:不行;而中国人则认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造船很长时间不能改善生活怎么办?日本人的回答是:忍耐;中国人则是控诉。这反映了中国日本的文化差异,日本完成了文化革命,而中国却没有,特别是中国的上层阶级没有具备工业化思想。

经济结构的不断细分化、原子化,导致了研发能力枯竭,高消费又使政府不能投资于国民的义务教育,也不能投资于民族的新技术新产业。于是大规模成系统的引进外资,利用外资促进中国的改革。一代名相朱熔基主张:应该帮助外资打垮国企,无论国资外资,在自由市场上获胜的就是好资!把邓小平理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由不问姓“社”姓“资”到不问国籍,外资象潮水一样涌入中国,接管和改造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国累计利用外资过680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过5000亿美元。表2,体现了中国去工业化的进展。

表2:90年代中国工业增加值的组成及工业化程度(%)
年份外资
企业比重
A采掘及原材料工业比重
B 本国正规
制造业比重
C非正规
制造业比重
D工业化程度
E
19925.526.942.125.518.4
19948.526.640.824.120.4
19969.821.530.738.017.4
199812.220.125.941.816.2
200015.422.326.535.818.5


数据来源:

本表所使用的工业增加值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上国民生产总值构成表。1998年以前外资企业和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的增加值取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1998年以后取自“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


计算说明:

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或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外资企业增加值-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非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外资企业增加值-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A、B、C、D各栏百分比分别由外资企业增加值、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和非正规制造业增加值除以工业增加值而得,这四栏的百分比相加为100%。E栏数据由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与外资企业增加值之和除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而得。


从表2可以看出,90年代中国的工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外资企业比重明显上升;其次,非正规制造业(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血汗工厂)的比重迅速提高,但此类小型简单的工业生产活动不能运用多少现代工业技术,也体现不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再次,本国正规制造业(譬如已经破产的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42.1%跌落到26.5%,这说明本国的正规制造业处于明显的相对萎缩之中。大规模引进外资发生了外资替代本国正规制造业的结果。1992年本国正规制造业与外资企业增加值的比例是9比1;而到了2000年本国正规制造业与外资企业增加值的比例变成了6比4。考虑到外资和本国正规制造业合计在工业的比重从1992年的47.6%下降到2000年的41.9%,引进外资并未有效地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工业增长中出现了本国的正规制造业被技术简单、规模很小的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所替代的“弱质替代强质”现象。工业化过程中,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都会呈现蓬勃活跃的局面,但正常情况下这些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正规制造业的补充和配角,它不可能独立支撑经济现代化。

正规制造业的相对萎缩意味着对制造业各部门熟练技工,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趋于下降,城市失业率急剧上升,而他们却曾经是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其次,外资企业的大部份所从事的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型生产。即使从事高技术产品生产,虽然进口的产品零部件之技术含量高,但在中国的加工装配工艺的技术含量却并不高。因此外资企业需要的劳动力大部份是低工资的非熟练工。由于把物质刺激作为经济发展的法宝,调动个人积极性成为企业管理的唯一目标,中国的劳动力正转化成与钢铁机器竞争效率的人肉机器。与钢铁机器竞争效率的结果,90年代初以来,广东的打工工资只增长了68元,如果扣除通货膨胀、教育、医疗、住房等,实际所得大大下降。农产品的市场开放,中国农民也以血肉之躯与外国的农业机器竞争。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真正就业率已经跌落到50%,且常常只能就职于秘书等技能简单的白领职位,文科理科学生基本失业,只有工科学生因为可以在流水线上当技术员而谋得一份工作,但工资也与从事简单劳动的日益接近。中等收入阶层整体上趋于被消灭,少数高层人物却能够从外国投资者手中分得丰厚的利润。社会收入两极分化,社会结构与拉美及东亚诸国接近,穷人买不起,富人买够了不想买,消费需求持续萎缩,价格年年走低,越来越依赖外国市场。

随着正规制造业萎缩,消费低迷。政府的财政收入日见紧张,需要引进更多的外资弥补,导致更多的正规制造业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为了刺激疲弱的经济,中央政府大量举债,大量投资土木工程项目,以营造需求。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也大力推动房地产,大兴土木。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改善了城市的外观,在外资的推动下沿海若干大都市和郊区也形成了局部“繁荣”。掩盖了中国经济实体的虚弱。可是倚重土木工程投资来支撑的增长对整体经济的推动力是偏倚而虚软的。这样的投资主要产生的是对原材料能源的需求,而对制造业的刺激相对微弱,无法带动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改善产业结构的现状,反而强化了目前的结构性弊病,在增加城市就业和提高多数人收入等方面几乎无能为力。这种靠透支政府信用的刺激经济增长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经过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到今天,以钢铁、机械、电子和化学为中心的基干产业全线崩溃,钢铁业只能做粗钢,化学也只能生产初级原料,半导体产业早已消失,机械行业行将就木。中国几乎不能够独立设计生产现代化的工业产品,武器装备依赖进口,国民经济所需的各种装备也依赖进口,中国作为工业国家的基础已经瓦解了。没有基干产业的支持,所有的产业要么依附于外国,要么变成炒作者的泡沫。中国经过了百年轮回又走上了清末民国“水际制造业”的发展道路。使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依赖外国市场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的研发能力急速瓦解,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水际制造业”只需要高层管理者、高级官僚,和底层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人肉机器,不需要多少有知识有技术的中间管理者和工程师。人口的再生产也适应这种需求,教育产业化,使人肉机器的下一代还是人肉机器。即使大学毕业,也不能接受独立产业培训,还是人肉机器的候补。而高层官僚子弟和买办资本家的后代留洋镀金,从思想上与西方接轨,自然受外国资本赏识,回国继续作威作福作买办,为外国组织廉价劳动力生产。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在中国不仅有其政治氛围,而且在整个产业结构方面也已基本成型,因此很难逆转。中国的经济改革路径解决了精英阶层的经济需要,但却未能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也就无法改善大多数国民今后的生活状态。

靠人肉机器驱动的中国经济,由于暂且拥有无穷无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不用考虑其它国家的人力竞争,当然印度是个问题,不过看来现在还不是中国的对手。中国的未来会如何?
[B]
第九节 行将到来的危机[/B]


大清曾富甲天下,通过自由贸易集中了世界上大部分白银,但雪花银最终没有抵挡住坚船利炮,贸易的收益还是被抢了回去。民国采取依赖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外国市场的“水际制造业”发展模式,创造了黄金十年的辉煌,却迎来了几乎亡国灭种的战争。采取同样发展模式的拉美国家和东亚诸国,虽然没有战争,却遭遇金融风暴,国家混乱不堪。百年轮回,重新回到“水际制造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随着外资大量流入,中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变化曲线,与东亚诸国非常接近。外贸以外资系企业为主导,约占进出口总额的60%。出口增加,伴随着进口急剧增加,贸易顺差急剧减少,向赤字方向转换。图4是近20年来中国贸易收支、经常收支的变化曲线。



图4 中国的贸易收支、经常收支的变化

94年后,贸易出现大幅顺差,97年到达最高点,然后顺差逐年减少。2004年1-6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5229.7亿美元,其中:出口2580.8亿美元,进口2649.0亿美元,进出口逆差68.2亿美元,实现了贸易赤字。由于外资利润汇出,经常收支顺差在贸易收支顺差的下方,1991年-2002年中国累计货物贸易顺差2863亿美元,累计收益逆差1248亿美元,货物顺差的43.59%用于弥补收益逆差。经常收支呈现加速下滑趋势,由于受世界市场容量限制,中国每年吸收的直接投资增长已经逐渐减速,如果现有曲线继续延伸,到2009年左右,利润汇出会超过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趋向停滞还不代表危机立刻开始,由于RMB与美元挂钩,实际上固定汇率,RMB的利率又高于美元,风险小,收益高,于是吸引大量游资涌入,RMB受到升值的压力,外汇储备急剧增长。2004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4706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673亿美元,而公布的1-2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才83.19亿美元,也就是说,1-6月有约500亿美元的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中国央行平均每天要用投放30多亿人民币来买进超过4亿的美元。RMB升值的压力,掩盖了经常收支的顺差收窄,甚至赤字的实态。这些新增货币并不满足于在银行里吃利息,又大量流向易于收益的行业,如房地产、各种基建项目、形象工程,及2008年奥运特需。房地产异常火暴,吸引各种民间资本向房地产流动,包括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也积极向房地产投资,因为房地产的风险和收益远比发展高科技优越。房地产又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等,又使汽车等高级消费猛升,中国经济欣欣向荣。这一切与危机爆发前的东亚诸国非常相似。

房地产的价格已经严重偏离了普通人的购买力,空前的繁荣是靠银行贷款支撑的。截至2004年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已投资约8800亿,其中银行贷款占了7200亿,投资规模上升势头凶猛,不良贷款率日益上升,在广东、上海等省市,住宅空置率达45%到60%,广东省住宅空置面积达4000万平方米,积压资金1000亿以上,前几年通过四大金融管理公司把不良资产、呆坏帐剥离后,现在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债率又恢复至30%以上。金融不安显现,宏观调控,收紧信贷。但是,却调控不了外资银行,外资乘机填补真空。外资银行不需要担心金融风险,即使泡沫破裂,可以靠IMF出面追回债权。中国有异常高的储蓄率,达40%以上,即使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很高,存款仍然快速增长,使银行能够承受超常的不良债权。这是政府信用和普通民众缺乏社会保险的结果。但现在银行股份制改造,私有化,推向市场,政府滥用信用,在教育产业化、下岗等运动中贪小利,付出的代价是整个国家的信用……,表面上繁荣昌盛的社会,基础已经被侵蚀的差不多了

中国经济积蓄了大量的泡沫,只欠导致泡沫破裂的直接诱因。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是中国加入“水际制造业”的竞争和日元贬值。中国的人肉机器虽然没有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印度虽是候补的竞争者,但劳动力素质低,约一半是文盲。看起来情况不错,但中国自身的劳动力供应却趋向枯竭了,见图5。



图5 2010年中国人口构造

由于推行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男女比例失调。而且新生的独生子女一度被称为“小皇帝”,娇生惯养,没有上代人勤勉。到2010年前后,第一批独生子女步入30岁,成为劳动力的主体时,由于廉价而又勤劳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中国的国力可能急速衰竭。现在民工荒已经显现,社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政府被迫酝酿延长退休年龄。

“水际制造业”虽然使中国从整体上已经脱离了工业化的轨道,大部分人口被排除于工业化进程之外,没有消费能力,但占人口百分之几的精英,却享受着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但中国有13亿人口,就是这百分之几的人口,绝对数字非常庞大,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世界工业人口的比例,资源紧张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日本加紧压迫RMB自由浮动,资本项目下自由流动。中国的上层社会也需要把资产向更安全,更有效率的地方转移,金融自由化是大势所趋。1997年,中国凭借中央政府强大的控制力和公信力避免了危机。但现在,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严重削弱,信用远不如昔。各地方已逐渐与国外资本形成各自独立的经济圈,与中央博弈,地域之间是相互竞争而非合作关系。没有基干产业,犹如无根草木的中国经济在即将来临的金融风暴下,前途会怎样?


[B]第十节 历史轮回,建立新型共荣圈[/B]


“日本提供大型高级技术和资本,韩国提供中型技术和资本,中国提供劳动力,俄罗斯提供资源”,建立垂直分业优势互补的环日本海经济圈,然后在此基础上推行日本工业标准,最终东亚“共荣”。这是日本的发展战略,符合“先富论”,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现在正在执行的发展战略,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无尽藏的比较优势,融入世界经济,参与世界大循环。


图6 2002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构造

图6是2002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构造。日本对中国出口5万亿日元,进口7.7万亿日元,贸易赤字2.7万亿日元。如果包含香港的转口贸易,贸易大体平衡。日本输出的品目,电气机器(26.8%)、一般机械(20.9%)、化学制品(12.5%)、金属及制品(10.5%),合计占全体的7成。电气机器的约4成是半导体,金属及制品、化学制品等占了很大比重,是中国不能或很难生产的基本配件和材料。机械类的输出比重高,是由于直接投资上升的结果。另一方面,日本的输入产品:机械机器(33.5%)、纤维制品(25.6%)、其它(17.6%)、食品(9.5%),合计86.5%。机械机器的内容是办公机械、音响、电视等,大多是基本配件输出,运到中国组装后重新输入日本的。其它类是家具、旅行用品、手提包等,与纤维制品一样,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也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中日贸易关系,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品继续增大输入外,机器设备、基本配件和材料等出口,在中国加工成制品,再逆输入。中日贸易是“双赢”的互补关系。即使是食品输入,也是日本提供技术的开发型逆输入。由于这种逆输入,使中日贸易实际上是日本企业间的“日-日”贸易,占全体贸易的约60%。

“日-日”贸易也引发了贸易摩擦,2001年中国输入农产品争端,及随后的纺织品争端。都是在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与留在日本的本土企业间的问题,最后是依靠协商,自主规制解决,民族主义者不断拿这些贸易纠纷大作文章,却不知道这些争端根本和中国没有关系。

日本提供资金技术,中国提供资源和劳动力,在工业层次上垂直分工,相互间互利互惠,讲求双赢的贸易关系。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30年代大东亚共荣圈的翻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以电气、化学等为中心的重要发明,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大幅扩张。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军工产业极大推动了技术进步。从科学技术,举国经济总体战等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被称为最初的现代战争。坦克和飞机在这场战争中崭露头角,参战各国则努力对它们进行技术改良和性能提升。这些技术,战后被应用于汽车产业和车辆产业等一般产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要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战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美国、日本的生产力显著增强。战后工业国家的原有工业生产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复兴,表面上看当然是大好事,但由于国界的分割和消费能力受限于私有制,从全球来看,生产力扩张酿成了世界性的生产过剩。

1929年,纽约的股票市场暴落,大恐慌及30年代的持续的不景气,它的规模和持续时间是从来未有的。以前的经济危机都能通过看不见的手,很快自动的达到供需平衡,自动恢复景气。但这次却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已经把世界瓜分的一干二净,世界上已经没有可以释放危机的外部空间。为了从危机中解脱出来,欧洲诸国与各自的殖民地结成区域经济体。自国商品优先销售,殖民地的天然资源和劳动力由宗主国垄断利用,名义上却是共存共容,互利互惠。美国与自己的殖民地和拉美加拿大等结成事实上的区域经济体。德国、意大利等没有殖民地或很少的国家,不能结成有效的区域经济体,而日本虽然拥有朝鲜半岛、台湾、撒哈林南部及南洋诸岛等殖民地,但天然资源不多。于是德意日要结成轴心国重新划分殖民地,德国是“生存空间”,日本是“大东亚共荣圈”,在日本海的对岸,建设事实上的殖民地满州国。

当时日本由于劳动保护立法,劳动时间缩短和工资上升,纺织业向工资低廉的中国转移,在中华纺织急速发展,1918年24万锭,1919年33万,1920年达到87万。在中国现地进行棉丝生产的三井物产,一战前就开始了。在华纺大量向美国出口,换取外汇发展重工业,再进一步强化军事机器。英美也向中国大量投资。这些外资与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权相结合,划分势力范围,获取垄断利润。2、30年代的中国是英美日三国同盟的共同殖民地,为它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经济非常繁荣,是黄金十年。随着日本的势力增强,想夺取更多的份额,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三个新兴工业国的扩张最终导致了血流漂杵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无论战争结果如何,第三世界还是第三世界,究竟是旧殖民老爷取胜还是新兴的军阀得志,都不能改变被剥削的事实,只是在剥削方式和程度上有微小的调整。要想打破这个规则,指望别人是没有用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

中国独立、工业化、去工业化,几十年的历史画了个圈,又回到了提供资源和劳动力的被支配地位。这次与上次不同,上次是被武力胁迫,这次却是心甘情愿。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正像机器一样把自己的资源加工后送往日本及国外。换回来花花绿绿的印刷品叫做外资,换回来的奢侈消费品供少数人享用。对于全体国民来说,可消费的资源事实上减少了,所以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也住不起房子,没有养老和各种保障。国民的普遍教育没有了,岗位培训没有了,生产知识体系瓦解了,剩下的只是积极性高涨的人肉机器,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憧憬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B]第十一节 问世间钱是何物?[/B]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这一点无庸置疑。从南方的广州深圳到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再到苏北、山东沿海,渤海湾沿岸,处处都在大兴土木,修公路,建厂房,成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为开发区,以异常便宜的价格提供给外来投资者。无数的劳动力从西部和中部涌向这些迅速建立的开发区,再分头流向各个流水线旁的工作岗位。石油、钢材、有色金属的消耗量也越来越高,虽然公路越来越多,但超载现象还是压垮了路基和桥梁......这一切都证明,中国的工厂正在制造越来越多的产品。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又很难把许多社会现象同“增长”联系起来,工资确实在缓慢增加,却始终跟不上物价和房屋价格的上涨,大学生们从学校里走出来,却很少有人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人被医院的高收费剥夺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整个国家不断在外交上让步......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幸福?繁荣为何不带来富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外汇储备超过47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年均增长8%,在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中,一枝独秀……。发展是硬道理的内容最后变成了挣钱是硬道理,一切用钱衡量,挣到钱的就是好猫,没有利润的事情就是无谓的浪费。

既然挣钱成了唯一的经济指标,我们倒要问问世间钱是何物?是金银财宝吗,那么当年的大清帝国忠实地履行了发展是硬道理,凭借自己无以伦比的商业力量挣到了世界上大多数白银,GDP占到世界总GDP的30%,富甲天下,最后在阵阵炮声中交出了数百年的积蓄。民国战乱不止,出口低技术产品的能力比清朝差了许多,却也是挣钱能手,创造了黄金十年,建设了东方巴黎的上海,当时的钱已经不是足赤真金,金本位银本位,但好歹还有固定含金量。虽然挣了很多钱,民国和清朝的下场差不多,经济成就被现代工业创造的战争机器摧毁。

今天,钱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元英镑都与黄金脱钩,纯粹是西方政府凭信用发行的符号,RMB从来就与金银无关。各国政府发行的货币总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规模。货币的变化反映了工业社会的实态,机器是生产的主体,强大的工业体系可以创造无穷的生产力,只受限于可以得到的天然资源。至于货币,既然只是产品分配及调整机器运行的手段,自然退化为符号,与财富无关。国家的财富是自然资源和能够创造和使用机器的有知识、有技术有组织的国民。

历史轮回,中国又走上了以挣钱为硬道理的发展道路。人均GDP在增长,但国民的生活却每况愈下,三农问题,下岗,教育医疗产业化,环境污染……。改革开放极大调动了积极性,一天干十余小时司空见惯,为什么干的越多得到的越少?原因是把自国的资源和人力往国外运,多运多得,极大调动了积极性,而中国却是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GDP的增长对工业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工业国家反映的是资源流入,落后国家反映的则是资源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下降。换来的高级产品,只用来奢侈消费,并没有用来改善民族的知识和技术,反而还破坏了民族的独立性,学生在教育产业化中失学,熟练工人在下岗运动中死于贫病,基干产业彻底瓦解。

挣来的钱是自己的吗?如果辛苦挣来的钱必须去购买西方以垄断价格出售的工业物资,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这种钱只是在我们的手中打个转而已,不是自己的财富。如果挣了钱,买房子置了家当却没有力量捍卫,也不是自己的,这个世界远没有大同。历史上的大清和民国不用说了。现在,虽然武力热战的可能性小了很多(台湾是个问题),但斗争却一刻不停,方式更加邪门离谱,轻轻一点鼠标,几十年积攒的货币,可能瞬间灰飞烟灭,还欠上还不清的债。依附型的中国经济,有捍卫国家的力量吗?

百余年前,中国日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一个成为殖民地,另一个成为世界强国。现在,日本中国的发展战略又是不同的。《日本制造业复活战略》中这么写到:日本要维持与中国20余倍的收入差距,日本的年青人需要具备创造20余倍附加值的学识和技能。中国的改革方向是教育产业化,改制下岗,进一步调动个人积极性。百年前,义和团的血肉之躯没能够打败钢铁,今天……
这篇文章有理有据的说明了改革前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学术气太浓,底子太薄的右右们和真汉奸们就别看了。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5-6-11 15:19:25编辑过]
真汉奸不就是你嘛?还拿文章来装什么?
[B]以下是引用[I]小飞猪[/I]在2005-6-11 14:55:00的发言:[/B][BR]还以为是讽刺俺的什么大作哩?
50年代俺国兵工行业的80%的能力来自于前苏联支援的项目,这些项目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前苏联专家从选址到出产品几乎全包,这客观促进了项目早日建设,但亦避免许多核心技术向我方透露.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前苏联撒出专家后,俺国在兵工甚至整个工业领域长期无法摆脱前苏联原有体系的重要原因.
其他就不要讲了,日本70年代准备造100万吨的超级VLCC了,80年代产车已经超过1000万辆了.

哈哈,日本经济本来就比中国发达。

自己看不懂文章就不要胡说,先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本质区别再来讲话。你看懂了没?

“30年代日本可以造大和战舰,零式战斗机,中国却只能仿制汉阳造步枪,说明了两国当时巨大的工业差距,解释了中国的一溃千里。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今的中国,很不幸,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还是70年代的技术,中国70年代末可以独立生产大型喷气客机,现在却不能,大量的武器装备依靠进口。诚然,中国的家电、手机等许多轻工业等得到了大发展,但制造他们的工厂使用的是外国的材料、基本配件、机械设备,我们的高速公路修的纵横交错,却不得不应用进口机械修筑,就连设计路面路基所需要的基本技术指标,也必须从国外引进,这种“繁荣”反映的是外国基干产业的技术实力,反映的是中国自主基干产业的堕落与崩溃。


“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必须结合成完整的体系才有意义,现代化产品是各门类技术协调配合的结果,而不是单项技术的指标竞赛。比如40年前日本的新干线开通,被命名为“光”,一般的理解是因速度快而得名。其实不是,而是新干线的诞生地,国立铁道研究所的所在地——光町。到日本光町国立铁道研究所去见学,参观初代新干线,不禁感慨万千。因为即使以当时的标准,单项技术竟是如此粗糙,但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空气动力等各门类专业人才合力攻关,互相协调,终于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一个新时代,并为继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样,苏联的米格-25曾是划时代的战斗机,一度被西方看做苏联工业的奇迹,但直到苏联飞行员叛逃日本,整个世界才发现米格25并没有应用任何最前沿的技术,只是通过精密的配合,把已经成熟的的各项技术都发挥到了极限。结果在保证米格25的速度,操控性等指标超出同时代西方战斗机的同时,还做到了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日本和苏联能在二战的废墟中崛起,正是靠的这种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


与之对比,今天中国的体制改革,给企业松绑放权,逼迫科研机构自负盈亏,对于同属国有的企业还要求产权清晰,分家分个明白彻底。这些措施或许极大调动了个人牟利的积极性,提高了少数优质资产的收益率,但10000条舢板并不等与航空母舰,基干产业的组织性协调性土崩瓦解了,个人的积极性再高,整个国家也不再具有开发高速列车、大型客机的能力,不能为繁荣的轻工业提供成套设备,曾经独立建造大型客机的工厂满足于为美国的波音制造飞机零件,曾经独立开发机车,铁路信号系统的铁路部门则准备引进日本的新干线。到株洲、长春等中国铁路工业的摇篮去见学,大部分的技术突破都诞生在20年前,基干产业已经堕落如此,不全盘引进外国技术又有什么办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基干产业已经不得不被彻底放弃了,从一个先进工业国家演变成落后国家”。
[B]以下是引用[I]超级战列舰[/I]在2005-6-11 14:59:00的发言:[/B][BR]真汉奸不就是你嘛?还拿文章来装什么?

哈哈,你就是个真汉奸啊。
嘿嘿
汉奸同志
你又出来显摆了
我是专杀汉奸的。
呵呵
那你先自杀吧
你连黄帝陵都想刨
绝对是天字第一号汉奸
[em01][em01][em01]
[B]以下是引用[I]瓦连京[/I]在2005-6-11 15:29:00的发言:[/B][BR]我是专杀汉奸的。
莫非你想自杀?
[B]以下是引用[I]瓦连京[/I]在2005-6-11 15:29:00的发言:[/B][BR]我是专杀汉奸的。

可笑之极
意图挖民族祖坟的人居然说自己是杀汉奸的!
只能说你的逻辑和常人不一样,大概被你的美国大老板洗了N长时间的脑了!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5-6-11 15:44:39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小飞猪[/I]在2005-6-11 15:35:00的发言:[/B][BR]  运十是80年试飞的,并且当时的发动机还是从B707上拆下来的JT3D,何来俺国70年代能造喷气客机之说。
  60年代后别说自主研制东东,就是前苏联的MIG-21给的资料少了点,到80年代才算搞定。
  对了,70年代俺国还测绘MIG-23的进气道来着,结果人家四波系的搞不定,只好给简化成了三波系的。

有常识没?文盲加经济盲。
  20年前的运十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迄今仍然独领风骚,保持着下列记录:


  ● 运10飞机是第一架国产涡扇发动机旅客机
  ● 运10飞机的客舱按高密度布置最多可达179座,是国产飞机中座级最高的飞机。
  ●运10飞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10吨,是最大的国产飞机
  ●运10飞机最大航程长达8300公里,是飞得最远的国产飞机
  ●运10飞机最大时速(真速)达974公里,是飞得最快的国产运输机
  ●运10飞机的实用升限高达12000米,是飞得最高的国产运输机
  ●运10是第一架按英美适航条例(CAM4b和后来的FAR25部)设计的国产飞机
  ● 运10飞机是第一架飞抵拉萨的国产运输机


  运10飞机的研制共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整个研制过程没有依赖过一个洋人,她是我国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


  运10首飞并成功地进行了各项飞行试验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当时的外电评论说:“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技术后,再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国家了!”。当时的波音公司总裁称赞说:“你们毕业了,我们也毕业了,我们只不过比你们早毕业几年。”运10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为中国赢得荣誉和国际地位的伟大创举。


  提起这些,专业人士无比遗憾的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运十能够得到继续发展和改进,它的技术将使中国军用飞机,尤其是战略轰炸机、加油机和预警机等对中国空军至关重要、对中国军事力量增长至关重要的武器得到长足和决定性进展。果岂如此,中国在面临南使馆被炸、中美撞击、台海危机等一系列使中国人深感屈辱的事件中,将决不会如此被动!
[B]以下是引用[I]小飞猪[/I]在2005-6-11 15:35:00的发言:[/B][BR]  运十是80年试飞的,并且当时的发动机还是从B707上拆下来的JT3D,何来俺国70年代能造喷气客机之说。
  60年代后别说自主研制东东,就是前苏联的MIG-21给的资料少了点,到80年代才算搞定。
  对了,70年代俺国还测绘MIG-23的进气道来着,结果人家四波系的搞不定,只好给简化成了三波系的。

呵呵,70年代初还搞过远程战略轰炸机、垂直起降战斗机等等一系列厉害玩意,可惜啊可惜,要是瓦连京同志来领导一定可以造出来哈
[B]以下是引用[I]碧血剑[/I]在2005-6-11 15:59:00的发言:[/B][BR]

呵呵,70年代初还搞过远程战略轰炸机、垂直起降战斗机等等一系列厉害玩意,可惜啊可惜,要是瓦连京同志来领导一定可以造出来哈

对啊 这东西有个屁用啊 花钱买 花钱租 都比造成本低啊  我们只要用30亿个裤头就能换一个大飞机 还需要造吗? 白痴才造呢 俺们可聪明了。
商务部长薄熙来称:中美 中欧已实现产业分工 中国负责低端 大家应各得其所



据综合消息:商务部长薄熙来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纺织品贸易对美国,欧盟重要,但不是特别重要。事实上,中美 中欧已经实现产业上的分工,欧美从事高端,中端产业,中国搞底端产业,大家应该各得其所,不要为低端的纺织品争吵不休。 中国生产十亿件衬衣才能换取一架大型客机。欧美又何必在低端产业上和中国抢夺市场呢? 况且 欧美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抓高新技术,去抓空客和波音飞机,而不要在袜子,裤头这些问题上和我们闲扯。 如果只集中于这些小的产品,低价值的产品,会妨碍欧美的经济专家,企业家抓大事。
[B]以下是引用[I]小飞猪[/I]在2005-6-11 15:35:00的发言:[/B][BR]  运十是80年试飞的,并且当时的发动机还是从B707上拆下来的JT3D,何来俺国70年代能造喷气客机之说。
  60年代后别说自主研制东东,就是前苏联的MIG-21给的资料少了点,到80年代才算搞定。
  对了,70年代俺国还测绘MIG-23的进气道来着,结果人家四波系的搞不定,只好给简化成了三波系的。

运十是80年试飞的,就说明他是在八十年代研制的? 你妈怀胎十月 生下的你才是你,在肚子里的就不是你了? JT3D我国已经成功仿制 是啊 我国现在生产的裤头 用的松紧带都比国际先进水平多四根 俺们真先进啊
[B]以下是引用[I]超级战列舰[/I]在2005-6-11 14:59:00的发言:[/B][BR]真汉奸不就是你嘛?还拿文章来装什么?
MJ又来闹了
真热闹啊
[B]以下是引用[I]nebraska[/I]在2005-6-11 17:24:00的发言:[/B][BR]MJ又来闹了
真热闹啊

大嫂 你以为你自己是 别人也都是啊?
刘亦非是个丑八怪,丑呀丑八怪。[em01]
呵呵
很高兴看到又一个抓狂的MJ
[B]以下是引用[I]瓦连京[/I]在2005-6-11 17:29:00的发言:[/B][BR]刘亦非是个丑八怪,丑呀丑八怪。[em01]

先引用一下
某人在历史区的讨论帖里没话说的时候
就喜欢混乱灌水
一句话还要在不同的帖子里说N遍
等会被删了
就说人家把他的论据删了
真好笑啊
灭哈哈哈哈哈密瓜~~~
真无聊,又弄一个马甲,真是SB不如啊。
嘿嘿
原来瓦汉奸竟然是未成年人的说
[em01][em01][em01][em01]
[B]以下是引用[I]nebraska[/I]在2005-6-11 17:30:00的发言:[/B][BR]呵呵
很高兴看到又一个抓狂的MJ

大嫂 你还懂日语啊
呵呵
比不上汉奸的说
PS:继续玩吧
别说叫大嫂
就是叫你奶奶都没有用的说
[em07][em07][em07][em07][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1 17:37:27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濯瀴[/I]在2005-6-11 17:32:00的发言:[/B][BR]]
先引用一下
某人在历史区的讨论帖里没话说的时候
就喜欢混乱灌水
一句话还要在不同的帖子里说N遍
等会被删了
就说人家把他的论据删了
真好笑啊
灭哈哈哈哈哈密瓜~~~

你不是内斯塔吗? 布封说 你要是滚到场外去 我还能少丢几个哈密瓜。
哈哈,我拿出的都是有确切出处的资料,你们拿出了什么?

超大的斑竹都是不学无术的家伙,资料和数据半点拿不出来,用删贴代替辩论。

自己去看看我的证据,哪个不是有确切出处的?而且国内国外,各方面出处的资料都拿出来了,也没见你们好好分析和辩驳过过。说实话,你们能不能看懂都是个问题呢。
哇~原来在历史区,即能在不同的帖子用同一句话灌水,灌完了还能用马甲继续灌,真好,以后我要长驻历史区灌水,我要当元帅~~~[em02][em02][em02]
[B]以下是引用[I]瓦连京[/I]在2005-6-11 17:37:00的发言:[/B][BR]哈哈,我拿出的都是有确切出处的资料,你们拿出了什么?

超大的斑竹都是不学无术的家伙,资料和数据半点拿不出来,用删贴代替辩论。

自己去看看我的证据,哪个不是有确切出处的?而且国内国外,各方面出处的资料都拿出来了,也没见你们好好分析和辩驳过过。说实话,你们能不能看懂都是个问题呢。

你已经承认自己是汉奸了
还有什么好辩论的呢
[B]以下是引用[I]nebraska[/I]在2005-6-11 17:38:00的发言:[/B][BR]。
你已经承认自己是汉奸了
还有什么好辩论的呢

大嫂 他既然已经承认是汉奸了 那才要辩论啊 要让他知道 干你们这一行有多辛苦啊
[B]以下是引用[I]Routerman[/I]在2005-6-11 17:37:00的发言:[/B][BR]~
你不是内斯塔吗? 布封说 你要是滚到场外去 我还能少丢几个哈密瓜。

原来你用格瓦拉当头像,你就变成格瓦拉了?
失敬,失敬~
你已经承认自己是汉奸了
还有什么好辩论的呢
哇~原来在历史区,即能在不同的帖子用同一句话灌水,灌完了还能用马甲继续灌,真好,以后我要长驻历史区灌水,我要当元帅~~~
小朋友
赶快回去补补课
看什么叫人民民主专政吧
PS:偶不是你大嫂
偶是你奶奶
明白否
[em07][em07][em07][em07]
[B]以下是引用[I]濯瀴[/I]在2005-6-11 17:37:00的发言:[/B][BR]哇~原来在历史区,即能在不同的帖子用同一句话灌水,灌完了还能用马甲继续灌,真好,以后我要长驻历史区灌水,我要当元帅~~~[em02][em02][em02]

你已经是猿蟀了啊
[B]以下是引用[I]濯瀴[/I]在2005-6-11 17:42:00的发言:[/B][BR]。
原来你用格瓦拉当头像,你就变成格瓦拉了?
失敬,失敬~

没关系 俺现在诈不了尸了 你别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