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彼得比较:关于建立海上军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27:41
  有些学者喜欢将康熙和彼得大帝相比较。比起二人来确实有点意思:两人都是幼年登基,都是在少年时靠聪明才智夺权到手,都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相当成就,都曾被后人誉之谓大帝,但是,两人的许多作为和所留下的遗产却大不一样。
  彼德力促向西欧开放,夺取出海口,建立海军,系统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鼓励工商业,使落后俄罗斯为欧洲的军事强国。
  而康熙则很不相同。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康熙对大臣们进行了长篇指示,大臣们根据康熙的指示在以前海禁的基础上又定了三条具体措施,一不准中国人去南洋;二不准将船卖给外国;三不准出海之人留在国外。相当彻底的闭关锁国(见《清圣祖实录.270》)。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年(1712年)彼德迁都圣彼德堡。二人的治国理念之差别显而易见。
  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不同。
                               
  其结果就是一百多年后,俄罗斯攫取了中国大片领土。
  对此,人们提出很多解释,例如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守成观念,康熙所推崇的理学观念,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骨子里的骄傲自大,这些都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是,在比较中,很少有提到康熙帝认为他统治中国的基础是口比例极少的少数民族,而彼得所属的俄罗斯人在俄国是多数民族。
                                         
  那时的俄罗斯,是多数民族压迫和防范少数民族,而康熙者则是以少数民族中统治者压迫和防范人数上比他们千倍的多数民族。这样,彼得可以放心大胆地发挥俄罗斯人的才智,只要这些人是爱国的就可以了;而康熙帝却不行,他不得不防止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中有了他不能控制的力量,作为一个精明的大帝,必须无时无刻警惕和猜忌,对维护少数族群利益的皇帝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这必然会造成多种恶果,扼制海军的发展就是其中一例。
                                   
  在彼得和康熙的年代,航海与海军对于一个强国最极端重要的。彼得对此很清楚,他对出海和海军非常重视。他率俄军和当时欧洲军事强国瑞典进行长时间的战争,在波罗地海抢得一个片临海土地,建立了彼得堡,有了个出海口。彼得还下令建立了俄罗斯帝国的正规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其主要基地就在圣彼得堡。
                                          
  相比之下,康熙对于海军则是遏制。
  在入关前,满族武装力量是按全民皆兵的模式建立的,即满州八旗。取得中央政权后,相当一部分任文官,八旗主要仍是武装力量。其大部分都驻在北京,用于保卫京城,而余下来的则驻在各大城市或战略要地,用以控制全国。当时的清政府的治理效率还是很高的,为了巩固他们在中国的统治,几乎已经将整个满族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再抽出精锐部队或精英们去建立强大的海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当时的水师,从骨干到一般水兵,都是汉族人。如果康熙帝组织强大的海军,其主力和骨干必是汉族人,只会增加他的疑虑,而不会增加安全感。对一个不够精明的皇帝,可能想的不那么深远,但康熙的精明是少有的。这样,他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及沿海居民的疑虑,唯一可能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水师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放弃海洋,进而将大陆和海洋隔离,以保护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少数统治者在大陆上的既得利益。
  事实上大清朝的统治者就是这样干的。真正建立海军还是在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中开始的。
                                   
  康熙处理福建水师的事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赶走了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第二年去世,他的后继者是长子郑经。康熙三年,郑经在福建被清军击败,退守台湾。康熙亲政前,清军曾多次渡海作战进攻澎湖群岛失利。注意这时清中央政权是由鳌拜等大臣掌握。清军水师统帅是靖海将军施琅。施琅先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部下,后随郑成功,因内部矛盾,其父兄皆被郑成功所杀。和郑氏有大仇。
  康熙帝在六年(1667年)七月亲政。次年,清政府解散福建前线水师,焚毁战船,将原水师将领调离前线。除了重申放弃沿海及所有的岛屿的的政策,即严禁福建广东船只过洋;清军的防御线也后撤到海岸以内三十至五十里之外,还有具体措施为:
  撤裁福建水师。裁减大部分福建水师官兵;将原福建水师中由郑经军队投降的官兵调离福建,绝大部分都到外省去屯田垦荒;主将施琅调进京,入汉军镶黄旗,担任有职无权的内大臣;其他重要将领如郑鸣骏、周全斌、何义等调离福建,有些进京,有些到外省屯田垦荒。
  焚烧全部战船,这样,福建前沿的海上作战力量就全部消失。这样也就是完全放弃了海洋,放弃了台湾。
                        
  郑经乘吴三桂反清起兵之机,在康熙十三年到十九年间(1674~1680年)占领了重新占领福建、广东的一些地区。十七年(1678年),郑经在陆地败势已定,但在海上仍可随心所欲,在此情况下,康熙决定重新设置福建水师提督一职,且由施琅担任,重建可以在海上作战的军队,见《清史稿·135》。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水师在靖海将军施琅统帅下,攻占澎湖列岛。郑经的继承人郑克塽投降。
                                              
  在康熙七年解散的福建水师中,骨干力量绝大部分都是由原来郑成功部下投降的官兵,这些人不但和台湾的郑经部队中的官兵曾是同僚,而且有些人有亲属或好友仍郑经军中。有些人和郑氏有深仇,例如施琅就是其中之一,具有这样背景的人终究只是极少数。
  像鳌拜这样的粗綫条思维的人,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会容忍和利用施琅及其部下去和台湾郑氏作战。但像康熙这样精明(是不是有些精明过度?)的人,是绝不会信任他们的,撤裁福建水师,烧战船,把其将官们安置在内陆,和郑氏隔绝也是很自然的。
  康熙也知道施琅是位智勇的海上良将,令其入旗,是不是也有希望旗人也有海军将领之意?不知道。但即使施琅真忠于清朝,也不代表能有一支基本上都是由旗人控制的海军力量。
  
  认真的读者可能会提出疑问:康熙能知道海军的重要性吗?无知者可怜,但不能归之于罪过。
  康熙完全不同于后来诸清帝,他应该对世界大势,因而对海上作战力量的重要性是知道的,根据有二:
  一是康熙有多位外国老师,康熙是很认真的向他们学习(不同于乾隆,只喜欢西洋人的画家),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不会不向他们问有关世界大势的问题,应该知道欧洲在全世界争夺殖民地,不会不知道没有海军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二是康熙帝对于世界大势有了解还可以从他说过的话中看出。他曾说过:“海外西洋诸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清圣祖实录.270》)怎么会受有大洋阻隔且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国家之累?必是那些国家从海上来。最直接的逻辑就是准备在海上阻止其欺侮。
                                  
  可以认为康熙心里明白应该建立或遗令自己的继承人逐步建立海上作战力量,但他不去做。这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满八旗已经没有人力再去建立一支海上作战力量(且不论是否只善骑射,不惯驾船,那是可学的。)而对于汉人组成的海上作战力量又绝对放心不下。
  所以,彼得可以建立俄罗斯的海军舰队,尽量使其强大,而康熙却不能。这当然只是百年之后,俄强中弱的原因之一,但依此类推,还有别的变弱的原因也与之相关。
  康熙不同于别的皇帝,他不是无知,而是罪过。
  有些学者喜欢将康熙和彼得大帝相比较。比起二人来确实有点意思:两人都是幼年登基,都是在少年时靠聪明才智夺权到手,都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相当成就,都曾被后人誉之谓大帝,但是,两人的许多作为和所留下的遗产却大不一样。
  彼德力促向西欧开放,夺取出海口,建立海军,系统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鼓励工商业,使落后俄罗斯为欧洲的军事强国。
  而康熙则很不相同。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康熙对大臣们进行了长篇指示,大臣们根据康熙的指示在以前海禁的基础上又定了三条具体措施,一不准中国人去南洋;二不准将船卖给外国;三不准出海之人留在国外。相当彻底的闭关锁国(见《清圣祖实录.270》)。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年(1712年)彼德迁都圣彼德堡。二人的治国理念之差别显而易见。
  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不同。
                               
  其结果就是一百多年后,俄罗斯攫取了中国大片领土。
  对此,人们提出很多解释,例如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守成观念,康熙所推崇的理学观念,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骨子里的骄傲自大,这些都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是,在比较中,很少有提到康熙帝认为他统治中国的基础是口比例极少的少数民族,而彼得所属的俄罗斯人在俄国是多数民族。
                                         
  那时的俄罗斯,是多数民族压迫和防范少数民族,而康熙者则是以少数民族中统治者压迫和防范人数上比他们千倍的多数民族。这样,彼得可以放心大胆地发挥俄罗斯人的才智,只要这些人是爱国的就可以了;而康熙帝却不行,他不得不防止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中有了他不能控制的力量,作为一个精明的大帝,必须无时无刻警惕和猜忌,对维护少数族群利益的皇帝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这必然会造成多种恶果,扼制海军的发展就是其中一例。
                                   
  在彼得和康熙的年代,航海与海军对于一个强国最极端重要的。彼得对此很清楚,他对出海和海军非常重视。他率俄军和当时欧洲军事强国瑞典进行长时间的战争,在波罗地海抢得一个片临海土地,建立了彼得堡,有了个出海口。彼得还下令建立了俄罗斯帝国的正规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其主要基地就在圣彼得堡。
                                          
  相比之下,康熙对于海军则是遏制。
  在入关前,满族武装力量是按全民皆兵的模式建立的,即满州八旗。取得中央政权后,相当一部分任文官,八旗主要仍是武装力量。其大部分都驻在北京,用于保卫京城,而余下来的则驻在各大城市或战略要地,用以控制全国。当时的清政府的治理效率还是很高的,为了巩固他们在中国的统治,几乎已经将整个满族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再抽出精锐部队或精英们去建立强大的海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当时的水师,从骨干到一般水兵,都是汉族人。如果康熙帝组织强大的海军,其主力和骨干必是汉族人,只会增加他的疑虑,而不会增加安全感。对一个不够精明的皇帝,可能想的不那么深远,但康熙的精明是少有的。这样,他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及沿海居民的疑虑,唯一可能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水师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放弃海洋,进而将大陆和海洋隔离,以保护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少数统治者在大陆上的既得利益。
  事实上大清朝的统治者就是这样干的。真正建立海军还是在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中开始的。
                                   
  康熙处理福建水师的事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赶走了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第二年去世,他的后继者是长子郑经。康熙三年,郑经在福建被清军击败,退守台湾。康熙亲政前,清军曾多次渡海作战进攻澎湖群岛失利。注意这时清中央政权是由鳌拜等大臣掌握。清军水师统帅是靖海将军施琅。施琅先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部下,后随郑成功,因内部矛盾,其父兄皆被郑成功所杀。和郑氏有大仇。
  康熙帝在六年(1667年)七月亲政。次年,清政府解散福建前线水师,焚毁战船,将原水师将领调离前线。除了重申放弃沿海及所有的岛屿的的政策,即严禁福建广东船只过洋;清军的防御线也后撤到海岸以内三十至五十里之外,还有具体措施为:
  撤裁福建水师。裁减大部分福建水师官兵;将原福建水师中由郑经军队投降的官兵调离福建,绝大部分都到外省去屯田垦荒;主将施琅调进京,入汉军镶黄旗,担任有职无权的内大臣;其他重要将领如郑鸣骏、周全斌、何义等调离福建,有些进京,有些到外省屯田垦荒。
  焚烧全部战船,这样,福建前沿的海上作战力量就全部消失。这样也就是完全放弃了海洋,放弃了台湾。
                        
  郑经乘吴三桂反清起兵之机,在康熙十三年到十九年间(1674~1680年)占领了重新占领福建、广东的一些地区。十七年(1678年),郑经在陆地败势已定,但在海上仍可随心所欲,在此情况下,康熙决定重新设置福建水师提督一职,且由施琅担任,重建可以在海上作战的军队,见《清史稿·135》。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水师在靖海将军施琅统帅下,攻占澎湖列岛。郑经的继承人郑克塽投降。
                                              
  在康熙七年解散的福建水师中,骨干力量绝大部分都是由原来郑成功部下投降的官兵,这些人不但和台湾的郑经部队中的官兵曾是同僚,而且有些人有亲属或好友仍郑经军中。有些人和郑氏有深仇,例如施琅就是其中之一,具有这样背景的人终究只是极少数。
  像鳌拜这样的粗綫条思维的人,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会容忍和利用施琅及其部下去和台湾郑氏作战。但像康熙这样精明(是不是有些精明过度?)的人,是绝不会信任他们的,撤裁福建水师,烧战船,把其将官们安置在内陆,和郑氏隔绝也是很自然的。
  康熙也知道施琅是位智勇的海上良将,令其入旗,是不是也有希望旗人也有海军将领之意?不知道。但即使施琅真忠于清朝,也不代表能有一支基本上都是由旗人控制的海军力量。
  
  认真的读者可能会提出疑问:康熙能知道海军的重要性吗?无知者可怜,但不能归之于罪过。
  康熙完全不同于后来诸清帝,他应该对世界大势,因而对海上作战力量的重要性是知道的,根据有二:
  一是康熙有多位外国老师,康熙是很认真的向他们学习(不同于乾隆,只喜欢西洋人的画家),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不会不向他们问有关世界大势的问题,应该知道欧洲在全世界争夺殖民地,不会不知道没有海军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二是康熙帝对于世界大势有了解还可以从他说过的话中看出。他曾说过:“海外西洋诸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清圣祖实录.270》)怎么会受有大洋阻隔且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国家之累?必是那些国家从海上来。最直接的逻辑就是准备在海上阻止其欺侮。
                                  
  可以认为康熙心里明白应该建立或遗令自己的继承人逐步建立海上作战力量,但他不去做。这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满八旗已经没有人力再去建立一支海上作战力量(且不论是否只善骑射,不惯驾船,那是可学的。)而对于汉人组成的海上作战力量又绝对放心不下。
  所以,彼得可以建立俄罗斯的海军舰队,尽量使其强大,而康熙却不能。这当然只是百年之后,俄强中弱的原因之一,但依此类推,还有别的变弱的原因也与之相关。
  康熙不同于别的皇帝,他不是无知,而是罪过。
比个BB,一个是正统的斯拉夫帝国元首,一个是窃据中原的满清酋长,比个P啊!
所谓夷狄多圣主说的大概就是如此水平,不值一晒
MAZ543M 发表于 2014-5-24 19:17
比个BB,一个是正统的斯拉夫帝国元首,一个是窃据中原的满清酋长,比个P啊!
这样说,解气,但没有任何说服力。
要把‘康熙大帝’的光环拿掉,只这样说,恰起反作用。
有个伟大的人物说过,中国现在的疆域基本上是康熙时定下来的,不知你以为应如何回答?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5 07:45
这样说,解气,但没有任何说服力。
要把‘康熙大帝’的光环拿掉,只这样说,恰起反作用。
有个伟大的人 ...


中国的疆域,在满清手里缩小了,“新疆”是大汉西域和大唐北庭以及大明哈密卫,外东北是大明奴儿干都司,满洲是辽东都司的地方,西藏是永乐文皇帝成功羁縻的,干麻子酋长鸟事?就满清带土说,那也是康麻子的爷爷野猪皮八郎黄台吉和叔爷爷獾十四的事儿,干麻子酋长鸟事啊!康麻子不仅没有增,还割去不少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5 07:45
这样说,解气,但没有任何说服力。
要把‘康熙大帝’的光环拿掉,只这样说,恰起反作用。
有个伟大的人 ...


中国的疆域,在满清手里缩小了,“新疆”是大汉西域和大唐北庭以及大明哈密卫,外东北是大明奴儿干都司,满洲是辽东都司的地方,西藏是永乐文皇帝成功羁縻的,干麻子酋长鸟事?就满清带土说,那也是康麻子的爷爷野猪皮八郎黄台吉和叔爷爷獾十四的事儿,干麻子酋长鸟事啊!康麻子不仅没有增,还割去不少
个人认为地理环境对两者的影响是很大的。
俄罗斯在地理上接近正在崛起的新的文明中心---西欧,耳濡目染海洋贸易和海军建设给西欧国家带来的巨大好处,对比本国落后的面貌,自然就有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必须注意到的是,尽管俄罗斯及后来的苏联长期重视海洋、经略海洋,但俄罗斯至今仍基本是一个大陆国家。)
而清朝在其“视力”所及范围内,都是比自己落后的文明,虽然和周边甚至西欧也有一定的海洋贸易,除了带来少量被视为“奇技淫巧”的新奇产品外,其利益是不足以影响和改变一个大陆农业国家的传统观念的。这在根本上决定了清朝没有向海洋发展的动力和意愿。
两者家族后人的结局截然相反
罗曼诺夫家族在1918年后被国人斩尽杀绝,连小孩也不放过。完事了找个坑埋了
康熙的后人活得挺好,反复当汉奸都没被毙。组织还安排找老婆
康熙裁撤福建水师还要考虑三藩和财政因素吧。


个人较同意"枯骨"的观点.
明朝开始巳实行禁海政策,明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始于明初,明一代虽时张时弛,但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永乐、成化 年间对官吏私通番国的贸易比较宽容。正德 、嘉靖年间官僚豪强多与商人勾结,逃避禁令,与葡萄牙人 进行非法贸易,有的勾结倭寇 ,构成了明一代的“倭寇 之患”。嘉靖元年,给事中夏言建议罢市舶. 厉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议,断绝海上交通。明朝实行的严厉海禁政策,特别是正德 、嘉靖年间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 ,实际是闭关主义的表现形式。它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后来清代也继续执行禁海闭关的政策。
如果明朝时没有女真这个民族,没有李自成,祟禎皇帝是个英主,改革税制,中兴大明,将明朝延续三百年,中国照样落后于西方,其结局还是清朝的结局.事实上明后期巳大大落后于西方,那些先进的红衣大炮都是从澳门葡萄牙买来的.
康熙大帝个人摆脫不了中国当时历史的局限性.

个人较同意"枯骨"的观点.
明朝开始巳实行禁海政策,明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始于明初,明一代虽时张时弛,但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永乐、成化 年间对官吏私通番国的贸易比较宽容。正德 、嘉靖年间官僚豪强多与商人勾结,逃避禁令,与葡萄牙人 进行非法贸易,有的勾结倭寇 ,构成了明一代的“倭寇 之患”。嘉靖元年,给事中夏言建议罢市舶. 厉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议,断绝海上交通。明朝实行的严厉海禁政策,特别是正德 、嘉靖年间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 ,实际是闭关主义的表现形式。它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后来清代也继续执行禁海闭关的政策。
如果明朝时没有女真这个民族,没有李自成,祟禎皇帝是个英主,改革税制,中兴大明,将明朝延续三百年,中国照样落后于西方,其结局还是清朝的结局.事实上明后期巳大大落后于西方,那些先进的红衣大炮都是从澳门葡萄牙买来的.
康熙大帝个人摆脫不了中国当时历史的局限性.
突击车1 发表于 2014-5-25 15:39
康熙裁撤福建水师还要考虑三藩和财政因素吧。
和那些事无关。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5 07:45
这样说,解气,但没有任何说服力。
要把‘康熙大帝’的光环拿掉,只这样说,恰起反作用。
有个伟大的人 ...
楼主,吹毛求疵了!历代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哪有重视海军的?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国家,历史上有长期是周边地区的巨无霸,除开嘉靖倭寇根本没有海上威胁,谁会重视海军呢?就连明朝被倭寇骚扰多年,也是靠陆军击败之。彼得大帝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周边虎狼环视,头好大敌瑞典封锁了波罗的海,建立强大的海军对于击败瑞典、保证首都安全、向西扩张、发展海贸(已经是大航海时代了)都有巨大作用,他自然重视。
加入说康熙不发展海军就是因为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那明朝历代皇帝海禁又是如何?宣宗孝宗都禁海,能不能说汉族之所谓明主也不过如此?
至于楼上几个家伙,呵呵,我看现在很多人民族主义过度,民族就是个框,啥历史问题都往里装!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5 07:45
这样说,解气,但没有任何说服力。
要把‘康熙大帝’的光环拿掉,只这样说,恰起反作用。
有个伟大的人 ...
你最后一段写的尤其有以现代人思维要求古代人之嫌。解散水师就一定是因为猜忌汉人?且不说水师并为全裁掉,历史上兔死狗烹的事还少吗?勾践杀文种,难道是因为文种和他不同族?还是他不重视陆军?另外,康熙有西洋朋友,他就一定要懂得海军的重要性,所以他就一定不是无知而是罪过?康熙的西洋朋友以传教士为主,这帮人难道天天不和他谈科学文化宗教,而大谈特谈征服殖民地和海洋霸权?就算真的谈了,在中国长大的康熙,就一定会接受他们的理念?中国人历代的观念就是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重农抑商,重陆轻海,康熙深受影响,岂能来几个传教士聊聊就改变?
楼主史学功底深厚,见识广博,治史严谨,晚生心敬仰之,但希望研究历史问题时用民族去解释还是要慎重,很容易为人利用。假如汉族都把发展不起来的原因全推给满清,而对自己的种种问题视而不见,高枕无忧,下一轮衰落亦不远矣!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5 20:32
和那些事无关。
你怎么知道无关?战争结束后裁撤军队是很正常的,不然TG今天还是500万大军,财政早破产了。
没觉得说道点上 要解决的问题是建水师是为了啥

那都是要花钱的 没有敌手 没有目标 当然就裁撤了  而且中国历史的经验告诉康熙 需要的时候 想重建也是很快的事情

他是无法理解百年海军的概念的

bowanghou 发表于 2014-5-26 13:08
楼主,吹毛求疵了!历代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哪有重视海军的?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国家,历史上有长期是周 ...
要求是不是过高?但不是吹毛求疵。
康熙恰处在世界变化的时期之中,他也知道了欧洲的发展,以及这以后可能给中国造成危害。如果不称他为圣主、大帝,那就什么都别要求了,如果吹捧他这么高,就应该按高的标准来看。
明初诸帝时欧洲还根本没有出海抢殖民地,远在哥伦布之前,连绕过非洲的航行还没有进行。至于明朝后期那些皇帝,别提了,没人会以为他们会是大帝。
康熙时,西班牙人已经占领了菲律宾,荷兰人已经占领过台湾,这在明初是绝不会有的,对这一无反应够一个大帝或圣主的资格吗?
bowanghou 发表于 2014-5-26 13:19
你怎么知道无关?战争结束后裁撤军队是很正常的,不然TG今天还是500万大军,财政早破产了。
三藩问题是多年以后的事,财政问题最严重可能是顺治十八年,吴三桂出兵缅甸灭南明残余,擒杀永历帝,云南一省的军费数额极大。此后,到康熙解散福建水师前,陆地上几乎没有什么大战争,财政情况已经大好转。
解散水师时和郑氏的海上冲突并未结束。
bowanghou 发表于 2014-5-26 13:19
你怎么知道无关?战争结束后裁撤军队是很正常的,不然TG今天还是500万大军,财政早破产了。
三藩问题是多年以后的事,财政问题最严重可能是顺治十八年,吴三桂出兵缅甸灭南明残余,擒杀永历帝,云南一省的军费数额极大。此后,到康熙解散福建水师前,陆地上几乎没有什么大战争,财政情况已经大好转。
解散水师时和郑氏的海上冲突并未结束。
zhepro 发表于 2014-5-26 13:37
没觉得说道点上 要解决的问题是建水师是为了啥

那都是要花钱的 没有敌手 没有目标 当然就裁撤了  而且中 ...
呵呵
把战船都烧了,过几年再建?康熙的脑袋进水了?
bowanghou 发表于 2014-5-26 13:18
你最后一段写的尤其有以现代人思维要求古代人之嫌。解散水师就一定是因为猜忌汉人?且不说水师并为全裁掉 ...
伟大的历史人物最根本的一条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至少不要逆行。康熙恰是逆行的。
民族压迫是历史上的存在,压制多数民族和欺压少数民族一样,都是可恶的。不必忌讳。
不是官员,不必为保持政治上正确而隐瞒观点。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7 09:05
要求是不是过高?但不是吹毛求疵。
康熙恰处在世界变化的时期之中,他也知道了欧洲的发展,以及这以后可 ...
康熙还是先把自封为“成吉思汗嫡传”的葛尔丹大汗摆平
再谈大建海军,远航夺取殖民地的事吧
凡事总有轻重缓急
我国是大陆国家,这铁一样的事实是凡人一辈子无法改变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7 09:17
呵呵
把战船都烧了,过几年再建?康熙的脑袋进水了?
有具体记载么 烧得什么样式的船 在哪里烧得 数目多少

如果不毁 是否方便转为内河使用 似乎方便封存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5-27 09:56
康熙还是先把自封为“成吉思汗嫡传”的葛尔丹大汗摆平
再谈大建海军,远航夺取殖民地的事吧
凡事总有轻 ...
没说大建海军,而是撤消能在海上作占战的水师。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7 09:05
要求是不是过高?但不是吹毛求疵。
康熙恰处在世界变化的时期之中,他也知道了欧洲的发展,以及这以后可 ...
接触到了历史潮流不代表就一定能认清并适应,康熙在中国长大,对海权不重视的观念深入人心,怎么能要求他见了几个洋和尚就立马发展海军海贸?历代皇帝都不发展海军,你唯独抨击康熙,我说你吹毛求疵难道错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7 09:24
伟大的历史人物最根本的一条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至少不要逆行。康熙恰是逆行的。
民族压迫是历史上的存 ...
伟大人物是总体上伟大,不代表每一件事都没有逆行。老毛伟大吧?文革不是逆行?汉武伟大吧?先横征暴敛又罪己诏,不是逆行?唐宗伟大吧?修氏家谱不是逆行?
历史压迫是历史上的存在,我从不忌讳,问题你说的事和民族压迫无关,因为历朝皇帝都不发展海军,你却惟独抨击康熙。不是我政治挂帅,为了政治正确而隐瞒观点,而是你戴有色眼镜,为抨击民族而提出观点。
你最后一段写的尤其有以现代人思维要求古代人之嫌。解散水师就一定是因为猜忌汉人?且不说水师并为全裁掉 ...
首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到了近代不谈民族才是违背历史科学
到了清朝不谈民族是理解不了满清的
事实上无民族不满清离开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思维,才是不理解满清的做法
其次,满清重开海禁里的民族思维警惕之意那是再明显不过了
最后文字狱与海禁其实有着想通之处;任何人都很难不谈这一点,满清是中国王朝里对海洋最没有追求的,也是文字狱最严重的
伟大人物是总体上伟大,不代表每一件事都没有逆行。老毛伟大吧?文革不是逆行?汉武伟大吧?先横征暴敛又 ...
伟大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一般认为所谓代表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才叫伟人
那么康熙能叫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吗?
康熙还是先把自封为“成吉思汗嫡传”的葛尔丹大汗摆平
再谈大建海军,远航夺取殖民地的事吧
凡事总有轻 ...
但是重开海禁等事并不普通
而且外患不断的宋,没搞定大汗的明
都有自己的海上功绩与商贸的发展
bowanghou 发表于 2014-5-27 19:34
接触到了历史潮流不代表就一定能认清并适应,康熙在中国长大,对海权不重视的观念深入人心,怎么能要求他 ...
在历史学界,影艺界,媒体上,多宣扬康熙的伟大功绩,吹捧之风甚烈,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既然如此当然应对他按伟大的帝王来要求。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4-5-27 21:11
但是重开海禁等事并不普通
而且外患不断的宋,没搞定大汗的明
都有自己的海上功绩与商贸的发展
宋明也没有实质突破
宋是为了增收关税而开放海禁,抵消疆域狭小带来的两税基数小
纯经济事件
与领导人的英明决策无关
宋朝近400年不设海禁,也没拿到一块殖民地
其实就宋的装备水平,灭南洋岛猴易如反掌,只是皇上不想做而已(说到底还是那几个大汗没搞定)
明初三宝太监之后,恐怕也没什么伟大的航海事件了
况且由于严重的入不敷出
至仁宣一朝,大员们多认为罢此一举,节省了民脂民膏,反而是两帝的“仁政”……
以后至明亡都没有第二次
就这一次的初衷,可能也是安抚一下成祖对于侄子下落的担忧,非西方那样为了拓殖贸易而远航
成祖驾崩后,继承争议不复存在,ZF内也就没人再对航海感兴趣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成祖一朝能够搞定大汗,能在大汗的草场上纵火
以后很难再现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7 21:25
在历史学界,影艺界,媒体上,多宣扬康熙的伟大功绩,吹捧之风甚烈,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


老先生
吹捧康熙的热潮发生在10年前
即唐某主演的《雍正王朝》,陈某主演的《康熙王朝》创下高收视率的时代
08年前后,舆论开始对“辫子戏”太多产生抵触情绪
接下来是谍战剧取代了辫子戏
现在康雍乾的形象多出现在无脑偶像剧里
连小学生都不看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7 21:25
在历史学界,影艺界,媒体上,多宣扬康熙的伟大功绩,吹捧之风甚烈,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


老先生
吹捧康熙的热潮发生在10年前
即唐某主演的《雍正王朝》,陈某主演的《康熙王朝》创下高收视率的时代
08年前后,舆论开始对“辫子戏”太多产生抵触情绪
接下来是谍战剧取代了辫子戏
现在康雍乾的形象多出现在无脑偶像剧里
连小学生都不看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5-28 06:29
老先生
吹捧康熙的热潮发生在10年前
即唐某主演的《雍正王朝》,陈某主演的《康熙王朝》创下高收视率 ...
其实,影视界对康熙的吹捧没什么,真正捧的是历史学界界。查阅他们的巨著太费事,只需看看百度即可知。
连说话尖刻的柏杨也说:“玄烨大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
毛老人家也加入”高度评价“的行列。
有趣的是百度在讲他与海禁时,只说到二十三年停止海禁,却不提五十五年彻底海禁。
其实影视界如果发现骂康熙可以挣钱,他们也会骂的,关键是历史学界和大人物的观点。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8 06:49
其实,影视界对康熙的吹捧没什么,真正捧的是历史学界界。查阅他们的巨著太费事,只需看看百度即可知。
...
言论自由嘛
塔列朗评价拿破仑一世:最伟大的人没有永恒的赞美,只有永恒的争议
有人赞扬他,也有人贬低他
总之几百年都在谈论他
侧面说明此人还是有一些亮点的
否则帝王几百位,经常被提及的也就那么十几个啦
老先生要求康熙跟上历史潮流,有时代远见
中国皇上有几个具备这种超能力的?
与康熙同时期的西方君主,能拿来说事的恐怕只有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在法国内部也是争议不断
尽管他驾驭着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五十年
但还是有人说他不肯立宪,树敌过多,没经营好北美等等
但无损于他在法国君主中鹤立鸡群的地位
比以后只知道“生前百般享福,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不肖子孙强多了
总之
做评论家容易
实干家难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5-28 06:49
其实,影视界对康熙的吹捧没什么,真正捧的是历史学界界。查阅他们的巨著太费事,只需看看百度即可知。
...
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内澹宁居听政完毕,召大学士、学士、九卿、科道近前,指出:现今海防为要。次日,他又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海防"是这次海禁的主要原因,而且这次”海禁“主要措施:1、对商船、渔船及有关人员加强管理;2、在海坛(今福建平潭岛)、南澳(今福建南澳岛)设官阻截私往南洋贸易船只;3、在东南沿海要冲地方设立炮台,增加驻军,充实水师,经常巡查,严拿违禁者;4、对沿海各省之间往来商船、渔船实行盘验与护送;5、选用得力人员充任沿海各省督抚。海关未关,国门未闭,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一直不断,这怎么叫“彻底海禁”?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4-5-27 21:09
伟大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一般认为所谓代表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才叫伟人
那么康熙能叫代表了大多数人 ...


当然能,平三藩、擒鳌拜稳定政局,注重民生,推行“摊丁入亩”改革,鼓励农耕,开博学鸿词科,清初三大思想家,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引入西方数学、天文等自然科学知识,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皇舆全览图》;
对外击败沙俄、准噶尔,开疆拓土,绥服外蒙,夺取青、藏,控制外东北;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4-5-27 21:09
伟大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一般认为所谓代表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才叫伟人
那么康熙能叫代表了大多数人 ...


当然能,平三藩、擒鳌拜稳定政局,注重民生,推行“摊丁入亩”改革,鼓励农耕,开博学鸿词科,清初三大思想家,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引入西方数学、天文等自然科学知识,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皇舆全览图》;
对外击败沙俄、准噶尔,开疆拓土,绥服外蒙,夺取青、藏,控制外东北;
宋明也没有实质突破
宋是为了增收关税而开放海禁,抵消疆域狭小带来的两税基数小
纯经济事件

就是海贸,宋明都能理性看待海贸,为何清朝不重视?
当然能,平三藩、擒鳌拜稳定政局,注重民生,推行“摊丁入亩”改革,鼓励农耕,开博学鸿词科,清初三大 ...
这都什么跟什么呀
不是康麻子的事也往他身上揽是什么精神?
宋明也没有实质突破
宋是为了增收关税而开放海禁,抵消疆域狭小带来的两税基数小
纯经济事件

没有搞远洋殖民那是文明程度和对海洋的认识不同,但开海禁是有特殊用意的
特别是有宋明的历史经验,和近代航海蓬勃发展的清初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4-5-28 12:45
就是海贸,宋明都能理性看待海贸,为何清朝不重视?
宋还可以,明就算了,清朝对海贸的重视程度可比明强得多。
宋还可以,明就算了,清朝对海贸的重视程度可比明强得多。
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强呢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4-5-25 20:30
个人较同意"枯骨"的观点.
明朝开始巳实行禁海政策,明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始于明初,明一 ...
精辟,尤其是关于明再延续300年会怎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