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中著名的“轻骑兵冲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48:10


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40509/18494013.html



是非之地

    一切都还得从头说起。

    克里米亚,位于乌克兰南部的一个大半岛,旧属帝俄,地处黑海北端,南望博斯普鲁斯海峡,可谓西眺罗马尼亚,觊觎奥斯曼土耳其,北临俄罗斯腹地的大跳板。
    由是,此地发生的历史重大事件也不算少,本文所议的克里米亚战争自不必提。二战时期德苏间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即发生于此,二战末期影响战后世界格局几十年的雅尔塔协定也是商议于此,而在最近的俄格冲突中,克里米亚成为了俄黑海舰队前途未定的最后锚地。
    此外,如若追溯到中世纪的话,克里米亚更是当时定期北上劫掠俄罗斯人的鞑靼人部落汗国所在地。在6世纪时它还是希腊人的定居地,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一词的后缀pol即为希腊语“城”的意思。事实上,直到1783年,转弱为强的帝俄才正式吞并克里米亚。
    到了1854年,正值扩张顶峰期的帝俄,向奥斯曼土耳其索要其境内耶路撒冷东正教保护者的地位。奥斯曼土耳其加以拒绝。帝俄因此对奥斯曼土耳其采取军事行动。远在西欧的英法出于削弱俄国扩张势力的地缘政治缘由,联合土耳其向俄国宣战,并于克里米亚登陆,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整个克里米亚战争进入最关键阶段。
    英法军远师征袭;而俄军虽本土应战,但组织并不得力。战争呈现胶着状态,双方投入兵力70万,但战局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

    “攻击,我们攻击什么?”

    1854年10月25日,为打破英法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包围,俄军攻击了要塞南面的巴拉克拉瓦谷地一带,其哥萨克骑兵一路势不可挡,原先担负守卫的土耳其军队早已四处逃窜,为挡住俄军的迅猛攻击,联军急忙调遣英军93步兵团,要其守住防线。
    英军93步兵团在其指挥官的命令下违反常规地排出了两条“细细的红线”(其时,英军步兵上身制服为红色)来迎接哥萨克的冲击,并力图使自身不被侧翼迂回。在新式膛线步枪和训练有素的战技支持下,93步兵团居然以仓促之势获胜。而“细细的红线”--或言“红色警戒线”--从此成为一个著名的军事典故,以象征步兵不屈的战斗精神。2000年前后拍摄的美国电影即是以此典故为名,但背景已改为二战太平洋战场。
    被击溃的俄军暂时退却,但却席卷了巴拉克拉瓦谷地旁侧考斯威高地上的土军阵地,并力图拖走败退土军丢下的野战炮。也正是这个行动,直接促发了名垂史册的“轻骑兵冲锋”。
    在19世纪,野战炮的丢失被看作是一种耻辱。或许,这是自19世纪初拿破仑创造性地运用炮兵在欧洲接连获取大胜之后,留给欧洲军事界的一种印记。然即便是从现代军事观点来看,被敌人掌控火力压制兵器,不论怎样,都是件应极力避免的事情。
    其时,在远处山头沙坂岭上指挥作战的联军统帅拉格伦勋爵的指示下,联军发出了那道日后饱受争议的命令:“拉格兰勋爵希望轻骑兵迅速前出到一线,尾随敌并阻止敌夺走野战炮。……立即。”
    命令很快由传令官诺兰上尉传达给了轻骑兵师。师长卢肯伯爵对此颇为不解。
    “攻击,我们攻击什么?”他向传令官诺兰上尉问道。当时,诺兰上尉只是指着谷地尽头的那些俄军说道:“就是这些敌人,当然还有这些步枪手!”

    作为指挥官,卢肯师长理应仔细询问诺兰上尉,并搞清楚攻击的真正意图。可是,诺兰上尉只是轻率地给予了解答。又或者,卢肯师长是知道应当攻击的真正方向。正如他在轻骑兵冲锋两天后呈给拉格伦的报告中,似乎应证了这一点,但不知何故,他没有坚持。卢肯伯爵很快给轻骑兵旅下达了攻击命令。(另一支为重骑兵旅)
    轻骑旅指挥官卡迪根伯爵对此同样感到不解。此刻,他的部队正位处巴拉克拉瓦谷地的底部,两侧均为高地,只有在谷地的尽头能看见一些俄军。“是的,长官,但是请允许我告诉你,在我们前面的山谷中还有一个俄国营,在两侧还有一些营和步枪手。”战后,卡迪根伯爵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事实上,那个营也配备着野战炮。或许,也正是这个情况,让卡迪根没有对命令加以更深的询问。但是,敌军的兵力配置已让他感到有些不安。
“我不管这么多,这是拉格兰勋爵的命令,轻骑旅立即出击。”卢肯伯爵这样回复道。
    事态发展到这里,已经决定了之后极为严重的后果。

    完美屠杀

    谷地长约1500米。按照命令的字面意思,那就意味着:轻骑旅将要在毫无掩护的情况下冲过这1500米的空旷地带,去夺取野战炮。其间,除非俄国人无所作为,不然,这些没有炮火支援、只装备着配剑和长矛的轻骑兵岂不就成了俄军火炮和步枪的靶子?而且。轻骑旅还不是侧向移动或是z字前行的,而是以密集队形直冲。
    这里要说明的是,战斗接触中骑兵冲击步兵侧翼跟骑兵中远距离冲锋到步兵阵地前,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可以达成战术突然性,能有效冲散步兵队形并予以杀伤,而后者,无异于自杀。之前英军93步兵团能挡住俄军骑兵,就已经是一个例证了。而另一个更为极端的例证则发生在5年后的1860年9月17日,僧格林沁指挥的蒙古骑兵在北京八里桥,对英法联军步炮部队长距离冲锋惨败。
    然而,命令就是命令。
    卡迪根673人的轻骑旅摆出了战斗队形,开始前进。看着眼前的情形,传令官诺兰上尉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爬到谷地一旁的考斯威高地四下观察。很快,他作起了手势,并大声呼喊,似乎要轻骑旅撤回出发地。然而,轻骑旅的攻击队形已经展开。没人注意到这位上尉在喊什么。随即,一发俄军打来的炮弹碎片击中了他的胸口。诺兰上尉阵亡。
    迎着俄军零星的炮火,轻骑旅举着垂直的长矛以战马小跑速度前进,矛尖的三角小旗猎猎飘扬。这个全欧洲都仿效的源自拿破仑军队波兰军团的兵种,不论型制或是样式,确有令人激奋之处。此刻,轻骑旅中已不断有士兵和战马被炮火或流弹击中。然而,攻击队形仍保持完整。
    很快,随着军官们的命令,轻骑兵们放平了长矛,战马开始加速,并至冲刺速度。轻骑旅的第一波攻击开始,俄军的野战炮以愈发紧密的速率拦阻射击,而步兵则静静地等待着,英军骑兵冒着炮火保持队形冲到了距俄军阵地80米距离,俄军步兵同时开火,一时间,硝烟四起,子弹横飞,轻骑兵被大量杀伤在俄军阵地前。即便是指挥官卡迪根伯爵也坠马背部受伤,但他手持长剑爬到了一侧高地上,仍旧指挥轻骑兵继续冲锋。很多士兵在途中就被撂倒,但也有一些冲进了俄军炮兵阵地,并开始用长矛刺杀俄军。然而,俄军的步兵用刺刀和步枪把他们相继挑落马下。

    这时,卢肯师长正好走到了谷地的入口处,他亲眼目睹了发生在眼前的惨剧。“如果我能帮助他们的话,就不会损失这么惨重了。”他对另一位指挥官这么说道。可问题是,都是骑兵,他能帮到多少?随即,卢肯师长将重骑旅带到 了远离俄军阵地的地方。这样做,他固然会受到兹后的指责,但不让其余部队再做无谓的攻击,同样需要勇气。事实上,如若要重骑兵也发起攻击的话,那些胸铠固然可以抵挡-下俄军弹片,但重骑兵相对缓慢的冲击速度、笨重的身形,只,怕会落得比轻骑兵更惨的境地。
    此时,轻骑兵第二波攻击又如浪涌般拍到了俄军阵前上,他们完全无视前面部队攻击的失利,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但俄军阵地毕竟是预先敷设的,有一定的完备性。仅靠轻骑兵反复冲击而没有重火力支援,不论怎样都是徒劳的。
    当一名指挥官在冲到俄军阵前,看到数倍于己的兵力后惊呼:“停止攻击!停止前进,否则我们就完蛋了。”轻骑兵才终于放弃了攻击,开始撤退。但在途中,照旧受到了俄军的轰击和射击,一些幸存的骑兵转向两侧高地企图边打边撤,但同样遭到了俄军步枪手的射杀。
    谷地沿途布满了骑兵和战马的尸体、残肢以及毁损的装备。

    本应避免的牺牲

    轻骑旅已经完蛋了,在这短短20分钟内,英国骑兵就损失247人和497匹战马,作为一部建制,轻骑旅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陪同拉格伦勋爵一起观战的法国指挥官不禁叹道:“太美了,可惜,这是战争。”的确,这样短促而猛烈如飞蛾扑火般的冲锋壮举极为罕见。规模虽小,但触目惊心。
    英国随军记者罗素在《伦敦时报》报道了是役,英国国内舆论为之哗然。整个克里米亚战争由起因到进行的混浊不堪,就此算是达到了一个标考性的顶点。联军统帅拉格伦勋爵不久即因此离任。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或许,谁都对此失之贸然了,拉格伦勋爵要求轻骑兵阻止俄军拖走野战炮,却没有在命令中说明那是指在考斯威高地上的土军野战炮,而不是谷地尽头的俄军野战炮。就地形而言,拉格伦勋爵要轻骑旅夺取的是凸面上的野战炮,而轻骑旅却只能理解成凹面里的野战炮。这就完全涉及到了一个上级与部下观察战场情况时的视角差异问题。

  拉格伦勋爵在后方山头居高临下自然可以通盘全览,却没有想到身处谷地里的轻骑旅怎么可能看得到高地后面的情形!传令官诺兰上尉本来也许可以澄清一切,但面对轻骑师指挥官卢肯伯爵的诘问“攻击,攻击,攻击什么,攻击哪里?”他只是指着谷地尽头的俄军说:“就是这些敌人,当然还有这些步枪手!”如此想当然,在战场上难保不出差池。最后,他可能是发现了其间的问题,但一块俄国弹片让一切都终止了。
    再或者,轻骑旅的卡迪根伯爵也许可以同师长卢肯做下探讨,以厘清作战目标,但二人之间在战前就彼此厌恶到了人所共知的地步。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又怎能期望他们做良好沟通?诸多混乱的因素在那一刻均叠加在了轻骑旅身上。轻骑兵的牺牲在所难免。这样的牺牲虽然堪称壮丽,但却又是那样不值。

    铭记与反思

    上世纪30年代,重建德国国防军的冯·赛克特曾这样说过:下级应忠诚地执行上级命令,但是,应是在深思熟虑之后。
    轻骑旅没有遇上这样理想的状况。
    他们接获的命令指向明确,而且时间紧迫--“尾随敌并阻止敌夺走野战炮。”虽然,这份命令在轻骑旅看来有诸多含糊之处,比如,谷地尽头的俄军并没有撤退迹象,俄军也无甚必要“夺走”自己的野战炮。但命令必须要执行。

    这是一个古典的英雄主义式行动。但同时暴露出的,则是战场上上下级清晰通讯的必要。联军总部在发出的命令中,应明确指出所要攻击的地点,而非敌方行动的概略描述(在战场上,相近的行动何其多。你到底攻击哪个)。而轻骑旅如有直达总部的通讯设施(当时已有电报,但显然未具备到基干单位的灵便),或可厘清作战目标。然而,这两项在此战斗中,均付之阙如。联接双方的只有那位骑术高超,颇为自傲的传令官。
    此外,也可以想像,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借由传令官来回斟酌命令,廷误战机不讲,甚者,有逡巡畏战之嫌。在十九世纪,视荣誉高过生命的贵族军官是绝不会令自己陷入如此不堪之境地的。于是,轻骑旅被送上了绝境。命令的内容与时效在此次战斗中成了造就悲剧的关键因素。也正因为此次战斗的惨烈和无意义,才会在英国国内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议声浪,以至易帅。并留传至今。
    这是一场错误与英勇,含糊与决然相交织的战斗。其过程令人嗟叹。
    2004年,英国菲利普亲王造访了轻骑兵冲锋旧址以资纪念。
    无论如何,军人的忠勇,总会得到世人的铭记。

反映这次战役的画作:

细红线


轻骑兵冲锋


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40509/18494013.html



是非之地

    一切都还得从头说起。

    克里米亚,位于乌克兰南部的一个大半岛,旧属帝俄,地处黑海北端,南望博斯普鲁斯海峡,可谓西眺罗马尼亚,觊觎奥斯曼土耳其,北临俄罗斯腹地的大跳板。
    由是,此地发生的历史重大事件也不算少,本文所议的克里米亚战争自不必提。二战时期德苏间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即发生于此,二战末期影响战后世界格局几十年的雅尔塔协定也是商议于此,而在最近的俄格冲突中,克里米亚成为了俄黑海舰队前途未定的最后锚地。
    此外,如若追溯到中世纪的话,克里米亚更是当时定期北上劫掠俄罗斯人的鞑靼人部落汗国所在地。在6世纪时它还是希腊人的定居地,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一词的后缀pol即为希腊语“城”的意思。事实上,直到1783年,转弱为强的帝俄才正式吞并克里米亚。
    到了1854年,正值扩张顶峰期的帝俄,向奥斯曼土耳其索要其境内耶路撒冷东正教保护者的地位。奥斯曼土耳其加以拒绝。帝俄因此对奥斯曼土耳其采取军事行动。远在西欧的英法出于削弱俄国扩张势力的地缘政治缘由,联合土耳其向俄国宣战,并于克里米亚登陆,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整个克里米亚战争进入最关键阶段。
    英法军远师征袭;而俄军虽本土应战,但组织并不得力。战争呈现胶着状态,双方投入兵力70万,但战局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

    “攻击,我们攻击什么?”

    1854年10月25日,为打破英法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包围,俄军攻击了要塞南面的巴拉克拉瓦谷地一带,其哥萨克骑兵一路势不可挡,原先担负守卫的土耳其军队早已四处逃窜,为挡住俄军的迅猛攻击,联军急忙调遣英军93步兵团,要其守住防线。
    英军93步兵团在其指挥官的命令下违反常规地排出了两条“细细的红线”(其时,英军步兵上身制服为红色)来迎接哥萨克的冲击,并力图使自身不被侧翼迂回。在新式膛线步枪和训练有素的战技支持下,93步兵团居然以仓促之势获胜。而“细细的红线”--或言“红色警戒线”--从此成为一个著名的军事典故,以象征步兵不屈的战斗精神。2000年前后拍摄的美国电影即是以此典故为名,但背景已改为二战太平洋战场。
    被击溃的俄军暂时退却,但却席卷了巴拉克拉瓦谷地旁侧考斯威高地上的土军阵地,并力图拖走败退土军丢下的野战炮。也正是这个行动,直接促发了名垂史册的“轻骑兵冲锋”。
    在19世纪,野战炮的丢失被看作是一种耻辱。或许,这是自19世纪初拿破仑创造性地运用炮兵在欧洲接连获取大胜之后,留给欧洲军事界的一种印记。然即便是从现代军事观点来看,被敌人掌控火力压制兵器,不论怎样,都是件应极力避免的事情。
    其时,在远处山头沙坂岭上指挥作战的联军统帅拉格伦勋爵的指示下,联军发出了那道日后饱受争议的命令:“拉格兰勋爵希望轻骑兵迅速前出到一线,尾随敌并阻止敌夺走野战炮。……立即。”
    命令很快由传令官诺兰上尉传达给了轻骑兵师。师长卢肯伯爵对此颇为不解。
    “攻击,我们攻击什么?”他向传令官诺兰上尉问道。当时,诺兰上尉只是指着谷地尽头的那些俄军说道:“就是这些敌人,当然还有这些步枪手!”

    作为指挥官,卢肯师长理应仔细询问诺兰上尉,并搞清楚攻击的真正意图。可是,诺兰上尉只是轻率地给予了解答。又或者,卢肯师长是知道应当攻击的真正方向。正如他在轻骑兵冲锋两天后呈给拉格伦的报告中,似乎应证了这一点,但不知何故,他没有坚持。卢肯伯爵很快给轻骑兵旅下达了攻击命令。(另一支为重骑兵旅)
    轻骑旅指挥官卡迪根伯爵对此同样感到不解。此刻,他的部队正位处巴拉克拉瓦谷地的底部,两侧均为高地,只有在谷地的尽头能看见一些俄军。“是的,长官,但是请允许我告诉你,在我们前面的山谷中还有一个俄国营,在两侧还有一些营和步枪手。”战后,卡迪根伯爵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事实上,那个营也配备着野战炮。或许,也正是这个情况,让卡迪根没有对命令加以更深的询问。但是,敌军的兵力配置已让他感到有些不安。
“我不管这么多,这是拉格兰勋爵的命令,轻骑旅立即出击。”卢肯伯爵这样回复道。
    事态发展到这里,已经决定了之后极为严重的后果。

    完美屠杀

    谷地长约1500米。按照命令的字面意思,那就意味着:轻骑旅将要在毫无掩护的情况下冲过这1500米的空旷地带,去夺取野战炮。其间,除非俄国人无所作为,不然,这些没有炮火支援、只装备着配剑和长矛的轻骑兵岂不就成了俄军火炮和步枪的靶子?而且。轻骑旅还不是侧向移动或是z字前行的,而是以密集队形直冲。
    这里要说明的是,战斗接触中骑兵冲击步兵侧翼跟骑兵中远距离冲锋到步兵阵地前,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可以达成战术突然性,能有效冲散步兵队形并予以杀伤,而后者,无异于自杀。之前英军93步兵团能挡住俄军骑兵,就已经是一个例证了。而另一个更为极端的例证则发生在5年后的1860年9月17日,僧格林沁指挥的蒙古骑兵在北京八里桥,对英法联军步炮部队长距离冲锋惨败。
    然而,命令就是命令。
    卡迪根673人的轻骑旅摆出了战斗队形,开始前进。看着眼前的情形,传令官诺兰上尉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爬到谷地一旁的考斯威高地四下观察。很快,他作起了手势,并大声呼喊,似乎要轻骑旅撤回出发地。然而,轻骑旅的攻击队形已经展开。没人注意到这位上尉在喊什么。随即,一发俄军打来的炮弹碎片击中了他的胸口。诺兰上尉阵亡。
    迎着俄军零星的炮火,轻骑旅举着垂直的长矛以战马小跑速度前进,矛尖的三角小旗猎猎飘扬。这个全欧洲都仿效的源自拿破仑军队波兰军团的兵种,不论型制或是样式,确有令人激奋之处。此刻,轻骑旅中已不断有士兵和战马被炮火或流弹击中。然而,攻击队形仍保持完整。
    很快,随着军官们的命令,轻骑兵们放平了长矛,战马开始加速,并至冲刺速度。轻骑旅的第一波攻击开始,俄军的野战炮以愈发紧密的速率拦阻射击,而步兵则静静地等待着,英军骑兵冒着炮火保持队形冲到了距俄军阵地80米距离,俄军步兵同时开火,一时间,硝烟四起,子弹横飞,轻骑兵被大量杀伤在俄军阵地前。即便是指挥官卡迪根伯爵也坠马背部受伤,但他手持长剑爬到了一侧高地上,仍旧指挥轻骑兵继续冲锋。很多士兵在途中就被撂倒,但也有一些冲进了俄军炮兵阵地,并开始用长矛刺杀俄军。然而,俄军的步兵用刺刀和步枪把他们相继挑落马下。

    这时,卢肯师长正好走到了谷地的入口处,他亲眼目睹了发生在眼前的惨剧。“如果我能帮助他们的话,就不会损失这么惨重了。”他对另一位指挥官这么说道。可问题是,都是骑兵,他能帮到多少?随即,卢肯师长将重骑旅带到 了远离俄军阵地的地方。这样做,他固然会受到兹后的指责,但不让其余部队再做无谓的攻击,同样需要勇气。事实上,如若要重骑兵也发起攻击的话,那些胸铠固然可以抵挡-下俄军弹片,但重骑兵相对缓慢的冲击速度、笨重的身形,只,怕会落得比轻骑兵更惨的境地。
    此时,轻骑兵第二波攻击又如浪涌般拍到了俄军阵前上,他们完全无视前面部队攻击的失利,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但俄军阵地毕竟是预先敷设的,有一定的完备性。仅靠轻骑兵反复冲击而没有重火力支援,不论怎样都是徒劳的。
    当一名指挥官在冲到俄军阵前,看到数倍于己的兵力后惊呼:“停止攻击!停止前进,否则我们就完蛋了。”轻骑兵才终于放弃了攻击,开始撤退。但在途中,照旧受到了俄军的轰击和射击,一些幸存的骑兵转向两侧高地企图边打边撤,但同样遭到了俄军步枪手的射杀。
    谷地沿途布满了骑兵和战马的尸体、残肢以及毁损的装备。

    本应避免的牺牲

    轻骑旅已经完蛋了,在这短短20分钟内,英国骑兵就损失247人和497匹战马,作为一部建制,轻骑旅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陪同拉格伦勋爵一起观战的法国指挥官不禁叹道:“太美了,可惜,这是战争。”的确,这样短促而猛烈如飞蛾扑火般的冲锋壮举极为罕见。规模虽小,但触目惊心。
    英国随军记者罗素在《伦敦时报》报道了是役,英国国内舆论为之哗然。整个克里米亚战争由起因到进行的混浊不堪,就此算是达到了一个标考性的顶点。联军统帅拉格伦勋爵不久即因此离任。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或许,谁都对此失之贸然了,拉格伦勋爵要求轻骑兵阻止俄军拖走野战炮,却没有在命令中说明那是指在考斯威高地上的土军野战炮,而不是谷地尽头的俄军野战炮。就地形而言,拉格伦勋爵要轻骑旅夺取的是凸面上的野战炮,而轻骑旅却只能理解成凹面里的野战炮。这就完全涉及到了一个上级与部下观察战场情况时的视角差异问题。

  拉格伦勋爵在后方山头居高临下自然可以通盘全览,却没有想到身处谷地里的轻骑旅怎么可能看得到高地后面的情形!传令官诺兰上尉本来也许可以澄清一切,但面对轻骑师指挥官卢肯伯爵的诘问“攻击,攻击,攻击什么,攻击哪里?”他只是指着谷地尽头的俄军说:“就是这些敌人,当然还有这些步枪手!”如此想当然,在战场上难保不出差池。最后,他可能是发现了其间的问题,但一块俄国弹片让一切都终止了。
    再或者,轻骑旅的卡迪根伯爵也许可以同师长卢肯做下探讨,以厘清作战目标,但二人之间在战前就彼此厌恶到了人所共知的地步。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又怎能期望他们做良好沟通?诸多混乱的因素在那一刻均叠加在了轻骑旅身上。轻骑兵的牺牲在所难免。这样的牺牲虽然堪称壮丽,但却又是那样不值。

    铭记与反思

    上世纪30年代,重建德国国防军的冯·赛克特曾这样说过:下级应忠诚地执行上级命令,但是,应是在深思熟虑之后。
    轻骑旅没有遇上这样理想的状况。
    他们接获的命令指向明确,而且时间紧迫--“尾随敌并阻止敌夺走野战炮。”虽然,这份命令在轻骑旅看来有诸多含糊之处,比如,谷地尽头的俄军并没有撤退迹象,俄军也无甚必要“夺走”自己的野战炮。但命令必须要执行。

    这是一个古典的英雄主义式行动。但同时暴露出的,则是战场上上下级清晰通讯的必要。联军总部在发出的命令中,应明确指出所要攻击的地点,而非敌方行动的概略描述(在战场上,相近的行动何其多。你到底攻击哪个)。而轻骑旅如有直达总部的通讯设施(当时已有电报,但显然未具备到基干单位的灵便),或可厘清作战目标。然而,这两项在此战斗中,均付之阙如。联接双方的只有那位骑术高超,颇为自傲的传令官。
    此外,也可以想像,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借由传令官来回斟酌命令,廷误战机不讲,甚者,有逡巡畏战之嫌。在十九世纪,视荣誉高过生命的贵族军官是绝不会令自己陷入如此不堪之境地的。于是,轻骑旅被送上了绝境。命令的内容与时效在此次战斗中成了造就悲剧的关键因素。也正因为此次战斗的惨烈和无意义,才会在英国国内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议声浪,以至易帅。并留传至今。
    这是一场错误与英勇,含糊与决然相交织的战斗。其过程令人嗟叹。
    2004年,英国菲利普亲王造访了轻骑兵冲锋旧址以资纪念。
    无论如何,军人的忠勇,总会得到世人的铭记。

反映这次战役的画作:

细红线

35364545_27.jpg (172.18 KB, 下载次数: 2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11 16:42 上传



轻骑兵冲锋

35364545_30.jpg (159.09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11 16:43 上传

战争总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使大家记忆犹新,以激励后人或总结教训或大呼辉煌。
我又想起了那句话:“英国骑兵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冲锋!”
找死
80米内霰弹秒杀任何骑兵
再说兵力也够呛(一个骑兵旅就正面冲锋?)
拉格兰勋爵的错误从管理学角度可以分析为,作为上级他发给下级的行动指令必须清晰无误,至少包括when where what how这几项最起码的项目,可惜,勋爵很完美滴违反了每一条原则。

相比国共内战时,尤其三大战役中毛祖与战役级别指挥官之间驰电来往之频密,对每一日双方行程、兵力估算、消耗补充、甚至粮秣运送都商讨得面面俱到,

两者之差何以道里计。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是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沙皇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克里米亚战争也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圣地”——耶路撒冷之争。长期以来,东正教和天主教一直在争夺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一个省份的巴勒斯坦“圣地”的管辖权,在“圣地”之争的背后,隐藏着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瓜分。1853年1月,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出以缅什科夫为首的高级使团,向奥斯曼帝国苏丹提出,要求将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臣民由沙皇俄国来“保护”,力图把奥斯曼帝国变为俄国的保护国,俄国进而可以独占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个黑海海峡,打通进入地中海通道,实现其扩张野心。俄国的这一企图自然为英法所不能容忍。在英法的支持下,奥斯曼帝国苏丹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谍。随后缅什科夫宣布同奥斯曼帝国断绝外交关系。
 
  克里米亚战争历经时间:1853年7月3日:俄军开入多瑙河流域国家。1853年10月16日:奥斯曼帝国向俄国宣战。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这个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奥地利的压力下俄罗斯撤出多瑙国家。1854年8月16日: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奥兰的一个要塞被占领。1854年9月14日: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1854年12月2日: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1855年1月16日:意大利的萨丁尼亚加入战争。1855年5月22日:英法舰队进入亚速海,但没有获得任何成果。1855年9月8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帝国、俄罗斯、萨丁尼亚王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条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放弃所有占领地区,奥斯曼帝国的领域被保证,黑海海域不得驻军。
 
  1853年7月初,俄国出兵8万人占领了在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多瑙河两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并拒绝了苏丹提出的撤军要求。10月,土耳其政府向俄国宣战。这样,在俄土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终于在多瑙河上开始了,对于双方来说,这是宗教狂信的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对于土耳其人来说,这是生死存亡的战争”。1854年3月底,英法正式向俄国宣战,1855年初,法国附庸撒丁王国也宣布参加对俄战争,从而使俄土交战发展成了一场俄国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和黑海的国际战争。1853年11月30日,俄国海军中将纳希莫夫率领的俄国分舰队,突然袭击在黑海南岸的土耳其海军基地锡诺普,打败了土耳其分舰队,俄国取得了黑海制海权,激化了同英法的矛盾,1854年1月,英法联合舰队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此后战区,迅速扩大,战争不仅在黑海、巴尔干和高加索进行,而且扩大到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俄国在外交上陷于完全孤立,军事上面临优势敌人从各个方面发动的进攻。
 
  从1854年8月起,联军扭转了兵力分散的态势,集中兵力于克里米亚半岛,从俄国手中夺取黑海制海权,1854年9月中旬,联军出动60多艘战舰,6万多名士兵和3个攻城炮兵团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叶夫帕托里亚登陆。9月20日,双方在阿尔马河畔进行第一次陆战,俄军一败涂地,损失5700多人,退向俄国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9月25日,联军进抵塞瓦斯托波尔,开始了长达11个月的围攻战。9月5日,联军用700门大炮倾泻了15万发炮弹,摧毁了俄军的全部工事。9月8日,法军占领了军港区和市区制高点马拉霍夫岗,俄军被迫放弃要塞,向北转移,塞瓦斯托波尔陷落,随着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俄国败局已定。俄军虽在高加索战场上取得一些胜利,但再也无力把战争进行下去,1856年3月30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战争的结果,俄国从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战争加深了俄国国内危机,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进行农奴制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大多数人已经将这场战争遗忘了,但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在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中,它与随后的巴黎条约是继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的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许多新的战争手段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认为是决定因素。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无线电通讯等科技发明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脑和军事部门利用无线电从千里之外指挥战争,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无线电也使得大众传媒可以实时传递战况,战争距离大众不再遥远,民意对战争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军事后勤体系发展为一个独立部门,工程保障、战地医疗、后勤运输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法军统一对表校正时间进攻马拉科夫要塞是指挥艺术的重大发明。各军事强国在这次战争后都加速淘汰旧装备,摒弃滑膛式武器及木制帆力战舰,进行新技术军备竞赛,企图以不对称的技术优势击败对手。 [本帖转自:照片中国(国内最大老照片.社区)] http://www.picturechina.com.cn/bbs/viewthread.php/
2014-5-11 16:51 上传



2014-5-11 17:06 上传

原来轻重骑兵的划分是看骑兵身上穿多少算的,冲锋的也叫轻骑兵,我服了…
其实一战时期的骑兵冲锋也不错
wanghywanghy 发表于 2014-5-12 09:38
其实一战时期的骑兵冲锋也不错
面对有重机枪和蛇腹形铁丝网的壕堑阵地,骑兵在一次大战时就已经是过时兵种了。
呜呼,原来八里桥之战前5年英法联军自己也遭遇过这种打击啊,仅仅5年的时间差啊,僧格林沁亲王真实倒霉啊.
片翼 发表于 2014-5-11 19:51
原来轻重骑兵的划分是看骑兵身上穿多少算的,冲锋的也叫轻骑兵,我服了…
那个时候,轻骑兵已经是泛指所有非正规骑兵了。
另外,需要我提醒那时候弓箭手穷死先生还没生麽?
john_leo 发表于 2014-5-12 13:39
面对有重机枪和蛇腹形铁丝网的壕堑阵地,骑兵在一次大战时就已经是过时兵种了。
一战时候骑兵还遇到另一个巨大问题:补给。
开战仅一个月,拿小毛奇自己的话讲,“全军已无一匹马可以勉强前行”。

片翼 发表于 2014-5-11 19:51
原来轻重骑兵的划分是看骑兵身上穿多少算的,冲锋的也叫轻骑兵,我服了…


欧洲传统上是重骑兵的天下,好像自打波兰轻骑兵(哥萨克)出现,欧洲各国逐渐流行开来。
片翼 发表于 2014-5-11 19:51
原来轻重骑兵的划分是看骑兵身上穿多少算的,冲锋的也叫轻骑兵,我服了…


欧洲传统上是重骑兵的天下,好像自打波兰轻骑兵(哥萨克)出现,欧洲各国逐渐流行开来。

john_leo 发表于 2014-5-12 23:36
欧洲传统上是重骑兵的天下,好像自打波兰轻骑兵(哥萨克)出现,欧洲各国逐渐流行开来。


那时候欧洲已经不区分轻重骑兵了
john_leo 发表于 2014-5-12 23:36
欧洲传统上是重骑兵的天下,好像自打波兰轻骑兵(哥萨克)出现,欧洲各国逐渐流行开来。


那时候欧洲已经不区分轻重骑兵了
乌良海 发表于 2014-5-12 15:30
呜呼,原来八里桥之战前5年英法联军自己也遭遇过这种打击啊,仅仅5年的时间差啊,僧格林沁亲王真实倒霉啊.
僧亲王那种蒙古牧民组织起来的骑兵,完全跟当时的西方骑兵不能相提并论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4-5-13 10:21
那时候欧洲已经不区分轻重骑兵了
文中提到英军还是有轻骑兵和重骑兵(胸甲骑兵)两种编制骑兵。
john_leo 发表于 2014-5-13 11:58
文中提到英军还是有轻骑兵和重骑兵(胸甲骑兵)两种编制骑兵。
从18世纪开始,欧洲骑兵其实已经没有什么轻重之分了,因为面对燧发枪,重骑兵那块胸甲也没啥意义,只能防骑兵刀剑互砍,传统上人马俱甲重骑兵和轻甲无甲轻骑兵那种泾渭分明的区别已经不存在了

欧洲当时主要分“正规骑兵”和“非正规骑兵”,前者列阵冲锋,后者侦察辅助,再后来,随着非正规骑兵马匹和战术训练的进步,非正规骑兵也可以和正规骑兵一样肉搏冲锋,就像文中的情况一样,“轻重”骑兵间的区别进一步淡化
从18世纪开始,欧洲骑兵其实已经没有什么轻重之分了,因为面对燧发枪,重骑兵那块胸甲也没啥意义,只能防 ...
全战里面用胸甲骑兵拦截对方轻骑兵是一种乐趣。要是有枪骑兵效果更好。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5-11 11:22
找死
80米内霰弹秒杀任何骑兵
再说兵力也够呛(一个骑兵旅就正面冲锋?)
真的只损失了247个人吗?我怎么觉得有点夸张。如果只有二百多人战死,为啥被后人传说这么久?
bowanghou 发表于 2014-5-14 10:15
真的只损失了247个人吗?我怎么觉得有点夸张。如果只有二百多人战死,为啥被后人传说这么久?
一次冲锋挂了247个人比较血腥
一个骑兵旅满编也就1500人(三个团,每团500人马)
几分钟内减员1/5,半个团灰飞烟灭。即使是步兵也吃不消
滑铁卢之战,苏格兰灰骑兵团阵亡一半以上
但这是多次冲锋的结果
还是内伊在滑铁卢的那次冲锋壮观啊
法国将领说的应该是“很壮观,但这不是作战,是发疯”。据说俄军审问这仗被俘的英军士兵时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喝醉了吗?”
芬顿拍摄的布满炮弹、备受争议的图片《死亡阴影峡谷》



竟然全是实心炮弹
通信失效导致的悲剧
爆破弹好像是战舰发射的,陆军还是实心弹。
you see see you们这帮英国佬俄国佬,大刀长矛怎么跟洋枪洋炮打,靠神功护体吗
想起了那部《战马》
有没有相关的电影啊期待
john_leo 发表于 2014-5-12 23:36
欧洲传统上是重骑兵的天下,好像自打波兰轻骑兵(哥萨克)出现,欧洲各国逐渐流行开来。
那时候骑兵面对步兵已经很吃亏了,战争规模扩大骑兵更消耗不起

匈牙利骠骑崛起是必然的,而且骠骑对欧洲重骑的战绩也不错
如果上级命令下属去送死,下属能违抗军令?
St_Satan 发表于 2014-5-12 18:11
一战时候骑兵还遇到另一个巨大问题:补给。
开战仅一个月,拿小毛奇自己的话讲,“全军已无一匹马可以勉 ...
那是德国人自己作死,把粮食补给完全寄托在阵前搜刮,仅有的运力都用来抢运更急需的弹药了。
明知有去无回,还毅然赴死,马队从小步快跑到极速冲锋!实在是太美,太壮丽了!来自: iPhone客户端
john_leo 发表于 2014-5-11 16:36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是1853年10月20日因 ...
无线电通讯等科技发明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脑和军事部门利用无线电从千里之外指挥战争,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
无线电能在马可尼出生之前就用在克里米亚
果然够穿越
杨少凡 发表于 2014-5-23 17:25
那是德国人自己作死,把粮食补给完全寄托在阵前搜刮,仅有的运力都用来抢运更急需的弹药了。
草料本身就是体积太大极难运输的东东,而且优先级确实就是比弹药、部队和人的粮食都低嘛。
德国最大的问题是前线部队过多,铁路运力缺口太大,光是优先级最高的弹药就运不过来了,哪还顾得上其他呢?
这还是小毛奇从施里芬的方案里砍了不少部队以后呢,施里芬那方案,后勤要求根本就是没法解决的,而施里芬对后勤问题居然只有一句“自行解决”……
St_Satan 发表于 2014-5-26 09:22
草料本身就是体积太大极难运输的东东,而且优先级确实就是比弹药、部队和人的粮食都低嘛。
德国最大的问 ...
时代不同啦
施里芬是总结普法战争的经验编了个计划
以后各种吃子弹,吃炮弹的怪兽下放到基层
尽管大大拔高了德军的战斗力
但后勤的鸭梨也是杠杠滴
到二战末期,后勤窘迫的一方也就等于输掉了战争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5-26 10:40
时代不同啦
施里芬是总结普法战争的经验编了个计划
以后各种吃子弹,吃炮弹的怪兽下放到基层
说起来一战很可能是后勤空前绝后苦逼的年代,之前的年代物资消耗没那么厉害,之后的年代后勤机械化程度比较高……
只有一战的时候,特别重炮+大量弹药,靠铁路加马拉大车运输……然后很快还没有马能拉车了
St_Satan 发表于 2014-5-26 11:33
说起来一战很可能是后勤空前绝后苦逼的年代,之前的年代物资消耗没那么厉害,之后的年代后勤机械化程度比 ...
也还凑合
几十万人突击,一天之内只不过推进了9-13公里
后面的人都可以轻装上阵,直接从尸体上捡枪捡弹药捡面具就行
就是粮食不够吃
馊臭的军粮给士兵们凑合一下,又会成为哗变的导火索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5-26 11:58
也还凑合
几十万人突击,一天之内只不过推进了9-13公里
后面的人都可以轻装上阵,直接从尸体上捡枪捡弹 ...
好像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弹药跟不上部队,离开阵地几公里以后补给就断了。
而且进攻本身就比相持要消耗多得多的弹药,一般几个月才能积累出一次战役进攻所需的弹药,然后进攻几公里,继续挖坑屯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