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何梁何利进步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4:57:44


http://www.hlhl.org.cn/news/findnews/showsub.asp?id=1298

李陟,男,1961年9月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科技委主任,项目总设计师。长期从事防御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为我国防空导弹武器研制与精确制导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陟1961年09月2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从事国防航空事业的员工家庭,从小就受到国防科学技术的吸引,培养了对尖端国防装备的极大兴趣。1979年成为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的本科学生,到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又进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进入航天科工集团(原航空航天部)二院二部从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

1990年从事北京仿真中心射频仿真系统研制工作,为了实现对目标模拟阵列系统的高精度合成角位置的工程控制,利用深厚的电磁理论功底,提出了近场效应误差修正理论与工程控制修正方法,突破了当时角位置精度达0.1毫弧度的国际先进水平,以自己短时间内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单位的高度认可,并进入1993年度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射频目标仿真系统”获奖者之列,从事这项工作期间,逐步学习和认识了防空导弹末制导系统的理论与工程知识,成为了高级工程师。

1992年开始,从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电子对抗技术研究工作,充分利用仿真系统知识,提出了路馈闭环模拟末制导分布式对抗仿真系统的思路,成功研制了试验系统,项目获1996年度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期间更是系统研究和建立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理论与工程设计知识,成为了研究员。

1997年开始,从事一种全新体制的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防空导弹的系统设计工作,在这一型号研制过程中,历了任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师、总设计师,这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过程。作为主要参加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新制导体制的技术途径和工程实现方法,高精度时差测量定位、超宽带寻的探测和多模复合制导、固体冲压组合动力长时间巡航飞行等,系统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项目预先研究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开始,针对中远程拦截现代空袭飞机的世界性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制导探测体制,用于防空导弹系统设计,获取目标高精度三维测量信息,实现了对远距目标测角优于3′、测距优于30米的高精度探测能力,系统解决了对现代飞机目标的有效探测、制导、拦截等国防重大现实问题,项目获得了多项国防发明专利。

2006年开始,出任动能反导试验系统总设计师,从系统方案设计开始,到完成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主持了全过程的研制工作,突破了总体设计、高性能光学成像寻的制导、快响应制导控制、目标特性与空间干扰环境认识等四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技术验证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对我国防御技术领域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解决了武器试验系统总体设计难题:反导系统庞大,弹头目标速度很快,可达每秒数公里,对其实施有效拦截必须保证系统反应快速,导弹飞行高速,制导控制敏捷,拦截打击精确,整个作战区间上千公里,这就要求必须设计一个高效、协调、精密的反导系统。为此,提出了系统总体方案,选择并决策了主要技术途径,包括采用某项目成熟飞行器(来自2007年的动能反卫),改进红外成像寻的制导技术,采用复合制导体制,提高制导控制系统快速响应性能,以适应反导交战快速性要求的系统方案;突出工程可实现性,提出了指标体系分解、精度链分配、作战信息流程设计方法,明确了目标特性与空间环境效应研究重点;组织完成了技术攻关,成功研制了武器试验系统,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法和核心技术,在2010年首次进行了飞行试验,实现了弹头目标的成功拦截,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2010年01月11日 20:58:4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中国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
预期目的。外交部表示,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二是组织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针对寻的制导技术,提出利用帧间相关处理和系统运动特征参数滤波的概念,实现太空背景干扰的有效抑制;提出利用飞行器自身运动特性,通过控制系统设计,形成抑制红外导引头自身大量盲元对远程小目标检测影响的思路,保证了点状小目标的远程检测;针对敏感器件环境适应难题,通过分析导弹的冲击、振动工况,决策了通过结构设计调整,消除局部共振效应,保证红外导引头的精密跟踪性能。针对目标特性模型验证难题,提出利用弹头目标表面温度动态检测、地面红外测量和目标标校球联合测校方法,首次获得了完整准确的弹头目标红外特性和可信的模型计算方法,达成了有效评估导弹对目标的检测跟踪性能条件。(弹靶是分离弹头 )

三是在试验技术方面:提出并决策了包括靶场飞试状态在内的全部试验进程设计,保证在控制进度、经费的基础上,实现系统性能验证的有效覆盖,其中包括以动态冲击试验加半实物仿真试验覆盖动态悬空试验的措施、靶场大交会角拦截以解决靶场安全区控制的矛盾等重大难题。

项目获2011年度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6年,任国家973某项目技术首席。针对国内新一代防空导弹为实现大气层内反战术弹道导弹的高精度制导技术能力,在末制导系统中首次引入燃气直接侧向力控制技术,所面临的全新基础问题,论证、选择并决策了研究方向,明确了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复合控制研究方法体系、侧向喷流气动干扰机理分析方法、侧向喷流气动干扰效应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方法、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方法、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和非线性修正相结合的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方法、基于滑模控制和有限时间收敛的高精度导引方法六大基础问题。率领团队,提出并创建了一套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及数学仿真的侧喷干扰建模方法、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方法、高精度末端综合导引策略与方法,为解决新一代防空导弹精确制导控制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本项目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应用于多个型号任务。

李陟总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历经多型号研制锻炼,始终站在当代国防技术前沿,解决了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了重大的系统性、创新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和政治效益,为国防武器装备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荣获2012年度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他同时还非常注重科研团队和科技人才培养,潜心育人,无私传授,主编了《防空导弹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技术》专著,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0人,带出了一批杰出青年专家和一支核心骨干人才队伍。

http://www.hlhl.org.cn/news/findnews/showsub.asp?id=1298

李陟,男,1961年9月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科技委主任,项目总设计师。长期从事防御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为我国防空导弹武器研制与精确制导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陟1961年09月2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从事国防航空事业的员工家庭,从小就受到国防科学技术的吸引,培养了对尖端国防装备的极大兴趣。1979年成为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的本科学生,到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又进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进入航天科工集团(原航空航天部)二院二部从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

1990年从事北京仿真中心射频仿真系统研制工作,为了实现对目标模拟阵列系统的高精度合成角位置的工程控制,利用深厚的电磁理论功底,提出了近场效应误差修正理论与工程控制修正方法,突破了当时角位置精度达0.1毫弧度的国际先进水平,以自己短时间内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单位的高度认可,并进入1993年度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射频目标仿真系统”获奖者之列,从事这项工作期间,逐步学习和认识了防空导弹末制导系统的理论与工程知识,成为了高级工程师。

1992年开始,从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电子对抗技术研究工作,充分利用仿真系统知识,提出了路馈闭环模拟末制导分布式对抗仿真系统的思路,成功研制了试验系统,项目获1996年度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期间更是系统研究和建立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理论与工程设计知识,成为了研究员。

1997年开始,从事一种全新体制的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防空导弹的系统设计工作,在这一型号研制过程中,历了任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师、总设计师,这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过程。作为主要参加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新制导体制的技术途径和工程实现方法,高精度时差测量定位、超宽带寻的探测和多模复合制导、固体冲压组合动力长时间巡航飞行等,系统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项目预先研究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开始,针对中远程拦截现代空袭飞机的世界性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制导探测体制,用于防空导弹系统设计,获取目标高精度三维测量信息,实现了对远距目标测角优于3′、测距优于30米的高精度探测能力,系统解决了对现代飞机目标的有效探测、制导、拦截等国防重大现实问题,项目获得了多项国防发明专利。

2006年开始,出任动能反导试验系统总设计师,从系统方案设计开始,到完成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主持了全过程的研制工作,突破了总体设计、高性能光学成像寻的制导、快响应制导控制、目标特性与空间干扰环境认识等四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技术验证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对我国防御技术领域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解决了武器试验系统总体设计难题:反导系统庞大,弹头目标速度很快,可达每秒数公里,对其实施有效拦截必须保证系统反应快速,导弹飞行高速,制导控制敏捷,拦截打击精确,整个作战区间上千公里,这就要求必须设计一个高效、协调、精密的反导系统。为此,提出了系统总体方案,选择并决策了主要技术途径,包括采用某项目成熟飞行器(来自2007年的动能反卫),改进红外成像寻的制导技术,采用复合制导体制,提高制导控制系统快速响应性能,以适应反导交战快速性要求的系统方案;突出工程可实现性,提出了指标体系分解、精度链分配、作战信息流程设计方法,明确了目标特性与空间环境效应研究重点;组织完成了技术攻关,成功研制了武器试验系统,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法和核心技术,在2010年首次进行了飞行试验,实现了弹头目标的成功拦截,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2010年01月11日 20:58:4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中国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
预期目的。外交部表示,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二是组织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针对寻的制导技术,提出利用帧间相关处理和系统运动特征参数滤波的概念,实现太空背景干扰的有效抑制;提出利用飞行器自身运动特性,通过控制系统设计,形成抑制红外导引头自身大量盲元对远程小目标检测影响的思路,保证了点状小目标的远程检测;针对敏感器件环境适应难题,通过分析导弹的冲击、振动工况,决策了通过结构设计调整,消除局部共振效应,保证红外导引头的精密跟踪性能。针对目标特性模型验证难题,提出利用弹头目标表面温度动态检测、地面红外测量和目标标校球联合测校方法,首次获得了完整准确的弹头目标红外特性和可信的模型计算方法,达成了有效评估导弹对目标的检测跟踪性能条件。(弹靶是分离弹头 )

三是在试验技术方面:提出并决策了包括靶场飞试状态在内的全部试验进程设计,保证在控制进度、经费的基础上,实现系统性能验证的有效覆盖,其中包括以动态冲击试验加半实物仿真试验覆盖动态悬空试验的措施、靶场大交会角拦截以解决靶场安全区控制的矛盾等重大难题。

项目获2011年度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6年,任国家973某项目技术首席。针对国内新一代防空导弹为实现大气层内反战术弹道导弹的高精度制导技术能力,在末制导系统中首次引入燃气直接侧向力控制技术,所面临的全新基础问题,论证、选择并决策了研究方向,明确了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复合控制研究方法体系、侧向喷流气动干扰机理分析方法、侧向喷流气动干扰效应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方法、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方法、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和非线性修正相结合的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方法、基于滑模控制和有限时间收敛的高精度导引方法六大基础问题。率领团队,提出并创建了一套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及数学仿真的侧喷干扰建模方法、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方法、高精度末端综合导引策略与方法,为解决新一代防空导弹精确制导控制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本项目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应用于多个型号任务。

李陟总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历经多型号研制锻炼,始终站在当代国防技术前沿,解决了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了重大的系统性、创新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和政治效益,为国防武器装备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荣获2012年度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他同时还非常注重科研团队和科技人才培养,潜心育人,无私传授,主编了《防空导弹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技术》专著,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0人,带出了一批杰出青年专家和一支核心骨干人才队伍。
外交部表示,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这里的第一句,外交部表示,这几个字什么意思?为啥么这样说一下?
针对国内新一代防空导弹为实现大气层内反战术弹道导弹的高精度制导技术能力,在末制导系统中首次引入燃气直接侧向力控制技术,所面临的全新基础问题,论证、选择并决策了研究方向,明确了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复合控制研究方法体系、侧向喷流气动干扰机理分析方法、侧向喷流气动干扰效应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方法、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方法、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和非线性修正相结合的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方法、基于滑模控制和有限时间收敛的高精度导引方法六大基础问题。率领团队,提出并创建了一套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及数学仿真的侧喷干扰建模方法、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方法、高精度末端综合导引策略与方法,为解决新一代防空导弹精确制导控制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本项目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应用于多个型号任务。


国家栋梁
但是 是不是要保密一下啊 或者照片处理过?

国家栋梁
但是 是不是要保密一下啊 或者照片处理过?
这是人畜无害滴小兔子用来对付陨石和太空垃圾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