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最新一期头条评论文章:慎对“新战略机遇期”(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13:25
http://money.163.com/14/0414/09/9PPJ8E9H00253B0H.html
慎对“新战略机遇期”字数:1836 来源:财经      2014年11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近来随着乌克兰局势生变,俄美关系出现龃龉,一种观点不胫而走:受俄罗斯牵制,美国必然无法全力推行“重返亚洲战略”,也必然不能全力围堵中国,如此中国将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崛起将势不可挡。
  所谓“新”战略机遇期的说法,建立在如下的认知和逻辑推演中:中国过去数十年的崛起,是因为美国为控制中东能源市场陷入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而无暇东顾所致。而近年来美国页岩油、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产业勃兴所导致的能源自给,令美国可以不再依赖中东能源市场。随着美军撤出阿富汗和伊拉克,并与伊朗就“伊核问题”达成初步协议,美国终于可以腾出手来“重返亚洲”,实现“亚太再平衡”,其剑锋所指,必然是崛起中的中国。
  日本选择此时在钓鱼岛问题上发难,更被视为此一说法强有力的佐证,正是因为美国的有意“唆使”和上下其手,才令日本右翼势力如此胆大妄为。而循此理路一路推演开去,则不难“发现”中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有着联手抗衡美日同盟的“深意”,而中央出于拓展经贸等多重战略考量而力推的“新丝绸之路”规划则被赋予了突破美日海上围堵的“重任”。
  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是否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历史和现实呢?比如对于中国的崛起,到底是因为美国无暇围堵和遏制,还是因为中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主动选择积极加入既有国际政经体系,从而能够将开放带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红利,与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和中国固有的人口红利相叠加?又比如说如果美国打两场伊拉克战争都是为了控制中东的石油,那么此番战略重心东移就不担心会将中东油源“拱手”让与“趁虚而入”的中国吗?
  再比如,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兴风作浪,固然有着忌惮中国崛起,有意借美国“亚太再平衡”对中国进行钳制的意图,而美方也有一部分势力见猎心喜,有借此局面渔利的打算,但若据此判断日本的举动全系美方唆使鼓动,则不免有失偏颇。美国国内也不乏有识之士对于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历史的企图一直保持警惕和进行批判,更有不少政界人士对于日本屡屡因历史问题与中韩发生外交对抗啧有烦言。此外,对日本的外交行为能否如此“收发自如”,估计连美国人自己也没有这样的底气。
  近日因美对台售舰问题台海又生波澜。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台海问题必然会持续成为中美角力之点,宜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长期妥为周旋。回想当年台海风高浪急,认为美国借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遏制中国大陆崛起的说法也甚嚣尘上,甚至不乏美方有意打压国民党,力促台湾民进党“永续执政”等阴谋论的说法,如今回头看去,当年的种种惊人之论又有多少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呢。
  对现实的表述方式反映人们对现实的认知模式,而每一种认知模式为了逻辑的自洽,都会有意无意省略一些对己方逻辑“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一些客观事实做出对己方逻辑“有利”的主观解读。比如对于“马航”失联事件,一些人从中看出了各国加强合作加强区域公共治理、以更好应对各种突发性危机的重要性,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充分表明中国军力还不够强,需要大力发展自身的远程投射能力等等。
  同理,对于美国“重返”亚洲,除了“围堵中国”说之外,可以有“亚太是全球经济最活跃之处,美国理应对此投入更多关注”的美国学界主流版本,还可以有来自李光耀更为持平的解读:“21世纪会是一个在亚洲争夺主导权的竞赛,因为这里是增长所在……如果不能在亚洲保有一席之地,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世界领导者。”
  同样,对于“金砖国家”集团的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可以理解为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多极也更为公平的国际政经新秩序,当然也可以被阴谋论为去美元化和去美国中心化。
  因此,现实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需要人们放下先入为主的认知框架限制,进行全面综合考量,从而尽量接近真实,进而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努力减少误判和基于误判基础上的错误决策。否则,原本可能有着若干可能演进趋势的现实,会在“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下不断被导向确定冲突的未来。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一项全新事业需要各方积极探索,大国间的关系不会一帆风顺,随着地缘战略利益的重组,崛起中的大国和居于领袖地位的大国之间注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当此之际,我们需要以大国思维共同管理,折冲樽俎,趋利避害,而非以对抗性思维和逻辑出发定义所谓的“新战略机遇期”,并据此进行战略抉择,如此方能长治久安,并迎来持久深入的和平。http://money.163.com/14/0414/09/9PPJ8E9H00253B0H.html
慎对“新战略机遇期”字数:1836 来源:财经      2014年11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近来随着乌克兰局势生变,俄美关系出现龃龉,一种观点不胫而走:受俄罗斯牵制,美国必然无法全力推行“重返亚洲战略”,也必然不能全力围堵中国,如此中国将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崛起将势不可挡。
  所谓“新”战略机遇期的说法,建立在如下的认知和逻辑推演中:中国过去数十年的崛起,是因为美国为控制中东能源市场陷入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而无暇东顾所致。而近年来美国页岩油、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产业勃兴所导致的能源自给,令美国可以不再依赖中东能源市场。随着美军撤出阿富汗和伊拉克,并与伊朗就“伊核问题”达成初步协议,美国终于可以腾出手来“重返亚洲”,实现“亚太再平衡”,其剑锋所指,必然是崛起中的中国。
  日本选择此时在钓鱼岛问题上发难,更被视为此一说法强有力的佐证,正是因为美国的有意“唆使”和上下其手,才令日本右翼势力如此胆大妄为。而循此理路一路推演开去,则不难“发现”中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有着联手抗衡美日同盟的“深意”,而中央出于拓展经贸等多重战略考量而力推的“新丝绸之路”规划则被赋予了突破美日海上围堵的“重任”。
  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是否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历史和现实呢?比如对于中国的崛起,到底是因为美国无暇围堵和遏制,还是因为中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主动选择积极加入既有国际政经体系,从而能够将开放带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红利,与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和中国固有的人口红利相叠加?又比如说如果美国打两场伊拉克战争都是为了控制中东的石油,那么此番战略重心东移就不担心会将中东油源“拱手”让与“趁虚而入”的中国吗?
  再比如,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兴风作浪,固然有着忌惮中国崛起,有意借美国“亚太再平衡”对中国进行钳制的意图,而美方也有一部分势力见猎心喜,有借此局面渔利的打算,但若据此判断日本的举动全系美方唆使鼓动,则不免有失偏颇。美国国内也不乏有识之士对于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历史的企图一直保持警惕和进行批判,更有不少政界人士对于日本屡屡因历史问题与中韩发生外交对抗啧有烦言。此外,对日本的外交行为能否如此“收发自如”,估计连美国人自己也没有这样的底气。
  近日因美对台售舰问题台海又生波澜。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台海问题必然会持续成为中美角力之点,宜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长期妥为周旋。回想当年台海风高浪急,认为美国借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遏制中国大陆崛起的说法也甚嚣尘上,甚至不乏美方有意打压国民党,力促台湾民进党“永续执政”等阴谋论的说法,如今回头看去,当年的种种惊人之论又有多少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呢。
  对现实的表述方式反映人们对现实的认知模式,而每一种认知模式为了逻辑的自洽,都会有意无意省略一些对己方逻辑“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一些客观事实做出对己方逻辑“有利”的主观解读。比如对于“马航”失联事件,一些人从中看出了各国加强合作加强区域公共治理、以更好应对各种突发性危机的重要性,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充分表明中国军力还不够强,需要大力发展自身的远程投射能力等等。
  同理,对于美国“重返”亚洲,除了“围堵中国”说之外,可以有“亚太是全球经济最活跃之处,美国理应对此投入更多关注”的美国学界主流版本,还可以有来自李光耀更为持平的解读:“21世纪会是一个在亚洲争夺主导权的竞赛,因为这里是增长所在……如果不能在亚洲保有一席之地,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世界领导者。”
  同样,对于“金砖国家”集团的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可以理解为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多极也更为公平的国际政经新秩序,当然也可以被阴谋论为去美元化和去美国中心化。
  因此,现实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需要人们放下先入为主的认知框架限制,进行全面综合考量,从而尽量接近真实,进而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努力减少误判和基于误判基础上的错误决策。否则,原本可能有着若干可能演进趋势的现实,会在“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下不断被导向确定冲突的未来。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一项全新事业需要各方积极探索,大国间的关系不会一帆风顺,随着地缘战略利益的重组,崛起中的大国和居于领袖地位的大国之间注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当此之际,我们需要以大国思维共同管理,折冲樽俎,趋利避害,而非以对抗性思维和逻辑出发定义所谓的“新战略机遇期”,并据此进行战略抉择,如此方能长治久安,并迎来持久深入的和平。
原作者一定认为西门庆和潘金莲是纯洁的友谊关系
你要知道财经杂志的背景,就不会奇怪有这种文章了。
经济学教科书让一批人跪了。
忘了祖宗。
楼主说的很对,连一些教授都能看出来的“战略机遇期”,别人也会看到的。现在和之前的情况大不一样,不能刻舟求剑。
总有一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明白人”教我们人间至理,我在此表示:美国人要是和你们这些失足学者记者一样天真,世界该是多么TM美好啊!好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