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蓝鳍金枪鱼,想起了我国早年的几款自治深潜机器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14:14
“CR-01”——水下6000米无缆自治机器人




  1997年6月,在烟波浩渺的太平洋,中国的“大洋1号”考察船停泊在夏威夷以东1000海里的海面上,5000吨的考察船就像一片树叶似地,时而被海浪推上波峰,时而又抛到波谷。考察船上的人们忍受着摄氏40度的高温,站在摇晃的甲板上俯视着海面,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寻找着什么。“看!上来了”,有人喊道。顺着手指的方向人们看到了一个貌似鱼雷的家伙浮出了水面,这正是人们急切盼望的“CR-01” 6000米水下机器人。

  五星红旗迎着海风飘扬,它向世人宣告,中国的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工程试验获得了成功,它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海底卫星”,标志着我国自治水下机器人的研制水平已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世界上第一台无人潜水器"Poodle"诞生于1953年,迄今已有45年的历史。最初的20多年发展缓慢。70年代,随着海上石油开采的兴起,水下机器人的发展掀起了高潮。这一时期开发出一批能在不同深度、可进行多种作业的机器人。它们可用于石油开采、海底矿藏调查、打捞作业、管道铺设及检查、电缆铺设及检查、海上养殖以及江河水库大坝的检查等方面。估计目前世界上已研制成的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在1000台以上。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起步较晚,它能有今天的成就与蒋新松院士的杰出贡献是分不开的。1980年他提出“结合中国国情,把特殊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作为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突破口”的设想,并提出把“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的应用”作为研究重点,选择“海人1号”作为发展水下机器人的具体目标。“海人1号”先后于1985及1986年获得首航及深潜试验的成功,技术上达到80年代世界同类产品的水平。

  1986年863计划实施之前,我国研制的都是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工作深度仅为300米。在863计划精心组织下,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两台先进的无缆水下机器人。1994年“探索者”号研制成功,它工作深度达到1000米,甩掉了与母船间联系的电缆,实现了从有缆向无缆的飞跃。从1992年6月起,与俄罗斯科学院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以我方为主,开始研制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1995年8月, CR-01 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使我国机器人的总体技术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世界上拥有潜深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少数国家之一。
  
  在海洋中,每下潜100米就增加10个大气压,这就要求机器人上的每一个部件都必须能承受住这么大的压力而不变形、不破坏。6000米洋底的压力高达600个大气压,在这么高的压力下,几毫米厚的钢板容器会像鸡蛋壳一样被压碎。而对于浮力材料,不仅要求它能承受住这么大的压力,而且要求它的渗水率极低,以保证其密度不变,否则机器人就会沉入海底。

  在高压环境下,耐高水压的动态密封结构和技术也是水下机器人的一项关键技术。机器人上的任何一个密封的电气设备、连接线缆和插件都不能有丝毫渗漏,否则会导致整个部件甚至整个电控系统的毁灭。
  
  另外,由于无线电波在水中的衰减太快,所以在水中不能使用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导航及无线电定位,目前在水中的唯一通信手段是水声技术。但是在水中的声速还不及光速的二十万分之一,在水中声信号的传输率极低,加上声波在水中的散射、传输的损耗以及回波的干扰等,使水声设备的研制更加困难。当前水声通信的距离仅有10公里。如何利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研制出精度更高、误码率更低、作用距离更大的水声设备,是水下机器人研究的又一关键技术。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大,水下机器人应用的范围也将扩大。

  红外照相、遥感及远距离摄影等技术在陆地和空间已成功地应用了,但由于光波在水中的散射、损耗和吸收,它的传播距离大大缩短。目前最好的微光摄像机在最佳的水质中的视距也不过十几米。怎样把水下机器人的“近视眼”变成“千里眼”,还有待水声设备及光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水的密度和粘滞度比空气高得多,海面的风浪涌变幻莫测,海底又是千山万壑、暗流纵横的黑暗世界,机器人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工作真是危机四伏。这使得机器人的航行控制、自我保护、环境识别和建模比航天器更困难。

  水下机器人的回收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深海区的回收更加艰难。

  水的粘度比空气高,使得水下机器人能耗很大。特别是自治水下机器人(AUV),它既不能采用太阳能电池,也没有脐带缆不断地供电,只能靠自带的蓄电池,从而限制了它在水下的工作时间。因此开发应用比能率高的新的能源,将是AUV向远程、大范围作业发展的关键。

  CR-01水下机器人的本体长4.374米,宽0.8米,高0.93米,它在空气中的重量为1305.15公斤,它的最大潜深6000米,最大水下航速2节,续航能力10小时,定位精度10~15米。它是一套能按预订航线航行的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系统,它可以在6000米水下进行摄像、拍照、海底地势与剖面测量、海底沉物目标搜索和观察、水文物理测量和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度测量,并能自动记录各种数据及其相应的坐标位置。

  CR-01主要由载体系统、控制系统、水声系统及收放系统四大部分组成。由于它艏部装有垂直推进器和侧移推进器,因而机动性强,自动定向定深快、准、精,为声光探测系统在深水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机器人装有长基线声学定位系统和GPS(卫星定位系统),因此系统本体在深水中的运动轨迹清晰,并可通过长基线定位系统对本体实施8道控制命令。系统本体所载传感器和探测系统齐全,可实时记录下温度、盐分、深度等参数。机器人具有多CPU、多级递阶控制结构,能方便地修改及编入程序,可预编程序航行,还可自动记录各种运动和功能及图像参数(黑匣子)。发生局部故障或丧失自航能力时,它能自动抛载上浮至水面,且自动抛起应急无线电发射天线和亮起急救闪光灯。机器人还有独特的回收和释放本体的收放系统。

  CR-01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具有了对除海沟以外海域进行详细探测的能力。1991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被联合国批准为第五个深海采矿的先驱投资者,承担30万平方公里洋底的探测任务,并最终拥有对矿产资源最丰富的7.5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优先开采权。CR-01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继1995年8月CR-01在太平洋完成深海功能试验之后,1997年5月20日到6月27日,又进行了历时39天的工程化试验,对太平洋底的多金属结核矿进行了调查。其中6月10日在水下近10小时,海底工作时间6小时,进行了照相、侧扫、浅剖、温盐测量,对机器人进行了遥控,获得大量调查资料,圆满完成预定任务。

  试验表明,CR-01水下机器人的长基线声呐定位系统可报告机器人的深度、高度和航向;机器人可根据水声信道发来的遥控命令上浮、下潜、左转、右转和结束使命等,实现了自治水下机器人从预编程型向监控型的转变。

  水下6000米无缆自治机器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封锡盛副总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http://www.chinabaike.com/z/shenghuo/pc/2011/0414/816912.html“CR-01”——水下6000米无缆自治机器人




  1997年6月,在烟波浩渺的太平洋,中国的“大洋1号”考察船停泊在夏威夷以东1000海里的海面上,5000吨的考察船就像一片树叶似地,时而被海浪推上波峰,时而又抛到波谷。考察船上的人们忍受着摄氏40度的高温,站在摇晃的甲板上俯视着海面,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寻找着什么。“看!上来了”,有人喊道。顺着手指的方向人们看到了一个貌似鱼雷的家伙浮出了水面,这正是人们急切盼望的“CR-01” 6000米水下机器人。

  五星红旗迎着海风飘扬,它向世人宣告,中国的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工程试验获得了成功,它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海底卫星”,标志着我国自治水下机器人的研制水平已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世界上第一台无人潜水器"Poodle"诞生于1953年,迄今已有45年的历史。最初的20多年发展缓慢。70年代,随着海上石油开采的兴起,水下机器人的发展掀起了高潮。这一时期开发出一批能在不同深度、可进行多种作业的机器人。它们可用于石油开采、海底矿藏调查、打捞作业、管道铺设及检查、电缆铺设及检查、海上养殖以及江河水库大坝的检查等方面。估计目前世界上已研制成的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在1000台以上。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起步较晚,它能有今天的成就与蒋新松院士的杰出贡献是分不开的。1980年他提出“结合中国国情,把特殊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作为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突破口”的设想,并提出把“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的应用”作为研究重点,选择“海人1号”作为发展水下机器人的具体目标。“海人1号”先后于1985及1986年获得首航及深潜试验的成功,技术上达到80年代世界同类产品的水平。

  1986年863计划实施之前,我国研制的都是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工作深度仅为300米。在863计划精心组织下,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两台先进的无缆水下机器人。1994年“探索者”号研制成功,它工作深度达到1000米,甩掉了与母船间联系的电缆,实现了从有缆向无缆的飞跃。从1992年6月起,与俄罗斯科学院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以我方为主,开始研制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1995年8月, CR-01 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使我国机器人的总体技术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世界上拥有潜深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少数国家之一。
  
  在海洋中,每下潜100米就增加10个大气压,这就要求机器人上的每一个部件都必须能承受住这么大的压力而不变形、不破坏。6000米洋底的压力高达600个大气压,在这么高的压力下,几毫米厚的钢板容器会像鸡蛋壳一样被压碎。而对于浮力材料,不仅要求它能承受住这么大的压力,而且要求它的渗水率极低,以保证其密度不变,否则机器人就会沉入海底。

  在高压环境下,耐高水压的动态密封结构和技术也是水下机器人的一项关键技术。机器人上的任何一个密封的电气设备、连接线缆和插件都不能有丝毫渗漏,否则会导致整个部件甚至整个电控系统的毁灭。
  
  另外,由于无线电波在水中的衰减太快,所以在水中不能使用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导航及无线电定位,目前在水中的唯一通信手段是水声技术。但是在水中的声速还不及光速的二十万分之一,在水中声信号的传输率极低,加上声波在水中的散射、传输的损耗以及回波的干扰等,使水声设备的研制更加困难。当前水声通信的距离仅有10公里。如何利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研制出精度更高、误码率更低、作用距离更大的水声设备,是水下机器人研究的又一关键技术。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大,水下机器人应用的范围也将扩大。

  红外照相、遥感及远距离摄影等技术在陆地和空间已成功地应用了,但由于光波在水中的散射、损耗和吸收,它的传播距离大大缩短。目前最好的微光摄像机在最佳的水质中的视距也不过十几米。怎样把水下机器人的“近视眼”变成“千里眼”,还有待水声设备及光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水的密度和粘滞度比空气高得多,海面的风浪涌变幻莫测,海底又是千山万壑、暗流纵横的黑暗世界,机器人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工作真是危机四伏。这使得机器人的航行控制、自我保护、环境识别和建模比航天器更困难。

  水下机器人的回收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深海区的回收更加艰难。

  水的粘度比空气高,使得水下机器人能耗很大。特别是自治水下机器人(AUV),它既不能采用太阳能电池,也没有脐带缆不断地供电,只能靠自带的蓄电池,从而限制了它在水下的工作时间。因此开发应用比能率高的新的能源,将是AUV向远程、大范围作业发展的关键。

  CR-01水下机器人的本体长4.374米,宽0.8米,高0.93米,它在空气中的重量为1305.15公斤,它的最大潜深6000米,最大水下航速2节,续航能力10小时,定位精度10~15米。它是一套能按预订航线航行的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系统,它可以在6000米水下进行摄像、拍照、海底地势与剖面测量、海底沉物目标搜索和观察、水文物理测量和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度测量,并能自动记录各种数据及其相应的坐标位置。

  CR-01主要由载体系统、控制系统、水声系统及收放系统四大部分组成。由于它艏部装有垂直推进器和侧移推进器,因而机动性强,自动定向定深快、准、精,为声光探测系统在深水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机器人装有长基线声学定位系统和GPS(卫星定位系统),因此系统本体在深水中的运动轨迹清晰,并可通过长基线定位系统对本体实施8道控制命令。系统本体所载传感器和探测系统齐全,可实时记录下温度、盐分、深度等参数。机器人具有多CPU、多级递阶控制结构,能方便地修改及编入程序,可预编程序航行,还可自动记录各种运动和功能及图像参数(黑匣子)。发生局部故障或丧失自航能力时,它能自动抛载上浮至水面,且自动抛起应急无线电发射天线和亮起急救闪光灯。机器人还有独特的回收和释放本体的收放系统。

  CR-01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具有了对除海沟以外海域进行详细探测的能力。1991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被联合国批准为第五个深海采矿的先驱投资者,承担30万平方公里洋底的探测任务,并最终拥有对矿产资源最丰富的7.5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优先开采权。CR-01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继1995年8月CR-01在太平洋完成深海功能试验之后,1997年5月20日到6月27日,又进行了历时39天的工程化试验,对太平洋底的多金属结核矿进行了调查。其中6月10日在水下近10小时,海底工作时间6小时,进行了照相、侧扫、浅剖、温盐测量,对机器人进行了遥控,获得大量调查资料,圆满完成预定任务。

  试验表明,CR-01水下机器人的长基线声呐定位系统可报告机器人的深度、高度和航向;机器人可根据水声信道发来的遥控命令上浮、下潜、左转、右转和结束使命等,实现了自治水下机器人从预编程型向监控型的转变。

  水下6000米无缆自治机器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封锡盛副总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http://www.chinabaike.com/z/shenghuo/pc/2011/0414/816912.html
CR01水下6000米机器人



CR01水下6000米机器人下海

这个和潜龙有啥不一样。他也是无人, 6000米。重复建设?!


CR02水下6000米机器人



  我国第二台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CR-02”通过技术验收

http://www.sia.cn/xwzx/zhxw/200706/t20070622_824627.html

  1995年沈阳自动化所主持完成“CR-01”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研制,并在1995年和1997年两次赴南太平洋海域参加中国大洋协会海底资源调查,获得成功。这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研究成果获得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CR-01”良好的应用效果以及配合我国对海底资源探测的需要,针对提高海底复杂地理环境的航行效果、对海底微地形测量等新的课题,1999年科研人员开始着手“CR-02”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研制。

  “CR-02”除具有“CR-01”的功能外,还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并具有对洋底微地形地貌进行探测和对洋底地形的跟踪能力和爬坡能力,使“CR-02”具备进行多种深海资源调查的能力。“CR-02”机器人首次使用了双电机对转桨推力器,提高了纵垂面运动的机动性;首次研制了非同轴的对转螺旋桨。通过对推进器进行合理布局,提高了潜水器的操纵性,使“CR-02”在复杂海底安全航行的能力得到提高,避碰与爬坡的能力得到增强。项目组研制成功了“CR-02”半物理数字虚拟仿真平台,为安全、便捷地进行深海应用奠定了基础;研制成功了全新型的测深侧扫声纳系统,使“CR-02”具有进行地形地貌探测和浅地层剖面能力。

  课题组在青岛海域和千岛湖进行了海试和湖试。湖试分为二个阶段:课题验收阶段和综合湖试阶段。湖试中,“CR-02”总体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合同要求,并获得大量宝贵数据,项目组于2005年6月开始海试。经历了一系列的试验后,2006年9月,由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了13人的试验队,参加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主持的南海海上试验。南海海上试验历时45天,海上实际试验15天,AUV共进行了10个有效条次的试验,完成了“CR-02”的深海试验任务。

  “CR-02”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是一项多学科交叉、多种高新技术集成、院内外多个单位和俄罗斯专家参与研制、面向应用的高技术课题。该课题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总体负责,联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完成。经过两代科技人员8年多的辛勤努力与拼搏,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CR-02”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更加完善,已全面掌握了水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十一五”期间,中国大洋协会面向我国深海技术长远发展需求,将重点开展用于深海资源勘查、环境调查、资源开采和深海运载器等深海装备技术的研究开发。研制更高技术水平的遥控潜水器、深海作业型自治水下机器人。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为发展我国深海装备技术向更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沈阳自动化所目前还承担中国大洋协会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研制、7000米遥控潜水器(ROV)的论证等工作,参加项目的科研人员正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CR02水下6000米机器人



  我国第二台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CR-02”通过技术验收

http://www.sia.cn/xwzx/zhxw/200706/t20070622_824627.html

  1995年沈阳自动化所主持完成“CR-01”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研制,并在1995年和1997年两次赴南太平洋海域参加中国大洋协会海底资源调查,获得成功。这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研究成果获得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CR-01”良好的应用效果以及配合我国对海底资源探测的需要,针对提高海底复杂地理环境的航行效果、对海底微地形测量等新的课题,1999年科研人员开始着手“CR-02”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研制。

  “CR-02”除具有“CR-01”的功能外,还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并具有对洋底微地形地貌进行探测和对洋底地形的跟踪能力和爬坡能力,使“CR-02”具备进行多种深海资源调查的能力。“CR-02”机器人首次使用了双电机对转桨推力器,提高了纵垂面运动的机动性;首次研制了非同轴的对转螺旋桨。通过对推进器进行合理布局,提高了潜水器的操纵性,使“CR-02”在复杂海底安全航行的能力得到提高,避碰与爬坡的能力得到增强。项目组研制成功了“CR-02”半物理数字虚拟仿真平台,为安全、便捷地进行深海应用奠定了基础;研制成功了全新型的测深侧扫声纳系统,使“CR-02”具有进行地形地貌探测和浅地层剖面能力。

  课题组在青岛海域和千岛湖进行了海试和湖试。湖试分为二个阶段:课题验收阶段和综合湖试阶段。湖试中,“CR-02”总体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合同要求,并获得大量宝贵数据,项目组于2005年6月开始海试。经历了一系列的试验后,2006年9月,由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了13人的试验队,参加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主持的南海海上试验。南海海上试验历时45天,海上实际试验15天,AUV共进行了10个有效条次的试验,完成了“CR-02”的深海试验任务。

  “CR-02”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是一项多学科交叉、多种高新技术集成、院内外多个单位和俄罗斯专家参与研制、面向应用的高技术课题。该课题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总体负责,联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完成。经过两代科技人员8年多的辛勤努力与拼搏,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CR-02”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更加完善,已全面掌握了水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十一五”期间,中国大洋协会面向我国深海技术长远发展需求,将重点开展用于深海资源勘查、环境调查、资源开采和深海运载器等深海装备技术的研究开发。研制更高技术水平的遥控潜水器、深海作业型自治水下机器人。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为发展我国深海装备技术向更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沈阳自动化所目前还承担中国大洋协会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研制、7000米遥控潜水器(ROV)的论证等工作,参加项目的科研人员正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第一完成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获奖奖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获奖时间:1998

  获奖等级:1

  内容简介:

  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重大研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合作研制。它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海底卫星”,标志着我国自治水下机器人的研制水平已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1995年7月至8月间,“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在太平洋海域进行了海试,同时探查了5300米水深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取得了海底多金属结核的录像、照片、测扫声地貌图和海底50米深的沉积物剖面,实现一定区域内的深度调查,为小区解剖、查清我国开辟区的资源状况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1997年6月至7月,经过工程化改进后的“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又一次参加了大洋协会组织的太平洋考察,下潜5176米,航程40公里,水下工作时间20小时,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

  “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由载体系统、控制系统、探测系统、定位系统和回收系统五部分组成,最大工作水深6000米,水下最大航速2节,续航能力10小时,回收海况4级,侧扫声纳两侧覆盖宽度2×350米,避碰声纳作用距离60米,浅地层剖面仪探测深度50米,攻克了智能控制与自动驾驶、四级海况水面收放、大深度下潜上浮操纵、高水压下结构密封和油密封补偿等多项关键技术,在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性能。

  该项目的研制成功,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少数拥有该项技术和设备的国家之一,跻身于世界前列。199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后续工作中,沈阳自动化所在863计划支持下,于2000年立项研制新型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CR-02”。与“CR-01”相比,“CR-02”在复杂地形下的导航与控制、测深侧扫声纳获取三维图像等指标大幅度提升,其测深两侧覆盖宽度2×100米,侧扫两侧覆盖宽度2×200米,测深精度为1%,自动定深精度为±0.5米,自动定向精度±1°,长基线作用距离10-20公里,增加了实用性,为我国21世纪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看了这次搜救,我国的水下机器人,还是不谈了吧。。。
美国那款稀奇的不是潜深,稀奇的是声呐
呃,这些宝贝现在是什么状况呢
unnamed089 发表于 2014-4-23 18:00
美国那款稀奇的不是潜深,稀奇的是声呐
 “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由载体系统、控制系统、探测系统、定位系统和回收系统五部分组成,最大工作水深6000米,水下最大航速2节,续航能力10小时,回收海况4级,侧扫声纳两侧覆盖宽度2×350米,避碰声纳作用距离60米,浅地层剖面仪探测深度50米,攻克了智能控制与自动驾驶、四级海况水面收放、大深度下潜上浮操纵、高水压下结构密封和油密封补偿等多项关键技术,在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性能。
长得差不多,里面应该差很多吧
要是海底平原估计可以
pershine 发表于 2014-4-23 21:06
要是海底平原估计可以
CR02探测过抚仙湖,湖底还是有一定起伏的。
这次这些设备是已经过了使用期限 还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不能用呢?
我们自己的深海探测器为啥不能用?
当时还报道那些机器仿生鱼哪~结果从此没了下文~~~
这些玩意估计是为了冲击寻那些国家奖项,科研性质多于实际应用。
都是利用俄罗斯那段时间比较需要钱,从人家那买来的壳子货,屁核心技术也没掌握,主要功能就是给领导评院士,领导评上院士后谁还管啊。现在老领导退了,新领导上了,估计又在申报新项目,准备花钱再买,毕竟新领导也要评院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