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败了隆美尔——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0:14:17
以今天的眼光看,二战中德军元帅隆美尔驰骋纵横的北非是一个完美的战场。它自成一体,与其他战场几乎完全脱节。战场上是绵延数千公里、堆积厚厚黄沙的开阔区域,除了公路和断断续续的铁路外,这里没有障碍物,没有天然防线,也没有可依靠的力量;自然也就没有政治阴谋、游击队、抵抗组织、难民等问题的干扰。一切军需,直至淡水均从外部运入,因而一切部署又都不是固定的,指挥官可以在流动的战场上,任意设计自己的战争。

1941年2月12日,隆美尔受希特勒委派,飞抵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解除北非意大利军队的困境。在与意总司令加里波第将军短暂会晤后,他立即乘机视察战场。一下子,他热烈的眼光就为这片碧血黄沙的疆场深深地吸引了。

隆美尔一直在渴望着找到这样一个独立的战场,他就是这个战场的主宰。每一位军事指挥官在面对一个新的战场环境时都会潜心思考战略战术的运用,但隆美尔走到了极端,他更喜欢惟我独尊地排除掉客观环境对主观作战意图的影响和干扰。这使得隆美尔每次在战斗中都能异乎寻常地率领自己的士兵远远冲在整个部队前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为连长的隆美尔曾率领士兵爬过近100米长的铁丝网,一鼓作气攻下法军4个地堡。他的进攻速度太快了,以至于后续部队难以跟上。在法军接连不断的反扑下,隆美尔只好又带领士兵撤出阵地。此役,使代表德国最高荣誉的铁十字勋章第一次挂在隆美尔这位中尉的脖颈上。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二战爆发以来对西方国家的首次大规模进攻。隆美尔率领的第7装甲师成为闪击法国的先锋,大放异彩。仅4天时间,他的部队就前进了220英里,边打边退的法军往往来不及建立防御阵线,就又被隆美尔的部队冲垮。一个月的战斗结束后,他的部队已抓获俘虏9.7万人,以至于隆美尔常常可以看到自己的一小队士兵押着上千名俘虏的情形。隆美尔这种出敌不意、闪电般的攻击,使第7装甲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他本人也再次获得一枚铁十字勋章,并于1941年初晋升中将。

但隆美尔的表现在同行和上级眼里远非无懈可击。他的直接上级——装甲司令霍特将军就在一份秘密的作战总结中认为:身为一师之长的隆美尔,在战斗中太容易凭一时的狂热行事,他对后勤补给的组织指挥存在缺陷,对别人在他所赢得的胜利里作出的贡献也没有谦逊的认识。

但产生尼采“超人”学说的德意志民族在那时似乎都偏执而狂热。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战略指导的“施利芬计划”就冲动地勾勒了德国霸占全欧的蓝图;希特勒更是一个地道的战争狂。正是在这一点上,隆美尔投合了希特勒的脾气和意志,受到器重和提拔,并被纳粹奉为狂飚突进式的“战神”。

隆美尔最初得到希特勒的青睐,是他以自己一战中的亲身经历写成的《步兵攻击》一书,在这本书中,隆美尔提出了“进攻、进攻、再进攻!”的作战原则。希特勒曾指使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对此书多次再版,风靡一时。1936年,他被提拔为希特勒卫队指挥官,从此成为希特勒的心腹爱将。二战中,“魔鬼之师”成命后,隆美尔再次将自己的战时笔记编辑成册,呈送希特勒。希特勒阅后大加赏识,亲笔给隆美尔写信说:“你应该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隆美尔得到北非的差使,也正得益于他与希特勒的这种互相投合。

北非沙漠上的坦克大战就在隆美尔这种狂热的作战思路下展开了。当时,他的非洲军只有第5轻型装甲师抵达前线,另一个师——第15装甲师按计划要到5月底才能全部到齐。但第一次得到一个重要作战方向指挥权的隆美尔早已急不可耐。为了不让英军摸清虚实,他命令部下用木头和纸板做了几百辆逼真的假坦克,把沃尔克式卡车也装饰成铁甲金刚;卡车和摩托车在其间绕来绕去,卷起漫天尘埃。以此为遮掩,隆美尔亲自率领坦克部队向英军冲去。猝不及防的英军来不及组织防线便仓促撤退,把胜利果实留给了隆美尔。

这次战斗完美实践了隆美尔“右肘弯攻击”的战术方法,即以少部兵力牵制当面之敌,以主要力量迂回至敌纵深,回击或包围,巨大地震骇敌军的斗志,继而围歼敌军。从“魔鬼之师”时代到鏖战北非时代,隆美尔的“右肘弯攻击”屡试不爽,百战百胜。其原因在于隆美尔疯狂的进攻精神和精确的战术组织能力。但最终导致他失败的种子也埋藏其中。

在战场上,隆美尔总是冲在前面,从这辆坦克跳到另一辆坦克,在枪林弹雨中指挥作战。有时,他还会亲自为沙漠中迷路的坦克指印进攻方向,甚至有两次,他错误地为英军的坦克指出了相反的方向。但这种疯狂的进攻精神也使隆美尔一意孤行,完全不顾战略棋盘的全局。

对精确的战术组织的痴迷,也导致了隆美尔在战略上的短视。学生时代,心灵手巧的隆美尔曾经梦想成为一个工程师,由于喜欢摆弄机械且着迷于此,14岁时的隆美尔就制作了一架完整的盒式滑翔机,而且居然使它飞出了一段距离。而此时,莱特兄弟的飞机也才刚刚发明不久。这种对机械制作的爱好和专长被隆美尔应用于各方各面。他的妻子露西本不喜欢隆美尔这种过于严肃、缺乏幽默感的年轻人,但隆美尔一坠入爱河,立即一封情书接着一封情书地展开攻势,以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终于赢得姑娘的芳心。结婚以后,隆美尔依然忠实如初,只要他们分开,就必定每天修书一封,直到最后被迫服毒自杀。隆美尔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也达到了机械化的完美。无论军务多么繁忙、战争多么激烈,隆美尔总是要求有摄影记者随军采访,“非洲军”的“卓越战果”曾经占据了德国所有报纸杂志的重要版面,德军士兵在烈日炙烤下的坦克上煎鸡蛋的镜头曾经引起全德国人的崇拜与尊敬。而这种精确的机械化的完美转移到战术的组织运用上,在客观上成就了他既狂飙突进又狡诈凶狠的作战方法。

遗憾的是,隆美尔太迷恋于此了,而铺天盖地的黄沙既最大限度地助长了他的痴心与野心,成就了他的荣誉与威名,又最终埋葬了这一切。初战胜利后,隆美尔的野心一发不可收拾,亲自飞回柏林,游说统帅部同意他长驱直入进攻埃及。没想到,希特勒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苏德战场,而对北非,希特勒只希望隆美尔能稳住隆美尔的阵脚,实施“有限的进攻”。

但隆美尔岂肯在伸手可及的胜利和进攻前却步不前。考虑再三之后,隆美尔终于下定决心,“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进攻、进攻、再进攻。1941年3月24日,隆美尔发起大举进攻,一周后,攻克了利比亚重要港口卜雷加,4月4日,占领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随后,德意联军分四路迂回包抄了利比亚东部的梅基利要塞。英军破译了德军统帅部发给隆美尔要他停止进攻的电报。但隆美尔的抗命愚弄了他的对手。3天之后,隆美尔的部队突然出现在梅基利要塞周围,惊魂未定的英军猝不及防,遭到全歼。英军苦苦打了两个月的战果在两个星期内就丧失殆尽。

但是,在北非最好的港口托卜鲁克城下,隆美尔的攻势停滞了。长途奔袭之后,德军早已疲惫不堪,再加上供给不足,两次进攻均遭到失败。“战神”也是要吃粮的。在日记中,隆美尔懊恼地写道:战争的结果是由军需官决定的。万般无奈之中,隆美尔电告柏林,请求增援。德军陆军参谋长哈尔德早就不满于隆美尔的抗命不遵,遂派保卢斯中将到非洲“去阻止那个军人彻底发疯”。富于戏剧性的是,这位中将视察前线并听取隆美尔的报告后,也一样“发了疯”,竟同意了他的作战计划。得到补给和援助的“沙漠之狐”重新伸出了爪子,1942年5月底,隆美尔对托卜鲁克发起第三次进攻。经过反复激战,6月21日,托卜鲁克的英军指挥官克洛普中将被迫率3万余名守军投降。

隆美尔的声誉达到了荣誉的顶峰。“鹰的凯旋”乐曲回荡在柏林上空,一座新落成的桥梁被命名为“隆美尔”,兴高采烈的希特勒破格晋升他为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元帅。而沙漠上的英军无不谈“狐”色变,闻“狐”丧胆。丘吉尔咬牙切齿地连声喊道:“隆美尔!隆美尔!——别的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打败他就行!”

隆美尔离失败确实不远了。北非沙漠毕竟不是战争的全部。出于战略的考虑,希特勒最初要求隆美尔只发动“有限的攻击”。但隆美尔卓越的战术才能,一开始就使进攻超出了“有限”的范畴。德军统帅部对隆美尔一次又一次地劝阻是正确的,因为纳粹的头子们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顾及角落里的非洲战场。即使希特勒后来受到隆美尔巨大成功的激励,卖力地支援隆美尔,隆美尔实际得到的也只是杯水车薪。他没有足够的坦克装甲车,没有足够的粮食油料,也没有制空的能力。所有战场的损失,他都无力补充。“超人”的意志变得无济于事。

另一方面,他的敌手却变得越来越强大。1942年8月,当蒙哥马利来到开罗时,他带来的是崭新的美制“谢尔曼”式重型坦克、俯冲轰炸机和大口径榴弹炮。在蒙哥马利身后,有以丘吉尔为代表的全英国人的大力支持,丘吉尔甚至还为他争取到了美国的帮助。而强弩之末的隆美尔却只能一天几次地为意大利军队的懦弱怯战发脾气。仅以坦克而言,蒙哥马利有760辆,而隆美尔只有又旧又破的203辆。有人戏称,这是重量级和轻量级拳手之间的搏斗,是一次不对等的战斗。

隆美尔毕竟是隆美尔,进攻是他的本能。在如此优劣悬殊的情况下,隆美尔易燃首先于1942年8月31日发起阿拉姆哈勒法战斗,但他的攻势一发起就受到了阻滞。英军的雷场又深又宽,英军的飞机占据绝对优势,英军另外还有上千门火炮对隆美尔进行反击。

直到坦克里还剩下一天的燃油时,隆美尔不得不下令部队撤退了。这一退,就是全面的败退。开始的时候,隆美尔还时不时地发起一次反击,成功地组织局部防御。但大势所趋之下,“战神”也已无力回天。在此关键时刻,希特勒与隆美尔的矛盾暴露出来。11月3日中午,希特勒给隆美尔发来电报,指示他“把每一条枪,每一个士兵都投入战斗,舍此别无出路”。

隆美尔为难了。对机械化完美的痴迷,使他敢于找到任何强大敌人的短处并予以致命打击,但隆美尔远不是亡命之徒,他还不像希特勒那样,疯狂地去做血本无归的赌博。经过一天多艰难的抉择,隆美尔像最初违背军令进攻一样,违背希特勒的旨意下令全线撤退。经富卡、马特鲁、萨鲁姆、托卜鲁克、班加西、卜雷加等地,行程3200多公里,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奇迹般地逃脱了蒙哥马利一次又一次的追截,终于遁入突尼斯山区。次年5月13日,疾病缠身的隆美尔回国养病2个月,“非洲军”在突尼斯被盟军全部歼灭。

北非沙漠中的大胜大败,极大地打击了隆美尔,也摧毁了他的意志与自信。到1943年底希特勒再次启用隆美尔,命令他为西线B集团军司令时,隆美尔已从骨子里变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体现着“超人”意志的疯狂进攻精神消失了,隆美尔只剩下对完美技战术的迷恋。

隆美尔负责的“大西洋壁垒”海岸防御工事,主要是为了阻止盟军的登陆计划。隆美尔一上任,便制订了一项令人生畏的旨在把盟军消灭在水际滩头的防御计划。他对布雷着了迷,三番五次下部队督察。一次,他走过一片开满鲜花的田野,手下人情不自禁地说:“这里真美啊!”他却冷冷地道:“记下来,应在这地方埋上1000颗地雷。”当得知工兵们每天只埋10颗地雷时,他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地说:“不行,要埋20颗!”

指挥盟军登陆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为迷惑隆美尔,精心策划了一个欺骗计划。他们重演隆美尔在非洲初战告捷时的一幕,在多佛尔附近虚张声势,用木头、纸板、帆布和橡皮建造了假营房、假坦克、假飞机、假舰艇。这支影子部队热火朝天,伪装成要从加莱登陆。

在这些假情报的误导下,隆美尔一开始就押错了宝。他在加莱海岸修筑了一道5至6英里宽的防御地带,以岸炮阵地和坚固支撑点为依托,各支撑点之间敷设大量地雷和障碍物。水中还设置了障碍物和水雷区。而诺曼底地区的海防工事远不如加莱地区。

1944年6月6日凌晨,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天亮的时候,狂风巨浪的英吉利海峡突然放晴。艾森豪威尔一声令下,盟军万舰齐发,天空中布满了飞机,密密麻麻的战舰和登陆舰艇驶向诺曼底地区。美英3个空降师先在登陆地域两侧纵深处实施空降,占领登陆区内的重要设施,接应登陆部队。一个半小时后,美、英军第一批登陆部队5个师分别在5个登陆地段登陆。

10点15分,正在家中为妻子庆祝生日的隆美尔得知盟军登陆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顿时呆若木鸡,面无血色,毫无表情地喃喃自语:“我太蠢了,我太蠢了。”他匆忙赶回,仓皇纠集军力四处填补漏洞。但在盟军巨大的攻势面前,驰援的德军像雪一样被融化掉了。隆美尔再次面对当年在沙漠上遇到的那种无法扼制的溃败,他与希特勒的分歧也再次显现出来。

精通战术而不懂战略的隆美尔对政治更是一窍不通。无论是做希特勒的卫队指挥,还是后来指挥大军在沙漠上纵横捭阖,隆美尔都没有加入纳粹党,这就是明证。军事上没有希望了,他于是想到了政治解决。1944年6月29日,在希特勒主持的一次大本营军事会议上,隆美尔一而再再而三地要谈谈德国的政治局势,希特勒每次都阻止了他,要他只谈军事。而对军事,隆美尔已经无话可说了。一位标准的优秀的职业军人竟然对军事无话可说,这不能不说是隆美尔的悲剧。最后,希特勒恼羞成怒,索性手朝地图上猛地一击,说:“陆军元帅,还是离开这里吧!”把隆美尔撵出了大厅。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希特勒。

3个月后,隆美尔牵涉进“7月20日阴谋用定时炸弹谋害元首”的案件中。10月14日,柏林来的特使给在家养病的隆美尔带来了两种选择:要么按叛国罪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被钢琴弦吊死;或者服毒自尽,为他保密,举行体面的国葬。隆美尔在极度痛苦中选择了后者。在日记中,隆美尔写道:“对于我,历史将作出怎样的裁决?如果我在这里胜利了,谁都会说,一切全是光荣……倘若我失败了,任何人又都会因此而责备我。”

对于隆美尔在军事上的优缺点,英国元帅卡弗在他主编的《现代世界名将》中评论道:“隆美尔在战场上获得的成功更多是出于战术天才,而非战略创见。他对德国的军事战略贡献不大。德国军事史上其他伟大的人物,如格纳森诺、克劳塞维茨、毛奇、施利芬等等,都处在普鲁士和德国重大战略的伟大传统的中心。隆美尔虽然也身处同列,但其成就完全在战术方面。同上述人物相比,他只能身处其侧。”
——摘自《世界军事》以今天的眼光看,二战中德军元帅隆美尔驰骋纵横的北非是一个完美的战场。它自成一体,与其他战场几乎完全脱节。战场上是绵延数千公里、堆积厚厚黄沙的开阔区域,除了公路和断断续续的铁路外,这里没有障碍物,没有天然防线,也没有可依靠的力量;自然也就没有政治阴谋、游击队、抵抗组织、难民等问题的干扰。一切军需,直至淡水均从外部运入,因而一切部署又都不是固定的,指挥官可以在流动的战场上,任意设计自己的战争。

1941年2月12日,隆美尔受希特勒委派,飞抵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解除北非意大利军队的困境。在与意总司令加里波第将军短暂会晤后,他立即乘机视察战场。一下子,他热烈的眼光就为这片碧血黄沙的疆场深深地吸引了。

隆美尔一直在渴望着找到这样一个独立的战场,他就是这个战场的主宰。每一位军事指挥官在面对一个新的战场环境时都会潜心思考战略战术的运用,但隆美尔走到了极端,他更喜欢惟我独尊地排除掉客观环境对主观作战意图的影响和干扰。这使得隆美尔每次在战斗中都能异乎寻常地率领自己的士兵远远冲在整个部队前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为连长的隆美尔曾率领士兵爬过近100米长的铁丝网,一鼓作气攻下法军4个地堡。他的进攻速度太快了,以至于后续部队难以跟上。在法军接连不断的反扑下,隆美尔只好又带领士兵撤出阵地。此役,使代表德国最高荣誉的铁十字勋章第一次挂在隆美尔这位中尉的脖颈上。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二战爆发以来对西方国家的首次大规模进攻。隆美尔率领的第7装甲师成为闪击法国的先锋,大放异彩。仅4天时间,他的部队就前进了220英里,边打边退的法军往往来不及建立防御阵线,就又被隆美尔的部队冲垮。一个月的战斗结束后,他的部队已抓获俘虏9.7万人,以至于隆美尔常常可以看到自己的一小队士兵押着上千名俘虏的情形。隆美尔这种出敌不意、闪电般的攻击,使第7装甲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他本人也再次获得一枚铁十字勋章,并于1941年初晋升中将。

但隆美尔的表现在同行和上级眼里远非无懈可击。他的直接上级——装甲司令霍特将军就在一份秘密的作战总结中认为:身为一师之长的隆美尔,在战斗中太容易凭一时的狂热行事,他对后勤补给的组织指挥存在缺陷,对别人在他所赢得的胜利里作出的贡献也没有谦逊的认识。

但产生尼采“超人”学说的德意志民族在那时似乎都偏执而狂热。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战略指导的“施利芬计划”就冲动地勾勒了德国霸占全欧的蓝图;希特勒更是一个地道的战争狂。正是在这一点上,隆美尔投合了希特勒的脾气和意志,受到器重和提拔,并被纳粹奉为狂飚突进式的“战神”。

隆美尔最初得到希特勒的青睐,是他以自己一战中的亲身经历写成的《步兵攻击》一书,在这本书中,隆美尔提出了“进攻、进攻、再进攻!”的作战原则。希特勒曾指使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对此书多次再版,风靡一时。1936年,他被提拔为希特勒卫队指挥官,从此成为希特勒的心腹爱将。二战中,“魔鬼之师”成命后,隆美尔再次将自己的战时笔记编辑成册,呈送希特勒。希特勒阅后大加赏识,亲笔给隆美尔写信说:“你应该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隆美尔得到北非的差使,也正得益于他与希特勒的这种互相投合。

北非沙漠上的坦克大战就在隆美尔这种狂热的作战思路下展开了。当时,他的非洲军只有第5轻型装甲师抵达前线,另一个师——第15装甲师按计划要到5月底才能全部到齐。但第一次得到一个重要作战方向指挥权的隆美尔早已急不可耐。为了不让英军摸清虚实,他命令部下用木头和纸板做了几百辆逼真的假坦克,把沃尔克式卡车也装饰成铁甲金刚;卡车和摩托车在其间绕来绕去,卷起漫天尘埃。以此为遮掩,隆美尔亲自率领坦克部队向英军冲去。猝不及防的英军来不及组织防线便仓促撤退,把胜利果实留给了隆美尔。

这次战斗完美实践了隆美尔“右肘弯攻击”的战术方法,即以少部兵力牵制当面之敌,以主要力量迂回至敌纵深,回击或包围,巨大地震骇敌军的斗志,继而围歼敌军。从“魔鬼之师”时代到鏖战北非时代,隆美尔的“右肘弯攻击”屡试不爽,百战百胜。其原因在于隆美尔疯狂的进攻精神和精确的战术组织能力。但最终导致他失败的种子也埋藏其中。

在战场上,隆美尔总是冲在前面,从这辆坦克跳到另一辆坦克,在枪林弹雨中指挥作战。有时,他还会亲自为沙漠中迷路的坦克指印进攻方向,甚至有两次,他错误地为英军的坦克指出了相反的方向。但这种疯狂的进攻精神也使隆美尔一意孤行,完全不顾战略棋盘的全局。

对精确的战术组织的痴迷,也导致了隆美尔在战略上的短视。学生时代,心灵手巧的隆美尔曾经梦想成为一个工程师,由于喜欢摆弄机械且着迷于此,14岁时的隆美尔就制作了一架完整的盒式滑翔机,而且居然使它飞出了一段距离。而此时,莱特兄弟的飞机也才刚刚发明不久。这种对机械制作的爱好和专长被隆美尔应用于各方各面。他的妻子露西本不喜欢隆美尔这种过于严肃、缺乏幽默感的年轻人,但隆美尔一坠入爱河,立即一封情书接着一封情书地展开攻势,以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终于赢得姑娘的芳心。结婚以后,隆美尔依然忠实如初,只要他们分开,就必定每天修书一封,直到最后被迫服毒自杀。隆美尔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也达到了机械化的完美。无论军务多么繁忙、战争多么激烈,隆美尔总是要求有摄影记者随军采访,“非洲军”的“卓越战果”曾经占据了德国所有报纸杂志的重要版面,德军士兵在烈日炙烤下的坦克上煎鸡蛋的镜头曾经引起全德国人的崇拜与尊敬。而这种精确的机械化的完美转移到战术的组织运用上,在客观上成就了他既狂飙突进又狡诈凶狠的作战方法。

遗憾的是,隆美尔太迷恋于此了,而铺天盖地的黄沙既最大限度地助长了他的痴心与野心,成就了他的荣誉与威名,又最终埋葬了这一切。初战胜利后,隆美尔的野心一发不可收拾,亲自飞回柏林,游说统帅部同意他长驱直入进攻埃及。没想到,希特勒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苏德战场,而对北非,希特勒只希望隆美尔能稳住隆美尔的阵脚,实施“有限的进攻”。

但隆美尔岂肯在伸手可及的胜利和进攻前却步不前。考虑再三之后,隆美尔终于下定决心,“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进攻、进攻、再进攻。1941年3月24日,隆美尔发起大举进攻,一周后,攻克了利比亚重要港口卜雷加,4月4日,占领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随后,德意联军分四路迂回包抄了利比亚东部的梅基利要塞。英军破译了德军统帅部发给隆美尔要他停止进攻的电报。但隆美尔的抗命愚弄了他的对手。3天之后,隆美尔的部队突然出现在梅基利要塞周围,惊魂未定的英军猝不及防,遭到全歼。英军苦苦打了两个月的战果在两个星期内就丧失殆尽。

但是,在北非最好的港口托卜鲁克城下,隆美尔的攻势停滞了。长途奔袭之后,德军早已疲惫不堪,再加上供给不足,两次进攻均遭到失败。“战神”也是要吃粮的。在日记中,隆美尔懊恼地写道:战争的结果是由军需官决定的。万般无奈之中,隆美尔电告柏林,请求增援。德军陆军参谋长哈尔德早就不满于隆美尔的抗命不遵,遂派保卢斯中将到非洲“去阻止那个军人彻底发疯”。富于戏剧性的是,这位中将视察前线并听取隆美尔的报告后,也一样“发了疯”,竟同意了他的作战计划。得到补给和援助的“沙漠之狐”重新伸出了爪子,1942年5月底,隆美尔对托卜鲁克发起第三次进攻。经过反复激战,6月21日,托卜鲁克的英军指挥官克洛普中将被迫率3万余名守军投降。

隆美尔的声誉达到了荣誉的顶峰。“鹰的凯旋”乐曲回荡在柏林上空,一座新落成的桥梁被命名为“隆美尔”,兴高采烈的希特勒破格晋升他为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元帅。而沙漠上的英军无不谈“狐”色变,闻“狐”丧胆。丘吉尔咬牙切齿地连声喊道:“隆美尔!隆美尔!——别的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打败他就行!”

隆美尔离失败确实不远了。北非沙漠毕竟不是战争的全部。出于战略的考虑,希特勒最初要求隆美尔只发动“有限的攻击”。但隆美尔卓越的战术才能,一开始就使进攻超出了“有限”的范畴。德军统帅部对隆美尔一次又一次地劝阻是正确的,因为纳粹的头子们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顾及角落里的非洲战场。即使希特勒后来受到隆美尔巨大成功的激励,卖力地支援隆美尔,隆美尔实际得到的也只是杯水车薪。他没有足够的坦克装甲车,没有足够的粮食油料,也没有制空的能力。所有战场的损失,他都无力补充。“超人”的意志变得无济于事。

另一方面,他的敌手却变得越来越强大。1942年8月,当蒙哥马利来到开罗时,他带来的是崭新的美制“谢尔曼”式重型坦克、俯冲轰炸机和大口径榴弹炮。在蒙哥马利身后,有以丘吉尔为代表的全英国人的大力支持,丘吉尔甚至还为他争取到了美国的帮助。而强弩之末的隆美尔却只能一天几次地为意大利军队的懦弱怯战发脾气。仅以坦克而言,蒙哥马利有760辆,而隆美尔只有又旧又破的203辆。有人戏称,这是重量级和轻量级拳手之间的搏斗,是一次不对等的战斗。

隆美尔毕竟是隆美尔,进攻是他的本能。在如此优劣悬殊的情况下,隆美尔易燃首先于1942年8月31日发起阿拉姆哈勒法战斗,但他的攻势一发起就受到了阻滞。英军的雷场又深又宽,英军的飞机占据绝对优势,英军另外还有上千门火炮对隆美尔进行反击。

直到坦克里还剩下一天的燃油时,隆美尔不得不下令部队撤退了。这一退,就是全面的败退。开始的时候,隆美尔还时不时地发起一次反击,成功地组织局部防御。但大势所趋之下,“战神”也已无力回天。在此关键时刻,希特勒与隆美尔的矛盾暴露出来。11月3日中午,希特勒给隆美尔发来电报,指示他“把每一条枪,每一个士兵都投入战斗,舍此别无出路”。

隆美尔为难了。对机械化完美的痴迷,使他敢于找到任何强大敌人的短处并予以致命打击,但隆美尔远不是亡命之徒,他还不像希特勒那样,疯狂地去做血本无归的赌博。经过一天多艰难的抉择,隆美尔像最初违背军令进攻一样,违背希特勒的旨意下令全线撤退。经富卡、马特鲁、萨鲁姆、托卜鲁克、班加西、卜雷加等地,行程3200多公里,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奇迹般地逃脱了蒙哥马利一次又一次的追截,终于遁入突尼斯山区。次年5月13日,疾病缠身的隆美尔回国养病2个月,“非洲军”在突尼斯被盟军全部歼灭。

北非沙漠中的大胜大败,极大地打击了隆美尔,也摧毁了他的意志与自信。到1943年底希特勒再次启用隆美尔,命令他为西线B集团军司令时,隆美尔已从骨子里变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体现着“超人”意志的疯狂进攻精神消失了,隆美尔只剩下对完美技战术的迷恋。

隆美尔负责的“大西洋壁垒”海岸防御工事,主要是为了阻止盟军的登陆计划。隆美尔一上任,便制订了一项令人生畏的旨在把盟军消灭在水际滩头的防御计划。他对布雷着了迷,三番五次下部队督察。一次,他走过一片开满鲜花的田野,手下人情不自禁地说:“这里真美啊!”他却冷冷地道:“记下来,应在这地方埋上1000颗地雷。”当得知工兵们每天只埋10颗地雷时,他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地说:“不行,要埋20颗!”

指挥盟军登陆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为迷惑隆美尔,精心策划了一个欺骗计划。他们重演隆美尔在非洲初战告捷时的一幕,在多佛尔附近虚张声势,用木头、纸板、帆布和橡皮建造了假营房、假坦克、假飞机、假舰艇。这支影子部队热火朝天,伪装成要从加莱登陆。

在这些假情报的误导下,隆美尔一开始就押错了宝。他在加莱海岸修筑了一道5至6英里宽的防御地带,以岸炮阵地和坚固支撑点为依托,各支撑点之间敷设大量地雷和障碍物。水中还设置了障碍物和水雷区。而诺曼底地区的海防工事远不如加莱地区。

1944年6月6日凌晨,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天亮的时候,狂风巨浪的英吉利海峡突然放晴。艾森豪威尔一声令下,盟军万舰齐发,天空中布满了飞机,密密麻麻的战舰和登陆舰艇驶向诺曼底地区。美英3个空降师先在登陆地域两侧纵深处实施空降,占领登陆区内的重要设施,接应登陆部队。一个半小时后,美、英军第一批登陆部队5个师分别在5个登陆地段登陆。

10点15分,正在家中为妻子庆祝生日的隆美尔得知盟军登陆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顿时呆若木鸡,面无血色,毫无表情地喃喃自语:“我太蠢了,我太蠢了。”他匆忙赶回,仓皇纠集军力四处填补漏洞。但在盟军巨大的攻势面前,驰援的德军像雪一样被融化掉了。隆美尔再次面对当年在沙漠上遇到的那种无法扼制的溃败,他与希特勒的分歧也再次显现出来。

精通战术而不懂战略的隆美尔对政治更是一窍不通。无论是做希特勒的卫队指挥,还是后来指挥大军在沙漠上纵横捭阖,隆美尔都没有加入纳粹党,这就是明证。军事上没有希望了,他于是想到了政治解决。1944年6月29日,在希特勒主持的一次大本营军事会议上,隆美尔一而再再而三地要谈谈德国的政治局势,希特勒每次都阻止了他,要他只谈军事。而对军事,隆美尔已经无话可说了。一位标准的优秀的职业军人竟然对军事无话可说,这不能不说是隆美尔的悲剧。最后,希特勒恼羞成怒,索性手朝地图上猛地一击,说:“陆军元帅,还是离开这里吧!”把隆美尔撵出了大厅。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希特勒。

3个月后,隆美尔牵涉进“7月20日阴谋用定时炸弹谋害元首”的案件中。10月14日,柏林来的特使给在家养病的隆美尔带来了两种选择:要么按叛国罪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被钢琴弦吊死;或者服毒自尽,为他保密,举行体面的国葬。隆美尔在极度痛苦中选择了后者。在日记中,隆美尔写道:“对于我,历史将作出怎样的裁决?如果我在这里胜利了,谁都会说,一切全是光荣……倘若我失败了,任何人又都会因此而责备我。”

对于隆美尔在军事上的优缺点,英国元帅卡弗在他主编的《现代世界名将》中评论道:“隆美尔在战场上获得的成功更多是出于战术天才,而非战略创见。他对德国的军事战略贡献不大。德国军事史上其他伟大的人物,如格纳森诺、克劳塞维茨、毛奇、施利芬等等,都处在普鲁士和德国重大战略的伟大传统的中心。隆美尔虽然也身处同列,但其成就完全在战术方面。同上述人物相比,他只能身处其侧。”
——摘自《世界军事》
老隆不是战略家是一件可以被接受的事情吧?
呵呵……
有个问题....隆美尔挂的最高荣誉恐怕不是铁十字吧?而是蓝色马克思吧?而且是和意大利作战获得的吧?
那些指责隆美尔的人也真够能耐的,加来和诺曼底放在那里,你说哪个地方登陆更有利?除了事后诸葛亮谁敢把防御的重点放在诺曼底!
关键在于双方力量对比差距太大了。盟军掌握绝对制空权,对德军的防御重点了如指掌,剩下的只是在德军的薄弱处找一个最有利的登陆地点而已。
盟军的力量到了足以在对诺曼底投一吨炸弹的同时在加来投两吨,但隆美尔没有那么多力量,诺曼底、加来他只能顾一头。
如果当时他的防御重点在诺曼底,而盟军同样可以避实就虚登陆加来,到那时候隆美而只能被嘲笑的更加厉害:放这里英国最近的加来不防守,跑到遥远的诺曼底,岂不是白痴?
楼上的说的中肯
[em07]
4楼说的好呀,换谁也很难说会把重点放诺曼底的
不过老隆确实不是一个战略家,西特勒的评论是很客观的,北非他完全是败给了自己,他完全偏离了西特勒的战略目标,该有此败也给蒙哥马利拣个便宜,可他仍然是2战最杰出的将领
借用一位武装党卫队高级将领的话 隆美尔是一个只会从坦克里站出来  挥舞着双手高喊我是非洲之王的家伙,他只是报纸英雄.     哦  这位来自东线的将领对西线的一向不感冒
老隆当一个师长就合适,当一个集团军司令就有点勉强。
有很强的战术眼光,缺少战略眼光
[B]以下是引用[I]murderer[/I]在2005-6-10 22:53:00的发言:[/B][BR]借用一位武装党卫队高级将领的话 隆美尔是一个只会从坦克里站出来  挥舞着双手高喊我是非洲之王的家伙,他只是报纸英雄.     哦  这位来自东线的将领对西线的一向不感冒

很怀疑你了解隆美尔的程度连皮毛都没有,建议看看最近出版的《隆美尔战时文件》补补课。
还有,隆美尔什么时候去过东线?!非洲军团在东线吗?!
[em01]
[B]以下是引用[I]digipainter[/I]在2005-6-10 23:54:00的发言:[/B][BR]冒
很怀疑你了解隆美尔的程度连皮毛都没有,建议看看最近出版的《隆美尔战时文件》补补课。
还有,隆美尔什么时候去过东线?!非洲军团在东线吗?!
[em01]

呵呵  看来要补课的不是偶  而是你, 建议你看明白了再回答问题.  随便说一下  在1939-1945哪个年代,这个星球最优秀的2只陆军在东线打地你死我活,西线盟军作战部队值得称道是美国陆军航空联队.隆美尔优秀又如何,他面对的只是二流的军队(陆军).如果他优秀他应该去东线,而不是在西线      贴上非洲军团王牌第21装甲师简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1 20:15:27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dxbdl[/I]在2005-5-26 17:03:00的发言:[/B][BR]那些指责隆美尔的人也真够能耐的,加来和诺曼底放在那里,你说哪个地方登陆更有利?除了事后诸葛亮谁敢把防御的重点放在诺曼底!
关键在于双方力量对比差距太大了。盟军掌握绝对制空权,对德军的防御重点了如指掌,剩下的只是在德军的薄弱处找一个最有利的登陆地点而已。
盟军的力量到了足以在对诺曼底投一吨炸弹的同时在加来投两吨,但隆美尔没有那么多力量,诺曼底、加来他只能顾一头。
如果当时他的防御重点在诺曼底,而盟军同样可以避实就虚登陆加来,到那时候隆美而只能被嘲笑的更加厉害:放这里英国最近的加来不防守,跑到遥远的诺曼底,岂不是白痴?


的确是这样,现在这个时候,事后诸葛亮太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2 23:35:45编辑过]
埃尔文·隆美尔(德国)
            

            
                            青云直上的青年军官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Erwin Rommel)诞生于德国符腾堡州斯瓦比亚地区的海登海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学的校长。在这个非职业军人的平民人家,丝毫也看不出导致他日后显赫的军事生涯的迹象。
    隆美尔幼年时体弱多病,直到10岁才参加体育锻炼。1010年7月19日,18岁的隆美尔开始他的军旅生涯,加入了第124符腾堡步兵团;此时,他的学历只是中学六年级。次年3月,隆美尔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就此点来说,隆美尔是幸运的,因为当时德国军校很少招收非贵族血统的平民子弟。同年11月毕业时,校长给隆美尔的评语是:“性格坚强、有极大的意志力和高昂的热情。守纪律,时间观念强,自觉、友善、智力过人,和高度的责任感。”
    1912年1月,隆美尔被授予中尉军衔,回第124团任职,开始其毕业后的职业军官生涯。这时,一位名叫露西·玛丽亚的姑娘吸引了隆美尔;两人开始热恋,而后成婚。终其一生,隆美尔在分离时几乎每天都给她写信;甚至不顾战局的情况,远离战场回家给夫人过生日,这是诺曼底战役时的后话。
    1914年,隆美尔中尉随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比利时,隆美尔首次参加战斗就获得胜利,他以先发制人的凶狠打法为自己赢得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初,隆美尔在另一次战斗中获得一枚“铁十字勋章”,这对一名年轻中尉是莫大的荣誉。同年9月,隆美尔晋升为上尉,出任符腾堡山地炮兵营第2连连长,先后转战罗马尼亚、法国、意大利。由于作战有功,德皇威廉二世于1917年12月亲自授予隆美尔渴望已久的“功勋奖章”(这是一枚兰色的十字形勋章,是当时德军的最高荣誉,极少颁发给低级军官),隆美尔此后总是将这枚勋章挂在自己的脖子上。
    1920年10月,隆美尔调到驻守斯图加特的第13步兵团任连长,一待就是九年。1929年10月,隆美尔被调往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担任战术教官,极受学生们的欢迎。校长对他的评论是:“他是一名一流的步兵和战术教官。”1933年10月,隆美尔晋升为陆军中校,被任命为德国中部哈兹山区第17步兵团第3营营长;德国“闪击战”理论的奠基人古德里安于早年曾在该团任职。次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
1935年,隆美尔被调往波茨坦担任陆军学院的教官,他对这项任职兴奋不已。在繁忙的授课期间,隆美尔中校以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实战经验为依据,出版了著作《步兵攻击》;书中洋溢着德国军事理论所追崇的进攻精神,并强调了发扬火力与实施欺骗、恫吓的重要性。此书一经问世就风靡德国;隆美尔名利双收,成为德国青年军人崇拜的人物。到1944年10月,该书至少18次再版;美军于1943年将其译成英文出版,著名的巴顿将军多次研读,并能背诵出许多重要章节和段落。
    1936年9月,隆美尔被任命为希特勒的警卫营营长,晋升为陆军上校。希特勒出身低微,他对德国陆军的贵族化倾向十分不满,因此属于“非主流”的隆美尔大受重用。1938年2月,德国撤消国防部,新设德国军最高统帅部(OKW),希特勒成为最高统帅。在同年秋天的慕尼黑会议后,隆美尔上校出任元首大本营临时司令官,陪同希特勒四处巡视。1939年8月下旬,隆美尔晋升为陆军少将。几天后,德国军队大举入侵波兰。隆美尔护送希特勒赴波兰首都华沙检阅德国侵波部队。由于亲随护驾,隆美尔同希特勒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给元首留下了精明强悍和恪尽职守的印象,为日后的晋升搭好了阶梯。
    隆美尔少将在波兰时向希特勒提出请求,希望去指挥一个装甲师;1940年2月,希特勒力排众议,任命隆美尔少将——著名的步兵学教官,从未任职于装甲部队——担任新组建的第7装甲师师长。雄心勃勃的新师长一上任,很快就熟悉了这支部队,成为坦克作战的专家,并致力于督促官兵的战技与军纪。同年5月中旬,第7装甲师攻入比利时,然后横穿法国北部沿海地区,直抵诺曼底半岛尖端的瑟堡。隆美尔在行动中总是冲在最前面,几次死里逃生;第7装甲师以其快速的进攻和远距离的挺进而获得“魔鬼师”的雅号。5月,隆美尔在战场上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师长。到6月19日止,“魔鬼师”以阵亡682人,伤1646人,失踪296人和损失42辆坦克的代价,换得俘敌97648人,缴获大炮291门、坦克和装甲输送车458辆、其它车辆3500辆的战果。
                            初露头角的沙漠之狐
    1941年初,隆美尔晋升为陆军中将。2月中旬,隆美尔奉派赴北非指挥“非洲军”(这个军由一个装甲师与一个轻型装甲师组成,以后虽然非洲军升格为兵团乃至集团军,但其实力比起欧洲战场上的同级单位还是小得多),协助意大利部队对抗英军入侵利比亚。此时,希特勒已在策划对苏联的进攻,北非又是意大利人的地盘,因此希特勒并不希望隆美尔在北非战区大动干戈。
    但北非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原则上隆美尔要接受意大利的非洲战区总司令的指挥,但他根本就没把意大利人放在自己的眼里,而是直接听命于柏林。由于希特勒全力倾注于苏联方面的情况,不太在意北非这个“次要”的战场,所以隆美尔幸运地得到了比其他德国将领更多的行动自由,得以在大沙漠里搅动昏天黑地的风暴。
    1941年3月底,隆美尔指挥部队攻占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两天后,隆美尔又乘胜攻占了利比亚北部重镇阿杰达比亚。英军连续的后撤,使隆美尔的进攻念头有增无减,他不顾来自柏林和意大利方面停止大规模进攻的指令,继续大举挥兵东进。4月8日,德军攻占利比亚北部城市迈基利。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隆美尔以其猛烈的攻势,扭转了北非不利的战局。但是,造成隆美尔连战连胜的一个原因连他本人至死也没有料想到:隆美尔同柏林的往来电报均被英国人破译,英国人自以为掌握了德军的动向,但隆美尔却屡屡不遵行原定的计划,而是斗胆超出计划之外行事,于是打得英军措手不及。例如柏林命令隆美尔固守班加西,但他却大举进攻别处。隆美尔胆大妄为的行动不仅愚弄了敌人,而且无意间愚弄了现代军事科技,更为他自己创造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胜利条件。但是,胜利也冲昏了他的头脑,他又将目光指向了利比亚北部港城托卜鲁克;而驻守此城的英军司令官则命令官兵们不得放弃,也不许撤退。因为一旦丢掉托卜鲁克,英军就难以抵挡德军进军埃及,其后果不堪设想。
    4月12日,隆美尔命令德军进攻,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战斗没有进展。英军获得增援,隆美尔也请求柏林增兵。一反对进攻的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认为隆美尔的所作所为和他的任务毫不相干,北非战区的过火行动将严重干扰即将实施的入侵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哈尔德认为隆美尔简直是一个没有丝毫战略头脑的武夫。因此,哈尔德特地派自己的副手保卢斯中将(此人就是后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围投降的德军司令官)飞赴北非去制止隆美尔。由于隆美尔的竭力说服,陆军总部勉强同意了他的进攻计划。但在进攻中,德意军队损失惨重,进展甚微。英国海、空军在地中海以绝对的优势切断了德意军队的海上补给线;隆美尔的部队越向前推进,其后勤补给就越困难,他的兵锋不得不停滞在托卜鲁克要塞面前。隆美尔此次进攻之失败,主要就在于他热衷于长途奔袭而又对沙漠地区作战极度倚重于后勤补给线的特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41年5、6月间,英军对改取守势的隆美尔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隆美尔展现了他在攻击专长之外的防御才华,在机动作战中顿挫了英军的锋芒。从此,两军在沙漠地区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希特勒认为在打败苏联之前无法向北非增兵;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却将北非看得几乎同英国本土一样重要,不断向这里增派援兵。隆美尔面临的局势不容乐观。5月15日,英军发动了代号为“短促行动”的进攻,被隆美尔的部队击退。
    丘吉尔一心想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消灭隆美尔的部队。于是,英军在6月15日凌晨发动了代号为“战斧”的大规模进攻;时值德军闪击苏联前一个星期,北非顿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交战首日,双方互有胜负,轴心国军队守住了哈勒法亚隘口。次日,隆美尔发起反击,两军撕杀于沙漠灼热的高温尘雾之中。一天后,英军以惨重的损失收场。隆美尔采用了有效的机动防御战术,灵活地将战防炮(及反坦克炮)和坦克结合使用,以及他对战局的正确判断和近乎冒险的大胆反击行动。此两次防御作战的胜利,使隆美尔的声誉再次崛起,成为德国人民心中的英雄。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举入侵苏联。希特勒任命隆美尔出任新编成的非洲装甲兵团司令,并晋升他为陆军二级装甲兵上将。
    在当时的德国军队里,年仅49岁的隆美尔就成为上将,这大大激怒了德国三军中与他资历相当的高级军官们。而正在兴头上的隆美尔似乎对此熟视无睹,他满心欢喜地给夫人写信说:“这么年轻我就被提拔到了如此高的地位,这太令人高兴了·。然而,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在自己的肩章上再添上更多的星。”
沙漠战场的猛虎
        1941年8月15日,希特勒组建非洲装甲兵团;隆美尔出任司令官,指挥兵团下辖的2个装甲师和1个轻型装甲师。但由于英军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因此北非战区德意部队的补给问题仍未得到解决。1941年11月18日至1942年1月中旬,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8集团军以7个师900辆坦克的兵力向隆美尔的3个德国师和7个意大利师的450辆坦克发起代号为“十字军”的进攻,交战双方在利比亚边境、托卜鲁克等地展开了激烈在撕杀。起初,隆美尔正在制订进攻托卜鲁克的计划,他不相信下属关于英军发动进攻的预测报告。11月18日,英军的进攻将围困托卜鲁克英军要塞的德军部队反包围起来;隆美尔亲自在前敌阵地指挥作战。由于精确的战术运用和接二连三的幸运,隆美尔的部队很快就稳住了阵脚。11月23日恰逢星期日,是德国人对阵亡者的传统纪念日——“死者星期日”,这天双方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坦克战,德军歼灭了英军第7装甲师残部以及第1南非师的大部。
        隆美尔指挥的非洲装甲兵团的兵力情况如下:第21装甲师下辖有第5坦克团,第104装甲输送车团,第3侦察营,第104自行火炮团,第200摩托化步兵营;第15装甲师下辖有第8坦克团,第115装甲输送车团,第33侦察营,第33自行火炮团,第33摩托化步兵营;第90轻型装甲师下辖有第36步兵团,第155步兵团,第200步兵团,第580侦察营,第900摩托化步兵营。
        而英国蒙哥马利将军指挥的第8集团军,主要兵力情况是:第30军下辖有第7装甲师,南非第1步兵师,第22近卫旅;第13军下辖有新西兰第2步兵师,印度第4步兵师,第1步兵坦克旅;托卜鲁克守军有第7步兵师,波兰第1步兵旅,第32步兵坦克旅;后备部队有南非第2步兵师,印度第29步兵旅。
        11月24日上午,隆美尔指挥部队以急速奔向利比亚埃及边境地区,实施大规模反击。此时发生了一段插曲:隆美尔上将和参谋长高斯将军亲自驾车深入埃及境内去察看敌情,天黑后却无法找到返回利比亚的铁丝网缺口,只得熄火停车睡觉;而英军的卡车则不时从他们身边驶过。隆美尔的座车是一辆缴获的英军军车(在北非战场上这种情形并不罕见),他们才未被英军认出而当俘虏。直到天亮之后他们才找到返回之路。这场黑色喜剧也充分显现出隆美尔的大胆。由于补给无力,隆美尔被迫于12月上旬忍痛放弃了对托卜鲁克长达242天的包围,转而全线撤退。最后,隆美尔在进入北非近一周年时,又退回到他的出发地阿盖拉一带。
        1942年初,德国海、空军在地中海加强出击行动,使隆美尔获得比较充足的物资;而英军的补给能力却受到削弱。1月21日,希特勒发来两份电令:一是将隆美尔的非洲装甲兵团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二是授予他一把佩剑和一枚加缀有橡树叶的“骑士十字勋章”。隆美尔立即又发布了进攻的命令;英军第1装甲师在第一次交锋中就损失了半数的坦克。隆美尔得意地说:“我们的对手像是被塔兰图拉毒蜘蛛蛰了似地一败涂地。”但意大利高层却坚决反对隆美尔的擅自进攻行动。29日,隆美尔的部队攻占班加西,缴获了包括1300辆卡车在内的大批战利品。
        而在同一天深夜,德国广播电台中断正常节目,播出了隆美尔在北非的最新胜利;希特勒发表了广播演讲,并晋升隆美尔为一级上将。隆美尔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德国报刊的显著位置,他的胜利再次引发德国上下的狂热情绪。隆美尔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为元首、为民族贡献我的微薄之力,使我感到十分荣幸。”
        经过包括飞返德国面见元首希特勒在内的多方努力,隆美尔终于又被获准对托卜鲁克实施新的进攻。1942年5月26日,隆美尔下达了攻击的命令。进攻行动立即演化成一场激烈的鏖战,从而使北非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自6月1日起,隆美尔一改猛冲猛打的常态,改以稳扎稳打的战术,决心一个一个攻克英军的阵地。到6月17日,隆美尔的部队经过层层推进,牢牢地箍住了英军的防地。20日凌晨,德军发起强大攻势:首先是上百架德军俯冲轰炸机的攻击,继之以,猛烈的炮火轰击,随后是坦克的进攻。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英军残部三万多人投降;德军终于攻占了托卜鲁克,隆美尔兴奋得彻夜难眠。
        托卜鲁克的失陷在埃及和英国本土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军沿海岸公路拼命溃逃向埃及。丘吉尔在《回忆录》中称:“这是我在战争中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不仅军事上令人难以接受,而且严重损害了英军的声誉。”隆美尔的胜利,再次在德国刮起一场旋风,广播电台又播放了胜利乐曲。6月22日,德国一座新落成的大桥以隆美尔的名字命名。当天深夜,在距柏林2800公里的北非沙漠里,睡在指挥车上的隆美尔被参谋们的欢呼声吵醒,他听到了播音员的声音:“元首宣布:于次日起晋升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官隆美尔上将为陆军元帅。”这使隆美尔成为德国陆军在大战中被册封的第13位元帅,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元帅。隆美尔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承认:“对我来说,当上元帅真像做梦一样。”
        自1941年1月底以来,隆美尔两度先发制人进攻,并取得了胜利。他的胜利在于他敢于大胆冒险,在战斗中亲临前线掌握战场动态,随情况之变化及时调整兵力部署,充分发挥了机动作战的特长。而保守的英军将领们却未能发挥出摩托化和装甲化部队的特长,所以尽管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却在沙漠战中接连失败。对于此种情形,隆美尔做了颇有见地的剖析:“当一个国家的军官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形成悠久的传统之后,就容易流于不肯再接受新的思想和发明。有许多军人的头脑已经僵化了,缺乏对现实的应变能力。从军事伦理学方面看,一个光荣的传统不管如何重要,但对军事指挥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包袱。所以现代指挥官一定要了解新的军事技术,根据现实现地的条件,及时改变其战略战术。”
                                          阿拉曼的下坡路
        按照柏林和罗马方面的原定计划,在北非的德意军队要等到拿下马尔他岛这一地中海中的补给中转站之后,向埃及方向发动攻进攻。但隆美尔竭尽全力说服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急不可待地于1942年6月22日就挥兵越过埃及边境。25日,德军进至埃及北部港城马特鲁一带,英军在此设置了防御阵地。经过三天激战,德军击溃了英军,并乘胜追击至阿拉曼以西20公里处;此时,隆美尔的部队因连日急进而几乎达到其能量的极点,可以说是强弩之末了。但这位新晋升的元帅却醉心于一鼓作气挥兵开罗城,把英国人赶出北非。事实上这时和他一样乐观的大有人在;墨索里尼甚至已经预备了一匹大白马,准备骑着它宛如古罗马英雄般地进入开罗。而英军在开罗的机构已经在焚烧档案文件了。
        英军在阿拉曼设置了一道无法迂回的防线。丘吉尔要求第8集团军司令官奥金莱克(后被蒙哥马利接替)“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隆美尔”。英国皇家空军频频出动飞机对隆美尔的部队实施狂轰滥炸;英军后备部队则源源不断地开赴阿拉曼防线。虽然部队损失惨重且疲惫不堪,但隆美尔仍决心继续进攻,不给英军以喘息之机;而隆美尔眼下的关键是要打破英国的阿拉曼防线。7月1日,德意部队向阿拉曼防线发起进攻,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两天后,隆美尔的部队不仅没能突破英军的阿拉曼防线,而且败下阵来。英军兵力得到不断的补充,德意部队的每个师仅剩下1200至1500人,得不到补给。隆美尔终于明白继续进攻是徒劳的。7月4日,他致信妻子说:“可惜形势的发展不能如愿。英军抵抗太强,而我们的力量已经消耗殆尽,我相当累,疲乏极了。”
        隆美尔的兵锋终于被顿挫在阿拉曼防线。隆美尔想依靠部队胜利后的旺盛士气和精神作用来克服物质因素的赌博失败了。其部队严重减员,官兵体力消耗达到极点:坦克也几乎损失殆尽,得不到有力的空中支援;特别是后勤补给线又延长了500多公里。这一切都表明隆美尔的部队在此时此地已成为强弩之末。
        此后,双方在阿拉曼防线上互有攻守,往来拼杀,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和消耗战。与此同时,丘吉尔任命亚历山大将军为英中东驻军部队总司令;任命蒙哥马利将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官。这位被隆美尔视为“危险人物”的蒙哥马利很清楚自己拥有的物资优势和其敌人在运动战方面的天才,决心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阵地战的办法迫使隆美尔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到8月中下旬,阿拉曼地区双方的兵力对比是:英军7个师、坦克480辆、装甲运兵车230辆、火炮700门(其中反坦克炮400门);隆美尔有4个德军师和8个意大利师、坦克510辆(其中半数以上是性能极差的意大利坦克)。英军有空中优势,补给线较短;隆美尔的补给问题十分严重(未先攻占马耳他岛,现在证明是一大失策)。
        8月下旬,在获得汽油补给的许诺之后,隆美尔决心再组织一次进攻。但是,隆美尔与德国最高统帅部之间联络的密码电报却被英军截获并破译了;蒙哥马利后来回忆说“隆美尔选择进攻的时间、方向和兵力,我们是相当清楚的”。8月30日,隆美尔在发布进攻命令之时似乎感觉到有些不妙,他对部下说:“今天发起的进攻是我有生以来最难作出的一项决定。不是我们到达苏伊士运河,同时在苏联的我军也成功占领格罗兹尼(今高加索境内),就是我们的全盘失败。”当天深夜,德军发动进攻,但立即受到重创。原先许诺的6000吨汽油不知在何处,隆美尔陷入困境。8月31日夜,德军猛攻由英军第22装甲旅坚守的阿拉姆哈勒法岭,遭受重创。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隆美尔被迫下令撤退。此战双方损失均重,但英军可获得迅速的补充,而隆美尔则无以为继。连续的苦战,拖垮了隆美尔的身体;9月下旬,隆美尔卸任回国治病。
        1942年10月初,希特勒命令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而英国人正积极在阿拉曼准备转守为攻。10月23日夜,英军在阿拉曼地区向德意部队发起强大攻势,一千多门大炮向敌军阵地发射出如雨点般的炮弹。由于接替隆美尔出任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官一职的施登姆上将死于突发心脏病;隆美尔元帅奉命星夜飞返北非应付危局。到27日,德军坦克只剩下30辆,而英军拥有600辆之多。隆美尔下决心要撤兵,但希特勒却发来电令:“坚守阵地,绝不后退一步,把每一把枪和每一名士兵都投入战斗,除此别无出路。”经过多次请示,希特勒终于同意撤退;阿拉曼会战也终于结束了。隆美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阿拉曼会战结束后,隆美尔开始踏上一条漫长的下坡路。他原想在阿拉曼以西不远的富卡建立一道防线,但很快就放弃了这一念头,相继放弃了马特鲁、萨卢姆、托卜鲁克、班加西、卜雷加等地,一直退入突尼斯境内。此时,隆美尔与希特勒之间的分歧也开始越来越大:隆美尔认为轴心国很难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他主张放弃非洲以保全力量固守德国本土;而寸土必争的希特勒则坚持死守北非,以防意大利人陷入绝望后投向同盟国的怀抱,因此就经常干涉隆美尔部队的撤退行动。隆美尔从这个时刻逐渐开始产生了悲观情绪。
        1942年11月上旬,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火炬”行动顺利实施,大批美英部队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海滩登陆,使德意部队在北非面临被东西夹击的危险。隆美尔清楚地认识到北非已经势不可挽,只有撤出之一条路了。11月底,隆美尔飞返德国晋见元首,面求撤退;遭到希特勒的一顿臭骂。此事使隆美尔对元首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开始认识到希特勒根本不愿意了解实际形势,凭他的智慧,他一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此外,他也和许多德国军官一样,渐渐发现纳粹的诸多暴行,在使他们在良心上产生负担。
        隆美尔于1943年1月下旬率部退入突尼斯,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退兵2500公里;昔日的“沙漠之狐”已变成“沙漠之兔”,多次侥幸逃脱被全歼的命运,保住了部队(这往往要“拜谢”蒙哥马利过度谨慎的个性)。2月19日,隆美尔在突尼斯中西部进行了一次攻击行动,重创美国第2军;艾森豪威尔任命巴顿中将接任第2军军长才挽回危局。2月23日,隆美尔被任命为非洲集团军群司令官,但是这却已无补于将颓之大势。3月中旬,疾病缠身的隆美尔在医生陪同下飞返国内治病。两个月后的5月13日,25万德意部队走进了盟军的战俘营(其中半数是德军)。
兵 败 如 山 倒
       1943年7月10日,英美盟军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登陆;7月15日,希特勒任命隆美尔负责在意大利中部组织部队实施抵抗。几天后,隆美尔又奉命指挥希腊方面的作战。尚未就任,他又因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囚禁而又被召回希特勒的元首大本营。7月28日,隆美尔带着元首关于入侵意大利的绝密指令前往慕尼黑的司令部。为保守秘密,隆美尔及其高级随从人员均不公开露面。为阻止意大利倒向盟国方面,隆美尔于8月1日指挥部队进入意大利境内,他下令:任何对德军行动的抵抗都将用武力粉碎;意大利军官,特别是军级的指挥官及其参谋们均应加以逮捕。
       9月3日,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8集团军渡过墨西拿海峡,在亚平宁半岛南端的“靴尖”上登陆。8日,意大利向盟国投降,并将枪口转向德国。隆美尔立即命令驻意德军部队就近解除意军的武装。此时盟军部队向北发起强劲攻势,隆美尔建议完全放弃意大利的南部和中部,而在波河流域设置坚固防线,但未获采纳。
       1943年11月5日,希特勒任命隆美尔元帅赴法国彻底检查和加强大西洋的海岸防御工事;如果西线开战,可能派他担任指挥官。同绝大多数德军将领一样,隆美尔很担心盟军部队在西欧成功开辟第二战场,他指出:“我们应该采取内线作战方针。在东线,应尽快撤到一条可长期据守的防线。但我们的主要努力应用来击败西方盟军建立第二战场的任何企图,这是我们的防御重点。如果我们能挫败这个企图,那么前途就会显出一点光明来。”12月18日,隆美尔抵达法国。经过几个星期的巡视,隆美尔发现希特勒吹嘘的“大西洋壁垒”根本就是徒有其表,他立刻要求加以改进。1944年1月1日,希特勒任命隆美尔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官,负责荷兰至法国西海岸中部卢瓦尔河之间的海岸防御(防御纵深为20公里);隶属西线德军总司令伦斯德元帅的指挥。
       隆美尔努力加强“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他安排设置了三道障碍物:第一道是用于阻敌舰船靠岸的海底障碍物;第二道是用于阻敌登陆部队前进的地雷带;第三道是用于对付敌空降滑翔机的防空障碍物。为督促格集团军加紧建筑防御设施,隆美尔马不停蹄地四处巡视。据《B集团军群日志》记载:“截至1944年5月13日为止,海峡防线上共已构筑51700处海底障碍物,其中31000处布有地雷。”由于盟军飞机对铁路和公路的大规模轰炸及时间短促等原因,加莱地段的防御设施进展较快,而诺曼底地段则成效较差。
       6月4日凌晨,隆美尔请假返回德国,他此行一是为晋见元首,二是为夫人祝贺生日。但是,6月6日中午,隆美尔在家中接到前线打来的电话:盟军在诺曼底登陆。隆美尔立即穿上军服驱车驰赴前线。在北非阿拉曼战役之后,这是隆美尔第二次为时过晚地赶去挽救一场战役。在路上,隆美尔一语不发,他为自己不在战场而悔恨不已。
      1944年6月初,西线德军共有59个师,其中32个是装备训练均差的海防师和空军野战师,战斗力很弱;17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500架飞机;为数不多的舰船。盟军在欧洲共有86个师,其中62个美国师、17个英国和加拿大师、7个法国师,这86个师中有25个装甲师和4个空降师;战斗机5049架,运输机和滑翔机4907架;舰船6500多艘;直接参加登陆的陆海空三军部队总兵力达2876439人。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盟军显然占据上风,特别是海空军占有绝对优势。对德军特别不利的是,西线德军的指挥体制混乱不堪:西线德军总司令伦斯德元帅仅能管辖陆军;海军和空军分别听命于其各自的总司令;驻法国最强的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归西线总部下的装甲集团军指挥;集中在巴黎以西距大西洋沿岸100至200公里的7个装甲师由最高统帅部掌握。隆美尔无权调动海、空军和装甲兵,而他与伦斯德元帅在装甲部队的部署上有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意见:正统派的伦斯德主张将装甲师部署于内陆,认为这样才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与防御纵深,等到敌军登陆后再出发反击;隆美尔则基于北非的痛苦经验,认为盟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德军增援部队在赶往登陆区的途中就会被歼灭殆尽,因此主张装甲师应部署在第一线步兵师的后方,届时可立刻出动将敌军赶下海去。隆美尔宣称:“高潮线就是决战线,盟军登陆的当天就会决定战役的胜败,那将是最长的一日。”由于双方都言之成理,希特勒也无法裁决,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满意。再加上登陆时正值清晨,没人敢去打扰希特勒的睡眠(以隆美尔的独断专行的个性,他可能会要求直接向元首报告,或擅自命令出动装甲师,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他却没能在场指挥部队)。总之,西线德军根本就没有一位名副其实的最高司令官,也没有一套完整的防御战略。
      当隆美尔还在前往司令部的公路上飞车急驰时,从诺曼底进攻的盟军已将“大西洋壁垒”撕开了一条长37公里的裂口,7个师攻上了滩头;另有4个空降师在卡昂和瑟堡着陆。6月6日深夜,隆美尔终于赶回B集团军群司令部,迅速组织德军实施反击;而盟军已在诺曼底海岸近150平方公里的一连串桥头堡阵地上布下155000部队,“大西洋壁垒”已无可挽回地被盟军突破了。到6月12日,盟军经过6天的激战,已把326000名官兵、54000辆车辆和104000吨作战物资送上了陆地。
      盟军部队大规模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两线作战成为无情的现实。面对无法打赢的战争,隆美尔和希特勒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战略分歧。隆美尔坚决主张利用英美同苏联的矛盾,先在西线争取和平,以便集中兵力对付东线的苏联军队,以免共产党的势力席卷德国;而希特勒则发誓,战争打败了,就让德意志民族同他本人一同毁灭,这种说法使隆美尔大为震骇。6月17日,隆美尔当面向元首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希特勒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并教训说:“你不用为战争的未来操心,还是为你自己受到进攻的防线操操心吧。”6月29日,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的一个豪华山庄里召见伦斯德和隆美尔。两位元帅一致认为西线已无法再战,隆美尔试图说服元首谈论政治情势,但被希特勒厉声阻止。隆美尔只能作罢;这是隆美尔最后一次见到他曾经崇拜的元首。
                                         刺 魔 不 成
       在此期间,德国国防军中的反希特勒密谋也在日益加剧,他们想推举拥有绝高声望的隆美尔来领导西线战场的停战行动。而隆美尔也在秘密考虑在西线与盟军达成停战;但7月17日隆美尔在行车途中遭到盟军飞机的轰炸,因头部重伤而住进了医院,无法配合7月20日以炸弹谋刺希特勒的行动宣布停火。不久,盟军终于突破德军的防线,开始向法国腹地大举进攻。而侥幸不死的希特勒开始对反叛人士展开严格的追捕和屠杀。
      8月8日,隆美尔被送回故乡养伤;但此时他不仅失去了元首的信任,而且受到严密的监视。因为在对谋反组织人员的审讯中,希特勒越来越加深了对隆美尔的怀疑;尽管隆美尔于10月1日给元首写了一封效忠信(这封信的直接目的是希望拯救被捕的集团军群参谋长史佩德将军),但也没有改变元首的怀疑态度。10月14日,布格多夫将军奉希特勒之命,来到隆美尔的家中。在书房里,布格多夫将军指控隆美尔是谋害元首的同犯。他表示:如果隆美尔自杀,元首将对他的叛国罪严加保密,并将为他举行国葬,而且绝不追究其家人。片刻之后,隆美尔与家人、副官道别,坐上车到附近的森林里服下了布格多夫将军带来的毒药,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年仅53岁。除了隆美尔之外,冯·魏兹里本元帅被处以绞刑,冯·克鲁格元帅自杀。总计有案可查的被害者即已近5000人,实际上杀了多少人则是一个谜团了;此外还有超过10000人被送进集中营,多半是有去无回。
       柏林方面为隆美尔安排了体面的后事。B集团军群新任司令官莫德尔元帅对外界宣布说,隆美尔元帅因“7月17日受伤引发脑溢血”而身亡,并对“我国最伟大的指挥官之一”的牺牲表示哀悼。希特勒给隆美尔夫人发来唁电称:“尊夫的死给您带来巨大的损失,请接受我最诚挚的吊唁。元帅的英名将永远和非洲集团军英勇的战役连在一起。”德国陆军资历最深的“老人家”伦斯德元帅在隆美尔的葬礼上致悼词说:“隆美尔元帅的心是属于元首的”。体面的葬礼掩盖了丑闻,希特勒不能让人民知道连他的头号宠将都选择背叛了他。
                                        奇 特 的 悍 将
      在贵族占据德国军队高级职位的年代里,出身于平民之家又没有进入参谋总部的隆美尔幸运地遇上出身卑微的元首希特勒,因此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年纪不满50岁就获得了二级上将的军衔;在接下来的两个半年里,又成为一级上将和元帅。以他自己的出身和所受教育而言,隆美尔在注重军事贵族传统的德国,可算是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隆美尔在战场上的表现,充分证明他是一个勇猛无畏的战将。隆美尔不仅具有凶、狠、猛的指挥特色,而且在战役战斗中总是亲临前线,深入战斗最激烈的地区去了解敌情,或是亲自搭乘飞机视察战斗进展。隆美尔是一位相当出色的战术家,在进攻中善于集中兵力猛攻敌之一翼,突破后迅速断敌退路;在追击时善于交替利用机动部队和非机动部队,并巧妙利用地形地物及人工障碍物来增强防御能力;在撤退当中作出回马枪式的反击,也是他的拿手好戏。特别是在北非沙漠战场上,他更是将装甲部队的机动作战性能发挥到了极致。也因为他的勇猛、以身作则的作风,使得他在部下心目中有着无比的地位,能够激励他们完成许多艰困的任务。
      历史学家们对隆美尔的战略表现的评价就逊色得多。由于未接受过全面、系统和较高曾面的军事教育,并未在高级参谋机构任过职,许多人觉得隆美尔始终未能具备与其职务相匹配的战略素养。伦斯德元帅曾指出:“隆美尔只配当一名师长,不可能比这再高了。”但是也有人为隆美尔说话,例如著名的战略大师利德尔·哈特在依据隆美尔留下的手稿与家信编成《隆美尔战时文件》一书后,就表示:事实上隆美尔的战略素养未必低于他的战术天分。但在希特勒大小事一把抓的作风之下,即使如公认的战略大师曼斯坦因元帅也很难有太过出色的表现。
       隆美尔为人过于自负,自恃同元首的密切关系,很少将同僚和上司放在眼里。总参谋部出身的贵族后裔军官瞧不起他,他也看不起他们;他在非洲时与意大利高层的关系也很糟。隆美尔一遇到失败就立即产生悲观情绪,连希特勒也说:“他不是一个真正能持之以恒的军人。”另外,隆美尔经常为了追逐战场上瞬息的机会而不顾后勤方面的苦难,也是他常被批评的地方。
      当然,隆美尔的个性也有许多只得称道之处。他的参谋长高斯将军曾说:“他不仅对别人,而且对自己都极为严格。他精力充沛,从不姑息自己。”隆美尔不好酒,也不抽烟,特别只得称道的是:当他成名后身边美女如云,但他从不心动,而是对妻子一往情深,无论战事如何紧张,每天也不忘给妻儿写上几句话。
       最奇特之处还在于隆美尔毕生的“媒体缘”:他生前屡建奇功而在德国大红大紫;到了战后,由于德国反省过去盲从纳粹以至犯下滔天罪行的影响,当年将领们试图推翻希特勒的行动被视为表现国防军良心的殉道行为,因而主张与英美合作对抗苏联西进的隆美尔再度成为反共浪潮中的英雄。另外,由于隆美尔一直在北非与西欧作战,恰巧避开了最血腥野蛮、最不人道的东线战场,使得他始终能在作战中保持相当的骑士精神,即使被他打败、俘虏的盟军军官也对他多所称道。这一切使得隆美尔在先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权中都成为民族英雄。
      我们还是不要以成败来品评英雄。我们不妨用西方公认的研究隆美尔的权威专家戴维·欧文的一段评述来结束本文:“战斗中的士兵可不是一群傻瓜和白痴;他们能辨别伟大的指挥官和江湖骗子。隆美尔的士兵,不论他们是由什么民族组成,都毫无例外地钦佩他们的指挥官。”
[B]以下是引用[I]digipainter[/I]在2005-6-12 22:26:00的发言:[/B][BR]史
你的意思只要不在东线都是差劲的军队,那么隆美尔在北非取得的一系列胜利是怎么回事?攻克托布鲁克,俘获4.5万多英军又是怎么回事?每次战役英、德双方的实力对比你注意过吗?
你可真幽默……
[em05]

一只军队素质的高低在于它的作战思想!如果就靠数字进行比较岂不是很低能.也正是英、德双方的实力差距反而说明英国人的无能,不错.隆美尔多次以弱胜强 确实也是一名优秀将领.可惜的是英国人只是保守懦夫,谈不上斗士.如果看看东线双方将领的出色表演,隆美尔真的很一般,偶还是想借用那位武装党卫队高级将领的话 隆美尔是一个只会从坦克里站出来  挥舞着双手高喊我是非洲之王的家伙,报纸英雄.这位武装党卫队高级将领名字是约瑟夫·迪特里希
苏军即使被包围也要打到底,英军一般就投降了,而且苏军没有撤退命令都会守在阵地上。所以隆美尔在东线不能用相同的战法,必须想办法解决留在身后的敌人,打通补给线。
斯大林格勒之前你帮我找一个能打败隆美尔的
德军突进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全部惨败,足以说明问题了。
说穿了,迪特里希不过是嫉妒这位年轻元帅而已。
迪特里希战绩如何?
[B]以下是引用[I]digipainter[/I]在2005-6-16 18:06:00的发言:[/B][BR]说穿了,迪特里希不过是嫉妒这位年轻元帅而已。
迪特里希战绩如何?

帝国第一司机同志~作为一名指挥官而言,始终贯彻了他作为帝国第一司机的守则~~忠诚~~
也仅仅是忠诚~~~
每个国家都需要有忠诚的人。但是,对于德国,忠诚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没有一个德国军人打算暗杀威廉,却有这么多人要杀希特勒?
[B]以下是引用[I]digipainter[/I]在2005-6-16 18:06:00的发言:[/B][BR]说穿了,迪特里希不过是嫉妒这位年轻元帅而已。
迪特里希战绩如何?

呵呵 就武装党卫队的将领而言,他们的师团级绝对的优秀.一旦他们走到集团军指挥战役级别,嘿嘿.他们基本上都是庸才,几乎没有例外.大概和半路出家有关系吧.约瑟夫·迪特里希也是,不过要承认的是做一个师长他优秀 称职.偶想迪特里希对隆美尔认识,了解不会比不上你我吧,他们毕竟是同僚.他说评价隆美尔时,是在战后回答一位西方将领的提问.
就战绩以及战略眼光而言,海因茨.古德里安绝对的优秀,他的最后军衔却是是陆军上将,而且最后基本上很少参与指挥一线作战,其重要原因总是在军事顶撞元首.听说隆美尔和元首关系不错,元帅当的快啊!
1944年2月,古德里安前线视察,同西线战场总司令伦斯德元帅和西线装甲集团军司令官盖尔上将会商了反登陆作战问题。他们三人一致认为:盟军的空中优势会限制德军地面部队的调动;反登陆作战的成败,关键在于建立一支适当的装甲预备力量;装甲部队应部署在所谓的“大西洋壁垒”的后方,以便在敌军主攻方向明确后,迅速调往截击.希特勒表示:目前的兵力部署是应向B集团军群总司令隆美尔建议!而古德里安与隆美尔在西线兵力的使用上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隆美尔认为,在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下,运动战已绝不可能。古德里安指出:“正是由于我们空中和海上都居于绝对的劣势,所以我们才必须发挥唯一的陆上优势。只有大规模的陆上优势,才是我们唯一的获胜机会。为充分发挥这种陆上优势,我们就必须集中使用装甲力量。我的意见是应将所有的装甲部队分成两个兵团,分别集中在巴黎的南面和北面,以随时准备开往盟军真正的登陆地点,投入作战。"两位在会商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终发展成为激烈的争吵。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隆美尔竟然当面职责古德里安是从东线方面来的一个完全没有见过世面的“乡巴佬”。最后的战况么................
或许本人对东线双方将领崇拜的缘故吧,也固执的认为隆美尔不合适指挥B集团.就讨论到这里吧!
哦  忘了说约瑟夫·迪特里希有必要诽谤隆美尔么
我建议你还是看看英国人戴维.欧文的《狐狸的踪迹》,这是关于隆美尔相当权威的著作。如果你认为隆美尔仅仅是德国宣传机构的吹出来的英雄,那么请你看看来自隆美尔对手英国人对他的评价又是如何。至于迪特里希这样的二流将领的气话根本不足为凭,除了你把这位党卫军军官的话看的那么权威以外,那些二战史专家们可没把这些充满忌妒的言论当回事。
党卫军上将迪特里希
    党卫队是一个犯罪集团,党卫军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战争中犯下了许 多暴行。本文只是给对这段军事历史作为参考之用,决不意味着笔者对党卫军持有任何政治上同情或者赞扬的态度。
    首先说明一下,德国党卫队Schutzstaffel(简称SS) 本身是个很庞杂的组织,内部还有数个独立单位,包括海德里希的权力很大的保安总局(其中4处就是缪勒的
盖世太保,6处就是舒伦堡的国外情报机关);管理集中营的 "骷髅部队";还有武
装党卫队等。本文的党卫队指一般党卫队,而党卫军则特指武装党卫队。
迪特里希是德国党卫军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而且与希特勒本人有特殊的关系,
在纳粹运动早期就是希特勒的私人保镖。
迪特里希的本名叫约瑟夫.迪特里希,大多数军史爱好者更熟悉他的绰号泽普.
迪特里希 (Sepp Dietrich) 。此人1892年5月2日生于德国南部士瓦本的一个小村里
。士瓦本是南德意志的一个小邦,但当时已经是巴伐利亚王国的省份。德意志帝国
二十多年前才由普鲁士统一,一般来说,"德国人"还是个新生概念,德国人内部的
地域观念也很重,大致有南德的巴伐利亚人,西部的莱茵兰人,中东部的普鲁士人
那么叁大块。迪特里希家里很穷,只上过8年学,然后就离家外出游历,去 北意大
利,曾在一家旅馆作过几年听差,然后一边打工一边流浪经过奥地利和瑞士,在19
11年19岁时回到家乡。
很多二战史书都提到迪特里希在1911-1914年间作过屠夫,那是根据迪特里希本
人 战后给审问他的美军的说法,但实际上迪特里希那时对他早年的生活回忆很多都
不可靠, 此 为 一 例 (另外两个例子后边会提到)。他的传记作者Messenger查了
当地的纪录,显示迪特里希这叁年实际上是在一家面包房工作,大概迪特里希希望
"屠夫"的职业给人们留下tough的印象吧。
1914年一战爆发,迪特里希应征入伍,在巴伐利亚王太子指挥的德国第6集团军
里 当一名炮手,曾经在西线两次负伤,并得过二级铁十字勋章。一战是以堑壕机枪
为主的静态战争,交战双方都为怎么突破堑壕防御体系伤透了脑筋。后来英国发明
了新式武器坦克,但德国一方则侧重依靠组合传统的兵种,编组精锐的突击队"Stu
rmtrup"以求得突破。一个典型的突击队营编有步兵,战斗工兵,伴随步兵炮 ,堑
壕迫击炮等等,当时每个西线的德国集团军都至少编有一个营的突击队。迪特里希
在战争后期加入了突击队当炮手。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又加入德军中很少的坦克兵,
成为坦克炮手。迪特里希后来对他的美军审问者吹嘘说他一战时是德国骑兵。其实
他一战当坦克兵的经历很可以让他自豪的--德国在一战中坦克部队规模非常小,想
想后来二战中德国的着名坦克兵将军,有几个在一战中就在一线坦克部队服役了呢?
就连德国闪电战的鼻祖古德里安,一战时也就是通讯军官而已。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以后,迪特里希复员回家,加入了右翼民兵组织"自由军"(F
reikorp), 而他的正式职业是警察。与纳粹党后来的宣传相反,迪特里希其实并没
有在希特勒身边参加1923年的慕尼黑"啤酒馆政变",因为直到1927到1928年间,迪
特里希才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从他的党徽号是89015号,党卫队编号1177号也 可
以看出来,迪特里希其实不能算第一批的纳粹党员或党卫队成员。但是迪特里希一
加入纳粹党,就被希特勒看重,当了他的司机兼私人保镖。其中的原因很多,迪特
里希本人贫穷的出身,直率而不失幽默的性格,以及当兵和参加右翼民兵的经历,
都决定他对纳粹党的意识形态有朴素的认同,而且迪特里希没受过多少教育,智力
也不出众,希特勒反而对这种人更容易信任。
mpanel(1);
1933年纳粹党上台以后,作为帝国总理府官方警卫队的那部份党卫队扩充了规
模,编组成"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以迪特里希为首。这支警卫旗队挑选标准十
分严格:所有士兵必须身高180公分以上,后来标准又提高到184公分,必须对"元
首"绝对忠诚,士兵必须证明家庭上溯到1800年没有非雅利安血统,军官必须证明
到1750年。1934年,党卫队里的武装部队继续扩充,编组成4个旗队,称为"希特勒
警卫旗队","德意志","日尔曼"和"元首"。但因为兵源有限,"元首"旗队稍后 才
成立。这4个旗队统称为SS-VT,VT是德文 verfugungstruppe,大概可以译为特别目
的部队,SS-VT就是党卫军的前身,后来才正式改称党卫军 Waffen-SS. 这一 时期,
SS-VT的组织编制和训练都急剧向正规军靠拢,一批国防军军官加入党卫军 ,带来
了党卫军所缺乏的军事经验。有两个人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保罗。豪泽尔,退役
的德军中将,加入党卫队以后先开办党卫队军官学校,不久就被任命为SS-VT总监,
此后一直是党卫军第一人。他是党卫军第一个师长,军长和集团军司 令,后来在西
线当G集团军群司令,是党卫军将领中职务最高的。另一个是斯坦因 纳,加入党卫
军以前是总参谋部的教育总监,后来在二战中当过第3装甲集团军司 令。在党卫军
职务最高的3个人中,迪特里希是唯一一个没有当过德军总参谋部军 官的人,但是
作为希特勒的"近卫军统领"却最受到信任。迪特里希和党卫队总首脑希姆莱的关系
也很有意思。迪特里希本人头脑简单,并不是个"政治动物",再加上他一战老兵的
经历,他更愿意把党卫军更多的看作是国防军的一员,而不是普通党卫队的一员。
再加上平时直接听命于希特勒,不免有点恃宠而骄,这就不免跟希姆莱发生矛盾。
好在希姆莱眼见迪特里希在希特勒身边的地位,也还退让叁分。迪特里希跟第叁帝
国其它的核心人物的关系大致都不错,象施佩勒,鲍曼,戈培尔。没有具体的资料
显示迪特里希跟戈林打过很多交道。
党卫军的旗队相当于团。德国并吞奥地利的进军过程中,迪特里希的"希特勒警
卫 旗队"直属于古德里安的16装甲军。1939年二战爆发,在波兰战役中,德军分博
克 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库希勒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第4集团军),伦斯德的南方集团
军群(下辖莱歇瑙第10集团军,布拉斯科维茨第8集团军,李斯特第14集团军)夹击
波兰。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团一开始隶属于第8集团军的第13军,军长魏克斯后来
也晋升为德军元帅,后来又转隶给南方集团军群的机械化主力第10集团军。在波兰
战役中党卫军暴露出了作战经验不足,训练不足,指挥参谋业务人员缺乏的弱点。
警卫旗队尽管装备精良,官兵士气也高,但开战之后却一再地落后于上级指定的时
间表,甚至有短时间被波兰军包围,不得不靠国防军友邻部队接应出来的窘境。另
外党卫军士兵过于trigger happy, 见到什么都先开枪后说话,浪费大量 弹药,这
是新兵经验不足的典型表现。所幸波兰战役总体上德军是摧枯拉朽,很快就取得了
压倒的胜利,所以党卫军总算没有出太多的洋相。还有一点幸运的是,迪特里希虽
然没有指挥一个团必须的参谋工作经验,但他有一个从国防军转过来的优秀参谋长
比特里希。比特里希后来在二战后期接替豪泽尔当党卫军第2装甲 军军长,在应对
英军蒙哥马利的市场-花园作战中表现出色,着实让英国空降兵吃 了苦头,那就是
电影"遥远的桥"讲的那一战。
在波兰战役中,警卫旗队犯下了虐待俘虏和残杀平民的暴行,这将是大战中好
几次类似暴行中的第一次。不过公允一点讲,党卫军部队所犯下的暴行虽然远多于
国防军,但跟普通党卫队中的特别行动队(负责消灭占领区犹太人)和骷髅部队(管
理集中营)那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屠杀比起来,远不可同日而语。德军毕竟是正规军
队,讲究军纪严明的,波兰战役以后,对党卫军战争暴行的内部调查已经展开,担
任占领军总司令的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下令要逮捕迪特里希,并交付军 事
法庭。但在希特勒的干预下,此事当然不了了之。布拉斯科维茨因为此事得罪了希
特勒,从此失宠。看一下德军元帅名录就知道,波兰战役的所有集团军群和集团军
司令,都是后来1940年晋升的首批元帅,只有布拉斯科维茨除外。而且布拉斯科维
茨后来再也没有晋升为元帅的机会,他后来在西线指挥G集团军群,和盟 军作战。
1940年的法国战局中,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团编在博克的B集团军群,先征服荷
兰 ,然后从北部进攻法军主力。在法国战局中,警卫旗队的表现不错,开始显露出
后来成为德军王牌部队的苗头,但也并非无懈可击。进攻荷兰首都鹿特丹时警卫旗
队出过一次大洋相。当时德军向鹿特丹下达最后通牒,荷兰军队同意投降,但由于
通讯联络中断,已经来不及通知德国空军,因此鹿特丹仍被轰炸。此后德军空降兵
将军施图登特进城与荷兰军队安排投降事宜,本来一切顺利,却不料被在一片混乱
中冲进城来的党卫军警卫旗队开枪打成重伤!施图登特后来官至上将,在西线指挥
伞兵集团军,并曾短时间担任G集团军群司令。
事故归事故,但法国战局中迪特里希和他的警卫旗队的表现总体还算是出色,
尤其当迪特里希在敦克尔克接到希特勒暂停前进的命令以后,竟然可以自作主张主
动继续进攻,连军长古德里安也吃惊不小(当时AB两集团军群会合,警卫旗队暂时
转隶A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19装甲军指挥)。直到战后,迪特里希和古德里安的私人
关系都很好,尤其是战后古德里安当了新西德国防军的主要战略理论家,对受审的
迪特里希有所帮助。
法国战局结束后,党卫军大规模扩充,原先的德意志,元首,日尔曼3个旗队合
编 成第一个党卫军师--党卫军第2"帝国"师,豪泽尔当师长。另外和党卫军平行的
另 一个党卫队独立单位,管理集中营的骷髅部队,也抽调人员组成一个师加入党卫
军,番号党卫军第3"骷髅"师,师长是骷髅部队的首脑艾克(此人1943年在东线飞机
失事身亡,也有说是被苏军击落的)。骷髅师因为从师长到士兵原先都没有作战 经
验,在战斗中的表现比警卫旗队和帝国师都差,要到1942年底才算成熟。另外德国
国内的警察也由党卫队控制,从警察中抽调人员编组了党卫军第4"警察"师。 注意,
党卫军第1师的番号空缺,这当然是留给警卫旗队的。但当时警卫旗队只是 由团扩
编成一个机械化旅,旅长仍是迪特里希。
1941年,德军发动东线战事前,先进攻巴尔干半岛,迪特里希指挥警卫旗队旅
在李斯特元帅12集团军编成内闪击南斯拉夫和希腊。这一战才真正标志警卫旗队的
成熟,可以称为德军的精锐王牌了。尤其是警卫旗队作为德军的装甲矛头,大胆穿
越地形极为复杂的希腊中部品都斯山脉,突破易守难攻的各个隘口,猛穿猛插,一
举切断了希腊西部在阿尔巴尼亚边境与意大利军对峙的希腊军主力,和希腊东部威
尔逊指挥的英国远征军之间的联系。希腊军队主力被合围,迪特里希代表德国接受
希腊军司令官曹拉克格洛将军的投降。然后直取温泉关,迫使英国远征军从海上撤
离希腊。此后,警卫旗队升编为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 甲步兵师,
简称LAH师 Liebstandarte Adolf Hitler.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LAH师在伦斯德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克莱斯特第1装甲
集 群编成内,又一次充当先锋角色,并参加了乌曼合围战。但随后迪特里希却没有
机会参加东线最大规模的基辅合围战,而是隶属舒贝特的11集团军向东越过基辅,
进攻罗斯托夫。这时候的LAH师已经是德军精锐王牌了,不过注意,这时候LAH师还
不是装甲师,而是装甲步兵师。1941年7月,迪特里希获得骑士级铁十字勋章 ,成
为德军第40名获此勋章的军官。半年后由于罗斯托夫的胜利,迪特里希在骑士十字
勋章上添上了橡树叶,是德军的第41人。
在渡过了俄国严酷的冬天以后,党卫军第1LAH师,第2帝国师,第3骷髅师撤出
战场,运往法国,1942年7月,合编为第一个党卫军装甲军,由于是唯一的党卫装甲
军,没有数字番号,军长又是豪泽尔。同时,LAH师由装甲步兵师改编为装甲掷弹
兵师。曾经有网友问过我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的编制,这里附上LAH师由装步师改编
为掷弹兵师时所添加的单位。计有:师坦克营扩编为含2个坦克营的装甲团,每个
坦克营3个普通坦克连,一个虎式重坦克连,一个装甲工兵连。另外师还有两个掷
弹兵团,每个团是3个装备装甲运输车的装甲步兵营。另有一个炮兵团,含4个营,
2个装备105毫米大炮,1个150毫米大炮,另一个两种炮兼有。当然,LAH师是德 军
重点装备师,比一般的陆军掷弹兵师装备要好,不过从此也可以看出,掷弹兵师和
装甲师的主要区别是在坦克团和步兵团的数量上。(附言,LAH师最终于1944年3月改
编为装甲师,但那时迪特里希已经不担任师长了)。
党卫装甲军回到东线战场时,已经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曼施泰因元帅奇迹般地
避免了德军南翼的总崩溃,正在慢慢地向后撤退,引诱苏军拉长战线。党卫装甲军
因为是新锐力量,以主力身份参加了哈尔科夫反击战,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在这里,
迪特里希的LAH师又制造了一场屠杀苏军野战医院伤员的暴行。因为哈尔 科夫战役
的胜利,迪特里希于1943年2月在骑士十字勋章上又获得了双剑,是德军 第26名获
此荣誉的军官。
1943年苏德战场的重头戏是库尔斯克战役,LAH师是其中的主角,打了那场二战
中 最大规模的坦克战,普罗夫霍夫卡战斗。但迪特里希本人却没有参与其间。因为
希特勒决定要编组第二个党卫装甲军,由迪特里希任军长,番号是第1党卫装甲军 ,
而豪泽尔指挥的装甲军则被赋予第2党卫装甲军的番号。所以迪特里希返回法国 ,
任务有两个,一是由LAH师抽调干部,组建新的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 二
是组建他的军部。从苏德战争爆发,一直到战争结束,迪特里希的参谋长一直是克
莱默,此人1941年以前一直是国防军的参谋部军官,拥有丰富的司令部工作经验,
正好可以补迪特里希军事专业知识缺乏的弱点。
1943年7月,迪特里希的党卫第1装甲军正式在柏林成立。当时意大利投降,希
特勒命令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在前线和盟军作战,让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坐
阵北意大利,弹压后方局势,迪特里希的军司令部也被派去隶属于隆美尔。但迪特
里希只是坐阵德意边境阿尔卑斯山的勃伦纳山口,手下也没有可用的兵力, 是 个
光 杆 司令 。 (LAH师这时已经从俄国调到意大利,但不归迪特里希指挥,而归豪
泽尔的第2党卫装甲军)。意大利局势平静以后,隆美尔和迪特里希都去了法国,准
备反击预料中的盟军登陆作战。迪特里希的第1党卫装甲军隶属西线装甲 集群,下
辖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第17"伯利钦根"师,和陆军第2装甲师 。
看一下迪特里希对隆美尔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迪特里希这几年远离希特
勒身边,又亲身经历盟军压倒性的兵力,火力,和空中优势,所以完全同情隆美尔,
伦斯德和其它陆军将领同盟军媾和的想法。隆美尔有没有参加反希特勒的密谋集团,
这史学界尚没有定论,隆美尔是被希特勒逼死的,他的参谋长斯派达尔是密谋集团
成员,战后坚持隆美尔是反希特勒的,这种说法最初被几乎所有史学家采纳,但戴
维。欧文在他的隆美尔传记中却提出了质疑。但隆美尔主张与西方媾和确实是肯定
无疑的。而有证据显示迪特里希也持相同看法。在诺曼底,迪特里希和隆美尔配合
得不错,但迪特里希战后对审问他的美军谈起隆美尔时,说"隆美 尔是个报纸上的
英雄,他根本不懂得坦克战,因为他没有在东线打过仗!他会做的,就是从坦克炮
塔探出上半身,挥舞手中的元帅权仗,高喊我是非洲之王! "。这评价显然有失公
允,但反映德军中从东线打出来的指挥官瞧不起没在东线作 过战的同事的情绪。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迪特里希的军下辖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师,国防军装甲
教练师(师长是前非洲装甲军参谋长拜尔莱因),国防军21装甲师。后来迪特里希的
老部队LAH师也调归他指挥。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全部集中在北方英军的地段 ,
包括迪特里希的第1,豪泽尔的第2(有SS第9霍亨施陶芬师,SS第10弗隆德斯堡师),
两个党卫装甲军,和陆军第47装甲军。当防守诺曼底地区的陆军第7集团军司令多尔
曼因心脏病突发死亡时,豪泽尔升任集团军司令,由迪特里希的前参谋长比特里希
继任第2党卫装甲军军长。德军的损失虽然惨重,但依靠着娴熟的战斗 技巧和诺曼
底地区灌木围田的有利地形,还是长时间地阻挡了英军蒙哥马利的所有突破企图。
LAH师的魏特曼曾经创造过一辆坦克击溃英军一个坦克营的战例,而 这个英军坦克
营还是属于在北非号称"沙漠之鼠"的精锐第7装甲师的部队。迪特里 希因为成功的
防御战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上的钻石饰,成为第26名获得德军最高军功奖赏"带橡树
叶,双剑,钻石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的军官。获得这一奖赏的二战德国军官共有2
7人,其中元帅有隆美尔,凯塞林,莫德尔和舍尔纳,上将有迪特里希,曼陀菲尔,
胡贝,巴尔克,绍肯,毛斯。其实在此之上,还有"带金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
级铁十字勋章",不过一共只颁赠了一枚,给空军的俯冲 轰炸机飞行员鲁德尔上校。
据说此人在二战中曾击毁五百多辆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几乎相当于一个苏军近卫
坦克集团军的实力。他尽管只剩下一条腿却还在继续升空作战,而且居然在战争中
幸存了下来。这是题外话了。
在这其间,7月20日谋杀希特勒未遂事件似乎对迪特里希的影响不大,迪特里希
的 司令部里显然有一条直通希特勒大本营的联络热线,第一时间就获悉希特勒还活
着。但是随后美军在南方"眼镜蛇"行动获得突破,却彻底改变了西线的态势,美军
新投入巴顿的第3集团军,从阿弗朗什向德军防线纵深突进,德军南方的薄弱兵 力
再也无法维持一条像样的防线。在这一片混乱中,迪特里希俨然成了个救火队长。
迪特里希于8月代理指挥整个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原西线装甲集群),在法莱兹试图
拖住加拿大军的合围攻势,结果法莱兹比南面的阿尔让唐多守了5天,让大 批陷入
法莱兹-阿尔让唐口袋的德军钻了出来。之后,迪特里希又临时代理负伤的 豪泽尔,
指挥第7集团军,8月31日终于把第7集团军交代给埃贝尔巴赫将军,但埃 贝尔巴赫
第2天就不幸被英军俘虏,迪特里希又不得不回来代理,直到9月份把第7集团军交给
陆军的曼陀菲尔将军。
当西线的混乱局势于9月份告一段落,迪特里希被希特勒召回,组建第一个党卫
军 装甲集团军,番号是SS第6装甲集团军。在这其间,迪特里希利用他跟希特勒的
特 殊关系,试图为他的私人朋友,因为参加谋杀希特勒集团而被捕的,隆美尔的前
参谋长斯派达尔中将说情。尽管没有成功,但斯派达尔在盖世太保狱中的待遇改善
了不少。战后已经称为西德军队要员的斯派达尔也投桃报李,替迪特里希申请假释
出过力。
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定担任阿登攻势的主力。为此,
集 团军下属第1党卫装甲军,军长普里斯Priess,编有SS第1警卫旗队LAH师,师长蒙
克Mohnke,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师长克莱默Kraemer。第2党卫装甲军,军长是比
特里希,下属SS第2帝国师,师长拉麦丁Lammerding,第9霍亨施陶芬师,师长施塔
德勒Stadler,和国防军装甲教练师,师长拜尔莱因。另外还临时借调来了陆 军第
15集团军的67步兵军。除了正规部队以外,还配备有斯科尔兹内的党卫军特种部队,
和海德上校的陆军空降兵。
迪特里希和他的党卫装甲集团军在阿登战役中的表现相当糟糕,这部份是因为
阿登的地形,整个装甲集团军只有5条进军道路,很快就被堵塞,空投到敌后的海德
上校的伞兵旅无论如何等不来预定的主力接应,被迫投降。整个集团军只有LAH师
的派普尔团级战斗队有过突破性的进展,这还是因为派普尔在进攻中缴获了一个美
军补给站的燃料才得以继续前进的。但派普尔的部队和LAH师,党卫第1装甲军军部,
迪特里希的集团军司令部的联络却无法沟通,进展情况根本不为上级所知,所以集
团军根本没有发展这个突破口。阿登战役的明星由预定的党卫装甲集团军,变成了
曼陀菲尔的陆军第5装甲集团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客观条件,但迪特 里希及其集
团军司令部对战役细节的组织安排能力应该批评,象进军路线,通讯联络,燃料配
给这些困难,事先都要考虑到。当海德上校战前因为担心联络不畅,而向迪特里希
要信鸽作备用联络手段是,迪特里希居然说"你以为我是谁?开动 物园的吗?"。迪
特里希战后曾抱怨说天气也是一个困难,其实他应该感谢糟糕的 天气帮助德军避免
了盟军在战役头几天的空中轰炸才对。派普尔特遣队因为孤军突进过远,不得不撤
回来,但此前制造了一起屠杀美军战俘的事件。迪特里希,派普尔等人将在战后因
为此事而受到审判。
阿登战役失败之后,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被运到匈牙利,隶属沃勒尔的南方集团
军 群,在巴拉顿湖附近发动对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反攻,为此,吉勒Gille的党
卫军第4装甲军也归迪特里希指挥,包括党卫军第3骷髅师和第5北欧海盗师(又译维
京师)。但是迪特里希的反攻和苏军向布达佩斯的总攻迎面相撞,在优势苏军的 进
攻下不得不撤退。为此希特勒大发雷霆,下令取消党卫军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骷
髅师,霍亨施陶芬师的臂章。这对在前线苦战的迪特里希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
当迪特里希获悉这一消息时,整整精神恍惚了一天,嘴里念叨"在所有这一 切之后,
这就是感谢。"他当即下令禁止向下传达取消臂章的命令,但此事还是通 过其它渠
道传下去了。有传说迪特里希曾气得把他获得的全部勋章仍到了一个尿壶里,又有
说迪特里希把全部勋章都摘下来退回给希特勒。尿壶的事无从查证,但迪特里希的
确没有退回勋章。他的佩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十字章至今还保存在他的长子
家里。
匈牙利反攻失败以后,迪特里希的党卫装甲集团军且战且退进入奥地利,在那
里向背后的西线美军投降。迪特里希本人向美国第7集团军第36步兵师投降,随即被
拘禁。
因为阿登战役中党卫军屠杀美军战俘事件,迪特里希和下属的军,师,团指挥
官都受到审判,结果迪特里希被判处终生监禁,派普尔被判处死刑(但没有执行),
参谋长克莱默判了10年,军长普里斯判了20年。这些人都被关在Landsberg城堡服
刑,这个城堡监狱就是1923-1924年间希特勒因为啤酒馆政变失败而被监禁9个月,
在狱中写"我的奋斗"一书的同一所监狱。德军战犯都没有服满刑期,陆续假释出狱。
迪特里希和派普尔两人是这个监狱的最后两名战犯,于1955年被假释。但1958年,
迪特里希又面临西德政府的审判,这次是因为在1934年希特勒清洗罗姆的纳粹冲锋
队的 "长刀之夜"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次迪特里希被判刑18个月,但 因为健康问
题,只坐了半年牢就出来了。1966年迪特里希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因为西德政府的
纵容,他的隆重的葬礼上聚集了大批前党卫军成员,造成很恶劣的社会影响。
如何看迪特里希的军事才能?因为出身的关系,迪特里希对党卫军普通士兵的
福利很关心,非常容易和士兵沟通,甚至通常在士兵食堂进餐,他在LAH师里的绰号
是"老爹",这在等级分明的德国军队里是不常见的。迪特里希有很好的军事上的c
ommon sense,但缺乏指挥参谋专业训练,而且智力无论如何不是他的特长。老资格
的德军元帅伦斯德说迪特里希"是个值得尊敬但愚蠢的家伙",迪特里希本人的战时
第1任参谋长比特里希说,为了向迪特里希解释清楚一个大战术问题往往要 花很长
时间。不过按照德军的军事传统,主官能力不足倒未必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只要有
一个能力极强而且受到信赖的参谋长即可。象一战时兴登堡就是一个威望崇高的摆
设,实际主事的是他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迪特里希战时的参谋长都是能力很强的前
国防军参谋部军官,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其不足。诺曼底时期,迪特里希的上司西线
装甲集群司令施韦彭堡就观察到"迪特里希在军事上非常依赖他的 参谋长克莱默"。
事实证明,迪特里希还是一个相当称职的团长和师长。但迪特里 希的确不适合担任
军以上的指挥官,尤其是军以上司令部规模更大,党卫军中没有那么多专业人员充
实司令部来辅佐迪特里希,他本人的能力就显得相当不够用。迪特里希能够升到集
团军司令的高位,主要还是因为他和希特勒的特殊关系。
另外许多德军高级将领的回忆录中都认为党卫军缺乏参谋人员和士官,作战伤
亡率太高,作战能力值得怀疑,却优先得到人员装备补充,这是资源的浪费。笔者
认为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党卫军确实缺乏军事经验,比起国防军部队,初上
战场时表现笨拙。即使是警卫旗队这样的超级王牌,也是经过波兰,法国战役之后
才成熟的。但另一方面,党卫军的王牌部队成熟之后,战斗力是不容置疑的,极高
的伤亡率主要因为党卫军师作为主力部队担负的都是最艰巨的任务。国防军将领们
写回忆录的时候,不免有点酸葡萄的心理在作祟。不过党卫军后来扩充到40多个师
的规模,后来编成的师团都是杂凑而成,那就谈不上什么精锐了。
附录:一般来讲,党卫军前12个师都被认为是战斗力很强的单位。这12个师的
番号如下:SS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SS第2帝国装甲师,第3骷髅装
甲师,第 4警察装甲掷弹兵师,第5北欧海盗(又译维京或维金)装甲师,第6北方山
地师,第 7欧根亲王山地师,第8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第9霍亨施陶芬装甲师,
第10弗隆 德斯堡装甲师,第11北地装甲掷弹兵师,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
“隆美尔认为,在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下,运动战已绝不可能”后来的战斗证明了隆美尔的预见是正确!东线的经验在和拥有强大空中力量的美军作战时是完全错误的!
提约瑟夫·迪特里希已经有点跑题了,偶只是借用了这位党卫队将领的话来表达偶对隆美尔的看法.没有把他的话当权威的意思.偶以为隆美尔作为一个前线指挥官是优秀的称职的.指挥战役级别么,嘿嘿........不敢恭维.
就隆美尔与古德里安在1944年大西洋防线的争执,偶以为双方在敌我军事态势,未来作战方向,用兵方式上的区别,说白了就是一个战略眼光造成的.你可以假设自己是大西洋防线指挥官,你如何部署!这个是最好的评判工具.不怕不识货.呵呵 英国人赞美隆美尔可以理解.
[B]以下是引用[I]leehaohui[/I]在2005-6-19 1:28:00的发言:[/B][BR]“隆美尔认为,在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下,运动战已绝不可能”后来的战斗证明了隆美尔的预见是正确!东线的经验在和拥有强大空中力量的美军作战时是完全错误的!

建议看一下朝鲜战争,看看彭德怀如何指挥运动战的.不过也有可能彭德怀是错拉,面对联合国军绝对空中优势,志愿军应该退出朝鲜半岛
法国和北非沙漠不同,有很多掩蔽物,重要的是怎么封锁消息,不让盟军知道坦克部队的具体地点。可以时不时调动一下。还有,盟军的轰炸重点是铁路,可以大修简易公路,甚至假公路,假机场,假仓库,假工厂,浪费盟军炸弹。想想看,科索沃战争,北约空军只炸毁十几辆坦克。
难道北非争夺战还不是一场独立的战役的话,那该称它为什么战役呢?!
作为非洲军团的最高指挥官,隆美尔指挥的战斗难道还不是战役水准?还有别的哪位天才在参与指挥呢?
至于迪特里希,既然你一再提到他的所谓评论,那么又看看德国人如何评价他:“迪特里希有很好的军事上的common sense,但缺乏指挥参谋专业训练,而且智力无论如何不是他的特长。老资格的德军元帅伦斯德说迪特里希"是个值得尊敬但愚蠢的家伙",迪特里希本人的战时第1任参谋长比特里希说,为了向迪特里希解释清楚一个大战术问题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请注意,这可不是我贬低他,呵呵……其人不过如此。
[em05]
至于隆美尔与古德里安在1944年大西洋防线的争执恰恰是战术问题的分歧,完全谈不上战略问题。在盟军拥有完全的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古德里安的计划根本无法施展。我记得有个党卫军装甲师在赶往诺曼底的途中遭盟军不间断的空袭而损失了60%-70%的坦克,到达目的地后几乎无力发动反击了。
我强烈建议你好好读读诺曼底登陆时期,附近德军装甲师的战斗经历的资料就不难理解,没有空中优势哪怕是对装甲部队而言也同样是致命的死穴。
30楼的朋友,难道你认为志愿军在对方的空中优势下损失不惨重嘛?在空中优势下面的机动每一步都充满了死亡啊!款且我们基本都是步兵对公路的依赖还不严重,如果是装甲摩托化单位,怎么办?还不说后来还有米格走廊和那么多的高炮部队!
朝鲜战争解决敌人绞杀战的方法是两点:
1、设立防空哨。缺少雷达,也缺少通讯手段,就用目视侦查,敌机来了就对空鸣枪。司机就能及时隐蔽了。
2、大修防空洞。朝鲜多山,公路经常有隧道,山边也挖了很多洞。汽车不怕没地方躲。美军经常用火箭弹炸洞口,想把汽车堵在里面。
[B]以下是引用[I]digipainter[/I]在2005-6-19 20:19:00的发言:[/B][BR]至于隆美尔与古德里安在1944年大西洋防线的争执恰恰是战术问题的分歧,完全谈不上战略问题。在盟军拥有完全的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古德里安的计划根本无法施展。我记得有个党卫军装甲师在赶往诺曼底的途中遭盟军不间断的空袭而损失了60%-70%的坦克,到达目的地后几乎无力发动反击了。
我强烈建议你好好读读诺曼底登陆时期,附近德军装甲师的战斗经历的资料就不难理解,没有空中优势哪怕是对装甲部队而言也同样是致命的死穴。

你说的不假!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德军最初的准备预案对战争的进程的影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出现突发事件有准备预案和没有准备预案在处理事件的时候有着天壤之别.偶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实际工作经验,如果有你可以很好的理解.对事件发展的预判能力是不是战略眼光,嘿嘿,自己慢慢理解吧,
如果你仔细看偶的回帖,偶已经对迪特里希做出了公正的评价
[B]以下是引用[I]leehaohui[/I]在2005-6-20 0:43:00的发言:[/B][BR]30楼的朋友,难道你认为志愿军在对方的空中优势下损失不惨重嘛?在空中优势下面的机动每一步都充满了死亡啊!款且我们基本都是步兵对公路的依赖还不严重,如果是装甲摩托化单位,怎么办?还不说后来还有米格走廊和那么多的高炮部队!

呵呵  你误解偶说的意思,偶想说的强大的空中力量固然很重要,也可以决定战争的进程,但是起最后决定的作用的还是地面部队,想想看德军的优势是什么,他们善于使用什么,难道非要弃长用短拿装甲部队去做堡垒.对方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并不是不能打,而是看你怎么打.志愿军面对空中力量是坚持扬长弃短(夜战)
不可否认隆美尔是一代名将,北非战场如果没有隆美尔的指挥换了其他将领很难取胜,隆美尔指挥的两个装甲师从来就没有齐装满员过,意大利为其运送40%的物资留在地中海海底,如果换了其他将领,很难说会在劣势明显的情况下主动作战.
所谓“对事件发展的预判能力是不是战略眼光”?那么,请问古德里安的预判实现了吗?!请不要顾左右而言他,仅仅是你的个人观点是没有意义的,列举出支持你论点的具体事例来讨论吧。
迪特里希不过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夫,用他的话评价隆美尔只能说明你对隆美尔有强烈的偏见而已,并且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东线的确名将、王牌人才济济,迪特里希与之相比也是黯然失色的。
[B]以下是引用[I]murderer[/I]在2005-6-20 21:59:00的发言:[/B][BR]!
呵呵  你误解偶说的意思,偶想说的强大的空中力量固然很重要,也可以决定战争的进程,但是起最后决定的作用的还是地面部队,想想看德军的优势是什么,他们善于使用什么,难道非要弃长用短拿装甲部队去做堡垒.对方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并不是不能打,而是看你怎么打.志愿军面对空中力量是坚持扬长弃短(夜战)

在西线德军仅有的优势就是装甲部队,可是,你要仔细想想在诺曼底登陆发生后,为什么这些装甲部队的增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古德里安想在盟军绝对空中优势的情况下继续玩他曾经最拿手装甲机动战被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东线王牌魏特曼就死在诺曼底附件地区。
.志愿军的情况跟德军装甲部队毫无可比性。早期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全是清一色步兵,连汽车都很少,最重的武器就是迫击炮。步兵显然比装甲部队的坦克更容易隐藏。在清长战役时期由于天气恶劣,美军一方面轻敌大意,二方面也是无法进行有效的空中侦察。还有美军当时误判形势,根本不知道中国军队已经入朝,所以被打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