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中日经贸关系向纵深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1:45:10
大型产业增加对华投入 知名企业期待新的合作
中日经贸关系向纵深发展(附图片3张)

本报特约记者 陈言
  

  真部晶平是日本神户制钢新铁源项目本部总经理。5月19日下午,他在廊
坊与石家庄钢铁厂签完合作意向书后赶回了北京。看工厂、谈项目、签意向书,
一切都很顺利,真部见到记者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2008年春季,你肯定
能看到直接还原炼铁法在石家庄钢铁厂正式启动。”真部说。

  新炼铁法的最大特点是直接使用原煤炼铁,省去了把原煤烧成焦炭,然后
用焦炭炼铁的过程,因而也避免了炼焦时的空气污染。

  当中国钢铁市场对新技术出现巨大需求时,日本迅即拿出了他们的技术。
钢铁是这样,从丰田公司带到中国的混合动力车Prius(先驱)来看,同样能
感受到日本对中国的投资要动真格的,要上最新的产品。可以说,中日间的大
型经济项目并没有受“政冷”的影响,而正在有序地逐步推进。

  日本人已能接受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

  为了参加上周的北京《财富》论坛,世界500强之一的伊藤忠商事株式会
社董事长丹羽宇一郎在访问过长春之后,5月16日赶到了北京。

  “我在东北拜会了吉林省长、一汽董事长,看到了东北在物流方面的巨大
变化。”在所住饭店一层的咖啡厅里,丹羽对记者说。伊藤忠商事在东北开设
了4个办事处,是日本贸易公司中,在东北开设办事处最多的一家。

  丹羽认为,东北地区政府部门对公路的投资,为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北的汽车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今后都会在中央政府振兴
东北的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伊藤忠商事愿在物流方面加快与中国企业合作。


  三菱商事中国总代表助理小山雅久告诉记者,日本对华投资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日本企业
对中国的投资期。这个阶段日企对家电的投资比较多。第二阶段在上个世纪90
年代,日资企业的对华投资引发了欧美企业投资中国的热潮。第三阶段在2000
年以后,汽车、重型机械设备等日本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始投资中国,真正的
对华投资刚刚开始。

  汽车产业的投资,特别是年产数十万辆汽车总装厂的投资,数额极大,在
投资的设计阶段,就已经把产品在中国的销售及产品的出口都考虑了进去。本
田汽车在广东就有专供出口的汽车组装厂。

  记者在日本采访时,看到东京秋叶原电子产品一条街上销售的家电产品、
笔记本电脑等,虽然贴着东芝、松下的商标,但有不少产品在标签上清楚地写
着“中国制造”。接受一个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在普通日本人心中已经很平
常,中国厂家制造,贴着中国品牌标志的电子产品,在不少电器商店也能看到。
由此看来,在中国组装的汽车为日本消费者接受的日子,应该也不远了。

  小山雅久所讲的日企对中国的第三阶段投资,是日企从沿海大城市向东北、
西北扩展,从单个产品组装向系统化产业转变的阶段,也是促使中日经贸向纵
深发展的有力保障。

  能大大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

  “我们在5月9日成立了日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在日立(中国)有
限公司,董事长眆田实告诉记者。日立(中国)公司内很早就有研究开发中心,
把这个组织提升为独立的法人机构,是为了替日立的中国业务提供更多技术支
持。眆田说:“我们不仅要在这里开发供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更要开发能出
口全球的产品。”

  记者在东芝听到了同样的声音。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平田信
正说:“我们在2001年成立了研究开发中心,所长等由中国科学家担任。”东
芝在英国设有欧洲研究所,在美国有移动互联网研究所,中国的研究开发中心
是东芝三大国际研究所中的一个。

  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理工科学生占多数。中国在物理、化学、
数学等学科的论文数量在世界排名中位居前十名,但中国的科研成果如何与生
产挂钩,一直有待解决。除欧美企业外,日资企业现在也看上了中国的科研人
才。

  日资企业具有能够迅速将科技成果商业化的特点。中国对日资企业来说,
除了具有劳动生产力价格方面的优势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中
产阶级的逐步产生、壮大,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以
后,中国的研发能力进一步迸发出来,今后,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企业在中国
研发出来的产品会越来越多,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将日益密切。外企推进在中
国的研发业务能大大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

  保守政治不能阻挡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

  当新一轮日本对华投资正在进行、研发层面上的中日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时,
日本经济本身与中国的关系也在向纵深发展。

  刚到中国赴任的柯尼卡美能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铃木茂树在上海
对记者说:“2008年,我们公司的销售额将比2003年增加20%,但我们在中国
的销售额要从34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7.7元)增加到1000亿日元。”
对中国市场潜力的期待,使众多日企在追求业绩增长时,必须考虑加强在华业
务。

  5月19日,东京三菱银行北京分行行长柳冈广和对记者说:“5月18日,我
们拿到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许可证,今后,我们能为日资乃至中资企业更好地
提供服务。”近几年,东京三菱银行的中国雇员数量有了成倍增长。

  日本与国外的经济关系正在发生二战以来的最大变化。多年来,美国不仅
是日本政治上的教育者,也是经济上的扶持者和培育者。但单从贸易上看,亚
洲特别是中国取代美国已经是板上钉钉,即便是政治上主张遏制中国,煽动厌
华情绪的日本《产经新闻》,在中日经济问题上,也在大量介绍中国的经济发
展状况。

  从2004年度(2004年4月1日—2005年3月31日)的日本进出口贸易总额看,
包括香港地区在内的中日贸易额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高出日美贸易总额。相
信用不了多久,日本与中国内地的贸易总额就会超过2000亿美元。

  中日贸易首先让日本钢铁、化工、造船、海运等行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而这些行业是日本过去的强项,并不代表日本现在的工业技术水平。真正左右
日本经济的产业是电子、汽车、自动控制系统、重型装备、核电站等制造技术。
新一轮的对华出口、投资将一定程度地反映出日本的这些特点。从贸易额看,
这样一个项目的推进,是几个或几十个洗衣机或冰箱生产线无法比拟的,它将
进一步推进中日经济关系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日本小泉政权,在历史问题、台海问题、欧洲对华武器
出口问题上,实行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历届政府从未有过的公开遏制
中国的政策,但在经济上,小泉多次说过,“中国的发展对日本来说是个机会”
。小泉内阁并不是不想在经济上遏制中国,而是遏制中国对日本经济走出低迷
没任何好处。
图片:

  1、东芝(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平田信正(张朋/摄)





  2、日立(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眆田实(张朋/摄)





  3、东京三菱银行北京分行行长柳冈广和(陈言/摄)






                《环球时报》〔20050523 第13版〕大型产业增加对华投入 知名企业期待新的合作
中日经贸关系向纵深发展(附图片3张)

本报特约记者 陈言
  

  真部晶平是日本神户制钢新铁源项目本部总经理。5月19日下午,他在廊
坊与石家庄钢铁厂签完合作意向书后赶回了北京。看工厂、谈项目、签意向书,
一切都很顺利,真部见到记者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2008年春季,你肯定
能看到直接还原炼铁法在石家庄钢铁厂正式启动。”真部说。

  新炼铁法的最大特点是直接使用原煤炼铁,省去了把原煤烧成焦炭,然后
用焦炭炼铁的过程,因而也避免了炼焦时的空气污染。

  当中国钢铁市场对新技术出现巨大需求时,日本迅即拿出了他们的技术。
钢铁是这样,从丰田公司带到中国的混合动力车Prius(先驱)来看,同样能
感受到日本对中国的投资要动真格的,要上最新的产品。可以说,中日间的大
型经济项目并没有受“政冷”的影响,而正在有序地逐步推进。

  日本人已能接受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

  为了参加上周的北京《财富》论坛,世界500强之一的伊藤忠商事株式会
社董事长丹羽宇一郎在访问过长春之后,5月16日赶到了北京。

  “我在东北拜会了吉林省长、一汽董事长,看到了东北在物流方面的巨大
变化。”在所住饭店一层的咖啡厅里,丹羽对记者说。伊藤忠商事在东北开设
了4个办事处,是日本贸易公司中,在东北开设办事处最多的一家。

  丹羽认为,东北地区政府部门对公路的投资,为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北的汽车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今后都会在中央政府振兴
东北的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伊藤忠商事愿在物流方面加快与中国企业合作。


  三菱商事中国总代表助理小山雅久告诉记者,日本对华投资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日本企业
对中国的投资期。这个阶段日企对家电的投资比较多。第二阶段在上个世纪90
年代,日资企业的对华投资引发了欧美企业投资中国的热潮。第三阶段在2000
年以后,汽车、重型机械设备等日本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始投资中国,真正的
对华投资刚刚开始。

  汽车产业的投资,特别是年产数十万辆汽车总装厂的投资,数额极大,在
投资的设计阶段,就已经把产品在中国的销售及产品的出口都考虑了进去。本
田汽车在广东就有专供出口的汽车组装厂。

  记者在日本采访时,看到东京秋叶原电子产品一条街上销售的家电产品、
笔记本电脑等,虽然贴着东芝、松下的商标,但有不少产品在标签上清楚地写
着“中国制造”。接受一个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在普通日本人心中已经很平
常,中国厂家制造,贴着中国品牌标志的电子产品,在不少电器商店也能看到。
由此看来,在中国组装的汽车为日本消费者接受的日子,应该也不远了。

  小山雅久所讲的日企对中国的第三阶段投资,是日企从沿海大城市向东北、
西北扩展,从单个产品组装向系统化产业转变的阶段,也是促使中日经贸向纵
深发展的有力保障。

  能大大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

  “我们在5月9日成立了日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在日立(中国)有
限公司,董事长眆田实告诉记者。日立(中国)公司内很早就有研究开发中心,
把这个组织提升为独立的法人机构,是为了替日立的中国业务提供更多技术支
持。眆田说:“我们不仅要在这里开发供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更要开发能出
口全球的产品。”

  记者在东芝听到了同样的声音。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平田信
正说:“我们在2001年成立了研究开发中心,所长等由中国科学家担任。”东
芝在英国设有欧洲研究所,在美国有移动互联网研究所,中国的研究开发中心
是东芝三大国际研究所中的一个。

  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理工科学生占多数。中国在物理、化学、
数学等学科的论文数量在世界排名中位居前十名,但中国的科研成果如何与生
产挂钩,一直有待解决。除欧美企业外,日资企业现在也看上了中国的科研人
才。

  日资企业具有能够迅速将科技成果商业化的特点。中国对日资企业来说,
除了具有劳动生产力价格方面的优势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中
产阶级的逐步产生、壮大,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以
后,中国的研发能力进一步迸发出来,今后,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企业在中国
研发出来的产品会越来越多,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将日益密切。外企推进在中
国的研发业务能大大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

  保守政治不能阻挡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

  当新一轮日本对华投资正在进行、研发层面上的中日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时,
日本经济本身与中国的关系也在向纵深发展。

  刚到中国赴任的柯尼卡美能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铃木茂树在上海
对记者说:“2008年,我们公司的销售额将比2003年增加20%,但我们在中国
的销售额要从34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7.7元)增加到1000亿日元。”
对中国市场潜力的期待,使众多日企在追求业绩增长时,必须考虑加强在华业
务。

  5月19日,东京三菱银行北京分行行长柳冈广和对记者说:“5月18日,我
们拿到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许可证,今后,我们能为日资乃至中资企业更好地
提供服务。”近几年,东京三菱银行的中国雇员数量有了成倍增长。

  日本与国外的经济关系正在发生二战以来的最大变化。多年来,美国不仅
是日本政治上的教育者,也是经济上的扶持者和培育者。但单从贸易上看,亚
洲特别是中国取代美国已经是板上钉钉,即便是政治上主张遏制中国,煽动厌
华情绪的日本《产经新闻》,在中日经济问题上,也在大量介绍中国的经济发
展状况。

  从2004年度(2004年4月1日—2005年3月31日)的日本进出口贸易总额看,
包括香港地区在内的中日贸易额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高出日美贸易总额。相
信用不了多久,日本与中国内地的贸易总额就会超过2000亿美元。

  中日贸易首先让日本钢铁、化工、造船、海运等行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而这些行业是日本过去的强项,并不代表日本现在的工业技术水平。真正左右
日本经济的产业是电子、汽车、自动控制系统、重型装备、核电站等制造技术。
新一轮的对华出口、投资将一定程度地反映出日本的这些特点。从贸易额看,
这样一个项目的推进,是几个或几十个洗衣机或冰箱生产线无法比拟的,它将
进一步推进中日经济关系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日本小泉政权,在历史问题、台海问题、欧洲对华武器
出口问题上,实行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历届政府从未有过的公开遏制
中国的政策,但在经济上,小泉多次说过,“中国的发展对日本来说是个机会”
。小泉内阁并不是不想在经济上遏制中国,而是遏制中国对日本经济走出低迷
没任何好处。
图片:

  1、东芝(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平田信正(张朋/摄)





  2、日立(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眆田实(张朋/摄)





  3、东京三菱银行北京分行行长柳冈广和(陈言/摄)






                《环球时报》〔20050523 第13版〕
本人对第一断中 肯否转让“直接还原炼铁”深表怀疑!
哪个懂行的来说说?
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