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英语退出上海高考 专家称未触动录取制度核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7:59:45
  据上海一媒体的报道称,2014年2月12日上午,上海市相关部门向市政协部分委员通报了关于此轮“上海版”高考改革的相关情况。其中,最引发公众关注的教育改革议程是,这份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草稿称,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将退出高考统考,变为社会化考试,有望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据称,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草稿拟规定,高考“可能只有一天”,“只考语文、数学两门”。这意味着,外语(主要是英语)将退出高考统考。


  该媒体援引知情人士勾勒的此方案草稿的大致框架为:学生在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将分别参加一些科目的考试,成绩将在招生考试中做综合考量,包括学生平时的艺术课、体育课、思想道德课的内容,也会成为考核的因素;而在科目的选定上,将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无论是喜欢地理、或是化学、或是物理,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招生的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置,实行双向选择。

  对于高考统考中英语存废之争,据称该草稿拟规定,英语将改为社会化考试方案,考试可考两次。

  上海方案尚需人大批准

  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上海版高考方案草稿中关于高考的近期目标设定时间为2017年至2020年,目前,相关改革内容都还在草案的阶段,将分别多方听取意见,进行修改,才有可能出炉。此人士评估,该沪版改革方案草稿很有力度,“对整个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改革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2014年2月13日上午,上海市教委通过其官方微博表示,所谓“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其内容是不完整、不准确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来自于上海市教委的说明并未谈及关于沪版高考改革内容的任何具体细节,只简短称,“上海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具体要求,正在积极拟定本市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现处于内部征求意见阶段,之后会适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后,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再向社会发布。”

  一位接近上海教育界的知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最近披露的所谓上海高考方案其实还只是草案,对该草案中涉及高考重要环节的改革,还需送交上海市人大,最终定稿经批准后才能对外公布。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近期对媒体表示,各地高考方案需待教育部总体方案公布,报经教育部审批后方可公布,但不排除上海等地已根据此前公布的相关改革思路精神,先行制订方案草稿。

  高考改革,呼声甚高。2013年1月教育部的“1号文件”《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规定,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首要内容。而在2014年1月1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则提出要“开展改革试点”,袁表示,“在有意愿、有条件的若干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改革试点省份和高校要出台试点‘实施办法’。”

  迄今几年间,北京、江苏、山东等省市相继传出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风声,无一例外地提出降低高考统一考试中英语考试的权重,此种声音亦引发英语教学的存废之争。事实上,相比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草稿中对英语学科的改革,之前已经出炉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早已在高考考试科目调整上大刀阔斧。2013年10月21日,北京发布的拟在2016年始实行的高考改革框架方案中,英语在这次改革方案中受关注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其规定,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这种针对高考细节的改革并未获得更多期许。去年年底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他对当前针对考试方法的改革并不看好,在他看来,现在大家眼光都盯在考试、招生方法上,而改革要抓住要害,而非抓细枝末节,“坦率地说,对这个提法我觉得既没必要,也没抓住要害”。

  熊丙奇:未触动录取制度硬骨头

  而此番上海高考改革草案的公布,也并未给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带来任何意外之处,他认为上海的这种高考改革思路基本是沿袭国家高考改革的既定思路,也在预期之内。

  2014年2月13日晚间,熊丙奇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教育部的设想,以后各省市基本上就是采取“高考统考两门、英语放在平时考、语数外三门取总分”的这一改革思路,“但我认为这样的改革方案没有太大的价值,这种改革只是对于高考考试科目和分值的调整,但我国高考的核心其实是录取制度的问题,如果按计划的集中录取制度不变,你怎么样去调整,最后这个应试教育的思路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熊丙奇评价,这种高考改革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考生的焦虑感,但实际推行的结果可能恰恰增加了他们一些新的焦虑和负担,诸如,虽然当前高考改革主张英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形式,但英语作为一个重要科目依然计入高考总分,英语的考试组织形式、考试性质跟现在的高考统考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调整了英语考试的时间,两次考试还是服务于一次集中录取,学校还是可能选择最高的那次分数来计入高考总分。在现在高考低一分都不能录取的情况之下,你说谁能够对这两次英语考试怠慢?”

  被寄予厚望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举措。

  而在熊丙奇看来,当前各省市提出的这种高考改革,表面上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改革举措是一致的,诸如减少统考科目、文理不分科、学生考试多次选择等,但其实它并未对最关键的“硬骨头”即录取制度进行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要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这涉及政府部门权力的调整与下放,其实才是高考改革的核心,但此番教育改革并未触碰到这个核心,“现在政府部门并不愿意下放这些核心权力”。

  这正造成某种悖论的出现。近年由地方教育部门制定方案的高考改革,让一些省市的高考改革出现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显得冲动与随意,也走了弯路,诸如,从2008年起,江苏省推出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综合评价”三位一体改革,就出现各种问题,原因在于,“你的录取制度不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没有改革,改的是一些科目调整和分数改革,折腾来折腾去,是换汤不换药的”。这位教育专家据此并不认为此番包含上海在内的各省市出炉的高考改革的推行结果会那么乐观。
http://henan.sina.com.cn/news/z/2014-02-14/0843-126770_2.html据上海一媒体的报道称,2014年2月12日上午,上海市相关部门向市政协部分委员通报了关于此轮“上海版”高考改革的相关情况。其中,最引发公众关注的教育改革议程是,这份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草稿称,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将退出高考统考,变为社会化考试,有望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据称,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草稿拟规定,高考“可能只有一天”,“只考语文、数学两门”。这意味着,外语(主要是英语)将退出高考统考。


  该媒体援引知情人士勾勒的此方案草稿的大致框架为:学生在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将分别参加一些科目的考试,成绩将在招生考试中做综合考量,包括学生平时的艺术课、体育课、思想道德课的内容,也会成为考核的因素;而在科目的选定上,将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无论是喜欢地理、或是化学、或是物理,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招生的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置,实行双向选择。

  对于高考统考中英语存废之争,据称该草稿拟规定,英语将改为社会化考试方案,考试可考两次。

  上海方案尚需人大批准

  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上海版高考方案草稿中关于高考的近期目标设定时间为2017年至2020年,目前,相关改革内容都还在草案的阶段,将分别多方听取意见,进行修改,才有可能出炉。此人士评估,该沪版改革方案草稿很有力度,“对整个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改革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2014年2月13日上午,上海市教委通过其官方微博表示,所谓“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其内容是不完整、不准确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来自于上海市教委的说明并未谈及关于沪版高考改革内容的任何具体细节,只简短称,“上海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具体要求,正在积极拟定本市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现处于内部征求意见阶段,之后会适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后,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再向社会发布。”

  一位接近上海教育界的知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最近披露的所谓上海高考方案其实还只是草案,对该草案中涉及高考重要环节的改革,还需送交上海市人大,最终定稿经批准后才能对外公布。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近期对媒体表示,各地高考方案需待教育部总体方案公布,报经教育部审批后方可公布,但不排除上海等地已根据此前公布的相关改革思路精神,先行制订方案草稿。

  高考改革,呼声甚高。2013年1月教育部的“1号文件”《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规定,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首要内容。而在2014年1月1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则提出要“开展改革试点”,袁表示,“在有意愿、有条件的若干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改革试点省份和高校要出台试点‘实施办法’。”

  迄今几年间,北京、江苏、山东等省市相继传出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风声,无一例外地提出降低高考统一考试中英语考试的权重,此种声音亦引发英语教学的存废之争。事实上,相比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草稿中对英语学科的改革,之前已经出炉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早已在高考考试科目调整上大刀阔斧。2013年10月21日,北京发布的拟在2016年始实行的高考改革框架方案中,英语在这次改革方案中受关注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其规定,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这种针对高考细节的改革并未获得更多期许。去年年底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他对当前针对考试方法的改革并不看好,在他看来,现在大家眼光都盯在考试、招生方法上,而改革要抓住要害,而非抓细枝末节,“坦率地说,对这个提法我觉得既没必要,也没抓住要害”。

  熊丙奇:未触动录取制度硬骨头

  而此番上海高考改革草案的公布,也并未给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带来任何意外之处,他认为上海的这种高考改革思路基本是沿袭国家高考改革的既定思路,也在预期之内。

  2014年2月13日晚间,熊丙奇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教育部的设想,以后各省市基本上就是采取“高考统考两门、英语放在平时考、语数外三门取总分”的这一改革思路,“但我认为这样的改革方案没有太大的价值,这种改革只是对于高考考试科目和分值的调整,但我国高考的核心其实是录取制度的问题,如果按计划的集中录取制度不变,你怎么样去调整,最后这个应试教育的思路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熊丙奇评价,这种高考改革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考生的焦虑感,但实际推行的结果可能恰恰增加了他们一些新的焦虑和负担,诸如,虽然当前高考改革主张英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形式,但英语作为一个重要科目依然计入高考总分,英语的考试组织形式、考试性质跟现在的高考统考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调整了英语考试的时间,两次考试还是服务于一次集中录取,学校还是可能选择最高的那次分数来计入高考总分。在现在高考低一分都不能录取的情况之下,你说谁能够对这两次英语考试怠慢?”

  被寄予厚望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举措。

  而在熊丙奇看来,当前各省市提出的这种高考改革,表面上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改革举措是一致的,诸如减少统考科目、文理不分科、学生考试多次选择等,但其实它并未对最关键的“硬骨头”即录取制度进行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要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这涉及政府部门权力的调整与下放,其实才是高考改革的核心,但此番教育改革并未触碰到这个核心,“现在政府部门并不愿意下放这些核心权力”。

  这正造成某种悖论的出现。近年由地方教育部门制定方案的高考改革,让一些省市的高考改革出现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显得冲动与随意,也走了弯路,诸如,从2008年起,江苏省推出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综合评价”三位一体改革,就出现各种问题,原因在于,“你的录取制度不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没有改革,改的是一些科目调整和分数改革,折腾来折腾去,是换汤不换药的”。这位教育专家据此并不认为此番包含上海在内的各省市出炉的高考改革的推行结果会那么乐观。
http://henan.sina.com.cn/news/z/2014-02-14/0843-126770_2.html
不要高考?难不成砖家们要来个举孝廉?
maoku 发表于 2014-2-14 20:38
不要高考?难不成砖家们要来个举孝廉?
人家从头到尾也没这么说。
现阶段 高考还是相对公平的
以后英语更加要从娃娃抓起了。
录取权力给?市场?这是核心?
以后就是权贵优先了。。。。。。。。。
那些专家不过是想让既得利益延续下去,想美国那样,豪门上名校,寒门社区大学。阶级固化
高考是屌丝最大的逆袭机会,屌丝唯一能和权贵子女一拼的就是脑子,高考真要简单了,大家都能考高分了,屌丝还拿什么来竞争?
干脆取消高考得了
没事的,权贵子弟感兴趣的是玩艺术、管理、了不起还有赛车泡妞、高尔夫啥的。至于什么理工科和文科的会计啥的是不会念的
zr345954 发表于 2014-2-15 20:35
没事的,权贵子弟感兴趣的是玩艺术、管理、了不起还有赛车泡妞、高尔夫啥的。至于什么理工科和文科的会计啥 ...
不学理工和文科的权贵子弟还处于土豪阶段,高级阶段的权贵子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支持中国变成英语国家
还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还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干嘛这么走极端
高考肯定保留,英语一定要弱化,不然都给美国培养人才了,还影响国家认同感。
Gannicus 发表于 2014-2-15 17:50
高考是屌丝最大的逆袭机会,屌丝唯一能和权贵子女一拼的就是脑子,高考真要简单了,大家都能考高分了,屌丝 ...
弱化或者取消英语在高考的权重,与高考难度是否降低,没有必然关系。
触动了一部分核心,其实最核心的是要让高校自己珍惜自己的学校牌子,更多服务学生、适应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