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特务KKTT关于DF-41的最详细爆料,首爆DF-5B,分导式弹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8:51:04
原帖http://liuqiankktt.blog.163.com/ ... 112013111945054350/

据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再次试射DF-41洲际弹道导弹:2013年12月13日,中国在山西省中部的导弹基地再度进行了东风-41洲际导弹试射。这是中国东风-41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二次试射,该导弹可以装备10个分导式弹头。上次东风-41试射是在2012年7月24日。

随后有网友贴出了庆祝试验成功的照片:


从蛋糕上的“发射车”来看,DF-41确实是一种公路机动的导弹,五对轮子只是示意。结合此前网络上流传的各种消息,可以推测DF-41的发射车应该使用的是8轴重型底盘,研制单位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5所(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和泰安特车公司。底盘型号为HTF5980,包括HTF5980A和HTF5980B,可能分别是发射车和运输车。根据一院15所的宣传文章:“从2002年开始,在各军工单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所承揽了HTF5980型号的研制任务。HTF5980型号是真正由我所自主研制的全新的特种车底盘,取得了多项专利。”
15所的另一篇宣传材料介绍:“HTF系列特种车辆底盘是在总结四十多年航天特种车辆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用户需求而开发的新一代航天特种车辆底盘,以整体式焊接结构车架、油气弹簧独立悬架、多轴分组转向、多桥驱动为技术特点,突出体现了高机动性的要求。2006年在协同设计模式下在3个月内完成了HTF 5980底盘的设计,同步完成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性能分析。HTF5980(16×10)型底盘是国内首台八轴自行式底盘,配备多轴转向系统,满足高机动能力的要求。”


HTF 5980A底盘模型

“特种车底盘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是关系到其机动性能的关键性能指标,行驶平顺性直接影响着整车的振动环境和机动速度,操纵稳定性则是其机动安全性的前 提。悬架系统作为特种车底盘的关键系统,直接影响到底盘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关键部件的疲劳寿命及安全性。为满足高机动性和集成化需 求,HTF5980A底盘为16×10自行式底盘,采用连通式油气悬架及独立悬架结构。”(《HTF5980A底盘悬架系统动态特性研究》,《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 2013年04期)

2007年3月最早曝光的一组照片









另一组照片





这可能是DF-41的发射车



国内的另一种8轴重型底盘是航天科工万山特车的WS51200(16x12),以“木材运输车”的名义卖给了朝鲜,被改装为KN-08导弹的发射车。


KN-08导弹





假定WS51200与HTF5980性能相近,全车总质量都是~120吨,装载~80吨,长约20米。而俄罗斯的白杨-M和Yars导弹发射车全重也是120吨(导弹本身重约47吨),可见DF-41是与其重量相近的导弹。对比照片可以推断,DF-41直径比白杨-M和Yars稍大,而长度稍短。



此前网络上曾有DF-41直径2.5米的说法,但如果DF-41是公路机动的导弹系统,则不应该有这么大的直径。直径2.5米的洲际导弹如果长约20米,重量将达到百吨,不可能装载在HTF5980底盘上。DF-31/DF-31A/DF-41的关系可能正如民兵1/2/3 或 白杨/白杨-M/Yars,弹体加粗增重,投掷能力增加,最终实现多头分导(MIRV)能力。估计DF-41的综合能力达到了俄罗斯Yars导弹和美国民兵3导弹的水准。以民兵3为例,可投掷3枚W87/Mk21弹头,每枚弹头重约180千克,爆炸当量30万吨。媒体所谓“10枚弹头”是MX/SS-24和Trident II才有的能力,DF-41这个重量级别的导弹没有这种能力。


  

W87弹头的杀伤效果(日本反核人士模拟的)

正如上面所说,DF-41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多头分导能力,因此具有比DF-31和DF-31A更强的打击能力和突防能力。早在80年代初研制DF-22时,一院就开始了研制MIRV的努力,但进展缓慢。DF-22在80年代大裁军中下马,第二代洲际导弹确定固体弹路线:DF-31是基本型,DF-31A是增程型,DF-41多弹头。根据80年代后DF导弹的命名规则,DF-XY中的X表示导弹的发动机级数。4级导弹就是3级助推+末助推级(弹头母舱)。而DF-31等单弹头导弹没有这个弹头母舱,只有末速修正发动机。DF-31的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也不顺利,DF-31直到1999年才首飞成功,赶上了1999年大阅兵的末班车。而多弹头的DF-41要求:1,更大的投掷能力,需要推力更大更先进的固体发动机;2,重量和体积更小的弹头;3,更好的命中精度,需要提高惯导的精度以及增加复合制导;4,末助推级,涉及到轨姿控发动机和制导控制;5,高机动性能重型越野底盘。

DF-41虽然提出很早,正式立项却很晚,大约是在2007或2008年。大量长期的预研为立项后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才使得DF-41能够在短短四五年后首飞成功。为了加快研制速度,减小飞行试验的风险,与DF-31和DF-31A的研制流程类似,一方面加速研制固体发动机;另一方面用成熟型号试验末助推级和弹头、突防系统。

以美国、苏联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大型固体发动机研制中大约走过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战略固体发动机技术基本是金属材料壳体、丁羧推进剂(CTPB)、固定喷管等。70年代第二代发动机则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壳体、丁羟推进剂(HTPB)、药型设计复杂、采用大喉径柔性单喷管实现推力矢量控制。80年代开始,先进设计方法、试验伤真研究大量应用。碳纤维壳体,高能推进剂,形式多样的柔性加延伸喷管结构获得广泛应用使得固体发动机技术实现大幅提高,典型发动机有MX、三叉戟导弹、白杨-M导弹发动机等。目前国外战略固体发动机研制进入第四代,进一步向综合性能优、可靠性水平高、贮存寿命长、使用维修简便方向发展。
    我国未来大型固体发动机将以现有型号发动机的成熟技术为依托、吸取研制中的经验教训,应用战略固体发动机可靠性增长工程研究成果,同时贯穿全新的设计理念、应用全新研发平台体系、采用一系列预先研究新技术新成果,使得综合性能在现有技术水平上有跨越式发展。这些新技术主要体现在:高压强固体发动机总体设计、N-15/15B高能推进剂、新型高能推进剂、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全复合裙)、适应高压强推进剂及其配套绝热层衬层、延伸喷管技术、喷管轻质C/C材料扩张段、耐烧蚀喉衬及复合材料增强件柔性接头等。不仅如此,发动机关键材料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高能N-15推进剂扩大应用范围,发动机与弹体在性能与结构方面关系更为协调等。从而使未来战略固体发动机综合水平基本达到美国MX和Trident D-5固体发动机水平。
先进大型固体发动机技术方案设想:
I级发动机:碳纤维壳体、适应高压强HTPB推进剂、EPDM绝热层、高装填翼柱型药柱、钛合金前后接头。固定体法兰和扩张段壳体采用钛合金材料。喉衬采用低烧蚀C/C喉衬。扩张段采用低烧蚀高硅氧/碳布/纳米酚醛材料。复合材料增强件柔性接头。发动机总体适应弹体无尾罩技术方案。
II级发动机:碳纤维材料壳体或国产芳纶纤维材料壳体。N-15/15B推进剂或HTPB推进剂。EPDM绝热层。高装填翼校型装药。钛合金前后接头。耐烧蚀喉衬。复合材料增强件柔性接头。延伸喷管。
III级发动机:碳纤维材料壳体,加长复合裙与弹体级间段一体化。高能或新型高能推进剂。EPDM绝热层。高装填翼柱型装药。钛合金/铝合金前后接头。耐烧蚀喉衬及碳/碳扩张段喷管。延伸喷管。
(摘自《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展望》)

为了加速大型固体发动机的研制进程,并拓宽应用前景,航天科技四院研制了用于固体运载火箭的直径2米的120吨大推力固体发动机(装药量35吨),于2009年3月1日首次地面热试车成功。 DF-41的第一级发动机应该与之有相似之处,对于典型的固体导弹起飞推重比2.5,120吨推力对应的起飞重量为48吨,大约是白杨-M的重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固体发动机的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日本早已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大固体火箭M-V,最近又试验成功Epsilon固体火箭,把卫星换成弹头,这就是洲际导弹。我们仍要继续努力,加速追赶。



末助推级的研制可以追溯到发射90年代铱星的CZ-2C/SD,随后在2001年开始研制我国第一种具有MIRV能力的导弹DF-5B,于2006年首飞成功。随后在CZ-2C/SMA的型号研制中又进一步提高了分导能力和入轨精度(达到百米量级)。与利用DF-4/CZ-1改装的弹头试验弹DF-31TS/CZ-1D研制DF-31的末级和弹头类似,也用DF-5/CZ-2C研制了DF-41的弹头试验弹CZ-2C/D,于2011年4月试验成功。
末助推级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先进的姿控轨控发动机,目前多采用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根据703所的论文《姿轨控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高温抗氧化涂层》:
姿态及轨道控制发动机( 姿/轨控发动机) 是现代空间飞行器及战略战术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为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料为N2O4/MMH 或NTO/N2H4,具有比冲高、寿命长、脉冲重复性能好等优点。该类发动机推力室段壁面温度通常高于1 000℃,一般高温结构材料难以满足高温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双重需求。
随着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推力室材料及高温抗氧化涂层材料向着更高耐温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有助于提高发动机比冲,减少推进剂的消耗量,对于延长卫星寿命、增大有效载荷、减轻武器结构质量及增大射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代NbHf 合金“815”涂层体系,长时(25 000s) 使用温度为1 200~1 300℃,成功应用于卫星用远地点发动机推力室,神舟飞船推进舱姿控、变轨、制动发动机推力室,XX-5B分导发动机推力室等,如图6所示。


更先进的使用温度更高的二代涂层可能已经应用于DF-41。


民兵3的分导能力

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是DF-41的另一个技术关键。DF-41采用了先进的三浮(全液浮+磁悬浮+动压气浮三自全姿态惯性平台系统以及惯性/星光复合制导。在对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十三所所长夏刚研究员的介绍中说:“他负责并参与了新一代“三浮三自平台”、“惯性/星光平台”等重大预研项目研究及关键技术综合集成演示验证试验。创新性开展了静基座下斜置对星的算法研究、平台斜置调平的可行性验证、晃动基座条件下精确对星技术研究;确定了主、子惯导线运动和角运动参数;提出了传递对准中数据融合处理和惯性/星光平台系统的导航星精确对准方法;突破了半球型动压马达和有源磁悬浮技术关键,解决了惯性/星光四轴三浮三自铍平台一系列相关特殊材料加工应用技术,为提高武器装备性能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填补了我国惯性/星光铍平台的空白。”
估计DF-41的多弹头命中精度可以达到的RS-24和民兵3导弹CEP~300米的水平。


MX导弹的先进惯性基准球(AIRS),达到了机械式惯导的最高水平

最后,简要讨论一下我国发展MIRV导弹的动机和影响。国内外都曾有对于中国发展MIRV导弹的质疑。国外有些核战略理论认为,MIRV导弹是一种进攻性武器,不利于核均势稳定,而且与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不符。我国则宣称,武器的性质应由国防政策决定,而不是武器本身决定。我国已经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MIRV导弹与其他单弹头导弹一样,都只是防御性的武器,只用于“后发制人”。其实,美国发展MIRV导弹的最初目的也是突防,只是后来随着导弹命中精度的提高使得MIRV成为可以有效打击敌方导弹发射井的武器,因此才显得具有“进攻性”。而我国作为核力量较小的国家,发展MIRV导弹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确保我们数目较少的核武器的有效性,确保能够突破美国正在大力构建的反导系统,以保持中美间的核平衡。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MIRV导弹对于核弱国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其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和总的有效性都不及相同弹头数量的单头导弹的齐射。主要依据是,MIRV导弹由于比单弹头导弹重,机动能力和生存能力较弱,容易被敌方用常规精确打击能力摧毁,不如用同样弹头数量的高机动性单弹头小型洲际导弹替代。但实际上,在战时单弹头导弹实现齐射的可能性值得怀疑,若不能实现有效齐射,则在敌方强大的反导系统面前,单弹头导弹将有可能面临被各个击破的困境。而多弹头导弹由于投掷能力比单弹头导弹大,可以携带更多的弹头和突防装置,改装携带强突防能力的机动弹头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潜力也较大。因此只要能保证MIRV导弹发射车的机动能力和射前生存能力,其突防能力和潜力是远高于单弹头导弹的。为此,DF-41今后还可以考虑其他的部署方式,如铁路机动以及深埋地下部署等。另一方面,以目前中国的国力和战略需求,完全可以装备几百个洲际投掷能力的核弹头。要在较短时间内部署这么多的弹头,MIRV导弹的效费比也比单弹头导弹高。正如范瑞祥总师总结的那样:“国外所有战略导弹系列在其发展的成熟和后期阶段均具有携带多弹头分导能力;世界各主要战略导弹拥有国家都将多弹头分导战略导弹作为主战战略武器装备;多弹头分导战略导弹具有突防能力强、打击目标多、费效比低等优点,是战略导弹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突破。”

综上所述,DF-41导弹对于筑牢国家安全基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必将成为我国核威慑与核打击作战使命任务的中坚力量。原帖http://liuqiankktt.blog.163.com/ ... 112013111945054350/

据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再次试射DF-41洲际弹道导弹:2013年12月13日,中国在山西省中部的导弹基地再度进行了东风-41洲际导弹试射。这是中国东风-41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二次试射,该导弹可以装备10个分导式弹头。上次东风-41试射是在2012年7月24日。

随后有网友贴出了庆祝试验成功的照片:

df41-1.jpg (111.92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从蛋糕上的“发射车”来看,DF-41确实是一种公路机动的导弹,五对轮子只是示意。结合此前网络上流传的各种消息,可以推测DF-41的发射车应该使用的是8轴重型底盘,研制单位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5所(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和泰安特车公司。底盘型号为HTF5980,包括HTF5980A和HTF5980B,可能分别是发射车和运输车。根据一院15所的宣传文章:“从2002年开始,在各军工单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所承揽了HTF5980型号的研制任务。HTF5980型号是真正由我所自主研制的全新的特种车底盘,取得了多项专利。”
15所的另一篇宣传材料介绍:“HTF系列特种车辆底盘是在总结四十多年航天特种车辆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用户需求而开发的新一代航天特种车辆底盘,以整体式焊接结构车架、油气弹簧独立悬架、多轴分组转向、多桥驱动为技术特点,突出体现了高机动性的要求。2006年在协同设计模式下在3个月内完成了HTF 5980底盘的设计,同步完成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性能分析。HTF5980(16×10)型底盘是国内首台八轴自行式底盘,配备多轴转向系统,满足高机动能力的要求。”

df41-2.png (64.94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HTF 5980A底盘模型

“特种车底盘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是关系到其机动性能的关键性能指标,行驶平顺性直接影响着整车的振动环境和机动速度,操纵稳定性则是其机动安全性的前 提。悬架系统作为特种车底盘的关键系统,直接影响到底盘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关键部件的疲劳寿命及安全性。为满足高机动性和集成化需 求,HTF5980A底盘为16×10自行式底盘,采用连通式油气悬架及独立悬架结构。”(《HTF5980A底盘悬架系统动态特性研究》,《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 2013年04期)

2007年3月最早曝光的一组照片

df41-3.jpg (32.62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df41-4.jpg (50.61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df41-5.jpg (32.72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df41-6.jpg (45.21 KB, 下载次数: 1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另一组照片

df41-7.jpg (43.21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df41-8.jpg (39.88 KB, 下载次数: 1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这可能是DF-41的发射车

df41-9.jpg (39.15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国内的另一种8轴重型底盘是航天科工万山特车的WS51200(16x12),以“木材运输车”的名义卖给了朝鲜,被改装为KN-08导弹的发射车。

df41-10.jpg (107.32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KN-08导弹

df41-11.jpg (42.66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df41-12.jpg (35.65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假定WS51200与HTF5980性能相近,全车总质量都是~120吨,装载~80吨,长约20米。而俄罗斯的白杨-M和Yars导弹发射车全重也是120吨(导弹本身重约47吨),可见DF-41是与其重量相近的导弹。对比照片可以推断,DF-41直径比白杨-M和Yars稍大,而长度稍短。

df41-13.jpg (28.99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此前网络上曾有DF-41直径2.5米的说法,但如果DF-41是公路机动的导弹系统,则不应该有这么大的直径。直径2.5米的洲际导弹如果长约20米,重量将达到百吨,不可能装载在HTF5980底盘上。DF-31/DF-31A/DF-41的关系可能正如民兵1/2/3 或 白杨/白杨-M/Yars,弹体加粗增重,投掷能力增加,最终实现多头分导(MIRV)能力。估计DF-41的综合能力达到了俄罗斯Yars导弹和美国民兵3导弹的水准。以民兵3为例,可投掷3枚W87/Mk21弹头,每枚弹头重约180千克,爆炸当量30万吨。媒体所谓“10枚弹头”是MX/SS-24和Trident II才有的能力,DF-41这个重量级别的导弹没有这种能力。

df41-19.jpg (41.22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10 上传


  

df41-14.png (443.51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W87弹头的杀伤效果(日本反核人士模拟的)

正如上面所说,DF-41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多头分导能力,因此具有比DF-31和DF-31A更强的打击能力和突防能力。早在80年代初研制DF-22时,一院就开始了研制MIRV的努力,但进展缓慢。DF-22在80年代大裁军中下马,第二代洲际导弹确定固体弹路线:DF-31是基本型,DF-31A是增程型,DF-41多弹头。根据80年代后DF导弹的命名规则,DF-XY中的X表示导弹的发动机级数。4级导弹就是3级助推+末助推级(弹头母舱)。而DF-31等单弹头导弹没有这个弹头母舱,只有末速修正发动机。DF-31的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也不顺利,DF-31直到1999年才首飞成功,赶上了1999年大阅兵的末班车。而多弹头的DF-41要求:1,更大的投掷能力,需要推力更大更先进的固体发动机;2,重量和体积更小的弹头;3,更好的命中精度,需要提高惯导的精度以及增加复合制导;4,末助推级,涉及到轨姿控发动机和制导控制;5,高机动性能重型越野底盘。

DF-41虽然提出很早,正式立项却很晚,大约是在2007或2008年。大量长期的预研为立项后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才使得DF-41能够在短短四五年后首飞成功。为了加快研制速度,减小飞行试验的风险,与DF-31和DF-31A的研制流程类似,一方面加速研制固体发动机;另一方面用成熟型号试验末助推级和弹头、突防系统。

以美国、苏联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大型固体发动机研制中大约走过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战略固体发动机技术基本是金属材料壳体、丁羧推进剂(CTPB)、固定喷管等。70年代第二代发动机则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壳体、丁羟推进剂(HTPB)、药型设计复杂、采用大喉径柔性单喷管实现推力矢量控制。80年代开始,先进设计方法、试验伤真研究大量应用。碳纤维壳体,高能推进剂,形式多样的柔性加延伸喷管结构获得广泛应用使得固体发动机技术实现大幅提高,典型发动机有MX、三叉戟导弹、白杨-M导弹发动机等。目前国外战略固体发动机研制进入第四代,进一步向综合性能优、可靠性水平高、贮存寿命长、使用维修简便方向发展。
    我国未来大型固体发动机将以现有型号发动机的成熟技术为依托、吸取研制中的经验教训,应用战略固体发动机可靠性增长工程研究成果,同时贯穿全新的设计理念、应用全新研发平台体系、采用一系列预先研究新技术新成果,使得综合性能在现有技术水平上有跨越式发展。这些新技术主要体现在:高压强固体发动机总体设计、N-15/15B高能推进剂、新型高能推进剂、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全复合裙)、适应高压强推进剂及其配套绝热层衬层、延伸喷管技术、喷管轻质C/C材料扩张段、耐烧蚀喉衬及复合材料增强件柔性接头等。不仅如此,发动机关键材料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高能N-15推进剂扩大应用范围,发动机与弹体在性能与结构方面关系更为协调等。从而使未来战略固体发动机综合水平基本达到美国MX和Trident D-5固体发动机水平。
先进大型固体发动机技术方案设想:
I级发动机:碳纤维壳体、适应高压强HTPB推进剂、EPDM绝热层、高装填翼柱型药柱、钛合金前后接头。固定体法兰和扩张段壳体采用钛合金材料。喉衬采用低烧蚀C/C喉衬。扩张段采用低烧蚀高硅氧/碳布/纳米酚醛材料。复合材料增强件柔性接头。发动机总体适应弹体无尾罩技术方案。
II级发动机:碳纤维材料壳体或国产芳纶纤维材料壳体。N-15/15B推进剂或HTPB推进剂。EPDM绝热层。高装填翼校型装药。钛合金前后接头。耐烧蚀喉衬。复合材料增强件柔性接头。延伸喷管。
III级发动机:碳纤维材料壳体,加长复合裙与弹体级间段一体化。高能或新型高能推进剂。EPDM绝热层。高装填翼柱型装药。钛合金/铝合金前后接头。耐烧蚀喉衬及碳/碳扩张段喷管。延伸喷管。
(摘自《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展望》)

为了加速大型固体发动机的研制进程,并拓宽应用前景,航天科技四院研制了用于固体运载火箭的直径2米的120吨大推力固体发动机(装药量35吨),于2009年3月1日首次地面热试车成功。 DF-41的第一级发动机应该与之有相似之处,对于典型的固体导弹起飞推重比2.5,120吨推力对应的起飞重量为48吨,大约是白杨-M的重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固体发动机的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日本早已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大固体火箭M-V,最近又试验成功Epsilon固体火箭,把卫星换成弹头,这就是洲际导弹。我们仍要继续努力,加速追赶。

df41-15.jpg (127.35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末助推级的研制可以追溯到发射90年代铱星的CZ-2C/SD,随后在2001年开始研制我国第一种具有MIRV能力的导弹DF-5B,于2006年首飞成功。随后在CZ-2C/SMA的型号研制中又进一步提高了分导能力和入轨精度(达到百米量级)。与利用DF-4/CZ-1改装的弹头试验弹DF-31TS/CZ-1D研制DF-31的末级和弹头类似,也用DF-5/CZ-2C研制了DF-41的弹头试验弹CZ-2C/D,于2011年4月试验成功。
末助推级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先进的姿控轨控发动机,目前多采用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根据703所的论文《姿轨控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高温抗氧化涂层》:
姿态及轨道控制发动机( 姿/轨控发动机) 是现代空间飞行器及战略战术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为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料为N2O4/MMH 或NTO/N2H4,具有比冲高、寿命长、脉冲重复性能好等优点。该类发动机推力室段壁面温度通常高于1 000℃,一般高温结构材料难以满足高温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双重需求。
随着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推力室材料及高温抗氧化涂层材料向着更高耐温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有助于提高发动机比冲,减少推进剂的消耗量,对于延长卫星寿命、增大有效载荷、减轻武器结构质量及增大射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代NbHf 合金“815”涂层体系,长时(25 000s) 使用温度为1 200~1 300℃,成功应用于卫星用远地点发动机推力室,神舟飞船推进舱姿控、变轨、制动发动机推力室,XX-5B分导发动机推力室等,如图6所示。

df41-16.png (41.14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更先进的使用温度更高的二代涂层可能已经应用于DF-41。

df41-17.png (31.67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民兵3的分导能力

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是DF-41的另一个技术关键。DF-41采用了先进的三浮(全液浮+磁悬浮+动压气浮三自全姿态惯性平台系统以及惯性/星光复合制导。在对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十三所所长夏刚研究员的介绍中说:“他负责并参与了新一代“三浮三自平台”、“惯性/星光平台”等重大预研项目研究及关键技术综合集成演示验证试验。创新性开展了静基座下斜置对星的算法研究、平台斜置调平的可行性验证、晃动基座条件下精确对星技术研究;确定了主、子惯导线运动和角运动参数;提出了传递对准中数据融合处理和惯性/星光平台系统的导航星精确对准方法;突破了半球型动压马达和有源磁悬浮技术关键,解决了惯性/星光四轴三浮三自铍平台一系列相关特殊材料加工应用技术,为提高武器装备性能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填补了我国惯性/星光铍平台的空白。”
估计DF-41的多弹头命中精度可以达到的RS-24和民兵3导弹CEP~300米的水平。

df41-18.jpg (94.36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23 14:04 上传


MX导弹的先进惯性基准球(AIRS),达到了机械式惯导的最高水平

最后,简要讨论一下我国发展MIRV导弹的动机和影响。国内外都曾有对于中国发展MIRV导弹的质疑。国外有些核战略理论认为,MIRV导弹是一种进攻性武器,不利于核均势稳定,而且与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不符。我国则宣称,武器的性质应由国防政策决定,而不是武器本身决定。我国已经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MIRV导弹与其他单弹头导弹一样,都只是防御性的武器,只用于“后发制人”。其实,美国发展MIRV导弹的最初目的也是突防,只是后来随着导弹命中精度的提高使得MIRV成为可以有效打击敌方导弹发射井的武器,因此才显得具有“进攻性”。而我国作为核力量较小的国家,发展MIRV导弹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确保我们数目较少的核武器的有效性,确保能够突破美国正在大力构建的反导系统,以保持中美间的核平衡。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MIRV导弹对于核弱国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其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和总的有效性都不及相同弹头数量的单头导弹的齐射。主要依据是,MIRV导弹由于比单弹头导弹重,机动能力和生存能力较弱,容易被敌方用常规精确打击能力摧毁,不如用同样弹头数量的高机动性单弹头小型洲际导弹替代。但实际上,在战时单弹头导弹实现齐射的可能性值得怀疑,若不能实现有效齐射,则在敌方强大的反导系统面前,单弹头导弹将有可能面临被各个击破的困境。而多弹头导弹由于投掷能力比单弹头导弹大,可以携带更多的弹头和突防装置,改装携带强突防能力的机动弹头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潜力也较大。因此只要能保证MIRV导弹发射车的机动能力和射前生存能力,其突防能力和潜力是远高于单弹头导弹的。为此,DF-41今后还可以考虑其他的部署方式,如铁路机动以及深埋地下部署等。另一方面,以目前中国的国力和战略需求,完全可以装备几百个洲际投掷能力的核弹头。要在较短时间内部署这么多的弹头,MIRV导弹的效费比也比单弹头导弹高。正如范瑞祥总师总结的那样:“国外所有战略导弹系列在其发展的成熟和后期阶段均具有携带多弹头分导能力;世界各主要战略导弹拥有国家都将多弹头分导战略导弹作为主战战略武器装备;多弹头分导战略导弹具有突防能力强、打击目标多、费效比低等优点,是战略导弹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突破。”

综上所述,DF-41导弹对于筑牢国家安全基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必将成为我国核威慑与核打击作战使命任务的中坚力量。
壮哉!我党费41无敌大杀器!!
引用广告,又粗又长,让敌人兴奋不已。
神贴,神蛋糕。
好几张照片是首见!

16爪的大爬虫啊!

等待官泄!
貌似要火,火速留名!
好几张照片是首见!

16爪的大爬虫啊!

估计没有官泄,这种事妙在露与不露之间
看到白杨系列,我就呵呵了!
党费41,真正的大杀器
还是期待公布 虽然很有点失望槽点太多 米国的战术核武器就可以威胁中国 而对中国的米蒂处于无感状态 货太少300个弹头以下载具就没超过100
火钳刘明
好,有价值的科普贴
科普好帖子,Mark学习之!
中国肯定掌握了固体燃料的多弹头的战略核武器技术了,对比下天宫、嫦娥技术就知道了。现在不知道的是中国拥有多少枚而已,是否可以确保相互摧毁。
无对负重轮。。。。
KKTT也是老筒子了,消息可信度还是很高滴。
现在网络太强大了。
战略大杀器,普大喜奔!
粗长黑直猛!!!!国之利器
手持大棒吓死白皮猪们。
日本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这么牛X?
那个蛋糕真的很有喜感。。
我也说一句果断刘明
信息量好大,看得心惊肉跳
按帖子说的东风命名规则,东风21是二级,东风31是三级,东风41是四级,那以后的东风51、61不是要用五级以上结构了?
lmxhdl 发表于 2013-12-23 15:33
按帖子说的东风命名规则,东风21是二级,东风31是三级,东风41是四级,那以后的东风51、61不是要用五级以上 ...
估计只有df42,43之类的,5以上不会有了
DF-31最终会不会被DF-41完全取代?射程差不多嘛,DF-41多弹头显然效费比更高。
100枚DF-41,这陆基核力量短期内足够了,长远来看保持200枚比较合适,能保证把上百枚弹头投送到美帝本土。
文中提到:“最近又试验成功Epsilon固体火箭,把卫星换成弹头,这就是洲际导弹。我们仍要继续努力,加速追赶。”

这意思,这个Epsilon其实就是日本的洲际导弹咯?
这才真是看家护院的好东东,好帖{:soso_e113:}
好几张照片是首见! 16爪的大爬虫啊!
等国庆阅兵吧
我看av国很想尝尝这粗长坚的蛋蛋什么滋味,有机会一定要让它吃饱吃好!
CVN福特 发表于 2013-12-23 15:43
DF-31最终会不会被DF-41完全取代?射程差不多嘛,DF-41多弹头显然效费比更高。
100枚DF-41,这陆基核力量 ...
现在数量又不多,谈什么替代,以后多了再说吧
这种文章最有价值 !!
很好的长文章,感谢分享
果断火钳刘明
很猛很强大
好东西,收藏了
41无敌大杀器
把载具卖俩给金三胖,又可以赚1000万人民币了{:soso_e113:}{:soso_e182:}
木材运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