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T-50的垂尾和矢量喷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30:07


参考方方的《解析T-50》一文: T-50的垂尾容量实际并不算大,约0.1左右,相对面积约12%。而现代战斗机的典型尾容量约0.16~0.25。当然了,这样的设计似乎更多是为了超音速机动性而考虑的,由于T-50平尾容量偏小,设计方可能会考虑利用外倾垂尾的水平分量用于纵向辅助配平,而全动垂尾的采用更为这种设计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对于通常的的升降舵、方向舵,由于超音速状态下激波往往出现在铰链线附近,导致其操纵效率急剧下降;全动垂尾则无此顾虑,特别是在小角度偏转辅助配平的情况下阻力更低、效率更高。
但是如此一来,包线右端的问题解决了,包线左端的问题又会随之而来:大迎角的方向稳定性及操纵性问题又如何解决?这里可以参考F-22。对于F-22来说,其超大迎角的方向稳定性及操纵性完全依赖于垂尾及其方向舵,前倾的方向舵铰链线加上矩形二元矢量的引射作用(当然这样的设计依赖于F-22的后机身布局)使之在很大迎角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效率。T-50就其垂尾平面形状而言,完全可以采用类似F-22的前倾方向舵铰链线设计来保证操纵效率,而设计方却采用了全动垂尾设计——此设计即相当于方向舵铰链线垂直于纵轴,其效率相对于前倾方向舵铰链线要差一些。
除了前面提及的超音速性能考虑外,很有可能的解释就是:设计方寄希望于推力矢量控制。但参考晨枫《漫谈苏霍伊T-50的设计》一文,T-50的矢量发动机采用的是“外八字”偏转,从目前推力转向喷口液压系统卸压状态时的照片来看,晨枫说的没有错。这样的操作方式优点在于能够同时实现多轴的矢量控制,但问题也很明显,除俯仰控制外,滚转控制和偏航控制无法独立完成,需要相应的气动面打反舵来共同完成配平工作,这样一来就会给在大迎角下本已有些吃力的小垂尾再加重负担,这样的设计似乎对大迎角过失速机动而言并不是上佳选择。
因此个人猜测目前T-50的状态只是用117S来进行试飞验证而已,T-50的矢量最终版本应该是360度全向才对,至少也应该是三轴独立转动才可以,而俄罗斯也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当然了,终究发动机研制慢了半拍,这势必又会牵扯到飞空的重新编写校正问题,会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


参考方方的《解析T-50》一文: T-50的垂尾容量实际并不算大,约0.1左右,相对面积约12%。而现代战斗机的典型尾容量约0.16~0.25。当然了,这样的设计似乎更多是为了超音速机动性而考虑的,由于T-50平尾容量偏小,设计方可能会考虑利用外倾垂尾的水平分量用于纵向辅助配平,而全动垂尾的采用更为这种设计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对于通常的的升降舵、方向舵,由于超音速状态下激波往往出现在铰链线附近,导致其操纵效率急剧下降;全动垂尾则无此顾虑,特别是在小角度偏转辅助配平的情况下阻力更低、效率更高。
但是如此一来,包线右端的问题解决了,包线左端的问题又会随之而来:大迎角的方向稳定性及操纵性问题又如何解决?这里可以参考F-22。对于F-22来说,其超大迎角的方向稳定性及操纵性完全依赖于垂尾及其方向舵,前倾的方向舵铰链线加上矩形二元矢量的引射作用(当然这样的设计依赖于F-22的后机身布局)使之在很大迎角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效率。T-50就其垂尾平面形状而言,完全可以采用类似F-22的前倾方向舵铰链线设计来保证操纵效率,而设计方却采用了全动垂尾设计——此设计即相当于方向舵铰链线垂直于纵轴,其效率相对于前倾方向舵铰链线要差一些。
除了前面提及的超音速性能考虑外,很有可能的解释就是:设计方寄希望于推力矢量控制。但参考晨枫《漫谈苏霍伊T-50的设计》一文,T-50的矢量发动机采用的是“外八字”偏转,从目前推力转向喷口液压系统卸压状态时的照片来看,晨枫说的没有错。这样的操作方式优点在于能够同时实现多轴的矢量控制,但问题也很明显,除俯仰控制外,滚转控制和偏航控制无法独立完成,需要相应的气动面打反舵来共同完成配平工作,这样一来就会给在大迎角下本已有些吃力的小垂尾再加重负担,这样的设计似乎对大迎角过失速机动而言并不是上佳选择。
因此个人猜测目前T-50的状态只是用117S来进行试飞验证而已,T-50的矢量最终版本应该是360度全向才对,至少也应该是三轴独立转动才可以,而俄罗斯也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当然了,终究发动机研制慢了半拍,这势必又会牵扯到飞空的重新编写校正问题,会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
俄国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其军事技术的研发能力已经不能和前苏联相比了!这不,俄国人的四代发动机到现在都没个着落!
支持一下进行理性思考的楼主
俄国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其军事技术的研发能力已经不能和前苏联相比了!这不,俄国人的四代发动机到现在 ...
坐等土鳖购买129
对包线左端的担心完全是无中生有,什么垂直效控和矢推技术和增加垂尾负担全是凭空瞎猜,T50采用较小垂尾,只能是飞拄技术有新进展才能有这种先进的设计矢推孜
YmzgD 发表于 2013-12-9 02:41
对包线左端的担心完全是无中生有,什么垂直效控和矢推技术和增加垂尾负担全是凭空瞎猜,T50采用较小垂尾, ...
那么你是认为T-50的矢量发动机最终也将会采用“外八字”偏转了?
矢量发动机目前的态势基本不可能对横向有贡献,360度只能用在验证机上,空战中能量损失太大了,除非有推力大量剩余,能够让板砖也超机动的程度,所以不用担心50的矢量发动机,基本不可能360度。
谁说常规布局大迎角是靠矢量来配平的。这完全是在搞笑嘛!!
斯普鲁恩斯 发表于 2013-12-9 08:50
那么你是认为T-50的矢量发动机最终也将会采用“外八字”偏转了?

外八偏转?
这得看有没有需要?
基本上,我认为你转的文以及枫的文中的观点
其基础论点就是有错的


t50已经成功。
一只迷失的狼 发表于 2013-12-8 22:31
俄国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其军事技术的研发能力已经不能和前苏联相比了!这不,俄国人的四代发动机到现在 ...
我就说一句:四代机得整体座舱盖在哪里
175799033 发表于 2013-12-9 14:1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没说大迎角靠矢量配平,外八字矢量喷口,在差动滚转时必然产生偏航力矩,因此要靠方向舵来纠正,而在方向舵舵效不足的情况下,这一过程很难很好的完成。
张俊 发表于 2013-12-9 15:36
我就说一句:四代机得整体座舱盖在哪里
毛子表示所谓五代机木有统一铁标准,各有各的 标准。哥的五代机标准无需整体盖,所以茅屋还是五代机滴!
涡轮 发表于 2013-12-17 20:30
毛子表示所谓五代机木有统一铁标准,各有各的 标准。哥的五代机标准无需整体盖,所以茅屋还是五代机滴!{ ...
那直通进气道是不是也不在4S标准内
那直通进气道是不是也不在4S标准内
屏蔽叶片是标准,至于采用什么手段不是标准哈
张俊 发表于 2013-12-26 22:17
那直通进气道是不是也不在4S标准内
你LX已经解答了
050924086 发表于 2013-12-26 22:19
屏蔽叶片是标准,至于采用什么手段不是标准哈
就用边条挡住进气道??
涡轮 发表于 2013-12-26 23:34
你LX已经解答了
直通进气道神马的都是浮云
就用边条挡住进气道??
调节板加屏蔽器,你眼看见不算,雷达看不见才算哈
050924086 发表于 2013-12-27 13:20
调节板加屏蔽器,你眼看见不算,雷达看不见才算哈
那个屏蔽器f18也有吧
那个屏蔽器f18也有吧
屏蔽器样式很多的。
长腹沟对航向稳定有帮助
张俊 发表于 2013-12-27 13:08
直通进气道神马的都是浮云
毛子表示乃们说的那些所谓硬伤都不是哥五袋鸡标准范围内
050924086 发表于 2013-12-8 23:20
坐等土鳖购买129
117都不愿单卖。
一直没明白二元的俯仰矢量和毛子的全向矢量在实际效果即实战中的优劣?
毛子的意思是,凡是俺达不到的标准通通都不是4代机的标准
推力矢量可以优先控制偏航,由可动边条、前后缘襟翼、副翼补偿滚转。
支持一下进行理性思考的楼主
allen-neo 发表于 2013-12-9 12:38
矢量发动机目前的态势基本不可能对横向有贡献,360度只能用在验证机上,空战中能量损失太大了,除非有推力 ...
比较赞同!
三维是一种技术,但是目前就服役的战斗机来看 都是二维的 貌似从可靠性和维护出发 二维的更具消费比  不管是否应用研发三维矢量还是应该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