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弹性与中国海军的战略类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44:12
1. 大战略与战略弹性
现代国家的战略选择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巨大集合,并且被“大战略”(Grand Strategy)所统合。在大战略之下,一国的军事战略应当符合国家总体发展目标和物质文化限度,而非反过来由军事战略绑架大战略,如1930年代日本军部军阀势力的倒行逆施。虽然“总体战”(Total War)是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旋律,但是19世纪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便已经意识到了“有限战争”的价值,而俾斯麦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灵活地处置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关系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思考海军战略时,切不可将陆海权相隔离,亦不可将和平与战争相隔离。
柯白(Corbert)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英国海军战略学家。他认为海权乃是陆权的延伸,反对马汉对英国“海洋国家”历史属性的迷信。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对马汉关于英国地理位置和“海洋属性”的认识不以为然。作为英国人的肯尼迪认为,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入侵对英国民族的内心恐惧感产生了长远的历史影响,以至于无论是拿破仑的大舰队还是提尔皮茨的“公海舰队”,对于英国人来说都是不可容忍的——也许德国人一开始就没有对英国人历史记忆和恐惧做过认真的研究,便自说自话的构建起“风险舰队”,意图进行根本不可能产生效果的威慑。类似的历史心理效应我们也可以在日本人身上发现,那就是忽必烈的蒙古大军入侵日本,结果被“神风”所摧毁。这两个海岛国家对本土安全的顾虑并不比大陆国家小。因此,作为大陆国家的中国,在构建自己的海洋战略时,没有必要被陆海权的隔阂所困扰。每一个国家都应当有适合自己的海洋战略,只要这个战略保持足够的弹性,可以回应大战略提出的要求。

2. 战略弹性与舰队建设
“闪光的谢菲”之沉没,非战之罪也,乃英海军战略弹性尽失之罪也。英国海军为扮演北约海上反潜支队的角色尽心尽力,然而这种角色扮演的越是成功,它在马岛战争遇到的尴尬也就越是强烈。为了拦截苏联海军导弹轰炸机而研制的海标枪,当然无法适应阿根廷空军灵活多变的空袭和飞鱼导弹的掠海攻击。而擅长反潜作战的海军舰队在执行两栖战斗任务时也会面临能力与作战要求之间的矛盾。但是同样是为了应对欧洲大战而准备的美国战争体系,却在海湾战争当中表现出色。可见,战略弹性才是一国构建军事体系过程当中容易被忽视,但又被反复证明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舰队建设是在海军战略指导之下进行的,英国是一个反例,而历史上,19世纪末期法国“海军青年学派”提倡的“反击型”舰队构想同样也是以失败告终。当时工业国家 海军乘第二次科技革命之风,纷纷在鱼雷,潜艇,驱逐舰等领域展开竞争。法国海军的一部分青年军官认为,为应对英国海军咄咄逼人的战略优势,只有把法国海军建设成为一支有针对性的海军力量才有可能克敌制胜。因此大舰巨炮是无用的,与其投巨资于此,不如努力建设以新型舰艇为核心的“反击舰队”,然后在大洋上采用巡洋舰作战(cruiser warfare)来破坏英国海上贸易。这种战略思想一时风行,以至于清朝从欧洲订购的“蚊炮船”其实也是深受其思想影响。这种19世纪版本的“海上超限战”很快在20世纪初期失去了市场,原因很简单,完全为英国量身定制的陷阱失去了弹性,当英法结成“协约国”共同对付德国时,“反击型”的舰队也就失去了目标。
如果一个国家面临的危险多种多样,那么它的舰队也应当是具备灵活处置的能力。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倡导的“均衡舰队”思想便是一个很好范例。但是,在苏联“火箭核战略”体系下作为诸军兵种之首的核力量当然也会引导其他军兵种的发展方向,以至于“均衡”的苏联海军实际上也只是为海基核力量提供必要的保护伞。因此这种均衡是在战役层面的均衡,战略层面的均衡是由苏联中央决定的,戈尔什科夫也无能为力。话说回来,希望改变中央海洋战略意图的库兹涅佐夫的下场如何,戈尔什科夫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3.中国海军舰队的战略类型
中国海军战略服务于国家大战略之下,而这个大战略是充满弹性的,采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海军的”黑猫白猫“在哪里?在国家外在安全环境和民族复兴两个基本点之内。民族复兴为海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文化基础,而国家统一又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以海上武力维护国家统一是海军战略的要务所在;中国的统一可能会受到国际干涉势力的影响,因此反介入作战是重中之重;民族复兴带来的经济崛起,国家利益遍布世界各地,那么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海军就要走向世界;最后,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外在安全环境需要大国地位支撑,而大国地位是依”核俱乐部“的地位来确定的,因此海军需要为海基核力量和海基反导防御体系提供保障。
上述四点可以被归纳为四种海军战略类型:
1. 由海向陆的两栖舰队
2. 海上会战的战斗舰队
3. 保卫海洋交通线和海外利益的巡洋舰队
4. 保卫海基核力量和进行海基战略反导防御的战略舰队
从这一类型学的划分来看,中国海军战略的战略弹性是很强烈的。当然,为了实现这一具有弹性的海军战略,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也会相当庞大。

4. 与整体军事战略体系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时代,海军战略不再像19世纪那样仅仅是海军一家之事。实际上,美国”空海一体战“并非是专为中国海军而作,而是为了应对中国以太空、二炮和空军联合作战的”反介入“体系而作。甚至最具有威力的ASBM也是属于二炮系统而非海军系统。因此,在检验中国海军战略体系建设的时候,要牢记它是与国家整体战略构想密切相关的。那么我国是否会在上述四个维度建设海军以及按照什么样的节奏建设海军,也需要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安全关系的需要而定。比如,仅仅是为了建设第四类型的海军舰队,恐怕就要建设1~2个有完整作战能力的航母战斗群。而如果要求海军具备同时进行四种类型战略作战的能力,那么中国海军的实力恐怕就要到美国的六七成不可——考虑到美国能够在太平洋投入的最大战力。但是这样一来,与日本帝国海军由参谋们制定的”七成决胜论“没有区别了吗?所以,四大类型的战略能力的配比问题还是需要从长计议。


1. 大战略与战略弹性
现代国家的战略选择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巨大集合,并且被“大战略”(Grand Strategy)所统合。在大战略之下,一国的军事战略应当符合国家总体发展目标和物质文化限度,而非反过来由军事战略绑架大战略,如1930年代日本军部军阀势力的倒行逆施。虽然“总体战”(Total War)是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旋律,但是19世纪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便已经意识到了“有限战争”的价值,而俾斯麦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灵活地处置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关系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思考海军战略时,切不可将陆海权相隔离,亦不可将和平与战争相隔离。
柯白(Corbert)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英国海军战略学家。他认为海权乃是陆权的延伸,反对马汉对英国“海洋国家”历史属性的迷信。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对马汉关于英国地理位置和“海洋属性”的认识不以为然。作为英国人的肯尼迪认为,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入侵对英国民族的内心恐惧感产生了长远的历史影响,以至于无论是拿破仑的大舰队还是提尔皮茨的“公海舰队”,对于英国人来说都是不可容忍的——也许德国人一开始就没有对英国人历史记忆和恐惧做过认真的研究,便自说自话的构建起“风险舰队”,意图进行根本不可能产生效果的威慑。类似的历史心理效应我们也可以在日本人身上发现,那就是忽必烈的蒙古大军入侵日本,结果被“神风”所摧毁。这两个海岛国家对本土安全的顾虑并不比大陆国家小。因此,作为大陆国家的中国,在构建自己的海洋战略时,没有必要被陆海权的隔阂所困扰。每一个国家都应当有适合自己的海洋战略,只要这个战略保持足够的弹性,可以回应大战略提出的要求。

2. 战略弹性与舰队建设
“闪光的谢菲”之沉没,非战之罪也,乃英海军战略弹性尽失之罪也。英国海军为扮演北约海上反潜支队的角色尽心尽力,然而这种角色扮演的越是成功,它在马岛战争遇到的尴尬也就越是强烈。为了拦截苏联海军导弹轰炸机而研制的海标枪,当然无法适应阿根廷空军灵活多变的空袭和飞鱼导弹的掠海攻击。而擅长反潜作战的海军舰队在执行两栖战斗任务时也会面临能力与作战要求之间的矛盾。但是同样是为了应对欧洲大战而准备的美国战争体系,却在海湾战争当中表现出色。可见,战略弹性才是一国构建军事体系过程当中容易被忽视,但又被反复证明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舰队建设是在海军战略指导之下进行的,英国是一个反例,而历史上,19世纪末期法国“海军青年学派”提倡的“反击型”舰队构想同样也是以失败告终。当时工业国家 海军乘第二次科技革命之风,纷纷在鱼雷,潜艇,驱逐舰等领域展开竞争。法国海军的一部分青年军官认为,为应对英国海军咄咄逼人的战略优势,只有把法国海军建设成为一支有针对性的海军力量才有可能克敌制胜。因此大舰巨炮是无用的,与其投巨资于此,不如努力建设以新型舰艇为核心的“反击舰队”,然后在大洋上采用巡洋舰作战(cruiser warfare)来破坏英国海上贸易。这种战略思想一时风行,以至于清朝从欧洲订购的“蚊炮船”其实也是深受其思想影响。这种19世纪版本的“海上超限战”很快在20世纪初期失去了市场,原因很简单,完全为英国量身定制的陷阱失去了弹性,当英法结成“协约国”共同对付德国时,“反击型”的舰队也就失去了目标。
如果一个国家面临的危险多种多样,那么它的舰队也应当是具备灵活处置的能力。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倡导的“均衡舰队”思想便是一个很好范例。但是,在苏联“火箭核战略”体系下作为诸军兵种之首的核力量当然也会引导其他军兵种的发展方向,以至于“均衡”的苏联海军实际上也只是为海基核力量提供必要的保护伞。因此这种均衡是在战役层面的均衡,战略层面的均衡是由苏联中央决定的,戈尔什科夫也无能为力。话说回来,希望改变中央海洋战略意图的库兹涅佐夫的下场如何,戈尔什科夫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3.中国海军舰队的战略类型
中国海军战略服务于国家大战略之下,而这个大战略是充满弹性的,采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海军的”黑猫白猫“在哪里?在国家外在安全环境和民族复兴两个基本点之内。民族复兴为海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文化基础,而国家统一又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以海上武力维护国家统一是海军战略的要务所在;中国的统一可能会受到国际干涉势力的影响,因此反介入作战是重中之重;民族复兴带来的经济崛起,国家利益遍布世界各地,那么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海军就要走向世界;最后,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外在安全环境需要大国地位支撑,而大国地位是依”核俱乐部“的地位来确定的,因此海军需要为海基核力量和海基反导防御体系提供保障。
上述四点可以被归纳为四种海军战略类型:
1. 由海向陆的两栖舰队
2. 海上会战的战斗舰队
3. 保卫海洋交通线和海外利益的巡洋舰队
4. 保卫海基核力量和进行海基战略反导防御的战略舰队
从这一类型学的划分来看,中国海军战略的战略弹性是很强烈的。当然,为了实现这一具有弹性的海军战略,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也会相当庞大。

4. 与整体军事战略体系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时代,海军战略不再像19世纪那样仅仅是海军一家之事。实际上,美国”空海一体战“并非是专为中国海军而作,而是为了应对中国以太空、二炮和空军联合作战的”反介入“体系而作。甚至最具有威力的ASBM也是属于二炮系统而非海军系统。因此,在检验中国海军战略体系建设的时候,要牢记它是与国家整体战略构想密切相关的。那么我国是否会在上述四个维度建设海军以及按照什么样的节奏建设海军,也需要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安全关系的需要而定。比如,仅仅是为了建设第四类型的海军舰队,恐怕就要建设1~2个有完整作战能力的航母战斗群。而如果要求海军具备同时进行四种类型战略作战的能力,那么中国海军的实力恐怕就要到美国的六七成不可——考虑到美国能够在太平洋投入的最大战力。但是这样一来,与日本帝国海军由参谋们制定的”七成决胜论“没有区别了吗?所以,四大类型的战略能力的配比问题还是需要从长计议。


楼主原创吗?
重剑无锋1977 发表于 2013-12-3 23:15
楼主原创吗?
是的,这是一篇读后感
因此需要对任务进行区分。最基本的任务是什么?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最可能面对的任务是什么?应该研究的是如何用尽量少的投入兼顾到各个方面。而不是舍弃某个方面去减少投入。因为历史已经多次证明,片面追求针对性,往往被以很低的成本被反针对。
好文,版主应加分 ,关于tg海军的楼主再讲一讲
柯白(Corbert)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英国海军战略学家。
-------------------------------------------

柯白是4V的译法 还是按大陆习惯译为科贝特吧
写的好 认真拜读了 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问题 是个大问题 预判不易啊
确实好文,过于极端针对性的舰队就太过于局限性。这一点以前也感受到了,楼主讲的挺好。
我们的海军战略既要反介入,又不仅仅只是反介入
具体力量的计算不好说,但是拥有威力巨大的舰队就越是要有成熟稳重的战略方向。向脚盆那样赌国运最不可取,如何运用自如也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3-12-4 01:03
确实好文,过于极端针对性的舰队就太过于局限性。这一点以前也感受到了,楼主讲的挺好。
我们的海军战略既 ...
海上拒止和反介入只是最低层次的争夺制海权状态 要获得相对制海权还是需要发展海上控制能力
欣赏楼主的观点,针对性战略是在资源严重不足的条件下的应急措施,比如96年台海危机后的我军或当前的朝鲜海军。弹性/均衡发展战略才是正常情况下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