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预热贴】太空纽带——航天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50:13


一、人类深空探测活动发展历史:

1957 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仅1 年,苏联和美国即竞相发射深空探测器,拉开了人类深空探测的序幕。自1958 年8 月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深空月球探测器“先驱者0 号”(Pioneer 0),至2013 年8 月,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和组织共实施深空探测任务237 次,成功或部分成功133 次,失败100 次,4 次尚在飞行途中,成功率为57.1%。深空探测50 余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第一个高潮期”、“宁静期”、“第二个高潮期”三个阶段。1958 至1976 年是第一次高潮期,以美、苏两国在冷战背景下互相展示意志和能力为特征,18 年间共实施任务166 次任务,虽然失败88 次,但两国空间技术和空间科学能力得到了飞速发展。1977至1993 是深空探测活动的宁静期,美、苏此时都致力于空间科学数据的分析和消化,期间日本和欧空局相继加入深空探测行列。17 年间仅实施23 次探测任务。1994 年开始的第三阶段,以科学探索为主要驱动力,20 年间共实施48 次深空探测任务。不同时期深空探测活动统计如图1 所示。





迄今为止,仅有美国、苏联/俄罗斯、日本、欧空局、中国和印度独立开展了深空探测活动。美国最早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是目前唯一对太阳、七大行星、小天体及太阳系以外宇宙空间开展过探测活动的国家,保持着深空探测的绝对领先地位。苏联/俄罗斯曾发射过多个探测器,但成功率较低,自1996年“火星-96”(Mars 96)任务失败后,至今只于2011 年发射“福布斯-土壤”(Phobos-Grunt)任务,以失败告终。日本虽在行星探测方面受挫,却在小天体探测方面取得较大成功。欧空局发射次数虽少,但全部取得成功或部分成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和印度近几年成功实施了月球环绕探测。世界各国和组织深空探测活动统计如图2 所示。





人类已开展的深空探测探测活动已基本覆盖太阳系各类天体,如月球、太阳、七大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实现了飞越、撞击、环绕、软着陆、巡视、采样返回、载人登陆等多种探测方式。探测的重点集中在月球、火星、金星、太阳以及小天体,探测活动统计如图3 所示。需要指出的是,金星探测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1990 年之后仅欧空局和日本各实施过1 次探测。此外,2000 年以后美国和欧空局相继在日地拉格朗日L2 点或尾随地球的太阳环绕轨道上开始了对太阳系外宇宙的天文观测。





二、人类探月历史:

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深空探测的起点和首选目标,也是目前人类认识最为深入的地外天体。1958 年,人类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仅1 年,就开始了月球的探测步伐。截止目前,世界各国月球探测共117 次,成功62 次,成功率53.0%,其中美国成功实施6 次载人探测,苏联成功实施3 次无人采样返回探测,实现了飞越、环绕、硬着陆、软着陆、采样返回、载人登陆等多种探测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航天技术的发展。近期比较典型的任务是美国2009 年6 月18 日发射的“月球侦查轨道器/月坑观测与探测卫星”(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unar CRater Observation and Sensing
Satellite-LRO/LCROSS)
,LRO 主要任务是全面测量月球周围空间环境,测绘月表地形地貌与资源分布图,为未来无人和载人探测任务寻找可能的着陆点等。LCROSS 在发射后先用约110 天的时间绕地球飞行,然后借助地球引力将其甩向一条撞击月球南极的飞行路线上,之后LCROSS 及其随行的半人马座上面级成功地对月球南极进行了两次撞击,并发现了水冰存在的证据。2011 年9 月9 日美国发射的“重力勘测和内部研究实验室”(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GRAIL)由两颗探测器组成,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内部结构、表面热辐射情况以及绘制精确的月球引力场图等。在成功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后,两颗探测器于2012 年12 月17 日受控撞击月球。2007 年10 月24 日,我国首次成功发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2010 年10 月1 日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首次获得了国际最高7m 分辨率的全月球立体影像,在成功完成月球环绕探测任务后,国际首次从月球轨道出发,飞向150 万公里外的日地拉格朗日L2 点进行了为期10 个月的环绕探测;之后又于2012 年12 月13 日在距地球700 万公里处对4179 号小行星开展了精确飞越交会探测,并首次获得该小行星高分辨率图像;目前嫦娥二号已成为围绕太阳轨道运行的我国首颗人造行星,距地已突破6000 万公里。







《嫦娥三号预计于今年12月2日(星期一)凌晨1点左右发射 》
http://lt.cjdby.net/thread-1692410-1-1.html


三、火星探测历史:

和其他行星比较而言,火星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更为相似,是人类目前认识最深入的类地行星。人类已先后发射40 颗火星探测器,实现了飞越、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在50 余年的火星探测历程中,从探测方式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对火星的初期探测,主要采用飞越、环绕和硬着陆的方式,获得了大量关于火星大气、地形地貌等的科学数据。上世纪90 年代后,以美国为主开展了第二阶段的火星探测任务。在这个时期,美国先后实施了11 次火星任务,8次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和火星表面巡视探测,占据了火星探测的绝对主导地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机遇号”Opportunity)、“勇气号”(Spirit)在火星表面进行了长期巡视探测;“凤凰号”(Phoenix)则成功实现了火星极地软着陆,发现了大量水冰的存在;“火星科学实验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是迄今为止最大最先进的火星着陆探测任务,采用先进的“空中吊车”技术和核电源技术,于2012 年8 月成功着陆火星表面,以调查火星以前或现在维持生命的可能性。此外,欧空局和日本也对火星探测进行了尝。1998 年日本发射的“希望号”(Nazomi)因轨道误差以失败告终。2005 年欧空局发射了“火星快车/猎兔犬2”(Mars Express/Beagle 2)火星探测器,其中火星快车成功进入火星轨道,“猎兔犬2”未能按预期实现着陆。俄罗斯于2011 年发射“福布斯-土壤”(Phobos-Grunt)任务,以失败告终,导致中国“萤火一号”搭载任务失败。印度在2013年11月5日发射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Mom,该任务的主要技术目标是设计并实现发射航天器抵达火星并绕火星飞行9个月。





《中国火星探测器预计2015年12月发射,2016年9月抵达火星,萤火一号任务回顾》
http://lt.cjdby.net/thread-1741811-1-2.html

四、太阳探测历史: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主宰,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巨大,也是深空探测的重点目标。在深空任务中,对太阳的探测,主要采用太阳环绕轨道和日地拉格朗日L1 点观测两种方式,已发射的任务都是由美国主导开展。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射的“先驱者”(Pioneer)系列以及“太阳神”(Helios)1、2 号,主要采用太阳环绕轨道对太阳风及太阳磁场等进行探测。1990 年美国和欧空局合作发射了“尤利西斯”(Ulysses)太阳探测器,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太阳近极轨道(倾角70 度)的探测[5]。此外,在日地拉格朗日L1 点对太阳进行长期观测的主要有“国际日地探险者”(ISEE-3)等5 颗探测器,其中“起源号”(Genesis)探测器成功采集到了太阳风粒子并返回地球。2006 年美国还发射了“日地天文台”(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STEREO)探测器,采用双星对太阳开展立体观测,首次提供了太阳的三维视图。




中国夸父计划
(夸父计划是中国的一个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又称为“空间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探测计划,计划得名于中国神话中的夸父。由于2012年将是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年,2012年至2014年太阳活动将会很强烈,因此夸父计划三颗卫星建议在这个时间内发射,如果按期实施,该计划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系统的日地空间探测计划。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夸父计划将在2014年正式启动。)

夸父三星

五、太阳系其他星体探测:

1、金星探测: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类地行星,其环境恶劣,表面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0 倍,表面温度高达400℃。人类先后对金星进行了40 次探测,成功 19 次,实现了飞越、撞击、环绕和软着陆探测。其中着陆任务主要由苏联实施,但在金星表面工作寿命最长的“金星13 号”(Venera-13)着陆器仅存活了127 分钟。环绕任务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89 年美国发射的“麦哲伦号”(Magellan)金星轨道器,获得了较为完整的金星引力场和地形地貌数据。自1990 年以后,仅有欧空局和日本实施过金星探测。其中欧空局2005 年发射的“金星快车”(Venus Express)成功进入了金星轨道开展探测,日本2010 年发射的“行星C”(Planet-C)因探测器故障未能进入预定的金星椭圆轨道。



2、水星探测:

在八大行星中,水星质量最小,距太阳最近。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开展过探测活动。“水手10 号”(Mariner 10)探测器于1974 年和1975 年对水星进行过飞越探测,获得了水星大气成分、磁场分布等数据。为了进一步认识了解水星的内部结构等,美国2004 年发射了“信使号”(MESSENGER)水星轨道器,飞行约7 年后,于2011 年3 月成功入轨,对水星表面的化学成分、地理环境、磁场等进行探测。



3、巨行星探测: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巨行星探测主要采用飞越探测,少部分实现了环绕探测;由于探测距离遥远,飞行时间长,对探测器的寿命、自主控制及测控通信要求很高;由于距离太阳遥远,一般需要采用核电源。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目前,以美国为主导对木星进行了5 次飞越探测和1 次轨道器探测,另有1 次尚在飞行途中。1989 年美国和西德联合发射了“伽利略”(Galileo)轨道探测器,对木星及其卫星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进行了探测,证实了木卫二、木卫三表面覆盖着冰层。2011 年8 月发射的“朱诺”(Juno)轨道探测器预计2016 年到达木星,之后将对木星大气成分、磁场和重力场等开展至少为期一年的研究。土星是太阳系内第二大行星,美国上世纪70 年代发射的“先驱者10”(Pioneer 10)、“先驱者11”(Pioneer 11)、“旅行者2”(Voyager-2)和“旅行者1”(Voyager-1)等四次任务对土星进行了飞越探测。1997 年美国和欧空局联合发射的“卡西尼/惠更斯”(Cassini/Huygens)探测器首次对土星及其卫星开展了环绕探测。2004 年,卡西尼与惠更斯分离,继续环土星轨道探测,惠更斯则成功着陆在土卫六表面。天王星和海王星仅有“旅行者2”对其进行了飞越探测。



六、小天体及矮行星探测:

一般认为,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体保存着太阳系早期形成的原始信息,可作为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证据。迄今为止主要针对小天体及矮行星的探测任务共实施过12 次,成功8 次,3 次尚在飞行途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是美国2004 年发射的“星尘号”(Stardust)首次实现了彗发物质的取样返回,二是日本2003 年发射的“隼鸟号”(Muses-C)在经历多次故障后,对Itokawa 小行星进行了采样,并于2010 年6 月成功返回地球。此外,美国发射的ISEE-3 太阳探测器、Galileo 木星探测器、Clementine 月球探测器、Cassini/Huygens 土星探测器,苏联发射的Vega 1 和Vega 2 金星探测器均在任务飞行途中或任务结束后对小天体探测进行了尝试。我国的“嫦娥二号”卫星在完成月球探测任务和日地拉格朗日L2 点的拓展任务后,对4179 号小行星(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了飞越探测,使我国成为第四个对小行星开展探测的国家




嫦娥二号成功飞越700万公里外的图塔蒂斯小行星

嫦娥二至今已距地球超过6000万公里

第一部分,太空纽带——航天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历史篇完。

[嫦娥三号任务预热贴]

“嫦娥三号”探月将深及地下百米,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
http://lt.cjdby.net/thread-1748834-1-1.html

嫦娥三号称职的二姐嫦娥二号发射任务摘要
http://lt.cjdby.net/thread-1751146-1-1.html

嫦娥探月的国际合作——深空探测
http://lt.cjdby.net/thread-1751478-1-1.html


一、人类深空探测活动发展历史:

1957 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仅1 年,苏联和美国即竞相发射深空探测器,拉开了人类深空探测的序幕。自1958 年8 月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深空月球探测器“先驱者0 号”(Pioneer 0),至2013 年8 月,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和组织共实施深空探测任务237 次,成功或部分成功133 次,失败100 次,4 次尚在飞行途中,成功率为57.1%。深空探测50 余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第一个高潮期”、“宁静期”、“第二个高潮期”三个阶段。1958 至1976 年是第一次高潮期,以美、苏两国在冷战背景下互相展示意志和能力为特征,18 年间共实施任务166 次任务,虽然失败88 次,但两国空间技术和空间科学能力得到了飞速发展。1977至1993 是深空探测活动的宁静期,美、苏此时都致力于空间科学数据的分析和消化,期间日本和欧空局相继加入深空探测行列。17 年间仅实施23 次探测任务。1994 年开始的第三阶段,以科学探索为主要驱动力,20 年间共实施48 次深空探测任务。不同时期深空探测活动统计如图1 所示。



st1.jpg (58.91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30 15:34 上传



迄今为止,仅有美国、苏联/俄罗斯、日本、欧空局、中国和印度独立开展了深空探测活动。美国最早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是目前唯一对太阳、七大行星、小天体及太阳系以外宇宙空间开展过探测活动的国家,保持着深空探测的绝对领先地位。苏联/俄罗斯曾发射过多个探测器,但成功率较低,自1996年“火星-96”(Mars 96)任务失败后,至今只于2011 年发射“福布斯-土壤”(Phobos-Grunt)任务,以失败告终。日本虽在行星探测方面受挫,却在小天体探测方面取得较大成功。欧空局发射次数虽少,但全部取得成功或部分成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和印度近几年成功实施了月球环绕探测。世界各国和组织深空探测活动统计如图2 所示。



st2.jpg (74.15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30 15:36 上传



人类已开展的深空探测探测活动已基本覆盖太阳系各类天体,如月球、太阳、七大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实现了飞越、撞击、环绕、软着陆、巡视、采样返回、载人登陆等多种探测方式。探测的重点集中在月球、火星、金星、太阳以及小天体,探测活动统计如图3 所示。需要指出的是,金星探测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1990 年之后仅欧空局和日本各实施过1 次探测。此外,2000 年以后美国和欧空局相继在日地拉格朗日L2 点或尾随地球的太阳环绕轨道上开始了对太阳系外宇宙的天文观测。



st3.jpg (50.36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30 15:37 上传



二、人类探月历史:

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深空探测的起点和首选目标,也是目前人类认识最为深入的地外天体。1958 年,人类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仅1 年,就开始了月球的探测步伐。截止目前,世界各国月球探测共117 次,成功62 次,成功率53.0%,其中美国成功实施6 次载人探测,苏联成功实施3 次无人采样返回探测,实现了飞越、环绕、硬着陆、软着陆、采样返回、载人登陆等多种探测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航天技术的发展。近期比较典型的任务是美国2009 年6 月18 日发射的“月球侦查轨道器/月坑观测与探测卫星”(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unar CRater Observation and Sensing
Satellite-LRO/LCROSS)
,LRO 主要任务是全面测量月球周围空间环境,测绘月表地形地貌与资源分布图,为未来无人和载人探测任务寻找可能的着陆点等。LCROSS 在发射后先用约110 天的时间绕地球飞行,然后借助地球引力将其甩向一条撞击月球南极的飞行路线上,之后LCROSS 及其随行的半人马座上面级成功地对月球南极进行了两次撞击,并发现了水冰存在的证据。2011 年9 月9 日美国发射的“重力勘测和内部研究实验室”(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GRAIL)由两颗探测器组成,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内部结构、表面热辐射情况以及绘制精确的月球引力场图等。在成功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后,两颗探测器于2012 年12 月17 日受控撞击月球。2007 年10 月24 日,我国首次成功发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2010 年10 月1 日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首次获得了国际最高7m 分辨率的全月球立体影像,在成功完成月球环绕探测任务后,国际首次从月球轨道出发,飞向150 万公里外的日地拉格朗日L2 点进行了为期10 个月的环绕探测;之后又于2012 年12 月13 日在距地球700 万公里处对4179 号小行星开展了精确飞越交会探测,并首次获得该小行星高分辨率图像;目前嫦娥二号已成为围绕太阳轨道运行的我国首颗人造行星,距地已突破6000 万公里。





654b47dajw1eb28yc1koij20sg1kn4i6.jpg (653.43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30 17:25 上传



《嫦娥三号预计于今年12月2日(星期一)凌晨1点左右发射 》
http://lt.cjdby.net/thread-1692410-1-1.html


三、火星探测历史:

和其他行星比较而言,火星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更为相似,是人类目前认识最深入的类地行星。人类已先后发射40 颗火星探测器,实现了飞越、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在50 余年的火星探测历程中,从探测方式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对火星的初期探测,主要采用飞越、环绕和硬着陆的方式,获得了大量关于火星大气、地形地貌等的科学数据。上世纪90 年代后,以美国为主开展了第二阶段的火星探测任务。在这个时期,美国先后实施了11 次火星任务,8次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和火星表面巡视探测,占据了火星探测的绝对主导地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机遇号”Opportunity)、“勇气号”(Spirit)在火星表面进行了长期巡视探测;“凤凰号”(Phoenix)则成功实现了火星极地软着陆,发现了大量水冰的存在;“火星科学实验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是迄今为止最大最先进的火星着陆探测任务,采用先进的“空中吊车”技术和核电源技术,于2012 年8 月成功着陆火星表面,以调查火星以前或现在维持生命的可能性。此外,欧空局和日本也对火星探测进行了尝。1998 年日本发射的“希望号”(Nazomi)因轨道误差以失败告终。2005 年欧空局发射了“火星快车/猎兔犬2”(Mars Express/Beagle 2)火星探测器,其中火星快车成功进入火星轨道,“猎兔犬2”未能按预期实现着陆。俄罗斯于2011 年发射“福布斯-土壤”(Phobos-Grunt)任务,以失败告终,导致中国“萤火一号”搭载任务失败。印度在2013年11月5日发射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Mom,该任务的主要技术目标是设计并实现发射航天器抵达火星并绕火星飞行9个月。





《中国火星探测器预计2015年12月发射,2016年9月抵达火星,萤火一号任务回顾》
http://lt.cjdby.net/thread-1741811-1-2.html

四、太阳探测历史: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主宰,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巨大,也是深空探测的重点目标。在深空任务中,对太阳的探测,主要采用太阳环绕轨道和日地拉格朗日L1 点观测两种方式,已发射的任务都是由美国主导开展。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射的“先驱者”(Pioneer)系列以及“太阳神”(Helios)1、2 号,主要采用太阳环绕轨道对太阳风及太阳磁场等进行探测。1990 年美国和欧空局合作发射了“尤利西斯”(Ulysses)太阳探测器,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太阳近极轨道(倾角70 度)的探测[5]。此外,在日地拉格朗日L1 点对太阳进行长期观测的主要有“国际日地探险者”(ISEE-3)等5 颗探测器,其中“起源号”(Genesis)探测器成功采集到了太阳风粒子并返回地球。2006 年美国还发射了“日地天文台”(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STEREO)探测器,采用双星对太阳开展立体观测,首次提供了太阳的三维视图。



ac6eddc451da81cb7aed27c65266d0160824ab18972b198d.jpg (64.49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30 17:30 上传


中国夸父计划
(夸父计划是中国的一个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又称为“空间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探测计划,计划得名于中国神话中的夸父。由于2012年将是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年,2012年至2014年太阳活动将会很强烈,因此夸父计划三颗卫星建议在这个时间内发射,如果按期实施,该计划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系统的日地空间探测计划。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夸父计划将在2014年正式启动。)

71cf3bc79f3df8dc459993b2cd11728b4610b912c8fc7050.jpg (140.59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30 17:30 上传


夸父三星

五、太阳系其他星体探测:

1、金星探测: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类地行星,其环境恶劣,表面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0 倍,表面温度高达400℃。人类先后对金星进行了40 次探测,成功 19 次,实现了飞越、撞击、环绕和软着陆探测。其中着陆任务主要由苏联实施,但在金星表面工作寿命最长的“金星13 号”(Venera-13)着陆器仅存活了127 分钟。环绕任务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89 年美国发射的“麦哲伦号”(Magellan)金星轨道器,获得了较为完整的金星引力场和地形地貌数据。自1990 年以后,仅有欧空局和日本实施过金星探测。其中欧空局2005 年发射的“金星快车”(Venus Express)成功进入了金星轨道开展探测,日本2010 年发射的“行星C”(Planet-C)因探测器故障未能进入预定的金星椭圆轨道。



2、水星探测:

在八大行星中,水星质量最小,距太阳最近。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开展过探测活动。“水手10 号”(Mariner 10)探测器于1974 年和1975 年对水星进行过飞越探测,获得了水星大气成分、磁场分布等数据。为了进一步认识了解水星的内部结构等,美国2004 年发射了“信使号”(MESSENGER)水星轨道器,飞行约7 年后,于2011 年3 月成功入轨,对水星表面的化学成分、地理环境、磁场等进行探测。



3、巨行星探测: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巨行星探测主要采用飞越探测,少部分实现了环绕探测;由于探测距离遥远,飞行时间长,对探测器的寿命、自主控制及测控通信要求很高;由于距离太阳遥远,一般需要采用核电源。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目前,以美国为主导对木星进行了5 次飞越探测和1 次轨道器探测,另有1 次尚在飞行途中。1989 年美国和西德联合发射了“伽利略”(Galileo)轨道探测器,对木星及其卫星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进行了探测,证实了木卫二、木卫三表面覆盖着冰层。2011 年8 月发射的“朱诺”(Juno)轨道探测器预计2016 年到达木星,之后将对木星大气成分、磁场和重力场等开展至少为期一年的研究。土星是太阳系内第二大行星,美国上世纪70 年代发射的“先驱者10”(Pioneer 10)、“先驱者11”(Pioneer 11)、“旅行者2”(Voyager-2)和“旅行者1”(Voyager-1)等四次任务对土星进行了飞越探测。1997 年美国和欧空局联合发射的“卡西尼/惠更斯”(Cassini/Huygens)探测器首次对土星及其卫星开展了环绕探测。2004 年,卡西尼与惠更斯分离,继续环土星轨道探测,惠更斯则成功着陆在土卫六表面。天王星和海王星仅有“旅行者2”对其进行了飞越探测。



六、小天体及矮行星探测:

一般认为,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体保存着太阳系早期形成的原始信息,可作为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证据。迄今为止主要针对小天体及矮行星的探测任务共实施过12 次,成功8 次,3 次尚在飞行途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是美国2004 年发射的“星尘号”(Stardust)首次实现了彗发物质的取样返回,二是日本2003 年发射的“隼鸟号”(Muses-C)在经历多次故障后,对Itokawa 小行星进行了采样,并于2010 年6 月成功返回地球。此外,美国发射的ISEE-3 太阳探测器、Galileo 木星探测器、Clementine 月球探测器、Cassini/Huygens 土星探测器,苏联发射的Vega 1 和Vega 2 金星探测器均在任务飞行途中或任务结束后对小天体探测进行了尝试。我国的“嫦娥二号”卫星在完成月球探测任务和日地拉格朗日L2 点的拓展任务后,对4179 号小行星(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了飞越探测,使我国成为第四个对小行星开展探测的国家




嫦娥二号成功飞越700万公里外的图塔蒂斯小行星

嫦娥二至今已距地球超过6000万公里

第一部分,太空纽带——航天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历史篇完。

[嫦娥三号任务预热贴]

“嫦娥三号”探月将深及地下百米,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
http://lt.cjdby.net/thread-1748834-1-1.html

嫦娥三号称职的二姐嫦娥二号发射任务摘要
http://lt.cjdby.net/thread-1751146-1-1.html

嫦娥探月的国际合作——深空探测
http://lt.cjdby.net/thread-1751478-1-1.html
学习中,好文收藏了
资料详实,难得好帖,支持!
天之文网那个上海天文学家说的嫦3发射时间很准,那时刚装好上海那个65米的射电望远镜
看完后,我沉默了。中国涉及的领域还很少,9大行星和太阳我们都没探测过,我们只探测过月球。日本和欧洲都探测过其它行星。
希望中国稳扎稳打,拿下月球,进军太阳系,涉足银河,甚至河外星系。
我总觉得一旦航天有突破之后会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我们可能需要100年征服月球,但是征服太阳系可能不需要100年,最多300年内能够征服太阳系,千年以后我们回望地球,如此狭小的星球竟能孕育如此强大的星际文明!
话说回来,地火距离近时不过几千万公里,CE-2有没有戏正好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