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妹登月预热贴]“嫦娥三号”探月将深及地下百米,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34:08


http://news.sina.com.cn/c/2013-11-26/091028812936.shtml

【“嫦娥三号”将于12月上旬择机发射】
记者今天从国防科工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肩负“落月”重担的“嫦娥三号”任务计划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目前,运载火箭和探测器已转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我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定名为“玉兔号”。



11月26日上午9时,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召开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新闻发布会,介绍“嫦娥三号”任务相关情况。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介绍,如果气象等条件具备,肩负“落月”重任的“嫦娥三号”,将于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宣布,我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全球征名活动结束,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

“嫦娥三号”已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探月工程有关情况。他说,肩负“落月”重任的“嫦娥三号”已完成各项研制和试验,运载火箭和探测器已转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如果气象等条件具备,将于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

吴志坚说,探月工程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和平探索、开发、利用空间的又一重大航天活动。

据了解,我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在轨有效探测16个月,于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实现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全月图。

吴志坚介绍,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3次任务。先导星“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获得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图,同时为“嫦娥三号”任务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并对预选的落月区域进行了重点探测。在实现既定工程目标和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后,开展了日地拉格朗日2点环绕探测,并在距地球700万公里处实现了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飞越交会探测。目前,“嫦娥二号”卫星飞离地球已突破6000万公里,正奔向更远的深空。“嫦娥四号”任务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

网友提交20万个名字,65万网友“玉兔号”投票


发布会现场,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宣布,我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全球征名活动结束,月球车命名“玉兔号”。10天共收到有效投票3445248张,其中“玉兔号”,649956张,得票第一。

李本正说,“嫦娥三号”征名活动牵动了全球华人的心。自9月25日召开征名活动新闻发布会开始,至10月25日征名提交截止,腾讯网收到征名作品146898件;新华网收到征名作品46189件。两个网站合计,共收到征名作品193087件,除去重复名称外,共收到提交名称53091个。这些名称饱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饱含着中国航天的丰富情感;饱含着全球华人的美好希望。两个网站关注征名活动、浏览网页、发微博和评论,合计约2580多万人次。

广大民众不仅通过网页提交征名作品,还有很多人通过书信、电话、传真和Email等方式,积极为月球车征名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他们中,有在校学生,有退休老人,有工人,有农民,有科技工作者,有解放军指战员,还有旅居海外的华人。

李本正说,对征集的53091个名称,组织了由科技专家和文化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分别进行了入围初评、网上投票和终审评审。通过入围评审,选出了10个入围名称,提交新华网进行网上投票评议;10天共收到有效投票3445248张,其中“玉兔号”,649956张,得票第一。又经过终审评审,评委投票与公众投票的结果加权计算,最后经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批准,我国第一辆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

李本正说,“玉兔号”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反映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宗旨。传说中,当年“嫦娥”怀抱玉兔奔月,玉兔善良、纯洁、敏捷的形象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

继成功实施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任务之后,我国将于今年12月初,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并拟开展嫦娥三号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9月25日,嫦娥三号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图为发布会现场摆放的月球车模型。新华网 陈竞超 摄

“嫦娥三号”的三大工程目标和三类探测任务


吴志坚介绍,“嫦娥三号”任务作为探月工程二期主任务,将完成三大工程目标和三类科学探测任务。

三大工程目标包括:一是突破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二是研制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面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三类科学探测任务:一是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二是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三是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月球车80%技术和产品为全球新研发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介绍, “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面临七大技术难点。

李本正说,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核印度各1次。以上共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嫦娥三号”任务肩负着我国首次软着陆月球和月面巡视勘察的重担。目前,全球仅有美国、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苏联开展了2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任务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难度大、实施风险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七大难点,包括地面试验验证,多窗口、宽窄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等。仅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为例,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也叫月球车)组成,80%以上的技术和产品为全球新研发。

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丰硕科学成果


据介绍,通过“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两次任务,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嫦娥一号”任务获得了120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三维月球地形图等成果,并获得了大量原始科学数据。为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推动月球探测科学研究,成立了“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委员会”,调动包括港澳在内的全社会科研力量进行科研攻关,编制了我国首幅月球虹湾区域的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首次获得了白天和黑夜的全月球微波图像,提出了月球岩浆洋结晶年龄为39.2亿年和月球东海盆地倾斜撞击成因的新观点。这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嫦娥二号”任务获得了7米分辨率月球三维影像,制作完成了优于1.5米分辨率的虹湾区域影像图,在澄海对峙区发现了月表剩磁所引起的微磁层的存在,进一步测量了月面化学元素,初步对铀、钾、钍、镁、铝、硅、钙等元素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全月球亮温温度分布和月壤特征,完成了四大科学目标。在拓展任务中,完成了对日地拉格朗日2点附近的空间环境探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飞越交会探测。

“嫦娥二号”深空突破6000万公里 再次刷新“中国高度”


吴志坚介绍,目前,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6000万公里,再次刷新“中国高度”。卫星状态良好,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

“嫦娥二号”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2010年10月1日发射,已经超期服役2年多。自2012年12月13日飞越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成功实施再拓展试验以来,“嫦娥二号”进行着中国航天器飞行距离最远的一次“太空长征”,不断刷新“中国高度”:星地距离2013年1月5日突破1000万公里,2月28日2000万公里,4月11日3000万公里,5月24日4000万公里,7月14日突破5000万公里,目前已突破6000万公里。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计算,预计“嫦娥二号”最远将飞行到距地球约3亿公里处。

“嫦娥二号”工程的实施创造了中国航天领域多项“世界第一”:首次获得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首次从月球轨道出发飞赴日地拉格朗日L2点进行科学探测,首次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近距离交会探测并获得10米分辨率的小行星图像。


≈≈≈≈≈≈≈≈≈≈≈≈≈≈≈≈≈≈≈≈≈≈≈≈≈≈≈≈≈≈≈≈≈≈≈≈≈≈≈≈≈≈≈≈≈≈≈≈≈≈≈≈≈≈≈≈≈≈≈≈≈≈≈≈≈≈≈≈≈≈≈≈≈≈≈≈≈≈≈≈≈≈≈≈≈≈≈≈≈≈≈≈≈≈≈≈≈≈≈≈≈≈≈≈≈≈≈≈≈≈≈≈≈≈≈≈

http://news.sina.com.cn/c/2013-11-26/031928808882.shtml

“嫦娥三号”探月将深及地下百米



嫦娥三号出征在即。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昨天在新华网访谈中表示,嫦娥三号的任务是局部精细探测,虽然探测范围还没有北京市海淀区大,但要仔细了解“当地”情况,为今后把中国航天员送上月球奠定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昨天介绍,嫦娥三号要在月球上“观天,看地、探月”,有几件是世界上别人没有做过的。


  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三号携带了两样特殊的东西:一台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将进行世界上首次用月基天文望远镜观测天文;一台极紫外的望远镜或者照相机,观测地球等离子体层的密度、结构变化,反映地球空间大范围的环境变化,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做。

  欧阳自远提到,世界上已有的月球探测器要么是单个着陆器,要么是单个月球车,嫦娥三号把着陆器和月球车两个探测器结合起来共同联合探测,也是其一个特点。

  “嫦娥三号是一件很关键的事情”,欧阳自远介绍,作为中国无人探月的第二步,嫦娥三号要落在月球的一个地方,仔细去了解当地的情况,着陆器只能在那儿不能动,一个月球车再走也走不了多远,因此探测范围不大,还没有北京市海淀区大,目标是局部的精细探测。

  为此,月球车上装了测月球土壤成分和测土壤各种矿物组成的仪器,全部探测数据直接发回地球,车底下还装了雷达,“一边走就等于把地下切开一刀看里面,这个土壤有哪几层,土壤里有没有大石块或是什么结构,同时还可以测地下100米深次表层的结构。”欧阳自远说,这也是世界上别人没有干过的。

(原标题:“嫦娥三号”探月将深及地下百米)

≈≈≈≈≈≈≈≈≈≈≈≈≈≈≈≈≈≈≈≈≈≈≈≈≈≈≈≈≈≈≈≈≈≈≈≈≈≈≈≈≈≈≈≈≈≈≈≈≈≈≈≈≈≈≈≈≈≈≈≈≈≈≈≈≈≈≈≈≈≈≈≈≈≈≈≈≈≈≈≈≈≈≈≈≈≈≈≈≈≈≈≈≈≈≈≈≈≈≈≈≈≈≈≈≈≈≈≈≈≈≈≈≈≈≈≈

嫦娥三号月球车可自主导航 根据拍照情况选路走

http://news.sina.com.cn/c/2013-11-25/095928803025.shtml

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为什么要登陆月球?在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即将发射之际,新华网邀请到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做客新华访谈,解答广大网友和青少年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


  在谈到“嫦娥三号”月球车的特点时,欧阳自远院士介绍,月球车是我国最高智能机器人,集中了机器人的很多优势。月球车能完全自主导航,在月亮上可以根据照相机拍到的四周情况,自己决定该走哪条路、怎么走;可以自主避障,前面有大石头挡住了,过不去了,知道怎么避开这个障碍;还可以自动上坡下坡,能够走它就走,走不过去就绕着走,它挺聪明的。

  另外,月球车可以指挥身上的仪器,到了一个地方停下来,然后指挥身上的仪器探测月球。在月球车上有一台测土壤成分的仪器,叫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还有一台仪器用于测定月球土壤的各种矿物组成,叫红外光谱议,探测到的数据由月球车直接发回地球。

  欧阳自远介绍,月球车下装了一台雷达,可主动发射雷达波来探测二三十米厚的土壤、结构变化,同时还可以测地下100米深次表层的结构,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干过的。

  “它一边走一边干活,把所有的结果告诉人类,这也是‘嫦娥三号’在科学上的亮点,是很有意义的。”欧阳自远说。

≈≈≈≈≈≈≈≈≈≈≈≈≈≈≈≈≈≈≈≈≈≈≈≈≈≈≈≈≈≈≈≈≈≈≈≈≈≈≈≈≈≈≈≈≈≈≈≈≈≈≈≈≈≈≈≈≈≈≈≈≈≈≈≈≈≈≈≈≈≈≈≈≈≈≈≈≈≈≈≈≈≈≈≈≈≈≈≈≈≈≈≈≈≈≈≈≈≈≈≈≈≈≈≈≈≈≈≈≈≈≈≈≈≈≈≈≈

实拍嫦娥三号任务运载火箭运抵西昌



≈≈≈≈≈≈≈≈≈≈≈≈≈≈≈≈≈≈≈≈≈≈≈≈≈≈≈≈≈≈≈≈≈≈≈≈≈≈≈≈≈≈≈≈≈≈≈≈≈≈≈≈≈≈≈≈≈≈≈≈≈≈≈≈≈≈≈≈≈≈≈≈≈≈≈≈≈≈≈≈≈≈≈≈≈≈≈≈≈≈≈≈≈≈≈≈≈≈≈≈≈≈≈≈≈≈≈≈≈≈≈≈≈≈≈≈≈

嫦娥三号探测器将采用核动力推进 技术不逊美国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1-14/1214749566.html

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在即,为了能够在月球上过夜;嫦娥三号需要长时间经受严寒带来的极大挑战。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国嫦娥三号,将携带核能电池(是一种核动力装置)飞天。如能成功,就将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核动力应用于太空探测的国家。

  那么,什么是核能电池?其作用是什么?世界上,对核电池研究、使用情况如何?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为什么需要安装核电池?      

  核能不仅是核裂变产生的,核衰变也产生核能

  提起核能、核动力,人们也许马上连想起核电站、核潜艇;马上与核反应堆等“大家伙”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目前广泛采用核动力是利用可控核裂变反应来获取能量,从而得到动力,热量和电能。利用可控核裂变反应来获取能量的原理是:当裂变材料(例如铀-235)在受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发生核裂变时,核能就会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出来,这些热量会被用来驱动蒸汽机,直接提供动力,也可以连接发电机来产生电能。核能每年为人类提供所需能量的7%,或所需电能中的15.7%。

  但是核能、核动力不仅是靠核反应堆进行的核裂变反应产生能量这一种。核衰变反应也能放出的能量。核电池就是基于核衰变反应做成的。核衰变反应远不如裂变那么剧烈(不加控制的裂变就是核爆炸),释放能量也远不如裂变那么巨大。但衰变释放的能量也不容忽视。如钚238衰变时,表面温度可以达到五六百摄氏度,足以让钚金属块呈现出炽热的红色。

  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中,抢险人员之所以要迅速重建被破坏的堆芯冷却系统,就是为了导出核燃料衰变产生的热量。否则,高温会熔解金属保护壳,导致严重核泄漏。   

  什么是核电池

  核电池(又称原子能电池或放射性同位素发电装置)是指那些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力的装置。核电池也叫同位素电池。(注:同位素是指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如氕与氘互为同位素。核素是指具有一定质子数的原子,是一种具体的原子,如氕或氘就是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理,同位素电池,就是利用同位素材料衰变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放出的热量,进行热电转化。其装置名称RTG(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是“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这个词的缩写。

  核电池是通过半导体换能器,将鈈238、鈾238(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中,释放出射线(放出载能粒子α、β和γ粒子射线)的热能,转变为电能。目前,核电池已成功地用作航天器的电源。(还用于医学心脏起搏器和一些特殊的军事用途方面)。2012年8月7日,美国发射的好奇号火星车,顺利抵达火星,其所用的核电池寿命长达14年。

  核电池的类型和属性

  按提供的电压的高低,核电池可分为高压型(几百至几千V)和低压型(几十mV—1V 左右)两类;按能量转换机制,它可分为九类之多(直接转换式和间接转换式。更具体地讲,包括直接充电式核电池、气体电离式核电池、辐射伏特效应能量转换核电池、荧光体光电式核电池、热致光电式核电池、温差式核电池、热离子发射式核电池、电磁辐射能量转换核电池和热机转换核电池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温差式核电池和热机转换核电池。核电池取得实质性进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寿命长的特点,而且其能量大小、速度不受外界环境的温度、化学反应、压力、电磁场等影响,因此,它可以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和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据了解,当放射性物质衰变时,能够释放出带电粒子,如果正确利用的话,能够产生电流。核电池有其稳定程度。通常不稳定(即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会发生衰变现象,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后可变得较为稳定。核电池正是利用放射性物质衰变会释放出能量的原理所制成的,此前已经有核电池应用于军事或者航空航天领域,但是电池体积往往很大。 过去在电池的研发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关之一,就是为了提高性能,电池大小往往比产品本身还大。

  由美国密苏里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权载完(音译)率领的研究组曾成功为“核电池”瘦身,所研发出的“核电池”体积小但电力强。他们做出的核电池大小只是略大于1美分硬币(直径1.95厘米,厚1.55毫米),但其输出能量远比一般化学电池为高,发出的电力高达普通化学电池的100万倍。

  核电池的另一诱人之处是,核电池比起一般电池有很长的寿命,提供电能的同位素工作时间非常长,甚至可能达到5000年。在不久的将来,只需要一个硬币大小的核电池,就可以让你的手机不充电使用5000年。

  在航天领域,在航天器上,核能往往就是以这种种“微型电池化”的方式被利用的。尤其在外太空行星探测领域中,由于空间探测器远离太阳,难以利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必须采用核电源。所以,核动力卫星在外行星探测中占据重要位置。

  美国航天器使用核电池的历史

  从上世纪中叶起,美国在 “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木星和土星探测器中,都使用了同位素温差发电器作为电源。就是因为采用核电源,美国“旅行者1号”行星探测器,才创造了世界卫星远航史上的辉煌纪录。目前它是离地球最远(飞行约近200亿公里)和飞行速度最快的人造卫星。它用了36年的时间,飞行到了太阳系的边缘。

  以钚238放射性同位素作热源的同位素温差发电器,曾用于美国“子午仪”号导航卫星(低轨道导航卫星系列。又称海军导航卫星系统,英文缩写为NNSS。主要功用是:为核潜艇和各类海面舰船等提供高精度断续的二维定位,用于海上石油勘探和海洋调查定位、陆地用户定位和大地测量等。从1960年4月到80年代初共发射30多颗。美国在1964年4月发射“子午仪”号导航卫星时,因发射失败卫星所携带的放射性同位素源被烧毁,钚238散布在大气层中并扩散至全球。后来改用特种石墨作同位素源外壳,以防烧毁。)、“林肯”号试验卫星(早在1965年,美国林肯号试验卫星上便使用钚 238放射性同位素作热源的同位素温差发电器)和“雨云”号卫星(是美国第二代试验气象卫星系列。从1964年8月到1978年10月共发射了7颗。雨云号卫星的任务是试验新的气象观测仪器和探测方法。美国在1965年发射的一颗军用卫星中,用反应堆温差发电器作为电源。但由于电源调节器出现故障仅工作43天。1968年5月“雨云”号气象卫星发射失败时,核电源落入圣巴巴拉海峡,后被打捞上来。)。

  前苏联航天器使用核电池的情况

  另据了解,前苏联在1967~1982年期间,共发射了24颗核动力卫星,都属于海洋监视卫星。卫星带有以浓缩铀235为燃料的热离子反应堆,核能功率为5~10千瓦。不过核动力并不是用来驱动卫星,只是利用放射性元素衰变时放出的热量,通过热电偶产生电能给卫星上的设备供电。这些核动力卫星,多在200多公里的低轨道上工作,完成任务后核反应堆舱段与卫星体分离,并将小型火箭推到大约1000公里的轨道,可运行600年。

  1978年1月24日,苏联“宇宙”954号核动力卫星发生故障,核反应堆舱段未能升高而自然陨落,未燃尽的带有放射性的卫星碎片散落在加拿大境内,造成严重污染。1983年1月“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发生类似故障,核反应堆舱段在南大西洋上空再入大气层时完全烧毁。

  随着后来美苏太空竞赛的冷却,人类探索深空的脚步放缓。由于在近地轨道,核电池的性价比不及太阳能电池,此外,目前全球钚238主要产自俄罗斯,燃料来源的局限也拖累了核电池的发展、应用。

  美国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

  但是,近年来,由于深空探测在航天大国的发展,核电池使用见多。比如美国宇航局的好奇(Curiosity)号火星探测器(“火星科学实验室”),它是一个受地面遥控的,有汽车大小的美国第四个火星探测器,也是人类建造的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上,就搭载了六轮自重900千克的火星车,而火星车核动力装置。是一个重约45公斤,含4.8千克的钚-238,发电功率140瓦的核电池,至少可以保证对“好奇号”进行14年的核能系统。在这里,核能是以 “微型化”的方式被利用的。

  登陆火星的“好奇号”探测器,此刻正在遥远的红色土地上进行探测。对“非专业航天爱好者”来说,要从外形上区分“好奇号”和它的前辈、比如“勇气号”“机遇号”,其实远比想象来得简单:“好奇号”身上,那对早已被视为太空飞行器标志的“翅膀”:太阳能电池翼片消失了。收起惯常的“翅膀”,正是为了飞得更远。而且,随着人类不断走向深空,航天器对核能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大。

  中国在自主研发的核电池上迈出大步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都是28天,所以“月球夜”会长达14天(月球日即白昼也有14天)。由于月球昼夜要半个月交替一次,温差高达300℃,那里是零下150度到180度,太冷了,月球车上的所有的仪器全部要冻坏。普通电池无法应对。现在所使用的各种高级的蓄电池,什么锂电池、氢电池,各种各样的电池对我们来说都没有用。长时间经受极大温差对我国月球探测器是个极大挑战。迫使我们一定要想出新的办法,于是我们国家自己研制了原子能的电池,欧阳自远院士说,我国的月球车实际上在同时使用太阳能和核能作为能源。黑暗中的月面,温度骤降到零下100多摄氏度,为防止车载仪器被冻坏,休眠中的月球车就得靠核电池的能量来保温,并维持与地面的通讯。而一旦新一个白昼来临,太阳能电池就能重新驱动月球车工作。

  中国第一块放射性同位素电池于1971年3月12日诞生于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以钋210为燃料,输出电功率为1.4瓦,热功率35.5瓦,并进行了模拟太空应用的地面试验。随着我国核电站数量的增加,由乏燃料后处理提取的镎237原料的逐渐积累,为后来开发钚238电池,提供了物质基础。

  据欧阳自远院士介绍,近年来,我国在自主研发的核电池上迈出了大步。我国月球车搭载的核电池,是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发的。

  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该院官方网站上,可以得知,从2004年开始,该院正式启动航天用同位素电池的研发;到2006年,研制出我国第一颗钚238同位素电池;2008年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这颗电池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核电源系统研究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核电池的用武之地不仅仅局限于太空。在高山、深海、南北极乃至人体中到处可以找到它的影踪。心脏起搏器用的核电池重量仅40克,体积很小,寿命可达十年。病人免除了经常做开胸手术的痛苦。在极地、海岛、高山、沙漠、深海等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是RTG的大显身手之地。自动无人气象站、浮标和灯塔、地震观察站、飞机导航信标、微波通讯中继站、海底电缆中继站等都可以使用免维护、长寿命的RTG供电。

  据原子能院的官网文章介绍,第一颗“国产”同位素电池的各项指标均超过了预期要求,研制全过程安全无误,功率为百毫瓦级。这将保证中国首次将核能用于航天器。据悉,为了保证着陆器的能源供应,嫦娥三号就是使用了这种原子能电池(RTG同位素电池)。

  我国首次实用核电池将随“嫦娥三号”软着陆月球,并用于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上。这种原子能电池可以连续工作30年。有了它,再不怕月球晚上温度骤降到零下150度到180度。完全可以确保探测器上仪器不至于被冻坏。为防止车载仪器被冻坏,夜间休眠中的月球车可以靠核电池放出来的热量保温。而一旦新一个白昼来临,太阳能电池就能替代核电池,重新驱动月球车工作。

  对嫦娥三号来说,核电池中的钚金属块238它相当于一个热源。这一热源对将在月球环境下生存的嫦娥三号的保温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释放出的热量及经过温差热电转换器的转换形成的电流,充分满足了嫦娥三号的能量需求。它的能力虽不足以让火箭升空,却可以用于小规模供电,支持嫦娥三号所带月球车低速移动;支持嫦娥三号所带设备正常工作;支持嫦娥三号与地球之间的通讯。

  嫦娥三号比起好奇号,并不逊色!   

  嫦娥三号比起好奇号,并不逊色!主要是从下面几点比较:

  第一、嫦娥三号与好奇号都采用的核动力,虽然不知道好奇号是直接采用核动力转变成动能还是怎么的,但嫦娥三号采用的核动力电池,是目前核动力小型化的最高的成果。对比好奇号绝对不会逊色,而且嫦娥三号比好奇号体积小,动力装置可能也会更小。核能装置的对比无非就是看小型化程度。

  第二、好奇号要能对抗登陆火星瞬间产生的高温,但嫦娥三号却要对抗月球表面几百摄氏度的温差。相比,嫦娥更了不起。对抗高温,对所有发射火箭的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而且好奇号登陆火星时承受的温度相对不算高,飞船返回地球的温度比登陆火星时高的多。嫦娥却是非常了不起,对抗温差300摄氏度,对抗低温零下一百多摄氏度,这是中国的首创。

  第三、嫦娥三号与好奇号降落方式都是软着陆,都是采用火箭发动机反推。这里不得不说美国对好奇号的机构设计更好,因为好奇号更重一些,而且火星的引力更大一些。不过这是反推火箭的问题。而且火箭的推力大小并不是大不了的问题,我们也能做的出来。

  第四、是登陆星球不同,其实登陆月球和登陆火星的难度差别不大,对火箭的大小要求不高。只要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挣脱地球的束缚,然后关闭发动机,同时保持匀速飞行,都会实现。其实,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火箭中国早就有了。至于降落地点,对于好奇号、嫦娥三号来说,都是预先选好的,在火星还是在月球降落区别不大,都是地面人为遥控(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深空站、网。)。距离也不是问题了(嫦娥二号飞行距离已超过了去火星的路程)。

  第五、据欧阳自远院士说,无论是美国的“好奇号”,还是中国的月球车,核电池中使用的燃料都是钚238。钚238的半衰期有80多年。这个时间足够长,使钚238能够支撑电池持续工作几十年。

  虽然“国产”同位素电池的功率与“好奇号”电池的140瓦左右的功率还有距离,但只要研发成功第一颗国产同位素电池,就突破了同位素发电的主要技术难点。今后,如果要做大功率的,只需相应地增加核燃料钚238的使用量。

  所以,嫦娥三号比起好奇号,应该不逊色!

  核动力卫星用的核电源有两类

  核动力卫星是使用核电源的人造卫星。由于核电源工作寿命长,性能可靠,能提供较大的功率。所以它与太阳电池电源相比,适应环境能力强;由于在卫星外部没有伸展开的大面积太阳电池翼,在低轨道飞行时大气阻力较小。在空间战中使用核电源能提高卫星的生存能力。所以,核电源适用于某些军用卫星和行星探测器。但是由于卫星坠毁时会对大气和地球造成污染,所以核电源的使用受到安全上的限制。

  卫星用的核电源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和核反应堆电源。前者功率较小,为几十至几百瓦;后者功率较大,可达数千瓦至数十千瓦。据悉我国正在研制,并准备发射装载空间反应堆的核动力卫星。可能于2015年左右完成核动力卫星的地面试验,2020年,这种卫星的设计方案可基本确定,2025年中国将发射首颗由空间核反应堆提供动力的卫星,并进行在轨试验。


  我国航天器采用核电池意义重大

  在我国未来的深空探测计划中,比如火星、金星探测中,核电池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核电池意义更是重大。在深空中,飞船能依靠的只有太阳能与核能。而且,随着飞船距离太阳越来越远,所受阳光照射越是微弱,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能力就越低,就更需要应用核电源。以保证飞行器的能量供应

  核电池不仅不受光照影响,而且对其他恶劣的外部环境,比如真空、极冷、极热、宇宙辐射等均不理会;核电池让飞行器对恶劣环境基本起到“免疫”作用。

  此外核电源寿命长(工作时间长),性能可靠,能提供较大的功率。优点很多,应用前景广阔。

  事实上,将于今年12月初,随“嫦娥三号”登月的我国首辆装载核动力装置的月球车如能顺利运行,将标志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实现将核动力应用于太空探测的国家。

≈≈≈≈≈≈≈≈≈≈≈≈≈≈≈≈≈≈≈≈≈≈≈≈≈≈≈≈≈≈≈≈≈≈≈≈≈≈≈≈≈≈≈≈≈≈≈≈≈≈≈≈≈≈≈≈≈≈≈≈≈≈≈≈≈≈≈≈≈≈≈≈≈≈≈≈≈≈≈≈≈≈≈≈≈≈≈≈≈≈≈≈≈≈≈≈≈≈≈≈≈≈≈≈≈≈≈≈≈≈≈≈≈≈≈≈

院士:嫦娥五号落月返回时将停靠中国空间站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0-30/0800746950.html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昨日在汉透露,探月工程第三步“回”的路线已明确,这项任务将由嫦娥五号完成。

  欧阳自远昨日做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弘毅堂,进行航天科普演讲。

  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欧阳自远说,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承担第一步“绕”的任务。两颗卫星在月球上空的轨道进行绕月飞行,距离月球表面最近时仅15公里。它们携带的照相机拍摄下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它们的辛勤工作下,我们获得了月球上‘虹湾’地区的立体图像,分辨率达到了约1米。这片地势相对平缓的区域正是嫦娥三号即将降落的地方”。

  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三号上携带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它能帮助人类首次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由于月球上没有地球上的地磁、大气等干扰,科学家们对观测结果十分期待。据了解,嫦娥三号“落月”时将携带一面五星红旗。

  “回”是我国探月工程的最后一步。欧阳自远说,由于无法携带过多燃料,承担这项任务的嫦娥五号预计将在2017年发射。登月取到样本后,它要先飞到我国在太空中建立的空间站,中转后才能回“家”。

  据介绍,无人月球探测计划的实施,将为我国载人登月打下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

  绕

  2007年起,嫦娥一号、二号卫星实施中国人的绕月探测,此为一期工程

  落

  嫦娥三号、四号卫星陆续出发,2013年后实现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此为二期工程

  回

  2020年前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关键样品返回地球,此为三期工程。

  其人其事>>>

  针对不同人群普及探月工程

  院士制作28种版本演讲稿

  昨日获悉,作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年近八旬的欧阳自远院士制作28种版本,向不同的人普及探月工程。


  作为地大校友,欧阳自远多次来汉演讲。昨日,他在演讲中透露,我国在启动探月工程之初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有人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地面上的事情都做不完,等国家强盛了再探月也不迟。还有人认为,美国和前苏联已经进行了大量探测,中国没有必要再搞月球探测;而且,中国工业基础、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科学队伍比较落后,经济承受能力差,不宜兴师动众……

  欧阳自远认为,这些质疑表明,各层次的人不了解月球,不理解这项事业的重大意义。“作为院士,我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科普解释工作,让公众在了解的基础上自己做出判断”。

  为此,他制作了28种版本的演讲稿,分别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公务员、院士等群体做科普。他曾把针对高中生的演讲稿用于给院士做讲座。被告知深入浅出、讲得很好,这让他很高兴。近年来,他频繁进入各种公开场合演讲。“只要有机会,我也在港澳台地区讲一讲。我要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发展太空计划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

  出生于1935年的欧阳自远被誉为“嫦娥之父”。2010年10月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目前仍在太空飞行。欧阳自远昨日在现场深情地说,嫦娥二号已飞离地球6500万公里,尽管超期服役仍在不断完成探索任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









中国遥感成像探测技术获突破 将应用于嫦娥3号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2-27/1406716909.html

记者今日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王建宇领衔完成的“多维精细超光谱遥感成像探测技术”将应用在探月工程嫦娥三号月球车上,这表明我国遥感成像探测技术获重要突破。


  据介绍,该成果已先后应用在载人航天目标飞行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基础建设中,引领了我国航空遥感系统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的发展。

  光学遥感成像是当前航空航天遥感和测绘领域最主要的技术手段,超光谱成像和三维成像技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王建宇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多维精细超光谱遥感成像探测技术及系列解决方法,发明了以“主被动同步采集+多维度信息融合+时空维信号增强+多手段精细分光”为特色的多维精细超光谱遥感成像探测技术,在各项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提下,解决了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辐射灵敏度和宽视场遥感信息同时获取的世界难题;将高分辨率超光谱遥感成像和三维激光测高有机结合,实现被测目标光谱和三维空间信息准确匹配,同时获取空间三维、光谱及灰度五维信息。

  目前,多维遥感集成系统已先后在遥感制图、铁路勘探、考古探测以及海洋、核电站排水、农业、城市安全监测等领域得到应用,并出口马来西亚,经济效益达5.59亿元。


来自群组: 超大帝都分舵

http://news.sina.com.cn/c/2013-11-26/091028812936.shtml

【“嫦娥三号”将于12月上旬择机发射】
记者今天从国防科工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肩负“落月”重担的“嫦娥三号”任务计划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目前,运载火箭和探测器已转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我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定名为“玉兔号”。



11月26日上午9时,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召开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新闻发布会,介绍“嫦娥三号”任务相关情况。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介绍,如果气象等条件具备,肩负“落月”重任的“嫦娥三号”,将于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宣布,我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全球征名活动结束,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

“嫦娥三号”已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探月工程有关情况。他说,肩负“落月”重任的“嫦娥三号”已完成各项研制和试验,运载火箭和探测器已转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如果气象等条件具备,将于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

吴志坚说,探月工程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和平探索、开发、利用空间的又一重大航天活动。

据了解,我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在轨有效探测16个月,于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实现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全月图。

吴志坚介绍,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3次任务。先导星“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获得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图,同时为“嫦娥三号”任务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并对预选的落月区域进行了重点探测。在实现既定工程目标和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后,开展了日地拉格朗日2点环绕探测,并在距地球700万公里处实现了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飞越交会探测。目前,“嫦娥二号”卫星飞离地球已突破6000万公里,正奔向更远的深空。“嫦娥四号”任务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

网友提交20万个名字,65万网友“玉兔号”投票

发布会现场,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宣布,我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全球征名活动结束,月球车命名“玉兔号”。10天共收到有效投票3445248张,其中“玉兔号”,649956张,得票第一。

李本正说,“嫦娥三号”征名活动牵动了全球华人的心。自9月25日召开征名活动新闻发布会开始,至10月25日征名提交截止,腾讯网收到征名作品146898件;新华网收到征名作品46189件。两个网站合计,共收到征名作品193087件,除去重复名称外,共收到提交名称53091个。这些名称饱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饱含着中国航天的丰富情感;饱含着全球华人的美好希望。两个网站关注征名活动、浏览网页、发微博和评论,合计约2580多万人次。

广大民众不仅通过网页提交征名作品,还有很多人通过书信、电话、传真和Email等方式,积极为月球车征名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他们中,有在校学生,有退休老人,有工人,有农民,有科技工作者,有解放军指战员,还有旅居海外的华人。

李本正说,对征集的53091个名称,组织了由科技专家和文化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分别进行了入围初评、网上投票和终审评审。通过入围评审,选出了10个入围名称,提交新华网进行网上投票评议;10天共收到有效投票3445248张,其中“玉兔号”,649956张,得票第一。又经过终审评审,评委投票与公众投票的结果加权计算,最后经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批准,我国第一辆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

李本正说,“玉兔号”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反映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宗旨。传说中,当年“嫦娥”怀抱玉兔奔月,玉兔善良、纯洁、敏捷的形象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

继成功实施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任务之后,我国将于今年12月初,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并拟开展嫦娥三号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9月25日,嫦娥三号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图为发布会现场摆放的月球车模型。新华网 陈竞超 摄

“嫦娥三号”的三大工程目标和三类探测任务

吴志坚介绍,“嫦娥三号”任务作为探月工程二期主任务,将完成三大工程目标和三类科学探测任务。

三大工程目标包括:一是突破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二是研制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面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三类科学探测任务:一是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二是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三是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月球车80%技术和产品为全球新研发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介绍, “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面临七大技术难点。

李本正说,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核印度各1次。以上共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嫦娥三号”任务肩负着我国首次软着陆月球和月面巡视勘察的重担。目前,全球仅有美国、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苏联开展了2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任务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难度大、实施风险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七大难点,包括地面试验验证,多窗口、宽窄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等。仅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为例,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也叫月球车)组成,80%以上的技术和产品为全球新研发。

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丰硕科学成果

据介绍,通过“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两次任务,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嫦娥一号”任务获得了120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三维月球地形图等成果,并获得了大量原始科学数据。为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推动月球探测科学研究,成立了“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委员会”,调动包括港澳在内的全社会科研力量进行科研攻关,编制了我国首幅月球虹湾区域的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首次获得了白天和黑夜的全月球微波图像,提出了月球岩浆洋结晶年龄为39.2亿年和月球东海盆地倾斜撞击成因的新观点。这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嫦娥二号”任务获得了7米分辨率月球三维影像,制作完成了优于1.5米分辨率的虹湾区域影像图,在澄海对峙区发现了月表剩磁所引起的微磁层的存在,进一步测量了月面化学元素,初步对铀、钾、钍、镁、铝、硅、钙等元素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全月球亮温温度分布和月壤特征,完成了四大科学目标。在拓展任务中,完成了对日地拉格朗日2点附近的空间环境探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飞越交会探测。

“嫦娥二号”深空突破6000万公里 再次刷新“中国高度”

吴志坚介绍,目前,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6000万公里,再次刷新“中国高度”。卫星状态良好,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

“嫦娥二号”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2010年10月1日发射,已经超期服役2年多。自2012年12月13日飞越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成功实施再拓展试验以来,“嫦娥二号”进行着中国航天器飞行距离最远的一次“太空长征”,不断刷新“中国高度”:星地距离2013年1月5日突破1000万公里,2月28日2000万公里,4月11日3000万公里,5月24日4000万公里,7月14日突破5000万公里,目前已突破6000万公里。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计算,预计“嫦娥二号”最远将飞行到距地球约3亿公里处。

“嫦娥二号”工程的实施创造了中国航天领域多项“世界第一”:首次获得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首次从月球轨道出发飞赴日地拉格朗日L2点进行科学探测,首次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近距离交会探测并获得10米分辨率的小行星图像。


≈≈≈≈≈≈≈≈≈≈≈≈≈≈≈≈≈≈≈≈≈≈≈≈≈≈≈≈≈≈≈≈≈≈≈≈≈≈≈≈≈≈≈≈≈≈≈≈≈≈≈≈≈≈≈≈≈≈≈≈≈≈≈≈≈≈≈≈≈≈≈≈≈≈≈≈≈≈≈≈≈≈≈≈≈≈≈≈≈≈≈≈≈≈≈≈≈≈≈≈≈≈≈≈≈≈≈≈≈≈≈≈≈≈≈≈

http://news.sina.com.cn/c/2013-11-26/031928808882.shtml

“嫦娥三号”探月将深及地下百米


嫦娥三号出征在即。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昨天在新华网访谈中表示,嫦娥三号的任务是局部精细探测,虽然探测范围还没有北京市海淀区大,但要仔细了解“当地”情况,为今后把中国航天员送上月球奠定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昨天介绍,嫦娥三号要在月球上“观天,看地、探月”,有几件是世界上别人没有做过的。


  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三号携带了两样特殊的东西:一台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将进行世界上首次用月基天文望远镜观测天文;一台极紫外的望远镜或者照相机,观测地球等离子体层的密度、结构变化,反映地球空间大范围的环境变化,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做。

  欧阳自远提到,世界上已有的月球探测器要么是单个着陆器,要么是单个月球车,嫦娥三号把着陆器和月球车两个探测器结合起来共同联合探测,也是其一个特点。

  “嫦娥三号是一件很关键的事情”,欧阳自远介绍,作为中国无人探月的第二步,嫦娥三号要落在月球的一个地方,仔细去了解当地的情况,着陆器只能在那儿不能动,一个月球车再走也走不了多远,因此探测范围不大,还没有北京市海淀区大,目标是局部的精细探测。

  为此,月球车上装了测月球土壤成分和测土壤各种矿物组成的仪器,全部探测数据直接发回地球,车底下还装了雷达,“一边走就等于把地下切开一刀看里面,这个土壤有哪几层,土壤里有没有大石块或是什么结构,同时还可以测地下100米深次表层的结构。”欧阳自远说,这也是世界上别人没有干过的。

(原标题:“嫦娥三号”探月将深及地下百米)

≈≈≈≈≈≈≈≈≈≈≈≈≈≈≈≈≈≈≈≈≈≈≈≈≈≈≈≈≈≈≈≈≈≈≈≈≈≈≈≈≈≈≈≈≈≈≈≈≈≈≈≈≈≈≈≈≈≈≈≈≈≈≈≈≈≈≈≈≈≈≈≈≈≈≈≈≈≈≈≈≈≈≈≈≈≈≈≈≈≈≈≈≈≈≈≈≈≈≈≈≈≈≈≈≈≈≈≈≈≈≈≈≈≈≈≈

嫦娥三号月球车可自主导航 根据拍照情况选路走

http://news.sina.com.cn/c/2013-11-25/095928803025.shtml

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为什么要登陆月球?在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即将发射之际,新华网邀请到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做客新华访谈,解答广大网友和青少年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


  在谈到“嫦娥三号”月球车的特点时,欧阳自远院士介绍,月球车是我国最高智能机器人,集中了机器人的很多优势。月球车能完全自主导航,在月亮上可以根据照相机拍到的四周情况,自己决定该走哪条路、怎么走;可以自主避障,前面有大石头挡住了,过不去了,知道怎么避开这个障碍;还可以自动上坡下坡,能够走它就走,走不过去就绕着走,它挺聪明的。

  另外,月球车可以指挥身上的仪器,到了一个地方停下来,然后指挥身上的仪器探测月球。在月球车上有一台测土壤成分的仪器,叫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还有一台仪器用于测定月球土壤的各种矿物组成,叫红外光谱议,探测到的数据由月球车直接发回地球。

  欧阳自远介绍,月球车下装了一台雷达,可主动发射雷达波来探测二三十米厚的土壤、结构变化,同时还可以测地下100米深次表层的结构,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干过的。

  “它一边走一边干活,把所有的结果告诉人类,这也是‘嫦娥三号’在科学上的亮点,是很有意义的。”欧阳自远说。

≈≈≈≈≈≈≈≈≈≈≈≈≈≈≈≈≈≈≈≈≈≈≈≈≈≈≈≈≈≈≈≈≈≈≈≈≈≈≈≈≈≈≈≈≈≈≈≈≈≈≈≈≈≈≈≈≈≈≈≈≈≈≈≈≈≈≈≈≈≈≈≈≈≈≈≈≈≈≈≈≈≈≈≈≈≈≈≈≈≈≈≈≈≈≈≈≈≈≈≈≈≈≈≈≈≈≈≈≈≈≈≈≈≈≈≈≈

实拍嫦娥三号任务运载火箭运抵西昌



≈≈≈≈≈≈≈≈≈≈≈≈≈≈≈≈≈≈≈≈≈≈≈≈≈≈≈≈≈≈≈≈≈≈≈≈≈≈≈≈≈≈≈≈≈≈≈≈≈≈≈≈≈≈≈≈≈≈≈≈≈≈≈≈≈≈≈≈≈≈≈≈≈≈≈≈≈≈≈≈≈≈≈≈≈≈≈≈≈≈≈≈≈≈≈≈≈≈≈≈≈≈≈≈≈≈≈≈≈≈≈≈≈≈≈≈≈

嫦娥三号探测器将采用核动力推进 技术不逊美国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1-14/1214749566.html

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在即,为了能够在月球上过夜;嫦娥三号需要长时间经受严寒带来的极大挑战。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国嫦娥三号,将携带核能电池(是一种核动力装置)飞天。如能成功,就将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核动力应用于太空探测的国家。

  那么,什么是核能电池?其作用是什么?世界上,对核电池研究、使用情况如何?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为什么需要安装核电池?      

  核能不仅是核裂变产生的,核衰变也产生核能

  提起核能、核动力,人们也许马上连想起核电站、核潜艇;马上与核反应堆等“大家伙”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目前广泛采用核动力是利用可控核裂变反应来获取能量,从而得到动力,热量和电能。利用可控核裂变反应来获取能量的原理是:当裂变材料(例如铀-235)在受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发生核裂变时,核能就会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出来,这些热量会被用来驱动蒸汽机,直接提供动力,也可以连接发电机来产生电能。核能每年为人类提供所需能量的7%,或所需电能中的15.7%。

  但是核能、核动力不仅是靠核反应堆进行的核裂变反应产生能量这一种。核衰变反应也能放出的能量。核电池就是基于核衰变反应做成的。核衰变反应远不如裂变那么剧烈(不加控制的裂变就是核爆炸),释放能量也远不如裂变那么巨大。但衰变释放的能量也不容忽视。如钚238衰变时,表面温度可以达到五六百摄氏度,足以让钚金属块呈现出炽热的红色。

  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中,抢险人员之所以要迅速重建被破坏的堆芯冷却系统,就是为了导出核燃料衰变产生的热量。否则,高温会熔解金属保护壳,导致严重核泄漏。   

  什么是核电池

  核电池(又称原子能电池或放射性同位素发电装置)是指那些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力的装置。核电池也叫同位素电池。(注:同位素是指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如氕与氘互为同位素。核素是指具有一定质子数的原子,是一种具体的原子,如氕或氘就是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理,同位素电池,就是利用同位素材料衰变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放出的热量,进行热电转化。其装置名称RTG(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是“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这个词的缩写。

  核电池是通过半导体换能器,将鈈238、鈾238(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中,释放出射线(放出载能粒子α、β和γ粒子射线)的热能,转变为电能。目前,核电池已成功地用作航天器的电源。(还用于医学心脏起搏器和一些特殊的军事用途方面)。2012年8月7日,美国发射的好奇号火星车,顺利抵达火星,其所用的核电池寿命长达14年。

  核电池的类型和属性

  按提供的电压的高低,核电池可分为高压型(几百至几千V)和低压型(几十mV—1V 左右)两类;按能量转换机制,它可分为九类之多(直接转换式和间接转换式。更具体地讲,包括直接充电式核电池、气体电离式核电池、辐射伏特效应能量转换核电池、荧光体光电式核电池、热致光电式核电池、温差式核电池、热离子发射式核电池、电磁辐射能量转换核电池和热机转换核电池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温差式核电池和热机转换核电池。核电池取得实质性进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寿命长的特点,而且其能量大小、速度不受外界环境的温度、化学反应、压力、电磁场等影响,因此,它可以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和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据了解,当放射性物质衰变时,能够释放出带电粒子,如果正确利用的话,能够产生电流。核电池有其稳定程度。通常不稳定(即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会发生衰变现象,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后可变得较为稳定。核电池正是利用放射性物质衰变会释放出能量的原理所制成的,此前已经有核电池应用于军事或者航空航天领域,但是电池体积往往很大。 过去在电池的研发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关之一,就是为了提高性能,电池大小往往比产品本身还大。

  由美国密苏里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权载完(音译)率领的研究组曾成功为“核电池”瘦身,所研发出的“核电池”体积小但电力强。他们做出的核电池大小只是略大于1美分硬币(直径1.95厘米,厚1.55毫米),但其输出能量远比一般化学电池为高,发出的电力高达普通化学电池的100万倍。

  核电池的另一诱人之处是,核电池比起一般电池有很长的寿命,提供电能的同位素工作时间非常长,甚至可能达到5000年。在不久的将来,只需要一个硬币大小的核电池,就可以让你的手机不充电使用5000年。

  在航天领域,在航天器上,核能往往就是以这种种“微型电池化”的方式被利用的。尤其在外太空行星探测领域中,由于空间探测器远离太阳,难以利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必须采用核电源。所以,核动力卫星在外行星探测中占据重要位置。

  美国航天器使用核电池的历史

  从上世纪中叶起,美国在 “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木星和土星探测器中,都使用了同位素温差发电器作为电源。就是因为采用核电源,美国“旅行者1号”行星探测器,才创造了世界卫星远航史上的辉煌纪录。目前它是离地球最远(飞行约近200亿公里)和飞行速度最快的人造卫星。它用了36年的时间,飞行到了太阳系的边缘。

  以钚238放射性同位素作热源的同位素温差发电器,曾用于美国“子午仪”号导航卫星(低轨道导航卫星系列。又称海军导航卫星系统,英文缩写为NNSS。主要功用是:为核潜艇和各类海面舰船等提供高精度断续的二维定位,用于海上石油勘探和海洋调查定位、陆地用户定位和大地测量等。从1960年4月到80年代初共发射30多颗。美国在1964年4月发射“子午仪”号导航卫星时,因发射失败卫星所携带的放射性同位素源被烧毁,钚238散布在大气层中并扩散至全球。后来改用特种石墨作同位素源外壳,以防烧毁。)、“林肯”号试验卫星(早在1965年,美国林肯号试验卫星上便使用钚 238放射性同位素作热源的同位素温差发电器)和“雨云”号卫星(是美国第二代试验气象卫星系列。从1964年8月到1978年10月共发射了7颗。雨云号卫星的任务是试验新的气象观测仪器和探测方法。美国在1965年发射的一颗军用卫星中,用反应堆温差发电器作为电源。但由于电源调节器出现故障仅工作43天。1968年5月“雨云”号气象卫星发射失败时,核电源落入圣巴巴拉海峡,后被打捞上来。)。

  前苏联航天器使用核电池的情况

  另据了解,前苏联在1967~1982年期间,共发射了24颗核动力卫星,都属于海洋监视卫星。卫星带有以浓缩铀235为燃料的热离子反应堆,核能功率为5~10千瓦。不过核动力并不是用来驱动卫星,只是利用放射性元素衰变时放出的热量,通过热电偶产生电能给卫星上的设备供电。这些核动力卫星,多在200多公里的低轨道上工作,完成任务后核反应堆舱段与卫星体分离,并将小型火箭推到大约1000公里的轨道,可运行600年。

  1978年1月24日,苏联“宇宙”954号核动力卫星发生故障,核反应堆舱段未能升高而自然陨落,未燃尽的带有放射性的卫星碎片散落在加拿大境内,造成严重污染。1983年1月“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发生类似故障,核反应堆舱段在南大西洋上空再入大气层时完全烧毁。

  随着后来美苏太空竞赛的冷却,人类探索深空的脚步放缓。由于在近地轨道,核电池的性价比不及太阳能电池,此外,目前全球钚238主要产自俄罗斯,燃料来源的局限也拖累了核电池的发展、应用。

  美国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

  但是,近年来,由于深空探测在航天大国的发展,核电池使用见多。比如美国宇航局的好奇(Curiosity)号火星探测器(“火星科学实验室”),它是一个受地面遥控的,有汽车大小的美国第四个火星探测器,也是人类建造的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上,就搭载了六轮自重900千克的火星车,而火星车核动力装置。是一个重约45公斤,含4.8千克的钚-238,发电功率140瓦的核电池,至少可以保证对“好奇号”进行14年的核能系统。在这里,核能是以 “微型化”的方式被利用的。

  登陆火星的“好奇号”探测器,此刻正在遥远的红色土地上进行探测。对“非专业航天爱好者”来说,要从外形上区分“好奇号”和它的前辈、比如“勇气号”“机遇号”,其实远比想象来得简单:“好奇号”身上,那对早已被视为太空飞行器标志的“翅膀”:太阳能电池翼片消失了。收起惯常的“翅膀”,正是为了飞得更远。而且,随着人类不断走向深空,航天器对核能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大。

  中国在自主研发的核电池上迈出大步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都是28天,所以“月球夜”会长达14天(月球日即白昼也有14天)。由于月球昼夜要半个月交替一次,温差高达300℃,那里是零下150度到180度,太冷了,月球车上的所有的仪器全部要冻坏。普通电池无法应对。现在所使用的各种高级的蓄电池,什么锂电池、氢电池,各种各样的电池对我们来说都没有用。长时间经受极大温差对我国月球探测器是个极大挑战。迫使我们一定要想出新的办法,于是我们国家自己研制了原子能的电池,欧阳自远院士说,我国的月球车实际上在同时使用太阳能和核能作为能源。黑暗中的月面,温度骤降到零下100多摄氏度,为防止车载仪器被冻坏,休眠中的月球车就得靠核电池的能量来保温,并维持与地面的通讯。而一旦新一个白昼来临,太阳能电池就能重新驱动月球车工作。

  中国第一块放射性同位素电池于1971年3月12日诞生于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以钋210为燃料,输出电功率为1.4瓦,热功率35.5瓦,并进行了模拟太空应用的地面试验。随着我国核电站数量的增加,由乏燃料后处理提取的镎237原料的逐渐积累,为后来开发钚238电池,提供了物质基础。

  据欧阳自远院士介绍,近年来,我国在自主研发的核电池上迈出了大步。我国月球车搭载的核电池,是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发的。

  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该院官方网站上,可以得知,从2004年开始,该院正式启动航天用同位素电池的研发;到2006年,研制出我国第一颗钚238同位素电池;2008年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这颗电池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核电源系统研究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核电池的用武之地不仅仅局限于太空。在高山、深海、南北极乃至人体中到处可以找到它的影踪。心脏起搏器用的核电池重量仅40克,体积很小,寿命可达十年。病人免除了经常做开胸手术的痛苦。在极地、海岛、高山、沙漠、深海等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是RTG的大显身手之地。自动无人气象站、浮标和灯塔、地震观察站、飞机导航信标、微波通讯中继站、海底电缆中继站等都可以使用免维护、长寿命的RTG供电。

  据原子能院的官网文章介绍,第一颗“国产”同位素电池的各项指标均超过了预期要求,研制全过程安全无误,功率为百毫瓦级。这将保证中国首次将核能用于航天器。据悉,为了保证着陆器的能源供应,嫦娥三号就是使用了这种原子能电池(RTG同位素电池)。

  我国首次实用核电池将随“嫦娥三号”软着陆月球,并用于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上。这种原子能电池可以连续工作30年。有了它,再不怕月球晚上温度骤降到零下150度到180度。完全可以确保探测器上仪器不至于被冻坏。为防止车载仪器被冻坏,夜间休眠中的月球车可以靠核电池放出来的热量保温。而一旦新一个白昼来临,太阳能电池就能替代核电池,重新驱动月球车工作。

  对嫦娥三号来说,核电池中的钚金属块238它相当于一个热源。这一热源对将在月球环境下生存的嫦娥三号的保温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释放出的热量及经过温差热电转换器的转换形成的电流,充分满足了嫦娥三号的能量需求。它的能力虽不足以让火箭升空,却可以用于小规模供电,支持嫦娥三号所带月球车低速移动;支持嫦娥三号所带设备正常工作;支持嫦娥三号与地球之间的通讯。

  嫦娥三号比起好奇号,并不逊色!   

  嫦娥三号比起好奇号,并不逊色!主要是从下面几点比较:

  第一、嫦娥三号与好奇号都采用的核动力,虽然不知道好奇号是直接采用核动力转变成动能还是怎么的,但嫦娥三号采用的核动力电池,是目前核动力小型化的最高的成果。对比好奇号绝对不会逊色,而且嫦娥三号比好奇号体积小,动力装置可能也会更小。核能装置的对比无非就是看小型化程度。

  第二、好奇号要能对抗登陆火星瞬间产生的高温,但嫦娥三号却要对抗月球表面几百摄氏度的温差。相比,嫦娥更了不起。对抗高温,对所有发射火箭的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而且好奇号登陆火星时承受的温度相对不算高,飞船返回地球的温度比登陆火星时高的多。嫦娥却是非常了不起,对抗温差300摄氏度,对抗低温零下一百多摄氏度,这是中国的首创。

  第三、嫦娥三号与好奇号降落方式都是软着陆,都是采用火箭发动机反推。这里不得不说美国对好奇号的机构设计更好,因为好奇号更重一些,而且火星的引力更大一些。不过这是反推火箭的问题。而且火箭的推力大小并不是大不了的问题,我们也能做的出来。

  第四、是登陆星球不同,其实登陆月球和登陆火星的难度差别不大,对火箭的大小要求不高。只要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挣脱地球的束缚,然后关闭发动机,同时保持匀速飞行,都会实现。其实,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火箭中国早就有了。至于降落地点,对于好奇号、嫦娥三号来说,都是预先选好的,在火星还是在月球降落区别不大,都是地面人为遥控(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深空站、网。)。距离也不是问题了(嫦娥二号飞行距离已超过了去火星的路程)。

  第五、据欧阳自远院士说,无论是美国的“好奇号”,还是中国的月球车,核电池中使用的燃料都是钚238。钚238的半衰期有80多年。这个时间足够长,使钚238能够支撑电池持续工作几十年。

  虽然“国产”同位素电池的功率与“好奇号”电池的140瓦左右的功率还有距离,但只要研发成功第一颗国产同位素电池,就突破了同位素发电的主要技术难点。今后,如果要做大功率的,只需相应地增加核燃料钚238的使用量。

  所以,嫦娥三号比起好奇号,应该不逊色!

  核动力卫星用的核电源有两类

  核动力卫星是使用核电源的人造卫星。由于核电源工作寿命长,性能可靠,能提供较大的功率。所以它与太阳电池电源相比,适应环境能力强;由于在卫星外部没有伸展开的大面积太阳电池翼,在低轨道飞行时大气阻力较小。在空间战中使用核电源能提高卫星的生存能力。所以,核电源适用于某些军用卫星和行星探测器。但是由于卫星坠毁时会对大气和地球造成污染,所以核电源的使用受到安全上的限制。

  卫星用的核电源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和核反应堆电源。前者功率较小,为几十至几百瓦;后者功率较大,可达数千瓦至数十千瓦。据悉我国正在研制,并准备发射装载空间反应堆的核动力卫星。可能于2015年左右完成核动力卫星的地面试验,2020年,这种卫星的设计方案可基本确定,2025年中国将发射首颗由空间核反应堆提供动力的卫星,并进行在轨试验。


  我国航天器采用核电池意义重大

  在我国未来的深空探测计划中,比如火星、金星探测中,核电池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核电池意义更是重大。在深空中,飞船能依靠的只有太阳能与核能。而且,随着飞船距离太阳越来越远,所受阳光照射越是微弱,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能力就越低,就更需要应用核电源。以保证飞行器的能量供应

  核电池不仅不受光照影响,而且对其他恶劣的外部环境,比如真空、极冷、极热、宇宙辐射等均不理会;核电池让飞行器对恶劣环境基本起到“免疫”作用。

  此外核电源寿命长(工作时间长),性能可靠,能提供较大的功率。优点很多,应用前景广阔。

  事实上,将于今年12月初,随“嫦娥三号”登月的我国首辆装载核动力装置的月球车如能顺利运行,将标志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实现将核动力应用于太空探测的国家。

≈≈≈≈≈≈≈≈≈≈≈≈≈≈≈≈≈≈≈≈≈≈≈≈≈≈≈≈≈≈≈≈≈≈≈≈≈≈≈≈≈≈≈≈≈≈≈≈≈≈≈≈≈≈≈≈≈≈≈≈≈≈≈≈≈≈≈≈≈≈≈≈≈≈≈≈≈≈≈≈≈≈≈≈≈≈≈≈≈≈≈≈≈≈≈≈≈≈≈≈≈≈≈≈≈≈≈≈≈≈≈≈≈≈≈≈

院士:嫦娥五号落月返回时将停靠中国空间站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0-30/0800746950.html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昨日在汉透露,探月工程第三步“回”的路线已明确,这项任务将由嫦娥五号完成。

  欧阳自远昨日做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弘毅堂,进行航天科普演讲。

  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欧阳自远说,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承担第一步“绕”的任务。两颗卫星在月球上空的轨道进行绕月飞行,距离月球表面最近时仅15公里。它们携带的照相机拍摄下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它们的辛勤工作下,我们获得了月球上‘虹湾’地区的立体图像,分辨率达到了约1米。这片地势相对平缓的区域正是嫦娥三号即将降落的地方”。

  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三号上携带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它能帮助人类首次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由于月球上没有地球上的地磁、大气等干扰,科学家们对观测结果十分期待。据了解,嫦娥三号“落月”时将携带一面五星红旗。

  “回”是我国探月工程的最后一步。欧阳自远说,由于无法携带过多燃料,承担这项任务的嫦娥五号预计将在2017年发射。登月取到样本后,它要先飞到我国在太空中建立的空间站,中转后才能回“家”。

  据介绍,无人月球探测计划的实施,将为我国载人登月打下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

  绕

  2007年起,嫦娥一号、二号卫星实施中国人的绕月探测,此为一期工程

  落

  嫦娥三号、四号卫星陆续出发,2013年后实现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此为二期工程

  回

  2020年前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关键样品返回地球,此为三期工程。

  其人其事>>>

  针对不同人群普及探月工程

  院士制作28种版本演讲稿

  昨日获悉,作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年近八旬的欧阳自远院士制作28种版本,向不同的人普及探月工程。


  作为地大校友,欧阳自远多次来汉演讲。昨日,他在演讲中透露,我国在启动探月工程之初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有人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地面上的事情都做不完,等国家强盛了再探月也不迟。还有人认为,美国和前苏联已经进行了大量探测,中国没有必要再搞月球探测;而且,中国工业基础、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科学队伍比较落后,经济承受能力差,不宜兴师动众……

  欧阳自远认为,这些质疑表明,各层次的人不了解月球,不理解这项事业的重大意义。“作为院士,我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科普解释工作,让公众在了解的基础上自己做出判断”。

  为此,他制作了28种版本的演讲稿,分别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公务员、院士等群体做科普。他曾把针对高中生的演讲稿用于给院士做讲座。被告知深入浅出、讲得很好,这让他很高兴。近年来,他频繁进入各种公开场合演讲。“只要有机会,我也在港澳台地区讲一讲。我要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发展太空计划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

  出生于1935年的欧阳自远被誉为“嫦娥之父”。2010年10月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目前仍在太空飞行。欧阳自远昨日在现场深情地说,嫦娥二号已飞离地球6500万公里,尽管超期服役仍在不断完成探索任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









中国遥感成像探测技术获突破 将应用于嫦娥3号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2-27/1406716909.html

记者今日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王建宇领衔完成的“多维精细超光谱遥感成像探测技术”将应用在探月工程嫦娥三号月球车上,这表明我国遥感成像探测技术获重要突破。


  据介绍,该成果已先后应用在载人航天目标飞行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基础建设中,引领了我国航空遥感系统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的发展。

  光学遥感成像是当前航空航天遥感和测绘领域最主要的技术手段,超光谱成像和三维成像技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王建宇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多维精细超光谱遥感成像探测技术及系列解决方法,发明了以“主被动同步采集+多维度信息融合+时空维信号增强+多手段精细分光”为特色的多维精细超光谱遥感成像探测技术,在各项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提下,解决了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辐射灵敏度和宽视场遥感信息同时获取的世界难题;将高分辨率超光谱遥感成像和三维激光测高有机结合,实现被测目标光谱和三维空间信息准确匹配,同时获取空间三维、光谱及灰度五维信息。

  目前,多维遥感集成系统已先后在遥感制图、铁路勘探、考古探测以及海洋、核电站排水、农业、城市安全监测等领域得到应用,并出口马来西亚,经济效益达5.59亿元。


来自群组: 超大帝都分舵
中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定名为“玉兔号”。



图为2013年4月,在北京唐家岭的五院卫星总装试验大厅(简称AIT大厅)内,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的试验人员们正在进行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热试验准备工作,通过本次试验来最终确认其能否忍受在奔月、落月过程中所要承受的严峻考验。



















肩负“落月”重担的“嫦娥三号”任务计划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目前,运载火箭和探测器已转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中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定名为“玉兔号”。图为2013年9月25日,嫦娥三号月球车1:2模型亮相展示




愿一路顺风.exe
一定会成功的
四号是备份星,那么四号只是单纯的重复三号的任务么?反复的技术验证还是在三号之后做一些拓展任务,拓展任务具体是什么内容呢
FENGYUXIN 发表于 2013-11-26 14:34
四号是备份星,那么四号只是单纯的重复三号的任务么?反复的技术验证还是在三号之后做一些拓展任务,拓展任 ...
二号也是备份星,你看看她都干了什么
衷心祝愿顺利成功!
四号就直接上火星好了,抢在A3前面
四号是备份星,那么四号只是单纯的重复三号的任务么?反复的技术验证还是在三号之后做一些拓展任务,拓展任 ...
肯定要垢展任务啊月球还有怎么多东西呢
好文章。认认真真读完。预祝嫦娥3号发射成功!另外觉得咱们国家还是需要向民众大力科普一下航天、探月的好处,免得那些喷子在网上营造各种诋毁的舆论气氛
贺岁大片又要开了,比美国大片爽多了,虽然比美帝差不少,但这好歹是咱们不断进步的过程,加油!另外我们因为几个大项目而掩盖掉的火箭技术,长5希望进度正常,中国加油!
请问计划是哪天软着陆
galaxymacro 发表于 2013-11-30 21:05
请问计划是哪天软着陆
14日着陆,那天虹湾正好日出
15日LRO就要过来拍照留念了
玉兔如何翻译? YUTU?
  刚刚央视 13 套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说了:

  “我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将从今晚 24 点起直播嫦娥三号发射的实况。”

  ——不知道是不是“并机”直播,也不知道央视 4 套中文国际频道会不会也单独搞一套直播——还记得 2010 年“嫦娥二号”时央视 4 套就另起了炉灶,同样也记得那时的央视 1 套和 13 套在火箭点火瞬间的“郎酒红花郎为您报时”……
不酱缸啊不酱缸{:soso_e127:},不过玉兔应该有备份吧。总觉得这次发射太重要了,简直堪比神州5号。一边很期盼,一边心里打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