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祭——奇袭密 支 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5:31:47
一、宝刀新试首战告捷
1943年10月,缅北山区的雨季已经结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列多——印缅交界的一个小镇。一夜之间,突然出现一支装备精良的大军,一律美式装备,士兵头戴钢盔,脚蹬皮靴,着黄色卡其军服,手持汤姆式冲锋枪。队伍中还有各种新型的迫击炮、战车、轻型坦克以及刚问世的火焰喷射器……
这是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的主要力量。它们的番号是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出国远征的中国士兵,在美英盟军的帮助下,在兰姆伽整军经武,刻苦训练,练就丛林战的过硬本领,将要大献身手。
沿着新修“到东京之路”(中印公路),高唱着胜利之歌,中国驻印军向缅北挺进。一年多前倒在野人山绵密丛林中的战友在等待他们,英烈们在呼喊:“为我们报仇!”

敌我两军首遇于野人山的第一关隘“鬼门关”。对手恰是一年前相遇的强敌日军第十八师团一一四联队。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今非昔比的新三十八师,士兵身强力壮,武器新颖精良,智取强攻,一下冲开鬼门关。打扫战场,8名日军生俘,110余名日军被烧死闷死在堡垒内。

宝刀新试,首战告捷。新三十八师进入野人山,人称死亡之谷。树林里,草丛中,一支支锈蚀的枪支,一堆堆散乱的白骨。这是一年前雨季中,杜聿明的第五军兵败缅甸撤往印度时的遗物。触景生情,更加激起士兵们对日寇的憎恨。尽管山高林密,粮食弹药补给困难,还有疟蚊和蚂蟥、毒蚁的袭击,但他们战胜种种困难,逐一歼灭盘踞在野人山的敌寇,10月29日新三十八师终于突破险峻的野人山,占领胡康河谷的前进基地——新平洋。同时,一条坦荡的中印公路也随着延伸。

接着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师长)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师师长)继续挥师前进,克于邦、下孟关、攻占瓦鲁班……到1944年3月,半年的时间,敌人伤亡12000余人,我军伤亡6000余人,战争致胜的天平完全倾斜在我军一方。两支生力军,又从国内空运到印度。这是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和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即将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

二、史迪威忽生奇计
1944年4月,缅北前线。
灼热的阳光,减弱它的炎威,连续多天,不是天色阴霾,就是浓云密布,天空又时时传来沉沉的雷声。
随军的克钦族向导前来见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这天,克钦人拉着史迪威,说:“将军,雨季将要提前来了,要早作准备。”
缅甸一到雨季,无休止的雷雨,平原变成泽国,断粮、疾病蔓延,部队难以行动。史迪威有过这些经历。这天晚上,史迪威辗转难眠,忽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在他脑中形成了。
史迪威想到,在缅北正面战场,驻印军仍在钻“老鼠洞”(史迪威对日寇据点的谑称),虽然进展顺利,但拖延时日,何不乘雨季来临之前,敌人苦于正面战场招架之时,派出一支特殊部队,奇袭远在敌人后方的密支那。

开辟第二战场,这是大胆的战略行动。
密支那位于缅北中心,喜马拉雅山横亘其南,伊洛瓦底江环绕于西,交通发达,是中缅两国的前卫,建设中的中印公路要冲。攻下密支那,中国驻印军跨越缅甸打回祖国的努力就成功了一半,密支那在敌人手里,中印公路无法畅通,“驼峰”空运线的安全不能保证,缅北作战任务难有进展。密支那既然势在必得,提前攻下,岂不更为有利。史迪威考虑成熟,请来孙立人与廖耀湘,他先征求两位中国将军的意见。

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孙立人,勇武善战,与史迪威相处无间。1942年首次入缅时,取得仁安羌大捷,孙立人以1000兵力,击败10000敌人,救出7000英军,使史迪威对他刮目相看。他完全支持史迪威的大胆设想,当下表示不管出现任何情况都去密支那。黄埔军校第六期结业的廖耀湘,曾留学法国陆军军事学院,他同蒋介石的渊源比起孙立人自然要深得多。对史迪威的主张不是爽快表示。他说:“还是请示一下委员长吧。”
蒋介石回电同意这项计划。还表示将出动在怒江一侧的中国远征军向缅北协同进攻。他还说将再增加驻印军部队,扩编成两军五个师。蒋介石确实爽快。

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邱吉尔:“史迪威将军确信,他的部队能在这个旱季结束前占领密支那,而且一旦占领,就能坚守。”这位美国总统完全支持史迪威,对中国士兵的力量也深信不疑。这震惊了盟军东南亚司令蒙巴顿上将,他断言史迪威的大胆设想“不妥当,不该尝试。”战争是力量、智慧、勇敢三方面的较量。发动两面进攻,开辟两个战场,可能两处胜利,自然也可能两处失败。史迪威认为“不发动进攻是不可想象的。”史迪威与中国将军对蒙巴顿置之不理。

三、困难重重的长途奔袭
中美联军的利剑插向密支那。
艰难的长途奔袭行动开始。
4月29日,分别以R和H为代号的两个中美联合先遣支队开始出发。
两个支队为中美士兵混合组成,各有3500人,都身强力壮,配有轻武器与小型炮,以及20天干粮,R支队由美军基尼逊上校指挥。H支队的指挥官是亨特上校。
行动代号为“威尼斯水城”,攻击日期5月17日。
从出发地孟关到密支那,虽仅100余英里,但中间横亘着两座大山,一道河谷。先是杰布班山。海拔4000米,四周山岭重叠,森林密布,仅有一条险要的隘路。如从两翼迂回,两旁都是悬崖峭壁,难以攀登。过杰布班山后就是孟拱河谷,越河谷即是一派重重叠叠的库芒山,土人有歌谣云:“无顶之山,永不能至。”地形险峻可想而知。
战前就侨居缅甸的威廉·拉芬上尉带100余人为开路前峰,先峰队有30名克钦族土人。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后续的先遣支队大军指引道路。
出发仅3天,雨季提前到来,滂沱大雨,从天而降,刚辟的道路,片刻失去踪迹,士兵们用手和膝盖着地爬行,不时有人滑下去。驮着炮和辎重的骡马也不能行动,只好用人抬,让骡马空着身子走,依然有跌下山谷的。最大的困难还是粮食。雨水把带的干粮浸泡成浆糊,吃完后就断了粮。无法向总部求援,由于保密,不能使用电台。于是只好挖野菜、芭蕉根充饥。还有饮水困难的问题,尽管丛林中有小溪,但因有毒不能饮用,嗓子渴得冒烟,只有勉强用唾液润湿一下……困难重重,官兵们靠着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士气继续前进。
到库芒山下,R和H两个支队,分成左右翼,各自择路前进。
R部在库芒大山的丛林中迷路了,森林像一个巨大的迷宫,绕来绕去,还是找不到道路。疾病在士兵中蔓延开来,疟疾、斑疹伤寒、痢疾等疾病,使数百士兵倒在丛林里。指挥官基尼逊也染上了回归热,由担架抬着前进。
比原定的路线多一倍里程,在森林中迷路26天后,R支队看到了前方的炊烟,接着听到人声,原山下的小镇驻着日军,地名叫桑卡。核对地图已在密支那东北。这时距攻击密支那的最后期限仅一天。
亨特上校指挥的H部,比R部要幸运得多。他们在库芒山中虽也曾迷路。但迷路两天后,就意外地巧逢几个克钦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走出森林。5月14日到达密支那外围升尼,16日终于全部到达密支那西北约8公里处。他们潜伏在一座山谷中。亨特登山眺望,从望远镜里发现不远处就是敌人的大型军用机场——密支那西郊机场。
“我们运气不错!”喜出望外的亨特立即向总指挥史迪威发出暗号。
已经多天没有接到先遣支队音信的史迪威正万分着急,接到暗号喜不自禁,立即回电:“继续前进,冲上去揍他们。”
四、飞兵从天降
伊洛瓦底江的江水静静流淌,密密的丛林使密支那的黎明显得幽暗,周围静悄悄……
地处战线后方,又有高山大川作为天然屏障,密支那的敌人高枕无忧,哪会想到眼皮底下出现中美联军。
1944年5月17日,清晨,密支那西郊机场。
西郊机场是大型军用机场,自南太平洋战事吃紧,日军第五飞行师团调往南洋,这里就不再显得重要,开始时,偶尔有几架侦察机、运输机降落,后来失去了制空权,根本就没有飞机来降落了。守备部队只是为了防止盟军飞机降落,在跑道上设置了一些障碍物。自然不会想到中美联军的突然到来。
机场的日军守备队,正做着凌晨的好梦。
突然,三发红色信号弹升起!接着冲锋枪、机关枪、迫击炮一齐怒吼起来。
早已埋伏要机场四周的第五十师的1、3两个营,从两翼冲向机场。
酣睡的敌人,慌张逃命,有些连裤子、鞋子都没有穿,糊里糊涂倒在地下。
20分钟后,亨特向总指挥部发出了电报:“进入圈子。”这表明进攻得手。
“司令官醒醒,有紧急情况!”密支那的城防司令丸山大佐被部下推醒。
“敌人袭击西郊机场,情况危急。”
“有多少人?”
“大约一个营。”
“传我的命令,派一个大队前去增援。”
丸山睡眼惺忪,以为是小股骚扰,不经意地下这命令。
增援部队一出城,立即遭到中国军队的伏击。残敌逃回城内。丸山这时方知来的是强敌。这意味着对密支那的全面进攻开始了。
大惊失色的丸山一面调遣部队向机场反扑,一面向田中新一师团长报告请援。然而为时已晚。第150团于午后一时完全占领机场,并向残敌发起追击,占领江边跑马堤。
潮水般敌人在装甲车掩护下,疯狂进行反扑。一股敌人又迂回到机场背后,我军腹背受敌,情况危急。R支队恰好赶到。两队并作一起,奋起反抗,终于把敌人击退,完全控制机场。
“威尼斯商人!”亨特发出的信号,随着电波到了总指挥部,这说明已经占领机场,并可接受飞机降落。
“祝贺胜利!”史迪威立即回电。
一个多小时后,机场上空发出隆隆的轰响声。在数十架P一51“野马式”战斗机掩护下,大批美制DC一3型运输机拖曳着滑翔机,以纵列队飞临机场上空,随之滑翔机脱离运输机着陆。
新编三十师第89团从英帕尔前线支援来了,还有一个高射炮连,以及大炮、装甲车、反坦克武器和大批给养。
夜幕降临,空降还在进行,机场四周燃起火堆指示着陆目标。
空降持续两天,这是东南亚战场首次成功的空降。
……
密支那初战告捷,轰动了东南亚战场乃至欧洲。
日酋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惊慌失措,预感缅北战事已岌岌可危。
盟国首脑纷纷致电蒋介石与罗斯福庆贺。
18日10时左右,史迪威冒着雾中飞行的危险亲飞密支那,随行的还有12名中外记者。
一下飞机,史迪威和前来欢迎的亨特上校紧紧拥抱。
“我们这样高兴,恐怕我们的英国朋友会不高兴吧!”史迪威附着亨特的耳朵轻轻说。
英国朋友确实是另外一种心情。
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10多天前还反对进攻密支那,他认为“绝非易事”,“将要投入更多兵力。”
英国首相丘吉尔从伦敦给蒙巴顿发了一份责难口吻的电报:“对突然占领密支那一事,蒙巴顿将军是否料及?”
“进攻密支那仅偶有耳闻。”蒙巴顿以不屑的口吻回答。接着又说:“那仅是我的副手指挥的一场有限的进攻。”
心情尴尬的蒙巴顿却在当天给史迪威发出贺电:“这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成就,”“将载入军史的一大功绩。”军人与政客的结合,大致就是同一个人的两种语言。
结束这段插话,再说史迪威在密支那。
面对欢迎他的中美将领,史迪威神采飞扬地说:“将军们,我要求你们在两周内拿下整个密支那。”
“有一个好的开端,当然要有好的结束。乘胜追击,把密支那全部攻克。”史迪威又大声说。
将军们以鼓掌回答。一、宝刀新试首战告捷
1943年10月,缅北山区的雨季已经结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列多——印缅交界的一个小镇。一夜之间,突然出现一支装备精良的大军,一律美式装备,士兵头戴钢盔,脚蹬皮靴,着黄色卡其军服,手持汤姆式冲锋枪。队伍中还有各种新型的迫击炮、战车、轻型坦克以及刚问世的火焰喷射器……
这是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的主要力量。它们的番号是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出国远征的中国士兵,在美英盟军的帮助下,在兰姆伽整军经武,刻苦训练,练就丛林战的过硬本领,将要大献身手。
沿着新修“到东京之路”(中印公路),高唱着胜利之歌,中国驻印军向缅北挺进。一年多前倒在野人山绵密丛林中的战友在等待他们,英烈们在呼喊:“为我们报仇!”

敌我两军首遇于野人山的第一关隘“鬼门关”。对手恰是一年前相遇的强敌日军第十八师团一一四联队。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今非昔比的新三十八师,士兵身强力壮,武器新颖精良,智取强攻,一下冲开鬼门关。打扫战场,8名日军生俘,110余名日军被烧死闷死在堡垒内。

宝刀新试,首战告捷。新三十八师进入野人山,人称死亡之谷。树林里,草丛中,一支支锈蚀的枪支,一堆堆散乱的白骨。这是一年前雨季中,杜聿明的第五军兵败缅甸撤往印度时的遗物。触景生情,更加激起士兵们对日寇的憎恨。尽管山高林密,粮食弹药补给困难,还有疟蚊和蚂蟥、毒蚁的袭击,但他们战胜种种困难,逐一歼灭盘踞在野人山的敌寇,10月29日新三十八师终于突破险峻的野人山,占领胡康河谷的前进基地——新平洋。同时,一条坦荡的中印公路也随着延伸。

接着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师长)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师师长)继续挥师前进,克于邦、下孟关、攻占瓦鲁班……到1944年3月,半年的时间,敌人伤亡12000余人,我军伤亡6000余人,战争致胜的天平完全倾斜在我军一方。两支生力军,又从国内空运到印度。这是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和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即将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

二、史迪威忽生奇计
1944年4月,缅北前线。
灼热的阳光,减弱它的炎威,连续多天,不是天色阴霾,就是浓云密布,天空又时时传来沉沉的雷声。
随军的克钦族向导前来见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这天,克钦人拉着史迪威,说:“将军,雨季将要提前来了,要早作准备。”
缅甸一到雨季,无休止的雷雨,平原变成泽国,断粮、疾病蔓延,部队难以行动。史迪威有过这些经历。这天晚上,史迪威辗转难眠,忽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在他脑中形成了。
史迪威想到,在缅北正面战场,驻印军仍在钻“老鼠洞”(史迪威对日寇据点的谑称),虽然进展顺利,但拖延时日,何不乘雨季来临之前,敌人苦于正面战场招架之时,派出一支特殊部队,奇袭远在敌人后方的密支那。

开辟第二战场,这是大胆的战略行动。
密支那位于缅北中心,喜马拉雅山横亘其南,伊洛瓦底江环绕于西,交通发达,是中缅两国的前卫,建设中的中印公路要冲。攻下密支那,中国驻印军跨越缅甸打回祖国的努力就成功了一半,密支那在敌人手里,中印公路无法畅通,“驼峰”空运线的安全不能保证,缅北作战任务难有进展。密支那既然势在必得,提前攻下,岂不更为有利。史迪威考虑成熟,请来孙立人与廖耀湘,他先征求两位中国将军的意见。

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孙立人,勇武善战,与史迪威相处无间。1942年首次入缅时,取得仁安羌大捷,孙立人以1000兵力,击败10000敌人,救出7000英军,使史迪威对他刮目相看。他完全支持史迪威的大胆设想,当下表示不管出现任何情况都去密支那。黄埔军校第六期结业的廖耀湘,曾留学法国陆军军事学院,他同蒋介石的渊源比起孙立人自然要深得多。对史迪威的主张不是爽快表示。他说:“还是请示一下委员长吧。”
蒋介石回电同意这项计划。还表示将出动在怒江一侧的中国远征军向缅北协同进攻。他还说将再增加驻印军部队,扩编成两军五个师。蒋介石确实爽快。

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邱吉尔:“史迪威将军确信,他的部队能在这个旱季结束前占领密支那,而且一旦占领,就能坚守。”这位美国总统完全支持史迪威,对中国士兵的力量也深信不疑。这震惊了盟军东南亚司令蒙巴顿上将,他断言史迪威的大胆设想“不妥当,不该尝试。”战争是力量、智慧、勇敢三方面的较量。发动两面进攻,开辟两个战场,可能两处胜利,自然也可能两处失败。史迪威认为“不发动进攻是不可想象的。”史迪威与中国将军对蒙巴顿置之不理。

三、困难重重的长途奔袭
中美联军的利剑插向密支那。
艰难的长途奔袭行动开始。
4月29日,分别以R和H为代号的两个中美联合先遣支队开始出发。
两个支队为中美士兵混合组成,各有3500人,都身强力壮,配有轻武器与小型炮,以及20天干粮,R支队由美军基尼逊上校指挥。H支队的指挥官是亨特上校。
行动代号为“威尼斯水城”,攻击日期5月17日。
从出发地孟关到密支那,虽仅100余英里,但中间横亘着两座大山,一道河谷。先是杰布班山。海拔4000米,四周山岭重叠,森林密布,仅有一条险要的隘路。如从两翼迂回,两旁都是悬崖峭壁,难以攀登。过杰布班山后就是孟拱河谷,越河谷即是一派重重叠叠的库芒山,土人有歌谣云:“无顶之山,永不能至。”地形险峻可想而知。
战前就侨居缅甸的威廉·拉芬上尉带100余人为开路前峰,先峰队有30名克钦族土人。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后续的先遣支队大军指引道路。
出发仅3天,雨季提前到来,滂沱大雨,从天而降,刚辟的道路,片刻失去踪迹,士兵们用手和膝盖着地爬行,不时有人滑下去。驮着炮和辎重的骡马也不能行动,只好用人抬,让骡马空着身子走,依然有跌下山谷的。最大的困难还是粮食。雨水把带的干粮浸泡成浆糊,吃完后就断了粮。无法向总部求援,由于保密,不能使用电台。于是只好挖野菜、芭蕉根充饥。还有饮水困难的问题,尽管丛林中有小溪,但因有毒不能饮用,嗓子渴得冒烟,只有勉强用唾液润湿一下……困难重重,官兵们靠着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士气继续前进。
到库芒山下,R和H两个支队,分成左右翼,各自择路前进。
R部在库芒大山的丛林中迷路了,森林像一个巨大的迷宫,绕来绕去,还是找不到道路。疾病在士兵中蔓延开来,疟疾、斑疹伤寒、痢疾等疾病,使数百士兵倒在丛林里。指挥官基尼逊也染上了回归热,由担架抬着前进。
比原定的路线多一倍里程,在森林中迷路26天后,R支队看到了前方的炊烟,接着听到人声,原山下的小镇驻着日军,地名叫桑卡。核对地图已在密支那东北。这时距攻击密支那的最后期限仅一天。
亨特上校指挥的H部,比R部要幸运得多。他们在库芒山中虽也曾迷路。但迷路两天后,就意外地巧逢几个克钦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走出森林。5月14日到达密支那外围升尼,16日终于全部到达密支那西北约8公里处。他们潜伏在一座山谷中。亨特登山眺望,从望远镜里发现不远处就是敌人的大型军用机场——密支那西郊机场。
“我们运气不错!”喜出望外的亨特立即向总指挥史迪威发出暗号。
已经多天没有接到先遣支队音信的史迪威正万分着急,接到暗号喜不自禁,立即回电:“继续前进,冲上去揍他们。”
四、飞兵从天降
伊洛瓦底江的江水静静流淌,密密的丛林使密支那的黎明显得幽暗,周围静悄悄……
地处战线后方,又有高山大川作为天然屏障,密支那的敌人高枕无忧,哪会想到眼皮底下出现中美联军。
1944年5月17日,清晨,密支那西郊机场。
西郊机场是大型军用机场,自南太平洋战事吃紧,日军第五飞行师团调往南洋,这里就不再显得重要,开始时,偶尔有几架侦察机、运输机降落,后来失去了制空权,根本就没有飞机来降落了。守备部队只是为了防止盟军飞机降落,在跑道上设置了一些障碍物。自然不会想到中美联军的突然到来。
机场的日军守备队,正做着凌晨的好梦。
突然,三发红色信号弹升起!接着冲锋枪、机关枪、迫击炮一齐怒吼起来。
早已埋伏要机场四周的第五十师的1、3两个营,从两翼冲向机场。
酣睡的敌人,慌张逃命,有些连裤子、鞋子都没有穿,糊里糊涂倒在地下。
20分钟后,亨特向总指挥部发出了电报:“进入圈子。”这表明进攻得手。
“司令官醒醒,有紧急情况!”密支那的城防司令丸山大佐被部下推醒。
“敌人袭击西郊机场,情况危急。”
“有多少人?”
“大约一个营。”
“传我的命令,派一个大队前去增援。”
丸山睡眼惺忪,以为是小股骚扰,不经意地下这命令。
增援部队一出城,立即遭到中国军队的伏击。残敌逃回城内。丸山这时方知来的是强敌。这意味着对密支那的全面进攻开始了。
大惊失色的丸山一面调遣部队向机场反扑,一面向田中新一师团长报告请援。然而为时已晚。第150团于午后一时完全占领机场,并向残敌发起追击,占领江边跑马堤。
潮水般敌人在装甲车掩护下,疯狂进行反扑。一股敌人又迂回到机场背后,我军腹背受敌,情况危急。R支队恰好赶到。两队并作一起,奋起反抗,终于把敌人击退,完全控制机场。
“威尼斯商人!”亨特发出的信号,随着电波到了总指挥部,这说明已经占领机场,并可接受飞机降落。
“祝贺胜利!”史迪威立即回电。
一个多小时后,机场上空发出隆隆的轰响声。在数十架P一51“野马式”战斗机掩护下,大批美制DC一3型运输机拖曳着滑翔机,以纵列队飞临机场上空,随之滑翔机脱离运输机着陆。
新编三十师第89团从英帕尔前线支援来了,还有一个高射炮连,以及大炮、装甲车、反坦克武器和大批给养。
夜幕降临,空降还在进行,机场四周燃起火堆指示着陆目标。
空降持续两天,这是东南亚战场首次成功的空降。
……
密支那初战告捷,轰动了东南亚战场乃至欧洲。
日酋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惊慌失措,预感缅北战事已岌岌可危。
盟国首脑纷纷致电蒋介石与罗斯福庆贺。
18日10时左右,史迪威冒着雾中飞行的危险亲飞密支那,随行的还有12名中外记者。
一下飞机,史迪威和前来欢迎的亨特上校紧紧拥抱。
“我们这样高兴,恐怕我们的英国朋友会不高兴吧!”史迪威附着亨特的耳朵轻轻说。
英国朋友确实是另外一种心情。
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10多天前还反对进攻密支那,他认为“绝非易事”,“将要投入更多兵力。”
英国首相丘吉尔从伦敦给蒙巴顿发了一份责难口吻的电报:“对突然占领密支那一事,蒙巴顿将军是否料及?”
“进攻密支那仅偶有耳闻。”蒙巴顿以不屑的口吻回答。接着又说:“那仅是我的副手指挥的一场有限的进攻。”
心情尴尬的蒙巴顿却在当天给史迪威发出贺电:“这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成就,”“将载入军史的一大功绩。”军人与政客的结合,大致就是同一个人的两种语言。
结束这段插话,再说史迪威在密支那。
面对欢迎他的中美将领,史迪威神采飞扬地说:“将军们,我要求你们在两周内拿下整个密支那。”
“有一个好的开端,当然要有好的结束。乘胜追击,把密支那全部攻克。”史迪威又大声说。
将军们以鼓掌回答。
五、频频走马换将
“两周攻克密支那。”史迪威的愿望并未成为现实。夺取机场的初捷却变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密支那火车站成了血与肉的磨坊与空洞。
我军第五十师150团,发动凌厉攻势,火车站终于攻下,但我军伤亡惨重,第3营营长郭文干英勇殉国。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当时密支那前线的最高指挥官是美方梅里尔准将。一位中国将军对他这样评价:“缺乏对日军的实战经验,而且求功心切,过于自信,又不善于在紧急复杂的情况下,冷静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置;容易感情用事,主观武断……”史迪威却委他以重任。
在第150团夺得车站之初,本应迅速调动后续部队进一步扩大战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纵深,一举攻占密支那。梅里尔计不以为此,反把留在机场的部队分割使用,以致没有补给的第150团孤悬在战线一隅。
敌人却在车站失守后清醒过来,组织强大的兵力和火力向我军反扑,150团粮弹将尽,在紧要关头与指挥部的联络中断。美方总联络官孔姆中校不知去向,无法取得在机场的空军与炮兵支援。我军弹尽粮绝,犹进行白刃战,激战通宵后,于次日晨杀出重围,伤亡达600余人,车站得而复失。
战事的失利,引发了盟军内部的矛盾。
梅里尔把车站失守的罪责,放在150团团长黄春城身上,要史迪威把黄团长遣送回国。引发了中美官兵间的不满和对立。
这引起了史迪威的重视。5月23日,史迪威与参谋长柏德诺(美国人)亲飞密支那,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新三十师师长胡素,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一同来到。
史迪威毅然撤去梅里尔的总指挥官职务,换上美军5307支队队长麦根少将接任,中方部队分别由胡素、潘裕昆各自指挥自己的部队。并由史迪威、柏德诺、郑洞国、胡素、潘裕昆5人组成临时指挥部。
新的指挥体系一建立,史迪威部署一场新的进攻。无奈正当雨季,阵地变成一片沼泽,中美联军既无足够的炮兵,又无坦克支援,只凭少数轰炸机进行攻击,因此收效甚微,进展缓慢,麦根失去了进攻信心。
敌人的援军上来了。日军第三十三军团司令官本多政材,调第五十三师团主力疾进密支那,并补充第五十六师团的部分部队,又将密支那守备部队脱离第十八师团由军部直接指挥,还派水上源藏少将担任守城司令,换下丸山大佐。一时之间,密支那日军兵力大增,约有5000人。水上源藏决心死守。
中美联合部队多次组织进攻无效。
史迪威再次走马换将,以柏德诺换下麦根。而柏德诺同样没有实战经验。5月30日,柏德诺认为中国军队怠战,频传命令,强迫各部冒着炮火前进,以致伤亡惨重。史迪威在日记中写到:柏德诺来电,“损失很大,42团伤亡240人,150团伤亡80人,进攻停止了。”当时史迪威还不知道150团第3营的欧阳营长已中弹身亡。
密支那久攻不下,日酋水上乘机调整防御部署,加强工事,以图死守。
6月13日,柏德诺再次组织进攻,送史迪威的仍是“泄气的报告。”
“中国军队是好样的,他们士气高昂,向日本人猛攻,完全相信他们能把日本人揍出尿来,你至少可以说这是十分满意的。”史迪威在给夫人的信中这样说。
史迪威逐渐形成对中国部队的信任。他认为只是美方指挥官的无能。一种负疚感在他的心中这样说。
6月26日,史迪威又亲赴密支那。
在前方指挥部里,史迪威见到柏德诺。他光火了:“你无能,丢了美国人的脸。”对柏德诺一顿臭骂。
“我要抗议。”柏德诺叫喊着。
史迪威又一次换将,以韦瑟尔准将换下柏德诺。韦瑟尔训练过中国陆军,战术思想活跃。他一改前面三个人的做法,停止大规模的攻城行动,采取挖掘坑道逐步接近敌人。
五、密城攻克、水上“玉碎”
7月初,卢沟桥抗战七周年即将到来。
滇西,怒江一侧的中国远征军,早在6月已强渡怒江,克腊猛、围松山,与敌人对峙于龙陵。
缅北前线又传来振奋人心的捷报。
6月25日,激战了90天的孟拱之战,经新三十八师两昼夜的奋勇拼杀,以我军胜利攻占而告终。
孟拱、加迈、密支那三城鼎足而立,孟拱是策应三方战局的中枢。我军攻下孟拱,从此控制缅北战局,奠定反攻作战胜利的基础。
消息传到密支那,我军士兵一片欢腾,敌人胆战心惊,水上源藏惶惶不可终日。他知道孟拱的胜利之师就要压到他的头上。
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与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来到密支那督战。
“不能再这样拖下去,八莫的敌人可能来增援。”孙立人说。
“是啊!我有一个想法,过几天就是‘七·七’抗战七周年纪念,用这鼓舞士气,发动一次进攻。”郑洞国道。
“好,太好了!”孙立人连连点头。
其他中美将领一致赞同。
7月6日晚,郑洞国下了总攻击令:7月7日全面进攻。
清晨,B52型轰炸机50架,黑鸦鸦地布满密支那上空,重磅炸弹随之而下,地毯式的轰炸,几乎把日军阵地犁了一遍。
飞机刚走,“155”重型榴弹炮开始轰击,敌军阵地再重新犁过。
步兵发起攻击了,郊外的日军败回密支那城内。之后,我军步步为营,紧缩火网,逐步进入密支那城中。
7月12日,日军第三十三军团司令官本多政材的一纸命令,送到了密支那的最高指挥官水上源藏手里。命令称:
1、 敌军企图向靠龙陵方面之敌发攻势,仍继续防卫八莫、南坎地区;
2、 水上少将要死守密支那。
水上的手颤抖着,默默流泪。
帝国陆军史上罕见的一项命令,电文不是要水上部队死守,而是指定水上个人死守。
这是日军内部的窝里斗。
水上是知识分子出身,战前是熊本煤矿的爆破工程师,曾留学欧洲。入伍后,先是工兵大佐,后来转为步兵团长。
行伍出身的本多司令官,早就对这位知识分子出身的部下有一种出于妒嫉的轻视。水上身边的丸山大佐,不断把水上的作战不力的小报告送到本多手里。这就有了这份命令。
孟拱被中国军人攻克的消息传来,水上就预感到末日的到来。本多的命令更是催死令。但他不能违抗,命书记官回电:
令悉,密城如亡,下官玉碎。
水上准备“玉碎”的次日,攻克孟拱的新三十八师113团沿孟密铁路长驱直下,与新三十师在密支那会师。
规模更大的进攻,在7月下旬开始。
仍是飞机地毯式的轰炸,新武器火箭炮也上了前线。敌军阵地一片火海,所有工事都破坏无遗,日军官兵毫无掩护,战壕里都是雨水,站在齐腰深的水中。
7月31日,密支那市区已为中美联军攻占大半。上午,我军从望远镜中看到,日军押着大批市民来到打坡江边,搬运竹子和木材。
“莫非日军要逃跑?”我军监视着日军动向。
8月1日,伊洛瓦底江上浓雾密布,我军阵地前,发现浓雾中有幢幢人影。在江边警戒的士兵又发现江上有流动的浮游物。我军的机枪连连射击,浮游物不动了。强光灯照射,发现敌人爬在竹筏或汽油桶上,企图浮水而逃。有的已被击毙有的被俘获。这些都是断粮多天的伤病官兵。
当晚,乘着朦胧的月光,丸山按水上的命令,再次带着部分伤病官兵,强渡伊洛瓦底江后,向八莫方向逃去。
水上源藏和数百名士兵还在密支那,准备与城共存亡。
最后总攻开始。
五十师组成100人的敢死队,计划渗透到敌人背后,来个前后夹攻。决定一宣布,报名者踊跃,有些士兵声泪俱下要求参加。最后增加了4人。8月2日晚,在茫茫夜色掩护下,潜伏到了敌人中心据点的后面。
拂晓,4时半,大地仍漆黑一片,几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敢死队动手了,接着是猛烈的手榴弹爆炸声。各路攻击部队从四面八方冲向市区。
黎明到来,太阳升起。晨8时,密支那城区11条马路全被攻占,部分残敌拼命向江中逃窜,全被我军击毙。
历时80天的密支那攻城战,于1944年8月3日写上句号。胜利属于中美联军。
清扫战场,日军密支那城防司令官水上源藏不见踪影。
在一棵大树下终于发现,水上源藏全副戎装,面对东方,盘膝而坐,一支手枪掉落身旁,太阳穴上一个小洞,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密支那“玉碎”……
“密支那来电——终于攻克。谢天谢地。今天上午,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8月4日,远在锡兰的史迪威在日记中写了上面这段话。因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奉召伦敦,史迪威作为副司令去暂代。要不是这个原因,他一定要飞密支那庆祝胜利。

六、胜利余波
反攻缅北的全面胜利已经不远。
一个月后(9月2日),中印公路通到密支那。
从印度加尔各答,经列多、新平洋……一路上高山下河谷的巨大输油管也通到密支那。
“驼峰”空运从此可以避开险恶的高山地带,有了安全宽阔的航线。
公路、输油管、空运航线,中国抗战的物质力量由此可以增强。
密支那之战,毙敌2000人,俘虏70人。中美联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将军的事业在战场。正如8月8日《新华日报》社论所称,密支那的“辉煌胜利,是由于史迪威将军的卓越指挥,也由于盟军将士协同一致、英勇效命”的结果。经美国国会批准,罗斯福总统提升史迪威为陆军四星上将。这使史迪威跻身于美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只有4人)四星将军之列。这显然是奖励史迪威为中国抗战所作的巨大贡献。然而事隔不久,由于他和蒋介石的矛盾激化,美国让步。史迪威黯然被调回国。这是后话。
密支那战役后,乘着雨季,中国驻印军进行整编,功勋卓著的将军得到提升。孙立人提升为中将,任新一军军长,下辖新三十八师(师长李鸿,原114团团长)、新三十师(师长唐守治)。廖耀湘提升为中将,任新六军军长,下辖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新二十二师(师长李涛,原副师长),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
雨季结束,中国驻印军再发动新功势。自10月起,新三十八师直下八莫、南坎。新二十二师攻克东瓜后,奉令空运回国。过了1945年新年,中国驻印军与滇西出击的远征军及盟军分别于芒市、畹町两地举行会师典礼。以后虽仍有战斗,但规模都不能与密支那之战相比。到1945年6月,新一军凯旋回国。
缅北与滇西的反攻战,是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彻底胜利的一次歼灭战,对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都起了重要作用。密支那之战又是关键的一战。谨作此文,纪念密支那之战中英勇捐躯的将士们。
日军单位战斗力在国军之上。但整体实力不敌美中联军[em05][em05]
反攻滇缅的时候日本人已经不行了[em05]
自己顶
[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