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将星录(十一)刘广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17:47
说起1979对越作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东有55,西有149”。意思是说在东线55军打得最好,西线就要数149师表现出色。不过,真要论起军功,西线13军打过红河后所向披靡,37师夺谷柳,38师克坝洒,39师守代乃,均是战果大,伤亡小,被昆明军区前指通报表扬,号召所有参战部队“向13军学习看齐!”相形之下,149师就没这个待遇了。

话说回来,149师与越军王牌316A师对决于沙巴峡谷,确也是西线作战的精彩强音,在军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而当时指挥这场大战的前线最高指挥员,就是时任50军副军长的刘广桐。

刘广桐,山东省长清县人,1921年出生。1938年9月,17岁的刘广桐就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中,刘广桐作战勇敢,进步很快,参军不到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中的多次战斗及解放战争阶段的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并相继升为排长、侦察参谋、连长、营长等职。刘广桐所在的部队是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0旅,渡江战役前改编为二野第18军52师,师长就是著名战将吴忠。在进军大西南的战役中,刘广桐时为52师155团1营营长,率全营巧渡岷江,迅速占领了宜宾城西关和翠屏山制高点。在随后追击逃跑的国民党残军时,刘广桐率部衔尾直追,截断了逃敌的后续部队,与敌短兵相接,打垮了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官宋希濂率领的残部,配合友邻部队将宋希濂生俘。

1950年,第18军奉中央命令进军西藏。在10月的昌都战役中,刘广桐随师长吴忠指挥的北集团中路部队抢渡金沙江,穷追猛打,迅速击溃了拦路的藏军,配合主力部队消灭了藏军主力,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1951年7月,第18军部队开始进藏。全军指战员一路艰难穿越高山雪岭,忍受高原缺氧的折磨,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0月26日进抵拉萨。随后52师部队继续推进,相继进驻江孜、日喀则、亚东等地。刘广桐指挥155团1营向喜马拉雅山进军,于1952年1月23日进驻边防要地山南地区隆孜宗。

为了打通内地与西藏的通道,按照中央的指示,西南军区成立了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命令以西藏军区部队为主力,在西南军区及兄弟省、兄弟军区的全力支援下修筑康藏公路。从1953年2月起,康藏公路的东西两段先后开工,向会合处对进延伸。当时西段筑路任务由52师师直、155团、军直炮兵营和康藏公路第一施工局技工大队担负,还有陆续加入的16000余名藏族民工,总指挥是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刘广桐这时已升任155团参谋长,协助团长乔学亭组织实施筑路工程。

康藏公路所经路线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要从多座高山中间劈开道路,还要在多条咆哮江河上架桥。石岩地段多坚硬异常,由于没有筑修机械,官兵们只能用铁锹、十字镐挖地,用木棍撬石,用树枝编筐背土,用铁锤砸碎巨石。土夹石地段则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发泥石流,形成塌方淤泥,道路时修时断,损失了大量标准工日。在开山劈路时,很多官兵的手掌在砸锤时被震裂,就用缝衣服的针线缝合开裂部位继续干。为了加快筑路速度,官兵们在夜间把棉花绑在扦子顶上,在黑暗中看着棉花上的白点打锤。筑路官兵、民工每天工作达11、2个小时,劳动强度极大。因为高山缺氧,官兵们脸上发烧,心跳加快,一般每分钟心跳都在100-120次,血压比在平地高30-40毫米汞柱。有人甚至鼻孔出血,头痛难忍,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还没工作就已消耗了大量体力。野外气候条件恶劣,常多雪雨,夜刮大风。官兵们经常睡到半夜时,帐篷或是被大风刮走,或是被大雪压垮,只好摸黑起来收拾住处。在紧张筑路的同时,部队还要翻山越岭到数百公里以外的通车终点背运粮食。由于给养经常跟不上,断炊断顿是常事,而且一年四季根本吃不上新鲜蔬菜,甚至连盐都没有。当时边施工还要边抽出四分之一的人员到树丛、荒草、乱石之中挖野菜,否则第二天部队就没了体力。据155团统计,该团一年就吃掉了150万斤野菜,平均每人每天2、3斤。因为营养不良,水土不适,许多官兵脱了指甲,掉了头发,嘴唇裂了口子,有的还患了严重的高原性疾病和关节炎。有的战士吊着绳子在峭壁上打炮眼,打着打着心脏就停止了跳动;有的战士在下工的路上倒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由于施工路线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事故频发,几乎天天都有官兵和民工牺牲。如果没有为国效命的献身精神,是难以想像能修成如此一条千年未通之路的。

1954年11月26日,东西两段筑路部队在巴河桥胜利会师。康藏公路修成后,从西康省省会雅安通到西藏拉萨,全长2255公里。公路沿线架起了230多座桥梁,修筑了3600多个涵洞,总挖掘土石方2900万立方米,每百公里工程造价是随后开建的青藏公路的数十倍。在筑路过程中,共有3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和1000余名藏汉工人牺牲,平均每公里牺牲两位烈士,以巨大代价终于完成了这一空前的历史壮举。当公路通车时,毛泽东还亲自题了词:“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1958 年春天,在西藏噶厦政府分裂主义分子的支持与策划下,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藏区相继发生大规模武装叛乱。兰州军区、成都军区部队立即投入了平叛作战。在西藏,叛乱分子成立了“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在噶厦政府的庇护下窜返各地活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得到情报后,命令军区所属部队迅速出动,将叛乱武装合围歼灭。刘广桐其时已调任为昌都警备区158团团长,奉命率4个连部队于4月10日进入类乌齐地区,歼灭了俄马日郎、康多呷多部叛乱武装百余人。随后又指挥158团部队配合警备区主力及云南丽江军分区部队围剿叛乱武装,经过2个半月战斗歼灭叛乱武装1185人,暂时稳定了昌都地区的局势。1959年1月4日,叛乱武装1600余人突然袭击札木中心县委。当地守军只有158团1连的1个加强排及几十名中心县委机关人员,情况非常危急。刘广桐奉军区命令抽调了158团4个连兵力参加军区组织的营救行动,叛乱武装受到东西两面夹击,只好逃遁。札木被围攻10天后终于解围,战斗中歼灭叛乱武装190余人。

1959年3月,西藏噶厦政府分裂主义分子在拉萨公开发动武装叛乱,达赖也从此逃亡印度。驻藏部队在张国华、谭冠三指挥下,经过30个小时战斗就平息了拉萨地区的武装叛乱,歼灭叛乱武装5360人。其后,西藏军区和成都军区、兰州军区部队分别对西藏境内和青藏、川藏公路沿线的叛乱武装进行清剿。刘广桐奉军区命令抽调158团3个连兵力,参加了对以聂荣宗为中心的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高寒牧区二号地区的清剿行动。经过38天战斗,共歼灭叛乱武装5255人。

一直到1961年底,藏区残余的叛乱分子才被基本歼灭,历时3年的平叛作战胜利结束。

1962年10月,中央军委下令对执行“前进政策”、步步蚕食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反击,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拉开了帷幕。刘广桐此时又调回了老部队155团担任团长,和政委乔学亭搭档。奉西藏军区命令,155团归“藏字419部队”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前进指挥部)指挥,向入侵“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左翼的枪等、卡龙印军实施主要突击。

(待续)
说起1979对越作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东有55,西有149”。意思是说在东线55军打得最好,西线就要数149师表现出色。不过,真要论起军功,西线13军打过红河后所向披靡,37师夺谷柳,38师克坝洒,39师守代乃,均是战果大,伤亡小,被昆明军区前指通报表扬,号召所有参战部队“向13军学习看齐!”相形之下,149师就没这个待遇了。

话说回来,149师与越军王牌316A师对决于沙巴峡谷,确也是西线作战的精彩强音,在军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而当时指挥这场大战的前线最高指挥员,就是时任50军副军长的刘广桐。

刘广桐,山东省长清县人,1921年出生。1938年9月,17岁的刘广桐就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中,刘广桐作战勇敢,进步很快,参军不到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中的多次战斗及解放战争阶段的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并相继升为排长、侦察参谋、连长、营长等职。刘广桐所在的部队是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0旅,渡江战役前改编为二野第18军52师,师长就是著名战将吴忠。在进军大西南的战役中,刘广桐时为52师155团1营营长,率全营巧渡岷江,迅速占领了宜宾城西关和翠屏山制高点。在随后追击逃跑的国民党残军时,刘广桐率部衔尾直追,截断了逃敌的后续部队,与敌短兵相接,打垮了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官宋希濂率领的残部,配合友邻部队将宋希濂生俘。

1950年,第18军奉中央命令进军西藏。在10月的昌都战役中,刘广桐随师长吴忠指挥的北集团中路部队抢渡金沙江,穷追猛打,迅速击溃了拦路的藏军,配合主力部队消灭了藏军主力,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1951年7月,第18军部队开始进藏。全军指战员一路艰难穿越高山雪岭,忍受高原缺氧的折磨,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0月26日进抵拉萨。随后52师部队继续推进,相继进驻江孜、日喀则、亚东等地。刘广桐指挥155团1营向喜马拉雅山进军,于1952年1月23日进驻边防要地山南地区隆孜宗。

为了打通内地与西藏的通道,按照中央的指示,西南军区成立了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命令以西藏军区部队为主力,在西南军区及兄弟省、兄弟军区的全力支援下修筑康藏公路。从1953年2月起,康藏公路的东西两段先后开工,向会合处对进延伸。当时西段筑路任务由52师师直、155团、军直炮兵营和康藏公路第一施工局技工大队担负,还有陆续加入的16000余名藏族民工,总指挥是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刘广桐这时已升任155团参谋长,协助团长乔学亭组织实施筑路工程。

康藏公路所经路线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要从多座高山中间劈开道路,还要在多条咆哮江河上架桥。石岩地段多坚硬异常,由于没有筑修机械,官兵们只能用铁锹、十字镐挖地,用木棍撬石,用树枝编筐背土,用铁锤砸碎巨石。土夹石地段则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发泥石流,形成塌方淤泥,道路时修时断,损失了大量标准工日。在开山劈路时,很多官兵的手掌在砸锤时被震裂,就用缝衣服的针线缝合开裂部位继续干。为了加快筑路速度,官兵们在夜间把棉花绑在扦子顶上,在黑暗中看着棉花上的白点打锤。筑路官兵、民工每天工作达11、2个小时,劳动强度极大。因为高山缺氧,官兵们脸上发烧,心跳加快,一般每分钟心跳都在100-120次,血压比在平地高30-40毫米汞柱。有人甚至鼻孔出血,头痛难忍,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还没工作就已消耗了大量体力。野外气候条件恶劣,常多雪雨,夜刮大风。官兵们经常睡到半夜时,帐篷或是被大风刮走,或是被大雪压垮,只好摸黑起来收拾住处。在紧张筑路的同时,部队还要翻山越岭到数百公里以外的通车终点背运粮食。由于给养经常跟不上,断炊断顿是常事,而且一年四季根本吃不上新鲜蔬菜,甚至连盐都没有。当时边施工还要边抽出四分之一的人员到树丛、荒草、乱石之中挖野菜,否则第二天部队就没了体力。据155团统计,该团一年就吃掉了150万斤野菜,平均每人每天2、3斤。因为营养不良,水土不适,许多官兵脱了指甲,掉了头发,嘴唇裂了口子,有的还患了严重的高原性疾病和关节炎。有的战士吊着绳子在峭壁上打炮眼,打着打着心脏就停止了跳动;有的战士在下工的路上倒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由于施工路线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事故频发,几乎天天都有官兵和民工牺牲。如果没有为国效命的献身精神,是难以想像能修成如此一条千年未通之路的。

1954年11月26日,东西两段筑路部队在巴河桥胜利会师。康藏公路修成后,从西康省省会雅安通到西藏拉萨,全长2255公里。公路沿线架起了230多座桥梁,修筑了3600多个涵洞,总挖掘土石方2900万立方米,每百公里工程造价是随后开建的青藏公路的数十倍。在筑路过程中,共有3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和1000余名藏汉工人牺牲,平均每公里牺牲两位烈士,以巨大代价终于完成了这一空前的历史壮举。当公路通车时,毛泽东还亲自题了词:“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1958 年春天,在西藏噶厦政府分裂主义分子的支持与策划下,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藏区相继发生大规模武装叛乱。兰州军区、成都军区部队立即投入了平叛作战。在西藏,叛乱分子成立了“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在噶厦政府的庇护下窜返各地活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得到情报后,命令军区所属部队迅速出动,将叛乱武装合围歼灭。刘广桐其时已调任为昌都警备区158团团长,奉命率4个连部队于4月10日进入类乌齐地区,歼灭了俄马日郎、康多呷多部叛乱武装百余人。随后又指挥158团部队配合警备区主力及云南丽江军分区部队围剿叛乱武装,经过2个半月战斗歼灭叛乱武装1185人,暂时稳定了昌都地区的局势。1959年1月4日,叛乱武装1600余人突然袭击札木中心县委。当地守军只有158团1连的1个加强排及几十名中心县委机关人员,情况非常危急。刘广桐奉军区命令抽调了158团4个连兵力参加军区组织的营救行动,叛乱武装受到东西两面夹击,只好逃遁。札木被围攻10天后终于解围,战斗中歼灭叛乱武装190余人。

1959年3月,西藏噶厦政府分裂主义分子在拉萨公开发动武装叛乱,达赖也从此逃亡印度。驻藏部队在张国华、谭冠三指挥下,经过30个小时战斗就平息了拉萨地区的武装叛乱,歼灭叛乱武装5360人。其后,西藏军区和成都军区、兰州军区部队分别对西藏境内和青藏、川藏公路沿线的叛乱武装进行清剿。刘广桐奉军区命令抽调158团3个连兵力,参加了对以聂荣宗为中心的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高寒牧区二号地区的清剿行动。经过38天战斗,共歼灭叛乱武装5255人。

一直到1961年底,藏区残余的叛乱分子才被基本歼灭,历时3年的平叛作战胜利结束。

1962年10月,中央军委下令对执行“前进政策”、步步蚕食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反击,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拉开了帷幕。刘广桐此时又调回了老部队155团担任团长,和政委乔学亭搭档。奉西藏军区命令,155团归“藏字419部队”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前进指挥部)指挥,向入侵“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左翼的枪等、卡龙印军实施主要突击。

(待续)
老边的还没玩呢 {:soso_e113:} 不带这么跳跃滴哈
沈大最近经常在挖坑,呵呵。
求下文
坑太多了……
克节朗地区是一道从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山谷,因流经其间的克节朗河而得名,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这片地区本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印军却在1962年6月越过麦线,蚕食占据此处,企图继续由此推进到麦线以北11公里的拉则山脊,以达到改变麦线走向的目的。为制止印军的侵略,西藏军区边防部队进至克节朗地区与印军形成了武装对峙。然而印度尼赫鲁政府错估了形势,认为中国军队不敢反击,为了达到其想像中的“理想边界”,竟然下令印军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同时推进,要将他们认为的所谓“印度领土”上的中国边防部队“驱逐或清除”,在边界上造成既成事实。印度人一再得寸进尺,终于把毛泽东惹急了,决心打印军一下,要打狠打痛,要一仗“争取十年的边境安定”。

侵入克节朗地区的是印军第7旅、阿萨姆步兵第5营和炮兵、工兵一部,共4个步兵营约3000余人。其左翼的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及其以西地域兵力比较密集,并靠近第7旅旅部,布置了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及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旁遮普联队第9营、阿萨姆步兵第5营各一部。其中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成立于1823年,士兵多来自尼泊尔,从古代起就有善战之名。该营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战役,“曾在第三次卡西诺战斗中立下不朽的功勋”。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成立于1798年,士兵剽悍勇猛,战斗力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营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作过战,颇有战功。印军前陆军参谋长蒂迈亚上将曾夸赞说:“拉加普特人是印军的骄傲,哪里的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拉加普特士兵。” 旁遮普联队第9营成立于18世纪中叶,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印度独立后的印巴克什米尔战争。上述几支印军部队历史都比较悠久,部队中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多,枪法准,只是年纪偏大,体力较差。

155团奉命主攻印军左翼重点部署之敌,是419部队的主要突击方向。任务是首先攻歼枪等、卡龙印军,尔后攻歼扯冬、绒不丢印军。待歼灭上述各地印军后,再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聚歼入侵该地的印军。当面印军依托高山设防,多以连或加强连为单位分散配置,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各据点均筑有坚固的工事。其整体部署前重后轻,正面较宽,纵深较浅,点与点之间间隙较大。针对印军的防御特点,刘广桐、乔学亭决心从中间突破,集中兵力同时攻击枪等、卡龙之敌,撕开口子之后,再向纵深发展。在战斗部署上,以1营攻击卡龙印军;2营配属8连攻击枪等印军;歼灭两处之敌后,1、2营再协力攻歼扯冬、绒不丢印军;3营(欠8连)为团预备队,适时跟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高原作战自然环境恶劣,突发情况甚多。为此,刘广桐、乔学亭号召全团“多手准备一举成功”,把困难想在前头,精心组织战斗准备工作。为了对付印军地堡群,部队准备了炸药包、爆破筒、4O火箭发射筒、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等多种火器,并设计了不同情况下的炸碉堡方法;为了做好连续作战出现断粮的准备,组织人员认真调查了战区的各种植物,使部队弄清了哪些野菜、野果可以吃,哪些植物可以作为临时食物;为了进一步掌握地形、敌情,还组织了班长以上骨干秘密抵近印军阵地进行侦察,并就地开展军事民主,研究打法。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得知后,感慨地说:“我打了多少年仗,还没见过像你们这样看地形的!”

10月20日7时30分,419部队炮兵群和各团属炮兵对克节朗地区印军实施了15分钟火力急袭,将印军的炮兵阵地和工事摧毁一部。7时45分,155团第一梯队2个营发起冲击,迅速从卡龙、枪等之间渡过克节朗河,分向各自预定目标展开进攻。

1营直扑卡龙,这里是一块林间牧场,驻有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部带4连共140余人。其东侧是扯冬牧场,驻有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2连和阿萨姆步兵第5营1个排共130余人。其东南紧邻绒不丢牧场,驻有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1个加强连共140余人。印军的三处据点成犄角之势,能够相互策应,火力配系较严密。

1营集中2、3连向卡龙印军侧背攻击,因迂回途中草深林密,3连1排与扯冬西南方向的印军遭遇,双方发生激战。3连果断改变决心,向扯冬印军发起攻击。战斗中南侧的绒不丢印军居高临下以火力向3连侧射,威胁很大。为保障3连侧翼安全,营指命令营预备队1连迅速前出阻击绒不丢印军。而穿插到位攻打卡龙印军的就只剩下了2连。这样,战斗未久,形成了1营3个连各打印军1个连支撑点的态势。因1营各方向兵力都不占优势,印军又凭借坚固碉堡群顽强抵抗,战斗打得异常激烈。2连攻打卡龙时,仅用3分钟就突破了印军前沿阵地。2排5、6班并肩向前猛插,逐个摧毁印军碉堡。6班班长阳廷安率领全班猛打猛冲,直取纵深,逼近印军营指挥所。激战中班长牺牲了副班长指挥,副班长牺牲了党员骨干接替指挥,前仆后继,全班打到只剩下一名新战士仍继续战斗。在5班的配合下,6班先后攻克了印军碉堡27个,歼敌55人,缴获火炮2门、轻重机枪4挺、90火箭筒2具、各种枪支55支。战后,6班被国防部授予了“阳廷安班”荣誉称号。
  
2营攻打的枪等也是位于山坡上的一处林间牧场,驻有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3连、旁遮普联队第9营4连和阿萨姆步兵第5营1个加强排,总兵力270人,分为东西两处据点进行防守。2营采取了避开正面、攻敌侧后、集中兵力多路进攻、各个歼灭的战法。以4连、5连、8连迅速实施穿插迂回,从三面包围了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3连(加强1个重机枪排)防守的枪等第一据点,尔后分多路向印军发起攻击。为防止第二据点印军逃跑,2营同时令6连隐蔽迂回,与4连协同对旁遮普联队第9营4连驻守的第二据点形成包围。2营主力方向的战斗打得很利索,5连担任主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攻打,逐点清除,在8连一部配合下,用了一个半小时就将第一据点印军歼灭。先后打掉碉堡56个,歼灭印军140多人,其中俘敌20余人,包括1名中校和1名少校。其后,2营将营预备队8连主力投入战斗,与4连、6连协同从三面向第二据点印军发起攻击。经过一个小时战斗就歼灭了守敌,击毙旁遮普联队第9营4连少校连长。在第二据点西侧1000米处警戒阵地防守的阿萨姆步兵第5营1个加强排也遭到攻击,损失惨重,后与枪等部分残敌弃阵北逃。6连1个排迅速追击逃敌,在炮兵分队协同将这股印军全部歼灭。

2营只用了3个多小时就将枪等印军全歼,打得非常漂亮。共击毙印军228人,俘敌42人,攻克地堡112个。2营在战斗中伤亡55人。

因2营方向战斗进展顺利,刘广桐果断决心将团预备队3营(欠8连)加入1营方向。3营赶到卡龙时,2连经过艰苦奋战,已基本将卡龙印军歼灭,战斗即将结束。刘广桐接报后,改令3营继续向扯冬和印军7旅旅部方向攻击前进。2连最后攻克了印军营部的核心碉堡,俘获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长瑞克中校以下军官5人。经由印军军官喊话,残余印军全部缴械投降。经过3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2连全歼了卡龙印军,以伤亡55人的代价击毙印军92人,俘敌51人,攻克碉堡64个,独立完成了原定全营的战斗任务。战后,2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3连攻打扯冬印军也非常艰苦,为防敌逃跑,副连长带1排插到扯冬东南侧断敌退路,连长张国品率2排进至扯冬西南侧,2个排加强3排7班同时攻击守敌。印军依托碉堡群坚守,交叉火力非常猛烈。激战中,连长张国品牺牲,指导员张少松负伤,全连伤亡接近三分之一,2排打到只能编为1个班。在2连歼灭卡龙之敌后,刘广桐率团指挥所部分人员前移到扯冬附近继续指挥战斗。观察到3连的战况后,刘广桐命令3连3排长带7班分组攻击,先集中火力将印军封锁住,尔后居高临下从后面向前打,连续攻克印军3个碉堡,自己无一伤亡。3连各部不顾伤亡,越战越勇,打到11时终于消灭了残余印军。战斗中共歼灭印军133人,3连伤亡36人。1连进入战斗较晚,同时展开3个排向绒不丢印军发起多路攻击。因地形复杂,1连未能对守敌达成合围。各排勇猛攻击,哪里有枪声向哪里冲杀,连克印军碉堡20余个,并与反冲击的印军拼开了刺刀,坚决将其打垮。在3连攻歼了扯冬之敌40分钟后,1连也攻占绒不丢,歼灭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1个加强连大部,击毙印军80人,俘敌32人,缴获各种迫击炮6门、各种枪支83支(挺、具)和电台5部。1连在战斗中伤亡47人。

1营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敢于独立作战,孤胆作战,仅用4个多小时就攻歼了卡龙、扯冬、绒不丢印军1个营部带3个连另1个排共360余人,俘获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长瑞克中校和第4师通信团长泰瓦利中校,为全歼克节朗地区印军做出了重要贡献。1营在这场战斗中啃的是硬骨头,攻坚打得很艰苦,全营共伤亡138人,敌我伤亡比为2.6:1。“藏字419部队” 司令员柴洪泉接到1营的战报后,高兴地说:“胜利者不受裁判。”

这样,原来预计3天的战斗任务,155团仅用了4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张国华闻讯后很兴奋,指示部队乘胜进攻,并注意搜剿残敌。

(待续)
155团奉419部队前指命令继续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协同157团全歼该地印军。当时3营已进到了扯冬以东地区,2营在攻歼了枪等印军后也前进至扯冬地区待命。刘广桐和乔学亭进行了研究,根据上午的战斗情况看,印军依托各据点的碉堡群进行防御,需要逐个碉堡攻占,逐点夺取,下午的战斗可能仍然要如此进行。部队上午伤亡不小,弹药消耗也很大,为谨慎起见,于是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重新组织准备。等3营再次出动推进到勒龙时,印军第7旅旅部和主力部队已经溃散逃跑,3营只歼敌39人。16时,3营奉命沿勒龙、吉普继续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1营一部也从绒不丢沿色兄朗沟向章多方向追击。印军第7旅因为被157团1营抄了后路,部队惊慌失措,迅速崩溃,到处钻山逃跑。155团部队一路追击,但已找不到印军主力,只歼灭了零散敌人,到黄昏时只好收拢待命。

21日上午,155团奉命协同兄弟部队在克节朗河以南的山地、丛林中搜剿逃散的印军。下午16时55分,张国华打电话给前线部队,传达军委指示:“不受麦克马洪线限制,乘胜追击。”随后419部队和山南军分区部队迅速收拢,兵分四路追击逃敌。154团一马当先,成为第一支越过麦克马洪线的部队,而且在追击至龙布普附近时俘获了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并继续进占了重镇达旺。刘广桐、乔学亭指挥155团随419部队前指在154团之后跟进,于26日追击至达旺地区,沿途歼灭逃敌一部。

至此,克节朗、达旺地区反击作战胜利结束。419部队和11师、山南军分区部队协同作战,歼灭印军第7旅,收复了达旺河以北地区,共毙、俘印军1897人。其中419部队从12公里宽正面突破,追击纵深120余公里,经过大小战斗32次,歼灭印军1513人,生俘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战绩辉煌。中央军委特别来电嘉奖:“克节朗战役打得好,中央极为高兴。”据说,后面那句话是毛泽东亲自加上的。

印度政府不甘心如此失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将国家转入战争轨道。印军也在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一线集结兵力,企图发动新的进攻。因此,中央军委下达了再次反击印军的指示。这次反击作战规模较大,先后集结了419部队、11师、55师、山南军分区部队和炮兵、工兵一部,共约2.2万人,准备实采取大纵深迂回包围、多路穿插分割的战法将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印军一举歼灭。

11月18日,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反击作战开始。155团3营奉命随157团行动,向申隔宗印军实施迂回攻击;刘广桐、乔学亭指挥155团主力随联合指挥所前进,准备随时堵截南逃的印军。战斗打响后,155团主力向申隔宗方向疾进,然而因为走错道路,遇到悬崖峭壁拦路,行动缓慢。155团3营随157团出发后,在高山密林中边开路边前进,在克服了重重自然险阻后,于20日上午到达了略马东附近地区。这时157团已先行插到此处,经过战斗连续粉碎了印军沿公路的节节抗击,与另一路插过来的山南军分区部队会合,拦腰截断了公路。155团主力在森林中奋力开路前进,于19日拂晓和正面进攻的154团先后进至申隔宗地区。随后154、155团奉命向南追击,一气赶到略马东,又接到命令继续向德让宗方向追击。2个团官兵并肩沿公路猛追,克服饥饿疲劳,4个小时行进35公里,于19日夜进抵德让宗和米龙岗地区。此后154团继续追击,一直打到吉莫山口、打陇宗地区。155团奉命在冬以东、登班以西、曼大拉以北的公路沿线地区搜剿,10天内搜歼印军298人,缴获火炮3门、轻机枪14挺、其他枪支153支和电台10部。

在这次反击作战中,419部队、11师、55师、山南军分区部队表现都非常出色。无论是正面进攻,还是大纵深穿插和侧翼迂回,都能穿插到位,攻强守固,基本歼灭了这一地区的印军主力。共毙、俘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5063人,其中419部队歼灭印军2173人。刘广桐率领的155团此次主要担负预备队任务,没有抓到印军主力打,斩获较少。

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从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也就是说,中国将放弃中印边界东段藏南地区浴血奋战收复的土地,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的双方实际控制线以北,还要再撤20公里。而中印边界西段的阿克塞钦地区,中国军队拔除了印军侵入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以东的43个据点,恢复了原有态势,但同样将部队撤到了实际控制线内侧20公里。对于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世界舆论大哗。金庸执掌的香港《明报》当时评论说:“这一招使得漂亮之极,潇洒之极。”这段话后来被广泛引用,甚至称之为“外国舆论”。可惜,这是中国香港的舆论,而不是外国舆论。

从现在中印边界谈判无法推进的态势来看,中国当年在东段撤军有过于干净之嫌,以致手里根本无牌可打,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局。如果当初不是撤得那么利索,而是至少扼守达旺及西山口一线,不但军事上地势有利,补给线较短,而且在历史传统上也有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在藏南的军事存在,以实际行动否定了麦克马洪线,政治上主动,甚至已拥有了今日谈判所期望的底线,总归不会是那么地让人扼腕叹息了。

(待续)

每天上超大第一件事就是等着看沈大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