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航开设大机群野战起降训练 探索战时飞行保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5:21:41
陆航开设大机群野战起降训练 探索战时飞行保障


2013年10月15日  来源:解放军报 





该场站在野外开设飞行保障指挥所李云鹏摄


  9月下旬,燕山腹地秋雨潇潇、山高林密。一支由战勤指挥车、通信导航车、工程机械车等10多个专业要素组成的飞行保障分队,风驰电掣般驶进了一处开阔的山谷……
  时钟开始倒计时,当战勤指挥车内战场态势显示屏上的时间数字定格时,荒山沟里已经翻天覆地——20多个可保障武装直升机燃油加注和紧急抢修的野战停机坪全部开设完毕。陆航场站在复杂天候、陌生地域开设大机群野战起降点的纪录再次被刷新。
  组织这次实战化演练的陆航某场站是全军陆航部队唯一的甲级场站。近年来,他们积极探索野战化飞行保障新模式,先后攻克了10多项保障难题,已连续4年保持优质场次率。
  不过,相对于这些荣誉,过去演练中几次“败走麦城”的经历让官兵们更加刻骨铭心——


  3年前的一场野战化飞行保障演练中,由于导演部临时将原定开辟野战机场的坐标位移了一段距离,该场站数十个保障要素提前精心布置的战场环境全部作废,结果开设大机群野战综合保障机场的时间被延误,协同作战全面失败。
  前年6月,陆航某飞行部队演练破袭阵地返航加油,该场站所有专业分队前出保障。可是,当飞行部队成功破袭后,长龙般的保障车队还正浩浩荡荡行驶在路上。最终,战机二次升空的时间严重滞后……
  几次失利过后,场站官兵开始了深刻反思:为何场内保障考核能够屡屡得优,一到野战化保障就连连败北?几番思考,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传统的陆航部队地面保障机动速度慢、保障装备和保障程序复杂,素有“腿短尾巴长”的特点,但随着陆航作战任务由支援保障向主战主用转变,野战化保障中甩不掉的“长尾巴”正逐渐成为飞行部队应急机动能力建设的短板。
  如何斩断“长尾”,提高效率?场站领导首先将目光聚焦在规范飞行秩序、优化保障流程上。为此,他们先后制订完善了《飞行三个阶段场站飞行保障实施细则》《场站管理使用手册》《机场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规范了场内和野战保障秩序,明晰了保障流程。
  去年中秋,一道紧急命令下达至该场站作战值班室。场站官兵依托优化后的保障流程,奔赴百公里外的陌生地域保障大机群加注航油,比指定时间提前35分钟完成了任务。
  今年9月底,总参陆航部组织全军陆航部队近百名飞行指挥和后勤保障骨干走进该场站,现场观摩他们探索飞行保障正规化的做法。众人眼前一亮:该场站着眼战时需求,将原来庞杂的保障队伍编组成数套多能型飞行保障班子;每套班子均以模块化、机动化、积木式的编成方式抽组应急飞行保障力量,可同时担负多机型保障任务,形成了多个能独立执行野战化保障任务的“小场站”。
  前不久,该场站受命保障某陆航团3种机型数十架直升机紧急升空执行任务。启动应急预案后,3套飞行保障班子轮番上阵,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过去需要1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保障任务。
  “精兵才能高效。”面对应急保障时任务综合性与编组小型化的矛盾,该场站打破专业界限,实行岗位轮换,确保一线保障人员都至少能胜任两种以上的岗位需要。站长李春雨介绍说,目前,场站超过85%的官兵都是“一专多能、一兵多用”。
  此外,这个场站还主动联系科研机构完成气象业务系统集成建设,提高了气象预报准确率。他们开发的机载式场务保障箱组和多功能运加油设备,增强了保障要素的机动性。他们关于野战停机坪的设计意见被陆航部采纳后,新型野战停机坪不仅更为轻便,而且搭建拆解时间也节省了一半以上。




陆航开设大机群野战起降训练 探索战时飞行保障


2013年10月15日  来源:解放军报 





该场站在野外开设飞行保障指挥所李云鹏摄

  9月下旬,燕山腹地秋雨潇潇、山高林密。一支由战勤指挥车、通信导航车、工程机械车等10多个专业要素组成的飞行保障分队,风驰电掣般驶进了一处开阔的山谷……  时钟开始倒计时,当战勤指挥车内战场态势显示屏上的时间数字定格时,荒山沟里已经翻天覆地——20多个可保障武装直升机燃油加注和紧急抢修的野战停机坪全部开设完毕。陆航场站在复杂天候、陌生地域开设大机群野战起降点的纪录再次被刷新。  组织这次实战化演练的陆航某场站是全军陆航部队唯一的甲级场站。近年来,他们积极探索野战化飞行保障新模式,先后攻克了10多项保障难题,已连续4年保持优质场次率。  不过,相对于这些荣誉,过去演练中几次“败走麦城”的经历让官兵们更加刻骨铭心——

  3年前的一场野战化飞行保障演练中,由于导演部临时将原定开辟野战机场的坐标位移了一段距离,该场站数十个保障要素提前精心布置的战场环境全部作废,结果开设大机群野战综合保障机场的时间被延误,协同作战全面失败。  前年6月,陆航某飞行部队演练破袭阵地返航加油,该场站所有专业分队前出保障。可是,当飞行部队成功破袭后,长龙般的保障车队还正浩浩荡荡行驶在路上。最终,战机二次升空的时间严重滞后……  几次失利过后,场站官兵开始了深刻反思:为何场内保障考核能够屡屡得优,一到野战化保障就连连败北?几番思考,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传统的陆航部队地面保障机动速度慢、保障装备和保障程序复杂,素有“腿短尾巴长”的特点,但随着陆航作战任务由支援保障向主战主用转变,野战化保障中甩不掉的“长尾巴”正逐渐成为飞行部队应急机动能力建设的短板。  如何斩断“长尾”,提高效率?场站领导首先将目光聚焦在规范飞行秩序、优化保障流程上。为此,他们先后制订完善了《飞行三个阶段场站飞行保障实施细则》《场站管理使用手册》《机场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规范了场内和野战保障秩序,明晰了保障流程。  去年中秋,一道紧急命令下达至该场站作战值班室。场站官兵依托优化后的保障流程,奔赴百公里外的陌生地域保障大机群加注航油,比指定时间提前35分钟完成了任务。  今年9月底,总参陆航部组织全军陆航部队近百名飞行指挥和后勤保障骨干走进该场站,现场观摩他们探索飞行保障正规化的做法。众人眼前一亮:该场站着眼战时需求,将原来庞杂的保障队伍编组成数套多能型飞行保障班子;每套班子均以模块化、机动化、积木式的编成方式抽组应急飞行保障力量,可同时担负多机型保障任务,形成了多个能独立执行野战化保障任务的“小场站”。  前不久,该场站受命保障某陆航团3种机型数十架直升机紧急升空执行任务。启动应急预案后,3套飞行保障班子轮番上阵,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过去需要1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保障任务。  “精兵才能高效。”面对应急保障时任务综合性与编组小型化的矛盾,该场站打破专业界限,实行岗位轮换,确保一线保障人员都至少能胜任两种以上的岗位需要。站长李春雨介绍说,目前,场站超过85%的官兵都是“一专多能、一兵多用”。  此外,这个场站还主动联系科研机构完成气象业务系统集成建设,提高了气象预报准确率。他们开发的机载式场务保障箱组和多功能运加油设备,增强了保障要素的机动性。他们关于野战停机坪的设计意见被陆航部采纳后,新型野战停机坪不仅更为轻便,而且搭建拆解时间也节省了一半以上。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10-15/5380223.shtml

有飞机了,使劲飞个够
土鳖陆军无人机放哪,是不是放陆航旅?
最好用直升机保障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