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平里之战伤亡真相:徐国夫少将大声疾呼军史误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16:38
今天在街上买到了最新出版的军事世界画刊,看到了“美国证词1951砥平里之战”里面对于砥平里之战志愿军伤亡数字的引用,是源于王树增所著 “远东朝鲜战争”记载:“参加攻击的是中国军队8个团中,仅第40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60余人。359团3营官兵几乎全部伤亡,3营长牛振厚在撤退时说什么也不离开遍布他的士兵尸体的阵地,最后硬被拖下来。357团团长孟灼华在向上级汇报士兵伤亡情况时,因痛苦万分而泣不成声。”

我最近刚刚拜读了1955年开国少将徐国夫撰写的回忆录“大漠风声疾”。徐国夫将军时任四十军119师师长,在横城战斗进入尾声砥平里战斗发起前的邓指会议上被志愿军邓华副司令员指定为前线统一指挥。徐国夫少将是志愿军我方对于砥平里战斗前线伤亡数字及胜负评定的最有代表性最有权威性的指挥员。可是,在徐国夫少将回忆录里,他不承认一般被广为流传的对于砥平里战斗伤亡数字很大的描写,并且否认营团指挥员(特别是357团团长孟灼华)泣不成声的说法。徐国夫将军在书中直言1995年编写军史作者是战争胜负观点错误在先,不访亲身经历者,笔误颠倒误导后人在后。

为此,我摘录徐国夫少将回忆录“砥平里战斗经过及我见”一文,以正视听。

砥平里战斗经过及我见

横城战斗进入尾声时,邓华集团指挥部即有集中8个团的兵力对砥平里之敌实施攻击之计划,但由于一个不准确的情报,致使邓指未及调集部队,便反以现有的担任预备队的5个团仓促命令发起向砥平里攻击,而实际参加攻击的只有3个团,其他两个团因故未能投入战斗。事实经过如下:

1951年2月12日,邓集团指挥部于汉江之北的放谷召集未参加横城战斗的各师师长会议。我师仅355团配属118师参加横城歼灭伪8师战斗,其他两个团作为预备队于阳院西北地区集结待命。接到邓指会议通知,我立即赶到邓指驻地。

会议由邓华副司令员主持。一开始他就告诉我们一个消息:据42军报告,砥平里的敌人有南逃迹象,并且只有一两个营的兵力,今晚我们要立即行动,将这股敌人截击歼灭,趁机夺取砥平里,以使我东西防线连成一体。随后征求大家意见。当时有位刚刚从国内入朝的某师领导说,他们师到了安东才知道入朝作战任务,走的时候特别仓促,武器未及擦拭,携带弹药极少,难以参加战斗。邓副司令想了一会儿对我说道:

这项任务来得比较突然,原来我们也是想等横城战斗结束后再考虑攻打砥平里。现在情况有变,如果不立即行动,敌人很可能会跑掉,这样吧,以你们119师的两个团担任这次行动的主力,我再给你们配属120师359团,125师375团和40军炮兵团,以5个团打一两个营,虽然现在部队减员较大,虽然敌人是美国兵和法国兵,但也问题不大吧,就由你徐国夫统一指挥,怎么样?

参加会议之前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首长突然当面布置任务,我当时确实有些心理负担,但看到邓副司令很着急的样子,我又不能不表态:

“首长下达的命令我119师坚决执行,但我请示能否缓些行动。1.我师355团参加横城战斗未归建;2.总兵力虽有5个团,但分别来自3个师1个军直,既没有集结,通讯联系又很难接通,恐怕统一指挥不方便;3.对砥平里的地形不仅我没亲自看过,各团领导也都不熟悉;4.砥平里现在敌兵力是否准确,我们有必要进行侦察。”

“徐师长,你说的这些都是有道理,但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砥平里敌人是准备逃跑的,如果我们行动迟缓,让敌人跑掉,你徐国夫负得起这个责任吗?!”邓华显得很激动。

见首长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说:“那就按首长的意图办!”

随后在我的师部召集了统一行动的各团领导作战会议。参加这个会议的5个团团长只到了3位:120师359团团长李林一未到,只政委肖锡三到会,据肖政委讲,李团长不来;125师375团只有副团长李文清到会,据他讲,团长政委均有事不能来。另外,李文清副团长讲道,他刚刚从砥平里前线下来,现在砥平里的敌人不是一两个营,仍是美2师23团和法国营,并且构筑了工事,没有发现要逃跑的迹象。听完这个情况,我一面让夏克参谋长立即向“邓指”汇报请示,一面按邓华首长原来要求做战斗部署。

行动时间我定在2月13日下午4时半。但就在接近这个时间之前,发生了两件意想不到的情况:

配属我此次行动的炮兵42团因马匹受惊暴露目标,在下午1时左右遭到敌机空袭,损失极重,无法投入战斗。

42军125师的375团下午也失去联系,原因不详。夏克参谋长将375团李文清讲的情况向“邓指”汇报后,几次催问也没有答复。

预定行动时间已到,我只好命令我119师356,357团和120师的359团2300多人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向砥平里发起攻击。出发前我向3个团的团长交代:

“炮团已经不能参加行动,375团又失去联系,现在只好由你们3个团来完成这个任务。如果砥平里真的是一两个营又准备逃跑,凭你们3个团截住再歼灭也不成问题。如果像李文清副团长说的那种情况,我们就要慎重啦,但无论如何,在上级没有改变决心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稳中求发展。我的指挥所和你们一起行动,大家要随时保持联系,注意配合!”

砥平里北靠凤尾山,东,南亦有些小山,中间为起伏地,村庄约四五十户,原州至汉城的铁路从此通过,另有大路通向南面的骊州,利川。我判断,西面汉城为我军占领,不可能向西逃跑,如逃,只有东南的原州,骊州,利川,最大可能是骊州,原州,因为这两地都有敌人的部队,所以我命令357团由北向南攻击凤尾山,356团和359团由东向西南攻击,截断通向两地通道。

战斗一开始,进行的还比较顺利,356团,359团先后攻占了砥平里东南的几个高地,357团也有进展,约11时左右以后,我攻击部队便遇到了敌人较顽强抗击。此期间,我和夏克参谋长几次登上高地试图查清敌情,但终因夜间视线差,未达目的。但从各团汇报情况分析,敌人似乎不像逃跑,但也不敢加以肯定。因为逃跑之敌一般也都是很重视逃前防守的。所以我命令356.,359团加快攻占砥平里东南的主要高地,截断敌退路。

战斗越发展越艰苦,几乎每个高地敌人都有布防,且筑有较坚固的防御工事,加之敌人有炮火支援,轻重武器火力也比较强,所以每攻取一个高地都要付出很大代价。但我们的战士和基层干部们依然英勇顽强,毫无畏惧,充分发挥我善于近战夜战的特长,以机巧灵活的战术,将敌人的碉堡工事一个个摧毁,打的敌人屋里哇啦乱叫。

这时我根据各团上报情况和我观察的情况综合分析,认为敌人不是逃跑,也绝不是一两个营兵力,很可能正如李文清汇报的情况那样。所以我让夏克参谋长坚持与“邓指”联系。在实在无法接通的情况下,我们与军电台取得联系后,令其代为转告我的判断并请求指示。但等了许久,军指挥所告知虽已将我的意见报告“邓指”,但无结果。同时透露上级有增加兵力,全歼砥平里之敌之可能。当时我们几位师领导分析,“增加兵力,全歼砥平里敌人”的可能性很大,一是此前有这个计划;二是横城战斗已结束;三是东侧敌人确实后退。如此时再投入几个团攻击砥平里,全歼敌人是有把握的,所以我命令各团巩固已夺取的各高地,保护自己,尽量减少伤亡,一定要拖住敌人,准备配合增援部队全歼守敌。

经过两昼夜激战,砥平里外围高地均为我军占领,敌退缩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起伏地带,凭借房屋,据点式工事及强大炮火顽强反抗。这时,如果我有炮兵支援,凭3个团现有兵力也有把握全歼守敌。但无炮兵支援,仅以我战士手中的轻武器攻击,实在力不从心。因为敌人除各种火炮外,还有坦克,当时我们已没有专门对付坦克的重磅手榴弹和爆破筒,更何况各团在攻占高地时已出现很大伤亡。至此,我们与敌人形成了暂时的对峙。

15日拂晓,我们突然接到军转来的“邓指”命令,要求我们立即撤出战斗。当时我们几个师领导都不太理解,既然已经付出很大代价,再稍作努力,就可以攻占砥平里,全歼守敌,何以要撤退呢?向军指询问,军里也未作解释。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只好带着遗憾下达撤出战斗的命令。当时有的团领导因为不了解情况,建议不该撤退,我耐心说明情况后,大家也不无遗憾地服从了命令。后来才知道,砥平里守敌既不是一两个营,也不光是美2师一个团和法国营,还有一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中队,总兵力约6000多人,是我攻击部队的3倍余。并且敌人由利川的增援部队也抵近砥平里。判明情况后,“志司”首长考虑砥平里东南敌人已作纵深防御,夺取较突出的砥平里一点也不易固防,为保证后续部队入朝作战,准备将防线后移至汉江以北作机动防御,因而“邓指”作出我攻击砥平里部队主动撤出战斗的命令。

这场战斗虽然上级对敌情判断有误,但我攻击部队判明情况后一面向上级汇报一面调整了部署和作战方针。在未得到新的命令之前,以顽强勇敢之精神与敌英勇战斗,奋力拼搏,仅以手中轻武器歼美法军800多人,但我3个团付出的代价也很惨重,约900余人伤亡。事后邓华副司令员专门发来电报对此承担责任,并在电话中对我说,敌情不准,造成判断失误,决心有误,但对我本人的指挥和参战的3个团战斗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道:

“你徐国夫果然没让敌人跑掉啊(玩笑话)!虽然我们判断有误,但你们打得不错。你能及时调整部署,随机攻击,不愧是个老打仗的。我们前线指挥员就应该这样,随机应变,敌变我变,处变不惊才行。虽然我们付出代价不小,但这个责任在我,在我的指挥部,由我来承担责任。357团,42团没能参加战斗,致使你们攻击力量单薄,他们有责任,你们不是一个军不好说话,我找他们算账!要做好你师两个团的工作,后续部队上来后,我马上给你把减员补齐……”

他没提及我在战场发去敌情有变的电报后而未回电的事,是未收到还是另有别情,不得而知。

听了邓华的话我很激动,我为他敢于承担责任的态度表示钦佩。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不像有的极个别领导,有了成绩,即使与他不沾边,他也要千方百计靠上去。特别有些风险的战斗,这种人一般不表态,或借故离开,待战事基本趋于明朗化时,他突然出现在前线,指手画脚。一旦战斗不理想,这种人或者把责任推到下边,或溜之大吉,装作与他没关系。这种人过去有,现在也有;一般干部中有,极个别中高级干部中也有。请注意,是极个别的!

砥平里战斗结束,355团归建,我师于汉江北休整3天后,奉命在座防山,万树洞,三圣里一带作运动防御,为后续入朝作战兵团集结,开进,进入前线换取时间。此期间,我师虽减员很大,但依然保持了顽强的战斗力。拟入朝作战的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同志奉“志司”指示来我师体验生活熟悉情况,我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向他介绍朝鲜战场地理环境特点,特别介绍了我师多次与美军作战的经验体会。他亲自目睹和亲身经历了我师官兵战斗精神与我指挥方法后深表敬佩。

运动防御作战的28天里,我师共进行大小战斗190余次,先后与美1师,美24师,美25师,美骑1师,土耳其旅,英国27旅,李伪6师各部交战,计歼敌5000多人。崔建功同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体验,对与美伪之敌作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尔后的上甘岭作战中表现出了不俗的战绩,我们个人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关于两本书里的“砥平里战斗”

砥平里战斗结束后,我们很快进入了运动防御,中间仅休整3天。这3天说是休整也不准确,因为我们还要行军,要由砥平里撤至汉江以北,所以真正休整也就一天多时间吧。此后我一直忙得很,包括回国后也一直忙于部队建设,对砥平里战斗很少去想,一是没时间想,二是没必要想,因为它是我从1927年参加皖西农民游击队组织的“摸瓜队”,直到从朝鲜战场回国这26年间无数战斗中的很平常的一仗而已。并且当时部队中也无大反响。尽管邓华同志认为伤亡较大与其判断决策有误有关,以革命家的风度主动检查,这只能说明其高度的责任感,上级并未因此而有任何说法。其实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在中国革命几十年征战史上,即使在抗美援朝征战史上砥平里战斗也无特别之处,判断失误不止砥平里,我之伤亡超过敌之伤亡也不止砥平里,因此我们这些在前线终日战斗的指挥员也好,战士也罢,想不起它记不住它是很正常的。如果谁想之记之,则必有特殊原因。

此外,邓华同志所说的“检讨”或电报我至今未见到原文。除当时他在电话中跟我说要承担责任,要检查外,我还是从前几年某军编写的“军史”中见到摘录的一段。我查阅了1988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其中也无有关文字记载。

在职期间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即便读书也仅读些政治类和军事理论类书籍,文学作品一本没读过。离职之后虽然有了时间,但几十年养成的毛病,也很少看文学作品,仅仅看几部“三国志”,“二十四史”之类历史性书籍。前几年某军编了“军史”送给我这当年代军长一本,我翻了翻,没有认真读。 1996年40军的同志送给我一本“揭开战争序幕的先锋―40军在朝鲜”,我开始将其放在书架上未曾阅读,以后我的一个孩子看了后说,书中有写我的事情给我看,我这才认认真真地细读了两遍。在阅读过程中,因有些涉及“军史”,因此我也才把1996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军军史”与我有关的部分看了看。因两本书的书名都比较长,为简便,以下只称“四十军在朝鲜”和“军史”。

两本书的出发点是好的,以文字形式把我四十军几十年的成长历史记载下来,总结经验,教育部队都是十分必要和很有价值的,看得出来编写者们的辛苦和勤奋,作为曾在四十军任过师长,副军长的我,真诚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只是遗憾其中有些情节不符合真实,有些事我是亲身经历者并且是主角,我都不知道的情节却真真凿凿地写进书中,实在让人无法不遗憾,如果是小说也就罢了,因为小说可以虚构嘛。偏偏这不是小说,一本是“史”,另一本是与史很接近的“纪实丛书”,都是真人真事嘛,真人真事就该讲个“真”字才是!

两本书都很长,不能一一说到,仅以记述砥平里战斗一段为例。

“四十军在朝鲜”书中标题是“血溅砥平里”,血乎淋漓,令人恐惧。

书中说我和温军长被一起叫到“邓指”接受战斗任务。我没有和温军长一起去,也没见到他在那里开会。所以书中说到的有关温军长在场时的一切表现也无从谈起。
中对战斗场面的细节描写我无法肯定,因为当时我是师长,是战斗指挥员,我有我的位置,我无法知道一个战士或者一个营连排长当时怎么说,怎么做,我所知道的情况在前文中已写的很清楚,并且有今天依然在世的夏克同志证实。不知作者是从哪里得知那些细节的。是你们之中哪位亲身在场,还是听哪位亲身在场的人所说?

书中说14日夜间温军长到了我阵地前线,我还向他作了汇报。整个战斗期间我未见到任何军首长到砥平里阵地,所以向温军长汇报的事也毫不存在。

当时经过三次战役各部队减员都很大,不止我军我师,每个连最多七八十人,每个团也就六七百人,我3个参加战斗的团总共就2300多人左右,因为我无当时的记录,所以不能说出准确数字。按书中所讲,我伤亡两个团还多。

我掌握的情况不是这样:战斗中各团领导随时向我报告伤亡数字,战斗结束前最后一次报的数字累计是700多人;战斗结束我让作战科统计3个团上报的伤亡数字是900多人,牺牲约300多,剩下为伤员。

书中说我357团孟灼华团长向军师首长汇报伤亡情况时竟失声大哭,不知他是向哪一位汇报时哭的,反正向我汇报时他没有哭,并且我没发现一个营团干部或其他干部哭,因为撤出战斗他们中表示遗憾和发牢骚的倒是确有其人。我也从未见到我师的干部战士在战斗中和战斗后哭过。也许跟别人去哭了。

书中还说,敌人越打越多,最后“邓指”让温军长统一指挥,收拾残局。

我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一直在砥平里前线,有时还到各高地上查看敌情,并没有发现敌人大量增多,而是越打越少,最后被我压制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村庄一带时,能看到的敌人并不是很多,因为敌人都是在工事里,说6000敌人和敌人增兵是撤出战斗后听军和“邓指”同志说的,此前我和我部队皆不知准确人数,这6000敌人的数字是否准确我未作核实。至于温军长统一指挥收拾残局的事我不知道。撤出战斗是军电台转来的“邓指”电报,我下达的命令,未曾见到温军长和他的电话以致其他任何指挥战斗的情节。

此书读后,我找有关人员了解作者情况方得知,砥平里战斗时他们有的是连排干部,有的还是战士,所以不能了解全面情况特别是上层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书中后记说此书出版前请当时四十军的一位领导反复看过并作了多处修改,该同志虽为军机关首长,但一般很少到前线直接指挥战斗,凭他的职务也不允许他随便到前线,所以战斗细节他不可能了解很多。当作者请他看稿时,不知他对战斗细节是否提出过疑问。此书出版前没有一个作者对我这个亲身经历战斗的人征求意见,如果找我会指出对许多细节的怀疑。

记得1995年在四十军驻地为写此书专门召集过一次我们当年参战者参加的碰头会。会上某同志提出“朝鲜战争我们志愿军打输了”的观点,当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世人所共知的,我们把敌人从鸭绿江边打过了三八线,这怎么是输呢。当时作者之一的同志说:×××的意思是好比下棋下和了”,我说“下和”也不对,“下和”就是平棋嘛,就是说我志愿军和美国兵打了个平手,谁都没赢没输,那么我们把敌人打过了三八线,迫使他们美国人认可北朝鲜为金日成领导的人民力量之土地,这怎么能叫平棋呢?也许他是指朝鲜半岛一分为二,但这并不说明是“平棋”。

以上两人的观点当时参加会的我们这些参战老同志都不能接受,还好,这个观点没有写进书中。

历史就是历史,最需要的就是真实,决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见去写历史,这是每个写史的人都懂都应该致力做到的。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出笔误虽然难免,但也应尽力避免,至于不属于一时疏忽的笔误,那很可能就不属笔误了。有史以来,以笔攻击人陷害人的事是常有的;是非颠倒,黑白颠倒,但不管如何颠来颠去,贬他扬我这条主旨是变不了的,不然也就没必要去颠倒了。如果当事人能看到到还好,还有说明,解释,纠正的机会,如果当事人全部故去,后人又哪里去知道黑与白呢,只好听其胡编瞎写了。

“军史”在记载砥平里战斗一段时的标题是:会歼伪八师获胜,攻击砥平里未果。这个“未果”二字我不知怎么理解,难道只有把砥平里全攻下来才叫“有果”吗?可惜这不是那么有过未果的事,至于其中的细节记述多处与前书相同或相近。我不想再多写,只希望该“史”再版时能多征求一下至今健在的并参加过当年战斗的同志们的意见,尽可能使内容与事实吻合,不然用此来教育战士们会误事的,另外也有负于前人期望。


今天在街上买到了最新出版的军事世界画刊,看到了“美国证词1951砥平里之战”里面对于砥平里之战志愿军伤亡数字的引用,是源于王树增所著 “远东朝鲜战争”记载:“参加攻击的是中国军队8个团中,仅第40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60余人。359团3营官兵几乎全部伤亡,3营长牛振厚在撤退时说什么也不离开遍布他的士兵尸体的阵地,最后硬被拖下来。357团团长孟灼华在向上级汇报士兵伤亡情况时,因痛苦万分而泣不成声。”

我最近刚刚拜读了1955年开国少将徐国夫撰写的回忆录“大漠风声疾”。徐国夫将军时任四十军119师师长,在横城战斗进入尾声砥平里战斗发起前的邓指会议上被志愿军邓华副司令员指定为前线统一指挥。徐国夫少将是志愿军我方对于砥平里战斗前线伤亡数字及胜负评定的最有代表性最有权威性的指挥员。可是,在徐国夫少将回忆录里,他不承认一般被广为流传的对于砥平里战斗伤亡数字很大的描写,并且否认营团指挥员(特别是357团团长孟灼华)泣不成声的说法。徐国夫将军在书中直言1995年编写军史作者是战争胜负观点错误在先,不访亲身经历者,笔误颠倒误导后人在后。

为此,我摘录徐国夫少将回忆录“砥平里战斗经过及我见”一文,以正视听。

砥平里战斗经过及我见

横城战斗进入尾声时,邓华集团指挥部即有集中8个团的兵力对砥平里之敌实施攻击之计划,但由于一个不准确的情报,致使邓指未及调集部队,便反以现有的担任预备队的5个团仓促命令发起向砥平里攻击,而实际参加攻击的只有3个团,其他两个团因故未能投入战斗。事实经过如下:

1951年2月12日,邓集团指挥部于汉江之北的放谷召集未参加横城战斗的各师师长会议。我师仅355团配属118师参加横城歼灭伪8师战斗,其他两个团作为预备队于阳院西北地区集结待命。接到邓指会议通知,我立即赶到邓指驻地。

会议由邓华副司令员主持。一开始他就告诉我们一个消息:据42军报告,砥平里的敌人有南逃迹象,并且只有一两个营的兵力,今晚我们要立即行动,将这股敌人截击歼灭,趁机夺取砥平里,以使我东西防线连成一体。随后征求大家意见。当时有位刚刚从国内入朝的某师领导说,他们师到了安东才知道入朝作战任务,走的时候特别仓促,武器未及擦拭,携带弹药极少,难以参加战斗。邓副司令想了一会儿对我说道:

这项任务来得比较突然,原来我们也是想等横城战斗结束后再考虑攻打砥平里。现在情况有变,如果不立即行动,敌人很可能会跑掉,这样吧,以你们119师的两个团担任这次行动的主力,我再给你们配属120师359团,125师375团和40军炮兵团,以5个团打一两个营,虽然现在部队减员较大,虽然敌人是美国兵和法国兵,但也问题不大吧,就由你徐国夫统一指挥,怎么样?

参加会议之前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首长突然当面布置任务,我当时确实有些心理负担,但看到邓副司令很着急的样子,我又不能不表态:

“首长下达的命令我119师坚决执行,但我请示能否缓些行动。1.我师355团参加横城战斗未归建;2.总兵力虽有5个团,但分别来自3个师1个军直,既没有集结,通讯联系又很难接通,恐怕统一指挥不方便;3.对砥平里的地形不仅我没亲自看过,各团领导也都不熟悉;4.砥平里现在敌兵力是否准确,我们有必要进行侦察。”

“徐师长,你说的这些都是有道理,但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砥平里敌人是准备逃跑的,如果我们行动迟缓,让敌人跑掉,你徐国夫负得起这个责任吗?!”邓华显得很激动。

见首长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说:“那就按首长的意图办!”

随后在我的师部召集了统一行动的各团领导作战会议。参加这个会议的5个团团长只到了3位:120师359团团长李林一未到,只政委肖锡三到会,据肖政委讲,李团长不来;125师375团只有副团长李文清到会,据他讲,团长政委均有事不能来。另外,李文清副团长讲道,他刚刚从砥平里前线下来,现在砥平里的敌人不是一两个营,仍是美2师23团和法国营,并且构筑了工事,没有发现要逃跑的迹象。听完这个情况,我一面让夏克参谋长立即向“邓指”汇报请示,一面按邓华首长原来要求做战斗部署。

行动时间我定在2月13日下午4时半。但就在接近这个时间之前,发生了两件意想不到的情况:

配属我此次行动的炮兵42团因马匹受惊暴露目标,在下午1时左右遭到敌机空袭,损失极重,无法投入战斗。

42军125师的375团下午也失去联系,原因不详。夏克参谋长将375团李文清讲的情况向“邓指”汇报后,几次催问也没有答复。

预定行动时间已到,我只好命令我119师356,357团和120师的359团2300多人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向砥平里发起攻击。出发前我向3个团的团长交代:

“炮团已经不能参加行动,375团又失去联系,现在只好由你们3个团来完成这个任务。如果砥平里真的是一两个营又准备逃跑,凭你们3个团截住再歼灭也不成问题。如果像李文清副团长说的那种情况,我们就要慎重啦,但无论如何,在上级没有改变决心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稳中求发展。我的指挥所和你们一起行动,大家要随时保持联系,注意配合!”

砥平里北靠凤尾山,东,南亦有些小山,中间为起伏地,村庄约四五十户,原州至汉城的铁路从此通过,另有大路通向南面的骊州,利川。我判断,西面汉城为我军占领,不可能向西逃跑,如逃,只有东南的原州,骊州,利川,最大可能是骊州,原州,因为这两地都有敌人的部队,所以我命令357团由北向南攻击凤尾山,356团和359团由东向西南攻击,截断通向两地通道。

战斗一开始,进行的还比较顺利,356团,359团先后攻占了砥平里东南的几个高地,357团也有进展,约11时左右以后,我攻击部队便遇到了敌人较顽强抗击。此期间,我和夏克参谋长几次登上高地试图查清敌情,但终因夜间视线差,未达目的。但从各团汇报情况分析,敌人似乎不像逃跑,但也不敢加以肯定。因为逃跑之敌一般也都是很重视逃前防守的。所以我命令356.,359团加快攻占砥平里东南的主要高地,截断敌退路。

战斗越发展越艰苦,几乎每个高地敌人都有布防,且筑有较坚固的防御工事,加之敌人有炮火支援,轻重武器火力也比较强,所以每攻取一个高地都要付出很大代价。但我们的战士和基层干部们依然英勇顽强,毫无畏惧,充分发挥我善于近战夜战的特长,以机巧灵活的战术,将敌人的碉堡工事一个个摧毁,打的敌人屋里哇啦乱叫。

这时我根据各团上报情况和我观察的情况综合分析,认为敌人不是逃跑,也绝不是一两个营兵力,很可能正如李文清汇报的情况那样。所以我让夏克参谋长坚持与“邓指”联系。在实在无法接通的情况下,我们与军电台取得联系后,令其代为转告我的判断并请求指示。但等了许久,军指挥所告知虽已将我的意见报告“邓指”,但无结果。同时透露上级有增加兵力,全歼砥平里之敌之可能。当时我们几位师领导分析,“增加兵力,全歼砥平里敌人”的可能性很大,一是此前有这个计划;二是横城战斗已结束;三是东侧敌人确实后退。如此时再投入几个团攻击砥平里,全歼敌人是有把握的,所以我命令各团巩固已夺取的各高地,保护自己,尽量减少伤亡,一定要拖住敌人,准备配合增援部队全歼守敌。

经过两昼夜激战,砥平里外围高地均为我军占领,敌退缩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起伏地带,凭借房屋,据点式工事及强大炮火顽强反抗。这时,如果我有炮兵支援,凭3个团现有兵力也有把握全歼守敌。但无炮兵支援,仅以我战士手中的轻武器攻击,实在力不从心。因为敌人除各种火炮外,还有坦克,当时我们已没有专门对付坦克的重磅手榴弹和爆破筒,更何况各团在攻占高地时已出现很大伤亡。至此,我们与敌人形成了暂时的对峙。

15日拂晓,我们突然接到军转来的“邓指”命令,要求我们立即撤出战斗。当时我们几个师领导都不太理解,既然已经付出很大代价,再稍作努力,就可以攻占砥平里,全歼守敌,何以要撤退呢?向军指询问,军里也未作解释。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只好带着遗憾下达撤出战斗的命令。当时有的团领导因为不了解情况,建议不该撤退,我耐心说明情况后,大家也不无遗憾地服从了命令。后来才知道,砥平里守敌既不是一两个营,也不光是美2师一个团和法国营,还有一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中队,总兵力约6000多人,是我攻击部队的3倍余。并且敌人由利川的增援部队也抵近砥平里。判明情况后,“志司”首长考虑砥平里东南敌人已作纵深防御,夺取较突出的砥平里一点也不易固防,为保证后续部队入朝作战,准备将防线后移至汉江以北作机动防御,因而“邓指”作出我攻击砥平里部队主动撤出战斗的命令。

这场战斗虽然上级对敌情判断有误,但我攻击部队判明情况后一面向上级汇报一面调整了部署和作战方针。在未得到新的命令之前,以顽强勇敢之精神与敌英勇战斗,奋力拼搏,仅以手中轻武器歼美法军800多人,但我3个团付出的代价也很惨重,约900余人伤亡。事后邓华副司令员专门发来电报对此承担责任,并在电话中对我说,敌情不准,造成判断失误,决心有误,但对我本人的指挥和参战的3个团战斗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道:

“你徐国夫果然没让敌人跑掉啊(玩笑话)!虽然我们判断有误,但你们打得不错。你能及时调整部署,随机攻击,不愧是个老打仗的。我们前线指挥员就应该这样,随机应变,敌变我变,处变不惊才行。虽然我们付出代价不小,但这个责任在我,在我的指挥部,由我来承担责任。357团,42团没能参加战斗,致使你们攻击力量单薄,他们有责任,你们不是一个军不好说话,我找他们算账!要做好你师两个团的工作,后续部队上来后,我马上给你把减员补齐……”

他没提及我在战场发去敌情有变的电报后而未回电的事,是未收到还是另有别情,不得而知。

听了邓华的话我很激动,我为他敢于承担责任的态度表示钦佩。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不像有的极个别领导,有了成绩,即使与他不沾边,他也要千方百计靠上去。特别有些风险的战斗,这种人一般不表态,或借故离开,待战事基本趋于明朗化时,他突然出现在前线,指手画脚。一旦战斗不理想,这种人或者把责任推到下边,或溜之大吉,装作与他没关系。这种人过去有,现在也有;一般干部中有,极个别中高级干部中也有。请注意,是极个别的!

砥平里战斗结束,355团归建,我师于汉江北休整3天后,奉命在座防山,万树洞,三圣里一带作运动防御,为后续入朝作战兵团集结,开进,进入前线换取时间。此期间,我师虽减员很大,但依然保持了顽强的战斗力。拟入朝作战的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同志奉“志司”指示来我师体验生活熟悉情况,我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向他介绍朝鲜战场地理环境特点,特别介绍了我师多次与美军作战的经验体会。他亲自目睹和亲身经历了我师官兵战斗精神与我指挥方法后深表敬佩。

运动防御作战的28天里,我师共进行大小战斗190余次,先后与美1师,美24师,美25师,美骑1师,土耳其旅,英国27旅,李伪6师各部交战,计歼敌5000多人。崔建功同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体验,对与美伪之敌作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尔后的上甘岭作战中表现出了不俗的战绩,我们个人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关于两本书里的“砥平里战斗”

砥平里战斗结束后,我们很快进入了运动防御,中间仅休整3天。这3天说是休整也不准确,因为我们还要行军,要由砥平里撤至汉江以北,所以真正休整也就一天多时间吧。此后我一直忙得很,包括回国后也一直忙于部队建设,对砥平里战斗很少去想,一是没时间想,二是没必要想,因为它是我从1927年参加皖西农民游击队组织的“摸瓜队”,直到从朝鲜战场回国这26年间无数战斗中的很平常的一仗而已。并且当时部队中也无大反响。尽管邓华同志认为伤亡较大与其判断决策有误有关,以革命家的风度主动检查,这只能说明其高度的责任感,上级并未因此而有任何说法。其实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在中国革命几十年征战史上,即使在抗美援朝征战史上砥平里战斗也无特别之处,判断失误不止砥平里,我之伤亡超过敌之伤亡也不止砥平里,因此我们这些在前线终日战斗的指挥员也好,战士也罢,想不起它记不住它是很正常的。如果谁想之记之,则必有特殊原因。

此外,邓华同志所说的“检讨”或电报我至今未见到原文。除当时他在电话中跟我说要承担责任,要检查外,我还是从前几年某军编写的“军史”中见到摘录的一段。我查阅了1988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其中也无有关文字记载。

在职期间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即便读书也仅读些政治类和军事理论类书籍,文学作品一本没读过。离职之后虽然有了时间,但几十年养成的毛病,也很少看文学作品,仅仅看几部“三国志”,“二十四史”之类历史性书籍。前几年某军编了“军史”送给我这当年代军长一本,我翻了翻,没有认真读。 1996年40军的同志送给我一本“揭开战争序幕的先锋―40军在朝鲜”,我开始将其放在书架上未曾阅读,以后我的一个孩子看了后说,书中有写我的事情给我看,我这才认认真真地细读了两遍。在阅读过程中,因有些涉及“军史”,因此我也才把1996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军军史”与我有关的部分看了看。因两本书的书名都比较长,为简便,以下只称“四十军在朝鲜”和“军史”。

两本书的出发点是好的,以文字形式把我四十军几十年的成长历史记载下来,总结经验,教育部队都是十分必要和很有价值的,看得出来编写者们的辛苦和勤奋,作为曾在四十军任过师长,副军长的我,真诚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只是遗憾其中有些情节不符合真实,有些事我是亲身经历者并且是主角,我都不知道的情节却真真凿凿地写进书中,实在让人无法不遗憾,如果是小说也就罢了,因为小说可以虚构嘛。偏偏这不是小说,一本是“史”,另一本是与史很接近的“纪实丛书”,都是真人真事嘛,真人真事就该讲个“真”字才是!

两本书都很长,不能一一说到,仅以记述砥平里战斗一段为例。

“四十军在朝鲜”书中标题是“血溅砥平里”,血乎淋漓,令人恐惧。

书中说我和温军长被一起叫到“邓指”接受战斗任务。我没有和温军长一起去,也没见到他在那里开会。所以书中说到的有关温军长在场时的一切表现也无从谈起。
中对战斗场面的细节描写我无法肯定,因为当时我是师长,是战斗指挥员,我有我的位置,我无法知道一个战士或者一个营连排长当时怎么说,怎么做,我所知道的情况在前文中已写的很清楚,并且有今天依然在世的夏克同志证实。不知作者是从哪里得知那些细节的。是你们之中哪位亲身在场,还是听哪位亲身在场的人所说?

书中说14日夜间温军长到了我阵地前线,我还向他作了汇报。整个战斗期间我未见到任何军首长到砥平里阵地,所以向温军长汇报的事也毫不存在。

当时经过三次战役各部队减员都很大,不止我军我师,每个连最多七八十人,每个团也就六七百人,我3个参加战斗的团总共就2300多人左右,因为我无当时的记录,所以不能说出准确数字。按书中所讲,我伤亡两个团还多。

我掌握的情况不是这样:战斗中各团领导随时向我报告伤亡数字,战斗结束前最后一次报的数字累计是700多人;战斗结束我让作战科统计3个团上报的伤亡数字是900多人,牺牲约300多,剩下为伤员。

书中说我357团孟灼华团长向军师首长汇报伤亡情况时竟失声大哭,不知他是向哪一位汇报时哭的,反正向我汇报时他没有哭,并且我没发现一个营团干部或其他干部哭,因为撤出战斗他们中表示遗憾和发牢骚的倒是确有其人。我也从未见到我师的干部战士在战斗中和战斗后哭过。也许跟别人去哭了。

书中还说,敌人越打越多,最后“邓指”让温军长统一指挥,收拾残局。

我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一直在砥平里前线,有时还到各高地上查看敌情,并没有发现敌人大量增多,而是越打越少,最后被我压制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村庄一带时,能看到的敌人并不是很多,因为敌人都是在工事里,说6000敌人和敌人增兵是撤出战斗后听军和“邓指”同志说的,此前我和我部队皆不知准确人数,这6000敌人的数字是否准确我未作核实。至于温军长统一指挥收拾残局的事我不知道。撤出战斗是军电台转来的“邓指”电报,我下达的命令,未曾见到温军长和他的电话以致其他任何指挥战斗的情节。

此书读后,我找有关人员了解作者情况方得知,砥平里战斗时他们有的是连排干部,有的还是战士,所以不能了解全面情况特别是上层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书中后记说此书出版前请当时四十军的一位领导反复看过并作了多处修改,该同志虽为军机关首长,但一般很少到前线直接指挥战斗,凭他的职务也不允许他随便到前线,所以战斗细节他不可能了解很多。当作者请他看稿时,不知他对战斗细节是否提出过疑问。此书出版前没有一个作者对我这个亲身经历战斗的人征求意见,如果找我会指出对许多细节的怀疑。

记得1995年在四十军驻地为写此书专门召集过一次我们当年参战者参加的碰头会。会上某同志提出“朝鲜战争我们志愿军打输了”的观点,当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世人所共知的,我们把敌人从鸭绿江边打过了三八线,这怎么是输呢。当时作者之一的同志说:×××的意思是好比下棋下和了”,我说“下和”也不对,“下和”就是平棋嘛,就是说我志愿军和美国兵打了个平手,谁都没赢没输,那么我们把敌人打过了三八线,迫使他们美国人认可北朝鲜为金日成领导的人民力量之土地,这怎么能叫平棋呢?也许他是指朝鲜半岛一分为二,但这并不说明是“平棋”。

以上两人的观点当时参加会的我们这些参战老同志都不能接受,还好,这个观点没有写进书中。

历史就是历史,最需要的就是真实,决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见去写历史,这是每个写史的人都懂都应该致力做到的。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出笔误虽然难免,但也应尽力避免,至于不属于一时疏忽的笔误,那很可能就不属笔误了。有史以来,以笔攻击人陷害人的事是常有的;是非颠倒,黑白颠倒,但不管如何颠来颠去,贬他扬我这条主旨是变不了的,不然也就没必要去颠倒了。如果当事人能看到到还好,还有说明,解释,纠正的机会,如果当事人全部故去,后人又哪里去知道黑与白呢,只好听其胡编瞎写了。

“军史”在记载砥平里战斗一段时的标题是:会歼伪八师获胜,攻击砥平里未果。这个“未果”二字我不知怎么理解,难道只有把砥平里全攻下来才叫“有果”吗?可惜这不是那么有过未果的事,至于其中的细节记述多处与前书相同或相近。我不想再多写,只希望该“史”再版时能多征求一下至今健在的并参加过当年战斗的同志们的意见,尽可能使内容与事实吻合,不然用此来教育战士们会误事的,另外也有负于前人期望。


对于邸平里,徐国夫确实最有发言权了。以前看一些炮党回忆说TG总是玩人海战术,实际上看看战场照片,也真不觉得。
徐国夫这算是没讲难听话……
他说来说去,都是他40军的事,问题是参战的还有其他的部队
人家说的很清楚,参加砥平里战斗的只有40军的3个团,他是砥平里战斗的总指挥,没有其他部队参加。伤亡只有900不到
G6-52L 发表于 2013-10-5 20:07
他说来说去,都是他40军的事,问题是参战的还有其他的部队
徐国夫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配属给他的一个步兵团失去联络没有参战,一个炮团遭到空袭也没有参加。实际投入战斗的只有三个团。
AASSDDAABB 发表于 2013-10-5 20:34
人家说的很清楚,参加砥平里战斗的只有40军的3个团,他是砥平里战斗的总指挥,没有其他部队参加。伤亡只有9 ...

徐国夫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全面的。

据119师第四次战役司令部工作总结中称,“359团直到14日总攻前才报告其3营大部伤亡,只剩三四十人,全团伤亡800余。。。。。。”也就是说,仅仅359团在13日晚和14日白天的战斗中,就伤亡800多。所以徐国夫说“在战斗结束前参与战斗的119师三个团最后一次上报的数字是700多人”的说法肯定不能成立。而他说的整个战斗119师三个团伤亡900人的说法就更不能成立了。

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的《教学参考战例(初稿)》中“119师砥平里战斗”中称,砥平里之战119师的伤亡数字为1800余人,共中包括120师的359团。从该战例中可知,119师战后伤员为800余人,那么3个团的牺牲应为1000余人。而42军参战部队在此战中的伤亡数字也是明确的:600余人。这就已经是2400多人了,还有39军参战部队呢。此次参战3个军部队8个团的总伤亡应该为3000多至4000之间。
hfqiu 发表于 2013-10-5 20:53
徐国夫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配属给他的一个步兵团失去联络没有参战,一个炮团遭到空袭也没有参加。实际投 ...

配属给40军的42军125师375团并非没有参战,13日夜进至砥平里环形阵地外围的506高地附近时被美军炮火所阻,伤亡很大,以致未能前进。当夜向砥平里发起攻击的,除了徐国夫指挥的357、359、356团外,还有42军126师的377、376团。

徐国夫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全面的。

据119师第四次战役司令部工作总结中称,“359团直到14日总攻前才报 ...
第39军115师的两个团在另外一个方向打,比40军的攻势凌厉得多,也遭到很大损失。这一仗就是个乱仗,别说徐,就是名义上的总指挥温玉成也对全局无法掌控。
徐国夫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配属给他的一个步兵团失去联络没有参战,一个炮团遭到空袭也没有参加。实际投 ...
只有40军的部队参战?他敢到39军去说这话么?彭总都不敢。。
收藏了!
全文看完,感觉这个是比较客观的。
G6-52L 发表于 2013-10-5 21:27
第39军115师的两个团在另外一个方向打,比40军的攻势凌厉得多,也遭到很大损失。这一仗就是个乱仗,别说 ...
在14日夜的总攻击,参战攻击的8个团全上,376团从西面攻击法国营;357团从北面进攻美23团1营;伤亡惨重的359团配属375团两个营(375团13日夜被炮火所阻,14日早上才到达预订位置)从东面进攻美23团3营;356团配属375团一个营从东南面进攻美23团2、3两营的接合部;344团从东南、377团从南、343团从西南,一同进攻美23团1营。
任何人的回忆录都有其局限性,必须参考尽可能全面的资料。徐国夫话语铮铮,一般人看了都觉得他的话可信。只是,历史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自有其客观存在。
他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
沈听雪 发表于 2013-10-5 21:13
徐国夫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全面的。

据119师第四次战役司令部工作总结中称,“359团直到14日总攻前才报 ...
这里就有个疑问,徐国夫说的是他指挥作战,只有3个团,不包括42军的,那么42军的伤亡那来的?那只有一个可能你这个文献说的是地区战役,而徐国夫说的是它指挥的,所以伤亡人数不一致。
到这里当事老兵的话又不好使了
gxnnjy 发表于 2013-10-5 21:37
这里就有个疑问,徐国夫说的是他指挥作战,只有3个团,不包括42军的,那么42军的伤亡那来的?那只有一个 ...
徐国夫只指挥40军119师356、357团、40军120师359团、42军125师375团,展开于砥平里北侧、东侧。而39军军长吴信泉指挥39军115师343团、344团、42军126师376团、377团,展开于砥平里西侧、南侧。

徐国夫自己在文中不说了吗,他指挥的就是上面4个团加一个炮兵团。徐国夫自己说邓华是让他当部指挥,而实际上邓华又投入了115师、116师、126师的部队,一同进攻砥平里。这个历史作为参战当事人不应该不知道,而军科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中也有记载,这么多年徐国夫一点都没看吗?

所以说,任何人的回忆都有局限,有人铁嘴钢牙,你让他怎么说都行,反正历史不是他一个人写的。
沈听雪 发表于 2013-10-5 21:46
徐国夫只指挥40军119师356、357团、40军120师359团、42军125师375团,展开于砥平里北侧、东侧。而39军军 ...
所以说这两者表达的方向不一样,徐国夫只不过表达他指挥的那场战争,并且只对这场战争提出异议和意见,至于不是他指挥的,他当然就不好说。其他军那是这场战役的,而徐国夫说的是他指挥3个团进攻砥平里情况。所以看别人回忆,首先要看他讲什么和他所处的位置。
gxnnjy 发表于 2013-10-5 21:59
所以说这两者表达的方向不一样,徐国夫只不过表达他指挥的那场战争,并且只对这场战争提出异议和意见,至 ...
这篇文章的标题叫“砥平里之战”伤亡真相,徐国夫“只不过表达他指挥的那场战争”(只是砥平里战斗的一个局部),那么“军史误人”的是谁呢?
沈听雪 发表于 2013-10-5 21:13
徐国夫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全面的。

据119师第四次战役司令部工作总结中称,“359团直到14日总攻前才报 ...
顶沈大!
无耻美鳖承认的损失是:

死亡52人,受伤259人,失踪42人
沈听雪 发表于 2013-10-5 22:02
这篇文章的标题叫“砥平里之战”伤亡真相,徐国夫“只不过表达他指挥的那场战争”(只是砥平里战斗的一个 ...
砥平里之战不是砥平里之战役,这是两回事,他表达的是针对书中砥平里之战的错误说法而说的

gxnnjy 发表于 2013-10-5 22:09
砥平里之战不是砥平里之战役,这是两回事,他表达的是针对书中砥平里之战的错误说法而说的


他所谓的“错误说法”并无原则错误。王树增书中的40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60余人的数字正来自于《教学参考战例(初稿)》中的“119师砥平里战斗”。

而徐国夫在回忆录里不承认一般被广为流传的对于砥平里战斗伤亡数字很大的描写,那他不承认的是整个砥平里战斗还是他自己指挥的119师战斗?他自己指挥的伤亡数字也早就在战例材料中列出了。
gxnnjy 发表于 2013-10-5 22:09
砥平里之战不是砥平里之战役,这是两回事,他表达的是针对书中砥平里之战的错误说法而说的


他所谓的“错误说法”并无原则错误。王树增书中的40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60余人的数字正来自于《教学参考战例(初稿)》中的“119师砥平里战斗”。

而徐国夫在回忆录里不承认一般被广为流传的对于砥平里战斗伤亡数字很大的描写,那他不承认的是整个砥平里战斗还是他自己指挥的119师战斗?他自己指挥的伤亡数字也早就在战例材料中列出了。
沈听雪 发表于 2013-10-5 22:17
他所谓的“错误说法”并无错误可言。王树增书中的40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60余人的数字正来自于《教 ...
按书中所讲,我伤亡两个团还多。

我掌握的情况不是这样:战斗中各团领导随时向我报告伤亡数字,战斗结束前最后一次报的数字累计是700多人;战斗结束我让作战科统计3个团上报的伤亡数字是900多人,牺牲约300多,剩下为伤员。
这就是他说的,那你认为是写书的对,还是指挥者对。?
抗美援朝从参战到直接干预战场指挥,毛身上已经浮现出希特勒的影子,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完全不计伤亡。尤其是四五次战役就是二次失败!停战谈判完全没有外交经验和谈判技巧,居然能答应战俘自愿遣返!对被俘士兵忠于共党能纯大部分回国极度自信,结果只回来七千多人,又产生强烈逆反心理,把所有怨气都撤在回国战俘身上,至今都没个说法。一个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句话对美国是,难道对中国不是吗?
gxnnjy 发表于 2013-10-5 22:21
这就是他说的,那你认为是写书的对,还是指挥者对。?
王树增是参考了军史资料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档案第一,相关原始资料第二,个人回忆最后。
我也明确的告诉你,从所有参战的老兵回忆中能看到,


王树增是参考了军史资料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档案第一,相关原始资料第二,个人回忆最后。
问题在于王树增还是在写书的,档案虽是档案,可他在写作中对档案材料的某些采用被当事人明确地质疑了……
wjgg 发表于 2013-10-5 23:50
问题在于王树增还是在写书的,档案虽是档案,可他在写作中对档案材料的某些采用被当事人明确地质疑了……
当事人所质疑的东西我已经在前边解释过了,你不看别人的回复吗?
39汪洋还是谁的回忆录也是损失很少,部队打到一半,打错了,认为砥平里已经轻松拿下,换别的方向了
所以砥平里前前后后还真有可能没上去几个团,就是个乱仗
几个一线的师长都觉得正常,我觉得可能最终的统计不一定就是该战斗统计
tigerasd 发表于 2013-10-6 00:02
39汪洋还是谁的回忆录也是损失很少,部队打到一半,打错了,认为砥平里已经轻松拿下,换别的方向了
你说的打错的是126师376团,13日夜误打了位于砥平里西北1500米处的田谷村,以致到达进攻砥平里的攻击位置晚了2个小时。并不是换别的方向了。
tigerasd 发表于 2013-10-6 00:05
所以砥平里前前后后还真有可能没上去几个团,就是个乱仗

这个结论完全没有看战史资料,是轻率的。
沈听雪 发表于 2013-10-5 23:02
王树增是参考了军史资料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档案第一,相关原始资料第二,个人回忆最后。
问题是他参考那个军史资料,他不是参与人员,很多事情他不懂,那么抄书的未必是对的。还有这伤亡1800多人本身就有问题,3个团顶天3千多人,伤亡1800人,那这3个团基本就废啦,那还有啥后面的防御?这是朝鲜战争,兵员补充不是说补就补的
我再去查查
gxnnjy 发表于 2013-10-6 00:14
问题是他参考那个军史资料,他不是参与人员,很多事情他不懂,那么抄书的未必是对的。还有这伤亡1800多人 ...
你怎么知道军史资料是不对的?随便就能否定原始资料那么人类历史就不存在了。

研究历史必须从史料出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上学的时候老师都教过,是个常识问题。人的记忆是有局限的,记错的东西数不胜数,这个每个人都有体会。

说伤亡1800多人本身就有问题只是你的推测。四次战役打了3个多月,全部部队伤亡了四分之一,也没见哪支部队废了,照样顶到第二批入朝部队上来。
秀色花匠 发表于 2013-10-5 22:44
抗美援朝从参战到直接干预战场指挥,毛身上已经浮现出希特勒的影子,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完全不计伤亡。尤其 ...
24L是屁股决定脑袋!好好看一看美国韩战纪念碑刻的美军加联合国军伤亡、失踪的数字,远远地超过联合国公布的志愿军伤亡数字,“完全不计伤亡”能打出这样的结果?
抗美援朝是中国摆脱一百多年半殖民地的历史后打赢的第一场对外战争。某些人是否认为TG应该倒退回半殖民地?
沈听雪 发表于 2013-10-6 00:21
你怎么知道军史资料是不对的?随便就能否定原始资料那么人类历史就不存在了。

研究历史必须从史料出发 ...
问题是当事人的否认,而不路人abc的否认,而且是否认自己方面的知识。比如以色列空军一名飞行员用几百字写他当天飞的是s199,还写他如何运用s199的特性克敌制胜,而以色列空军的官方称他当天飞的是喷火。你说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反正我是宁可相信当事人不是疯子。
前尘往事不提也罢,既然上一代人没做完那我们这一代就做完,靠别人的T34过不了三八线,那我们自己的99A也没办法到釜山吗
bf109k6 发表于 2013-10-6 00:29
问题是当事人的否认,而不路人abc的否认,而且是否认自己方面的知识。比如以色列空军一名飞行员用几百字 ...
当事人的否认也需要有资料证明。否则岂不是谁想说什么就能说什么了?法庭上嫌疑人谁都可以说自己无罪,证据链成立不承认也没用。

关于徐国夫的说法,现在看是比较清楚的。首先他只指挥4个团,所说的伤亡只是119师的伤亡,推翻不了整个砥平里战斗的惨重伤亡;其次战史资料并不支持徐的个人回忆,对于历史研究人员来说,对战史资料的相信更多些,徐的个人回忆不能说一定不对,但在没有确定的情况下还是采用战史资料。

这就是专业的历史研究方法,从来都是和口口相传以讹传讹相对立的。来到历史论坛所有人都是来学习的,但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进步也是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