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周边环境的挑战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19:26
■阮宗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面临的周边环境并不容乐观,中国所处的亚洲地区正是世界热点汇聚之地。亚洲成为当今世界热点的高发地区,亚洲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明显增加。中国作为一个后兴大国,在和平崛起道路上势必面临重重困难与障碍,在此情况下,中国应当考虑如何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塑造一个有利的大周边国际发展环境。
中国外交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将仍是一个地区性力量,中国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周边。只有立足周边,才能更好地拓展我国家战略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力。
中国在迅速崛起的同时,迫切需要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形象。国际社会是否会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预置这样充足的空间还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这里还有一个悖论:硬环境改善,软环境却可能更严峻;国内环境越改善,国际环境可能越严峻。化解这个悖论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将中国的崛起透明化。
中国面临的周边环境不容乐观
实际上,中国面临的周边环境并不容乐观。一方面,当前中国的大周边国际环境出现「三化」:政治伙伴化;经济区域的一体化;安全合作的多边化。但另一方面,挑战在增加。国际上对华态度大致有应对、接触与防备三种方式。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对世界经济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2004年中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第一次应邀参与西方七国财长会议,这说明我国与世界经济变动中的影响力在上升,同时,也意味着外部世界与中国贸易冲突摩擦会增加。
中国所处的亚洲地区正是世界热点汇聚之地。亚洲所以成为当今世界热点的高发地区,亚洲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明显增加。美伊战争问题、阿富汗问题、阿以冲突问题、印巴冲突问题、车臣问题和库尔德人问题、菲律宾反政府武装问题、印尼亚齐问题、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等不一而足。另一部分原因是该地区多边国际安全机制的缺失,这使东亚安全困境更加突出。
大周边环境,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立体概念。在这个概念中,既包括与中国直接相邻的国家,也包括那些虽然不直接接壤,但却与中国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国家或力量,它们可视为中国周边的延伸。美国虽然与东亚并无直接的地理联系,但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美国已经俨然成为东亚秩序中的一员。在考虑建构未来东亚秩序时必须将美国因素考虑进去。欧盟也可以纳入这个周边的延伸。
中国与俄欧关系好于美日关系
大国关系与周边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本是国家利益的相互调整。尽管美欧日俄四大国对中国的崛起心态复杂,但中国与俄欧关系明显要好于美日关系。
中俄关系进入新阶段。俄罗斯对于营造中国发展的大周边国际环境至关重要。2004年10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中俄双方就边界上的黑瞎子岛和阿巴该图洲渚地段边界线走向达成的这项正式协议,标志着欧亚大陆上最大的两个国家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确定了全部的边界走向。这是中俄关系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显示出两个大国加强睦邻友好、维护边境安宁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消除了两国加速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隐患。中俄之间合作的瓶颈之一就是能源问题。俄有条件成为我长期重要的合作伙伴。俄GDP的55%是资源出口,对中国可靠的伙伴不可能放弃。
中欧关系相互借重成分增加。2004年是中国的「欧洲年」,胡主席与温家宝总理分别多次访欧,欧盟的高级官员频频访华。欧盟2004年5月东扩后已经成为我最大贸易伙伴(我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伙伴),在技术方面的合作远远好于美日。今后我更需要的与其说是资金,不如说是技术,而欧洲仍将是我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地。欧盟扩大到25国后,中国与欧盟打交道的机会与难度均会更大。欧盟对华军售禁令也有望在2005年解除,现已有越来越多的欧盟国家表示支持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中美关系机遇与风险并存,两国的反对或遏制「台独」方面的共识增多,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猜疑有增无减。这种信任的缺失使美国对中国在东亚发挥什么的作用疑虑重重。从近期看,美国仍需要中国的合作。美国的反恐重点将伊拉克、中东海湾地区,这是一项长期性的,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当然需要中国的支持与配合。如何化解朝核危机同样如此,中国可以利用美国的反恐,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共同需要增加同美国的接触,扩大积极面。
中日关系遭遇重新定位的困惑,中国与日本关系处于「冷和」状态。这有其必然性。在过去10多年中,日本在原地踏步,中国在蒸蒸日上,加重了日本的危机感。近来,日本与东亚的合作近来有所加快,主要还是生怕被中国超过。日本增加对美国的战略倚重,美国对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战略价值更加看重,有意要将日本打造成为「远东的英国」。一方面,历史上日本被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所吸引,近代又被这片广阔无垠、人口众多的土地的经济潜力所吸引;另一方面,「在日本决策者中存在一种虽然是暗地里的,但却是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希望中国进步慢一些。日本不希望中国出现动乱,但也不希望中国迅速获得奇迹般的成功,从而造成民族主义浪潮可能在亚洲其它地区泛滥或经济竞争发展过快而令日本难以招架的情况。
构筑大周边环境的努力方向
中国的大周边外交目标应当是维护周边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环境虽然是不能选择的,但它是可以塑造的。在构筑中国的大周边环境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更积极倡导与推动多边主义。多边主义应当是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法制化。这有利于塑造对中国有利的软环境。在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下,中国在国际上应当追求国际道义,它们体现在国际法和基本原则上,维护国际法的地位。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的增强,或者国际环境的改善必然会体现在国际机制中被承认的地位。中国不仅应熟悉和善于利用国际机制来维护自身利益,还应当尽可能增强在国际规则制订方面的影响力,尽量参与制订国际规则。我对外依存度这么大,如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在此情况下,在国际上争取中国的话语权是必要的。
有所不为才有所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而要保证中国的经济基础不遭到打击,中国必须拥有必要的、充分的阻吓(威慑)能力。在新形势下,国防力量的任务首先是阻吓(威慑),其次才是在阻吓失败后,有足够的防守力量击退敌人。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维护中国的利益边疆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区域化的发展是国际制度主义在亚洲地区的完善。东亚任何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没有中国不成。在此情况下,强调国际制度对实现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协调与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越来越成为国家目标的实现的前提,反之,从冲突性来实现则是不可能的。因此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国际行为的可预见性这一点日益重要。在国际上的诱惑甚多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我外交的取向越来越关注,中国必须要有选择性,体现「自我约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需要把握好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
扩大共有利益 寻求利益的重叠
中国的发展将是由「经济福利论」逐步扩展到「安全福利论」,建立可持续安全。寻求利益的重叠可以减少因大国的崛起与发展带来的对地区秩序的震荡或冲击。近年来,中国与东亚地区正形成新的地区主义。以经济一体化为主要方面,强调经济上发展的中国将大大增强对东亚的经济福利,扩散互惠。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双边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与一个日益联合起来的地区组织之间的关系。东亚共同体的出现与全球化大潮发展并行不悖。区域性共同体的出现正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只有走联合自强之路才能更好地规避全球风险。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东亚金融危机使东亚国家有切肤之痛,使之更深切地认识到,光靠单个力量,如没有联合与团结将难以抵御未来类似的风浪。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区建设除了将有力地增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共有利益之外,还将大大限制台湾的活动空间。然而,只停留在经济福利层面还是不够的,因为周边国家从长远来看,最为担心的还是未来安全的保障。因此中国与周边的合作需要把安全合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以可持续安全维护和确保可持续经济利益。
构筑「东亚认同共同体」
以经济为主要手段拓展空间,积极参与东亚一体化建设。东亚的一体化可为中国提供更多的战略空间。塑造中国国际环境的重点将是推动建立东亚共同体,消除中国威胁的根本是东亚区域一体化。中国要成为亚洲的中国,融入亚洲,积极参与东亚的一体化建设。由于东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原有的安排已经不能适应需要,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东亚认同共同体」就是大势所趋,即由利益共同体向认同共同体提升。它意味着区域内公共意志的形成,这可为区域内采取行动提供一种原动力。在共同意志的驱使下的共同行动更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相反如果处于分离状态,各行为体不仅难以合作,而且对单个行为体的行动容易产生怀疑和抵触。在认同整合下,每个行为体所受的限制较小,成员较易集中各行为体的意志形成公共的行为意志,有利于缓和紧张关系。还应看到,地区的认同化有助于形成对霸权的抵制,参与或强化这种地区认同,民族国家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联系把超级大国的干预降低到最小限度。 (香港文汇报论坛)■阮宗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面临的周边环境并不容乐观,中国所处的亚洲地区正是世界热点汇聚之地。亚洲成为当今世界热点的高发地区,亚洲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明显增加。中国作为一个后兴大国,在和平崛起道路上势必面临重重困难与障碍,在此情况下,中国应当考虑如何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塑造一个有利的大周边国际发展环境。
中国外交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将仍是一个地区性力量,中国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周边。只有立足周边,才能更好地拓展我国家战略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力。
中国在迅速崛起的同时,迫切需要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形象。国际社会是否会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预置这样充足的空间还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这里还有一个悖论:硬环境改善,软环境却可能更严峻;国内环境越改善,国际环境可能越严峻。化解这个悖论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将中国的崛起透明化。
中国面临的周边环境不容乐观
实际上,中国面临的周边环境并不容乐观。一方面,当前中国的大周边国际环境出现「三化」:政治伙伴化;经济区域的一体化;安全合作的多边化。但另一方面,挑战在增加。国际上对华态度大致有应对、接触与防备三种方式。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对世界经济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2004年中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第一次应邀参与西方七国财长会议,这说明我国与世界经济变动中的影响力在上升,同时,也意味着外部世界与中国贸易冲突摩擦会增加。
中国所处的亚洲地区正是世界热点汇聚之地。亚洲所以成为当今世界热点的高发地区,亚洲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明显增加。美伊战争问题、阿富汗问题、阿以冲突问题、印巴冲突问题、车臣问题和库尔德人问题、菲律宾反政府武装问题、印尼亚齐问题、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等不一而足。另一部分原因是该地区多边国际安全机制的缺失,这使东亚安全困境更加突出。
大周边环境,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立体概念。在这个概念中,既包括与中国直接相邻的国家,也包括那些虽然不直接接壤,但却与中国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国家或力量,它们可视为中国周边的延伸。美国虽然与东亚并无直接的地理联系,但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美国已经俨然成为东亚秩序中的一员。在考虑建构未来东亚秩序时必须将美国因素考虑进去。欧盟也可以纳入这个周边的延伸。
中国与俄欧关系好于美日关系
大国关系与周边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本是国家利益的相互调整。尽管美欧日俄四大国对中国的崛起心态复杂,但中国与俄欧关系明显要好于美日关系。
中俄关系进入新阶段。俄罗斯对于营造中国发展的大周边国际环境至关重要。2004年10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中俄双方就边界上的黑瞎子岛和阿巴该图洲渚地段边界线走向达成的这项正式协议,标志着欧亚大陆上最大的两个国家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确定了全部的边界走向。这是中俄关系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显示出两个大国加强睦邻友好、维护边境安宁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消除了两国加速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隐患。中俄之间合作的瓶颈之一就是能源问题。俄有条件成为我长期重要的合作伙伴。俄GDP的55%是资源出口,对中国可靠的伙伴不可能放弃。
中欧关系相互借重成分增加。2004年是中国的「欧洲年」,胡主席与温家宝总理分别多次访欧,欧盟的高级官员频频访华。欧盟2004年5月东扩后已经成为我最大贸易伙伴(我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伙伴),在技术方面的合作远远好于美日。今后我更需要的与其说是资金,不如说是技术,而欧洲仍将是我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地。欧盟扩大到25国后,中国与欧盟打交道的机会与难度均会更大。欧盟对华军售禁令也有望在2005年解除,现已有越来越多的欧盟国家表示支持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中美关系机遇与风险并存,两国的反对或遏制「台独」方面的共识增多,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猜疑有增无减。这种信任的缺失使美国对中国在东亚发挥什么的作用疑虑重重。从近期看,美国仍需要中国的合作。美国的反恐重点将伊拉克、中东海湾地区,这是一项长期性的,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当然需要中国的支持与配合。如何化解朝核危机同样如此,中国可以利用美国的反恐,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共同需要增加同美国的接触,扩大积极面。
中日关系遭遇重新定位的困惑,中国与日本关系处于「冷和」状态。这有其必然性。在过去10多年中,日本在原地踏步,中国在蒸蒸日上,加重了日本的危机感。近来,日本与东亚的合作近来有所加快,主要还是生怕被中国超过。日本增加对美国的战略倚重,美国对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战略价值更加看重,有意要将日本打造成为「远东的英国」。一方面,历史上日本被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所吸引,近代又被这片广阔无垠、人口众多的土地的经济潜力所吸引;另一方面,「在日本决策者中存在一种虽然是暗地里的,但却是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希望中国进步慢一些。日本不希望中国出现动乱,但也不希望中国迅速获得奇迹般的成功,从而造成民族主义浪潮可能在亚洲其它地区泛滥或经济竞争发展过快而令日本难以招架的情况。
构筑大周边环境的努力方向
中国的大周边外交目标应当是维护周边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环境虽然是不能选择的,但它是可以塑造的。在构筑中国的大周边环境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更积极倡导与推动多边主义。多边主义应当是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法制化。这有利于塑造对中国有利的软环境。在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下,中国在国际上应当追求国际道义,它们体现在国际法和基本原则上,维护国际法的地位。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的增强,或者国际环境的改善必然会体现在国际机制中被承认的地位。中国不仅应熟悉和善于利用国际机制来维护自身利益,还应当尽可能增强在国际规则制订方面的影响力,尽量参与制订国际规则。我对外依存度这么大,如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在此情况下,在国际上争取中国的话语权是必要的。
有所不为才有所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而要保证中国的经济基础不遭到打击,中国必须拥有必要的、充分的阻吓(威慑)能力。在新形势下,国防力量的任务首先是阻吓(威慑),其次才是在阻吓失败后,有足够的防守力量击退敌人。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维护中国的利益边疆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区域化的发展是国际制度主义在亚洲地区的完善。东亚任何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没有中国不成。在此情况下,强调国际制度对实现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协调与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越来越成为国家目标的实现的前提,反之,从冲突性来实现则是不可能的。因此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国际行为的可预见性这一点日益重要。在国际上的诱惑甚多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我外交的取向越来越关注,中国必须要有选择性,体现「自我约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需要把握好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
扩大共有利益 寻求利益的重叠
中国的发展将是由「经济福利论」逐步扩展到「安全福利论」,建立可持续安全。寻求利益的重叠可以减少因大国的崛起与发展带来的对地区秩序的震荡或冲击。近年来,中国与东亚地区正形成新的地区主义。以经济一体化为主要方面,强调经济上发展的中国将大大增强对东亚的经济福利,扩散互惠。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双边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与一个日益联合起来的地区组织之间的关系。东亚共同体的出现与全球化大潮发展并行不悖。区域性共同体的出现正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只有走联合自强之路才能更好地规避全球风险。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东亚金融危机使东亚国家有切肤之痛,使之更深切地认识到,光靠单个力量,如没有联合与团结将难以抵御未来类似的风浪。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区建设除了将有力地增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共有利益之外,还将大大限制台湾的活动空间。然而,只停留在经济福利层面还是不够的,因为周边国家从长远来看,最为担心的还是未来安全的保障。因此中国与周边的合作需要把安全合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以可持续安全维护和确保可持续经济利益。
构筑「东亚认同共同体」
以经济为主要手段拓展空间,积极参与东亚一体化建设。东亚的一体化可为中国提供更多的战略空间。塑造中国国际环境的重点将是推动建立东亚共同体,消除中国威胁的根本是东亚区域一体化。中国要成为亚洲的中国,融入亚洲,积极参与东亚的一体化建设。由于东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原有的安排已经不能适应需要,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东亚认同共同体」就是大势所趋,即由利益共同体向认同共同体提升。它意味着区域内公共意志的形成,这可为区域内采取行动提供一种原动力。在共同意志的驱使下的共同行动更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相反如果处于分离状态,各行为体不仅难以合作,而且对单个行为体的行动容易产生怀疑和抵触。在认同整合下,每个行为体所受的限制较小,成员较易集中各行为体的意志形成公共的行为意志,有利于缓和紧张关系。还应看到,地区的认同化有助于形成对霸权的抵制,参与或强化这种地区认同,民族国家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联系把超级大国的干预降低到最小限度。 (香港文汇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