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五大海上安全挑战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8:34:28
中国面临的五大海上安全挑战及对策
2010年12月06日  来源: 《世界知识》杂志



资料图片:海军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在进行综合补给训练。新华社稿(刘亚迅摄)

近两年来,在亚太地区,海上安全问题引起了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最大的海上安全关切,一直是可能因恶性“台独”事件引起、并导致美日军事介入的台海军事冲突(当然,台湾问题的内涵并不仅限于海上安全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中国不断加强了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令人高兴的是,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关系的明显改善与发展,台海形势日益缓和,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将以最大的决心与努力争取实现和平统一;中期目标则是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在经济、文化、社会广泛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政治对话,建立两岸军事互信,签订和平条约,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全面建立起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框架。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台海军事冲突的风险基本化解,为两岸人民最终自愿走向和平统一创造重要的条件。在此之前,为反对“台独”、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我仍须对台保持有效的军事威慑能力。

与邻国间存在的海上领土争议及海洋权益争议是中国的又一重大海上安全关切这一争议(包括对岛礁及其相关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底资源、渔业资源等方面的争议)既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相关权益,又涉及民族感情,历史与现实情况极其复杂,解决难度很大。近两年来,这一争议有再次上升的趋势。例如,在南海,中国与越、菲等国摩擦不断;在东海,中日两国最近因钓鱼岛“撞船”事件爆发了一场严重危机。但是,从总体看,东亚地区的海上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仍处于可控的状态。

对于上述争议,中国的政策坚定而明确:首先,坚持本国的相关主权与权益;其次,主张由争议各方通过和平对话而非以武力或武力威胁解决争议,反对外来势力的介入与干涉;第三,在争议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支持建立双边及多边信任措施,并主张在争议区域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今年以来,一些外国媒体宣称中国解决海上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的政策发生了变化,这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坚定地支持航行自由的原则,但是坚决反对美国滥用这一原则对华进行抵近军事侦察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以“航行自由”为名对中国进行抵近军事侦察,近年来,这一侦察更有靠近、增多的趋势,引起了中国日益增加的关切。美国的这一错误做法与双方“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及“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的政策不符,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与海洋权益,向中国传递出非常消极、有害的信号(即把中国视为“主要对手”或“潜在敌人”),是引发两国海上摩擦及突发事件(如2001年的EP-3撞机事件、2009年的“无瑕”号事件)的主要原因,对于中美两国、两军关系的发展和双方建立战略互信,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坚定地支持航行自由的原则,但是坚决反对美国滥用这一原则对华进行抵近军事侦察。两国在此问题上的分歧涉及双方的航行与飞行安全,更涉及中国的国家安全。1998年两国建立海上军事安全磋商后,美方一直要求制订双方海上行为准则,却完全不顾及中方的严重关切,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美国逐渐减少以至最终停止对华抵近军事侦察,与此同时,双方讨论与制订必要的海上行为准则,才是彻底解决这一分歧的正确方向。

地区军事冲突、恐怖主义攻击、海盗袭击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都可能对海上通道的自由、通畅带来严重威胁,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利益

随着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发展对于国际海上通道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通往中东、非洲、美洲的极其重要的海上通道都位于亚太地区。地区军事冲突、恐怖主义攻击、海盗袭击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都可能对海上通道的自由、通畅带来严重威胁,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利益。近年来,海盗袭击十分猖獗;今年3月发生的“天安”号事件(国际社会至今难以对肇事者做出明确一致的判断)对东北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如何拥有与自身大国地位、大国责任相称的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的能力,是中国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包括海军在内的海上力量,这与中国正逐步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发展相一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始终反对各种“炮舰政策”,更不会走历史上列强走过的海上扩张老路。随着海上能力的发展,中国将会为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开展海上搜救、实行海上灾害救援等做出更多的努力。去年以来,中国海军参加国际反海盗护航即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值得指出的是,国际上有些势力一直想把中国海军限制在所谓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内,这是毫无道理的。中国海军有权向东进入远洋,中国海军舰船经过冲绳群岛间的海峡进入西太平洋也完全符合国际法。当然,在此问题上,中日之间如能早日建立起有关信任措施和海上联络机制则是必要与有益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特别是核扩散)及海洋生态的污染可能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特别是核扩散)及海洋生态的污染与破坏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威胁。扩散行为可能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因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海上安全威胁如果没有切实的国际合作,只会愈演愈烈。这些问题已成为中国新的海上安全关切。

面对这些威胁,中国愿意根据国际法律、法规,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与国际社会一起推动海上防扩散措施的建立与执行,共同保护海洋生态和治理海洋污染。美国等一些国家一直希望中国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PSI)。中国理解PSI参加国对扩散问题的关切,也赞同PSI的防扩散宗旨,但认为根据PSI进行海上拦截与现行国际法仍有抵触的方面。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的布拉格讲话中提出要使倡议转变为“持久的国际机制”,为此,努力使其与国际法衔接才是正确的途径。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2/06/c_12851486.htm中国面临的五大海上安全挑战及对策
2010年12月06日  来源: 《世界知识》杂志


资料图片:海军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在进行综合补给训练。新华社稿(刘亚迅摄)

近两年来,在亚太地区,海上安全问题引起了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最大的海上安全关切,一直是可能因恶性“台独”事件引起、并导致美日军事介入的台海军事冲突(当然,台湾问题的内涵并不仅限于海上安全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中国不断加强了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令人高兴的是,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关系的明显改善与发展,台海形势日益缓和,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将以最大的决心与努力争取实现和平统一;中期目标则是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在经济、文化、社会广泛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政治对话,建立两岸军事互信,签订和平条约,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全面建立起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框架。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台海军事冲突的风险基本化解,为两岸人民最终自愿走向和平统一创造重要的条件。在此之前,为反对“台独”、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我仍须对台保持有效的军事威慑能力。

与邻国间存在的海上领土争议及海洋权益争议是中国的又一重大海上安全关切这一争议(包括对岛礁及其相关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底资源、渔业资源等方面的争议)既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相关权益,又涉及民族感情,历史与现实情况极其复杂,解决难度很大。近两年来,这一争议有再次上升的趋势。例如,在南海,中国与越、菲等国摩擦不断;在东海,中日两国最近因钓鱼岛“撞船”事件爆发了一场严重危机。但是,从总体看,东亚地区的海上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仍处于可控的状态。

对于上述争议,中国的政策坚定而明确:首先,坚持本国的相关主权与权益;其次,主张由争议各方通过和平对话而非以武力或武力威胁解决争议,反对外来势力的介入与干涉;第三,在争议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支持建立双边及多边信任措施,并主张在争议区域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今年以来,一些外国媒体宣称中国解决海上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的政策发生了变化,这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坚定地支持航行自由的原则,但是坚决反对美国滥用这一原则对华进行抵近军事侦察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以“航行自由”为名对中国进行抵近军事侦察,近年来,这一侦察更有靠近、增多的趋势,引起了中国日益增加的关切。美国的这一错误做法与双方“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及“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的政策不符,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与海洋权益,向中国传递出非常消极、有害的信号(即把中国视为“主要对手”或“潜在敌人”),是引发两国海上摩擦及突发事件(如2001年的EP-3撞机事件、2009年的“无瑕”号事件)的主要原因,对于中美两国、两军关系的发展和双方建立战略互信,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坚定地支持航行自由的原则,但是坚决反对美国滥用这一原则对华进行抵近军事侦察。两国在此问题上的分歧涉及双方的航行与飞行安全,更涉及中国的国家安全。1998年两国建立海上军事安全磋商后,美方一直要求制订双方海上行为准则,却完全不顾及中方的严重关切,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美国逐渐减少以至最终停止对华抵近军事侦察,与此同时,双方讨论与制订必要的海上行为准则,才是彻底解决这一分歧的正确方向。

地区军事冲突、恐怖主义攻击、海盗袭击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都可能对海上通道的自由、通畅带来严重威胁,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利益

随着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发展对于国际海上通道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通往中东、非洲、美洲的极其重要的海上通道都位于亚太地区。地区军事冲突、恐怖主义攻击、海盗袭击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都可能对海上通道的自由、通畅带来严重威胁,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利益。近年来,海盗袭击十分猖獗;今年3月发生的“天安”号事件(国际社会至今难以对肇事者做出明确一致的判断)对东北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如何拥有与自身大国地位、大国责任相称的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的能力,是中国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包括海军在内的海上力量,这与中国正逐步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发展相一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始终反对各种“炮舰政策”,更不会走历史上列强走过的海上扩张老路。随着海上能力的发展,中国将会为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开展海上搜救、实行海上灾害救援等做出更多的努力。去年以来,中国海军参加国际反海盗护航即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值得指出的是,国际上有些势力一直想把中国海军限制在所谓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内,这是毫无道理的。中国海军有权向东进入远洋,中国海军舰船经过冲绳群岛间的海峡进入西太平洋也完全符合国际法。当然,在此问题上,中日之间如能早日建立起有关信任措施和海上联络机制则是必要与有益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特别是核扩散)及海洋生态的污染可能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特别是核扩散)及海洋生态的污染与破坏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威胁。扩散行为可能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因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海上安全威胁如果没有切实的国际合作,只会愈演愈烈。这些问题已成为中国新的海上安全关切。

面对这些威胁,中国愿意根据国际法律、法规,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与国际社会一起推动海上防扩散措施的建立与执行,共同保护海洋生态和治理海洋污染。美国等一些国家一直希望中国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PSI)。中国理解PSI参加国对扩散问题的关切,也赞同PSI的防扩散宗旨,但认为根据PSI进行海上拦截与现行国际法仍有抵触的方面。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的布拉格讲话中提出要使倡议转变为“持久的国际机制”,为此,努力使其与国际法衔接才是正确的途径。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2/06/c_12851486.htm
从上述对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五大海上安全挑战和中国的基本政策分析中,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在传统安全方面,中国与一些国家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与摩擦,存在着利益冲突,这些分歧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为维护亚太地区的海上安全,有关国家应积极开展对话磋商,建立信任措施,加强危机管理,从而有效控制分歧,避免军事冲突,使分歧朝着逐步解决的方向发展。

第二,在非传统安全方面,中国与亚太各国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挑战,有着十分相似的关切,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亚太各国在这一领域加强互信,深化合作,不仅完全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而且有益于减缓彼此间在传统安全方面存在的分歧。

第三,中国的海上安全政策表明,中国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维护亚太地区海上安全的一支积极力量。随着自身海上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将为建立和谐的地区与世界海洋秩序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与贡献。 美国的亚太政策特点有三:一是深化与盟友的关系。美国毫不动摇地承诺支持韩国与日本。二是加强与新兴伙伴的关系。发展亚洲地区的潜在盟友——印度与印尼。三是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机制,融入亚洲地区合作。但东南亚国家反应低调。□ 张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