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与盛唐之中衰——去势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2:56:58


本文是http://lt.cjdby.net/thread-1713923-1-1.html《武则天与盛唐之中衰——上位篇》的续篇。
所谓“去势”者,男人被阉割是也。以此不雅词语说明武则天的倒行逆施对大唐武运、国运的摧残与破坏。
标题中的“势”,具体到文中来说,就是大唐立国之本——尚武阳刚风。这个武风与关陇集团在盛唐时的地位休戚相关,这个集团的湮灭,也就是盛唐尚武之风消堕的开始。
“关陇集团”,用万绳楠先生转述过陈寅恪先生的定义:
“宇文泰更改府兵将士的郡望与籍姓氏,是要使他带来的山东人与关内人混而为一,使汉人与鲜卑人混而为一,组成一支籍隶关中、职业为军人、民族为胡人、组织为部落式的强大军队,以与东魏、梁朝争夺天下。这就在关中地区形成了一个集团——关陇集团。这个集团是一个统治集团。”
又据陈寅恪先生说法: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从以上定义看得出,关陇集团首先是个武人集团,而其次这个武人集团还是个“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文武兼备的统治集团。这样的领导集团,相对于纯文人掌权的领导层的优点多多,其中最最要紧的就是“尚武”!正所谓“上有所是,下必甚焉”!一个武人为核心的领导高层,势必带动普通草民也有尚武习气——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更而且,这个武人高层更经历过唐初的立国之战,扫灭环伺周边的异族胡骑,抗击外侮很在行!这是个善于“外斗”,长于修理外人的武人集团。
这个集团对于大唐来说,几乎相当于西汉初年追随刘邦的那个军功贵族集团。刘邦那个军功集团在刘邦死后,平诸吕、灭七国,功勋彪炳,是西汉走向强盛的柱石干城。也因为功勋,西汉初年到景帝朝,丞相尽出其中。这个关陇集团立国时出力尤多,在立国后追随太宗征讨四方也是殊勋赫赫。
那么,如果这个殊勋赫赫的武人的高层被连根铲除了会如何?
铲除了这个武人高层,以浮华文人备位充数填塞高层会怎么样?
回溯武则天从女和尚庙出来进皇宫后时,想做皇后想得发疯,终于在655年撺掇唐高宗出面要废黜原配王皇后。但是,这个王皇后的背景实在不俗:出身关陇勋贵之家,是西魏/北周大将王思政的孙女。母舅家又是河东大门阀柳氏。太宗皇帝给高宗选这个老婆,就是为了笼络关陇勋贵与河东豪门,巩固李唐根基。然而,听从武则天撺掇的高宗李治想的却是如何向武则天献媚,好让此女人配合他宣泄自己身上的荷尔蒙!
父皇的思量是基于人类理性做出的选择——这,是“人”。
李治本人的选择则是基于人类的动物本能——这,是“天”。
“天”、“人”之间必有一战。听从父皇的理性选择,还是听从自己体内荷尔蒙的“召唤”?这,是个问题!如外国人说:TO BE OR NOT TO BE 成就了《哈姆雷特》的不朽,李治的天人之战,造就了大唐此后200多年的无法挽回的颓势!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玄宗李隆基时大唐国力的重振,但是,李隆基这个人身上除了李唐王室尚武、重边功的优秀基因之外,也有武则天注入的劣根遗传!也正是这个劣根遗传,断送了大唐最后一线强盛生机。稍后说这个话题。
这场“天人之战”中,李治的“天”胜出,听荷尔蒙的选择,废掉王皇后!
这个选择理所应当遇到了勋贵们的强力阻击,随李渊起兵太原的元老褚遂良面折廷争之际,怒发若狂,扔掉手中笏板,摘掉幞巾声称要回家种地。躲在帘幕后听动静的武则天恶狠狠的撂下一句话:“何不扑杀此獠!”
武则天很生气,问题很严重!勋贵中的褚遂良被一串无影脚连踢,先潭州、后桂州,最后踹到了爱州,也就是现在越南清化那个地方。在第二天年就早早的死了。紧接着,武则天又借高宗的权柄贬斥韩瑗、来济这两个褚遂良“同谋”。在659年,对关陇勋贵的“带头大哥”,高宗的亲娘舅长孙无忌下手,逼迫其自杀,罢黜长孙无忌一派高官二十余人,关陇集团精英被一网打尽。不单是关陇集团,就是站在关陇集团一边的,出身河东大族的后来的名将裴行俭,也被贬斥。朝政始由武则天控制。
关陇集团的外斗能耐很有名,可是这个集团覆灭之后,高宗时大唐的外斗本事退化了!从670年后,在与吐蕃在西域大打出手的同时,670年-676年在朝鲜反击新罗的蚕食。在东西相距万里的两个战场同时开战,这是蠢材才会犯的错误!什么样的国力能支撑这样两个战场?!在太宗时,虽然强敌环伺,不得已屡次对外用兵,但是,太宗时的用兵颇有章法,对东突厥、西域、高丽的征伐都是依次用兵,一个个的挨着修理,绝不两线同时开战。初唐时强敌环伺的危局搞不好就是群殴围攻,但是,也就是太宗,也就是那伙子关陇们,运用大智慧硬是把可能被围攻的危局变成了和对手的,一个个的挨个对砍。这是打时间差的能耐!以初唐时的凋敝而言,府兵人数不多,但是,就这样的情势,还能把仗打到这个境界,这是什么?这是智慧,大智慧!然而,在高宗朝连根拔除了关陇集团之后,这般智慧不再有了。高宗没有这个智慧,武则天更没这般能耐!与吐蕃在西域的互争雄长固然没占到便宜,就是在东方朝鲜的优势也被新罗蚕食。那时,唐朝渐渐依为柱石的募兵将领们也没有打对手们时间差的智慧,而被武则天从科举拔擢起来的文人们更没有这个见识!这是代价,大唐为武则天上位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关陇集团从宇文泰肇始建立,到高被铲除历时百五十年。谁也不能说这个集团就会永远武运昌盛,永远不会堕落腐化,这不可能。但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这个武人集团是追随李渊起兵,影从太宗征战四方的功臣,久历沙场,应对外战的智慧绝对高于高宗和武则天!吐蕃与新罗相隔万里之遥的同时发难,固然是危局,但是总还难不过以李唐初建的弱小势力同时面对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枭雄的凶险。那样的凶险这伙子关陇们都能追随高祖、太宗一一应对,那么,哪怕没有出奇的致胜奇谋,总还有万无一失的守成谋划。更而且还有太宗打下的根基呢?!但是,这个功臣集团的高层被尽行铲除,最高层的唐高宗又是个太平皇帝,怎么能对付东西两线的被动局面?个人以为,新罗之所以蹑踪吐蕃之后,同时对大唐发难,就是瞅准了关陇集团覆灭后的大唐,中枢无人,没有可以谋划全局的高手与耆宿!那么,这个时候在大唐与西方强敌拉锯纠缠的机会趁火打劫是没有风险的!这样的两线作战,可算是对大唐国力绝大的消耗,可算是看漏了高宗铲除关陇集团之后的朝中无人!
关陇们身在高位实际上还起到一种表率、榜样的力量——看,武人有出息,习武从军打仗是个好出身,大家都习武去吧!这就是一国、一族尚武阳刚气概的源头!
铲除了关陇们,这个表率作用何在???
前篇《武则天与盛唐之中衰——上位篇》说到武则天如何摧枯府兵制的根基,致使府兵制名存实亡,那么,大唐还是要打仗的,还是要和异族角逐作战的,那么,靠什么兵?
答曰:“募兵”。其实,募兵在贞观年间就有从征事例,如薛仁贵就是贞观年间从募兵中脱颖而出者,那么,募兵的光景如何?募兵在武则天当政之后是什么光景?在关陇集团被铲除后光景如何?请看抗倭名将刘仁轨给高宗的奏章:
“臣蒙陛下曲垂天奖,弃瑕录用,授之刺举,又加连率。材轻职重,忧责更深,常思报效,冀酬万一,智力浅短,淹滞无成。久在海外,每从征役,军旅之事,实有所闻。具状封奏,伏愿详察。臣看见在兵募,手脚沉重者多,勇健奋发者少,兼有老弱,衣服单寒,唯望西归,无心展效。臣问:‘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何因今日募兵,如此伫弱?’皆报臣云:‘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贞观、永徽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职,亦有回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显庆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往前渡辽海者,即得一转勋官;从显庆五年以后,频经渡海,不被记录。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 并即得脱;无钱参逐者,虽是老弱,推背即来。显庆五年,破百济勋,及向平壤苦战勋,当时军将号令,并言与高官重赏,百方购募,无种不道。洎到西岸,唯闻枷 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求住不得,公私困弊,不可言尽。发海西之日,已有自害逃走,非独海外始逃。又为征役,蒙授勋级,将为荣宠,频年征役,唯取勋 官,牵挽辛苦,与白丁无别。百姓不愿征行,特由于此…………”(《旧唐书·刘仁轨列传》)
这则史料弥足珍贵,出自一位镇守朝鲜的募兵之口。大概意思:是太宗贞观年间到高宗永徽年间,百姓闻战则喜,争相裹粮备甲为国效命冲杀疆场的热血豪情。这样的豪情与热血是朝廷崇尚军功激发出来的。那个时候,立功受赏得官很容易。哪怕身死疆场朝廷也要派人祭奠吊丧抚慰亲人的悲哀,对死时无官者追赐官爵;对死时有官爵者,把生前官爵由其子弟继承食禄。但是在显庆年间,出征健儿阵亡后,朝廷无人吊祭抚慰,更不给官爵追赐,也不见生者官爵被子弟继承。而且,贞观、永徽年间渡海征朝鲜还可以得一个“转勋官”,但是,在显庆年间,就没这待遇了!草民们寒了心,不愿再为国家出征效命了!家里有年轻力壮者,只要有钱贿赂官府,就可以免于出征;但是,家世贫寒者,那怕是老弱不堪出征也要拉上凑数。显庆年间,对募兵征战百济、攻陷平壤的功劳,将官们都许诺有高官重赏,但是,从朝鲜回国后,赏赐、勋位被夺,甚至于还有出逃海外、自残躲避兵役者…………百姓不愿出征效命,就是因为那些对从军者不得人心的轻视与刻薄待遇………………
我们须要注意一个年份前后的对比变化:自高宗显庆年前,出征异域的兵士荣誉、物质赏赐双丰收。但是,显庆年后,只有付出毫无回报,士兵寒心,百姓心冷。这个显庆年是哪一年开头的?是656年,武则天做了皇后开始名正言顺参与政事的开始,也是关陇集团覆灭的开始年份。在关陇集团覆灭之前,关陇们执掌中央权柄,他们崇尚军功对军人赏赐优厚促使百姓乐于投军出征做募兵;但是,武则天铲除关陇集团之后,关陇集团实行的对军人们的优厚待遇免除了!百姓从军出生入死是没有丝毫回报的!民间尚武建功的风气顿减,百姓不再从军,官府不得已抓丁!募兵制的兵源也成了问题!募兵制征集到的兵源素质更成问题!铲除了关陇集团,就连他们执行的正确路线也要毁掉;打垮了一个坚强尚武的统治核心,连他们为国防安全做的制度安排也要废除,这个国家的安全系于何人???
该死的武则天!
有人觉得把盛唐军力的顺推归于武则天一人不公平,但是,从现在看到的史料中,所有的,对大唐军力衰退的因素都直指一个祸根——武则天!!!
“关陇们”被铲除了,朝中留下的高层空缺谁来替补?答案,进士们,科举选拔出的进士们充数。
武则天力倡科举在史上是有大名的。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说的至为明白:
“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置身通显之途径并不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科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的。”对于这句话,个人以为,武则天力倡科举的用意是堵截山东士族入仕的路子,杜绝这些恪守礼法之辈用儒家的学说给自己做女皇挡路。儒家学说里没有女人做皇帝这个内容!但是,武则天力倡科举的用意仅此而已么?当然不是!这个科举还不只是针对山东士族的,还针对已经倒台,但是可能死灰复燃的关陇集团。这个关陇集团从出现到上层被扫灭,寿数百多年。上层精英可以被扫灭,但是,这个集团的中下层成员因为年辈、军功尚不显眼,有可能漏网。那么,日后借着大唐崇尚军功的传统,这些漏网之鱼有可能凭借军功跻身上层,对其反攻倒算。这是很恐怖的!
怎么办?
大兴科举,用柔懦无能的浮华文人充塞中央高层,杜绝这些漏网之鱼跻身高层的路径。同时,用科举取士的榜样力量,造成重文轻武的“新”传统,把关陇集团的残余彻底扼杀在底层!把所有尚武的铁骨英豪压制在最底层!
所以,早在它只是皇后时,就开“南选”,让远离权势中心的“南人”得以跻身高层,它的“恩泽”被及“南荒”,人心很有啊!
“南人”在春秋时,有吴越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霸,一度“北威齐晋”,勇武的很!楚国独立抗衡中原齐晋大国,毫不占下风,更是霸气无比!到了秦末更有西楚霸王项羽率吴越子弟兵纵横中原不可一世!到了东汉末年不是也有孙坚、孙策父子么?一样的不白给!但是,自从西晋残部过江,把一大群软骨头士族带到了江南,从此江南的武风大减,硬骨渐消,柔糯无比。此武则天开“南选”的用意就是要把柔懦无比的南人引入大唐中枢,给天下大唐子民再做个表率:做官不可凭武力,当官一定要斯文!此女人做女皇后,“南选”之风更盛,并且推行到岭南、福建成为定制。看看,一群柔懦文人执掌权柄,武人们能得势么???
初唐科举每年只录取进士4-7个,到武则天上位皇后,这个数字上升到20人。如此这般的年年如此,于是《通典·选举》评论道:“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年中始以文章选士。”
榜样的力量啊,民间底层自初唐以来磨砺出的尚武之风大减——原来,舞文弄墨也是可以做官的!而且,这个舞文弄墨得来的进士及第比日后的科举进士高级得多——可以直入中枢!
人啊,都是有功利心的,舞文弄墨付出的努力远比不畏生死,披坚执锐冲杀疆场小得多,既然这样,从军博功名,何必?于是乎崇文的软骨风气大增,尚武的硬骨豪气渐弱。这股妖风一起就刮了八九十年,到安史之乱前,大唐的堕落光景已然不可救药。《唐会要》“军杂录”说得至为明白: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镝,以弱天下豪杰。于是挟军器者有辟,蓄图谶者有诛,习弓矢者有罪,不肖子弟为武馆者,父兄摈之不齿。惟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死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气候盗乘而反,非不幸也。”
这就是武则天以科举取士种下的劣根,长成的畸树,结出的毒果!武则天重文抑武可能就是基于它体内的劣根基因,而这个基因又强固的遗传给了那位赫赫有名的唐玄宗,继续在科举选士上的不归路上前冲,有了以上文字写下的堕落与朽烂!
不单如此,科举还精选出了旷古罕有的蠢材、废材。
科举这个东西,在隋炀帝初建时候,是出过人杰、雄才的,比如侯君集、房玄龄等,但是,到了武则天力倡科举之后,就出蠢材、废材了!到了懦宋时期,出蠢材、废材的比例就级高了!
单说武则天力倡科举的阴毒法子被继承下来后,就出了一“极品”——张九龄。这个“极品”在玄宗时一度做到了宰相,这个进士出身的张九龄的愚蠢程度并不次于懦宋的那些科举废物。比如在玄宗初年,就有不逞之徒私自铸造劣质钱币在市场流通,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一直难以控制。这是犯罪。西汉汉武帝是用屠刀款待这些亡命徒,效果奇佳。但是,这个叫张九龄的科举废材/宰相竟然出主意准许私人铸币,国家放弃货币铸造的的权力。
看到了么?没有货币铸造权的国家还叫国家么?!不能垄断货币铸造的国家算国家么?这个张九龄,这个科举出身的蠢材、废物就出这个主意!好在这个亡国的馊主意被一顿砖头拍死了,否则,这个大唐的寿数难说了。悲催的科举,竟然弄出这么个不懂经济的蠢货上位做宰相,大唐国运的“向下破位”“指日可待”!
这个张九龄还有一样出奇本事,阻止武人进中枢当宰相。玄宗拟定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作尚书,张九龄拼命拦阻,弄的玄宗恼怒异常追问原因。这个科举蠢材说了实话:“仙客边隅小吏,目不识书。”首先它看不起“胥吏”,其次,只以为自己的舞文弄墨才是本事。而它的“本事”不过是“识书”,不过是武则天涉及的“文史”,“雕虫之艺”而已!废物学问罢了!正如孔乙己的“茴香豆的四种写法”而已!对于这个从泾州小吏起家,一步步从行政管理能力实干出的知兵善谋的牛仙客,它是极端的鄙视的。
早在战国末年,《韩非子·显学》早就说的明白:“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话很可以猛抽它的脸!可这是个蠢材啊!蠢材知道这句话么?这路蠢材能当宰相,是必须有一个扬文抑武、重文轻武的垃圾堆提供“养分”的。这个垃圾堆,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的明白:
“自武则天专政破格用人后,外廷之显贵多为以文学特见拔擢之人。而玄宗御宇,开元为极盛之世,其名臣大抵为武后所奖用者。”
大唐立国之本中,就有尚武这个最要紧的根基,但是,这个科举出身的张九龄就敢对知兵善谋的牛仙客入中央横加阻挠,可见那个时候的唐朝重文轻武的浊流黑水泛滥到了什么样的地步!这个垃圾堆,这泛滥的浊流黑水正是武则天种下的恶果,也是玄宗遗传了武则天劣根基因必然结果!
说到这里还不得不说武则天提举的另一个“半成品”废物张说。这个人倒没有出过张九龄那样的馊主意,但是,它却提留了一个脑残级别的“奇才”——房绾。这个“奇才”上位的过程是这样:
“开元中,作封禅书,说宰相张说,说奇之,奏为校书郎。举任县令科,授卢氏令。拜监察御史,坐讯狱非是…………”
不过是写了一个喇叭文,就做了官,哪怕做官,就做“校书郎”算了,居然又做了监察御史!这是处理实际政务的要职,写个狗屁文章就被抬举上位了!写喇叭文是个本事,但是,做监察御史那是另一样本事,只因为喇叭文写的不错,就什么都能干了!坑死人的科举制!此房绾的朽烂瓤子早被贺兰进明一眼看穿,不过是西晋王衍之流人物,提醒高层注意,但是,就这么个脑残,在安史之乱中要请缨出征要修理安、史们,也居然就领兵出征了!此脑残排兵布阵严格按照“春秋古法”,赶着了两千辆牛车去打仗,去对付安史们的骑兵!结果不想可知,打了一场千古笑谈的大败仗、大溃败!脑残是不可以上位的,但是,脑残的确上位了,那么,助力脑残上位者,不是个脑残是什么???
有了这么一个重文轻武的大垃圾堆,出张九龄这样的“极品”蠢材,张说这样的“半成品”级别的脑残,大唐的国运一旦“向下破位”那就是放量暴跌熊途漫漫!
该死的武则天!!!

本文是http://lt.cjdby.net/thread-1713923-1-1.html《武则天与盛唐之中衰——上位篇》的续篇。
所谓“去势”者,男人被阉割是也。以此不雅词语说明武则天的倒行逆施对大唐武运、国运的摧残与破坏。
标题中的“势”,具体到文中来说,就是大唐立国之本——尚武阳刚风。这个武风与关陇集团在盛唐时的地位休戚相关,这个集团的湮灭,也就是盛唐尚武之风消堕的开始。
“关陇集团”,用万绳楠先生转述过陈寅恪先生的定义:
“宇文泰更改府兵将士的郡望与籍姓氏,是要使他带来的山东人与关内人混而为一,使汉人与鲜卑人混而为一,组成一支籍隶关中、职业为军人、民族为胡人、组织为部落式的强大军队,以与东魏、梁朝争夺天下。这就在关中地区形成了一个集团——关陇集团。这个集团是一个统治集团。”
又据陈寅恪先生说法: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从以上定义看得出,关陇集团首先是个武人集团,而其次这个武人集团还是个“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文武兼备的统治集团。这样的领导集团,相对于纯文人掌权的领导层的优点多多,其中最最要紧的就是“尚武”!正所谓“上有所是,下必甚焉”!一个武人为核心的领导高层,势必带动普通草民也有尚武习气——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更而且,这个武人高层更经历过唐初的立国之战,扫灭环伺周边的异族胡骑,抗击外侮很在行!这是个善于“外斗”,长于修理外人的武人集团。
这个集团对于大唐来说,几乎相当于西汉初年追随刘邦的那个军功贵族集团。刘邦那个军功集团在刘邦死后,平诸吕、灭七国,功勋彪炳,是西汉走向强盛的柱石干城。也因为功勋,西汉初年到景帝朝,丞相尽出其中。这个关陇集团立国时出力尤多,在立国后追随太宗征讨四方也是殊勋赫赫。
那么,如果这个殊勋赫赫的武人的高层被连根铲除了会如何?
铲除了这个武人高层,以浮华文人备位充数填塞高层会怎么样?
回溯武则天从女和尚庙出来进皇宫后时,想做皇后想得发疯,终于在655年撺掇唐高宗出面要废黜原配王皇后。但是,这个王皇后的背景实在不俗:出身关陇勋贵之家,是西魏/北周大将王思政的孙女。母舅家又是河东大门阀柳氏。太宗皇帝给高宗选这个老婆,就是为了笼络关陇勋贵与河东豪门,巩固李唐根基。然而,听从武则天撺掇的高宗李治想的却是如何向武则天献媚,好让此女人配合他宣泄自己身上的荷尔蒙!
父皇的思量是基于人类理性做出的选择——这,是“人”。
李治本人的选择则是基于人类的动物本能——这,是“天”。
“天”、“人”之间必有一战。听从父皇的理性选择,还是听从自己体内荷尔蒙的“召唤”?这,是个问题!如外国人说:TO BE OR NOT TO BE 成就了《哈姆雷特》的不朽,李治的天人之战,造就了大唐此后200多年的无法挽回的颓势!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玄宗李隆基时大唐国力的重振,但是,李隆基这个人身上除了李唐王室尚武、重边功的优秀基因之外,也有武则天注入的劣根遗传!也正是这个劣根遗传,断送了大唐最后一线强盛生机。稍后说这个话题。
这场“天人之战”中,李治的“天”胜出,听荷尔蒙的选择,废掉王皇后!
这个选择理所应当遇到了勋贵们的强力阻击,随李渊起兵太原的元老褚遂良面折廷争之际,怒发若狂,扔掉手中笏板,摘掉幞巾声称要回家种地。躲在帘幕后听动静的武则天恶狠狠的撂下一句话:“何不扑杀此獠!”
武则天很生气,问题很严重!勋贵中的褚遂良被一串无影脚连踢,先潭州、后桂州,最后踹到了爱州,也就是现在越南清化那个地方。在第二天年就早早的死了。紧接着,武则天又借高宗的权柄贬斥韩瑗、来济这两个褚遂良“同谋”。在659年,对关陇勋贵的“带头大哥”,高宗的亲娘舅长孙无忌下手,逼迫其自杀,罢黜长孙无忌一派高官二十余人,关陇集团精英被一网打尽。不单是关陇集团,就是站在关陇集团一边的,出身河东大族的后来的名将裴行俭,也被贬斥。朝政始由武则天控制。
关陇集团的外斗能耐很有名,可是这个集团覆灭之后,高宗时大唐的外斗本事退化了!从670年后,在与吐蕃在西域大打出手的同时,670年-676年在朝鲜反击新罗的蚕食。在东西相距万里的两个战场同时开战,这是蠢材才会犯的错误!什么样的国力能支撑这样两个战场?!在太宗时,虽然强敌环伺,不得已屡次对外用兵,但是,太宗时的用兵颇有章法,对东突厥、西域、高丽的征伐都是依次用兵,一个个的挨着修理,绝不两线同时开战。初唐时强敌环伺的危局搞不好就是群殴围攻,但是,也就是太宗,也就是那伙子关陇们,运用大智慧硬是把可能被围攻的危局变成了和对手的,一个个的挨个对砍。这是打时间差的能耐!以初唐时的凋敝而言,府兵人数不多,但是,就这样的情势,还能把仗打到这个境界,这是什么?这是智慧,大智慧!然而,在高宗朝连根拔除了关陇集团之后,这般智慧不再有了。高宗没有这个智慧,武则天更没这般能耐!与吐蕃在西域的互争雄长固然没占到便宜,就是在东方朝鲜的优势也被新罗蚕食。那时,唐朝渐渐依为柱石的募兵将领们也没有打对手们时间差的智慧,而被武则天从科举拔擢起来的文人们更没有这个见识!这是代价,大唐为武则天上位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关陇集团从宇文泰肇始建立,到高被铲除历时百五十年。谁也不能说这个集团就会永远武运昌盛,永远不会堕落腐化,这不可能。但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这个武人集团是追随李渊起兵,影从太宗征战四方的功臣,久历沙场,应对外战的智慧绝对高于高宗和武则天!吐蕃与新罗相隔万里之遥的同时发难,固然是危局,但是总还难不过以李唐初建的弱小势力同时面对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枭雄的凶险。那样的凶险这伙子关陇们都能追随高祖、太宗一一应对,那么,哪怕没有出奇的致胜奇谋,总还有万无一失的守成谋划。更而且还有太宗打下的根基呢?!但是,这个功臣集团的高层被尽行铲除,最高层的唐高宗又是个太平皇帝,怎么能对付东西两线的被动局面?个人以为,新罗之所以蹑踪吐蕃之后,同时对大唐发难,就是瞅准了关陇集团覆灭后的大唐,中枢无人,没有可以谋划全局的高手与耆宿!那么,这个时候在大唐与西方强敌拉锯纠缠的机会趁火打劫是没有风险的!这样的两线作战,可算是对大唐国力绝大的消耗,可算是看漏了高宗铲除关陇集团之后的朝中无人!
关陇们身在高位实际上还起到一种表率、榜样的力量——看,武人有出息,习武从军打仗是个好出身,大家都习武去吧!这就是一国、一族尚武阳刚气概的源头!
铲除了关陇们,这个表率作用何在???
前篇《武则天与盛唐之中衰——上位篇》说到武则天如何摧枯府兵制的根基,致使府兵制名存实亡,那么,大唐还是要打仗的,还是要和异族角逐作战的,那么,靠什么兵?
答曰:“募兵”。其实,募兵在贞观年间就有从征事例,如薛仁贵就是贞观年间从募兵中脱颖而出者,那么,募兵的光景如何?募兵在武则天当政之后是什么光景?在关陇集团被铲除后光景如何?请看抗倭名将刘仁轨给高宗的奏章:
“臣蒙陛下曲垂天奖,弃瑕录用,授之刺举,又加连率。材轻职重,忧责更深,常思报效,冀酬万一,智力浅短,淹滞无成。久在海外,每从征役,军旅之事,实有所闻。具状封奏,伏愿详察。臣看见在兵募,手脚沉重者多,勇健奋发者少,兼有老弱,衣服单寒,唯望西归,无心展效。臣问:‘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何因今日募兵,如此伫弱?’皆报臣云:‘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贞观、永徽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职,亦有回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显庆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往前渡辽海者,即得一转勋官;从显庆五年以后,频经渡海,不被记录。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 并即得脱;无钱参逐者,虽是老弱,推背即来。显庆五年,破百济勋,及向平壤苦战勋,当时军将号令,并言与高官重赏,百方购募,无种不道。洎到西岸,唯闻枷 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求住不得,公私困弊,不可言尽。发海西之日,已有自害逃走,非独海外始逃。又为征役,蒙授勋级,将为荣宠,频年征役,唯取勋 官,牵挽辛苦,与白丁无别。百姓不愿征行,特由于此…………”(《旧唐书·刘仁轨列传》)
这则史料弥足珍贵,出自一位镇守朝鲜的募兵之口。大概意思:是太宗贞观年间到高宗永徽年间,百姓闻战则喜,争相裹粮备甲为国效命冲杀疆场的热血豪情。这样的豪情与热血是朝廷崇尚军功激发出来的。那个时候,立功受赏得官很容易。哪怕身死疆场朝廷也要派人祭奠吊丧抚慰亲人的悲哀,对死时无官者追赐官爵;对死时有官爵者,把生前官爵由其子弟继承食禄。但是在显庆年间,出征健儿阵亡后,朝廷无人吊祭抚慰,更不给官爵追赐,也不见生者官爵被子弟继承。而且,贞观、永徽年间渡海征朝鲜还可以得一个“转勋官”,但是,在显庆年间,就没这待遇了!草民们寒了心,不愿再为国家出征效命了!家里有年轻力壮者,只要有钱贿赂官府,就可以免于出征;但是,家世贫寒者,那怕是老弱不堪出征也要拉上凑数。显庆年间,对募兵征战百济、攻陷平壤的功劳,将官们都许诺有高官重赏,但是,从朝鲜回国后,赏赐、勋位被夺,甚至于还有出逃海外、自残躲避兵役者…………百姓不愿出征效命,就是因为那些对从军者不得人心的轻视与刻薄待遇………………
我们须要注意一个年份前后的对比变化:自高宗显庆年前,出征异域的兵士荣誉、物质赏赐双丰收。但是,显庆年后,只有付出毫无回报,士兵寒心,百姓心冷。这个显庆年是哪一年开头的?是656年,武则天做了皇后开始名正言顺参与政事的开始,也是关陇集团覆灭的开始年份。在关陇集团覆灭之前,关陇们执掌中央权柄,他们崇尚军功对军人赏赐优厚促使百姓乐于投军出征做募兵;但是,武则天铲除关陇集团之后,关陇集团实行的对军人们的优厚待遇免除了!百姓从军出生入死是没有丝毫回报的!民间尚武建功的风气顿减,百姓不再从军,官府不得已抓丁!募兵制的兵源也成了问题!募兵制征集到的兵源素质更成问题!铲除了关陇集团,就连他们执行的正确路线也要毁掉;打垮了一个坚强尚武的统治核心,连他们为国防安全做的制度安排也要废除,这个国家的安全系于何人???
该死的武则天!
有人觉得把盛唐军力的顺推归于武则天一人不公平,但是,从现在看到的史料中,所有的,对大唐军力衰退的因素都直指一个祸根——武则天!!!
“关陇们”被铲除了,朝中留下的高层空缺谁来替补?答案,进士们,科举选拔出的进士们充数。
武则天力倡科举在史上是有大名的。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说的至为明白:
“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置身通显之途径并不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科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的。”对于这句话,个人以为,武则天力倡科举的用意是堵截山东士族入仕的路子,杜绝这些恪守礼法之辈用儒家的学说给自己做女皇挡路。儒家学说里没有女人做皇帝这个内容!但是,武则天力倡科举的用意仅此而已么?当然不是!这个科举还不只是针对山东士族的,还针对已经倒台,但是可能死灰复燃的关陇集团。这个关陇集团从出现到上层被扫灭,寿数百多年。上层精英可以被扫灭,但是,这个集团的中下层成员因为年辈、军功尚不显眼,有可能漏网。那么,日后借着大唐崇尚军功的传统,这些漏网之鱼有可能凭借军功跻身上层,对其反攻倒算。这是很恐怖的!
怎么办?
大兴科举,用柔懦无能的浮华文人充塞中央高层,杜绝这些漏网之鱼跻身高层的路径。同时,用科举取士的榜样力量,造成重文轻武的“新”传统,把关陇集团的残余彻底扼杀在底层!把所有尚武的铁骨英豪压制在最底层!
所以,早在它只是皇后时,就开“南选”,让远离权势中心的“南人”得以跻身高层,它的“恩泽”被及“南荒”,人心很有啊!
“南人”在春秋时,有吴越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霸,一度“北威齐晋”,勇武的很!楚国独立抗衡中原齐晋大国,毫不占下风,更是霸气无比!到了秦末更有西楚霸王项羽率吴越子弟兵纵横中原不可一世!到了东汉末年不是也有孙坚、孙策父子么?一样的不白给!但是,自从西晋残部过江,把一大群软骨头士族带到了江南,从此江南的武风大减,硬骨渐消,柔糯无比。此武则天开“南选”的用意就是要把柔懦无比的南人引入大唐中枢,给天下大唐子民再做个表率:做官不可凭武力,当官一定要斯文!此女人做女皇后,“南选”之风更盛,并且推行到岭南、福建成为定制。看看,一群柔懦文人执掌权柄,武人们能得势么???
初唐科举每年只录取进士4-7个,到武则天上位皇后,这个数字上升到20人。如此这般的年年如此,于是《通典·选举》评论道:“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年中始以文章选士。”
榜样的力量啊,民间底层自初唐以来磨砺出的尚武之风大减——原来,舞文弄墨也是可以做官的!而且,这个舞文弄墨得来的进士及第比日后的科举进士高级得多——可以直入中枢!
人啊,都是有功利心的,舞文弄墨付出的努力远比不畏生死,披坚执锐冲杀疆场小得多,既然这样,从军博功名,何必?于是乎崇文的软骨风气大增,尚武的硬骨豪气渐弱。这股妖风一起就刮了八九十年,到安史之乱前,大唐的堕落光景已然不可救药。《唐会要》“军杂录”说得至为明白: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镝,以弱天下豪杰。于是挟军器者有辟,蓄图谶者有诛,习弓矢者有罪,不肖子弟为武馆者,父兄摈之不齿。惟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死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气候盗乘而反,非不幸也。”
这就是武则天以科举取士种下的劣根,长成的畸树,结出的毒果!武则天重文抑武可能就是基于它体内的劣根基因,而这个基因又强固的遗传给了那位赫赫有名的唐玄宗,继续在科举选士上的不归路上前冲,有了以上文字写下的堕落与朽烂!
不单如此,科举还精选出了旷古罕有的蠢材、废材。
科举这个东西,在隋炀帝初建时候,是出过人杰、雄才的,比如侯君集、房玄龄等,但是,到了武则天力倡科举之后,就出蠢材、废材了!到了懦宋时期,出蠢材、废材的比例就级高了!
单说武则天力倡科举的阴毒法子被继承下来后,就出了一“极品”——张九龄。这个“极品”在玄宗时一度做到了宰相,这个进士出身的张九龄的愚蠢程度并不次于懦宋的那些科举废物。比如在玄宗初年,就有不逞之徒私自铸造劣质钱币在市场流通,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一直难以控制。这是犯罪。西汉汉武帝是用屠刀款待这些亡命徒,效果奇佳。但是,这个叫张九龄的科举废材/宰相竟然出主意准许私人铸币,国家放弃货币铸造的的权力。
看到了么?没有货币铸造权的国家还叫国家么?!不能垄断货币铸造的国家算国家么?这个张九龄,这个科举出身的蠢材、废物就出这个主意!好在这个亡国的馊主意被一顿砖头拍死了,否则,这个大唐的寿数难说了。悲催的科举,竟然弄出这么个不懂经济的蠢货上位做宰相,大唐国运的“向下破位”“指日可待”!
这个张九龄还有一样出奇本事,阻止武人进中枢当宰相。玄宗拟定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作尚书,张九龄拼命拦阻,弄的玄宗恼怒异常追问原因。这个科举蠢材说了实话:“仙客边隅小吏,目不识书。”首先它看不起“胥吏”,其次,只以为自己的舞文弄墨才是本事。而它的“本事”不过是“识书”,不过是武则天涉及的“文史”,“雕虫之艺”而已!废物学问罢了!正如孔乙己的“茴香豆的四种写法”而已!对于这个从泾州小吏起家,一步步从行政管理能力实干出的知兵善谋的牛仙客,它是极端的鄙视的。
早在战国末年,《韩非子·显学》早就说的明白:“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话很可以猛抽它的脸!可这是个蠢材啊!蠢材知道这句话么?这路蠢材能当宰相,是必须有一个扬文抑武、重文轻武的垃圾堆提供“养分”的。这个垃圾堆,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的明白:
“自武则天专政破格用人后,外廷之显贵多为以文学特见拔擢之人。而玄宗御宇,开元为极盛之世,其名臣大抵为武后所奖用者。”
大唐立国之本中,就有尚武这个最要紧的根基,但是,这个科举出身的张九龄就敢对知兵善谋的牛仙客入中央横加阻挠,可见那个时候的唐朝重文轻武的浊流黑水泛滥到了什么样的地步!这个垃圾堆,这泛滥的浊流黑水正是武则天种下的恶果,也是玄宗遗传了武则天劣根基因必然结果!
说到这里还不得不说武则天提举的另一个“半成品”废物张说。这个人倒没有出过张九龄那样的馊主意,但是,它却提留了一个脑残级别的“奇才”——房绾。这个“奇才”上位的过程是这样:
“开元中,作封禅书,说宰相张说,说奇之,奏为校书郎。举任县令科,授卢氏令。拜监察御史,坐讯狱非是…………”
不过是写了一个喇叭文,就做了官,哪怕做官,就做“校书郎”算了,居然又做了监察御史!这是处理实际政务的要职,写个狗屁文章就被抬举上位了!写喇叭文是个本事,但是,做监察御史那是另一样本事,只因为喇叭文写的不错,就什么都能干了!坑死人的科举制!此房绾的朽烂瓤子早被贺兰进明一眼看穿,不过是西晋王衍之流人物,提醒高层注意,但是,就这么个脑残,在安史之乱中要请缨出征要修理安、史们,也居然就领兵出征了!此脑残排兵布阵严格按照“春秋古法”,赶着了两千辆牛车去打仗,去对付安史们的骑兵!结果不想可知,打了一场千古笑谈的大败仗、大溃败!脑残是不可以上位的,但是,脑残的确上位了,那么,助力脑残上位者,不是个脑残是什么???
有了这么一个重文轻武的大垃圾堆,出张九龄这样的“极品”蠢材,张说这样的“半成品”级别的脑残,大唐的国运一旦“向下破位”那就是放量暴跌熊途漫漫!
该死的武则天!!!
充满了夹带私货的泄愤。
关陇集团被绝对化了,武举人好像是从则天mm开始的。
可惜作者不读书……
官僚专政,把持土地,进入历史周期律无可避免,武则天何罪之有。
虽然很多人不满,但是原创必须加分,这个必须澄清一下。

至于我个人也不赞同,关陇集团到底存在与否,时间限度都非常大的争议,现在连贺拔胜集团都出来了。最迟到太宗一朝,从宰相,三省主官,大将军等职的籍贯来看,关陇集团早已灰飞烟灭了。很多人认为隋文帝将三省全部换成非关陇集团出身的低级官吏和府兵制的改变,关陇集团的勋贵们在隋初已经仅仅有一系列虚职。
阴毒法子,
可这是个蠢材啊!
蠢材、废材,
这个垃圾堆,
劣根基因,
脑残级别,
朽烂瓤子,
写个狗屁文章,
助力脑残上位者,不是个脑残是什么???
“极品”蠢材,
放量暴跌熊途漫漫!
一群柔懦文人执掌权柄,
文天祥or史可法?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3-9-21 23:29
充满了夹带私货的泄愤。
原创必有自己私货。泄愤么,说不上,李唐的武风还就是武则天摧垮的
声音 发表于 2013-9-22 20:17
阴毒法子,
可这是个蠢材啊!
蠢材、废材,
除了这两个人,还能举出别的例子?三百年来养士朝…………
华夏冉闵 发表于 2013-9-22 15:37
虽然很多人不满,但是原创必须加分,这个必须澄清一下。

至于我个人也不赞同,关陇集团到底存在与否,时 ...
虚衔固然是无实权,但是,地位崇高倒是不争;武人地位崇高,榜样的力量,习武有出息。
长枪党 发表于 2013-9-22 09:30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举人就是举人,为什么要分文武?没人说孔夫子是个武人,但是,孔子传授六艺中,有“射”“御”二艺,都是打仗的本事。汉代文官佩剑成风,尚武而已。文武本不分家,特设文武举人,什么意思???
shehuizhuyi80 发表于 2013-9-22 12:42
官僚专政,把持土地,进入历史周期律无可避免,武则天何罪之有。
早早的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武则天,祸首!
日全食 发表于 2013-9-22 10:33
可惜作者不读书……
是忘心大,记不了太多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3 23:17
原创必有自己私货。泄愤么,说不上,李唐的武风还就是武则天摧垮的
可能是军事论坛的缘故,把武力看的比啥都重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还真的不是这样的。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3 23:26
举人就是举人,为什么要分文武?没人说孔夫子是个武人,但是,孔子传授六艺中,有“射”“御”二艺,都是 ...
术业有专攻。这个没有错。
此篇带有一些个人感情色彩。
testdv 发表于 2013-9-24 16:40
此篇带有一些个人感情色彩。
唐朝的拥趸么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3-9-23 23:32
术业有专攻。这个没有错。
孔夫子教人打仗的技能,,并不等于他精通打仗,但是他上了战场一定能杀敌;汉代文官佩剑,并不等于他们就要上战场,但是,他们时刻准备着上战场——班固投笔从戎既是。这些现象说明,中华文化,原本就是尚武的。文武是一体的。真正的中国士人,就是孔子那样的人,战阵上是赳赳武夫,庙堂上是谦谦君子。
文人要尚武,武人更要有文化。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5 00:09
孔夫子教人打仗的技能,,并不等于他精通打仗,但是他上了战场一定能杀敌;汉代文官佩剑,并不等于他们就 ...


唐朝出将入相,做的算是不错的了。最后停止这种轮替是李林甫干的,具体办法就是想法子让文盲来当将,他们是没法入相的。这条路就绝了。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5 00:09
孔夫子教人打仗的技能,,并不等于他精通打仗,但是他上了战场一定能杀敌;汉代文官佩剑,并不等于他们就 ...


唐朝出将入相,做的算是不错的了。最后停止这种轮替是李林甫干的,具体办法就是想法子让文盲来当将,他们是没法入相的。这条路就绝了。
这篇文章写得,有点看不过去阿,居然把废后写成是高宗对于武则天的个人迷恋……

去看看长孙无忌当时在吴王李恪事情上的态度,没有一个皇帝能够容忍手下权臣的。

我一直觉得,一开始的武则天只是李治手上的一把刀,只是这把刀后来太强大,太聪明了。
对于科举制应有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是这种制度改变了贵族和豪门世族垄断一切重要官职的坏制度。
无论考上来的进士们有多么柔弱,也比纨绔子弟强,何况也不是全都柔弱。
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进步的选官制度,是公务员考试的滥觞。
绝大多数朝代在百年以后就失去血性,军力下降成了必然,这是中国式皇权统治的痼疾。总不能把这些全归于武则天吧,何况武则天统治期间还打了些胜仗。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3-9-25 00:47
唐朝出将入相,做的算是不错的了。最后停止这种轮替是李林甫干的,具体办法就是想法子让文盲来当将,他 ...
文盲不能做宰相,是不是唐朝开国时就立下的规矩?俄不记得有这个规矩,反而,,俄认为这是大兴科举后才有的歪风
madblue 发表于 2013-9-25 14:48
这篇文章写得,有点看不过去阿,居然把废后写成是高宗对于武则天的个人迷恋……

去看看长孙无忌当时在吴 ...
的确不能容忍权臣,只把长孙无忌罢了可以了,为什么要把关陇们都灭了?为什么把关陇们奖掖军功的国策也废了?请看刘仁轨奏章里的内容?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9-25 20:33
对于科举制应有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是这种制度改变了贵族和豪门世族垄断一切重要官职的坏制度。
无论考上来 ...
“贵族和豪门世族垄断一切重要官职的坏制度”————这个恐怕说不过去,据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制度》中所说,就算门阀贵族猖獗的南方各朝,皇帝们还是尽量启用寒族担任实权职位,压抑门阀贵族的。
百年之后,“放下军刀”倒是事实,但是,关陇们,和关陇们奖掖军功的制度被废除,离唐朝开国才多少年?
至于说胜仗么,是有,何不算一下胜率?据俄浅薄的所知,自高宗死去,武周政权打过哪一次胜仗?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5 23:08
文盲不能做宰相,是不是唐朝开国时就立下的规矩?俄不记得有这个规矩,反而,,俄认为这是大兴科举后才有 ...
唐朝的皇帝不累,宰相累死,一个宰相都不够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部门的首长就是宰相。每天要处理大量公文的,要给皇帝写报告的。没文化水平,根本不胜任。认识字会看书是基本水平啊。要是靠人念和讲解,那根本没法子管大量政务。文盲不能做宰相,那是历朝历代如此。要是真出了文盲宰相,八成是军阀篡权,那就是朝代要完蛋了。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5 23:11
的确不能容忍权臣,只把长孙无忌罢了可以了,为什么要把关陇们都灭了?为什么把关陇们奖掖军功的国策也废 ...
社会就是由先秦的贵族社会慢慢过渡到了魏晋的士族社会,然后再慢慢过渡到了庶族社会的。唐初恰好是士族社会向庶族社会的一个转变。恰好是在武则天身上出现的转折点。这是必然的结果。要动摇关陇贵族的根基就要减少他们上升的渠道。那么就要对军功有一定的抑制。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5 23:17
“贵族和豪门世族垄断一切重要官职的坏制度”————这个恐怕说不过去,据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制度》中 ...
辩证法就是如此,这里有了好处,那里就有了麻烦。非要把军事看的那么重,这个未必合适。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5 23:17
“贵族和豪门世族垄断一切重要官职的坏制度”————这个恐怕说不过去,据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制度》中 ...
皇帝设法用寒门,正是因按正常秩序,门阀贵族垄断,皇帝不能不感到威胁。
不是寒门不能当官,但是那时体制确是为贵族和豪门世族垄断重要官职(或应说权大而事务不繁忙的)的保证。
南朝几个皇帝多是寒门。正常情况下他们得不到应该得到的,篡位也正常。
                      
武周天授二年王孝杰破吐蕃,得取安西四镇,圣历三年唐休璟破吐蕃等,总不能说是败仗吧。
武周时败仗和任用内宠及武氏族人为将有关,和科举完全无关。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5 23:08
文盲不能做宰相,是不是唐朝开国时就立下的规矩?俄不记得有这个规矩,反而,,俄认为这是大兴科举后才有 ...
有趣!
         
能不能在秦汉以后,举一个文盲当宰相的例子!?(非汉族政权,如元朝除外,那里可能有汉字文盲当宰相的。)
      
不要把什么脏水都向科举上拨。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5 23:11
的确不能容忍权臣,只把长孙无忌罢了可以了,为什么要把关陇们都灭了?为什么把关陇们奖掖军功的国策也废 ...
政治斗争从来都没有点到为止的,任何朝代,都是打倒,然后再踹上一万脚。哪怕是宽待士人的北宋,还有元祐党人碑。

长孙作为关陇领袖,高宗的舅舅,在李恪的问题上已经让李治感觉到了切实的威胁,试问,这次能逼迫李治杀兄弟,下次是否能逼迫李治让位?任何一个有点点头脑的皇帝都不会容忍,尤其是来自内部对于皇位的威胁,尽管有时候这种威胁是莫须有的。

你也说了,长孙被干掉后,都还有来济之流跳出来,可见当时的关陇对于李治的威胁之大,特别是这种内部的,随时可以替代皇帝的威胁,出于李治的角度来说,用武则天这半个关陇人来拉拢关东贵族也就是唯一的选择了。不然,你不会真的以为李治和武则天长居洛阳仅仅是为了游山玩水吧?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5 23:17
“贵族和豪门世族垄断一切重要官职的坏制度”————这个恐怕说不过去,据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制度》中 ...
以武开国,以文治天下;

可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

说的应该都是这个道理,国家安定了,军人地位下降,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说到胜仗,貌似安西四镇就是天授年间拿回来的。
学十不得一 发表于 2013-9-25 00:09
孔夫子教人打仗的技能,,并不等于他精通打仗,但是他上了战场一定能杀敌;汉代文官佩剑,并不等于他们就 ...
全才通才从来都有,但总归是少数。
越往后制度越完善、琐碎,对官员政务能力要求越高,既要会写公文,搞管理,还要懂经济,察民生,这些往往需要大量的经验和阅历,青壮武夫是不行的。
记得唐玄宗初年就是考察300个郡守,认为合格的都不到三分之一,更不要说中央高官的标准了。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3-9-23 23:30
可能是军事论坛的缘故,把武力看的比啥都重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还真的不是这样的。
嗯,不管懂不懂文墨,领兵武将不仅像文臣一样结党营私、互相攻讦,还往往骄横跋扈,桀骜难驯。
如果还是根深叶茂、有地有人的世家大族执掌兵权,对皇帝而言就更危险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9-26 08:52
有趣!
         
能不能在秦汉以后,举一个文盲当宰相的例子!?(非汉族政权,如元朝除外, ...
唐朝的朱温,文盲一个,啥官职都兼着。曾经当过相国啊。结果你知道的。
MachairodusU 发表于 2013-9-26 15:19
嗯,不管懂不懂文墨,领兵武将不仅像文臣一样结党营私、互相攻讦,还往往骄横跋扈,桀骜难驯。
如果还是 ...
文人只是吵架拌嘴罢了。你看唐末的藩镇割据。武将是干净利落脆。直接踩上一脚,踩翻了你。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3-9-26 02:09
社会就是由先秦的贵族社会慢慢过渡到了魏晋的士族社会,然后再慢慢过渡到了庶族社会的。唐初恰好是士族社 ...
不对!首先战国时期,经过了法家变法的洗礼,西周以来的贵族们都程度不同地完蛋了,所以,先秦时代是贵族社会至多是有限度的;其次,短命的秦朝虽然短命,但是,这个王朝对先秦遗留下的世家贵族的冲击破坏也是巨大的;再次,西汉立国之后从汉高祖到汉昭帝一如既往的对强宗大族进行铁腕打击,你所说的“士族社会”是不存在的。真正所谓的士族形成,在汉成帝开始有苗头,到东汉形成,到魏晋南北朝猖獗,这是反动,对历史潮流的反动。他们的完蛋是必然的,不必等到武则天来消灭。
关陇贵族是军功贵族,与士卒有本质的区别。十足这个东西,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服膺儒教的豪族。可是关陇贵族并不服膺儒教。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9-26 08:43
皇帝设法用寒门,正是因按正常秩序,门阀贵族垄断,皇帝不能不感到威胁。
不是寒门不能当官,但是那时体 ...
孤立的去看待王孝杰、唐休璟的胜利,那倒算是胜利,问题是他们的胜利是否彻底把吐蕃扩张的野心阻遏了呢?他们的胜利是否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震慑住吐蕃进击的胆子呢?如果可以,那么,他们的胜利可算真胜利,如果不能,那么,他们的胜利也只是是局部的反击得手而已。
如王孝杰来说,虽有收复四镇的奇功,但是,696年的大败也将他的奇功抹平,离他克复四镇才几年?几次反击得手,意义赶得上松州之战么?松州之战后,算吐蕃进攻吐谷浑开始,吐蕃也有将近20年的雌伏;算大非川之战那年,吐蕃也老实了近30年。这才是真胜仗。可以底定一段时期的安定的真胜仗。武则天上位之后,有没有这个胜仗呢?
MachairodusU 发表于 2013-9-26 15:05
全才通才从来都有,但总归是少数。
越往后制度越完善、琐碎,对官员政务能力要求越高,既要会写公文,搞 ...
俄的意思并不是说当官一定要通才,全才;俄的意思是:文官也要尚武!要有崇尚武风的硬骨!
madblue 发表于 2013-9-26 09:23
以武开国,以文治天下;

可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
请问西汉开国到汉武帝攻伐匈奴,军人的地位什么时候低落国?除了东汉末世的衰朽之外,在东汉想要进爵升官,两条路:军功、通经。军功尤其是得爵位的捷径。
安西四镇克复,是否打击了吐蕃进击的胆量,阻遏了吐蕃反扑的行动?王孝杰在696年的打败说明了什么?安西四镇的克复,一次漂亮的反击而已。只是唐与吐蕃反复争夺西域的一环,而不是决定性的一环。这一仗的结果对吐蕃的震慑还不及松州之战。真正的胜利,是要震慑敌人的侵略胆量。
madblue 发表于 2013-9-26 09:10
政治斗争从来都没有点到为止的,任何朝代,都是打倒,然后再踹上一万脚。哪怕是宽待士人的北宋,还有元祐 ...
哪怕依你的说法,把长孙无忌和关陇们都灭了,那么,关陇们奖掖竣工的政策为什么都要改变?请好好看清楚刘仁轨的奏章里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