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后日本产业兴起看我们丢失的和应该学习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8:27:56
  《自助天助,川上川下产业联动,如何构造优势产业》
  
  毛泽东是共产主义者,我是帝国主义者,我的行事逻辑与美国日本的右派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民族立场不同。我也不反对私人资本和自由市场,但要节制,服从民族的长远利益。[子玄]网友批判我:“充分地暴露了他唯生产力论的嘴脸(没找到合适的词儿),是一个正宗右派的原形毕露!”我欣然接受,我是个右派嘛,没有良心良知。跟美日的右派一样,想办法把东西捞进来,而不是中国右派老想着把自己的东西往外拿,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西方右派很景仰毛泽东,我也一样。当年尼克松、田中角荣可以像小学生一样聆听主席的教诲。西方右派崇尚的是英雄和力量,就这么一个人,不论他的信仰,在短短20年时间里,凭着他的远见卓识,把一个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国家凝聚起来,改变和征服了世界,成为世界大三角中的一极,当然值得景仰。
  
  日本右派也接受和使用马克思主义,如战前构造战时计划经济,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操作方法却没有多大区别。战后复兴的倾斜生产,则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的经济学家有泽广巳主持。而作为日本垄断资本主义象征的经团连,它的常设机构经团连事务局的前任局长内田公三,是马克思主义专业出身,在经团连事务局勤务了数十年,做到局长的位置,写了本书《経団連と日本経済50年》(日本経済新聞社,1996年10月)。日本右派的著书立说中,也经常引用马克思的论断。在《20世纪资本主义I》(桥本寿郎. 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9月)一书中,就引用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马克思由于时代限制,没有具体给出什么是“生产力”。于是,把生产力划分成了几个历史阶段,这几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需要什么样与之相配合的生产关系。
  
  有网友提到,怎么我的论述重心在变,原来注重技术力,现在又改成文化力了。其实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力只是外在表象,民族的凝聚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就是文化力,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有了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明治后的日本,日本武士自己革自己的命,出让俸禄,凝聚民族精神,20多年后打败了比自己大得多的清国。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也一样,从欧洲的二流国家,20年后成为一流强国。1950年的中国,靠着民族的凝聚力,自强不息的精神,用万国牌武器,顶住了17国联军的进攻,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原点。其后20余年,中国从一盘散沙任人宰割变成世界大三角中的一极。发展的道路当然是不平坦的,充满挫折和失败,但只要民族的凝聚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民族还能飞起来。1945年的日本一无所有,但上层能以身作则,同舟共济,20年后又飞起来了。1991年的苏联,其实苏联的经济不错,技术先进,虽然有问题,但也不是不能克服的,如果这也算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该破产了。但丧失了民族精神,瓦解了,忙着瓜分民族的财产。解体10余年后,完全看不到重新起飞的影子,虽然GDP增加了。中国的情况比俄罗斯好多少?从[CHENJING]网友的论述看,就是中国人“熊包”。张什么迎教授忙着MBO。民族的凝聚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安在?不崩溃是没有天理的。
  
  [CHENJING]网友给我的回复中,说中国没有能力搞输出革命,这完全阳萎了。为什么中国70年代可以,现在却不行了,你难道没有分析原因吗?现在的中国算哪根葱,不就是比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稍微高级一点的打工仔吗,大家都积极从西方导入外资,给西方刷盘子,会和中国搞共荣圈?日本想建共荣圈都很困难,本质上说,它也是给美国刷盘子的,没有自己的政治和文化力。所以日本要做正常国家。建共荣圈的前提条件是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要有自己的旗帜,别人才可能站队。
  
  你还是摆脱不了中国传统土财主的思维方式,就会点钱。那些国家跑到北京要钱,是好事,说明它们需要中国的商品,这就足够了,帐面上亏了无所谓,只要把东西捞到手就可以了,反正钱可以印。70年代的时候,中国捞了很多。要不然80年代怎么改革开放。比如从西方大量引进三种神器的生产线,关键元件,各种高级小汽车,那么多飞机,还有宝钢。中国哪来这么多外汇,当时中国有什么优势的出口产业?家用电器纯粹是自己消费,出口是90年代后的事了。
  
  投资政治文化,不需要多少综合国力,强有强的玩法,弱有弱的玩法。比如美国干脆就出兵伊拉克,日本跟着喝汤。中国在伊朗修地铁,这实际是毛泽东的遗产,要不然国内进外国地铁,自己的地铁要喝西北风。拉美的毛派游击队遍地,委内瑞拉的总统查维斯是个毛派分子,完全可以给他提供技术援助,比如石油开采和精炼。委内瑞拉有石油,但它的石油开采和精炼技术完全依靠美国,如果能依靠中国那石油不就是中国的?委内瑞拉贫富分化严重,80%的石油收入不知去向,广大国民极其贫困,中国怎么就不能想办法给他们提供自行车呢?提供简单实用的住宅呢?这才是真正的“双赢”。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心人,当年日本刚开始在中国进出的时候,它算哪根葱,跟在其它列强后面找缝隙,如何联合如何斗争,别人吃肉,自己先喝汤好了,这段历史难道忘记了吗。不要把什么“经济殖民地”看得那么邪恶,别人做总比自己做好,换个好听的说法就可以了,比如美国是“民主自由”,日本是“共荣圈”。日本当年的那套做法实际从中国学的,有人问明治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答曰“《左氏春秋》”。你把中国春秋战国时的历史好好温习一下,看看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做的。结果其后的2000多年的市场经济,把中国人变成乖宝宝了,搞什么接轨,按国际规则办事。
  
  “问题已经不是中国输出革命有多大成效了,而是发达国家来围堵中国,中国挺不挺得住!”你也知道现在的情况,当年可不是,而是通过输出革命冲破了封锁。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基干产业瓦解了,主要装备材料元件都是进口的。你以为不输出革命就不会被围堵了吗?比如台湾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如果发生战争,无论胜负,中国必然被围堵,挺得住吗?yes/no你能不能明确回答。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方向错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大不如从前。如果在70年代末按照正确的方向起飞,20年就可以成为发达国家,现在呢,则很难,可能永远也飞不起来。
  
  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日本是如何靠刷盘子实现经济起飞的。1945年日本战败,它的优势产业是军舰和航空机,结果给禁止了。民用产品基本空白,因为都转向军工生产了。这个条件比1978年的中国恶劣多了。按照原来的计划,美国要拆除日本的基干产业,要它做纯粹的农业国。当时吉田茂首相巧妙与麦克阿瑟周旋,国民也奋力抗争,再加上国际形式变化,美苏冷战,日本的基干产业被保存了下来。吉田茂首相也作为一代名相被载入史册,他有句名言,该屈服时屈服,该妥协时妥协。当时日本基干产业的规模是可笑的,历史上最高年产才700余万吨钢,由于战争破坏,和很多门类被禁止,基干产业支离破碎。怎么办,就倾斜生产,煤钢先行,国民的生活被尽量压缩,皇族、华族、三菱三井住友等以身作则,享受一样的配给。基干产业就是生产钢铁和机器的部门,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用,但却是民族的根,换作中国人,分解卖了挣钱好了。
  
  所有的钢铁几乎都用于基干产业的重建,1948年时,80%的东京市民没有自己的住宅。国家也拿不出钢铁修建被战火摧毁的学校,那就天当房,地当床,学校照常上课,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虽然自己艰苦奋斗,但自己的基干产业是落后的,需要导入技术,日本也没有资源,也要买,都需要外汇,怎么办?发掘自己的技术专长,军舰被禁止了,瞄准镜不需要了,但日本光学(后来的理光)做的镜头很好,那就生产照相机。照相机光镜头不行,还要其他材料加工工艺和设备,那就调集各门类人员,人海战术,不计报酬不计成本攻关。然后把相机卖给美军,获得宝贵外汇,用这外汇再去买日本所需要的原料和技术,再扩大相机生产,挣更多外汇。这些相机与日本国民没有关系,小孩子围着美军要巧克力。获得的利润和外汇与日本光学也没有关系,由国家统一安排。在造相机的过程中,日本的技术人员得到锻炼,钢铁装备等基干技术得到提升。
  
  然后,转向计划造船。军舰是日本的优势产业,但与民船还是有很大区别,用的钢材不一样,焊接工艺也不一样。还是人海战术去攻关,外引内联,通过计划造船,又使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准迈上新台阶,日本的船舶也被推向海外。在计划造船的过程中,日本的技术力量资金投入产业安排都集中在船舶上。汽车工业顾不上了,要日产丰田自谋出路。日产合资了,丰田濒临破产,面临被福特收购。丰田聚积一帮航空机专业人员自力研制小型乘用车,也就是后来闻名的“皇冠”。一家银行也愿意和丰田共同承担风险,给丰田贷款。丰田起航了,日本大企业的章程里,第一条往往是“产业报国”,而不是中国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计划造船结束后,日本的基干产业又全力扑向汽车,为汽车研制优质钢板,加工工艺,各种装备,由于有计划造船时的技术根底,技术飞跃是极快的,日本的汽车也冲向世界。类似的方法,家电等也冲向世界。基干产业是川上产业,提供基本的素材,加工工艺和装备,具体产品,如照相机、船舶、汽车、家电是川下产业。在这种川上川下联动过程中,基干产业的技术越飞越高,川下产品越来越好。最后,日本的基干产业达到了世界水准,一家中小公司,只要有点子,把材料和设备买来,就可以生产出世界水准的东西,涌向国际市场。日本真正来钱来资源的产业不是那些大宗物品,而是这些中小企业的高技术出口。
  
  日本的基干产业成为世界水准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不是有世界先进水平才能参加国际竞争。把世界上的国家归类,对哪些国家是后进型贸易,是刷盘子的,出口资源。对哪些国家是先进型贸易,获得资源,针对性进行商品生产和贸易,以提升自己的技术力为中心。这两类贸易进行统一协调,实现资源净流入。整个日本是一家公司,“日本株式会社”,集团滚进。而现在的中国是一盘散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当然买外国的设备材料元件好了,自己研制是找死。所以中国的基干产业瓦解了。
  
  毛泽东体制与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原来苏联模式上做了很大改进。中国有大量的乡镇企业和校办工厂,这些都是毛泽东时代的产物。以基干产业为中核,无数中小企业群环绕,这是中日两国共同的特征,而苏联没有这些集体和个体的中小企业,缺乏柔韧性。毛泽东时代吃喝玩乐,磨洋工创造GDP非常英明,在“玩”的过程中提高国民的知识水平,激发灵感,提高创造力,为中小企业准备人才。70年代末的中国快要飞起来了。
  
  后来苏联的改革,把基干产业分解了,又没有中小企业群支持,沦落到现在出口资源,连刷盘子的机会也没有。中国的情况不比苏联好多少,基干产业也分解了,但有中小企业奠底,还有刷盘子的机会。但随着时间流逝,人才丧失,组织力下降,基干产业会永远站不起来了,中国彻底成为后进国家,无论GDP有多少,生活会越来越贫困。GDP再翻两翻后,达到现在第三世界国家3000美元的程度,生活水平也与他们一样了。
 《自助天助,川上川下产业联动,如何构造优势产业》
  
  毛泽东是共产主义者,我是帝国主义者,我的行事逻辑与美国日本的右派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民族立场不同。我也不反对私人资本和自由市场,但要节制,服从民族的长远利益。[子玄]网友批判我:“充分地暴露了他唯生产力论的嘴脸(没找到合适的词儿),是一个正宗右派的原形毕露!”我欣然接受,我是个右派嘛,没有良心良知。跟美日的右派一样,想办法把东西捞进来,而不是中国右派老想着把自己的东西往外拿,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西方右派很景仰毛泽东,我也一样。当年尼克松、田中角荣可以像小学生一样聆听主席的教诲。西方右派崇尚的是英雄和力量,就这么一个人,不论他的信仰,在短短20年时间里,凭着他的远见卓识,把一个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国家凝聚起来,改变和征服了世界,成为世界大三角中的一极,当然值得景仰。
  
  日本右派也接受和使用马克思主义,如战前构造战时计划经济,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操作方法却没有多大区别。战后复兴的倾斜生产,则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的经济学家有泽广巳主持。而作为日本垄断资本主义象征的经团连,它的常设机构经团连事务局的前任局长内田公三,是马克思主义专业出身,在经团连事务局勤务了数十年,做到局长的位置,写了本书《経団連と日本経済50年》(日本経済新聞社,1996年10月)。日本右派的著书立说中,也经常引用马克思的论断。在《20世纪资本主义I》(桥本寿郎. 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9月)一书中,就引用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马克思由于时代限制,没有具体给出什么是“生产力”。于是,把生产力划分成了几个历史阶段,这几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需要什么样与之相配合的生产关系。
  
  有网友提到,怎么我的论述重心在变,原来注重技术力,现在又改成文化力了。其实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力只是外在表象,民族的凝聚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就是文化力,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有了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明治后的日本,日本武士自己革自己的命,出让俸禄,凝聚民族精神,20多年后打败了比自己大得多的清国。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也一样,从欧洲的二流国家,20年后成为一流强国。1950年的中国,靠着民族的凝聚力,自强不息的精神,用万国牌武器,顶住了17国联军的进攻,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原点。其后20余年,中国从一盘散沙任人宰割变成世界大三角中的一极。发展的道路当然是不平坦的,充满挫折和失败,但只要民族的凝聚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民族还能飞起来。1945年的日本一无所有,但上层能以身作则,同舟共济,20年后又飞起来了。1991年的苏联,其实苏联的经济不错,技术先进,虽然有问题,但也不是不能克服的,如果这也算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该破产了。但丧失了民族精神,瓦解了,忙着瓜分民族的财产。解体10余年后,完全看不到重新起飞的影子,虽然GDP增加了。中国的情况比俄罗斯好多少?从[CHENJING]网友的论述看,就是中国人“熊包”。张什么迎教授忙着MBO。民族的凝聚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安在?不崩溃是没有天理的。
  
  [CHENJING]网友给我的回复中,说中国没有能力搞输出革命,这完全阳萎了。为什么中国70年代可以,现在却不行了,你难道没有分析原因吗?现在的中国算哪根葱,不就是比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稍微高级一点的打工仔吗,大家都积极从西方导入外资,给西方刷盘子,会和中国搞共荣圈?日本想建共荣圈都很困难,本质上说,它也是给美国刷盘子的,没有自己的政治和文化力。所以日本要做正常国家。建共荣圈的前提条件是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要有自己的旗帜,别人才可能站队。
  
  你还是摆脱不了中国传统土财主的思维方式,就会点钱。那些国家跑到北京要钱,是好事,说明它们需要中国的商品,这就足够了,帐面上亏了无所谓,只要把东西捞到手就可以了,反正钱可以印。70年代的时候,中国捞了很多。要不然80年代怎么改革开放。比如从西方大量引进三种神器的生产线,关键元件,各种高级小汽车,那么多飞机,还有宝钢。中国哪来这么多外汇,当时中国有什么优势的出口产业?家用电器纯粹是自己消费,出口是90年代后的事了。
  
  投资政治文化,不需要多少综合国力,强有强的玩法,弱有弱的玩法。比如美国干脆就出兵伊拉克,日本跟着喝汤。中国在伊朗修地铁,这实际是毛泽东的遗产,要不然国内进外国地铁,自己的地铁要喝西北风。拉美的毛派游击队遍地,委内瑞拉的总统查维斯是个毛派分子,完全可以给他提供技术援助,比如石油开采和精炼。委内瑞拉有石油,但它的石油开采和精炼技术完全依靠美国,如果能依靠中国那石油不就是中国的?委内瑞拉贫富分化严重,80%的石油收入不知去向,广大国民极其贫困,中国怎么就不能想办法给他们提供自行车呢?提供简单实用的住宅呢?这才是真正的“双赢”。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心人,当年日本刚开始在中国进出的时候,它算哪根葱,跟在其它列强后面找缝隙,如何联合如何斗争,别人吃肉,自己先喝汤好了,这段历史难道忘记了吗。不要把什么“经济殖民地”看得那么邪恶,别人做总比自己做好,换个好听的说法就可以了,比如美国是“民主自由”,日本是“共荣圈”。日本当年的那套做法实际从中国学的,有人问明治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答曰“《左氏春秋》”。你把中国春秋战国时的历史好好温习一下,看看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做的。结果其后的2000多年的市场经济,把中国人变成乖宝宝了,搞什么接轨,按国际规则办事。
  
  “问题已经不是中国输出革命有多大成效了,而是发达国家来围堵中国,中国挺不挺得住!”你也知道现在的情况,当年可不是,而是通过输出革命冲破了封锁。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基干产业瓦解了,主要装备材料元件都是进口的。你以为不输出革命就不会被围堵了吗?比如台湾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如果发生战争,无论胜负,中国必然被围堵,挺得住吗?yes/no你能不能明确回答。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方向错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大不如从前。如果在70年代末按照正确的方向起飞,20年就可以成为发达国家,现在呢,则很难,可能永远也飞不起来。
  
  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日本是如何靠刷盘子实现经济起飞的。1945年日本战败,它的优势产业是军舰和航空机,结果给禁止了。民用产品基本空白,因为都转向军工生产了。这个条件比1978年的中国恶劣多了。按照原来的计划,美国要拆除日本的基干产业,要它做纯粹的农业国。当时吉田茂首相巧妙与麦克阿瑟周旋,国民也奋力抗争,再加上国际形式变化,美苏冷战,日本的基干产业被保存了下来。吉田茂首相也作为一代名相被载入史册,他有句名言,该屈服时屈服,该妥协时妥协。当时日本基干产业的规模是可笑的,历史上最高年产才700余万吨钢,由于战争破坏,和很多门类被禁止,基干产业支离破碎。怎么办,就倾斜生产,煤钢先行,国民的生活被尽量压缩,皇族、华族、三菱三井住友等以身作则,享受一样的配给。基干产业就是生产钢铁和机器的部门,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用,但却是民族的根,换作中国人,分解卖了挣钱好了。
  
  所有的钢铁几乎都用于基干产业的重建,1948年时,80%的东京市民没有自己的住宅。国家也拿不出钢铁修建被战火摧毁的学校,那就天当房,地当床,学校照常上课,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虽然自己艰苦奋斗,但自己的基干产业是落后的,需要导入技术,日本也没有资源,也要买,都需要外汇,怎么办?发掘自己的技术专长,军舰被禁止了,瞄准镜不需要了,但日本光学(后来的理光)做的镜头很好,那就生产照相机。照相机光镜头不行,还要其他材料加工工艺和设备,那就调集各门类人员,人海战术,不计报酬不计成本攻关。然后把相机卖给美军,获得宝贵外汇,用这外汇再去买日本所需要的原料和技术,再扩大相机生产,挣更多外汇。这些相机与日本国民没有关系,小孩子围着美军要巧克力。获得的利润和外汇与日本光学也没有关系,由国家统一安排。在造相机的过程中,日本的技术人员得到锻炼,钢铁装备等基干技术得到提升。
  
  然后,转向计划造船。军舰是日本的优势产业,但与民船还是有很大区别,用的钢材不一样,焊接工艺也不一样。还是人海战术去攻关,外引内联,通过计划造船,又使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准迈上新台阶,日本的船舶也被推向海外。在计划造船的过程中,日本的技术力量资金投入产业安排都集中在船舶上。汽车工业顾不上了,要日产丰田自谋出路。日产合资了,丰田濒临破产,面临被福特收购。丰田聚积一帮航空机专业人员自力研制小型乘用车,也就是后来闻名的“皇冠”。一家银行也愿意和丰田共同承担风险,给丰田贷款。丰田起航了,日本大企业的章程里,第一条往往是“产业报国”,而不是中国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计划造船结束后,日本的基干产业又全力扑向汽车,为汽车研制优质钢板,加工工艺,各种装备,由于有计划造船时的技术根底,技术飞跃是极快的,日本的汽车也冲向世界。类似的方法,家电等也冲向世界。基干产业是川上产业,提供基本的素材,加工工艺和装备,具体产品,如照相机、船舶、汽车、家电是川下产业。在这种川上川下联动过程中,基干产业的技术越飞越高,川下产品越来越好。最后,日本的基干产业达到了世界水准,一家中小公司,只要有点子,把材料和设备买来,就可以生产出世界水准的东西,涌向国际市场。日本真正来钱来资源的产业不是那些大宗物品,而是这些中小企业的高技术出口。
  
  日本的基干产业成为世界水准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不是有世界先进水平才能参加国际竞争。把世界上的国家归类,对哪些国家是后进型贸易,是刷盘子的,出口资源。对哪些国家是先进型贸易,获得资源,针对性进行商品生产和贸易,以提升自己的技术力为中心。这两类贸易进行统一协调,实现资源净流入。整个日本是一家公司,“日本株式会社”,集团滚进。而现在的中国是一盘散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当然买外国的设备材料元件好了,自己研制是找死。所以中国的基干产业瓦解了。
  
  毛泽东体制与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原来苏联模式上做了很大改进。中国有大量的乡镇企业和校办工厂,这些都是毛泽东时代的产物。以基干产业为中核,无数中小企业群环绕,这是中日两国共同的特征,而苏联没有这些集体和个体的中小企业,缺乏柔韧性。毛泽东时代吃喝玩乐,磨洋工创造GDP非常英明,在“玩”的过程中提高国民的知识水平,激发灵感,提高创造力,为中小企业准备人才。70年代末的中国快要飞起来了。
  
  后来苏联的改革,把基干产业分解了,又没有中小企业群支持,沦落到现在出口资源,连刷盘子的机会也没有。中国的情况不比苏联好多少,基干产业也分解了,但有中小企业奠底,还有刷盘子的机会。但随着时间流逝,人才丧失,组织力下降,基干产业会永远站不起来了,中国彻底成为后进国家,无论GDP有多少,生活会越来越贫困。GDP再翻两翻后,达到现在第三世界国家3000美元的程度,生活水平也与他们一样了。
顶,为什么没人对这篇发表评论,比某些人无意义的转贴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