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战争——美军打击叙利亚四大看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23:38:30


  随着叙利亚局势的不断发展,美军直接打击叙利亚政府军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作为美军新军事变革所带来的作战能力的最新体现,美军打击叙利亚的作战毫无疑问将出现一些新的看点:

  看点1、口水之王——300战斧能否打击移动目标?
  看点2、地图全开——飞毛腿猎杀行动能否成功?
  看点3、察打一体——无人机能否发挥更大作用?
  看点4、故伎重演——白头鹰斩首行动能否成功?


  注:MD打击叙利亚的可能性是一种客观情况,与本人的观点或意愿没有半毛钱关系,极个别吃错药的网友不要瞎喷!

  补充:除了数百枚飞MAO腿导弹外,2011年底,俄方已向叙利亚发送“堡垒”岸防导弹系统及其配套的72枚“宝石”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垂直发射型SS-N-26“红宝石”新一代超音速反舰导弹,属于第4代反舰导弹,具有重量轻、尺寸小、隐身性好、飞行速度快、发射后不用管等优点。该弹具有超强的攻击能力,可在较强火力攻击和复杂的电子干扰条件下,对敌水面舰艇编队或单个水面战舰目标实施单发或齐射攻击。该弹飞行速度2.5马赫,末段飞行高度可降至5米,采用复合导航系统,巡航段为惯性导航,末段为有源雷达制导。依据发射弹道不同,最大射程分别为120公里和300公里。这批先进的岸舰导弹叙利亚如何使用(可惜鹰酱驱逐舰离得有点远),及白头鹰如何猎杀红宝石反舰导弹亦有高度的参考价值。

  背景资料:PLA信息化作战能力刚刚起步,仍需要虚心向王师学习,切不可妄自尊大
       1、PLA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研制完成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45313939
       2、PLA战场数字化网络建设亟需迎头赶上
             1)通信带宽:数字化战场的背面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45306386
        2)亟待提高的中国军用卫星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45313612
             3)中国通信卫星机遇与挑战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45314001
        4) 我国通信卫星差距仍然较大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45314469
      同时,尽管现时差距巨大,但亦无需妄自菲薄,我们在军工和信息化的各个领域已经培养了大量优秀和年轻的人才,追赶王师的步伐必将越来越快!
  
  

  随着叙利亚局势的不断发展,美军直接打击叙利亚政府军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作为美军新军事变革所带来的作战能力的最新体现,美军打击叙利亚的作战毫无疑问将出现一些新的看点:

  看点1、口水之王——300战斧能否打击移动目标?
  看点2、地图全开——飞毛腿猎杀行动能否成功?
  看点3、察打一体——无人机能否发挥更大作用?
  看点4、故伎重演——白头鹰斩首行动能否成功?


  注:MD打击叙利亚的可能性是一种客观情况,与本人的观点或意愿没有半毛钱关系,极个别吃错药的网友不要瞎喷!

  补充:除了数百枚飞MAO腿导弹外,2011年底,俄方已向叙利亚发送“堡垒”岸防导弹系统及其配套的72枚“宝石”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垂直发射型SS-N-26“红宝石”新一代超音速反舰导弹,属于第4代反舰导弹,具有重量轻、尺寸小、隐身性好、飞行速度快、发射后不用管等优点。该弹具有超强的攻击能力,可在较强火力攻击和复杂的电子干扰条件下,对敌水面舰艇编队或单个水面战舰目标实施单发或齐射攻击。该弹飞行速度2.5马赫,末段飞行高度可降至5米,采用复合导航系统,巡航段为惯性导航,末段为有源雷达制导。依据发射弹道不同,最大射程分别为120公里和300公里。这批先进的岸舰导弹叙利亚如何使用(可惜鹰酱驱逐舰离得有点远),及白头鹰如何猎杀红宝石反舰导弹亦有高度的参考价值。

  背景资料:PLA信息化作战能力刚刚起步,仍需要虚心向王师学习,切不可妄自尊大
       1、PLA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研制完成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45313939
       2、PLA战场数字化网络建设亟需迎头赶上
             1)通信带宽:数字化战场的背面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45306386
        2)亟待提高的中国军用卫星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45313612
             3)中国通信卫星机遇与挑战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45314001
        4) 我国通信卫星差距仍然较大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45314469
      同时,尽管现时差距巨大,但亦无需妄自菲薄,我们在军工和信息化的各个领域已经培养了大量优秀和年轻的人才,追赶王师的步伐必将越来越快!
  


  看点1、口水之王——300战斧能否打击移动目标?

  自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战斧巡航导弹一直是白头鹰的急先锋,其对固定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已经在历次战争中得到检验,战斧的能力毋庸置疑。然而随着战术战斧的服役,带来了CD史上最大的口水,那就是战术战斧能否对移动目标的打击是否像某贵宾说的那么有效。

  下面先交代一下战术战斧的背景:

  2010年美国雷声公司向美国海军交付了第2000枚“战斧”Block IV巡航导弹,标志达到一个重大的生产里程碑。(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美国海军装备第2000枚战斧IV巡航导弹)这一被当做巡航导弹代名词的武器,从来都是以一连串的各种数字和高精度植入了人们的记忆。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战斧”巡航导弹名声大噪,甚至一度被媒体和公众认为打响了第一枪。实际上,从1971年美国海军开始研制新一代巡航导弹开始,到1991年海湾战争“战斧”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而到现在为止差不多又是一个20年过去了。即使从1975年“战斧”试验弹ZBGM-109与其竞争对手——通用动力和LTV的ZBGM-110A开始进行对比测试算起,到现在为止“战斧”也已经有35岁了,而其也发展了若干代,其中最新一代自然是编号RGM-109E/UGM-109E的“战术战斧”(TacTom)了。当然,如果我们要讲清楚“战术战斧”的来龙去脉,必须要从头说起。

  “战斧”的缘起
  
  众所周知,到60年代末,美国已经建立起了以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为主体的潜艇部队,到1967年美国海军已经建成了31艘”拉菲特“级(经常被划分为“拉菲特”级、“詹姆斯·麦迪逊”级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级三个子级别)。此时,美国海军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进一步提高核潜艇的作战能力,在50年代不成功的尝试后,巡航导弹再次成为选择。在关键的尺寸上,美国海军考虑了用UGM-27“北极星”弹道导弹发射井发射,和用标准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两种方案。当时美国的考虑主要是最早两个级别总共10艘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华盛顿”级和“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只能够发射射程严重不足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无法改装性能有很大提高的“海神”潜射弹道导弹,改装巡航导弹后能够打击苏联纵深的战略目标,而且这些核潜艇的使用寿命还有较长时间。

  经过反复权衡后,美国海军最终还是选择了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水平发射,而用核潜艇上的潜射弹道导弹发射井发射巡航导弹,多年后终于在“俄亥俄”级改装为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时实现,当然此时装的还是“战斧”。弹径选择与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相匹配是非常重要的,这使潜艇结构无需大的改动就可以水平发射巡航导弹,尽管后来出现了水下垂直发射系统(VLS),但是英国最新的“机敏”级仍然采用的是鱼雷发射管水平发射。同时,这一口径也能很好地装进水面舰艇的Mk 41垂直发射系统内,从而使“战斧”成为了一种通用程度非常高的巡航导弹,当然水面舰艇最早采用的Mk 143盒式倾斜发射系统。其实,“战斧”差一点就成为了美国三军通用的标准巡航导弹,只是其在与AGM-86竞争“空射巡航导弹”(ALCM)过程中不幸败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AGM-86对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进行了专门优化,特别是能够很好地适应旋转挂弹架(虽然其与B-1B弹舱的整合并不是最好),而为海军鱼雷发射管进行优化的“战斧”不可避免地在外形和气动上付出了一些代价。不过,由于“战斧”的名气远比AGM-86大,甚至成为了先进巡航导弹的代名词,时至今日仍然经常被人误解为能够空射。

  第二代“战斧”

  最早的“战斧”是核攻击型的BGM-109A(TLAM-N)和反舰型的AGM-109B,以及陆基型的BGM-109G。BGM-109A和BGM-109B都可以分为1型和2型,前者是水面发射型,后者是潜射型。8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战斧”(“战斧”Block II)BGM-109C,这是常规战斗部的陆攻巡航导弹(TLAM-C),其战斗部实际上是从BGM-109B反舰型“战斧”上直接拿过来的WDU-25/B,这种高爆战斗部对于打击非加固的陆上高价值目标也是适用的,当然很快美国就会发现敌方目标并不都是这种嫩豆腐。常规战斗部需要更高的命中精度,否则不足以产生足够的杀伤效果。因此,BGM-109C在继续采用惯导/地形匹配作为中段制导的基础上,引入了末端末端景象匹配(DSMAC),直接用弹上计算机预存的数字地图和光电传感器生成的实景地图进行比对,这使其CEP降低到10米左右。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正是“战斧”Block II,而此后又通过软件升级发展出了“战斧”Block IIA,通过对引信进行编程可以使导弹在目标正上方凌空爆炸,从而形成完全不同的杀伤效果。此后又出现了“战斧”Block IIB,这实际上是子母弹撒布型,可以释放166枚BLU-97/B综合效应子弹药(CEB),这种导弹于1988年投入现役。

  第三代“战斧”

  80年代末,麦道公司又开始研制“战斧”Block III,虽然是作为Block II的进一步发展而立项的,但是Block III引入了一项关键技术,这就是GPS全球定位系统。与一般的卫星制导炸弹不同的是,GPS不仅用于辅助惯导系统,在“战斧”Block III上也用于辅助地形匹配系统,同时末端景象匹配的视场也得到了拓展。另一项重大改进是采用了改进后的F107-WR-402发动机,不仅拥有更高的推力,其燃料消耗也更小。此外,BGM-109C Block III的战斗部换为尺寸更小更轻的WDU-36/B,腾出的容积使导弹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料,因此大大改善了导弹的射程,而杀伤效果并没有下降。BGM-109C Block III于1991年1月进行试射,此时海湾战争已经箭在弦上。随着海湾战争充分证明了“战斧”的能力,加上大量消耗了“战斧”Block II的库存,为BGM-109C Block III的服役铺平了道路,而战争中未用掉的Block IIA和Block IIB也被改进为Block III标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战斧”有专用的包装容器,但其发动机采用航空喷气燃料,使导弹每个3-4年要进行一次例行维护,Block II的升级工作正是在上述维护过程中实施的。

  第四代“战斧”

  其实,“战斧”Block IV早就可以问世,而且其真正的编号应该排到Block V。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在90年代中期,休斯公司开展的所谓Block IV升级研究,或者成为“战斧基线改进计划”(TBIP),其目的是发展一种多用途“战斧”,即RGM/UGM-109E TMMM,既可以反舰也可以陆攻。实际上,连RGM/UGM-109E早就要分派下去,早在8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已经开始筹划改进BGM-109B,代号为BGM-109E,如果按照编号的改动法则,就应该是RGM-109E和UGM-109E。当然这前后两个E型不可同日而语,休斯之所以能够接到这项改进项目,主要是因为其在红外制导方面的功力。休斯研制了AGM-65“幼畜”导弹系列,而AGM-65D的红外导引头又被用于“斯拉姆”(SLAM)之上。RGM/UGM-109E也将采用红外导引头,并且配备有数据链,可以在飞行过程中重新指定目标。在战斗部方面,WDU-36/B得到了沿用,但发动机采用了更便宜的泰里达因J402-CA-401涡喷发动机。由于海湾战争的经验表明,加固目标在战场上可能越来越多,因此专门在RGM/UGM-109E基础上规划了RGM/UGM-109H硬目标侵彻型(THIP),不过该项目于1996年5月被取消,因此美国海军缺乏一种有效的硬目标杀伤弹药。

  Block IV TBIP改进项目的许多思想被后来的Block V所吸收,结果导致了“战术战斧”的出现。由于Block IV TBIP项目终止时尚在纸面上,因此就不必跳过这个编号直接由“战术战斧”续上了,于是真正的RGM-109E/UGM-109E登场了。它是在1996年老的Block IV TBIP项目取消后两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降低“战斧”的成本,降低幅度希望达到一半。最初“战术战斧”的单价定位140万美元,最后降低到了60万美元以下。这毫无疑问是有远见的,从1991年的沙漠风暴到1998年的沙漠之狐,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比例大幅上升。在空射武器方面,JSOW的出现令精确制导武器的低成本化走出了第一步。Block IV TBIP企图采用性能较差的涡喷发动机来解决成本问题,这一条道路被证明是死路。在JASSM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从JASSM的涡喷发动机(同样也是J402系列的),到JASSM-ER的涡扇发动机的变化。最终,“战术战斧”决定采用威廉姆斯F415-WR-400/402涡扇发动机,但这种发动机需要新研制,这导致“战术战斧”研制进程出现拖延。
  
  除了动力上的变化,“战术战斧”还从弹体结构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弹体材料大量使用复合材料,同时将尾翼从四片减少为三片,零件数量从11500个减少到7500个,其中紧固件从2500个减少到800个,连接件从160个减少到44个。弹体减轻的代价是UGM-109E一开始无法从鱼雷发射管水平发射,而且垂直发射的深度也被降低到潜望镜深度,当然在美国海军开始转向近岸浅海作战的背景下,这一性能倒退仍然是可以接受的。UGM-109E最大的问题是一开始只能使用潜射VLS,好在当时美国海军不具备潜射VLS的旧款“洛杉矶”级已经开始退役了,而NSSN“弗吉尼亚级”已经列入了建造计划,后者全数配备VLS,但不具备潜射VLS的“海狼”级仍然无法使用“战术战斧”。但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其“特拉法尔加”级和“机敏”级都没有潜射VLS,于是“战术战斧”又回过头来妥协,但结果还是在试射中出现了问题。“战术战斧”在外形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考虑了隐形,尽管并非JASSM那样的全隐形设计巡航导弹,“战术战斧”仍然在头部引入了类似B-2的隐形设计,同时放弃了伸缩式发动机进气道。

  鉴于战场上“时间关键性”目标(TCT)和“时间敏感性”目标(TST)的增加,“战术战斧”和Block IV TBIP一样都强调对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任务准备时间大幅度缩短,已经被降低到4分钟以内,而在海外战争期间这一数字是平均3天。由于有了低燃料消耗的涡扇发动机和轻量化的弹体,“战术战斧”具有较大的射程,能够在战区上空巡逻待机,并可在飞行过程中通过弹上卫星数据链重新指定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战术战斧”在制导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地形匹配被作为了中段制导的备份,而是依赖于GPS/INS系统,但惯导系统采用了Block IV TBIP拟议的激光陀螺。考虑到对GPS的干扰,“战术战斧”采用了新型的抗干扰GPS接收机,据称改善幅度达到了30分贝。当然,GPS干扰仍然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但切莫以为美国就束手无策,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装备卫星制导弹药的国家,美国在对抗GPS干扰谋划非常早,2001年就启动了精确地形辅助导航(PTAN)系统的研制。PTAN的核心是回到AGM-129的思路,是一种比较比较高级的地形匹配技术,能够不依赖GPS而独立进行制导,其最终目的是完全替代GPS和末端景象匹配。

  “战术战斧”在战斗部上和Block IV TBIP没有本质区别,最初型号同样采用带“硬目标智能引信”(HTSF)的WDU-36/B战斗部,但是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以供未来采用其他战斗部。例如,为了能够安装更长的钻地弹头,例如“扩孔器”(BROACH)等,对导弹前段和中段区域进行了结构性改进,要求导弹的燃料系统和制导导航计算机也作改变,为适应钻地功能“战术战斧”还将弹头设计向前突出。不过,最后美国海军选择了WDU-43/B侵彻战斗部,并将这种“侵彻型战术战斧”(TTPV)命名为RGM/UGM-109H。为达到最大撞击速度,在导弹进入飞行末段时,弹翼可被抛掉,并按设定角度自动进入俯冲。除了钻地战斗部,其他多种智能弹药也在考虑之列。另外,美国海军还考虑研制速度更快的“战术战斧”,使其能够达到或者超过音速飞行,这最直接的好处是进一步提高了对付时间敏感目标的能力,并且可以依靠较大的末速度来改善硬目标侵彻能力。实际上在上述思路提出前,俄罗斯已经推出了“俱乐部”系列,其中的3M-54AE就具有超音速飞行能力,其弹体是专门经过优化的,估计超音速的新型“战术战斧”也会对气动进行修形。
 
  总体来看,“战术战斧”是美国海军适应形势发展的一种产物,也就是用成熟技术来实现较低的采购成本,以实现“大规模精确打击”理念的需要,然后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典型新的基础。尽管采用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措施,但“战术战斧”依旧可以看作是当代巡航导弹的杰出代表,其技术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尤其在弹用涡喷发动机、复合制导模式、采用先进引信的模块化战斗部等领域。“战术战斧”将成为其水面舰艇和核潜艇的基本陆攻武器,是舰载机投射的精确制导武器的重要补充。而在美军整个作战体系中,“战术战斧”也将继续充当攻城锤的作用,为后续的空袭扫清各种障碍。

  看点1、口水之王——300战斧能否打击移动目标?

  自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战斧巡航导弹一直是白头鹰的急先锋,其对固定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已经在历次战争中得到检验,战斧的能力毋庸置疑。然而随着战术战斧的服役,带来了CD史上最大的口水,那就是战术战斧能否对移动目标的打击是否像某贵宾说的那么有效。

  下面先交代一下战术战斧的背景:

  2010年美国雷声公司向美国海军交付了第2000枚“战斧”Block IV巡航导弹,标志达到一个重大的生产里程碑。(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美国海军装备第2000枚战斧IV巡航导弹)这一被当做巡航导弹代名词的武器,从来都是以一连串的各种数字和高精度植入了人们的记忆。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战斧”巡航导弹名声大噪,甚至一度被媒体和公众认为打响了第一枪。实际上,从1971年美国海军开始研制新一代巡航导弹开始,到1991年海湾战争“战斧”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而到现在为止差不多又是一个20年过去了。即使从1975年“战斧”试验弹ZBGM-109与其竞争对手——通用动力和LTV的ZBGM-110A开始进行对比测试算起,到现在为止“战斧”也已经有35岁了,而其也发展了若干代,其中最新一代自然是编号RGM-109E/UGM-109E的“战术战斧”(TacTom)了。当然,如果我们要讲清楚“战术战斧”的来龙去脉,必须要从头说起。

  “战斧”的缘起
  
  众所周知,到60年代末,美国已经建立起了以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为主体的潜艇部队,到1967年美国海军已经建成了31艘”拉菲特“级(经常被划分为“拉菲特”级、“詹姆斯·麦迪逊”级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级三个子级别)。此时,美国海军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进一步提高核潜艇的作战能力,在50年代不成功的尝试后,巡航导弹再次成为选择。在关键的尺寸上,美国海军考虑了用UGM-27“北极星”弹道导弹发射井发射,和用标准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两种方案。当时美国的考虑主要是最早两个级别总共10艘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华盛顿”级和“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只能够发射射程严重不足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无法改装性能有很大提高的“海神”潜射弹道导弹,改装巡航导弹后能够打击苏联纵深的战略目标,而且这些核潜艇的使用寿命还有较长时间。

  经过反复权衡后,美国海军最终还是选择了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水平发射,而用核潜艇上的潜射弹道导弹发射井发射巡航导弹,多年后终于在“俄亥俄”级改装为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时实现,当然此时装的还是“战斧”。弹径选择与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相匹配是非常重要的,这使潜艇结构无需大的改动就可以水平发射巡航导弹,尽管后来出现了水下垂直发射系统(VLS),但是英国最新的“机敏”级仍然采用的是鱼雷发射管水平发射。同时,这一口径也能很好地装进水面舰艇的Mk 41垂直发射系统内,从而使“战斧”成为了一种通用程度非常高的巡航导弹,当然水面舰艇最早采用的Mk 143盒式倾斜发射系统。其实,“战斧”差一点就成为了美国三军通用的标准巡航导弹,只是其在与AGM-86竞争“空射巡航导弹”(ALCM)过程中不幸败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AGM-86对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进行了专门优化,特别是能够很好地适应旋转挂弹架(虽然其与B-1B弹舱的整合并不是最好),而为海军鱼雷发射管进行优化的“战斧”不可避免地在外形和气动上付出了一些代价。不过,由于“战斧”的名气远比AGM-86大,甚至成为了先进巡航导弹的代名词,时至今日仍然经常被人误解为能够空射。

  第二代“战斧”

  最早的“战斧”是核攻击型的BGM-109A(TLAM-N)和反舰型的AGM-109B,以及陆基型的BGM-109G。BGM-109A和BGM-109B都可以分为1型和2型,前者是水面发射型,后者是潜射型。8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战斧”(“战斧”Block II)BGM-109C,这是常规战斗部的陆攻巡航导弹(TLAM-C),其战斗部实际上是从BGM-109B反舰型“战斧”上直接拿过来的WDU-25/B,这种高爆战斗部对于打击非加固的陆上高价值目标也是适用的,当然很快美国就会发现敌方目标并不都是这种嫩豆腐。常规战斗部需要更高的命中精度,否则不足以产生足够的杀伤效果。因此,BGM-109C在继续采用惯导/地形匹配作为中段制导的基础上,引入了末端末端景象匹配(DSMAC),直接用弹上计算机预存的数字地图和光电传感器生成的实景地图进行比对,这使其CEP降低到10米左右。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正是“战斧”Block II,而此后又通过软件升级发展出了“战斧”Block IIA,通过对引信进行编程可以使导弹在目标正上方凌空爆炸,从而形成完全不同的杀伤效果。此后又出现了“战斧”Block IIB,这实际上是子母弹撒布型,可以释放166枚BLU-97/B综合效应子弹药(CEB),这种导弹于1988年投入现役。

  第三代“战斧”

  80年代末,麦道公司又开始研制“战斧”Block III,虽然是作为Block II的进一步发展而立项的,但是Block III引入了一项关键技术,这就是GPS全球定位系统。与一般的卫星制导炸弹不同的是,GPS不仅用于辅助惯导系统,在“战斧”Block III上也用于辅助地形匹配系统,同时末端景象匹配的视场也得到了拓展。另一项重大改进是采用了改进后的F107-WR-402发动机,不仅拥有更高的推力,其燃料消耗也更小。此外,BGM-109C Block III的战斗部换为尺寸更小更轻的WDU-36/B,腾出的容积使导弹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料,因此大大改善了导弹的射程,而杀伤效果并没有下降。BGM-109C Block III于1991年1月进行试射,此时海湾战争已经箭在弦上。随着海湾战争充分证明了“战斧”的能力,加上大量消耗了“战斧”Block II的库存,为BGM-109C Block III的服役铺平了道路,而战争中未用掉的Block IIA和Block IIB也被改进为Block III标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战斧”有专用的包装容器,但其发动机采用航空喷气燃料,使导弹每个3-4年要进行一次例行维护,Block II的升级工作正是在上述维护过程中实施的。

  第四代“战斧”

  其实,“战斧”Block IV早就可以问世,而且其真正的编号应该排到Block V。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在90年代中期,休斯公司开展的所谓Block IV升级研究,或者成为“战斧基线改进计划”(TBIP),其目的是发展一种多用途“战斧”,即RGM/UGM-109E TMMM,既可以反舰也可以陆攻。实际上,连RGM/UGM-109E早就要分派下去,早在8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已经开始筹划改进BGM-109B,代号为BGM-109E,如果按照编号的改动法则,就应该是RGM-109E和UGM-109E。当然这前后两个E型不可同日而语,休斯之所以能够接到这项改进项目,主要是因为其在红外制导方面的功力。休斯研制了AGM-65“幼畜”导弹系列,而AGM-65D的红外导引头又被用于“斯拉姆”(SLAM)之上。RGM/UGM-109E也将采用红外导引头,并且配备有数据链,可以在飞行过程中重新指定目标。在战斗部方面,WDU-36/B得到了沿用,但发动机采用了更便宜的泰里达因J402-CA-401涡喷发动机。由于海湾战争的经验表明,加固目标在战场上可能越来越多,因此专门在RGM/UGM-109E基础上规划了RGM/UGM-109H硬目标侵彻型(THIP),不过该项目于1996年5月被取消,因此美国海军缺乏一种有效的硬目标杀伤弹药。

  Block IV TBIP改进项目的许多思想被后来的Block V所吸收,结果导致了“战术战斧”的出现。由于Block IV TBIP项目终止时尚在纸面上,因此就不必跳过这个编号直接由“战术战斧”续上了,于是真正的RGM-109E/UGM-109E登场了。它是在1996年老的Block IV TBIP项目取消后两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降低“战斧”的成本,降低幅度希望达到一半。最初“战术战斧”的单价定位140万美元,最后降低到了60万美元以下。这毫无疑问是有远见的,从1991年的沙漠风暴到1998年的沙漠之狐,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比例大幅上升。在空射武器方面,JSOW的出现令精确制导武器的低成本化走出了第一步。Block IV TBIP企图采用性能较差的涡喷发动机来解决成本问题,这一条道路被证明是死路。在JASSM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从JASSM的涡喷发动机(同样也是J402系列的),到JASSM-ER的涡扇发动机的变化。最终,“战术战斧”决定采用威廉姆斯F415-WR-400/402涡扇发动机,但这种发动机需要新研制,这导致“战术战斧”研制进程出现拖延。
  
  除了动力上的变化,“战术战斧”还从弹体结构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弹体材料大量使用复合材料,同时将尾翼从四片减少为三片,零件数量从11500个减少到7500个,其中紧固件从2500个减少到800个,连接件从160个减少到44个。弹体减轻的代价是UGM-109E一开始无法从鱼雷发射管水平发射,而且垂直发射的深度也被降低到潜望镜深度,当然在美国海军开始转向近岸浅海作战的背景下,这一性能倒退仍然是可以接受的。UGM-109E最大的问题是一开始只能使用潜射VLS,好在当时美国海军不具备潜射VLS的旧款“洛杉矶”级已经开始退役了,而NSSN“弗吉尼亚级”已经列入了建造计划,后者全数配备VLS,但不具备潜射VLS的“海狼”级仍然无法使用“战术战斧”。但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其“特拉法尔加”级和“机敏”级都没有潜射VLS,于是“战术战斧”又回过头来妥协,但结果还是在试射中出现了问题。“战术战斧”在外形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考虑了隐形,尽管并非JASSM那样的全隐形设计巡航导弹,“战术战斧”仍然在头部引入了类似B-2的隐形设计,同时放弃了伸缩式发动机进气道。

  鉴于战场上“时间关键性”目标(TCT)和“时间敏感性”目标(TST)的增加,“战术战斧”和Block IV TBIP一样都强调对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任务准备时间大幅度缩短,已经被降低到4分钟以内,而在海外战争期间这一数字是平均3天。由于有了低燃料消耗的涡扇发动机和轻量化的弹体,“战术战斧”具有较大的射程,能够在战区上空巡逻待机,并可在飞行过程中通过弹上卫星数据链重新指定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战术战斧”在制导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地形匹配被作为了中段制导的备份,而是依赖于GPS/INS系统,但惯导系统采用了Block IV TBIP拟议的激光陀螺。考虑到对GPS的干扰,“战术战斧”采用了新型的抗干扰GPS接收机,据称改善幅度达到了30分贝。当然,GPS干扰仍然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但切莫以为美国就束手无策,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装备卫星制导弹药的国家,美国在对抗GPS干扰谋划非常早,2001年就启动了精确地形辅助导航(PTAN)系统的研制。PTAN的核心是回到AGM-129的思路,是一种比较比较高级的地形匹配技术,能够不依赖GPS而独立进行制导,其最终目的是完全替代GPS和末端景象匹配。

  “战术战斧”在战斗部上和Block IV TBIP没有本质区别,最初型号同样采用带“硬目标智能引信”(HTSF)的WDU-36/B战斗部,但是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以供未来采用其他战斗部。例如,为了能够安装更长的钻地弹头,例如“扩孔器”(BROACH)等,对导弹前段和中段区域进行了结构性改进,要求导弹的燃料系统和制导导航计算机也作改变,为适应钻地功能“战术战斧”还将弹头设计向前突出。不过,最后美国海军选择了WDU-43/B侵彻战斗部,并将这种“侵彻型战术战斧”(TTPV)命名为RGM/UGM-109H。为达到最大撞击速度,在导弹进入飞行末段时,弹翼可被抛掉,并按设定角度自动进入俯冲。除了钻地战斗部,其他多种智能弹药也在考虑之列。另外,美国海军还考虑研制速度更快的“战术战斧”,使其能够达到或者超过音速飞行,这最直接的好处是进一步提高了对付时间敏感目标的能力,并且可以依靠较大的末速度来改善硬目标侵彻能力。实际上在上述思路提出前,俄罗斯已经推出了“俱乐部”系列,其中的3M-54AE就具有超音速飞行能力,其弹体是专门经过优化的,估计超音速的新型“战术战斧”也会对气动进行修形。
 
  总体来看,“战术战斧”是美国海军适应形势发展的一种产物,也就是用成熟技术来实现较低的采购成本,以实现“大规模精确打击”理念的需要,然后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典型新的基础。尽管采用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措施,但“战术战斧”依旧可以看作是当代巡航导弹的杰出代表,其技术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尤其在弹用涡喷发动机、复合制导模式、采用先进引信的模块化战斗部等领域。“战术战斧”将成为其水面舰艇和核潜艇的基本陆攻武器,是舰载机投射的精确制导武器的重要补充。而在美军整个作战体系中,“战术战斧”也将继续充当攻城锤的作用,为后续的空袭扫清各种障碍。


看点2、地图全开——飞毛腿猎杀行动能否成功?

虽然作为一种纯军事目标打击攻击而言,飞毛腿战绩十分糟糕,但是作为一种袭城战和心理战工具,飞毛腿仍有较大的威胁力。叙利亚除拥有3个地地导弹旅(各辖3个营):1个装备“蛙”式,1个装备“飞毛腿”-B/-C型,1个装备SS-21型;1个岸防导弹旅。共装备“蛙”-7型18部;SS-21型约18部;“飞毛腿”-B/-C型26部(据未经开证的网上消息,共100枚蛙-7短程导弹和1000余枚飞毛腿系列导弹);SS-C-1B型“萼片”式4部;SS-C-3型“冥河”式海岸用导弹发射架6部(导弹总数约为850枚)。对于这些飞毛腿导弹,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家还是相当的忌惮。http://mil.news.sina.com.cn/2003-02-17/108037.html

美军在历次战争中,对猎杀飞毛腿行动十分重视,列为最高优先级之一,但是效果仍然不太显著。随着美军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升,时敏目标打击能力大幅增强,在此次叙利亚战争中,叙利亚是否会大规模发射飞毛腿导弹,同时美军能否实现在飞毛腿以发射前就将其击毁,成为最大的看点之一。

(一)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猎杀飞毛腿的失败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主动猎杀“飞毛腿”导弹系统的主要战术是:摧毁根据侦察情报已经发现的发射平台、导弹及其燃料储存仓库;对伊西部和南部地区进行战斗巡逻监视其导弹发射情况;动用侦察破坏分队摧毁伊军移动式发射装置。为阻止伊军发射导弹,美军最初企图把伊军所有导弹发射装置直接摧毁在阵地上,却未能完成这一任务,主要原因是伊军积极采取了阵地伪装、设置假目标、严格保密等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实上,难以摧毁“飞毛腿”系统对美军来说不应该是个意外。1990年,美军事先进行代号Touted Gleem搜索并摧毁“飞毛腿”导弹的专项演习,结果表明,F-15E、F-111F、F-16飞机很难发现目标,哪怕是在事先得知目标坐标的情况下,主要是受夜间条件下复杂地形的影响。美国时任国防部长、现副总统切尼战后曾坦承,美军猎杀“飞毛腿”移动式导弹系统遇到了许多困难,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充分表明,美军猎杀“飞毛腿”导弹的战术不当,武器对抗失败。
      
伊拉克的信息隐蔽能力。尽管多国部队从空袭第一天直到战争结束一直不间断地轰炸伊战略指挥设施,但萨达姆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同其主要作战指挥机构的联系。多国部队企图通过轰炸消灭萨达姆和伊拉克高层指挥官的打算未能实现,伊拉克战前所修筑的地下隐蔽指挥所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此外,伊拉克还在巴格达和其他城市修建了大批隐蔽设施,为其导弹、装甲部队提供了可靠的防空隐蔽条件。为欺骗多国部队,伊拉克情报部门与军队一起实施了一项庞大的军事欺骗计划,旨在降低多国部队的空袭效果,提高伊军的生存能力。为制造假象,伊拉克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包括诸如使用假目标之类的模拟手法和混淆视听的宣传战。其主要做法有:用塑料和木板制作了大量的飞机、导弹、坦克等模型,涂上与真实武器一样的涂料,置于易被多国部队飞机发现的地方,引诱其进行攻击;在未遭毁坏的机场跑道上制造假弹坑;构筑假阵地,其中包括一些假的"萨姆"地空导弹和"蚕"式导弹发射阵地,设置假的导弹攻击艇和各种充气目标等。这些假阵地和假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多国部队的攻击力,提高了伊军战斗装备的生存能力。为对付多国部队夜间精确炸弹的攻击,伊军还在假目标旁焚烧轮胎,用以模拟热效应。在伊军采取的这些防御措施中,最为成功的要数其设置的假"飞毛腿"发射阵地,这种阵地中配备有发热装置,可用来模拟主动发生器,从而给多国部队寻歼伊"飞毛腿"导弹的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据战后统计,在多国部队声称炸毁的伊拉克导弹发射架、飞机、坦克、化学武器及核反应工厂等目标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伊军设置的假目标。

战后,美军总结经验教训,认为移动式战术和战役战术导弹系统是空中行动的最重要目标之一,至今仍在坚持这一观点,主要原因是此类武器能进行有效反击或摧毁远处目标,即使是在对方已夺取制空权的情况下。即使现代杀伤兵器发展迅速,但在伊拉克这样的中东国家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下,仍无法有效压制移动式导弹系统的战斗使用。美军随后重新制订了对抗移动式战术导弹系统的作战原则,根据作战要求研制新型高精武器,修改战斗条例,保障在较短时间内摧毁敌方移动式导弹系统。

(二)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军时敏目标打击能力大大提升

在积极推进新军事变革过程中,美军特别强调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和战场上打击手段的信息化运用。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军验证了打击时间敏感目标与侦察打击一体化的作战能力。根据美国空军公布的伊拉克战争空中作战战绩统计,在“伊拉克自由”行动的4周快速攻击中,共出动了1800架以上的美国和盟国飞机,瞄准了25240个目标点,投射了大约29000枚弹药。在这场战争中,联军共损失20架飞机,其中7架飞机被敌军击落。该报告列出了1224次来自伊拉克的防空发射攻击,发射了1669枚低空导弹和19枚地地导弹。大约80架联军监视飞机出动了大约1000架次飞行,收集了42000幅战场图像,3200小时全运动视频和1700小时运动目标指示器活动。攻击架次数中包括156次“时间敏 感目标”攻击,其中102次怀疑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目标。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自由行动”部队共占用了683兆字节带宽能力。

时间敏感目标包括两类:一类是移动目标,如导弹发射架;另一类是很快发挥军事作用的固定设施,如军火库和敌人即将通过的桥梁。对这两类目标要遂行快速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方式:

       1、“空中猎杀”, 即飞机在空中巡逻待命, 及时打击地面目标。联军通常以每天约300架次的战机携带精确制导武器, 分层部署于主要作战地区上空不同高度, 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行动”, 根据“前方空中管制员”的指令, 实时打击新发现的伊军目标。在空中待命的飞机与地面部队密切协同, 地面部队发现伊军目标后, 及时呼唤空中火力对其实施精确打击。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向科威特境内发射了“阿巴比尔100”导弹后不到半小时,导弹机动发射车即被美空军飞机击毁。
       2、引诱式火力打击, 即通过以地面部队的佯动或试探性进攻, 引诱藏匿在建筑物或工事内的伊军暴露或使其脱离市区密集的建筑物, 然后以空中火力对其猎杀。或者使用远程火炮和火箭炮对伊军阵地进行猛烈打击, 引诱伊军炮火还击并暴露自己, 联军战机再对暴露的目标实施打击。
       3、周密组织战机之间的协同动作。空袭中, 通常以1 架飞机指示目标, 以另1 架飞机对目标实施轰炸,支援地面部队的攻击行动。有时还进行不同军种战机之间临时的协同。如3月21日, 1架美国海军P - 3C反潜巡逻机在海湾地区巡逻时发现并跟踪了1艘伊军快艇, 于是迅速将目标数据传送给空军1架AC - 130攻击机, 攻击机很快用精确制导导弹将快艇击沉。
       4、察打一体。无人机原来主要用于侦察和目标指示, 伊拉克战争中多次用于打击伊军导弹发射架和坦克等目标, 在打击移动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22日,美军一架“捕食者”无人机向伊军自行防空高炮阵地发射了1枚“海尔法-2”反坦克导弹,摧毁了伊军雷达制导的自行高炮,实现了无人机的侦察功能和弹药的打击功能一体化。之后,“捕食者”又多次被用于打击地对地和地对空导弹发射架,以及巴格达市内信息部的卫星接收天线等其他高优先权目标,大部分都取得成功。


看点2、地图全开——飞毛腿猎杀行动能否成功?

虽然作为一种纯军事目标打击攻击而言,飞毛腿战绩十分糟糕,但是作为一种袭城战和心理战工具,飞毛腿仍有较大的威胁力。叙利亚除拥有3个地地导弹旅(各辖3个营):1个装备“蛙”式,1个装备“飞毛腿”-B/-C型,1个装备SS-21型;1个岸防导弹旅。共装备“蛙”-7型18部;SS-21型约18部;“飞毛腿”-B/-C型26部(据未经开证的网上消息,共100枚蛙-7短程导弹和1000余枚飞毛腿系列导弹);SS-C-1B型“萼片”式4部;SS-C-3型“冥河”式海岸用导弹发射架6部(导弹总数约为850枚)。对于这些飞毛腿导弹,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家还是相当的忌惮。http://mil.news.sina.com.cn/2003-02-17/108037.html

美军在历次战争中,对猎杀飞毛腿行动十分重视,列为最高优先级之一,但是效果仍然不太显著。随着美军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升,时敏目标打击能力大幅增强,在此次叙利亚战争中,叙利亚是否会大规模发射飞毛腿导弹,同时美军能否实现在飞毛腿以发射前就将其击毁,成为最大的看点之一。

(一)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猎杀飞毛腿的失败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主动猎杀“飞毛腿”导弹系统的主要战术是:摧毁根据侦察情报已经发现的发射平台、导弹及其燃料储存仓库;对伊西部和南部地区进行战斗巡逻监视其导弹发射情况;动用侦察破坏分队摧毁伊军移动式发射装置。为阻止伊军发射导弹,美军最初企图把伊军所有导弹发射装置直接摧毁在阵地上,却未能完成这一任务,主要原因是伊军积极采取了阵地伪装、设置假目标、严格保密等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实上,难以摧毁“飞毛腿”系统对美军来说不应该是个意外。1990年,美军事先进行代号Touted Gleem搜索并摧毁“飞毛腿”导弹的专项演习,结果表明,F-15E、F-111F、F-16飞机很难发现目标,哪怕是在事先得知目标坐标的情况下,主要是受夜间条件下复杂地形的影响。美国时任国防部长、现副总统切尼战后曾坦承,美军猎杀“飞毛腿”移动式导弹系统遇到了许多困难,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充分表明,美军猎杀“飞毛腿”导弹的战术不当,武器对抗失败。
      
伊拉克的信息隐蔽能力。尽管多国部队从空袭第一天直到战争结束一直不间断地轰炸伊战略指挥设施,但萨达姆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同其主要作战指挥机构的联系。多国部队企图通过轰炸消灭萨达姆和伊拉克高层指挥官的打算未能实现,伊拉克战前所修筑的地下隐蔽指挥所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此外,伊拉克还在巴格达和其他城市修建了大批隐蔽设施,为其导弹、装甲部队提供了可靠的防空隐蔽条件。为欺骗多国部队,伊拉克情报部门与军队一起实施了一项庞大的军事欺骗计划,旨在降低多国部队的空袭效果,提高伊军的生存能力。为制造假象,伊拉克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包括诸如使用假目标之类的模拟手法和混淆视听的宣传战。其主要做法有:用塑料和木板制作了大量的飞机、导弹、坦克等模型,涂上与真实武器一样的涂料,置于易被多国部队飞机发现的地方,引诱其进行攻击;在未遭毁坏的机场跑道上制造假弹坑;构筑假阵地,其中包括一些假的"萨姆"地空导弹和"蚕"式导弹发射阵地,设置假的导弹攻击艇和各种充气目标等。这些假阵地和假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多国部队的攻击力,提高了伊军战斗装备的生存能力。为对付多国部队夜间精确炸弹的攻击,伊军还在假目标旁焚烧轮胎,用以模拟热效应。在伊军采取的这些防御措施中,最为成功的要数其设置的假"飞毛腿"发射阵地,这种阵地中配备有发热装置,可用来模拟主动发生器,从而给多国部队寻歼伊"飞毛腿"导弹的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据战后统计,在多国部队声称炸毁的伊拉克导弹发射架、飞机、坦克、化学武器及核反应工厂等目标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伊军设置的假目标。

战后,美军总结经验教训,认为移动式战术和战役战术导弹系统是空中行动的最重要目标之一,至今仍在坚持这一观点,主要原因是此类武器能进行有效反击或摧毁远处目标,即使是在对方已夺取制空权的情况下。即使现代杀伤兵器发展迅速,但在伊拉克这样的中东国家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下,仍无法有效压制移动式导弹系统的战斗使用。美军随后重新制订了对抗移动式战术导弹系统的作战原则,根据作战要求研制新型高精武器,修改战斗条例,保障在较短时间内摧毁敌方移动式导弹系统。

(二)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军时敏目标打击能力大大提升

在积极推进新军事变革过程中,美军特别强调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和战场上打击手段的信息化运用。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军验证了打击时间敏感目标与侦察打击一体化的作战能力。根据美国空军公布的伊拉克战争空中作战战绩统计,在“伊拉克自由”行动的4周快速攻击中,共出动了1800架以上的美国和盟国飞机,瞄准了25240个目标点,投射了大约29000枚弹药。在这场战争中,联军共损失20架飞机,其中7架飞机被敌军击落。该报告列出了1224次来自伊拉克的防空发射攻击,发射了1669枚低空导弹和19枚地地导弹。大约80架联军监视飞机出动了大约1000架次飞行,收集了42000幅战场图像,3200小时全运动视频和1700小时运动目标指示器活动。攻击架次数中包括156次“时间敏 感目标”攻击,其中102次怀疑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目标。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自由行动”部队共占用了683兆字节带宽能力。

时间敏感目标包括两类:一类是移动目标,如导弹发射架;另一类是很快发挥军事作用的固定设施,如军火库和敌人即将通过的桥梁。对这两类目标要遂行快速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方式:

       1、“空中猎杀”, 即飞机在空中巡逻待命, 及时打击地面目标。联军通常以每天约300架次的战机携带精确制导武器, 分层部署于主要作战地区上空不同高度, 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行动”, 根据“前方空中管制员”的指令, 实时打击新发现的伊军目标。在空中待命的飞机与地面部队密切协同, 地面部队发现伊军目标后, 及时呼唤空中火力对其实施精确打击。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向科威特境内发射了“阿巴比尔100”导弹后不到半小时,导弹机动发射车即被美空军飞机击毁。
       2、引诱式火力打击, 即通过以地面部队的佯动或试探性进攻, 引诱藏匿在建筑物或工事内的伊军暴露或使其脱离市区密集的建筑物, 然后以空中火力对其猎杀。或者使用远程火炮和火箭炮对伊军阵地进行猛烈打击, 引诱伊军炮火还击并暴露自己, 联军战机再对暴露的目标实施打击。
       3、周密组织战机之间的协同动作。空袭中, 通常以1 架飞机指示目标, 以另1 架飞机对目标实施轰炸,支援地面部队的攻击行动。有时还进行不同军种战机之间临时的协同。如3月21日, 1架美国海军P - 3C反潜巡逻机在海湾地区巡逻时发现并跟踪了1艘伊军快艇, 于是迅速将目标数据传送给空军1架AC - 130攻击机, 攻击机很快用精确制导导弹将快艇击沉。
       4、察打一体。无人机原来主要用于侦察和目标指示, 伊拉克战争中多次用于打击伊军导弹发射架和坦克等目标, 在打击移动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22日,美军一架“捕食者”无人机向伊军自行防空高炮阵地发射了1枚“海尔法-2”反坦克导弹,摧毁了伊军雷达制导的自行高炮,实现了无人机的侦察功能和弹药的打击功能一体化。之后,“捕食者”又多次被用于打击地对地和地对空导弹发射架,以及巴格达市内信息部的卫星接收天线等其他高优先权目标,大部分都取得成功。


看点3、察打一体——无人机能否主导整场战争?

      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系统集侦察、攻击于一体,具有侦察、监视、目标捕获和实时打击能力,极大地缩短了从发现到摧毁目标的时间。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利用机载精确制导武器,可以执行“定点清除”、“斩首行动”等作战任务,实现对时间敏感目标出其不意的“猎杀”效果,并且具有长航时、隐蔽性强的优势,可以对敌地面目标进行持续压制。

       目前美国已有捕食者、猎人、火力侦察兵等多个察打一体的无人机系统开始服役。法国、以色列等国紧随美国,展开对现有无人机的武器升级和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的研制工作。文中主要回顾了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的发展历程、武器配置和作战使用,并从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系统发展经验中获取一些启示。

       1 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发展概况及其性能特点

       1.1 捕食者A
       捕食者A 为通用原子公司开发的中空长航时战术侦察型无人机,于1994 年7 月成功首飞,其生产型的军方代号为RQ-1K和RQ-1L,整套系统为RQ-1A 和RQ-1B。该机在机头固定有昼夜彩色摄像机,用于辅助遥控操纵飞机,任务载荷包括光电/中波红外转塔和山猫合成孔径雷达,可在云层上方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发现目标,然后降低到云层以下,利用光电转塔进行详细侦察,其在几次局部战争中承担了大部分目标侦察和轰炸效果评估任务。科索沃战争后,通用原子公司对RQ-1L 无人机进行了挂载海尔法导弹的改进。为了同先前的型号相区别,美国空军将具备攻击能力的RQ-1 L命名为MQ-1L,能携带空地导弹的无人机系统为MQ-1B。虽然MQ-1L 无人机在实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战绩,但因其是由无人侦察机武装升级而来,所以,有效载荷小、飞行速度慢、飞行高度低,严重制约了其作战效能(意味着可以被毒刺等肩扛弹击落)。

      2001 年,美国空军在RQ-1A 的基础上加装了激光目标指示器,与精确制导武器配合使用,从而使该机具备发射AGM-114 海尔法反坦克导弹的能力,因此称其为MQ-1B,表示它具有多用途能力。
MQ-1B 是第一代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可挂载136 kg 的武器,典型配置为挂载2 枚AGM-114 海尔法激光半主动制导反坦克导弹,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2002 年12 月23 日,“伊拉克自由”行动开始之后的3 个月,美国空军将一些MQ-1B 无人机安装了AIM-92 毒刺导弹,以对抗伊拉克战斗机。安装了AIM-92 毒刺导弹的MQ-1B 无人机在禁飞区执行侦察任务,当时伊拉克战机米格-25 也在执行任务,MQ-1B 无人机向米格-25 发射导弹,当时的( MQ-9A) 电视图象显示两枚导弹的尾烟踪迹横跨半空。

       1.2 捕食者B
       捕食者B 无人机于2003 年10 月初首飞,绰号收割者,该机采用涡桨发动机,增大了飞机尺寸,尾翼由倒V 形改为V 形,改善了飞行高度、速度、任务载荷和续航等性能。捕食者B 是一种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具有持久留空能力,主要用作针对关键时间敏感目标的“猎手-杀手”,其次是用作情报收集平台。综合传感器组件包括具有移动目标指示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 SAR/MTI) 及安装在一个转塔内的光电/中波红外传感器、激光测距仪和目标激光指示器。

       捕食者B 无人机在机翼下面设置有6 个挂点,全机最大外挂质量为1 360 kg。两个机翼内侧武器挂点用于挂载680 kg 量级的武器; 两个机翼中部武器挂点用于挂载227 ~ 272 kg 量级的武器; 两个机翼外侧武器挂点用于挂载68 ~ 91 kg 量级的武器。捕食者B 无人机具有多种挂带形式,如空地、空空武器挂载方案,以完成对地时敏关键目标打击和空中自卫任务。捕食者B 无人机在执行对地攻击,可以挂载2 枚GBU-12 激光制导炸弹和4 枚AGM-114 海尔法空地导弹; 还可以挂载4 枚GBU-12激光制导炸弹和2 枚AGM-114海尔法空地导弹。

       对于无人机未来的其它作战任务,包括增加武器,执行空空战斗和空地攻击的可能性。通用原子公司分析人员主张,捕食者B 可装载远距作战所需的天线阵列、发射后不管AIM-120 空空导弹和AIM-9X 导弹; 而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公司正在考虑捕食者B 装载227 kg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和113 kg 小直径制导炸弹。

      1.3 捕食者C
       2009 年4 月4 日,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的复仇者( Avenger)无人机( 初始代号捕食者C)完成首飞,接下来又在4 月13日和14 日进行了两次飞行测试。从此,备受关注的捕食者无人机家族的新成员终于浮出水面。复仇者无人机是在MQ-9 收割者无人机的基础上,为满足美军未来空战需求而后续开发的新机型,即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的第三个发展型号。复仇者无人机是具备隐身能力、喷气推进的远程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系统,与通用原子公司开发的前两种型号的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相比,使用喷气动力的捕食者C 无人机则进一步提高了速度、隐身生存能力、战术反应能力和任务灵活性。

       复仇者无人机的设计目标是使无人机在更危险的环境下拥有更高的生存概率,给美国空军和其他潜在的客户提供了一个具备增强型的快速反应、武装侦察能力的飞行平台。虽然它还不能被称作隐身飞机,但是该机采用了降低雷达散射的技术,增强了对雷达的隐身功能。与捕食者A 型和B 型机相比,它的隐身性能更高,反应更加迅速,战场生存能力更强。

       复仇者无人机系统提出了一种无风险/低成本的采购选择办法,这种新型无人机采用了通用原子公司的现有技术基础,使用了与捕食者B 同样的材料和航空电子设备,并且与用来控制所有美国及其盟国的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的地面控制站标准完全一致。

       复仇者无人机是捕食者B的发展型,其武器载荷和传感器载荷质量为1 360 kg,其中内埋武器舱具有227 kg 的内埋载弹能力。在低威胁环境中,武器可以安装在机身腹部的内埋武器舱内和机翼挂点上; 在中高威胁环境下,所有武器全部内埋挂载,包括GBU-38 JDAM 卫星制导炸弹、激光制导炸弹和小直径制导炸弹。

       2 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特点分析

       2.1 武器配置呈现多样化
       RQ-1L 作为轻型战术侦察机显然不如MQ-1L 的作战能力,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飞行性能和载荷明显不足。美军在阿富汗等地使用的MQ-1L 能在中、低空发射AGM-114 海尔法导弹,但武器品种单一使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攻击强度。捕食者B 无人机是捕食者A 无人机基础上的发展型,提升了巡航速度和任务高度,增强了外挂能力,全机武器挂点数量和武器品种增多,从而使其对地攻击能力不断增强。捕食者C 无人机设置有机翼挂点和内埋武器舱,内埋武器舱长3 m,宽0. 8 m,高0. 6 m。该内埋武器舱可以挂载小直径制导炸弹、轻型反辐射导弹、小型多用途空地导弹,甚至可以挂载近距空空自卫导弹。

       2.2 提升了快速精确打击能力
       局部战争和反恐经验表明,发展快速精确打击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捕食者系列无人机适应了美国军方提出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求,满足对时间敏感目标的快速感知、精确打击的需求。捕食者系列无人机都配置有光电瞄准系统和合成孔径雷达设备,改善了目标跟踪特性,满足了对目标实施精确定位和跟踪的需求,可以通过先进的传感器系统对作战区域内的各类目标实施多层次、多领域、多手段侦察。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可以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实施全天侯精确打击,以精确高能弹药对目标实施精确摧毁。例如,在2007 年11月6 日,捕食者B 无人机第一次投掷了一组激光制导炸弹,抑制了阿富汗武装分子向美军开火。

       2.3 增强了战场生存力能力
       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平台向速度更快、高度更高、隐身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战场生存力不断提升,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平台隐身设计。捕食者A 和捕食者B 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和V 型尾翼,除了
主梁以外,机身全部采用了石墨合成材料,并对发动机进出气口和卫星通信天线做了特殊设计,雷达散射截面积为1 m2,能够满足低威胁环境使用要求。为了适应中高威胁环境作战需求,提高自身生存力,捕食者C 无人机更加注重隐身设计,采用大展弦比后掠机翼、翼身融合设计、V 型全动尾翼、背负式S形进气道和S 形排气系统,以及前三点式起落架,机头选用频率选择性卫通天线罩,机身采用上下倾斜的曲面并在中部形成脊线,腹部布置有内埋弹舱。综合运用隐身设计措施后的全机头向雷达散射截面积仅为0.1 m2。

   

看点3、察打一体——无人机能否主导整场战争?

      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系统集侦察、攻击于一体,具有侦察、监视、目标捕获和实时打击能力,极大地缩短了从发现到摧毁目标的时间。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利用机载精确制导武器,可以执行“定点清除”、“斩首行动”等作战任务,实现对时间敏感目标出其不意的“猎杀”效果,并且具有长航时、隐蔽性强的优势,可以对敌地面目标进行持续压制。

       目前美国已有捕食者、猎人、火力侦察兵等多个察打一体的无人机系统开始服役。法国、以色列等国紧随美国,展开对现有无人机的武器升级和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的研制工作。文中主要回顾了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的发展历程、武器配置和作战使用,并从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系统发展经验中获取一些启示。

       1 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发展概况及其性能特点

       1.1 捕食者A
       捕食者A 为通用原子公司开发的中空长航时战术侦察型无人机,于1994 年7 月成功首飞,其生产型的军方代号为RQ-1K和RQ-1L,整套系统为RQ-1A 和RQ-1B。该机在机头固定有昼夜彩色摄像机,用于辅助遥控操纵飞机,任务载荷包括光电/中波红外转塔和山猫合成孔径雷达,可在云层上方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发现目标,然后降低到云层以下,利用光电转塔进行详细侦察,其在几次局部战争中承担了大部分目标侦察和轰炸效果评估任务。科索沃战争后,通用原子公司对RQ-1L 无人机进行了挂载海尔法导弹的改进。为了同先前的型号相区别,美国空军将具备攻击能力的RQ-1 L命名为MQ-1L,能携带空地导弹的无人机系统为MQ-1B。虽然MQ-1L 无人机在实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战绩,但因其是由无人侦察机武装升级而来,所以,有效载荷小、飞行速度慢、飞行高度低,严重制约了其作战效能(意味着可以被毒刺等肩扛弹击落)。

      2001 年,美国空军在RQ-1A 的基础上加装了激光目标指示器,与精确制导武器配合使用,从而使该机具备发射AGM-114 海尔法反坦克导弹的能力,因此称其为MQ-1B,表示它具有多用途能力。
MQ-1B 是第一代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可挂载136 kg 的武器,典型配置为挂载2 枚AGM-114 海尔法激光半主动制导反坦克导弹,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2002 年12 月23 日,“伊拉克自由”行动开始之后的3 个月,美国空军将一些MQ-1B 无人机安装了AIM-92 毒刺导弹,以对抗伊拉克战斗机。安装了AIM-92 毒刺导弹的MQ-1B 无人机在禁飞区执行侦察任务,当时伊拉克战机米格-25 也在执行任务,MQ-1B 无人机向米格-25 发射导弹,当时的( MQ-9A) 电视图象显示两枚导弹的尾烟踪迹横跨半空。

       1.2 捕食者B
       捕食者B 无人机于2003 年10 月初首飞,绰号收割者,该机采用涡桨发动机,增大了飞机尺寸,尾翼由倒V 形改为V 形,改善了飞行高度、速度、任务载荷和续航等性能。捕食者B 是一种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具有持久留空能力,主要用作针对关键时间敏感目标的“猎手-杀手”,其次是用作情报收集平台。综合传感器组件包括具有移动目标指示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 SAR/MTI) 及安装在一个转塔内的光电/中波红外传感器、激光测距仪和目标激光指示器。

       捕食者B 无人机在机翼下面设置有6 个挂点,全机最大外挂质量为1 360 kg。两个机翼内侧武器挂点用于挂载680 kg 量级的武器; 两个机翼中部武器挂点用于挂载227 ~ 272 kg 量级的武器; 两个机翼外侧武器挂点用于挂载68 ~ 91 kg 量级的武器。捕食者B 无人机具有多种挂带形式,如空地、空空武器挂载方案,以完成对地时敏关键目标打击和空中自卫任务。捕食者B 无人机在执行对地攻击,可以挂载2 枚GBU-12 激光制导炸弹和4 枚AGM-114 海尔法空地导弹; 还可以挂载4 枚GBU-12激光制导炸弹和2 枚AGM-114海尔法空地导弹。

       对于无人机未来的其它作战任务,包括增加武器,执行空空战斗和空地攻击的可能性。通用原子公司分析人员主张,捕食者B 可装载远距作战所需的天线阵列、发射后不管AIM-120 空空导弹和AIM-9X 导弹; 而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公司正在考虑捕食者B 装载227 kg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和113 kg 小直径制导炸弹。

      1.3 捕食者C
       2009 年4 月4 日,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的复仇者( Avenger)无人机( 初始代号捕食者C)完成首飞,接下来又在4 月13日和14 日进行了两次飞行测试。从此,备受关注的捕食者无人机家族的新成员终于浮出水面。复仇者无人机是在MQ-9 收割者无人机的基础上,为满足美军未来空战需求而后续开发的新机型,即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的第三个发展型号。复仇者无人机是具备隐身能力、喷气推进的远程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系统,与通用原子公司开发的前两种型号的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相比,使用喷气动力的捕食者C 无人机则进一步提高了速度、隐身生存能力、战术反应能力和任务灵活性。

       复仇者无人机的设计目标是使无人机在更危险的环境下拥有更高的生存概率,给美国空军和其他潜在的客户提供了一个具备增强型的快速反应、武装侦察能力的飞行平台。虽然它还不能被称作隐身飞机,但是该机采用了降低雷达散射的技术,增强了对雷达的隐身功能。与捕食者A 型和B 型机相比,它的隐身性能更高,反应更加迅速,战场生存能力更强。

       复仇者无人机系统提出了一种无风险/低成本的采购选择办法,这种新型无人机采用了通用原子公司的现有技术基础,使用了与捕食者B 同样的材料和航空电子设备,并且与用来控制所有美国及其盟国的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的地面控制站标准完全一致。

       复仇者无人机是捕食者B的发展型,其武器载荷和传感器载荷质量为1 360 kg,其中内埋武器舱具有227 kg 的内埋载弹能力。在低威胁环境中,武器可以安装在机身腹部的内埋武器舱内和机翼挂点上; 在中高威胁环境下,所有武器全部内埋挂载,包括GBU-38 JDAM 卫星制导炸弹、激光制导炸弹和小直径制导炸弹。

       2 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特点分析

       2.1 武器配置呈现多样化
       RQ-1L 作为轻型战术侦察机显然不如MQ-1L 的作战能力,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飞行性能和载荷明显不足。美军在阿富汗等地使用的MQ-1L 能在中、低空发射AGM-114 海尔法导弹,但武器品种单一使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攻击强度。捕食者B 无人机是捕食者A 无人机基础上的发展型,提升了巡航速度和任务高度,增强了外挂能力,全机武器挂点数量和武器品种增多,从而使其对地攻击能力不断增强。捕食者C 无人机设置有机翼挂点和内埋武器舱,内埋武器舱长3 m,宽0. 8 m,高0. 6 m。该内埋武器舱可以挂载小直径制导炸弹、轻型反辐射导弹、小型多用途空地导弹,甚至可以挂载近距空空自卫导弹。

       2.2 提升了快速精确打击能力
       局部战争和反恐经验表明,发展快速精确打击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捕食者系列无人机适应了美国军方提出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求,满足对时间敏感目标的快速感知、精确打击的需求。捕食者系列无人机都配置有光电瞄准系统和合成孔径雷达设备,改善了目标跟踪特性,满足了对目标实施精确定位和跟踪的需求,可以通过先进的传感器系统对作战区域内的各类目标实施多层次、多领域、多手段侦察。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可以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实施全天侯精确打击,以精确高能弹药对目标实施精确摧毁。例如,在2007 年11月6 日,捕食者B 无人机第一次投掷了一组激光制导炸弹,抑制了阿富汗武装分子向美军开火。

       2.3 增强了战场生存力能力
       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平台向速度更快、高度更高、隐身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战场生存力不断提升,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平台隐身设计。捕食者A 和捕食者B 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和V 型尾翼,除了
主梁以外,机身全部采用了石墨合成材料,并对发动机进出气口和卫星通信天线做了特殊设计,雷达散射截面积为1 m2,能够满足低威胁环境使用要求。为了适应中高威胁环境作战需求,提高自身生存力,捕食者C 无人机更加注重隐身设计,采用大展弦比后掠机翼、翼身融合设计、V 型全动尾翼、背负式S形进气道和S 形排气系统,以及前三点式起落架,机头选用频率选择性卫通天线罩,机身采用上下倾斜的曲面并在中部形成脊线,腹部布置有内埋弹舱。综合运用隐身设计措施后的全机头向雷达散射截面积仅为0.1 m2。

   


看点4、故伎重演——白头鹰斩首行动能否成功?

擒贼擒王,采用斩首行动是白头鹰的惯用伎俩。美国无人机曾“斩首”“基地”多名头目。  “掠食者”无人驾驶飞机专供美国中央情报局使用,可携带“地狱火”导弹,最早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用来空袭阿富汗的“基地”组织成员。“掠食者”近年来在巴基斯坦频繁出动。自美国中情局2004年开始在巴基斯坦动用“掠食者”无人机执行空袭任务以来,有32名“基地”组织或塔利班头目死于无人机空袭。有调查显示,美国中央情报局去年在巴基斯坦发起118次无人机空袭,致死至少607人,其中581人为反政府武装人员,有12人属于“头目”, 其中包括“基地”组织三号头目穆斯塔法·阿布·耶齐德(又名谢赫赛义德·马斯里)和“基地”组织位于阿富汗的军事行动领导人艾哈迈德·穆罕默德·哈米德·阿里。2008年1月,一架美国“掠食者”发射导弹炸死了“基地”组织当时的三号人物阿布·雷斯·利比。著名军事评论员,海军少将尹卓认为,若美军决定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或寻求对巴沙尔进行“斩首行动”,http://news.ifeng.com/mil/video/ ... 29/29144551_0.shtml

然而,叙利亚政府也不是吃素的。早在N年前,面对以色列空军施加的巨大压力,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花大力气修筑地下要塞群相抗衡,位于阿勒颇附近的“地下导弹城”是其中的杰作。该综合工事包括30个钢筋混凝土掩体、导弹生产线、研究试验室以及指挥所。那里存储的主要是能打击以色列全境的飞毛腿系列导弹,考虑到叙空军不堪一战,巴沙尔总统正积极扩充地对地导弹库,并将大多数导弹藏在阿勒颇的“地下城”里。据以色列总参谋部推测,叙利亚现在200枚飞毛腿-B型导弹、60枚飞毛腿-C型导弹以及若干枚飞毛腿-C型导弹以及若干枚飞腿-D型导弹,所有飞毛腿导弹都能部署化学弹头。英国《卫报》记者亚娜?贝里斯有幸参观了阿勒颇“地下城”的一部分。她亲眼看到“地下城”拥有数条可供两辆汽车并排行驶的宽敞隧道、多个控制室、几十部应急电梯,还有军营、住宅和办公室等。据陪同参观的叙利亚军官介绍,阿勒颇的“地下城”至少有两条通道可直达大马士革的总统府(??)。贝里斯推测,当叙利亚与以色列兵戎相见时,巴沙尔总统将通过长达数十千米的秘密通道来到“地下城”中指挥战争,“那种感觉就如同在科幻电影里指挥太空战争”。据叙利亚前情报局长尤素夫?萨阿德介绍,阿勒颇“地下城”早在1998年就开始修建,这是叙利亚现代史上最为壮观的安全工程,巴沙尔总统称之为“国家保险柜”。

不过主要的疑问在于叙利亚政府军是否真正效忠医生。要是出现大量叛变,把医生卖了,那下场就不好看了。


看点4、故伎重演——白头鹰斩首行动能否成功?

擒贼擒王,采用斩首行动是白头鹰的惯用伎俩。美国无人机曾“斩首”“基地”多名头目。  “掠食者”无人驾驶飞机专供美国中央情报局使用,可携带“地狱火”导弹,最早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用来空袭阿富汗的“基地”组织成员。“掠食者”近年来在巴基斯坦频繁出动。自美国中情局2004年开始在巴基斯坦动用“掠食者”无人机执行空袭任务以来,有32名“基地”组织或塔利班头目死于无人机空袭。有调查显示,美国中央情报局去年在巴基斯坦发起118次无人机空袭,致死至少607人,其中581人为反政府武装人员,有12人属于“头目”, 其中包括“基地”组织三号头目穆斯塔法·阿布·耶齐德(又名谢赫赛义德·马斯里)和“基地”组织位于阿富汗的军事行动领导人艾哈迈德·穆罕默德·哈米德·阿里。2008年1月,一架美国“掠食者”发射导弹炸死了“基地”组织当时的三号人物阿布·雷斯·利比。著名军事评论员,海军少将尹卓认为,若美军决定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或寻求对巴沙尔进行“斩首行动”,http://news.ifeng.com/mil/video/ ... 29/29144551_0.shtml 。

然而,叙利亚政府也不是吃素的。早在N年前,面对以色列空军施加的巨大压力,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花大力气修筑地下要塞群相抗衡,位于阿勒颇附近的“地下导弹城”是其中的杰作。该综合工事包括30个钢筋混凝土掩体、导弹生产线、研究试验室以及指挥所。那里存储的主要是能打击以色列全境的飞毛腿系列导弹,考虑到叙空军不堪一战,巴沙尔总统正积极扩充地对地导弹库,并将大多数导弹藏在阿勒颇的“地下城”里。据以色列总参谋部推测,叙利亚现在200枚飞毛腿-B型导弹、60枚飞毛腿-C型导弹以及若干枚飞毛腿-C型导弹以及若干枚飞腿-D型导弹,所有飞毛腿导弹都能部署化学弹头。英国《卫报》记者亚娜?贝里斯有幸参观了阿勒颇“地下城”的一部分。她亲眼看到“地下城”拥有数条可供两辆汽车并排行驶的宽敞隧道、多个控制室、几十部应急电梯,还有军营、住宅和办公室等。据陪同参观的叙利亚军官介绍,阿勒颇的“地下城”至少有两条通道可直达大马士革的总统府(??)。贝里斯推测,当叙利亚与以色列兵戎相见时,巴沙尔总统将通过长达数十千米的秘密通道来到“地下城”中指挥战争,“那种感觉就如同在科幻电影里指挥太空战争”。据叙利亚前情报局长尤素夫?萨阿德介绍,阿勒颇“地下城”早在1998年就开始修建,这是叙利亚现代史上最为壮观的安全工程,巴沙尔总统称之为“国家保险柜”。

不过主要的疑问在于叙利亚政府军是否真正效忠医生。要是出现大量叛变,把医生卖了,那下场就不好看了。


还有一个看点就是,战役的指挥、组织和通信哪些地方还存在瓶颈。

通信带宽:数字化战场的背面  

战场通信是军人的耳目,是信息化战场的神经,无人机的视频情报进一步增加了战场通信的负担。现代无人侦察机强调时效性,希望获得的图像能够迅速的传递给后方,而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高清晰图片、视频的容量都比较大,对于数据链的速率、带宽要求较高,这样对于指挥控制系统的压力是非常大,当年德国测试全球鹰无人侦察机,结果无人侦察机传递过来的数据太多,直接导致地面接收站的崩溃,而美国为了在关岛布置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对这里的指挥控制系统、数据链进行全面的加强和升级。

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仅负责中东和西亚的美国中央司令部(CENTCOM)所辖区域里,已经装备总数超过90万件无线电通信设备,平均每人至少拥有3-4件无线电通信设备。CENTCOM的战区通信需求从2001年的46MBPS(兆位/秒)发展到现在的超过10GPBS(千兆位/秒)。

美军使用卫星通信有很长时间了,但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个转折点。大量美军作战、指挥、后勤分队必须在短时间内在缺乏现成通信网络的地方建立通信保障,卫星是最可靠、便捷的手段。但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在波斯湾地区的卫星通话能力只能保障1300对语音电话,总通信容量只有12MBPS的通信带宽。今日美军的卫星通信带宽极大地提高了,当然具体数据是保密的,但不保密的是美军对卫星通信的需求超过了卫星通信带宽的增长。这里面的大头来自无人机,尤其是视频信号的上传、下传。“全球鹰”需要60MBPS的通信带宽来保障飞行控制和视频下传,“捕食者”的胃口低一点,但也要30MBPS。

语音通信对通信带宽的要求不高,普通电话只需要8KBPS(千位/秒,是MBPS的1/1000)的通信带宽就够了,机动性要求不高的话,无人机遥控的每一个通道(俯仰、偏航、横滚、速度)也需要差不多这些。加密和系统自检增加了通信负担,但最大的罪魁祸首是视频。DVD质量的视频需要9.8MBPS,蓝光那样的高清需则要40MBPS。战地的部队需要最高分辨率的实时高清视频,要是能看清塔利班战士每一根胡须的话,决不肯只看到眼睛眉毛,须知那塔利班在飞眉毛或者皱眉头或许就是他下一步意图的流露,对任务的成功和官兵的生死至关重要。无人机的摄像头达到高清不是太难,但通信带宽保障不了实时下传,所以“全球鹰”和“捕食者”常常只能下传压缩过的或者降低分辨率的视频信号

2000到2002年间,美军卫星通信的需求增加了一倍,以后每18个月再增加一倍。美军DSCS国防通信卫星体系在组建的时候没有预计到卫星通信需求的高速增长,通信带宽的缺口只好通过租用商用卫星通信来填补。2000年时,美军60%的卫星通信需求就需要通过租用商用卫星来实现。糟糕的是,由于预计不足,临时租用卫星不仅被宰,而且和急于报道战争动态但常年租用卫星的新闻媒体撞车,进一步推高租用成本,要是有计划提前租用的话,可以节约10倍之多。更加糟糕的是,这些年陆地和海洋光缆建设迅速。光缆的通信容量高,使用、维护成本低(相对于卫星而言),没有卫星通信必有的信号延迟(从地面到36000公里高的同步轨道卫星再回到地面,30万公里/小时的电磁波传输这段距离引起至少0.24秒的延迟),近年来商用通信卫星的需求在减少,新卫星发射较少,进一步增加了美军通信的苦恼。为了避开卫星通信的瓶颈,美军正在采取多种办法。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可以不用卫星,而是用气球、飞机或者山顶中转站提供高速信道,共邻近用户上传、下传。好在只有战略侦察才必须用卫星传送信号,为就近部队提供战术侦察支援的无人机常常可以借道飞机、气球、山顶中转站之类的手段。这些低空(相对于卫星来说)平台离用户距离近,功率要求低,信噪比好,也没有通信卫星的赤道轨道空间紧缺的问题。长航时无人机不仅成本相对较低,也容易按需要随时升空填补空缺,不像增加通信卫星那样费事。气球、飞艇技术在技术上和成本上也有很大的吸引力,采用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后,可以极大地延长留空时间。

伊拉克战争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数字战”之一,战场上几乎所有的美军坦克、飞机、军车及精确制导炸弹和导弹都通过卫星数据传输接受作战指挥部的指令。由于战争通信数据量超过了五角大楼军事卫星的传输能力,五角大楼只好花钱租用商业卫星,即便如此,美军仍感到吃紧。 驻科威特“多哈军营”的美军通讯官约翰·摩根说:“我们太依赖通信卫星了。不论飞机被击落,还是对作战效果进行评估,我们对战场形势的反应速度都取决于卫星的通信能力。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发言人迈克尔·库哈里克说,海湾战争结束12年来,五角大楼对卫星传输的需求增加了10倍。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和北约的军事卫星承担85%的通信量,商业卫星仅占15%;而在7年后的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比例倒了过来。 据美国空军一份计算联合空战成就的报告称,在“伊拉克自由”行动的4周快速攻击中,大约80架联军监视飞机出动了大约1000架次飞行,收集了42000幅战场图像,3200小时全运动视频和1700小时运动目标指示器活动,共占用了683M字节带宽(超过4GBPS)能力。而通常军用通信卫星的带宽只有50M字节左右。

同时美军没有放松军用卫星通信的建设。美军2009年发射了第三个WGS宽带通信卫星,WGS全称为Wideband Global SATCOM,意为宽带全球通信卫星。WGS是基于波音702平台设计的,这是休斯电子公司(现并入波音)在90年代后期研制的很成功的商用通信卫星,最多可带118个转发器,最大发射功率18千瓦,大量用于电视和广播直播卫星和通信卫星,已有17颗卫星升空,另有5颗订单。WGS单价高达2.2亿(一说3亿)美元,具有3600MBPS(一说2400MBPS)的通信带宽,比上一代的DCSC III军用通信卫星高了10倍。WGS以成熟的商用技术为基础,降低风险,并借助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但第一颗WGS应该在2004年上天,结果到2007年才上天。为军用改装的设计、制造拖延不说,发射也成了问题。美国的卫星发射能力受到航天飞机停飞的严重影响,重新启动因为航天飞机而停止的运载火箭需要时间,由俄罗斯或者中国打上去又有保密问题,所以拖延了三年才理顺所有的问题。第三颗WGS实际上是2009年12月发射的,但2010年8月2日才开始使用,各种测试和调试拖了后腿。不过WGS对缓解美军卫星通信能力的缺口有重大意义,第一颗WGS上天就使美军现有卫星通信带宽增加一倍,最终将发射6颗WGS,全面取代DSCS,大大增强美军的卫星通信带宽,但CENTCOM一家就可能“吃掉”这6颗WGS一半的通信带宽。

天上的事情有眉目了,地上的事情也要跟上。美国陆军正在每年花费几亿美元打造称为GIG(全称Global Information Grid,意为全球信息网格)和WIN-T(全称Warfighter Information Network – Tactical,意为战术级作战信息网络)的战地互联网,最终将耗资100亿,需要到2020年才能完全建成。这将使战场上的官兵可以随时联网,使用个人电脑、单兵无线电、军用手机索取或者分享战斗信息。这里面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AN/TSC-185机动卫星地面站。

这是一个不大的拖车,约两吨重,自带7.5千瓦发电能力,可以支持4-155MBPS的不同通信需求,具有一个可折叠的卫星天线,任何一辆悍马就可以拖走,单价30万美元。2008年美国陆军向通用动力订购了1233台AN/TSC-185,2009年追加订购了293台,现在以每月30台的速度交付使用,计划装备所有营级战斗部队和特种分队。AN/TSC-185不仅可以和DSCS或者WGS配合使用,还可以和无人机、气球等中转站配合使用。另一方面,这也是战地的手机基站,可供Android军用智能手机入网。

使用Android的军用智能手机是美国陆军近些年的一个重要动向。智能手机不仅可以打电话,还可以拍照、摄像、上传或者下传视频、静止图像,还可以收发短信。口头通信容易造成误解,容易说错听错,但文字相对来说不容易出错,也容易留下作战记录。用视频、图像明确指明目标、记录战斗经过或者核实战果更是具有极大的战术价值。班排长可通过群发短信直接发布作战命令,或者了解伤亡、干粮、弹药、位置、工事等情况。还可以使用种种应用软件,比如充当简易弹道计算机,根据风速、风向、温度、湿度计算狙击步枪弹道,或者根据战斗进展,统计和预测干粮、净水、药品、弹药的消耗,更有语音和文字翻译、GPS地图等民用软件。存取当日作战命令、各种作战手册、条令规定、技术手册、地图、议事日程甚至战友的生日更是轻而易举。战斗间隙,还可以用来打游戏、听音乐、看电影或者记日记。

美国大兵早已发现智能手机的好处,自说自话把iPhone带上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由于伊拉克作战大多在城镇,位于手机覆盖区域,没有专用军用手机信号不是一个问题,游击队也没有截听iPhone的能力。阿富汗作战大多在山区和沙漠,手机信号覆盖不到,使用iPhone就有困难。更大的问题是加密,使用不加密的民用手机协调作战行动,早晚要出大问题。

在黑莓、iPhone之后,Android成为又一种很有潜力的智能手机。所不同的是,Android是一个开放的软件标准,不像黑莓和iPhone一样和硬件与特定公司捆绑在一起。Android这样的开放系统促进竞争,也容许美国军方利用Android平台开发军用产品,雷西恩的RATS(全称Ratheon Android Tactical System,意为雷西恩Android战术系统,同时rats是英文里田鼠的意思,正好隐喻系统的坚韧、廉价和无处不在)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

RATS是军用版的Android,具有很强的加密功能,使用军用手机网络的特定频率。RATS已经研发了两年,现在多款莫托罗拉和HTC手机上试用,大量民用Android软件都可以使用。随着更多Android手机的出现,美国陆军将有更多的选择,并可有不怕跌打水火的加固版Android手机使用。

但美国大兵已经等不及军用手机了,美国特种部队已经在军用无线电上增加视频、图像和短信功能。特种部队特别需要和空军协同,潜入敌后引导攻击或者敌人盯着屁股猛追的时候,都需要和空中的飞机实时核实目标。传统上,这是口头上的语音通话,但这既费时,又容易出错,不能出声的潜伏时刻更是急人。2002年时,美国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航天系统中心的技术人员正在监视从阿富汗前线“捕食者”、AC-130和其他飞机上传回来的实时视频,一个刚从阿富汗回来的特种部队成员看到后,不解地问为什么趴在草丛中的特种部队无法看到同样的视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特种部队要是能看到空中的实时视频,对躲避敌人或者指引目标有极大的好处。

特种部队有自己的经费,军中高层对特种部队的请求也格外重视,加上这个问题在技术上实在不难解决,美国空军两个星期后就初步完成了第一台ROVER(全称Remote Operations Video Enhanced Receiver,意为前方视频接收装置),特种部队马上就带到阿富汗用上了。第一代ROVER要一辆悍马才能拖走;几个月后第二代ROVER问世,已经可以直接连到笔记本电脑观看UAV下传的视频了;2004年出现第三代ROVER,重量下降到5.5公斤,可以像一个背包一样带走。这个单价6万美元的系统不仅可以从UAV下载视频,还可以从战斗机、轰炸机的目标指示吊舱下载视频,但依然需要口头通话指明和核实目标。第三代ROVER成为第一种大批部署的ROVER,装备多达几千台。2006年的第四代ROVER使地面的特种部队或者空军的前沿空中火力指引小组可以用光标标定目标,或者标定行进路线。美国陆军正在研制更加轻小的ROVER,而以色列已经研制出智能手机大小的ROVER,可以绑在手臂上使用。

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战场上自动组建的蜂窝网络,每一个节点既是用户,也是转发站。美国陆军刚试验成功名为“步兵无线电”(Rifleman Radio)的单兵无线电系统,这个1.1公斤重的小玩意既能用于话音通信,又能收发数码信息(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发射功率2瓦。单独使用时,可以作为有效距离为5公里的带数码信号收发能力的对讲机使用。但这个东西的威力在于组网。一群互相之间距离不超过5公里的“步兵无线电”可以自动组成一个蜂窝网络,呼叫者和接收者的距离超过5公里不要紧,网络会自动接力传送,像长城烽火台一样,使得远距离的收发双发通上话。和长城烽火台不一样的地方是,这个长城烽火台系统是流动的,而重组是自动,不需要专业的通信兵开设网络,网络具有自动寻找最优接力路径的能力,甚至具有在部分节点流量过大时,自动分流到替代节点的能力。美军试验中,网络覆盖距离达到50公里。如果网络中某些节点和卫星、无人机或者有线通信挂接,那覆盖距离实际上就是无限的了。

蜂窝网络使野战分队只需要在分队长级别携带大功率电台,作为远程通信的接入口,而分队成员只需要携带轻小的单兵无线电即可。这样既保持了分队所有成员都能直接联入战场网络,又避免了人手一个大功率电台在负重、成本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连排长接到上级命令和地图、图片信息后,可以转发给连排以下所有官兵;官兵可以把当面之敌的实际情况(包括目标核实信息、战果核实等图片或者审讯音频)立刻上报。审讯俘虏需要翻译,战场急救需要军医指导,发现特异装备需要上报专家或者由专家指导排爆,这些都可以通过蜂窝网络进行。

“步兵无线电”系统已经投产,但在现阶段还主要作为对讲机使用,预计在5-10年内,随着技术和训练的进步,蜂窝组网能力将逐步普及。“步兵无线电”的联网速度还不高,只有几百KBPS的水平,大概相当于10倍电话线拨号上网的速度,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用于单兵作战规格的静止画面的传送够用了。

说起来,“步兵无线电”也开始于美国大兵的自说自话。美国电子用品商店甚至部分超市都有民用对讲机出售,家庭出外购物或者郊游带上,人手一个就不怕分头行动走丢人,到了回家的时候一顿呼叫,把一家人找齐了就可以打道回府。典型的一瓦功率的莫托罗拉Talkabout对讲机一对才不到100美元,理论通话距离可以达到43公里,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3-5公里没有问题。美国大兵们把这东西带到了伊拉克和阿富汗,班排行动时人手一个,既方便行动中分进合击,也不会出现撤退时丢失人马的事情。2006年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委托莫托罗拉生产60000个加固版,增加了加密功能和防水、防震功能,单价1300美元。这比民用版昂贵了很多,但相对用军标通信装备来说,还是很便宜的。

英军在2002年就开始使用“单人无线电”(Personal Role Radio),2004年时,美国海军陆战队也订购了1000个,但到2009年才开始在阿富汗使用。这个只有随身听大小、单价670美元的小东西的通信距离500米,也可以在建筑物里可以上下隔两层楼板通话。耳麦和送话器可以和防弹头盔结合,两节5号电池可以用24小时。使用者可以在16个频道里切换,具有一定的频率跳变能力,以增加敌人截听的困难。不用导线的无线呼叫开关可以粘贴在枪托上,士兵可以手不离枪通话。

民用通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单兵通信技术的发展,军用手机、单兵无线电都有民用技术的影子,但战场使用条件比民用环境要严酷得多。防止敌人截听,落到敌人手里后自毁,这些都是民用技术不注重的问题。另外,战场通信在雨雪风霜中也不能间断,沙尘暴对接收影响很大,在建筑物里躲避敌人火力的士兵也不可能走到空旷的外面改善信号的接收。战场上的各种雷达、电台造成的强电磁环境也可能造成严重干扰,但战场通信最大的问题永远是通信容量。在民用通信技术世界里,3G手机中的WCDMA是384KBPS,ADSL是8MBPS,典型无线网802.11g是54MBPS,820.11n则达到600MBPS,典型家用以太网是100MBPS,最新的10GBASE标准 则达到10GBPS。民用标准最终也会影响军用通信,军用卫星通信在这场龟兔赛跑中依然是辛苦跋涉的龟,而骄傲的兔子一点也不懈怠,还在继续拔足飞奔。

还有一个看点就是,战役的指挥、组织和通信哪些地方还存在瓶颈。

通信带宽:数字化战场的背面  

战场通信是军人的耳目,是信息化战场的神经,无人机的视频情报进一步增加了战场通信的负担。现代无人侦察机强调时效性,希望获得的图像能够迅速的传递给后方,而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高清晰图片、视频的容量都比较大,对于数据链的速率、带宽要求较高,这样对于指挥控制系统的压力是非常大,当年德国测试全球鹰无人侦察机,结果无人侦察机传递过来的数据太多,直接导致地面接收站的崩溃,而美国为了在关岛布置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对这里的指挥控制系统、数据链进行全面的加强和升级。

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仅负责中东和西亚的美国中央司令部(CENTCOM)所辖区域里,已经装备总数超过90万件无线电通信设备,平均每人至少拥有3-4件无线电通信设备。CENTCOM的战区通信需求从2001年的46MBPS(兆位/秒)发展到现在的超过10GPBS(千兆位/秒)。

美军使用卫星通信有很长时间了,但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个转折点。大量美军作战、指挥、后勤分队必须在短时间内在缺乏现成通信网络的地方建立通信保障,卫星是最可靠、便捷的手段。但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在波斯湾地区的卫星通话能力只能保障1300对语音电话,总通信容量只有12MBPS的通信带宽。今日美军的卫星通信带宽极大地提高了,当然具体数据是保密的,但不保密的是美军对卫星通信的需求超过了卫星通信带宽的增长。这里面的大头来自无人机,尤其是视频信号的上传、下传。“全球鹰”需要60MBPS的通信带宽来保障飞行控制和视频下传,“捕食者”的胃口低一点,但也要30MBPS。

语音通信对通信带宽的要求不高,普通电话只需要8KBPS(千位/秒,是MBPS的1/1000)的通信带宽就够了,机动性要求不高的话,无人机遥控的每一个通道(俯仰、偏航、横滚、速度)也需要差不多这些。加密和系统自检增加了通信负担,但最大的罪魁祸首是视频。DVD质量的视频需要9.8MBPS,蓝光那样的高清需则要40MBPS。战地的部队需要最高分辨率的实时高清视频,要是能看清塔利班战士每一根胡须的话,决不肯只看到眼睛眉毛,须知那塔利班在飞眉毛或者皱眉头或许就是他下一步意图的流露,对任务的成功和官兵的生死至关重要。无人机的摄像头达到高清不是太难,但通信带宽保障不了实时下传,所以“全球鹰”和“捕食者”常常只能下传压缩过的或者降低分辨率的视频信号

2000到2002年间,美军卫星通信的需求增加了一倍,以后每18个月再增加一倍。美军DSCS国防通信卫星体系在组建的时候没有预计到卫星通信需求的高速增长,通信带宽的缺口只好通过租用商用卫星通信来填补。2000年时,美军60%的卫星通信需求就需要通过租用商用卫星来实现。糟糕的是,由于预计不足,临时租用卫星不仅被宰,而且和急于报道战争动态但常年租用卫星的新闻媒体撞车,进一步推高租用成本,要是有计划提前租用的话,可以节约10倍之多。更加糟糕的是,这些年陆地和海洋光缆建设迅速。光缆的通信容量高,使用、维护成本低(相对于卫星而言),没有卫星通信必有的信号延迟(从地面到36000公里高的同步轨道卫星再回到地面,30万公里/小时的电磁波传输这段距离引起至少0.24秒的延迟),近年来商用通信卫星的需求在减少,新卫星发射较少,进一步增加了美军通信的苦恼。为了避开卫星通信的瓶颈,美军正在采取多种办法。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可以不用卫星,而是用气球、飞机或者山顶中转站提供高速信道,共邻近用户上传、下传。好在只有战略侦察才必须用卫星传送信号,为就近部队提供战术侦察支援的无人机常常可以借道飞机、气球、山顶中转站之类的手段。这些低空(相对于卫星来说)平台离用户距离近,功率要求低,信噪比好,也没有通信卫星的赤道轨道空间紧缺的问题。长航时无人机不仅成本相对较低,也容易按需要随时升空填补空缺,不像增加通信卫星那样费事。气球、飞艇技术在技术上和成本上也有很大的吸引力,采用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后,可以极大地延长留空时间。

伊拉克战争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数字战”之一,战场上几乎所有的美军坦克、飞机、军车及精确制导炸弹和导弹都通过卫星数据传输接受作战指挥部的指令。由于战争通信数据量超过了五角大楼军事卫星的传输能力,五角大楼只好花钱租用商业卫星,即便如此,美军仍感到吃紧。 驻科威特“多哈军营”的美军通讯官约翰·摩根说:“我们太依赖通信卫星了。不论飞机被击落,还是对作战效果进行评估,我们对战场形势的反应速度都取决于卫星的通信能力。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发言人迈克尔·库哈里克说,海湾战争结束12年来,五角大楼对卫星传输的需求增加了10倍。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和北约的军事卫星承担85%的通信量,商业卫星仅占15%;而在7年后的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比例倒了过来。 据美国空军一份计算联合空战成就的报告称,在“伊拉克自由”行动的4周快速攻击中,大约80架联军监视飞机出动了大约1000架次飞行,收集了42000幅战场图像,3200小时全运动视频和1700小时运动目标指示器活动,共占用了683M字节带宽(超过4GBPS)能力。而通常军用通信卫星的带宽只有50M字节左右。

同时美军没有放松军用卫星通信的建设。美军2009年发射了第三个WGS宽带通信卫星,WGS全称为Wideband Global SATCOM,意为宽带全球通信卫星。WGS是基于波音702平台设计的,这是休斯电子公司(现并入波音)在90年代后期研制的很成功的商用通信卫星,最多可带118个转发器,最大发射功率18千瓦,大量用于电视和广播直播卫星和通信卫星,已有17颗卫星升空,另有5颗订单。WGS单价高达2.2亿(一说3亿)美元,具有3600MBPS(一说2400MBPS)的通信带宽,比上一代的DCSC III军用通信卫星高了10倍。WGS以成熟的商用技术为基础,降低风险,并借助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但第一颗WGS应该在2004年上天,结果到2007年才上天。为军用改装的设计、制造拖延不说,发射也成了问题。美国的卫星发射能力受到航天飞机停飞的严重影响,重新启动因为航天飞机而停止的运载火箭需要时间,由俄罗斯或者中国打上去又有保密问题,所以拖延了三年才理顺所有的问题。第三颗WGS实际上是2009年12月发射的,但2010年8月2日才开始使用,各种测试和调试拖了后腿。不过WGS对缓解美军卫星通信能力的缺口有重大意义,第一颗WGS上天就使美军现有卫星通信带宽增加一倍,最终将发射6颗WGS,全面取代DSCS,大大增强美军的卫星通信带宽,但CENTCOM一家就可能“吃掉”这6颗WGS一半的通信带宽。

天上的事情有眉目了,地上的事情也要跟上。美国陆军正在每年花费几亿美元打造称为GIG(全称Global Information Grid,意为全球信息网格)和WIN-T(全称Warfighter Information Network – Tactical,意为战术级作战信息网络)的战地互联网,最终将耗资100亿,需要到2020年才能完全建成。这将使战场上的官兵可以随时联网,使用个人电脑、单兵无线电、军用手机索取或者分享战斗信息。这里面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AN/TSC-185机动卫星地面站。

这是一个不大的拖车,约两吨重,自带7.5千瓦发电能力,可以支持4-155MBPS的不同通信需求,具有一个可折叠的卫星天线,任何一辆悍马就可以拖走,单价30万美元。2008年美国陆军向通用动力订购了1233台AN/TSC-185,2009年追加订购了293台,现在以每月30台的速度交付使用,计划装备所有营级战斗部队和特种分队。AN/TSC-185不仅可以和DSCS或者WGS配合使用,还可以和无人机、气球等中转站配合使用。另一方面,这也是战地的手机基站,可供Android军用智能手机入网。

使用Android的军用智能手机是美国陆军近些年的一个重要动向。智能手机不仅可以打电话,还可以拍照、摄像、上传或者下传视频、静止图像,还可以收发短信。口头通信容易造成误解,容易说错听错,但文字相对来说不容易出错,也容易留下作战记录。用视频、图像明确指明目标、记录战斗经过或者核实战果更是具有极大的战术价值。班排长可通过群发短信直接发布作战命令,或者了解伤亡、干粮、弹药、位置、工事等情况。还可以使用种种应用软件,比如充当简易弹道计算机,根据风速、风向、温度、湿度计算狙击步枪弹道,或者根据战斗进展,统计和预测干粮、净水、药品、弹药的消耗,更有语音和文字翻译、GPS地图等民用软件。存取当日作战命令、各种作战手册、条令规定、技术手册、地图、议事日程甚至战友的生日更是轻而易举。战斗间隙,还可以用来打游戏、听音乐、看电影或者记日记。

美国大兵早已发现智能手机的好处,自说自话把iPhone带上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由于伊拉克作战大多在城镇,位于手机覆盖区域,没有专用军用手机信号不是一个问题,游击队也没有截听iPhone的能力。阿富汗作战大多在山区和沙漠,手机信号覆盖不到,使用iPhone就有困难。更大的问题是加密,使用不加密的民用手机协调作战行动,早晚要出大问题。

在黑莓、iPhone之后,Android成为又一种很有潜力的智能手机。所不同的是,Android是一个开放的软件标准,不像黑莓和iPhone一样和硬件与特定公司捆绑在一起。Android这样的开放系统促进竞争,也容许美国军方利用Android平台开发军用产品,雷西恩的RATS(全称Ratheon Android Tactical System,意为雷西恩Android战术系统,同时rats是英文里田鼠的意思,正好隐喻系统的坚韧、廉价和无处不在)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

RATS是军用版的Android,具有很强的加密功能,使用军用手机网络的特定频率。RATS已经研发了两年,现在多款莫托罗拉和HTC手机上试用,大量民用Android软件都可以使用。随着更多Android手机的出现,美国陆军将有更多的选择,并可有不怕跌打水火的加固版Android手机使用。

但美国大兵已经等不及军用手机了,美国特种部队已经在军用无线电上增加视频、图像和短信功能。特种部队特别需要和空军协同,潜入敌后引导攻击或者敌人盯着屁股猛追的时候,都需要和空中的飞机实时核实目标。传统上,这是口头上的语音通话,但这既费时,又容易出错,不能出声的潜伏时刻更是急人。2002年时,美国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航天系统中心的技术人员正在监视从阿富汗前线“捕食者”、AC-130和其他飞机上传回来的实时视频,一个刚从阿富汗回来的特种部队成员看到后,不解地问为什么趴在草丛中的特种部队无法看到同样的视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特种部队要是能看到空中的实时视频,对躲避敌人或者指引目标有极大的好处。

特种部队有自己的经费,军中高层对特种部队的请求也格外重视,加上这个问题在技术上实在不难解决,美国空军两个星期后就初步完成了第一台ROVER(全称Remote Operations Video Enhanced Receiver,意为前方视频接收装置),特种部队马上就带到阿富汗用上了。第一代ROVER要一辆悍马才能拖走;几个月后第二代ROVER问世,已经可以直接连到笔记本电脑观看UAV下传的视频了;2004年出现第三代ROVER,重量下降到5.5公斤,可以像一个背包一样带走。这个单价6万美元的系统不仅可以从UAV下载视频,还可以从战斗机、轰炸机的目标指示吊舱下载视频,但依然需要口头通话指明和核实目标。第三代ROVER成为第一种大批部署的ROVER,装备多达几千台。2006年的第四代ROVER使地面的特种部队或者空军的前沿空中火力指引小组可以用光标标定目标,或者标定行进路线。美国陆军正在研制更加轻小的ROVER,而以色列已经研制出智能手机大小的ROVER,可以绑在手臂上使用。

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战场上自动组建的蜂窝网络,每一个节点既是用户,也是转发站。美国陆军刚试验成功名为“步兵无线电”(Rifleman Radio)的单兵无线电系统,这个1.1公斤重的小玩意既能用于话音通信,又能收发数码信息(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发射功率2瓦。单独使用时,可以作为有效距离为5公里的带数码信号收发能力的对讲机使用。但这个东西的威力在于组网。一群互相之间距离不超过5公里的“步兵无线电”可以自动组成一个蜂窝网络,呼叫者和接收者的距离超过5公里不要紧,网络会自动接力传送,像长城烽火台一样,使得远距离的收发双发通上话。和长城烽火台不一样的地方是,这个长城烽火台系统是流动的,而重组是自动,不需要专业的通信兵开设网络,网络具有自动寻找最优接力路径的能力,甚至具有在部分节点流量过大时,自动分流到替代节点的能力。美军试验中,网络覆盖距离达到50公里。如果网络中某些节点和卫星、无人机或者有线通信挂接,那覆盖距离实际上就是无限的了。

蜂窝网络使野战分队只需要在分队长级别携带大功率电台,作为远程通信的接入口,而分队成员只需要携带轻小的单兵无线电即可。这样既保持了分队所有成员都能直接联入战场网络,又避免了人手一个大功率电台在负重、成本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连排长接到上级命令和地图、图片信息后,可以转发给连排以下所有官兵;官兵可以把当面之敌的实际情况(包括目标核实信息、战果核实等图片或者审讯音频)立刻上报。审讯俘虏需要翻译,战场急救需要军医指导,发现特异装备需要上报专家或者由专家指导排爆,这些都可以通过蜂窝网络进行。

“步兵无线电”系统已经投产,但在现阶段还主要作为对讲机使用,预计在5-10年内,随着技术和训练的进步,蜂窝组网能力将逐步普及。“步兵无线电”的联网速度还不高,只有几百KBPS的水平,大概相当于10倍电话线拨号上网的速度,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用于单兵作战规格的静止画面的传送够用了。

说起来,“步兵无线电”也开始于美国大兵的自说自话。美国电子用品商店甚至部分超市都有民用对讲机出售,家庭出外购物或者郊游带上,人手一个就不怕分头行动走丢人,到了回家的时候一顿呼叫,把一家人找齐了就可以打道回府。典型的一瓦功率的莫托罗拉Talkabout对讲机一对才不到100美元,理论通话距离可以达到43公里,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3-5公里没有问题。美国大兵们把这东西带到了伊拉克和阿富汗,班排行动时人手一个,既方便行动中分进合击,也不会出现撤退时丢失人马的事情。2006年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委托莫托罗拉生产60000个加固版,增加了加密功能和防水、防震功能,单价1300美元。这比民用版昂贵了很多,但相对用军标通信装备来说,还是很便宜的。

英军在2002年就开始使用“单人无线电”(Personal Role Radio),2004年时,美国海军陆战队也订购了1000个,但到2009年才开始在阿富汗使用。这个只有随身听大小、单价670美元的小东西的通信距离500米,也可以在建筑物里可以上下隔两层楼板通话。耳麦和送话器可以和防弹头盔结合,两节5号电池可以用24小时。使用者可以在16个频道里切换,具有一定的频率跳变能力,以增加敌人截听的困难。不用导线的无线呼叫开关可以粘贴在枪托上,士兵可以手不离枪通话。

民用通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单兵通信技术的发展,军用手机、单兵无线电都有民用技术的影子,但战场使用条件比民用环境要严酷得多。防止敌人截听,落到敌人手里后自毁,这些都是民用技术不注重的问题。另外,战场通信在雨雪风霜中也不能间断,沙尘暴对接收影响很大,在建筑物里躲避敌人火力的士兵也不可能走到空旷的外面改善信号的接收。战场上的各种雷达、电台造成的强电磁环境也可能造成严重干扰,但战场通信最大的问题永远是通信容量。在民用通信技术世界里,3G手机中的WCDMA是384KBPS,ADSL是8MBPS,典型无线网802.11g是54MBPS,820.11n则达到600MBPS,典型家用以太网是100MBPS,最新的10GBASE标准 则达到10GBPS。民用标准最终也会影响军用通信,军用卫星通信在这场龟兔赛跑中依然是辛苦跋涉的龟,而骄傲的兔子一点也不懈怠,还在继续拔足飞奔。
分析得不错


俄罗斯SSC-1B“沙道克”和SSC-3“冥河”岸舰导弹

俄罗斯军队在一次实战演习中,动用了两款老式岸舰导弹进行“饱和”攻击演练。两款型号分别为:SSC-1B“沙道克”型岸舰导弹与SSC-3“冥河”岸舰导弹

沙道克岸舰导弹开火,这家伙也忒粗了吧。。





发射冥河导弹




被联军在的黎波里附近的Bousetta海军基地击毁的利比亚SSC-3,摆在仓库里被击毁太可惜了,不知道当初卡上校怎么想的。。。


俄罗斯SSC-1B“沙道克”和SSC-3“冥河”岸舰导弹

俄罗斯军队在一次实战演习中,动用了两款老式岸舰导弹进行“饱和”攻击演练。两款型号分别为:SSC-1B“沙道克”型岸舰导弹与SSC-3“冥河”岸舰导弹

沙道克岸舰导弹开火,这家伙也忒粗了吧。。





发射冥河导弹




被联军在的黎波里附近的Bousetta海军基地击毁的利比亚SSC-3,摆在仓库里被击毁太可惜了,不知道当初卡上校怎么想的。。。
再吹美爹就高潮了
灯塔 不是白叫的


2012年8月8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Adm. Jonathan Greenert到访了位于加州的一处军事基地,近距离查看了美国海军新型的捕食者C型无人机。



2012年8月8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Adm. Jonathan Greenert到访了位于加州的一处军事基地,近距离查看了美国海军新型的捕食者C型无人机。

巡航导弹的强点与弱点
  一、巡航导弹的强点
  美军目前使用的巡航导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BGM—109“战斧”式舰射巡航导弹。这种导弹是美海军最先进的全天候亚音速多用途巡航导弹,兼有战略和战术双重作战能力,主要用于打击海上和陆上重要目标,共有18种型号。其中,A型为舰对地核攻击型,B型为反舰型,C型为战术对陆常规攻击型,D型为常规子母弹型。另一种为AGM—86B/C/D空射巡航导弹。这种导弹是美空军战略空射巡航导弹,可从对方防空火力圈外发射,攻击纵深目标。
  从近年来美军参预的几场局部战争和空袭作战来看,巡航导弹的作用大有上升趋势。以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为例,美军在这两场战争中,共发射巡航导弹约1580余枚,其中海湾战争288枚,占空袭兵器打击次数的2.5%,科索沃战争约1300枚,占空袭兵器打击次数的3.5%。巡航导弹特有的优势使其成为现代化战场上的佼佼者。
  1、突防能力强,是揭开战争序幕的首选兵器。巡航导弹射程远,最大射程可达2000千米,若利用战略轰炸机发射,可达成洲际导弹的效果;飞行高度低,利用地形跟踪技术进行低空或超低空突防,在海上或平原上的飞行高度为5—20米,丘陵地区为50米,山地为100米;发动机火焰温度低,红外特征不明显,雷达反射面仅为0.05—0.1平方米,不易被雷达发现,即使被发现,留给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也很短,不易被拦截;可按预定程序绕过固定的防空阵地,从侧面或背面打击目标。美军通常将巡航导弹作为战争中首先使用的兵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海军首次以巡航导弹打头阵,从千里之外的波斯湾,向伊拉克发射了52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随后,美空军B—52又在防区外向伊拉克发射了35枚AGM—86C空射巡航导弹,成功地攻击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发电厂、输电网、通讯中心等高价值目标,以及伊北部地区一些“战斧”导弹射程难以达到的重要目标,使伊军完全处于被动局面。
  海湾战争后,美军无论是打击伊拉克,还是空袭波黑塞族,无论是“沙漠之狐”行动,还是科索沃战争,均以巡航导弹打头阵。美军认为这样做一是可先发制人,在防区外出其不意地向对手重要防守目标和防空阵地发起攻击,一举打破军事力量的平衡,为夺取制空权,为后续部队行动奠定基础。二是可以在战争初期集中优势火力,向对手纵深目标实施军事打击,造成对方心理恐慌,影响其判断和决策能力,从而迅速达到己方既定的战略目的,甚至还可以将己方的损失减到零。
  2、打击精度高,是实施“点穴”式攻击的重要兵器。巡航导弹射程远,且命中精度高,战略巡航 导弹采用惯性加地形匹配制导,圆周误差约30米;常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采用惯性加地形匹配加景象匹配器制导,或采用惯性加全球定位系统制导,圆周误差在1-10米,可攻击多种高价值目标,是美军实施“点穴式”打击的重要兵器之一。“点穴式”打击不同于大规模空袭,它不是对所有目标实施打击,而只是用巡航导弹和小规模飞机编队对对手的要害目标进行点对点的攻击,通过瓦解对手的作战体系,破坏对手的战争潜力,达到“砍一树而震百林”的目的,这是美军在现代战争中运用的基本战法。如美在“沙漠之狐”行动中,共发射“战斧”式舰射巡航导弹325枚,AGM—86C空射巡航导弹90枚,对85个伊拉克要害目标进行“点穴式”打击,命中率达87%。利用巡航导弹与作战飞机配合实施“点穴”式打击,不仅可以迅速直接达成政治、军事目的,而且还能减少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风险,既打击了对手的重要目标,又可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泥潭式战争的被动局面。
  3、战术灵活性大,是现代战争的必备武器。巡航导弹弹头种类多,发射方式多,预选目标多,在战术使用上十分灵活。首先是弹头种类多。巡航导弹可攻击不同的目标。“战斧”导弹可携带核战斗部遂行核打击战略任务,还可携带多种常规型战斗部,例如用于摧毁集群装甲目标的智能装甲子弹药、攻击机场和防空阵地的综合效应子弹药、攻击加固目标和地下目标的钻地弹头,以及对舰攻击的反舰弹头等。AGM—86B可携带核弹头,AGM—86C为常规远程防区外空射巡航导弹,AGM—86D则装有先进的常规空射巡航导弹。
  其次是发射方式多。巡航导弹体积小、重量轻,发射重量不超过1450公斤,便于从舰艇、飞机和地面车辆上发射。它采用折叠弹翼,能利用标准的鱼雷管进行发射,使武器系统更机动灵活,生存能力也更强。最后是预选目标多。巡航导弹可在发射前设定多个攻击目标,发射后能在前方空中控制员的指挥下改变方向攻击预定目标。此外,巡航导弹还有无需飞机支援、发射时不受气象条件影响、不使用第三国基地和空域等优点。
  二、巡航导弹的弱点
  1、速度慢,易遭拦截打击。美军目前使用的巡航导弹全部为亚音速,最大速度不超过0.9马赫,巡航速度只有0.7马赫,每秒大约飞行270米,而且飞行高度很低。只要能探测到巡航导弹发射平台的位置,掌握发射时机和飞行航路,就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拦截。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预先在巡航导弹可能出没的航路上设立了观察哨,利用不怕电子干扰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和常规火炮进行拦截。针对巡航导弹速度慢、高度低的弱点,防御一方可用三种方式对其进行拦截。一是利用战斗机在远距离发射机载导弹或利用机炮击落巡航导弹;二是利用防空导弹在中距离进行拦截;三是利用防空炮火实施近距离攻击。目前各国正在走炮、弹结合的发展道路,即把多管小口径高炮、近程防空导弹与自动化火控系统组合使用,充分发挥高炮火力猛、导弹精度高等综合优势,以提高反导效果。
  2、技术保障复杂,易受干扰和欺骗。巡航导弹对侦察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推 进技术、控制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依赖性很大,对目标信息、制导信息的要求也很高,只要其中的某项技术略有偏差或受到干扰,信息稍有误差,导弹就无法正常运行并准确击中目标,甚至根本无法发射。从美军巡航导弹的作战使用情况看,可影响其打击力度的方法和因素主要有三:一是伪装诱骗。地形匹配加景象匹配器是巡航导弹的主要制导方式。其原理是首先将飞行航线下方的地形通过遥测、遥感等手段变成数字化地图预先存入弹载计算机内,在飞行过程中再将探测到的实际地形与预先存人的数据进行比较,对照飞行。因此,防御一方只要通过临时增设、拆除或模拟的方法改变局部地貌,对导弹进行误导,就能使其偏离航线和目标。二是有源无源干扰。海湾战争后,美将部分巡航导弹改成惯性加全球定位系统制导。这种制导系统主要依赖的是卫星导航信号。信号弱,受电磁干扰的能力就差。若利用100—1000毫瓦的全向干扰机,可对16—l000平方千米内的全球定位系统实施严重干扰,使其无法正常工作。三是气象影响。恶劣气象不会影响巡航导弹的发射,但对其精度却有很大影响。
  3、打击范围有限,重创概率小。巡航导弹在发射之前,要由任务规划系统将攻击目标所必需的数据输入制导计算机。作战时如果需要改变攻击目标,则必须重新输入确定航迹的数据。也就是说,发射过程需要600道程序,3—4小时的准备时间。因此,巡航导弹对固定或预选目标的打击效果较好,但对机动性强的小型目标或临时目标却无能为力。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多次在美发射巡航导弹前3—4小时将目标稍做移动或伪装,使美巡航导弹白忙一场。此外从空袭效果看,巡航导弹打击预定目标的命中率较高,但摧毁和重创率却较小。“沙漠之狐”作战中,巡航导弹的命中率为87%,但摧毁和重创率却不超过60%,尤其是对固定的点状目标、地面机动目标以及重大战略目标的摧毁率可能只有10%左右。
第5看点 多少导弹会掉在以色列
怎么还不打呢,我都全仓军工的北斗了。哎。。。。
唯一看点是剧情有多狗血
如何摧毁美军的卫星和战时如何维持自己的反卫星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领域,当然兔兔要发展也不能太声张啦,吓坏鹰酱就不好了
罗杰 发表于 2013-8-31 16:37
我的m呀,lz为什么在网上搜了这么多资料来这里骗分,多无聊啊。
我就看了主要的副标题,美军的弱点其实很 ...
叙利亚没这个本事吧,现在哪个国家不都通过卫星来进行精确攻击呢。美国有gps,中国有北斗,俄罗斯也有一套。


亟待提高的中国军用卫星(2010年11月珠海航展特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卫星在世界各大军事强国的国防体系中表现出了日益强大的支撑作用。当中与空军进攻能力有着密切联系的有通讯卫星、成像侦察卫星和GPS导航卫星。空军在组织进攻战役时,必须有不断更新的卫星地图,还需要通过通讯卫星对攻击机群进行远程指挥,GPS卫星则可以将炸弹准确引导至敌人头顶。国产卫星技术是否满足中国空军攻势转型的需要?下面我们将进行一番探讨。

   一、现代军用卫星的作用

   21世纪前后的高科技局部战争中,军事卫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制空权和信息化作战的基础,被誉为现代战争作战能力的“倍增器”,世界列强都非常重视军事卫星的发展。

    侦察卫星:用途最广的军事卫星

    军用卫星中使用最早,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当属侦察卫星。航天时代到来后,侦察卫星成为情报收集的主要手段之一,冷战期间美苏发射的航天器大部分是侦察卫星。没有高效的侦察卫星,平时无法了解敌方军事设施和武器的发展部署,无法监视危机冲突的局势,无法得到战略战术预警,战时无法及时获得敌方的调动部署和战略意图等情报,在现代战场上无异于瞎子和聋子,甚至无法进行有效的防守,更不要说进行进攻。

    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

      作为C4ISR的核心,通信卫星已经成为指挥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在全球范围内为指挥官提供极为灵活的信息传递能力,在复杂的战场上快速传送语音、图像、视频和决策数据,是现代信息化战争的核心,对于空军而言,远程打击任务时几乎是唯一的通信手段,是保证空中力量进行远程精确打击的关键。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同样是军用卫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为现代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传统定位手段如地面导航台和机载惯导设备收到地域、气候和距离的限制,而导航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精度全天候的三维导航定位信息,极大提高了空中力量的打击效率,随着GPS制导弹药大量投入使用,空中力量的打击能力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二、美国军用卫星的使用

       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军事力量傲视群雄,而它强大力量的基础,正是密布全球的军事卫星。美国空军每年投入天基系统的资金,一直以来都超过了举世瞩目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预算,雄厚的资金编制了一张货真价实的天网,保障了美国空军不仅具有强大的战术攻防能力,更有强大的战略打击能力。
       侦察卫星可以分为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和雷达成像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和预警卫星等,可以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情报收集和预警探测能力,是世界军事强国力量不可缺少的触角。今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在各国侦察卫星的监视下,但把各国换成美国也是一样的。

     KH-12:分辨率高达0.1米的光学侦察卫星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近些年美国发射的侦察卫星的数量并不多,如美军现役只有3颗KH-12系列卫星,但KH-12卫星提供了高达0.1米的超高分辨率,尽管KH-12首颗卫星1992年就发射升空,但高分辨率的记录至今也没有被其他国家达到更不用说超越。高分辨率下KH-12几乎能识别地面所有的军事目标,在历次战争中为美军提供了大量敌军部署和调动的情报。1991年海湾战争中由于美国缺乏中东地区的地形数据,KH-12的前身KH-11曾紧急调动拍摄了大量高精度的三维照片,为空中打击和战斧导弹的地形匹配制导提供了地形数据。

       Lacrosse:不受天气影响的雷达成像卫星

       光学侦察卫星容易受到不良天气的影响,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则不受此影响,美国累计发射了5颗Lacrosse/长曲棍球雷达侦察卫星,目前仍有4颗正常运行。长曲棍球一号卫星1988年发射,它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分辨率高达0.3米,这同样是令其他国家望而兴叹的高指标,目前国际主流SAR卫星也只是达到了1米的分辨率。
       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不仅对地表进行侦察,还有一定的穿透土壤、冰层的能力,不受云雨雪雾以及黑夜的影响,配合光学侦察卫星实现全天候全时段的监视能力,对美国空军对地打击提供了大量高精度的目标数据。
       美军在预警卫星和电子侦察卫星方面在全球中也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如DSP红外预警卫星为美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早期导弹预警情报。1991年爱国者大战飞毛腿,多次拦截成功就是依靠DSP提供了飞毛腿的初始发射数据。而电子侦察卫星则为美国进行信息侦听,提供敌方电子情报,了解敌方的指挥和部署,俨然已经成为美国的太空耳朵。

       除了侦察卫星外,美国的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在美军中同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在战争中为美军各级单位提供定位和通信支持,其中通信卫星为美军C4ISR指挥系统直接提供了天基的通信基础。

       通信卫星:美军的天基宽带网络

      卫星通信已经成为现代高科技战争中进行信息情报传递和指挥控制的重要工具,提供了灵活高效的全球通信覆盖能力,这是其他通信方式无可比拟的。美军通信卫星主要包括第三代国防通信卫星(DSCS),特高频后继通信卫星(UFO)和军事星通信卫星(MilStar)以及数据中继星。
       美国现有军事通信卫星尽管在历次战争中较好的完成了关键信息传递的作用,但仍有很大不足,尤其是带宽和接入能力有限,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军用卫星承担了绝大部分通信量,到了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承担大部分通信量的却是临时租用的商业卫星,这主要是战场图像和视频数据激增的结果。
      美军正在发展的新一代通信卫星如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WGS),先进极高频卫星通信系统(AEHF)和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提供了远超上一代系统的通信能力,这些卫星近两年来已经陆续开始使用。

      三、中国军用侦察卫星尚不及印度?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军队的军用卫星的数量和性能都有很大差距,无法满足中国空军攻防兼备尤其是远程打击的需求。中国军用侦察卫星主要分为早期的返回式侦察卫星和现有的传输型成像侦察卫星、雷达侦察卫星以及电子侦察卫星。中国早期返回式卫星主要着眼于为战略武器提供目标指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获得足够的目标数据,确保第二炮兵战略部队具备有效的打击能力。
       为了获得高分辨率图像,返回式卫星一般工作在低轨道上,轨道运行时间短,无法长期稳定的提供敌方军力部署和调动信息。传输型成像侦察卫星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侦察能力,但由于技术限制分辨率要低于返回式卫星。中国很早就确定发展传输型侦察卫星实践三号,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即使转为中巴合作,资源一号(后来命名有变)直到1999年才发射上天。

      资源一号:战术侦察能力基本为零

      1999年发射上天的资源一号卫星不具备高分辨率能力,20米分辨率的CCD相机对于战术侦察来说聊胜于无。相机地面分辨率是衡量侦察卫星的重要指标,分辨率指的是照片上区分两点的最小间距,或者说照片上一个像素点代表的目标尺寸。一般地说,从照片上能识别的最小目标是地面分辨率的3倍以上。资源一号20米分辨率CCD相机,指的是20米长宽的目标在资源一号的照片上显示为一个像素点,它能识别的目标尺寸长宽要达到60X60米以上,根本无法对飞机、军舰、坦克等战术目标进行识别。

    资源二号和遥感二号卫星

        2000年后中国资源二号遥感卫星投入使用,分别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进行发射,资源二号卫星成像分辨率提高到3米,这也是中国第一代军用传输型光学成像遥感卫星。资源二号的发射与服役,提高了解放军的侦察能力,初步具备了长期稳定的成像侦察能力,但由于资源二号分辨率不足,同期中国仍然继续发射返回式卫星,在必要时刻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侦察。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力加强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建设,传输型侦察卫星进步很快。由于资源二号寿命将尽,在新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服役前,中国还在中巴资源卫星02B上加装了2.36米分辨率的相机填补空白。
        2007年新一代遥感卫星二号发射服役,这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到2米,根据Gunter's Space网站的猜测,遥感卫星二号、四号、七号、十一号是同型号卫星,目前这种卫星四星高照,缩短了重访周期,不过这个分辨率只能用于目标普查,无法提供可供打击使用的精确详查数据。

       遥感五号:分辨率首次达到1米级

       2008年中国发射了遥感卫星五号,根据Gunter的判断,这是另一种光学遥感卫星,综合各种消息它具有1米的分辨率, 这也是中国传输型侦察卫星首次达到详查的1米分辨率。遥感卫星五号的服役无疑大大强化了中国战术侦察能力,不过由于目前只有一颗卫星,重访周期较长时效性不足,还远不能满足中国空军进行远程精确打击的要求。此外中国还发展了天绘一号等三维立体绘测卫星,为空军巡航导弹等远程打击手段提供关键的地形匹配数据,保障了远程打击能力的有效性。

       四、中国军用通信卫星与西方差距更大

        如果说军用侦察卫星上中国还可圈可点的话,在军用通信卫星上则实在乏善可陈。中国通信卫星事业长期以来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1984年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只有2个C波段转发器,历经8年时间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转发器数量增加到24个,但外国进步更快,研制时东方红三号还是大容量通信卫星,在发射时只能称为中容量通信卫星了,而且东方三号卫星直到2000年才成熟稳定。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专用的军用通信卫星,指挥通信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可想而知了。

       2000年才真正开始军用通信卫星建设

       2000年中国发射了军用的中星22号通信卫星,开始军用通信卫星网络的建设,2006年发射了备用和接替工作的中星22A通信卫星。10年后的今天中星22号卫星仍在工作,创造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寿命记录,但由于东方红3平台和载荷性能的限制,中星22号卫星转发器数量有限,而且主要使用C波段转发器,Ku波段转发器只有两个,与外军使用X/Ka/Ku波段为主的军用通信卫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星22号卫星不仅通信带宽和接入能力不够,也基本不具备抗干扰能力,甚至不如美军租用的商用通信卫星安全可靠。2003年中国发射了军用的中星20号卫星,它同样以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是中国战略军用卫星,尽管没有更多公开信息,但从技术水平推断,其实际能力很难满足21世纪解放军日益增长的指挥通信和信息传递需求。在中国空军进行攻防兼备转型,大幅度提高远程打击能力的同时,卫星通信能力不足的瓶颈却日益严重的制约着空军作训水平的提高。

       五、中国卫星平台和载荷的落后

       当前中国军用卫星的数量和质量无疑无法满足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国空军战略转型的需求,这种差距实际上是中国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落后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元器件基础水平不高,又长期受国外技术封锁, 缺乏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导致中国卫星平台和载荷发展缓慢,性能落后。

       东方红二号和三号平台早已落后

       以通信卫星为例,东方红二号的落后自不待言,中国主力卫星平台东方红3的性能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太大,突出表现在电力供应功率小,寿命短,有效载荷低。东方红3平台初始版本太阳能电池功率只有1.7千瓦,设计寿命8年,载荷质量更是只有170千克,此后几乎每颗新的东方红3平台卫星都进行改进,到2008年东方红3A平台电源功率已经提高到4千瓦功率,其中供应载荷为2.5千瓦,有效载荷质量增加到360千克,设计寿命增加到12年。

       麻烦不断的东方号四号平台

      中国还开发了性能更为强大的东方红4卫星平台,东方红4平台太阳能电池提供功率高达10.5千瓦,可为载荷提供8千瓦电力供应,设计寿命15年,有效载荷质量达到了600千克,就平台的技术水平而言达到了世界90年代先进水平。可惜东方红4平台一直问题多多,前两颗卫星鑫诺二号和尼日利亚一号分别在入轨和轨道测试阶段彻底失效,最新发射的鑫诺六号发射又出现了高压氦气泄露的新问题,发射的四颗东方红4卫星中三颗出现了致命的故障。
       令人扼腕的是原始设计中东方红4平台太阳能电池板采用二次展开的先进技术,在鑫诺二号的事故后改回老式的一次展开,太阳翼也从每侧四片电池板改为三片。
       更无奈的是东方红4系列卫星理论上可携带50个以上的转发器,而实际转发器数量一直在20~30之间徘徊。由于东方红4平台问题很多还不成熟,计划使用东方红4平台的新型军用通信卫星和新型数据中继卫星不得不推迟,东方红3平台也只好继续挖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无奈。

       大量卫星核心部件仍需进口

       中国卫星的国产化也存在很大问题,虽然通信卫星转发器为国产,但核心元件转发器行波管放大器(TWTA)完全依赖进口,全国产行波管的通信星大概只能去早已失效的东方红2系列卫星上找了。
      在北斗导航定位卫星上,进口元器件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第一届北斗导航年会上航天科技袁家军总经理的论文提到:“约有200余种进口元器件和6类核心单机产品需要国产化替代;当前在性能指标、质量等级和长寿命高可靠等方面基础尚比较薄弱”。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工业为解放军提供了种类齐全的军事卫星体系,这个成果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个体系里的各种卫星质量仍非常落后,不要说美国,即便与欧洲日本等国相比也要逊色得多。中国在高性能卫星平台和航天电子技术方面的落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军用卫星的发展。
       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侦察卫星和大容量的通讯卫星,战略侦察和远程通讯已成为中国空军进攻能力中最短的木板。目前,国产大型运输机、五代战斗机(俄标)、各种精确制导武器都在快速向前发展,唯独国产卫星技术进展缓慢。中国空军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为远程进攻型空军,就视乎国内航天工业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军用卫星。但现在的情况令人失望,有限的资源被大量投入到更具宣传价值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去,而非急需提高的实用型卫星,这也许就是中国空军去年高调提出“空天一体化”战略、以求重视的原因之一。(文/松鼠)

亟待提高的中国军用卫星(2010年11月珠海航展特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卫星在世界各大军事强国的国防体系中表现出了日益强大的支撑作用。当中与空军进攻能力有着密切联系的有通讯卫星、成像侦察卫星和GPS导航卫星。空军在组织进攻战役时,必须有不断更新的卫星地图,还需要通过通讯卫星对攻击机群进行远程指挥,GPS卫星则可以将炸弹准确引导至敌人头顶。国产卫星技术是否满足中国空军攻势转型的需要?下面我们将进行一番探讨。

   一、现代军用卫星的作用

   21世纪前后的高科技局部战争中,军事卫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制空权和信息化作战的基础,被誉为现代战争作战能力的“倍增器”,世界列强都非常重视军事卫星的发展。

    侦察卫星:用途最广的军事卫星

    军用卫星中使用最早,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当属侦察卫星。航天时代到来后,侦察卫星成为情报收集的主要手段之一,冷战期间美苏发射的航天器大部分是侦察卫星。没有高效的侦察卫星,平时无法了解敌方军事设施和武器的发展部署,无法监视危机冲突的局势,无法得到战略战术预警,战时无法及时获得敌方的调动部署和战略意图等情报,在现代战场上无异于瞎子和聋子,甚至无法进行有效的防守,更不要说进行进攻。

    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

      作为C4ISR的核心,通信卫星已经成为指挥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在全球范围内为指挥官提供极为灵活的信息传递能力,在复杂的战场上快速传送语音、图像、视频和决策数据,是现代信息化战争的核心,对于空军而言,远程打击任务时几乎是唯一的通信手段,是保证空中力量进行远程精确打击的关键。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同样是军用卫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为现代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传统定位手段如地面导航台和机载惯导设备收到地域、气候和距离的限制,而导航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精度全天候的三维导航定位信息,极大提高了空中力量的打击效率,随着GPS制导弹药大量投入使用,空中力量的打击能力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二、美国军用卫星的使用

       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军事力量傲视群雄,而它强大力量的基础,正是密布全球的军事卫星。美国空军每年投入天基系统的资金,一直以来都超过了举世瞩目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预算,雄厚的资金编制了一张货真价实的天网,保障了美国空军不仅具有强大的战术攻防能力,更有强大的战略打击能力。
       侦察卫星可以分为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和雷达成像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和预警卫星等,可以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情报收集和预警探测能力,是世界军事强国力量不可缺少的触角。今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在各国侦察卫星的监视下,但把各国换成美国也是一样的。

     KH-12:分辨率高达0.1米的光学侦察卫星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近些年美国发射的侦察卫星的数量并不多,如美军现役只有3颗KH-12系列卫星,但KH-12卫星提供了高达0.1米的超高分辨率,尽管KH-12首颗卫星1992年就发射升空,但高分辨率的记录至今也没有被其他国家达到更不用说超越。高分辨率下KH-12几乎能识别地面所有的军事目标,在历次战争中为美军提供了大量敌军部署和调动的情报。1991年海湾战争中由于美国缺乏中东地区的地形数据,KH-12的前身KH-11曾紧急调动拍摄了大量高精度的三维照片,为空中打击和战斧导弹的地形匹配制导提供了地形数据。

       Lacrosse:不受天气影响的雷达成像卫星

       光学侦察卫星容易受到不良天气的影响,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则不受此影响,美国累计发射了5颗Lacrosse/长曲棍球雷达侦察卫星,目前仍有4颗正常运行。长曲棍球一号卫星1988年发射,它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分辨率高达0.3米,这同样是令其他国家望而兴叹的高指标,目前国际主流SAR卫星也只是达到了1米的分辨率。
       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不仅对地表进行侦察,还有一定的穿透土壤、冰层的能力,不受云雨雪雾以及黑夜的影响,配合光学侦察卫星实现全天候全时段的监视能力,对美国空军对地打击提供了大量高精度的目标数据。
       美军在预警卫星和电子侦察卫星方面在全球中也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如DSP红外预警卫星为美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早期导弹预警情报。1991年爱国者大战飞毛腿,多次拦截成功就是依靠DSP提供了飞毛腿的初始发射数据。而电子侦察卫星则为美国进行信息侦听,提供敌方电子情报,了解敌方的指挥和部署,俨然已经成为美国的太空耳朵。

       除了侦察卫星外,美国的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在美军中同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在战争中为美军各级单位提供定位和通信支持,其中通信卫星为美军C4ISR指挥系统直接提供了天基的通信基础。

       通信卫星:美军的天基宽带网络

      卫星通信已经成为现代高科技战争中进行信息情报传递和指挥控制的重要工具,提供了灵活高效的全球通信覆盖能力,这是其他通信方式无可比拟的。美军通信卫星主要包括第三代国防通信卫星(DSCS),特高频后继通信卫星(UFO)和军事星通信卫星(MilStar)以及数据中继星。
       美国现有军事通信卫星尽管在历次战争中较好的完成了关键信息传递的作用,但仍有很大不足,尤其是带宽和接入能力有限,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军用卫星承担了绝大部分通信量,到了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承担大部分通信量的却是临时租用的商业卫星,这主要是战场图像和视频数据激增的结果。
      美军正在发展的新一代通信卫星如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WGS),先进极高频卫星通信系统(AEHF)和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提供了远超上一代系统的通信能力,这些卫星近两年来已经陆续开始使用。

      三、中国军用侦察卫星尚不及印度?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军队的军用卫星的数量和性能都有很大差距,无法满足中国空军攻防兼备尤其是远程打击的需求。中国军用侦察卫星主要分为早期的返回式侦察卫星和现有的传输型成像侦察卫星、雷达侦察卫星以及电子侦察卫星。中国早期返回式卫星主要着眼于为战略武器提供目标指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获得足够的目标数据,确保第二炮兵战略部队具备有效的打击能力。
       为了获得高分辨率图像,返回式卫星一般工作在低轨道上,轨道运行时间短,无法长期稳定的提供敌方军力部署和调动信息。传输型成像侦察卫星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侦察能力,但由于技术限制分辨率要低于返回式卫星。中国很早就确定发展传输型侦察卫星实践三号,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即使转为中巴合作,资源一号(后来命名有变)直到1999年才发射上天。

      资源一号:战术侦察能力基本为零

      1999年发射上天的资源一号卫星不具备高分辨率能力,20米分辨率的CCD相机对于战术侦察来说聊胜于无。相机地面分辨率是衡量侦察卫星的重要指标,分辨率指的是照片上区分两点的最小间距,或者说照片上一个像素点代表的目标尺寸。一般地说,从照片上能识别的最小目标是地面分辨率的3倍以上。资源一号20米分辨率CCD相机,指的是20米长宽的目标在资源一号的照片上显示为一个像素点,它能识别的目标尺寸长宽要达到60X60米以上,根本无法对飞机、军舰、坦克等战术目标进行识别。

    资源二号和遥感二号卫星

        2000年后中国资源二号遥感卫星投入使用,分别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进行发射,资源二号卫星成像分辨率提高到3米,这也是中国第一代军用传输型光学成像遥感卫星。资源二号的发射与服役,提高了解放军的侦察能力,初步具备了长期稳定的成像侦察能力,但由于资源二号分辨率不足,同期中国仍然继续发射返回式卫星,在必要时刻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侦察。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力加强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建设,传输型侦察卫星进步很快。由于资源二号寿命将尽,在新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服役前,中国还在中巴资源卫星02B上加装了2.36米分辨率的相机填补空白。
        2007年新一代遥感卫星二号发射服役,这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到2米,根据Gunter's Space网站的猜测,遥感卫星二号、四号、七号、十一号是同型号卫星,目前这种卫星四星高照,缩短了重访周期,不过这个分辨率只能用于目标普查,无法提供可供打击使用的精确详查数据。

       遥感五号:分辨率首次达到1米级

       2008年中国发射了遥感卫星五号,根据Gunter的判断,这是另一种光学遥感卫星,综合各种消息它具有1米的分辨率, 这也是中国传输型侦察卫星首次达到详查的1米分辨率。遥感卫星五号的服役无疑大大强化了中国战术侦察能力,不过由于目前只有一颗卫星,重访周期较长时效性不足,还远不能满足中国空军进行远程精确打击的要求。此外中国还发展了天绘一号等三维立体绘测卫星,为空军巡航导弹等远程打击手段提供关键的地形匹配数据,保障了远程打击能力的有效性。

       四、中国军用通信卫星与西方差距更大

        如果说军用侦察卫星上中国还可圈可点的话,在军用通信卫星上则实在乏善可陈。中国通信卫星事业长期以来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1984年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只有2个C波段转发器,历经8年时间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转发器数量增加到24个,但外国进步更快,研制时东方红三号还是大容量通信卫星,在发射时只能称为中容量通信卫星了,而且东方三号卫星直到2000年才成熟稳定。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专用的军用通信卫星,指挥通信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可想而知了。

       2000年才真正开始军用通信卫星建设

       2000年中国发射了军用的中星22号通信卫星,开始军用通信卫星网络的建设,2006年发射了备用和接替工作的中星22A通信卫星。10年后的今天中星22号卫星仍在工作,创造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寿命记录,但由于东方红3平台和载荷性能的限制,中星22号卫星转发器数量有限,而且主要使用C波段转发器,Ku波段转发器只有两个,与外军使用X/Ka/Ku波段为主的军用通信卫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星22号卫星不仅通信带宽和接入能力不够,也基本不具备抗干扰能力,甚至不如美军租用的商用通信卫星安全可靠。2003年中国发射了军用的中星20号卫星,它同样以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是中国战略军用卫星,尽管没有更多公开信息,但从技术水平推断,其实际能力很难满足21世纪解放军日益增长的指挥通信和信息传递需求。在中国空军进行攻防兼备转型,大幅度提高远程打击能力的同时,卫星通信能力不足的瓶颈却日益严重的制约着空军作训水平的提高。

       五、中国卫星平台和载荷的落后

       当前中国军用卫星的数量和质量无疑无法满足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国空军战略转型的需求,这种差距实际上是中国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落后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元器件基础水平不高,又长期受国外技术封锁, 缺乏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导致中国卫星平台和载荷发展缓慢,性能落后。

       东方红二号和三号平台早已落后

       以通信卫星为例,东方红二号的落后自不待言,中国主力卫星平台东方红3的性能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太大,突出表现在电力供应功率小,寿命短,有效载荷低。东方红3平台初始版本太阳能电池功率只有1.7千瓦,设计寿命8年,载荷质量更是只有170千克,此后几乎每颗新的东方红3平台卫星都进行改进,到2008年东方红3A平台电源功率已经提高到4千瓦功率,其中供应载荷为2.5千瓦,有效载荷质量增加到360千克,设计寿命增加到12年。

       麻烦不断的东方号四号平台

      中国还开发了性能更为强大的东方红4卫星平台,东方红4平台太阳能电池提供功率高达10.5千瓦,可为载荷提供8千瓦电力供应,设计寿命15年,有效载荷质量达到了600千克,就平台的技术水平而言达到了世界90年代先进水平。可惜东方红4平台一直问题多多,前两颗卫星鑫诺二号和尼日利亚一号分别在入轨和轨道测试阶段彻底失效,最新发射的鑫诺六号发射又出现了高压氦气泄露的新问题,发射的四颗东方红4卫星中三颗出现了致命的故障。
       令人扼腕的是原始设计中东方红4平台太阳能电池板采用二次展开的先进技术,在鑫诺二号的事故后改回老式的一次展开,太阳翼也从每侧四片电池板改为三片。
       更无奈的是东方红4系列卫星理论上可携带50个以上的转发器,而实际转发器数量一直在20~30之间徘徊。由于东方红4平台问题很多还不成熟,计划使用东方红4平台的新型军用通信卫星和新型数据中继卫星不得不推迟,东方红3平台也只好继续挖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无奈。

       大量卫星核心部件仍需进口

       中国卫星的国产化也存在很大问题,虽然通信卫星转发器为国产,但核心元件转发器行波管放大器(TWTA)完全依赖进口,全国产行波管的通信星大概只能去早已失效的东方红2系列卫星上找了。
      在北斗导航定位卫星上,进口元器件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第一届北斗导航年会上航天科技袁家军总经理的论文提到:“约有200余种进口元器件和6类核心单机产品需要国产化替代;当前在性能指标、质量等级和长寿命高可靠等方面基础尚比较薄弱”。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工业为解放军提供了种类齐全的军事卫星体系,这个成果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个体系里的各种卫星质量仍非常落后,不要说美国,即便与欧洲日本等国相比也要逊色得多。中国在高性能卫星平台和航天电子技术方面的落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军用卫星的发展。
       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侦察卫星和大容量的通讯卫星,战略侦察和远程通讯已成为中国空军进攻能力中最短的木板。目前,国产大型运输机、五代战斗机(俄标)、各种精确制导武器都在快速向前发展,唯独国产卫星技术进展缓慢。中国空军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为远程进攻型空军,就视乎国内航天工业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军用卫星。但现在的情况令人失望,有限的资源被大量投入到更具宣传价值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去,而非急需提高的实用型卫星,这也许就是中国空军去年高调提出“空天一体化”战略、以求重视的原因之一。(文/松鼠)
太长了,我相信看完的没几个,楼上骂人的不厚道
nbunjtoto 发表于 2013-8-31 16:42
叙利亚没这个本事吧,现在哪个国家不都通过卫星来进行精确攻击呢。美国有gps,中国有北斗,俄罗斯也有一 ...
我没说叙利亚有,我说我国必须有,而且是大大的有
明知必死,为何不先发制人?连拼死一搏勇气都没有的战五渣,没有生存价值
罗杰 发表于 2013-8-31 16:49
我没说叙利亚有,我说我国必须有,而且是大大的有
赫赫。我们有,美国也有呢。就跟核弹一样,大家都不会用,还没有到那个地步


  为了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助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记事

  对于一支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的军队来说,要想跨越发展到信息化,难度可想而知。

  当历史再一次给了中国军队赶上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机会时,有这样一群中国军人,勇敢地站到了军事变革的潮头。他们,用一项接着一项的重大成果,改变着中国军队的训练、作战方式和理念,进而提升战斗力水平。

  他们,就是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的专家。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如今经常被提及,直白解释其含义,就是要用一样东西,把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资源连接起来,避免“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的尴尬,达到“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的效果。

  这样东西,名字叫“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世纪之交,这个研究所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军队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通过构建数以千计的技术模型和反复论证试点,他们向中央军委递上了一份请战书:中国军队应该构建自己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此前,解放军各个军兵种也各自开展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探索,建成了数百套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却互不联通。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研制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作为领受任务的项目总工程师,时任所长王建新在受领任务时感叹:事关大局,干成了则是大功,干不成就是大过!

  这是一个事关军队作战能力的核心技术,根本买不来,简单的模仿也行不通,就得靠像作战一样,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攻克。

  很多科研人员回忆起那段经历,都笑着摇头说,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每个研究室里都支起了行军床,走路全是小跑,办公楼里经常是通宵亮灯。到后来,所党委做了一项专门的规定:一线科研人员每天必须睡觉6个小时,必须吃3顿热饭。

  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拼搏奋战,由研究所牵头,各军兵种、战区、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部门300多个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共同攻关,终于打通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的“血脉”。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集陆海空二炮诸军兵种于一体,贯通了解放军总部到各级指挥机构,联通了支援、情报等指挥要素。简单地类比,以前发送一份作战计划,靠打电话发传真,现在轻点鼠标发送即完成。这个项目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这个研究所的成果还远不止于这些。我国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全方位对军用网络提供防护的“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还有可对飞机、舰艇实施精确控制指挥的数据链,保障陆军部队机动作战的战术互联网,都出自于这个人数并不多的研究所。

  原所长董尤心说,所里能密集地出成果,跟长期以来所里形成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分不开。“我鼓励科研人员要敢于先,基于韧,服务于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敢于超前和创新,要永不放弃,要贴近需求。”

  研究所虽然在大城市,科研人员却基本上常年在外出差。有的常年猫在山洞里,有的长期跑边防上海岛。有的项目,干了30多年才能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还有很多科研项目,由研究所牵头,众多科研单位参加,该你干还是该我干,干出成绩了算你的还是算我的,都不可能精细地区分出来。

  “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神,需要心无旁骛。”所长刘怒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想得最多的就是战斗力,那种为了去评个奖而立项,为争取经费而上项目的事情,从来不干。

  小小的研究所和国家、军队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科研人员与各级作战、指挥机构,国防工业部门以及一线部队紧密地站在了一起,建立起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攻关机制,组成了庞大的科研攻关团队,在探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路上成为排头兵。

  有了作为,就有了地位。小小的研究所先后走出了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57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现任政委李成军对日益成熟的人才队伍感到非常自豪。他说,着眼长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所里很多项目实行“AB角”的方式竞争上岗,“我们有一大批30多岁的年轻科研人员,他们已经成为很多重点项目的主攻手了。”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担负“数据链”项目副总工程师的陈强,任命时只有32岁,是全军闻名的拔尖人才。

  有人问,下一场信息化战争到底该怎么打?这个研究所的人回答,不管怎么打,联得起来才能打。

  在探索信息化战争的路上,这一脚才是刚刚走出的第一步。研究所的人说,我们在路上,我们无终点。(新华网 黎云、吴旭)

  为了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助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记事

  对于一支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的军队来说,要想跨越发展到信息化,难度可想而知。

  当历史再一次给了中国军队赶上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机会时,有这样一群中国军人,勇敢地站到了军事变革的潮头。他们,用一项接着一项的重大成果,改变着中国军队的训练、作战方式和理念,进而提升战斗力水平。

  他们,就是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的专家。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如今经常被提及,直白解释其含义,就是要用一样东西,把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资源连接起来,避免“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的尴尬,达到“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的效果。

  这样东西,名字叫“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世纪之交,这个研究所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军队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通过构建数以千计的技术模型和反复论证试点,他们向中央军委递上了一份请战书:中国军队应该构建自己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此前,解放军各个军兵种也各自开展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探索,建成了数百套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却互不联通。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研制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作为领受任务的项目总工程师,时任所长王建新在受领任务时感叹:事关大局,干成了则是大功,干不成就是大过!

  这是一个事关军队作战能力的核心技术,根本买不来,简单的模仿也行不通,就得靠像作战一样,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攻克。

  很多科研人员回忆起那段经历,都笑着摇头说,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每个研究室里都支起了行军床,走路全是小跑,办公楼里经常是通宵亮灯。到后来,所党委做了一项专门的规定:一线科研人员每天必须睡觉6个小时,必须吃3顿热饭。

  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拼搏奋战,由研究所牵头,各军兵种、战区、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部门300多个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共同攻关,终于打通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的“血脉”。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集陆海空二炮诸军兵种于一体,贯通了解放军总部到各级指挥机构,联通了支援、情报等指挥要素。简单地类比,以前发送一份作战计划,靠打电话发传真,现在轻点鼠标发送即完成。这个项目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这个研究所的成果还远不止于这些。我国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全方位对军用网络提供防护的“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还有可对飞机、舰艇实施精确控制指挥的数据链,保障陆军部队机动作战的战术互联网,都出自于这个人数并不多的研究所。

  原所长董尤心说,所里能密集地出成果,跟长期以来所里形成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分不开。“我鼓励科研人员要敢于先,基于韧,服务于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敢于超前和创新,要永不放弃,要贴近需求。”

  研究所虽然在大城市,科研人员却基本上常年在外出差。有的常年猫在山洞里,有的长期跑边防上海岛。有的项目,干了30多年才能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还有很多科研项目,由研究所牵头,众多科研单位参加,该你干还是该我干,干出成绩了算你的还是算我的,都不可能精细地区分出来。

  “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神,需要心无旁骛。”所长刘怒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想得最多的就是战斗力,那种为了去评个奖而立项,为争取经费而上项目的事情,从来不干。

  小小的研究所和国家、军队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科研人员与各级作战、指挥机构,国防工业部门以及一线部队紧密地站在了一起,建立起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攻关机制,组成了庞大的科研攻关团队,在探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路上成为排头兵。

  有了作为,就有了地位。小小的研究所先后走出了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57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现任政委李成军对日益成熟的人才队伍感到非常自豪。他说,着眼长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所里很多项目实行“AB角”的方式竞争上岗,“我们有一大批30多岁的年轻科研人员,他们已经成为很多重点项目的主攻手了。”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担负“数据链”项目副总工程师的陈强,任命时只有32岁,是全军闻名的拔尖人才。

  有人问,下一场信息化战争到底该怎么打?这个研究所的人回答,不管怎么打,联得起来才能打。

  在探索信息化战争的路上,这一脚才是刚刚走出的第一步。研究所的人说,我们在路上,我们无终点。(新华网 黎云、吴旭)


中国通信卫星机遇:6颗东方红-4已覆全球80%人口

目前,我国在研通信卫星达到14颗,现役主流平台逐渐成熟,具备了年出厂5颗大型通信卫星、10星并行研制的常态研制能力

想象力永远是人类改善生活的希望所在。1945年10月,英国空军雷达军官阿瑟·克拉克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基于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覆盖全球通信的设想。在这一设想的激发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卫星通信技术日益成熟,已逐渐成为区域与跨洋通信、国家基础干线通信、国防军事通信、行业及企业专网通信的重要手段。尽管面临地面通信手段的激烈竞争和挑战,但随着信息全球化,互联网和数字多媒体通信以及视频、音频广播业务的增长,通信个体化、机动性及无缝覆盖的需求,卫星通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至今日,一个国家的通信卫星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反映该国综合科技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美国440余颗在轨卫星中,通信卫星有308颗(其中静止轨道通信卫星192颗);欧洲130余颗在轨卫星中,通信卫星有88颗。中国通信卫星领域发展,自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以来,走过了从探索到实践,从试验到实用,从国内到国际的道路,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国家,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东方红-4的成功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通信卫星发展踏出了重要一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主开发了东方红-4卫星平台,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通信卫星建造体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长寿命、高可靠的宇航级元器件选用标准和一系列元器件相关的可靠性设计、分析和试验规范。这一平台的建成,不仅一举扭转了我国通信卫星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更是开启了进入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市场的大门。

2008年10月30日,基于东方红-4平台的委内瑞拉-1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入轨以来,该卫星运行稳定可靠,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行数据,接近国际水平。在应用方面,已有数千个卫星接收站分布于学校、医疗、食品生产等部门,并开通国际互联网服务,而未来5年内,接收站数量有望达到16000个以上,获得了用户极高评价。继委内瑞拉-1通信卫星之后,2010---2013年间,又有5颗采用东方红-4卫星平台的民/商用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且全部功能正常,在轨性能稳定。截至2013年上半年,共有6颗采用东方红-4卫星平台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在轨,它们共携带了348台转发器,覆盖亚洲、非洲中西部及南部、南美洲,覆盖全球约58%的陆地面积和80%的人口。预计2015年全球覆盖面积将提高至80%,人口提高至92%。

自2008年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成功运行5年来,我国通信卫星领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首先,组织结构改革不断深化,领域特色与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了通信卫星事业部,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了一支集国家发展规划支撑、市场开拓、研究与创新、产品开发与研制、在轨交付与综合服务咨询为一体的领域发展组织。其次,通信卫星研制规模化逐渐形成。目前,我国在研通信卫星达到14颗,现役主流平台逐渐成熟,具备了年出厂5颗大型通信卫星、10星并行研制的常态研制能力。特别是2011年,我国首次达到年度出厂、成功发射5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规模。再次,国际化日益彰显。比如说,不断开拓国际商业卫星市场,2010---2012年针对30余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开展了市场开拓,获得10颗卫星的国际商业订单。最后,卫星性能持续改善、平台能力持续提升,整星质量不断提高,与国外公司竞争的实力不断增强。

卫星通信需求强劲上升

当前,全球对卫星转发器的需求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2020年前还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据估计,2014---2018年,全球静止轨道商业通信卫星市值增长将超过1/3,发射总量超过100颗。其中国际成熟运营商的在轨接替业务是市场最为强劲的驱动力量,而非洲、中东等运营商投资和政府采购则是不断壮大的新兴市场。在国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卫星通信作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日益迫切。在宽带接入业务方面,以远程教育、医疗为代表的公益性需求凸显,以填补“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为代表的大众性需求日渐兴起,空间需求近100GHz带宽;在广播业务方面,400路以上的高清和标清节目需要近4000MHz带宽资源。面对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通信卫星及平台趋于大型化和超大型化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之一,呈现出以下特点:

卫星大型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卫星发射质量不断上升,近2年签约的主流通信卫星发射质量均在6吨上下。通常情况下,卫星规模与承载有效载荷能力成正比。

整星功率不断增大。基于快车-2000平台的的俄罗斯快讯-5卫星和基于欧洲星-3000平台的SES-6总功率达到15kW;基于美国波音卫星系统-702HP平台的国际移动卫星-5F,基于美国劳拉-1300平台的亚洲广播卫星-2,基于空间客车-4000平台的欧洲W6A卫星,也均达到或超过12kW。整星功率大是提高有效载荷承载能力的必要条件。

整星承载转发器数量不断增多。加拿大阿尼克-F2卫星达到94台转发器,国际移动卫星-5F携带了89台转发器,“卫讯”卫星携带了124台转发器。从市场需求来看,整星质量小于5吨、少于40台转发器的卫星产品,已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整星服务寿命达到新水平。15年在轨已成基本要求,有些商用通信卫星甚至要求18---20年在轨服务寿命。

新业务应用不断涌现。应用于宽带接入、移动通信等的通信卫星在国际商用卫星中具有较高的盈利预期,已成为通信卫星市场运营的焦点之一。

此外,一些应用新技术、实现集成创新的产品正逐步走入国际市场。例如,全电推技术的出现,使更低成本的通信卫星成为可能,加剧了市场竞争。

面对各种变化和发展,中国如何应对?卫星平台,是满足上述发展趋势,实现通信卫星整体性能进步的基础和保障。

下一阶段,我国通信卫星平台将形成以卫星平台换代为主体和里程碑,以卫星平台能力升级为过渡和技术拉动的整体发展路线。从有效载荷承载、整星功率提供、整星布局和整星散热4个能力维度,通过卫星总质量、有效载荷承载、整星功率、整星散热、卫星寿命5个指标,通过与国际标准比对,方能指明我国通信卫星平台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机遇与挑战并存

21世纪注定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其发展不断满足着人类对信息爆炸引发的碎片式信息的获取需求。这一科学领域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将彻底影响人类生活。总体来说,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我国卫星通信发展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是,我国地面光纤通信网在过去10年出现迅猛增长,可供使用的光纤容量越来越大,可使用的地区越来越广。由于光纤铺设带来的带宽过剩,使许多需要卫星完成的工作转向光纤,对卫星产业的发展形成严重威胁。此外,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较好的地区,电信基础设施较全,卫星通信的应用受到制约;而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经济实力与东部相去甚远,卫星通信难有好的运营和应用表现。

对我国卫星通信发展相对有利的方面主要表现是,政府政策为我国卫星通信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说,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通信需求增长,这些地区更适合于卫星通信的应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设立农村普遍服务基金等措施,使得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公益性服务为卫星通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此外,我国成熟的卫星广播电视业务、信息化改造工业化,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对卫星通信提出了更多市场需求。同时不能忽略的是,我国高速铁路、低碳经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均为卫星通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卫星通信在跨区域连锁店组网、地面通信网盲点覆盖等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汽车、移动手持终端的不断发展,卫星音频广播、卫星体广播业务亦将在中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卫星具有与生俱来的可为几乎所有人提供接入的优势,这使得它们成为地面宽带网络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或补充。可以预测的是,未来的通信卫星将从传输型过渡到信息型。通过对信息型卫星与地面网络进行集成,就可能为未来的全球网络的所有用户提供一切所需要的基本信息。这将使用户摆脱地域的限制。新一代通信卫星的数据传输速率将比20世纪90年代初期高1000倍。

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将为我国通信卫星领域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如何及早投入力量、筹措资源,推动通信卫星的技术进步,推进东方红-3B平台在轨验证与应用,开发东方红-4增强平台以提升东方红-4能力,提高长征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开展东方红-5平台研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切实问题



中国通信卫星机遇:6颗东方红-4已覆全球80%人口

目前,我国在研通信卫星达到14颗,现役主流平台逐渐成熟,具备了年出厂5颗大型通信卫星、10星并行研制的常态研制能力

想象力永远是人类改善生活的希望所在。1945年10月,英国空军雷达军官阿瑟·克拉克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基于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覆盖全球通信的设想。在这一设想的激发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卫星通信技术日益成熟,已逐渐成为区域与跨洋通信、国家基础干线通信、国防军事通信、行业及企业专网通信的重要手段。尽管面临地面通信手段的激烈竞争和挑战,但随着信息全球化,互联网和数字多媒体通信以及视频、音频广播业务的增长,通信个体化、机动性及无缝覆盖的需求,卫星通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至今日,一个国家的通信卫星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反映该国综合科技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美国440余颗在轨卫星中,通信卫星有308颗(其中静止轨道通信卫星192颗);欧洲130余颗在轨卫星中,通信卫星有88颗。中国通信卫星领域发展,自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以来,走过了从探索到实践,从试验到实用,从国内到国际的道路,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国家,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东方红-4的成功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通信卫星发展踏出了重要一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主开发了东方红-4卫星平台,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通信卫星建造体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长寿命、高可靠的宇航级元器件选用标准和一系列元器件相关的可靠性设计、分析和试验规范。这一平台的建成,不仅一举扭转了我国通信卫星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更是开启了进入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市场的大门。

2008年10月30日,基于东方红-4平台的委内瑞拉-1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入轨以来,该卫星运行稳定可靠,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行数据,接近国际水平。在应用方面,已有数千个卫星接收站分布于学校、医疗、食品生产等部门,并开通国际互联网服务,而未来5年内,接收站数量有望达到16000个以上,获得了用户极高评价。继委内瑞拉-1通信卫星之后,2010---2013年间,又有5颗采用东方红-4卫星平台的民/商用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且全部功能正常,在轨性能稳定。截至2013年上半年,共有6颗采用东方红-4卫星平台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在轨,它们共携带了348台转发器,覆盖亚洲、非洲中西部及南部、南美洲,覆盖全球约58%的陆地面积和80%的人口。预计2015年全球覆盖面积将提高至80%,人口提高至92%。

自2008年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成功运行5年来,我国通信卫星领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首先,组织结构改革不断深化,领域特色与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了通信卫星事业部,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了一支集国家发展规划支撑、市场开拓、研究与创新、产品开发与研制、在轨交付与综合服务咨询为一体的领域发展组织。其次,通信卫星研制规模化逐渐形成。目前,我国在研通信卫星达到14颗,现役主流平台逐渐成熟,具备了年出厂5颗大型通信卫星、10星并行研制的常态研制能力。特别是2011年,我国首次达到年度出厂、成功发射5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规模。再次,国际化日益彰显。比如说,不断开拓国际商业卫星市场,2010---2012年针对30余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开展了市场开拓,获得10颗卫星的国际商业订单。最后,卫星性能持续改善、平台能力持续提升,整星质量不断提高,与国外公司竞争的实力不断增强。

卫星通信需求强劲上升

当前,全球对卫星转发器的需求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2020年前还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据估计,2014---2018年,全球静止轨道商业通信卫星市值增长将超过1/3,发射总量超过100颗。其中国际成熟运营商的在轨接替业务是市场最为强劲的驱动力量,而非洲、中东等运营商投资和政府采购则是不断壮大的新兴市场。在国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卫星通信作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日益迫切。在宽带接入业务方面,以远程教育、医疗为代表的公益性需求凸显,以填补“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为代表的大众性需求日渐兴起,空间需求近100GHz带宽;在广播业务方面,400路以上的高清和标清节目需要近4000MHz带宽资源。面对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通信卫星及平台趋于大型化和超大型化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之一,呈现出以下特点:

卫星大型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卫星发射质量不断上升,近2年签约的主流通信卫星发射质量均在6吨上下。通常情况下,卫星规模与承载有效载荷能力成正比。

整星功率不断增大。基于快车-2000平台的的俄罗斯快讯-5卫星和基于欧洲星-3000平台的SES-6总功率达到15kW;基于美国波音卫星系统-702HP平台的国际移动卫星-5F,基于美国劳拉-1300平台的亚洲广播卫星-2,基于空间客车-4000平台的欧洲W6A卫星,也均达到或超过12kW。整星功率大是提高有效载荷承载能力的必要条件。

整星承载转发器数量不断增多。加拿大阿尼克-F2卫星达到94台转发器,国际移动卫星-5F携带了89台转发器,“卫讯”卫星携带了124台转发器。从市场需求来看,整星质量小于5吨、少于40台转发器的卫星产品,已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整星服务寿命达到新水平。15年在轨已成基本要求,有些商用通信卫星甚至要求18---20年在轨服务寿命。

新业务应用不断涌现。应用于宽带接入、移动通信等的通信卫星在国际商用卫星中具有较高的盈利预期,已成为通信卫星市场运营的焦点之一。

此外,一些应用新技术、实现集成创新的产品正逐步走入国际市场。例如,全电推技术的出现,使更低成本的通信卫星成为可能,加剧了市场竞争。

面对各种变化和发展,中国如何应对?卫星平台,是满足上述发展趋势,实现通信卫星整体性能进步的基础和保障。

下一阶段,我国通信卫星平台将形成以卫星平台换代为主体和里程碑,以卫星平台能力升级为过渡和技术拉动的整体发展路线。从有效载荷承载、整星功率提供、整星布局和整星散热4个能力维度,通过卫星总质量、有效载荷承载、整星功率、整星散热、卫星寿命5个指标,通过与国际标准比对,方能指明我国通信卫星平台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机遇与挑战并存

21世纪注定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其发展不断满足着人类对信息爆炸引发的碎片式信息的获取需求。这一科学领域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将彻底影响人类生活。总体来说,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我国卫星通信发展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是,我国地面光纤通信网在过去10年出现迅猛增长,可供使用的光纤容量越来越大,可使用的地区越来越广。由于光纤铺设带来的带宽过剩,使许多需要卫星完成的工作转向光纤,对卫星产业的发展形成严重威胁。此外,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较好的地区,电信基础设施较全,卫星通信的应用受到制约;而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经济实力与东部相去甚远,卫星通信难有好的运营和应用表现。

对我国卫星通信发展相对有利的方面主要表现是,政府政策为我国卫星通信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说,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通信需求增长,这些地区更适合于卫星通信的应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设立农村普遍服务基金等措施,使得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公益性服务为卫星通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此外,我国成熟的卫星广播电视业务、信息化改造工业化,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对卫星通信提出了更多市场需求。同时不能忽略的是,我国高速铁路、低碳经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均为卫星通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卫星通信在跨区域连锁店组网、地面通信网盲点覆盖等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汽车、移动手持终端的不断发展,卫星音频广播、卫星体广播业务亦将在中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卫星具有与生俱来的可为几乎所有人提供接入的优势,这使得它们成为地面宽带网络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或补充。可以预测的是,未来的通信卫星将从传输型过渡到信息型。通过对信息型卫星与地面网络进行集成,就可能为未来的全球网络的所有用户提供一切所需要的基本信息。这将使用户摆脱地域的限制。新一代通信卫星的数据传输速率将比20世纪90年代初期高1000倍。

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将为我国通信卫星领域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如何及早投入力量、筹措资源,推动通信卫星的技术进步,推进东方红-3B平台在轨验证与应用,开发东方红-4增强平台以提升东方红-4能力,提高长征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开展东方红-5平台研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切实问题

谢谢科普,叫耳目一新
复仇者无人机不错
外挂1吨多....
不知道国内有没有这样的攻击型的无人机

翔龙貌似是和全球鹰一样用来高空侦察的

justsos 发表于 2013-8-31 17:00
复仇者无人机不错
外挂1吨多....
不知道国内有没有这样的攻击型的无人机


平台的巨大差距不说,翔龙的合成孔径雷达貌似兔子和鹰酱差距很大。而且这种高分辨率侦察无人机,很吃带宽(1架全球鹰就至少要吃60MBPS的带宽),对于技术能力和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目前全球能真正打数字化战争的有且仅有白头鹰一家。。。。





justsos 发表于 2013-8-31 17:00
复仇者无人机不错
外挂1吨多....
不知道国内有没有这样的攻击型的无人机


平台的巨大差距不说,翔龙的合成孔径雷达貌似兔子和鹰酱差距很大。而且这种高分辨率侦察无人机,很吃带宽(1架全球鹰就至少要吃60MBPS的带宽),对于技术能力和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目前全球能真正打数字化战争的有且仅有白头鹰一家。。。。




forward81 发表于 2013-8-31 17:04
平台的巨大差距不说,翔龙的合成孔径雷达貌似兔子和鹰酱差距很大。而且这种高分辨率侦察无人机,很吃带宽 ...
全球鹰都快战略级别的了....
比不过正常
我是对捕食者复仇者这类战术类的无人攻击机感兴趣,这类的系统不用卫星通讯不知道能否搞定......
justsos 发表于 2013-8-31 17:09
全球鹰都快战略级别的了....
比不过正常
我是对捕食者复仇者这类战术类的无人攻击机感兴趣,这类的系统 ...
有通信中继无人机。http://mil.huanqiu.com/world/2009-08/544449.html

环球时报驻美记者徐甜甜报道  美国环球战略网报道,一架美国的“蝠式”无人机最近安装上了通信中继设备。这样地面部队,尤其是在山地作战的部队可以进行超越地平线的远距离通信。此前,他们的通讯无线电信号经常被山地所遮拦。

今年早些时候诺斯罗普公司从雷声公司购买了“蝠式”无人的设计。早些时候,雷声公司将“杀手蜂”无人机命名为“蝠式”,并且将原先43磅重,6.5英尺翼展的机型放大到33。2英尺。“蝠式”设计独特,有类似B-2轰炸机的翼形。目前“蝠式”无人机正在参与美国防部标准无人机项目的竞争。
forward81 发表于 2013-8-31 11:25
本帖最后由 forward81 于 2013-8-31 13:38 编辑   

随着叙利亚局势的不断发展,美军直接打击叙利亚政府军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作为美军新军事变革所带来的作战能力的最新体现,美...
客观情况?能否说个时间?来自: iPhone客户端


从东方红1到东方红5,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展现状

1970年4月24日,我国使用长征1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这是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具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我国也开始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组建了代号581的小组,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任副组长。1959年随着我国科研战略的调整,重点转移到原子弹氢弹的研发上,直到1964年才出现转机。1965年正式开始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当时就已经将拟定发射的卫星命名为东方红1号,研制人造卫星的任务则被称为651任务,当时目标很简单“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东方红1号卫星直径只有1米左右,亮度很暗,靠肉眼根本无法看到。为了解决看得见的问题,科学家们在末级火箭上加了一个“围裙”,撑开有几十米大,可以强烈反射阳光。卫星入轨后末级火箭尽管脱离卫星,但是轨道基本一致。实际上,那时候大家肉眼看到的,就是这个围裙而不是东方红1号卫星本身。至于听得见,则更富戏剧性。东方红1号播放《东方红》歌曲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提到,普通听众收到的《东方红》歌曲,不是直接来自东方红1号卫星,而是东方红1号卫星广播后,经地面跟踪站接收再转播的信号。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如果要实现东方红1号卫星向地面普通收音机直播,东方红1号卫星的质量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当时估算可能要1吨多,这对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自然不是问题,但是东风5/长征2一拖再拖,只能用东风4/长征1发射,这个质量远远超出了长征1号火箭的运载能力,这种做法实在是无奈之举。

东方红1号比较粗糙
东方红一号卫星本身很粗糙,使用银锌化学电池供电,设计寿命只有20天,实际运行也只有28天。尽管东方红一号以现在的眼光看非常简单,以那个时代的眼光看也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但是这是我国的第一次航天发射,仅此就足以留名青史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中国迈向太空的开始。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是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的椭圆轨道,较高的近地点轨道让它受到大气阻力影响小得多,直到现在还是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078千米的轨道上。按这个轨道衰减速度,即使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寿终正寝的时候,东方红一号卫星仍然会在太空闪耀呢。以东方红一号卫星为先驱,随后各种卫星陆续上天。1971年3月3日,我国使用长征1号火箭,成功将实践一号试验卫星送入太空,其轨道是近地点266千米,远地点1826千米的椭圆轨道,实践一号卫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平台上基础上研制的,和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样,实践一号也是自旋稳定的卫星,没有姿控和轨控能力。实践一号卫星在轨期间一直向地面发送遥测信息,直到1979年5月11日由于大气阻力最后落入大气层。

东方红2号十年磨剑
在早期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同时,我国通信卫星也同时提上日程,不过由于通信卫星难度大,从1970年前后研制,十多年磨一剑,直到1984年才首次发射成功,尤其要指出的是,这是1984年1月29日发射失败后,我国航天人及时调整,在70天内用备用火箭把备用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入轨成功,这就是1984年4月8日的成功发射了。或许从这时候起,东方红成了航天5院通信卫星的通俗称呼,在国内外广为人知,或者说,成了一个品牌。东方红二号系列卫星共发射7颗,其中失败2颗,这个系列的通信卫星对比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只有4个转发器,寿命也只有3年。有趣的是,5院的东方红二号卫星平台被航天8院使用,开发出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在更新一代的风云四号平台投入使用前,风云二号卫星系列仍然将在35800千米外的太空静止轨道上,为祖国提供完善的气象信息。从风云二号后期卫星的改进看,其成像质量已经达到和超过了日本MTSAT的水平,下一代风云四号平台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过那和东方红卫星平台就没关系了。

东方红3号差距很大
面对东方红二号平台的颓势,我国航天人迎难而上,开始新一代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的研制。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长1.7米,最大直径2.2米,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后高达18米,卫星总重2.2吨。载荷170千克,卫星具有24个转发器,设计寿命达到8年,比东二平台提高很大。第一颗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种三轴稳定中等容量的通信卫星,虽然和同时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仍然很大,但对我国来说却是一个先进的卫星平台,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就是以成熟可靠的东方红三号平台为基础研制的,在新一代的东方红四代卫星证明其可靠性之前,东三平台仍然要服役很多年,我国还用先进技术对东三平台进行改进,派生出东方红三A等平台。很搞笑的是,东方红三代平台发展过程中,航天系统试图用别的代号代替东方红这个名字,结果虽然论文里面用了其他代号,可惜不受大家认可,最后无疾而终,继续沿用东方红的代号。

东方红4号仍然落后
东三平台仍然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为了达到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航天5院又启动了东方红四号平台的设计。这个卫星平台总重达到了惊人的5.1吨,有效载荷达到了595千克,太阳能电池功率达到了了10千瓦,可为有效载荷提供8千瓦电力。同时东四平台寿命也有很大提高,设计寿命达到了15年之多。由于东方红四代卫星平台太重,目前只能由长征3号乙火箭发射。不过东四平台命运不怎么好,已经发射的3颗卫星,分别是鑫诺-2号,尼日利亚-1号和委内瑞拉-1号,前两颗没过2年就已经丧失工作能力了,这对东四平台的信誉是严重的打击,与此同时东三平台的卫星已经出现达到设计寿命并坚持超期服役的情况,或许这就是东方红三代卫星平台继续改进的原因吧。不过尽管经过这些挫折,我国政府与很多国家签订了新的卫星发射合同,其中不少事东方红四代平台。随着委内瑞拉1号卫星的持续稳定运行,相信东方红四代卫星平台的前景还是光明的。

东方红5号期待惊喜
由于东方红四代卫星平台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在继续追赶中启动了东方红五代卫星的研制工作。目前东方红五卫星平台的消息很少,连设计方案都未完全公开,只有珠海航展上的图片为证。根据图片展板内容,东方红五卫星平台质量将高达6~7吨,这远远超出了现有长征3乙火箭的运载能力。实际上,东方红五卫星平台和长征五号火箭倒是绝配,长征五号火箭最大构型GTO运力约是14吨,恰好可以实现一箭双星发射。笔者认为,当初东方红五卫星平台的重量,恐怕就是根据长征五号火箭量身定做的。预计2014年长征五号火箭将首次发射,东方红五号卫星发射更要延后,东方红五卫星平台离我们还很远,期待将来能有更多的惊喜。东五平台的有效载荷质量将达到1200~1500千克,电源功率达到15~20千瓦,作为通信卫星使用时,携带的转发器数量可成倍提高,从设计指标上说是一款媲美波音 BSS702、泰利斯SpaceBus4000的顶尖级通信卫星平台。同时,东五平台也可搭载大口径相机,用作对地成像卫星,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对地观测能力

从东方红1到东方红5,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展现状

1970年4月24日,我国使用长征1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这是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具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我国也开始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组建了代号581的小组,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任副组长。1959年随着我国科研战略的调整,重点转移到原子弹氢弹的研发上,直到1964年才出现转机。1965年正式开始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当时就已经将拟定发射的卫星命名为东方红1号,研制人造卫星的任务则被称为651任务,当时目标很简单“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东方红1号卫星直径只有1米左右,亮度很暗,靠肉眼根本无法看到。为了解决看得见的问题,科学家们在末级火箭上加了一个“围裙”,撑开有几十米大,可以强烈反射阳光。卫星入轨后末级火箭尽管脱离卫星,但是轨道基本一致。实际上,那时候大家肉眼看到的,就是这个围裙而不是东方红1号卫星本身。至于听得见,则更富戏剧性。东方红1号播放《东方红》歌曲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提到,普通听众收到的《东方红》歌曲,不是直接来自东方红1号卫星,而是东方红1号卫星广播后,经地面跟踪站接收再转播的信号。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如果要实现东方红1号卫星向地面普通收音机直播,东方红1号卫星的质量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当时估算可能要1吨多,这对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自然不是问题,但是东风5/长征2一拖再拖,只能用东风4/长征1发射,这个质量远远超出了长征1号火箭的运载能力,这种做法实在是无奈之举。

东方红1号比较粗糙
东方红一号卫星本身很粗糙,使用银锌化学电池供电,设计寿命只有20天,实际运行也只有28天。尽管东方红一号以现在的眼光看非常简单,以那个时代的眼光看也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但是这是我国的第一次航天发射,仅此就足以留名青史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中国迈向太空的开始。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是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的椭圆轨道,较高的近地点轨道让它受到大气阻力影响小得多,直到现在还是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078千米的轨道上。按这个轨道衰减速度,即使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寿终正寝的时候,东方红一号卫星仍然会在太空闪耀呢。以东方红一号卫星为先驱,随后各种卫星陆续上天。1971年3月3日,我国使用长征1号火箭,成功将实践一号试验卫星送入太空,其轨道是近地点266千米,远地点1826千米的椭圆轨道,实践一号卫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平台上基础上研制的,和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样,实践一号也是自旋稳定的卫星,没有姿控和轨控能力。实践一号卫星在轨期间一直向地面发送遥测信息,直到1979年5月11日由于大气阻力最后落入大气层。

东方红2号十年磨剑
在早期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同时,我国通信卫星也同时提上日程,不过由于通信卫星难度大,从1970年前后研制,十多年磨一剑,直到1984年才首次发射成功,尤其要指出的是,这是1984年1月29日发射失败后,我国航天人及时调整,在70天内用备用火箭把备用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入轨成功,这就是1984年4月8日的成功发射了。或许从这时候起,东方红成了航天5院通信卫星的通俗称呼,在国内外广为人知,或者说,成了一个品牌。东方红二号系列卫星共发射7颗,其中失败2颗,这个系列的通信卫星对比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只有4个转发器,寿命也只有3年。有趣的是,5院的东方红二号卫星平台被航天8院使用,开发出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在更新一代的风云四号平台投入使用前,风云二号卫星系列仍然将在35800千米外的太空静止轨道上,为祖国提供完善的气象信息。从风云二号后期卫星的改进看,其成像质量已经达到和超过了日本MTSAT的水平,下一代风云四号平台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过那和东方红卫星平台就没关系了。

东方红3号差距很大
面对东方红二号平台的颓势,我国航天人迎难而上,开始新一代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的研制。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长1.7米,最大直径2.2米,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后高达18米,卫星总重2.2吨。载荷170千克,卫星具有24个转发器,设计寿命达到8年,比东二平台提高很大。第一颗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种三轴稳定中等容量的通信卫星,虽然和同时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仍然很大,但对我国来说却是一个先进的卫星平台,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就是以成熟可靠的东方红三号平台为基础研制的,在新一代的东方红四代卫星证明其可靠性之前,东三平台仍然要服役很多年,我国还用先进技术对东三平台进行改进,派生出东方红三A等平台。很搞笑的是,东方红三代平台发展过程中,航天系统试图用别的代号代替东方红这个名字,结果虽然论文里面用了其他代号,可惜不受大家认可,最后无疾而终,继续沿用东方红的代号。

东方红4号仍然落后
东三平台仍然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为了达到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航天5院又启动了东方红四号平台的设计。这个卫星平台总重达到了惊人的5.1吨,有效载荷达到了595千克,太阳能电池功率达到了了10千瓦,可为有效载荷提供8千瓦电力。同时东四平台寿命也有很大提高,设计寿命达到了15年之多。由于东方红四代卫星平台太重,目前只能由长征3号乙火箭发射。不过东四平台命运不怎么好,已经发射的3颗卫星,分别是鑫诺-2号,尼日利亚-1号和委内瑞拉-1号,前两颗没过2年就已经丧失工作能力了,这对东四平台的信誉是严重的打击,与此同时东三平台的卫星已经出现达到设计寿命并坚持超期服役的情况,或许这就是东方红三代卫星平台继续改进的原因吧。不过尽管经过这些挫折,我国政府与很多国家签订了新的卫星发射合同,其中不少事东方红四代平台。随着委内瑞拉1号卫星的持续稳定运行,相信东方红四代卫星平台的前景还是光明的。

东方红5号期待惊喜
由于东方红四代卫星平台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在继续追赶中启动了东方红五代卫星的研制工作。目前东方红五卫星平台的消息很少,连设计方案都未完全公开,只有珠海航展上的图片为证。根据图片展板内容,东方红五卫星平台质量将高达6~7吨,这远远超出了现有长征3乙火箭的运载能力。实际上,东方红五卫星平台和长征五号火箭倒是绝配,长征五号火箭最大构型GTO运力约是14吨,恰好可以实现一箭双星发射。笔者认为,当初东方红五卫星平台的重量,恐怕就是根据长征五号火箭量身定做的。预计2014年长征五号火箭将首次发射,东方红五号卫星发射更要延后,东方红五卫星平台离我们还很远,期待将来能有更多的惊喜。东五平台的有效载荷质量将达到1200~1500千克,电源功率达到15~20千瓦,作为通信卫星使用时,携带的转发器数量可成倍提高,从设计指标上说是一款媲美波音 BSS702、泰利斯SpaceBus4000的顶尖级通信卫星平台。同时,东五平台也可搭载大口径相机,用作对地成像卫星,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对地观测能力
forward81 发表于 2013-8-31 17:16
引用:   张俊 发表于 2013-8-31 17:15   
客观情况?能否说个时间?  
请注意可能性这三个字。。。...
可能性为1%也算客观来自: iPhone客户端
张俊 发表于 2013-8-31 17:18
可能性为1%也算客观
那是你以为而已。。。
forward81 发表于 2013-8-31 17:12
有通信中继无人机。http://mil.huanqiu.com/world/2009-08/544449.html

环球时报驻美记者徐甜甜报道   ...
我的意思是带宽是否够,比如使用短波扩频或者其他通信方式...

试想假如陆军自己装备了这东西,作战的时候始终有几架在自己附近转着,能飞5000米以上,不怕单兵防空弹,能带500kg以上制导炸弹,比如50kg的10枚以上,地面可以直接控制攻击
那个爽啊.....
没什么货,无聊吹吹霉菌罢了
fatelight 发表于 2013-8-31 17:39
没什么货,无聊吹吹霉菌罢了
你的头像很符合你的品位
战斧打移动目标要有人发射激光指示的,叙利亚防空力量还在,谁敢去指示?难道上“间谍在回路”?

justsos 发表于 2013-8-31 17:37
我的意思是带宽是否够,比如使用短波扩频或者其他通信方式...

试想假如陆军自己装备了这东西,作战的 ...


目前美军正在试验阶段,兔子好像也装备了一些低端中继通信无人机吧,但是效率和可靠性没法和卫星比。
另外,能察、能打、能中继通信,这要求太高了 吧。。。
justsos 发表于 2013-8-31 17:37
我的意思是带宽是否够,比如使用短波扩频或者其他通信方式...

试想假如陆军自己装备了这东西,作战的 ...


目前美军正在试验阶段,兔子好像也装备了一些低端中继通信无人机吧,但是效率和可靠性没法和卫星比。
另外,能察、能打、能中继通信,这要求太高了 吧。。。
forward81 发表于 2013-8-31 17:44
目前美军正在试验阶段,兔子好像也装备了一些中继通信无人机吧,但是效率和可靠性没法和卫星比。
另外, ...
呵呵
想象而已
客户需求,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