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料抖落】中国新型两栖装甲工程车[中国的AAAV高速两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9:29:17
今天的解放军报,刊登了一扁介绍,装甲兵某研究所总工程师张志兵,冲击新课题 让“陆战之神”更神的官方报道,透过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做为一个军迷,卑人还是发现了点――地雷的秘密――呵呵,

在文章的第一大段有这样一段文字:1997年,总部决定对某型装甲装备实施改造,并组成了一个军方与地方研制厂家相结合的攻关体系。对现有装备实施改造,最难的就是一个“变”与“不变”的度的把握。当时,张志兵为厂家提供了3条技术途径:加辅箱;重新设计推进器;提高发动机马力。他指导厂家解决了“薄壳式车体与大口径火炮匹配”这一技术难题,为该装备在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段文字中的:加辅箱;重新设计推进器;提高发动机马力。他指导厂家解决了“薄壳式车体与大口径火炮匹配”应该指的是我军两栖装甲部队的63A式水陆两栖坦克,薄壳式车体指的是63A式水陆两栖坦克的薄装甲,大口径火炮,指的是63A坦克换装105毫米新型坦克炮.
在文章的最后二段文字中这样写到:

针对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上级要求研制某新型装甲突击装备。......经过艰苦攻关,“车与船的结合体”这一充满智慧的新概念,在张志兵的脑海里逐渐成型。接下来,他们又在如何降低阻力,怎样增大推力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为了验证该论点的成立,张志兵多次找厂家做试验,终于为该装备的研制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论证方案。

这段文字中的:某新型装甲突击装备.....,“车与船的结合体”....如何降低阻力,怎样增大推力......很明显的是指我军为适应台海作战的需要,正在研制新型高速的第三代两栖主战装备,可能类似于美军新研制列装海军陆战队的高速两栖突击战车(AAAV).AAAV的水上速度有了“划时代”的提高,海上对岸冲击速度将达到20节左右。

如果我军这种,具有高度两栖机动能力新型装甲突击装备研制成功,那么 在未来台海战役,我军发起“超地平线突击登陆”作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版的AAAv能够在台军主要岸防火力的有效射程以外下水,发起“超视距”的两栖攻击,高速穿越敌岸防火力控制区并迅速突击上陆,与搭乘直升机的我特种突击着陆的部队密切配合,一举达成登陆作战的目的。看来这几年我军各部门,围绕台海作战是真打真准备.

[转自]泉南海军上士/007兄弟
[附2004年12月1日解放军报第9版原文]

张志兵冲击新课题 让“陆战之神”更神

于希海 詹自飞 本报特约通讯员 靳贤锋


人物小传:张志兵,装甲兵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总装装甲车辆技术专家组成员。先后组织和参加了30多项重大课题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5项,被评为“全军武器装备优秀科技工作者”。
一种武器装备从形成到发展,论证阶段是最
关键的。随着新装甲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作为代表军方负责论证工作的科研人员,张志兵提出“前伸后延、深化中间”的新工作思路。“前伸”,就是向技术预研和技术综合演示验证方面深入;“后延”,就是向工程研制阶段扩展。1997年,总部决定对某型装甲装备实施改造,并组成了一个军方与地方研制厂家相结合的攻关体系。对现有装备实施改造,最难的就是一个“变”与“不变”的度的把握。当时,张志兵为厂家提供了3条技术途径:加辅箱;重新设计推进器;提高发动机马力。他指导厂家解决了“薄壳式车体与大口径火炮匹配”这一技术难题,为该装备在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初,上级将新型装甲装备体系研制的重任交给研究所。作为总工程师,张志兵心里最清楚:新形势下的军事斗争准备,越来越强调体系对抗。张志兵和战友们跑部队、搞调研、查资料、算数据……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了累累硕果。建立“新型装甲机动力量”、形成“新型装甲突击系统”这一全新概念,被张志兵科研组开创性地提出,它把装备种类、装备编配及部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三大类数十种装备通过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联系的三个战斗力系统。专家们评价这套论证方案:特色鲜明,有利于成体系成建制形成战斗力,提升了装甲装备的作战功能。
针对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上级要求研制某新型装甲突击装备。张志兵带领高工姚建武、工程师刘向前等,向新课题发起了冲击。那可是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日子。几大箱理论书籍摆在了张志兵跟前,他成天盯着计算机屏幕,常常是有人提醒说吃饭了,他才到食堂。吃完饭他又回到实验室。一到晚上,如果没人提醒,他就会熬个通宵。

经过艰苦攻关,“车与船的结合体”这一充满智慧的新概念,在张志兵的脑海里逐渐成型。接下来,他们又在如何降低阻力,怎样增大推力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为了验证该论点的成立,张志兵多次找厂家做试验,终于为该装备的研制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论证方案。

( 来源:解放军报第9版 发布时间: 2004-12-01 06:05 )

2004年12月1日晚于泉州

[em02][em02][em02][em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4 17:32:42编辑过]
今天的解放军报,刊登了一扁介绍,装甲兵某研究所总工程师张志兵,冲击新课题 让“陆战之神”更神的官方报道,透过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做为一个军迷,卑人还是发现了点――地雷的秘密――呵呵,

在文章的第一大段有这样一段文字:1997年,总部决定对某型装甲装备实施改造,并组成了一个军方与地方研制厂家相结合的攻关体系。对现有装备实施改造,最难的就是一个“变”与“不变”的度的把握。当时,张志兵为厂家提供了3条技术途径:加辅箱;重新设计推进器;提高发动机马力。他指导厂家解决了“薄壳式车体与大口径火炮匹配”这一技术难题,为该装备在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段文字中的:加辅箱;重新设计推进器;提高发动机马力。他指导厂家解决了“薄壳式车体与大口径火炮匹配”应该指的是我军两栖装甲部队的63A式水陆两栖坦克,薄壳式车体指的是63A式水陆两栖坦克的薄装甲,大口径火炮,指的是63A坦克换装105毫米新型坦克炮.
在文章的最后二段文字中这样写到:

针对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上级要求研制某新型装甲突击装备。......经过艰苦攻关,“车与船的结合体”这一充满智慧的新概念,在张志兵的脑海里逐渐成型。接下来,他们又在如何降低阻力,怎样增大推力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为了验证该论点的成立,张志兵多次找厂家做试验,终于为该装备的研制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论证方案。

这段文字中的:某新型装甲突击装备.....,“车与船的结合体”....如何降低阻力,怎样增大推力......很明显的是指我军为适应台海作战的需要,正在研制新型高速的第三代两栖主战装备,可能类似于美军新研制列装海军陆战队的高速两栖突击战车(AAAV).AAAV的水上速度有了“划时代”的提高,海上对岸冲击速度将达到20节左右。

如果我军这种,具有高度两栖机动能力新型装甲突击装备研制成功,那么 在未来台海战役,我军发起“超地平线突击登陆”作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版的AAAv能够在台军主要岸防火力的有效射程以外下水,发起“超视距”的两栖攻击,高速穿越敌岸防火力控制区并迅速突击上陆,与搭乘直升机的我特种突击着陆的部队密切配合,一举达成登陆作战的目的。看来这几年我军各部门,围绕台海作战是真打真准备.

[转自]泉南海军上士/007兄弟
[附2004年12月1日解放军报第9版原文]

张志兵冲击新课题 让“陆战之神”更神

于希海 詹自飞 本报特约通讯员 靳贤锋


人物小传:张志兵,装甲兵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总装装甲车辆技术专家组成员。先后组织和参加了30多项重大课题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5项,被评为“全军武器装备优秀科技工作者”。
一种武器装备从形成到发展,论证阶段是最
关键的。随着新装甲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作为代表军方负责论证工作的科研人员,张志兵提出“前伸后延、深化中间”的新工作思路。“前伸”,就是向技术预研和技术综合演示验证方面深入;“后延”,就是向工程研制阶段扩展。1997年,总部决定对某型装甲装备实施改造,并组成了一个军方与地方研制厂家相结合的攻关体系。对现有装备实施改造,最难的就是一个“变”与“不变”的度的把握。当时,张志兵为厂家提供了3条技术途径:加辅箱;重新设计推进器;提高发动机马力。他指导厂家解决了“薄壳式车体与大口径火炮匹配”这一技术难题,为该装备在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初,上级将新型装甲装备体系研制的重任交给研究所。作为总工程师,张志兵心里最清楚:新形势下的军事斗争准备,越来越强调体系对抗。张志兵和战友们跑部队、搞调研、查资料、算数据……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了累累硕果。建立“新型装甲机动力量”、形成“新型装甲突击系统”这一全新概念,被张志兵科研组开创性地提出,它把装备种类、装备编配及部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三大类数十种装备通过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联系的三个战斗力系统。专家们评价这套论证方案:特色鲜明,有利于成体系成建制形成战斗力,提升了装甲装备的作战功能。
针对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上级要求研制某新型装甲突击装备。张志兵带领高工姚建武、工程师刘向前等,向新课题发起了冲击。那可是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日子。几大箱理论书籍摆在了张志兵跟前,他成天盯着计算机屏幕,常常是有人提醒说吃饭了,他才到食堂。吃完饭他又回到实验室。一到晚上,如果没人提醒,他就会熬个通宵。

经过艰苦攻关,“车与船的结合体”这一充满智慧的新概念,在张志兵的脑海里逐渐成型。接下来,他们又在如何降低阻力,怎样增大推力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为了验证该论点的成立,张志兵多次找厂家做试验,终于为该装备的研制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论证方案。

( 来源:解放军报第9版 发布时间: 2004-12-01 06:05 )

2004年12月1日晚于泉州

[em02][em02][em02][em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4 17:32:42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4 17:31:58编辑过]
好贴,好图,
果然是好!!!
真的好漂亮啊[em02]
什么怪物?
是工程车辆吗?
好消息,好帖,顶
不错
工程车的呀.怎么联想到AAAV了
bu cuo
看负重轮,还是PT系列的。
底盘不错!!
AAAV????不是吧??
换汤不换药
不错的好图
猛图!!!
这个实在强
果然牛!
我觉得有点联想得过头了。
好图!顶!@!!!!!
试想现阶段我们是对新的两栖步战需要急,还是对两栖修理车需要急?
既然现在两栖修理车都用新的地盘,那么几乎可以肯定新的两栖步战已经接近定型或者已经定型了。要不然不会发展新地盘两栖修理车去跟随保障的。
看了老美的AAAV真是眼红啊,这么快的速度···
怪兽 ̄
记的曾有大虾贴过一张后视的,但不是工程车,象是人员输送型, 是有AAAV。。。的味道
旧车换新装
[B]以下是引用[I]kabio[/I]在2005-4-15 23:18:00的发言:[/B][BR]试想现阶段我们是对新的两栖步战需要急,还是对两栖修理车需要急?
既然现在两栖修理车都用新的地盘,那么几乎可以肯定新的两栖步战已经接近定型或者已经定型了。要不然不会发展新地盘两栖修理车去跟随保障的。

很遗憾的是,这种思维在国内来讲并不一定说得通,以空降兵用的空降突击车跟空降战车为例,同为一个军种(正确的来说就是一个军在用)一个装备23MM炮,一个用30MM炮
[em06][em06][em06]很多事情是不能用想当然去思考的!!!!
[B]以下是引用[I]北极风[/I]在2005-4-15 9:23:00的发言:[/B][BR]换汤不换药


说得对!依然是PT式的单缘负重轮,想来推进/行走系统并没有太大的改进。
再者,这是部队的研究所搞的,其水平肯定没有兵工系统的高。
对我军这种分散兵力和资源的科研方式深表忧虑。报道本身也有一点点浮夸做秀的我军新传统的味道。
首见,不错
我以为可以变形呢?呵呵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