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汉字之美,仅靠电视宣传还不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20:29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8/10/c_125146836.htm

     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块字,似乎正从“熟面孔”变成“陌生人”。两档暑期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人民日报》8月9日)。
  “你还会写多少汉字?”这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问题。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的日渐普及,汉字书写脱离日常生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对汉字“敬畏之心”的淡漠,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失写症”。不坚持正确书写,谬误就会乘虚而入,这委实是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莫大尴尬。
  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传承了数千年的汉字,缘何如今成了电视走红,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汉字是令人无比羡慕的技能。如今,却出现提笔忘字甚至出现把提笔忘字不当回事。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 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惟一原因。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把汉字书写危机归罪于电脑,无异于喝酒伤了肝归罪于杜康,走路扭了脚归罪于马路。“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文字曾有过近乎神圣的敬畏感。民间一向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凡写有字的纸张,人们都会郑重收存或焚化,丝毫不敢怠慢。这与当下年轻人“提笔忘字”的现状,有着太大的区别。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客观地说,无论电脑怎么发达,它也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今人书写能力的退化,不仅透露出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离人们渐行渐远,更反映出人们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对古老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渐丧失。
  国人“提笔忘字”的危机具有可怕的弥散性,它既体现在成年人中间,也表现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电脑时代越发达,其蔓延速度越迅捷。重拾汉字之美,仅仅电视档节目文字测试档的火爆来激发我们对汉字书写的兴趣还远远不够,化解“汉字危机”,首先应当关注中小学汉字教育,当务之急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行为。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因此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文/郭昌盛)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8/10/c_125146836.htm

     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块字,似乎正从“熟面孔”变成“陌生人”。两档暑期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人民日报》8月9日)。
  “你还会写多少汉字?”这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问题。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的日渐普及,汉字书写脱离日常生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对汉字“敬畏之心”的淡漠,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失写症”。不坚持正确书写,谬误就会乘虚而入,这委实是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莫大尴尬。
  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传承了数千年的汉字,缘何如今成了电视走红,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汉字是令人无比羡慕的技能。如今,却出现提笔忘字甚至出现把提笔忘字不当回事。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 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惟一原因。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把汉字书写危机归罪于电脑,无异于喝酒伤了肝归罪于杜康,走路扭了脚归罪于马路。“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文字曾有过近乎神圣的敬畏感。民间一向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凡写有字的纸张,人们都会郑重收存或焚化,丝毫不敢怠慢。这与当下年轻人“提笔忘字”的现状,有着太大的区别。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客观地说,无论电脑怎么发达,它也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今人书写能力的退化,不仅透露出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离人们渐行渐远,更反映出人们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对古老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渐丧失。
  国人“提笔忘字”的危机具有可怕的弥散性,它既体现在成年人中间,也表现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电脑时代越发达,其蔓延速度越迅捷。重拾汉字之美,仅仅电视档节目文字测试档的火爆来激发我们对汉字书写的兴趣还远远不够,化解“汉字危机”,首先应当关注中小学汉字教育,当务之急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行为。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因此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文/郭昌盛)
汉字书写:小学没学好,长大怪电脑?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8/10/c_125146967.htm
     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块字,似乎正从“熟面孔”变成“陌生人”。两档暑期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8月8日《人民日报》)
  两档汉字听写节目的走红,使国人对自己的汉字书写能力开始反思,这种反思当然是必要的。诚然,汉字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固然有键盘时代我们忽略书写习惯的原因,但一味归因于时代显然也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应看到提笔忘字和书写错别字更是一种社会和人的心理现象。
  笔者旁听过一位教育硕士的论文答辩,他写的是关于避免师范生错别字的研究。当时两位答辩教授对此有两种意见,一位认为避免错别字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完成,因此论文没有实际意义,而另一位教授却认为师范生确实存在错别字的现象而且还为数众多,因此存在问题既有研究的价值。
  成人书写能力的缺失,有人吐槽说自己的语文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这看似是玩笑话,却说明学生成年以后的大部分错别字都跟学生的早期教育有关,而小学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首先,许多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的是一种对字形的识记,这就会使学生造成记忆负担,而且简单机械的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即使长久也不可能穷尽。《汉字英雄》不是有一位自称是世界记忆大师的孩子挑战失败了吗?
  再次,教师缺少文字解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形不成兴趣,收效不大。其实汉字中是充满了丰富的意蕴的,教师如果可以在这方面下些功夫,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比如在一档汉字听写栏目中,专家解读的汉字就令人茅塞顿开,比如颈、额、颌这三个字为什么都带页字呢,耕、耘、耙这三个字为什么都带耒字呢,原来前者的页是头的意思,耒是一种农具。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教师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文字解读能力,相信学生凭借这种由点带面的学习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当然成人的书写能力下降固然与语文老师脱不了干系,但也应该认识到这与我们不规范用字,放任自己有关。对此,国家在2007年2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又推出汉字应用水平测试。2007年下半年,上海、河北、天津三省市先后进行了试点测试,使人们通过测试来了解自己掌握和应用规范汉字的实际水平,并为他们提供汉字应用能力的资质证明。
  当然,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我们要想使它得到文化传承,当然从会写汉字做起。
  文/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