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对这些天论坛上热闹的前掠翼舰载机(W形机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06:05
实话说那个类似内部资料的截图早在前两年就看到过,个人对那个图片是有点不以为意,主要是那个前掠翼方案的论述中包含有“技术状态因为有基本型号的数年测试、飞行验证,可以更加成熟可信”这个说法,因为前掠翼我们自己没有做过验证,除非是从苏霍伊拿到这些数据和设计方案,但这似乎并不现实,另外俄罗斯最终选择的是T-50而不是前掠翼方案,所以前掠翼“成熟可信”的说法是有点不太靠谱。正式因为基于这个看法,个人认为这篇似乎文章截图有点值得质疑的地方,所以也就没在意。

这些天首先是空军世界微博贴了这个以前的图,后来有人在论坛上贴,然后是高山基于做了前掠翼CG,从此论坛上开始针对前掠翼热闹起来。

那么这个前掠翼到底是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对前掠翼面临的突出问题机气动弹性发散问题到底有没有办法解决而投入实用?

考虑到很多网友以前没有听说过“气动弹性发散”,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我们都知道机翼虽然看上去很结实实在,单在受力时也会变形,而当机翼不是平直而是斜掠时,机翼作为一个悬臂梁结构会弯曲和扭转(平直机翼基本是弯曲,即翼稍上翘,基本不扭转),翼稍扭转角度会比中部要大;对于后掠翼来说,翼稍在机翼后面,翼稍扭转是减小迎角,这样有利于减小翼稍升力,从而减小扭转,这就是所谓收敛,而前掠翼的翼稍在机翼前面,翼稍扭转增加了迎角,增加迎角后翼稍升力更大,更大的升力造成更大的扭转,其结果翼稍扭转力越来越大直至折断,即所谓气动弹性发散。

气动弹性发散式前掠翼天然带来的问题,如果要用前掠翼布局,就得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早期气动弹性发散靠增加结构强度来解决,但发现增重太多已经失去了采用前掠翼带来的好处,后来发现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改变材料受力后的扭转特性来解决扭转问题,但仍然存在寿命和制造方面的难题,所以虽然有一些验证项目,譬如X-29和SU-47,但最后都没有投入实用。那么是不是前掠翼就一定不能用呢?个人看法是未必不能用前掠翼,实际能不能用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好比J-20之前的气动布局中并没有出现鸭式边条翼升力体气动布局一样,采用综合措施后前掠翼还是有可能能够投入实用,关键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前掠翼。

个人看法是,现在流传的前掠翼可谓是“此前掠翼非彼前掠翼”,具体差别见下:
此布局非彼布局.jpg
现在的前掠翼实际上是W形机翼而非以前的那种单纯的前掠翼,所以前掠部分的翼展要比例要比典型的前掠翼X-29和SU-47的比例要小,占整个翼展的比例没有超过50%,大约在38%的样子,所以整个布局是否还叫前掠翼就值得商讨了。由于前掠翼部分占得比例不大,所以相应的气动弹性发散的解决难度就减小了。


另外,在俯仰操纵上,前掠翼通常采用鸭式布局,而鸭式布局的鸭翼在针对升力中心靠前的前掠翼布局操纵力臂小,所以像X-47采用了三翼面布局,而X-29也是采用了类似三翼面布局,具体情况见下图:
SU-47三翼面.jpg
X-29三翼面.jpg

这种W形在俯仰操纵与X-47、X-29不同,并没有采用类似三翼面的方式,而采用了与传统鸭式布局类似的利用后缘襟副翼的办法实现俯仰操纵,但显然由于机翼后缘前掠造成升降副翼力臂减小,所以就需要增大升降副翼面积,见下图:
W形襟副翼操纵面增大.jpg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外侧襟副翼的面积不是像传统的机翼副翼面积较小而是特别增大,这又是为何?见下图:
外侧副翼面增大.jpg


个人看法是,这个反常的举措应该是一种综合的考虑,一方面估计是为了让内侧襟翼有更大面积下偏来产生俯仰操纵力矩,另外可能与解决气动弹性发散有一定关系:我们知道,当飞机襟翼放下时会增加升力,而增加的升力会让机翼的升力合力向后移动,这样就有可能让前掠部分的真正气动力作用点靠后,从而减小弯扭力矩,进而减小气动弹性发散的程度。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猜测,并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前面将各部分特点分析后,我们回头再总体看一下。个人认为这个气动布局算是鸭式边条W翼升力体气动布局,利用边条翼和内侧后掠机翼结合来改善内侧机翼气流,增强其大迎角性能;利用鸭翼涡带走内侧后掠翼和外侧前掠翼造成的气流在机翼折转部分的聚集;利用前掠来改善起降和巡航特性和盘旋性能;较大的襟副翼在满足俯仰操纵的同时也能在起降中提供更大的升力;较大的翼展和前掠带来的机翼结构承重靠前可以改善外挂环境,有利于挂载更多武器。

不过,前面说的都是优点,当然其存在相当多的缺点,在气动方面的主要缺点个人认为是超音速性能的下降,因为前掠翼改变了飞机的截面积分布,前掠翼的前掠翼稍多少会带来新的阻力,当然我们也看到在超音速方面也有考虑,譬如把翼稍截去一部分,形成了一个更靠内侧的翼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超音速性能仍然可以接受,见下图:
超音速.jpg

最后小结一下,虽然总体上个人仍然认为采用这样的W形机翼面临相当多的难题,存在较大的风险,但仍然不排除这种方案的可行性。而在真正的舰载机气动布局方面,个人仍然认为如果常规布局可以达到效果就不一定要用这种W形布局,毕竟常规布局更久经考验,各方面性能更为均衡,风险也更小,毕竟激进的气动布局造成的失败我们难以承受。

上面纯属个人瞎分析,仅供参考。
实话说那个类似内部资料的截图早在前两年就看到过,个人对那个图片是有点不以为意,主要是那个前掠翼方案的论述中包含有“技术状态因为有基本型号的数年测试、飞行验证,可以更加成熟可信”这个说法,因为前掠翼我们自己没有做过验证,除非是从苏霍伊拿到这些数据和设计方案,但这似乎并不现实,另外俄罗斯最终选择的是T-50而不是前掠翼方案,所以前掠翼“成熟可信”的说法是有点不太靠谱。正式因为基于这个看法,个人认为这篇似乎文章截图有点值得质疑的地方,所以也就没在意。

这些天首先是空军世界微博贴了这个以前的图,后来有人在论坛上贴,然后是高山基于做了前掠翼CG,从此论坛上开始针对前掠翼热闹起来。

那么这个前掠翼到底是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对前掠翼面临的突出问题机气动弹性发散问题到底有没有办法解决而投入实用?

考虑到很多网友以前没有听说过“气动弹性发散”,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我们都知道机翼虽然看上去很结实实在,单在受力时也会变形,而当机翼不是平直而是斜掠时,机翼作为一个悬臂梁结构会弯曲和扭转(平直机翼基本是弯曲,即翼稍上翘,基本不扭转),翼稍扭转角度会比中部要大;对于后掠翼来说,翼稍在机翼后面,翼稍扭转是减小迎角,这样有利于减小翼稍升力,从而减小扭转,这就是所谓收敛,而前掠翼的翼稍在机翼前面,翼稍扭转增加了迎角,增加迎角后翼稍升力更大,更大的升力造成更大的扭转,其结果翼稍扭转力越来越大直至折断,即所谓气动弹性发散。

气动弹性发散式前掠翼天然带来的问题,如果要用前掠翼布局,就得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早期气动弹性发散靠增加结构强度来解决,但发现增重太多已经失去了采用前掠翼带来的好处,后来发现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改变材料受力后的扭转特性来解决扭转问题,但仍然存在寿命和制造方面的难题,所以虽然有一些验证项目,譬如X-29和SU-47,但最后都没有投入实用。那么是不是前掠翼就一定不能用呢?个人看法是未必不能用前掠翼,实际能不能用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好比J-20之前的气动布局中并没有出现鸭式边条翼升力体气动布局一样,采用综合措施后前掠翼还是有可能能够投入实用,关键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前掠翼。

个人看法是,现在流传的前掠翼可谓是“此前掠翼非彼前掠翼”,具体差别见下:
此布局非彼布局.jpg
现在的前掠翼实际上是W形机翼而非以前的那种单纯的前掠翼,所以前掠部分的翼展要比例要比典型的前掠翼X-29和SU-47的比例要小,占整个翼展的比例没有超过50%,大约在38%的样子,所以整个布局是否还叫前掠翼就值得商讨了。由于前掠翼部分占得比例不大,所以相应的气动弹性发散的解决难度就减小了。


另外,在俯仰操纵上,前掠翼通常采用鸭式布局,而鸭式布局的鸭翼在针对升力中心靠前的前掠翼布局操纵力臂小,所以像X-47采用了三翼面布局,而X-29也是采用了类似三翼面布局,具体情况见下图:
SU-47三翼面.jpg
X-29三翼面.jpg

这种W形在俯仰操纵与X-47、X-29不同,并没有采用类似三翼面的方式,而采用了与传统鸭式布局类似的利用后缘襟副翼的办法实现俯仰操纵,但显然由于机翼后缘前掠造成升降副翼力臂减小,所以就需要增大升降副翼面积,见下图:
W形襟副翼操纵面增大.jpg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外侧襟副翼的面积不是像传统的机翼副翼面积较小而是特别增大,这又是为何?见下图:
外侧副翼面增大.jpg


个人看法是,这个反常的举措应该是一种综合的考虑,一方面估计是为了让内侧襟翼有更大面积下偏来产生俯仰操纵力矩,另外可能与解决气动弹性发散有一定关系:我们知道,当飞机襟翼放下时会增加升力,而增加的升力会让机翼的升力合力向后移动,这样就有可能让前掠部分的真正气动力作用点靠后,从而减小弯扭力矩,进而减小气动弹性发散的程度。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猜测,并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前面将各部分特点分析后,我们回头再总体看一下。个人认为这个气动布局算是鸭式边条W翼升力体气动布局,利用边条翼和内侧后掠机翼结合来改善内侧机翼气流,增强其大迎角性能;利用鸭翼涡带走内侧后掠翼和外侧前掠翼造成的气流在机翼折转部分的聚集;利用前掠来改善起降和巡航特性和盘旋性能;较大的襟副翼在满足俯仰操纵的同时也能在起降中提供更大的升力;较大的翼展和前掠带来的机翼结构承重靠前可以改善外挂环境,有利于挂载更多武器。

不过,前面说的都是优点,当然其存在相当多的缺点,在气动方面的主要缺点个人认为是超音速性能的下降,因为前掠翼改变了飞机的截面积分布,前掠翼的前掠翼稍多少会带来新的阻力,当然我们也看到在超音速方面也有考虑,譬如把翼稍截去一部分,形成了一个更靠内侧的翼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超音速性能仍然可以接受,见下图:
超音速.jpg

最后小结一下,虽然总体上个人仍然认为采用这样的W形机翼面临相当多的难题,存在较大的风险,但仍然不排除这种方案的可行性。而在真正的舰载机气动布局方面,个人仍然认为如果常规布局可以达到效果就不一定要用这种W形布局,毕竟常规布局更久经考验,各方面性能更为均衡,风险也更小,毕竟激进的气动布局造成的失败我们难以承受。

上面纯属个人瞎分析,仅供参考。
现在CD能这么认真分析讨论的帖子真是越来越少了,就冲这条。楼主我顶死你。
前掠翼那个折角居然近似90度,不考虑强烈的雷达反射了么


哇靠 楼主你的细心太让人佩服袅。

赞一个

这个鸡鸡确实应该认为是W翼,而不仅是前掠翼。

按照有关论文,W翼型的升力比起前掠翼还要高。最高提高五成左右。这个太厉害袅

哇靠 楼主你的细心太让人佩服袅。

赞一个

这个鸡鸡确实应该认为是W翼,而不仅是前掠翼。

按照有关论文,W翼型的升力比起前掠翼还要高。最高提高五成左右。这个太厉害袅
如果是上舰的话,採用W翼用适当的降低一些超音速性能换取优异的
低空低速性能是极可取的,是一种很好很适合舰载的创新布局,CF不
愧有土臭鼬工厂之名。
好文,前掠翼是慎重使用的好。

另外,近90度的正面夹角是强雷达反向源。
ddsdm 发表于 2013-8-4 16:10
好文,前掠翼是慎重使用的好。

另外,近90度的正面夹角是强雷达反向源。

那个不是90度  是87度左右或者93度左右 甚至可以更偏离90度直角。具体还需另算
w形机翼的好处还没看明白。
楼主分析的很好,很多东西与我看法类似,我也认为前掠翼无论如何,成飞都可以尝试,搞个样机试飞,进行数据的采集,比对,对于发展新一代舰载机都是有帮助的。
f8780039 发表于 2013-8-4 16:08
如果是上舰的话,採用W翼用适当的降低一些超音速性能换取优异的
低空低速性能是极可取的,是一种很好很适 ...
沈飞快制中心不才是TB臭鼬工厂吗……
老大们开始下手了

killbills 发表于 2013-8-4 16:06
哇靠 楼主你的细心太让人佩服袅。

赞一个


很多人看到前掠部分就认为绝对的前掠翼布局,其实目前的那个方案的确前掠部分占翼展的比例和整个机翼面积部分都不大,尤其是占机翼面积可能只有1/4的样子,所以叫做前掠翼有点不妥当,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W形机翼,而这样的机翼其气动特点是与前掠翼有较大的不同,不能用以往的前掠翼说法去套,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个人所谓分析也是拍脑袋分析,仅供参考。
killbills 发表于 2013-8-4 16:06
哇靠 楼主你的细心太让人佩服袅。

赞一个


很多人看到前掠部分就认为绝对的前掠翼布局,其实目前的那个方案的确前掠部分占翼展的比例和整个机翼面积部分都不大,尤其是占机翼面积可能只有1/4的样子,所以叫做前掠翼有点不妥当,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W形机翼,而这样的机翼其气动特点是与前掠翼有较大的不同,不能用以往的前掠翼说法去套,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个人所谓分析也是拍脑袋分析,仅供参考。
TSQ 发表于 2013-8-4 16:28
很多人看到前掠部分就认为绝对的前掠翼布局,其实目前的那个方案的确前掠部分占翼展的比例和整个机翼面积 ...
你客气了。。

确实可以认为是W翼型。找到W翼型的有关论文了 共享:http://lt.cjdby.net/thread-1690207-1-1.html
好文章,W形机翼不过看起来科幻,当然风险更大!
TSQ的文章不错,上军坛就是想看这样的讨论文。
这个W机翼的转角处太接近直角了,前向隐身性完全被破坏了。
w形机翼的好处还没看明白。
前面没有刻意去分析W翼的好处,这里简单说一下:
W翼的首要好处是有利于低速性能,原因是普通后掠翼有将气流从翼根向翼稍推的趋势,在翼稍处由于下翼面压力大上翼面压力小让下翼面气流向上翼面流动减小升力且增加阻力,而W翼的翼稍则能兜住空气减小上面效应,所以其低速时升力系数高,在要求同样升力时可以缩小机翼面积减轻重量,或者采用较小迎角来减轻阻力,而低速特性通常是舰载机所期望的。
另外的好处还包括W翼的副翼效率比传统机翼高,这也与气流会沿着后掠方向流动有关,这对机动性有帮助。
上面谈的是单纯机翼方面的影响,真正气动还与总体布局有关,总体上不采用三翼面操纵而是类似鸭式布局的襟副翼,由于襟副翼需要足够的操纵力使得其面积增大(主要是力臂变小),面积增大后可以提供更大升力,这也对起降有好处。
在超音速方面,W翼不如常规后掠翼,但比常规前掠翼的超音速可能会好些,但这个个人不确定,有可能还不如常规前掠翼,因为机身截面积分布不见得好。
你客气了。。

确实可以认为是W翼型。找到W翼型的有关论文了 共享:http://lt.cjdby.net/thread-169020 ...
谢谢,这个文章我也下载了。
W机翼应该说是一种折中,因为前掠翼的确难度较大。当然最终W翼前途如何还得实践检验,我们作为爱好者也就是看看今后发展如何了。
万一真出来一个W翼的,绝对是真的惊爆眼球哈!
哈哈!
我倒挺希望是真的。
我从来不担心有些人担心的各种自己脑袋想象的问题。
我只相信研究人员是理性的睿智的。
只要他们选了鸭翼W翼,那就说明这个选型肯定有明显优势。
他们不选,选了其他布局,那也是他们综合考虑的结果。
这不是军迷脑袋随便想想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那里无聊瞎操心还不如安静等结果。
这是真军迷认真探讨的态度,认真分析,寻找相关资料,比有些上来就说坑爹货的帖子有营养的多。
这么认真分析讨论的帖子真是越来越少
技术状态因为有基本型号的数年测试、验证飞行,可以更加的成熟可信,完全可以在后期的...........
难得的好文章 顶一个
个人意见,前掠弹性发散尤其在迎角增大的时候迅速增大扭矩,使迎角大到失速,增加水平尾翼是控制失速的一种手段,在飞机滚转中可能也会碰到弹性发散问题,在超音速机动中可能会遇到其他问题,从而影响持续超音速机动。在有人驾驶飞行器的现在,过载已经超过人体极限,激进的设计还是留给无人机吧
前掠的好处和坏处同样多, 如何权衡取舍要看技术进步和实际需要, 对像舰载这样特定机型来说未必不可行...
BlueskyDeng 发表于 2013-8-4 16:00
前掠翼那个折角居然近似90度,不考虑强烈的雷达反射了么
这个方向的90度不会有强反射的,这不就是个锯齿嘛
TSQ 发表于 2013-8-4 16:45
前面没有刻意去分析W翼的好处,这里简单说一下:
W翼的首要好处是有利于低速性能,原因是普通后掠翼有将 ...
帮忙补充下,W翼对增加内油空间和外挂能力有帮助,对于四代舰载机来说,强大的外挂能力和内油空间是很重要的,而且TG的航母编队面对长航程的F35C和无人机的压力很大。如果对海军对未来舰队防空压力的研判过大,完全有理由采用这一方案,常规布局尽管稳妥,但如果海军对四代舰载机的性能要求过高,必然导致飞机不断增重而导致起降困难;而W翼由于低速性能较好,在增重问题上有较大的余度
这个真出来,CF又要在世界面前大大的拉风一把,不好几把啦
帮忙补充下,W翼对增加内油空间和外挂能力有帮助,对于四代舰载机来说,强大的外挂能力和内油空间是很重 ...
内油不好说,关键看机翼面积和折叠设计,如果机翼面积不增加或在折叠部分设置油箱,估计也未必能增加内油。
所以究竟如何还是看具体设计。
技术贴,进来学习下。
好贴,看了顶
好贴,看了顶
有道理 慢慢看
感谢分析,很好!
好贴!加1000分!
这才是cd需要的文章!让刷裤衩的见鬼去吧!
为啥都纠结这个模型呢?
正如楼主所说 常规布局就能够很好达到的指标 为什么要用w翼呢 风险还高 成熟度却不高
并不是说不能采用w翼或者前掠翼 但应该建立在成熟可靠的基础上 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做研究验证 不是画个图就能搞定的
这就是因为外形 酷一点而已
为了这个外形 他们可以不顾效费比 不顾及高风险 高成本 以及时间上的不确定 甚至可以不需要高性能
甚至都要gc到 似乎明天就要上舰了一样
awentom 发表于 2013-8-4 19:50
为啥都纠结这个模型呢?
连模型都不是 就一张画
好文!顶,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