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委员 “钱学森之问”症结在文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26:11
代表委员访谈

    本报记者 高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这么多人(包括我)出国留学。为什么还没有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的大科学家?跟我们的文化土壤可能有关系。”今天在政协科技界小组会后,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委员详细阐述了他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在“喜欢”科研的程度上,中国人和欧洲人有差距

    43岁的潘建伟曾在欧洲留学5年。十几年来,他在量子物理实验前沿屡有突破。政协会议上,他被对“量子通信卫星”感兴趣的记者们围在中心。

    被问到科研文化的问题,潘建伟说,“我们比较追求近期的东西”。他举例说,在国内会面,别人首先会问:“你们最近发了什么文章呀?有没有得什么奖啊?”

    媒体来报道,也只对潘建伟的成就感兴趣,不问他为何做这些研究。

    潘建伟说,做科学首先是因为喜欢。而在“喜欢”的程度上,中国人和欧洲人有差距。他举了两个例子。

    “有一年,我正好到奥地利一个山区度假,碰到一个八十岁左右的老太太,对中国人很好奇。”得知潘建伟研究的是“量子态隐形传输”,她说:“哎,我读过你的文章啊。我读得很努力,但没懂。”

    这让潘建伟很感慨:“她一个八十岁的山区老太太,还保留着对科学的兴趣。当然她不一定去做科学,但兴趣是有的。”

    “后来一次,我在海德堡大学医院里做鼻子手术。醒过来后,有个护士问:‘你是不是做量子态隐形传输的潘博士啊?’我说是。她说:‘能不能给我讲一讲你的研究呢?’”潘建伟说:“她干的是护士的事情,但对科学保持着原始的冲动。”

    在国内,潘建伟基本没听过类似的问话。

    从容的环境里,科研才能从容

    “再讲深层一点。那次在山区度假,我看到当地农民等到晚上牛羊归拢了,就穿着山民的服装,各自拿着乐器,在小村的音乐厅里演奏。”潘建伟说,“在欧洲,这种情景随处可见。我的感觉是:可能在这种比较从容的环境里,科研才能从容。”

    潘建伟说,他曾经有些自卑,怀疑“科学是不是只能西方人搞?”但他也反问自己:杨振宁,李政道和钱学森,还有后来的丁肇中、丘成桐、姚期智和崔琦等科学家不都做得很好吗?

    “后来我想,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也有优秀的艺术,比如诗歌、京剧等。重建这些优秀文化,对科研人才培养会起好的作用,可能会有利于解决钱先生提出的问题。”潘建伟说。

    “精英肯定是一对一教出来。”潘建伟说,他曾经统计过自己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要么其老师拿过诺贝尔奖,要么其老师的老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剑桥、牛津的导师制就很好。每个老师带几个学生,大量时间可以跟学生聊天。”潘建伟说,“创造性人才的出现,肯定是科研氛围非常好,学生不会沦为打工仔。”

    被社会的导向左右,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潘建伟回忆自己考上中科大物理系的1987年,班上有7个高考状元。“当时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像如今,大家都去学金融了。”

    潘建伟认为,无论是1987年还是现在,年轻人选择专业大多不是出自真正的兴趣,而是被社会的导向左右。“最有面子的专业,不一定是孩子最喜欢的专业。大家都去干同一件事情,好比森林里的物种很单一,这就麻烦了。”

    潘建伟自感幸运的是:兴趣驱动他选择物理。“即使把我放在现在,我仍然会去学物理。”

    说起对中国新一代的预期,潘建伟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今后一代人的成就无疑会超过现在。“1996年我出国的时候,想在中国建立实验室就是一个梦;而现在,我所在的实验室已经是国际上最好的之一。”潘建伟说,“这些年中国的科学成果已经越来越多,你们不也看到了吗?”(本报北京3月8日电)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3-03/09/content_580471.htm代表委员访谈

    本报记者 高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这么多人(包括我)出国留学。为什么还没有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的大科学家?跟我们的文化土壤可能有关系。”今天在政协科技界小组会后,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委员详细阐述了他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在“喜欢”科研的程度上,中国人和欧洲人有差距

    43岁的潘建伟曾在欧洲留学5年。十几年来,他在量子物理实验前沿屡有突破。政协会议上,他被对“量子通信卫星”感兴趣的记者们围在中心。

    被问到科研文化的问题,潘建伟说,“我们比较追求近期的东西”。他举例说,在国内会面,别人首先会问:“你们最近发了什么文章呀?有没有得什么奖啊?”

    媒体来报道,也只对潘建伟的成就感兴趣,不问他为何做这些研究。

    潘建伟说,做科学首先是因为喜欢。而在“喜欢”的程度上,中国人和欧洲人有差距。他举了两个例子。

    “有一年,我正好到奥地利一个山区度假,碰到一个八十岁左右的老太太,对中国人很好奇。”得知潘建伟研究的是“量子态隐形传输”,她说:“哎,我读过你的文章啊。我读得很努力,但没懂。”

    这让潘建伟很感慨:“她一个八十岁的山区老太太,还保留着对科学的兴趣。当然她不一定去做科学,但兴趣是有的。”

    “后来一次,我在海德堡大学医院里做鼻子手术。醒过来后,有个护士问:‘你是不是做量子态隐形传输的潘博士啊?’我说是。她说:‘能不能给我讲一讲你的研究呢?’”潘建伟说:“她干的是护士的事情,但对科学保持着原始的冲动。”

    在国内,潘建伟基本没听过类似的问话。

    从容的环境里,科研才能从容

    “再讲深层一点。那次在山区度假,我看到当地农民等到晚上牛羊归拢了,就穿着山民的服装,各自拿着乐器,在小村的音乐厅里演奏。”潘建伟说,“在欧洲,这种情景随处可见。我的感觉是:可能在这种比较从容的环境里,科研才能从容。”

    潘建伟说,他曾经有些自卑,怀疑“科学是不是只能西方人搞?”但他也反问自己:杨振宁,李政道和钱学森,还有后来的丁肇中、丘成桐、姚期智和崔琦等科学家不都做得很好吗?

    “后来我想,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也有优秀的艺术,比如诗歌、京剧等。重建这些优秀文化,对科研人才培养会起好的作用,可能会有利于解决钱先生提出的问题。”潘建伟说。

    “精英肯定是一对一教出来。”潘建伟说,他曾经统计过自己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要么其老师拿过诺贝尔奖,要么其老师的老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剑桥、牛津的导师制就很好。每个老师带几个学生,大量时间可以跟学生聊天。”潘建伟说,“创造性人才的出现,肯定是科研氛围非常好,学生不会沦为打工仔。”

    被社会的导向左右,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潘建伟回忆自己考上中科大物理系的1987年,班上有7个高考状元。“当时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像如今,大家都去学金融了。”

    潘建伟认为,无论是1987年还是现在,年轻人选择专业大多不是出自真正的兴趣,而是被社会的导向左右。“最有面子的专业,不一定是孩子最喜欢的专业。大家都去干同一件事情,好比森林里的物种很单一,这就麻烦了。”

    潘建伟自感幸运的是:兴趣驱动他选择物理。“即使把我放在现在,我仍然会去学物理。”

    说起对中国新一代的预期,潘建伟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今后一代人的成就无疑会超过现在。“1996年我出国的时候,想在中国建立实验室就是一个梦;而现在,我所在的实验室已经是国际上最好的之一。”潘建伟说,“这些年中国的科学成果已经越来越多,你们不也看到了吗?”(本报北京3月8日电)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3-03/09/content_580471.htm
钱的导师是冯卡门,冯卡门的导师是普朗特。“名师出高徒“,就这么简单。
另,教育部的大师培养计划早就悄悄地启动了。我们看20年后


“后来我想,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也有优秀的艺术,比如诗歌、京剧等。重建这些优秀文化,对科研人才培养会起好的作用“
这些都是皮毛而已。什么时候每一个中国大学毕业生都能熟悉《墨辩》、白马非马等,才是真正中国本土科学文化兴盛之时。反观现在,连“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这么重要的命题我们的教科书都不提及,还谈什么中国科学文化

“后来我想,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也有优秀的艺术,比如诗歌、京剧等。重建这些优秀文化,对科研人才培养会起好的作用“
这些都是皮毛而已。什么时候每一个中国大学毕业生都能熟悉《墨辩》、白马非马等,才是真正中国本土科学文化兴盛之时。反观现在,连“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这么重要的命题我们的教科书都不提及,还谈什么中国科学文化
自互动百科,感觉写的不错。这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
      理:
       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宋明哲学的重要范畴。在唯物主义哲学中一般指事物发展的规律、 条理; 在唯心主义哲学中, 主要指抽象观念、精神实体。“理”这个词作为哲学概念出现于战国时期。《管子·心术》说:“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四时篇》以阴阳为“天地之大理”。孟子以为理是人心所具有的道德观念。《告子上》说:“心子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庄子》中有“天理”、“万物之理”等概念,“天理”指自然之理,“万物之理”指事物变化之理。《善性篇》提出“道、理也”的命题,把理和道直接联系起来。荀子提出了“事理”、“物理”等概念,他所谓的理,既有社会方面的内容,也有自然方面的内容,他强调用天地之理治理天地万物的思想,具有认识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的意义。韩非明确提出,理是事物的具体规律,是“成物之交”,即事物的条理、法则,认为“万物各异理”, 即不同事物具有不同规律。 他还提出理就是方圆、短长、粗细、坚脆、大小、轻重、白黑等等的分别。《吕氏春秋》进一步提出“理也者,是非之宗也”,把理视作判断是非的根据。
  两汉时期,董仲舒认为,理由天授,故称“天理”。王充则讲“物气之理”,批判天人感应论是“失道理之实”。
  魏晋时期,有“辨名析理”之风,王弼说:“不能辨名则不可与言理”,又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承认事物是有规律的;但他认为,“事有归,理有会”,如能总其会,理虽众多,“可以至约穷也”。至约就是“无”,也就是可以抽象概括为“无”。裴认为理以“有”为体,它是客观事物的真实规律,包括社会伦理。欧阳建认为,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不依人们的称谓为转移,但人可以认识理,语言可以表达理,“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即认识必须随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变化。郭象认为,理是必然性,“不得已者,理之必然者也”。但必然也就是自然,故又称“自然之理”。
  唐代佛教华严宗提出理、事范畴,认为事是“心缘色”而起,理是“平等真如”,即本体世界。“事显而理隐”。为了把二者调和起来,又提出理即事、事即理,理事相融而无碍的理论。
  北宋以后,随着理学思潮的出现,理成为程朱理学的最高哲学范畴。周敦颐提出“理性命”的问题,但未作进一步发挥。张载强调理的客观性,他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他认为“万物皆有理”,因此主张穷理。他从气本论学说出发,提出“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把理看作是气化运动的规律。程颢、程颐第一次把理作为最高本体,建立了理本论哲学。他们认为,理是“形而上者”,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本体,万事万物都是从理派生出来的。朱熹进一步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理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又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推动者;一事一物各有其理,而太极则是众理的总名,又是真理和道德的标准。这个理也有自然界具体规律的含义,他说“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但他所谓的理主要是以社会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本体。
  陆九渊以为天下之“理”是人所共由而不能违抗的,他提出了 “心即理”的命题。王守仁更强调“心外无理”。这就把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完全合一了。
  明代中期以后,一些唯物主义者继承张载的学说,强调理在气中。从程朱理学中分化出来的罗钦顺,反对朱熹理主宰气的思想,提出理是物质之气的运动规律,“理只是气之理,当于气之转折处观之”;气之动静、往来、阖辟、升降,产生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千条万绪,纷纭,而卒不可乱,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他把理解释成气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王廷相也反对在元气之上有一个主宰者,反对理先于天地而存在,认为理是气之理,合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理随物而变。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全面批判了程朱的理本论,论证了“理者气之理”的学说,认为理是“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虽不可见,但“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了见者也”。王夫之所谓理,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指“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即自然规律;一是指“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即道德的准则。二者都是气之理,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戴震在此基础上,提出“分理”的思想,强调理是具体的,是“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即标志事物互相区别的本质属性。他认为有物必有则,物是实体实事,是自然,理是必然,必然不离自然,批判了以理为“如有物焉”的理学思想。
钱的导师是冯卡门,冯卡门的导师是普朗特。“名师出高徒“,就这么简单。
另,教育部的大师培养计划早就悄 ...
教育部?科学研究最好和行政部门离远点,那是个大染缸。
关键是传统文化里功利性的东西太多!
护士和山区老太太,这个牛吹得有点大了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3-7-14 21:44
教育部?科学研究最好和行政部门离远点,那是个大染缸。
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珠峰计划
当今科研人员的压力和导向主要来自于行政上司非常短视的考绩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
在非常短视的压力下,不可能进行长效的、基础的科研。
个人觉得,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不可能允许太多人去做当年杨振宁、李政道,中国现在要做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去创造问题。中国还不到求大道的时候。

WALL.E.... 发表于 2013-7-16 21:58
个人觉得,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不可能允许太多人去做当年杨振宁、李政道,中国现在要做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 ...


中国人多的是,只要有人内心里真想搞基础研究,巴不得的事。懒得理你。
WALL.E.... 发表于 2013-7-16 21:58
个人觉得,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不可能允许太多人去做当年杨振宁、李政道,中国现在要做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 ...


中国人多的是,只要有人内心里真想搞基础研究,巴不得的事。懒得理你。
清静 发表于 2013-7-16 01:34
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珠峰计划
需要政府专门培养才能成事,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3-7-17 20:54
需要政府专门培养才能成事,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我倒,哪个国家的人才敢说不是政府专门培养出来的?看来就我们国家有义务教育呀。
应用科研方面应该放手交给企业,国家给企业科研经费补助,这个比科研机构更有效率。
xlfz 发表于 2013-7-16 17:40
当今科研人员的压力和导向主要来自于行政上司非常短视的考绩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
在非常短视的压力下,不 ...
貌似有很多优秀的基础物理苗子都流失到金融行业了。

金融长久看来算是人类社会的海洛因吧
厉害,学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