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无中国的出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46:22


网上流传此语为日本所言,还夸张的说宋亡后全日本带丧!和阿q也无区别!

此文可查真正出处是明末清初钱谦益的一首诗,钱谦益此人怕死投奔满清,但是又怀恋明朝,也证明清朝前期以武力征服中国,许多士子心中不服,只能用诗歌来表达对故国的怀恋之情,后来康熙到乾隆发现怀柔征服不了读书人的心,轰轰烈烈的文字狱就开始了!

《后秋兴之十三》

钱谦益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蒙叟、东涧老人等。大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参修《神宗实录》。崇祯时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南明弘光时官礼部尚书。入清后,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满清顺治三年(1646年)称病归里。次年,因江阴黄毓祺反清案牵连入狱。出狱后居家,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诗文在当时极负盛名,东南一带,奉为“文宗”和“虞山诗派”的代表人物。编著甚丰,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列朝诗集》、《开国群雄事略》等。

[题解]

这是钱谦益《后秋兴》诗十三首其二,以激扬的气节感慨兴亡,表达了身陷新朝而痛悼故国的复杂心绪。首联借宋亡写南明覆灭。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钱诗既善于使事用典,也富于词彩藻丽;既有唐诗的情趣,也有宋诗的理智,从而呈现出一种典丽宏深的格调。

[注释]

(1)后秋兴:杜甫有《秋兴八首》,钱谦益用其题和韵,故名后秋兴。《后秋兴》共104首,此为第13首。康熙元年,南明桂王朱由榔被吴三桂所杀,明朝因此灭亡。此篇或为此而作。
(2)“海角”二句:意思是明朝已亡。海角,本指伸入海中的狭长陆地,后常以指偏僻之处。崖山,亦名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海中。此地即南宋末陆秀夫背着帝赵昺跳海处。一线斜,形容海角、崖山细长如线。
(3)“更无”二句:意思是清朝统治了全国,也控制了海外。鱼腹捐躯地,意思是全国已被清人统治,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土地。《楚辞·渔父》中载屈原不愿以清白之身“蒙世俗之尘埃”,而“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龙涎,龙涎香,一种产于鲸鱼内的名贵香料。海槎,用来渡海的木筏。
(4)“望断”二句:意思是明朝灭亡,清代统治天下。日月,二字合在一起即是“明”字。胡笳,一种少数民族乐器,因清是满族,故以代清。
(5)嫦娥:这里作者自指。

(6)桂花:隐指桂王。





网上流传此语为日本所言,还夸张的说宋亡后全日本带丧!和阿q也无区别!

此文可查真正出处是明末清初钱谦益的一首诗,钱谦益此人怕死投奔满清,但是又怀恋明朝,也证明清朝前期以武力征服中国,许多士子心中不服,只能用诗歌来表达对故国的怀恋之情,后来康熙到乾隆发现怀柔征服不了读书人的心,轰轰烈烈的文字狱就开始了!

《后秋兴之十三》

钱谦益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蒙叟、东涧老人等。大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参修《神宗实录》。崇祯时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南明弘光时官礼部尚书。入清后,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满清顺治三年(1646年)称病归里。次年,因江阴黄毓祺反清案牵连入狱。出狱后居家,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诗文在当时极负盛名,东南一带,奉为“文宗”和“虞山诗派”的代表人物。编著甚丰,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列朝诗集》、《开国群雄事略》等。

[题解]

这是钱谦益《后秋兴》诗十三首其二,以激扬的气节感慨兴亡,表达了身陷新朝而痛悼故国的复杂心绪。首联借宋亡写南明覆灭。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钱诗既善于使事用典,也富于词彩藻丽;既有唐诗的情趣,也有宋诗的理智,从而呈现出一种典丽宏深的格调。

[注释]

(1)后秋兴:杜甫有《秋兴八首》,钱谦益用其题和韵,故名后秋兴。《后秋兴》共104首,此为第13首。康熙元年,南明桂王朱由榔被吴三桂所杀,明朝因此灭亡。此篇或为此而作。
(2)“海角”二句:意思是明朝已亡。海角,本指伸入海中的狭长陆地,后常以指偏僻之处。崖山,亦名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海中。此地即南宋末陆秀夫背着帝赵昺跳海处。一线斜,形容海角、崖山细长如线。
(3)“更无”二句:意思是清朝统治了全国,也控制了海外。鱼腹捐躯地,意思是全国已被清人统治,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土地。《楚辞·渔父》中载屈原不愿以清白之身“蒙世俗之尘埃”,而“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龙涎,龙涎香,一种产于鲸鱼内的名贵香料。海槎,用来渡海的木筏。
(4)“望断”二句:意思是明朝灭亡,清代统治天下。日月,二字合在一起即是“明”字。胡笳,一种少数民族乐器,因清是满族,故以代清。
(5)嫦娥:这里作者自指。

(6)桂花:隐指桂王。



诗还是写的不错的,只是做人没骨头。
对于钱谦益,我想还是那两句诗最适合送给他“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诗可以称得上好,但和下面一首一比,高下立判:

天乎人事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钱谦益的本意是以宋亡喻明亡,跟今天流传的“崖山之后无中华”还是有很大区别。

清代以来近现代以前,日本、朝鲜服膺儒家的文人学者的普遍观感是“明朝后无中国”,日、朝文人也未必知道钱诗,他们提出这个观点主要是为清代“日本或朝鲜才是中华正统”这种观念服务。

至于“崖山之后无中华”,查过出处,似应为当代皇汉杜撰。但此观点与近现代日本史学界满蒙非中国王朝论相呼应。

空桑之山 发表于 2013-7-8 16:19
钱谦益的本意是以宋亡喻明亡,跟今天流传的“崖山之后无中华”还是有很大区别。

清代以来近现代以前,日 ...


非皇汉杜撰,崖山后无中华还是有道理的,否则就没有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了,元和清绝对不一样,元朝皇帝自始至终没有将自己当成中国人的大汗,只认为自己是蒙古人的大汗,但是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积极地学习汉文化,要知道古代中华和中国有本质区别,哪怕是外星人统治中国,还是中国,但是绝对不是中华。日本人偷换概念,说元清非中国,固然别有用心,但是元非中华,清只是半个中华还是差不多的!现在网上三句话容易混淆,一是元清非中华,这句话有点道理,二是元清非中国,这句话要么是气话,要么是无知,三是满蒙非中国人,这就是纯粹的别有用心了!但是拿后两句批评前一句的也不对!

网上皇汉编造的是“明末后无华夏”这句话,虽然是气话,但也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有服饰之美叫做华,有礼仪之大叫做夏,这句气话说的是剃发易服对汉人的伤害!但是老说这句话就纯粹是怨妇的行为,可以恢复服饰,可以恢复礼仪啊!有些皇汉只说不做,弊大于利。

清朝失去那么多土地,谁是最大受益者?是沙俄!外蒙古从中国分裂,谁是幕后黑手,是苏联,台湾现在没有统一,是美国造成的!可见强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阴谋!清朝灭亡后,内蒙古的某些王爷也想独立,但是最关键的是当时汉人大量移民内蒙古的缘故。新疆没有失去,是辛亥革命后留守新疆的湘军掌握了新疆,西藏在清朝末年妄图独立,是四川的赵尔丰压制住的!

有人说元清非中华,什么满族,蒙古族就要独立云云,就更好笑了,自古分裂都是弱中央,强地方的后果,如果中央强大,少数民族没有这么傻要分裂,如果中央弱小,就像唐朝最后藩镇分裂成一个个小国家!譬如香港受英国统治,现在的港籍英国人后裔不也是中国人?现在的教科书处处批评英国,但是恰恰香港闹事的不是这些港籍英国人后裔,而是那些洋奴。
空桑之山 发表于 2013-7-8 16:19
钱谦益的本意是以宋亡喻明亡,跟今天流传的“崖山之后无中华”还是有很大区别。

清代以来近现代以前,日 ...


非皇汉杜撰,崖山后无中华还是有道理的,否则就没有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了,元和清绝对不一样,元朝皇帝自始至终没有将自己当成中国人的大汗,只认为自己是蒙古人的大汗,但是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积极地学习汉文化,要知道古代中华和中国有本质区别,哪怕是外星人统治中国,还是中国,但是绝对不是中华。日本人偷换概念,说元清非中国,固然别有用心,但是元非中华,清只是半个中华还是差不多的!现在网上三句话容易混淆,一是元清非中华,这句话有点道理,二是元清非中国,这句话要么是气话,要么是无知,三是满蒙非中国人,这就是纯粹的别有用心了!但是拿后两句批评前一句的也不对!

网上皇汉编造的是“明末后无华夏”这句话,虽然是气话,但也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有服饰之美叫做华,有礼仪之大叫做夏,这句气话说的是剃发易服对汉人的伤害!但是老说这句话就纯粹是怨妇的行为,可以恢复服饰,可以恢复礼仪啊!有些皇汉只说不做,弊大于利。

清朝失去那么多土地,谁是最大受益者?是沙俄!外蒙古从中国分裂,谁是幕后黑手,是苏联,台湾现在没有统一,是美国造成的!可见强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阴谋!清朝灭亡后,内蒙古的某些王爷也想独立,但是最关键的是当时汉人大量移民内蒙古的缘故。新疆没有失去,是辛亥革命后留守新疆的湘军掌握了新疆,西藏在清朝末年妄图独立,是四川的赵尔丰压制住的!

有人说元清非中华,什么满族,蒙古族就要独立云云,就更好笑了,自古分裂都是弱中央,强地方的后果,如果中央强大,少数民族没有这么傻要分裂,如果中央弱小,就像唐朝最后藩镇分裂成一个个小国家!譬如香港受英国统治,现在的港籍英国人后裔不也是中国人?现在的教科书处处批评英国,但是恰恰香港闹事的不是这些港籍英国人后裔,而是那些洋奴。
hanfu123 发表于 2013-7-8 17:50
非皇汉杜撰,崖山后无中华还是有道理的,否则就没有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了,元和清绝对不一样 ...
有道理。其实就是土地、民族、文化三者关系的问题。
hanfu123 发表于 2013-7-8 17:50
非皇汉杜撰,崖山后无中华还是有道理的,否则就没有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了,元和清绝对不一样 ...
说的有理,但是最重要的是好多已经偏离了你说的这些非常中肯的道理了。
http://news.ifeng.com/history/mi ... /16/7055147_0.shtml


“崖山之后无中华”真是日本学者提出的吗?2011年06月16日 16:38
来源:凤凰网专稿 作者:萧让
字号:T|T895人参与59条评论打印转发核心提示:总结:“崖山之后无中华”原本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哀叹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后被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曲解为华夏文明自宋亡后断绝。这句话与日本京都学派无关,我认为也与其他日本学者或中国近代排满的革命者无关。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 内藤湖南 来源:资料图

本文由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萧让供稿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估计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指宋元鼎革为中国历史的一大剧变,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背负着幼帝投海自尽,后宫及群臣大多随之殉国,七日之后,浮出海面的尸体有十余万,华夏文明自此而绝。

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全面亡国。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被奴役,征服者还是以杀戮和抢劫为乐事的落后民族,正常的发展进程被打断,给中华文明带来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可是要说崖山之后无中华,那么之后的明朝算什么呢?经过几次三番的文化运动后的我们这些当代人又算什么呢?如果当代中国人已经不能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我们又该向何处去寻根?难道还真的需要跑到日本去追寻汉唐遗风不成?

这些问题深究不得,于是又纷纷传说这话是日本人说的,更有人言之凿凿地指认说这话的是内藤湖南,谁叫他提出了唐宋变革论呢?于是看来看去,就他最像了!

这让我深感诧异,读过内藤著作的人都知道我在说什么。内藤提出宋代近世论,是指中国社会从宋代开始到晚清基本结构不变,他对元清等异族征服王朝的评价并不低。在他的《中国近世史》中,他专门用了一节评论“中国历史学家对蒙古政治的偏见”,说中国历史学家多数是纯粹的汉族人,出自读书阶层,所以都用消极的一面来看待蒙古政治,但“从地位比较低的普通百姓来说,或许觉得还不错。”而内藤本人主攻的断代史其实是清代史,对于清代朴学推崇备至,显然他是没有这个觉悟提出“崖山之后无中华”的。

事实上,内藤有一个争议很大的理论,即文明的中毒与解毒说。他认为文明和人一样,也会经历成长、衰老和死亡的。当文明发展到高度烂熟的时候,就会产生毒素,需要外来文化的冲击来“解毒”。

当汉帝国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会有五胡乱华,由此催生出了灿烂的隋唐文明。蒙元对于宋,满清对于明,也同样如此。中华文明能够长存不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每当衰相显露的时候,都有塞外民族帮忙“解毒”。因此中国经常被游牧民族侵略,其实是件“非常幸福的事。”这一理论被他的得意弟子宫崎市定继承并发扬,在宫崎氏的大作《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主义的社会》中有详细论述。

说来日本入侵中国也是典型的异族入侵,把异族侵略说成是毁灭中华文明的元凶,显然不利于“大东亚共荣”,因此抗日战争时期,日方的宣传理论基本都是众口一词的“侵略有利健康”论。

而除了京都学派的学者宣扬这个观点以外,还有一位比较活跃的人物是秋泽修二。

此人自认是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来分析中国社会构成,认为“集约形小农业”是中国专制集权的基础,因此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是必然的,只有在外力入侵的情况下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其实是魏特曼《东方专制主义》、费正清“冲击-回应”说是一路货,不过他说得更露骨一点,明确说明“日本皇军的武力”就是这股中国一直等待的外力,将给予“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以最后的克服”。于是理所当然地,他也招致了中国学者更强烈的批判。

在考究中国近代落后原因之时,中国停滞论是个很时髦的话题,据我所知,黑格尔、亚当斯密、《世界史纲》的作者韦尔斯、汤因比,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只是有些把中国停滞的开端定为唐末、宋末、明末,或者干脆定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可是停滞并不等于死去,只是发展缓慢,“象冬眠了似的”,还从没见过说中华文明从元代起就干脆完蛋了的(内藤倒是说过满清必亡的话,不过政府和文明是两回事)。要找到类似“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表达,还真是挺困难的。

但如果把目光转向中国,便不难找到这句话的原型,出自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水太凉”的光荣事迹估计大家都知道,他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东林领袖,还是南明福王朝廷的礼部尚书,以此高官身份降清还连头发也剃掉,不由人不鄙视。但他后来在柳如是的鼓励和支持下(我觉得是害怕不这么做会失去柳的情况下),还是做了不少反清复明的事,为此两度入狱,乃至倾家荡产,晚景凄凉。

陈寅恪的《柳如是传》论之甚详,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总之,钱谦益有知识分子的自私懦弱,但他对故国的怀念、对自己失节降清的悔恨也是真的。不管别人怎么看,至少他自己是以明遗民自居的。单看他的诗文,“沟填羯肉那堪脔”,“杀尽羯奴才敛手”等句,对于清廷辱骂之甚,对明朝的痛惜之深,比张煌言等民族英雄的诗句还要慷慨激昂,仿佛在为自己的失节做掩饰。这首诗据说是他在听到南明桂王被害后写的,所以有“独俺银轮哭桂花”之句。全诗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调子极为沉痛。

南明遗民有用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的习惯,崖山也频频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如吕留良的诗《题如此江山图》:“其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耻。其为崖山以后耶?如此江山不忍视。吾今始悟作画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视昔昔犹今,吞声不用枚衔嘴。……”都是以宋喻明,表达故国之思,以及对神州陆沉的感慨痛惜,明着是说宋,实际是在哀叹明的覆亡。若把用这些诗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成,将宋亡之后几百年的中华文明一笔抹杀,无疑是对作者心思的彻底曲解。唐人也多用汉喻唐,难道能用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去猛烈抨击汉武帝?

至于“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为何会演变成现在的含义,我觉得是网络上某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功劳。近代人是不会这样认为的,他们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以排满为目标,“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朱明王朝应该是他们仿效的榜样,而不是排斥的对象吧。孙中山为起义到处化缘,反清复明的洪门也是他重点笼络的财神爷之一。就凭这个,他也不会说出啥“崖山之后无中华”来。

总结:“崖山之后无中华”原本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哀叹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后被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曲解为华夏文明自宋亡后断绝。这句话与日本京都学派无关,我认为也与其他日本学者或中国近代排满的革命者无关。
盗火者四世 发表于 2013-7-11 21:43
http://news.ifeng.com/history/minjianshuoshi/xiaorang/detail_2011_06/16/7055147_0.shtml
这篇文章半通半不通。以“崖山之后无中华”喻宋亡华夏文明中断,无疑是极端民族主义杜撰。但满蒙非中国论跟内藤有什么关系呢?!写这篇文起码要晓得矢野仁一是谁。。
中日文化同一论”。既然“日本文化是东洋文化、中国文化的延长,是和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的,所以,要想知道日本文化的根源,就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化”。这也可以说是内藤湖南一生从事中国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他提出“文化中心移动说”,并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其基本理论如下:所谓“文化中心”是指中国文化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内形成的“文化集合”。每一个时代都会因“地势”和“时势”的关系产生一个文化荟萃的“中心”,这就是文化中心之所在。文化中心一旦形成,并不是永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迁,向前移动的。如中国文明最早发源于九州之冀、豫二州,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早期文明。到战国末,洛阳“地气尽、人力衰”,于是,在西汉后,长安文明代之而兴起,直至唐末,形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长安繁荣”。而“唐来之衰残”昭示了长安之地“王气将歇”。长安之后中国的文明中心是燕京,但燕京与洛阳、长安有所不同:它是靠了东北之地气形胜而形成的政治中心,至于文化中心,从长安衰落后,就越来越聚集于以虎踞龙盘的六朝故都南京为中心的江南,江南是宋以后中国人文之渊薮。这样就形成了宋以后中国“政治中心在北,文化中心在南”的两股势力。他预言:东洋文化的发展,有时还会越出本民族、本国的界限,形成一个“东洋文化圈”。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将移至日本,将由日本来代替中国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这就是近代日本的国家使命、文化天职。

  在日本汉学界,内藤湖南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他的思想和学术遗产还被列入“日本经典名著”和“日本思想家”的行列。

  1969年到1976年,筑摩书房陆续出齐《内藤湖南全集》,共14卷,收集了内藤湖南生前的绝大部分著作。未收入全集的文章注明当时刊载的报刊。

编辑本段学术成果
  
  1897年《近世文学史论》(旧名《关西文运论》) 东华堂,收入全集1卷。

  1897年《诸葛武侯》 东华堂,收入全集1卷。

  1897年《泪珠唾珠》 东华堂,收入全集1卷。

  1900年 《燕山楚水》(旧名《禹域鸿爪记》) 博文堂,收入全集2卷。

  1908年 《满洲写真帖》 东阳堂,收入全集6卷。

  1912年 《清朝衰亡论》 弘道馆,收入全集5卷。1914年 《支那论》 文会堂,收入全集5卷。

  1916年 《清朝书画谱》 博文堂,全集不收。

  1923年 《宝左庵文》(汉文) 私人出版,收入全集14卷。

  1924年 《日本文化史研究》 弘文堂,收入全集9卷。

  1924年《新支那论》 博文堂,收入全集5卷,

  1928年《研几小录》(又名《支那学丛考》) 弘文堂,收入全集7卷。

  1928年《玉石杂陈》(汉文) 私人出版,收入全集14卷。

  1928年《航欧集》(汉文) 私人出版,全集不收。

  1929年《读史丛录》 弘文堂,收入全集7卷。

  
  1931年《新制中等东洋史》 金港堂,全集不收。

  1931年《新制汉文入门》 金港堂,全集不收。

  1936年 《东洋文化史研究》 弘文堂,收入全集8卷。

  1938年 《支那绘画史》 弘文堂,收入全集13卷。

  1944年 《清朝史通论》 弘文堂,收入全集8卷。

  1944年《支那上古史》 弘文堂,收入全集10卷。

  1946年 《先哲的学问》 弘文堂,收入全集9卷。

  1947年 《支那近世史》 弘文堂,收入全集10卷。

  1947年《中国中古的文化》 弘文堂,收入全集10卷。

  1948年 《目睹书坛》 弘文堂,收入全集12卷。

  1949年 《支那史学史》 弘文堂,收入全集11卷。

  1970年 《支那目录学》 筑摩书房,全集12卷。

  1976年 《湖南文存、湖南诗存》(汉文) 筑摩书房,全集14卷。

  1969年至1976年 《内藤湖南全集》全14卷,筑摩书房出版。
日本学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开创者,“中国非国论”的创始者。 目录

生平理论
主要著作
编辑本段生平理论
矢野仁一(やの じんいち,明治5年5月13日(1872年6月18日)-昭和45年(1970年)1月2日)日本中国近代外交史学家。山形县 米泽市人,第一高等学校毕业,1899年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史学专业毕业。同年副教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执教。1906年应聘来华,任京师法政学堂(进士馆)历史地理教习。1912年归国,在京都大学与内藤湖南、桑原隲藏共同开设东洋史讲座。1920年为教授。1932年推休,为名誉教授。在日本侵华期间,连续发表《满蒙藏非支那本土论》、《历史上满洲的支那主权无根据论》、《日本在满蒙的正当地位》等文章。随着日本投降,于1947年被开除公职。主要著作《近代支那外交史》(1930),为日本有影响之作。所著《近代蒙古史研究》(1925),,至今在日本仍被视为有参考价值之作,该著分内外蒙古、唐努乌梁海与清朝的历史关系、蒙古与清朝在制度方面的关系、汉人之开垦蒙地与清朝之保护蒙古牧畜、蒙古喇嘛教信仰之起源、外蒙古独立之始末等章,考察了有清一代蒙古史的所有重要问题[1]。
矢野仁一大学毕业论文就是讨论1689年尼布楚条约康熙政府和俄罗斯划定国界的细节和影响。以此为原点,矢野仁一由中华帝国边境的形成,逐渐形成了中国非国论的主张。1921年12月25,26日他在《大阪朝日新闻》上发表《中国无国境论》的文章。在1922年新年号的《外交时报》上,他又发表了《西藏,满洲,蒙古非中国领土论》,认为中国的边境是在和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才逐渐确定的,此谓“真的国境”,而传统中国的边疆往往是云水飘渺间,中央政权不能直接影响的地带,可以称为“假的国境”。他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对满洲历史和现状的理解,使得他被人视作日本侵略政策的鼓噪者。1922年4月15日发行的《外交时报》上,他发表了《支那非国论》,断言清朝这样的多民族帝国本来是无法形成国民国家的,对中国而言,汉族的民族革命完成后,才能形成新生的国民国家。民族间的分裂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开始,而分裂的完结也即是中国社会革命的结束,清末的种族革命是必要的。独立革命后美国社会的混乱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是同质的。1922年9月号的《太阳》杂志上,矢野仁一发表了《支那的国家及其社会》一文,主张近代国家一个突出的属性就是要确保国境的稳定,而军事能力是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条件。他提醒中国在由传统帝国到近代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绝对需要国防的精神和军事的实践活动。
同为京大教授的内藤虎次郎在1914年出版的《支那论》,对中国未能成为现代的统一国家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人除宗族乡党以外,群体最高的代表是“父老”。在对待外国人的时候,特别容易表现出独立心和爱国心,他们只是重视乡里安全,宗族繁荣,每日快乐度过,不管自己是在哪国政权的统治下,都能柔顺与服从,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牺牲自我以求得和平,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社会还处于父老时代,每个人都是和平主义的信徒。这种潜移默化形成的惰性,是中国人最大的特性,根本不可能靠人力轻易改变。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已经取得事实上的成功,担任了真正民选的大总统,但国民党却无视自己的失败继续内耗,最后袁世凯的都统政治(梁启超所谓“开明专制”)成了中国人可以接受的,最幸福的境界。这不能不说中国社会缺少国民国家形成的社会资源。内藤“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和矢野“中国非国论”都说明了“中国是一个文明而不是国家”(Herbert Adams Gibbons,The New Map of Asia ,New York: Century 1919 p425 )。不过内藤走得更远,他认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使中国(文明)重新拥有青年活力,使中国实现国民国家的必要手段。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近代蒙古史研究 弘文堂书房 1925
近代支那史 弘文堂书房 1926
支那近代外国関系研究 ポルトガルを中心とせる明清外交贸易 弘文堂书房 1928
日清役後支那外交史 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 1937
鸦片战争と香港 东京 : 弘文堂书房 , 1939
近世支那外交史 东京 : 弘文堂书房 , 1940
亚罗号战争と圆明园 东京 : 弘文堂书房 , 1939
满洲近代史 东京 : 弘文堂 , 1941
清朝末史研究 大阪 : 大和书院 , 1944
古中国と新中国 [出版地不明] : 三岛海云 , 1965 [非卖品]
中国をめぐる国境纷争 东京 : 巌南堂书店 , 1967
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大体是由内而外地不断扩大:先是黄河流域形成中原文化,然后不断向外扩展,影响及于周边地区,使那里落后的民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这就像池中涟漪由中心一圈一圈地向外围、向四周扩散一样;边地民族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教化后,逐渐觉醒、成长、壮大起来,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力量,又反过来作用于中原文化,就像池中涟漪遇到岸的抵挡后,由岸边向池中央反射反作用力一样。这种反作用力使得文化发达过度、出现衰弱现象的中原文化受到年轻文化的刺激而再生活力,不断更新延续、发展壮大,老而不死。内藤湖南说,中国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向外作用和受到外来反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的文化体系。
hanfu123 发表于 2013-7-8 17:50
非皇汉杜撰,崖山后无中华还是有道理的,否则就没有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了,元和清绝对不一样 ...
元朝皇帝自始至终没有将自己当成中国人的大汗,
====================================
这段话 我不会翻译 你能讲解下么
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利而制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
政权或统治阶级与文化传承的区别吧
hanfu123 发表于 2013-7-8 17:50
非皇汉杜撰,崖山后无中华还是有道理的,否则就没有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了,元和清绝对不一样 ...
非也非也。

即便诗作原作者的本意也应理解为喻指中华文明,明确点说,应指孔孟之道。

所以你说有道理,那就错了。
满清的一个剔发易服就已经把汉人自尊的脊粱打断了。
满清的一个剔发易服就已经把汉人自尊的脊粱打断了。
你认为,现在人自尊的脊梁和这还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