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朝鲜战争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49:54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华民族近代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新中国诞生之初即被迫投入一场大规模的现代局部战争,与世界头号强国较量,维护了国家安全,声张了国际道义和正义原则,提高了国际地位。

<P>
  但这一切是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的。以伤亡和花费为例,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志愿军名义先后入朝279万,民工入朝支前60万,志愿军伤亡52.8万(伤38万,亡14.8万)。中国花了战争费用62亿人民币,欠了苏联30亿人民币,还推迟了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朝鲜战争使中美完全走向对抗,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P>


<P><B>全球冷战加剧</B></P>
<p>
<P>    朝鲜战争本来是一场内战,它转变为国际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结果。而朝鲜战争反过来又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东亚地区加剧了冷战。

  1948年“柏林危机”的爆发、1949年苏联原子弹的试验成功及中国革命的胜利震动了华盛顿,作为“反措施”,美国拼凑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通过了促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加紧扩军备战的“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只是一种传统的军事联盟,只约定盟国之一受到进攻时,进行集体自卫,还没有形成一个军事实体,在美国官方文件中不称“北约组织”(NATO),而称“北约国家”(NATOCOUNTRIES)。一直到1950年5月,各签字国才同意成立一个永久性的执行委员会来制定发展军事力量的计划,当时还没有人提出美国应派遣作战部队协助欧洲防务以及北约应任命最高军事指挥官。在朝鲜战争过程中及其之后,北约才真正成为一个军事组织。

  但“68号文件”的实施,受到了“军费难以增加”的限制。1949年秋,当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张增拨军费20亿美元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却表示反对,认为由此而造成的财政赤字将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威胁到国家的安全,最终得不偿失。当时要求删减财政开支的压力是如此之大,以致国会1950年6月讨论的1951年财年预草中,政府要求的开支比之上一财年实际的开支减少15%左右。
</P>
<P>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权派认为这标志着共产主义扩张进入了新阶段。1950年7月,国会同意增拨军费40亿美元,并迅速扩大美国部队。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现役军人超过1200万人,以后大量复员,到朝鲜战争爆发时只剩下146万人。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部队人数急剧增加,到朝鲜停战时已超过350万人。以后虽然有所减少,但到1960年7 月1日时仍达到250万人左右。至于防务开支,1945财年(1944年7月1日至1945年6月30日)高达950 亿美元,占预算总支出的82.7%,二战后逐年下降,1950财年还不到400亿美元,占预算总支出的32.9%。可是1953财年,即朝鲜战争的最后一年,已增加到740亿美元,占预算总支出的68.1%。朝鲜战场停战后虽然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一直到五十年代末,每年防务开支均在400亿美元以上,占预算总支出的60%左右。
</P>
<P>  冷战不但在欧洲大西洋地区加剧了,而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全面展开了。冷战并不是如某些西方学者所说,开始于欧洲和中东,然后溢出到亚洲,而是在欧、亚两洲同时开始,因为美国的遏制政策是全球性的,也把亚洲包括在内,它帮助蒋介石集团在中国打内战就是鲜明的一例。当然,冷战的重点在欧洲。但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进一步干涉印度支那,接着又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美澳新条约”,公然违背了艾奇逊曾宣布的美国除北约组织外不准备参加新的地区性安排的保证。而尤为重要的是,朝鲜战争使日本成为一个重要后勤供给基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同时,美国又同日本签订了把中、苏排除在外的“对日和约”和“美日安全条约”,并着手重新武装日本。

  朝鲜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政府又同南朝鲜、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并拼凑东南亚条约组织。结果,美国很快在全球建立了军事同盟网和军事基地网。曾在美国外交界享有盛名的波伦(CHARLESBOHLEN)在他的回忆录《历史的见证》中着重强调:在朝鲜战争前,美国在国外承担的军事义务还是有限的,但是到1955年,美国在36个国家有450个军事基地,同拉美以外的大约20个国家结盟。他认为,“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朝鲜战争,使美国成为世界军事、政治大国。”</P>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华民族近代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新中国诞生之初即被迫投入一场大规模的现代局部战争,与世界头号强国较量,维护了国家安全,声张了国际道义和正义原则,提高了国际地位。

<P>
  但这一切是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的。以伤亡和花费为例,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志愿军名义先后入朝279万,民工入朝支前60万,志愿军伤亡52.8万(伤38万,亡14.8万)。中国花了战争费用62亿人民币,欠了苏联30亿人民币,还推迟了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朝鲜战争使中美完全走向对抗,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P>


<P><B>全球冷战加剧</B></P>
<p>
<P>    朝鲜战争本来是一场内战,它转变为国际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结果。而朝鲜战争反过来又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东亚地区加剧了冷战。

  1948年“柏林危机”的爆发、1949年苏联原子弹的试验成功及中国革命的胜利震动了华盛顿,作为“反措施”,美国拼凑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通过了促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加紧扩军备战的“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只是一种传统的军事联盟,只约定盟国之一受到进攻时,进行集体自卫,还没有形成一个军事实体,在美国官方文件中不称“北约组织”(NATO),而称“北约国家”(NATOCOUNTRIES)。一直到1950年5月,各签字国才同意成立一个永久性的执行委员会来制定发展军事力量的计划,当时还没有人提出美国应派遣作战部队协助欧洲防务以及北约应任命最高军事指挥官。在朝鲜战争过程中及其之后,北约才真正成为一个军事组织。

  但“68号文件”的实施,受到了“军费难以增加”的限制。1949年秋,当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张增拨军费20亿美元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却表示反对,认为由此而造成的财政赤字将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威胁到国家的安全,最终得不偿失。当时要求删减财政开支的压力是如此之大,以致国会1950年6月讨论的1951年财年预草中,政府要求的开支比之上一财年实际的开支减少15%左右。
</P>
<P>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权派认为这标志着共产主义扩张进入了新阶段。1950年7月,国会同意增拨军费40亿美元,并迅速扩大美国部队。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现役军人超过1200万人,以后大量复员,到朝鲜战争爆发时只剩下146万人。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部队人数急剧增加,到朝鲜停战时已超过350万人。以后虽然有所减少,但到1960年7 月1日时仍达到250万人左右。至于防务开支,1945财年(1944年7月1日至1945年6月30日)高达950 亿美元,占预算总支出的82.7%,二战后逐年下降,1950财年还不到400亿美元,占预算总支出的32.9%。可是1953财年,即朝鲜战争的最后一年,已增加到740亿美元,占预算总支出的68.1%。朝鲜战场停战后虽然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一直到五十年代末,每年防务开支均在400亿美元以上,占预算总支出的60%左右。
</P>
<P>  冷战不但在欧洲大西洋地区加剧了,而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全面展开了。冷战并不是如某些西方学者所说,开始于欧洲和中东,然后溢出到亚洲,而是在欧、亚两洲同时开始,因为美国的遏制政策是全球性的,也把亚洲包括在内,它帮助蒋介石集团在中国打内战就是鲜明的一例。当然,冷战的重点在欧洲。但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进一步干涉印度支那,接着又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美澳新条约”,公然违背了艾奇逊曾宣布的美国除北约组织外不准备参加新的地区性安排的保证。而尤为重要的是,朝鲜战争使日本成为一个重要后勤供给基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同时,美国又同日本签订了把中、苏排除在外的“对日和约”和“美日安全条约”,并着手重新武装日本。

  朝鲜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政府又同南朝鲜、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并拼凑东南亚条约组织。结果,美国很快在全球建立了军事同盟网和军事基地网。曾在美国外交界享有盛名的波伦(CHARLESBOHLEN)在他的回忆录《历史的见证》中着重强调:在朝鲜战争前,美国在国外承担的军事义务还是有限的,但是到1955年,美国在36个国家有450个军事基地,同拉美以外的大约20个国家结盟。他认为,“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朝鲜战争,使美国成为世界军事、政治大国。”</P>
<P><B>中美关系更加恶化 </B></P>
<P>    在亚太地区,中美关系是一个日益重要的因素。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经过那场战争,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在国际舞台上站住了脚,成为美国不能不慎重对待的一个国家。在朝鲜战争后的历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和长期的印度支那战争过程中,美国都曾考虑过对中国大陆采取军事行动,甚至使用核武器,但慑于朝鲜战争的教训,它始终不敢真正动手。可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加强冷战的一个重要目标,中美关系先是严重恶化,继而长期僵持,前后达二十年左右,台湾问题则至今尚未解决。
</P><P>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特别是发动第二次战役后,美国对中美关系三大问题(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和台湾问题)的态度进一步趋硬。在1950年12月上旬的杜鲁门--艾德礼(英国首相)会谈中,美英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艾德礼大力主张让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并且表示英国不同意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做法,指出它违反《开罗宣言》。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基调却是:“不能给予侵略者以任何补偿”,“不能为争取军事停火而付出政治代价”,既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也决不把台湾交还给中国。杜鲁门则表示,对美国来说,中国进联合国是一个“政治炸药包”,如果现在让中国进入联合国,他的政府在国内会遇到很大麻烦。他希望艾德礼理解美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要考虑到美国国内的政治情况。
</P><P>    1951年1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发动了第三次战役并攻下汉城,英联邦国家由加拿大外长皮尔逊出面在联合国提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五原则”,其中第五条规定:在朝鲜战场停火后,由中、苏、美、英四国开会讨论远东各项问题,包括台湾的未来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当此议案在一月中旬的联合国大会付诸表决时,美国投了赞成票。但正如艾奇逊所说,他当时处于十分为难的境地,如投票赞成,则可能失去南朝鲜的支持,并引起国会和国内新闻界的愤怒,倘若表示反对,又可能失去联合国中多数国家的支持。但他估计到中国将会拒绝这“五原则”,遂建议杜鲁门同意美国投赞成票。可见美国当时的表态只是一种斗争策略,并不表明它愿意通过“四大国会议”来公平合理地解决中美关系中的那些重要问题。但当时如果中国接受“五原则”,美国要继续把中国排除在联合国以外、不让中国解放台湾,将会更加困难。
</P><P>    1951年2月1日,美国促使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污蔑中国为“侵略者”的议案,这就意味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不会承认新中国,联合国也很难以多数票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美国所谓的“将尊重联合国多数国家对中国代表权的决定”,已成为了一句空话。</P>
美国阻挠台湾解放
<P>
    1951年2至3月间,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处境有所改善,更感到没有必要为了稳住自己在朝鲜的阵脚而向中国作出让步,便在进一步阻挠中国解放台湾方面做得更加露骨了。1951年3月它向台湾派出一千人的军事顾问团,然后根据该团的建议,对台湾提供大规模的军事援助,第一批为3亿美元。5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48/5号文件”,对杜鲁门政府的东亚政策作了一些重要的调整:本来艾奇逊在1950年1月12日声明中把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御带划为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可“48/5号文件”却把台湾同这个防卫圈密切挂钩,说台湾如落入中共手中,将危及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这条线的防务;本来1950年3月底时,艾奇逊还把台湾视为美国背上的包袱,可“48/5号文件”却说台湾的人力和资源对自由世界来说是一项“潜在的资产”;本来杜鲁门在1950年8月31日还宣布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将从台湾海峡撤出第七舰队,但“48/5号文件”却决定“只要有助于美国的安全,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的任务将继续执行下去”。针对台湾问题,杜鲁门政府得出结论:美国必须长期用军事手段“保住台湾”。就在通过“48/5号文件”的第二天,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腊斯克就公开把中国诬蔑为“斯拉夫满州国”。 </P><P>
  1951年9月初,在国务卿顾问杜勒斯导演下,美国同日本签订了把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都排除在外的“对日和约”。依照常理,该和约应该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把台湾归还给中国,但事实上却只提日本放弃台湾和澎湖,而不宣布这些岛屿是中国的领土。后来蒋介石集团同日本签订的“双边和约”也由于美国的操纵而未提及台湾的归属问题,这表明了杜鲁门政府在加紧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
</P><P>  1953年初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就在2月2日向国会提出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宣布撤消台湾“中立化”,放蒋“出笼”。尽管杜勒斯私下里要蒋介石保证在对大陆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前须先征得美国的同意,但美国也公开表示台湾可以打大陆,而大陆不得打台湾,这就完全否定了杜鲁门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时所谓“防止战争在远东地区扩大”的说法,更加暴露了它只是要用武力来阻挠中国解放台湾的真实目的。

  1953年3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又改变了杜鲁门政府在1951年8月作出的“不同台湾建立过于密切的军事关系 ”、“不在台湾驻扎美国军事力量”、“不向台湾保证一旦遭到大陆进攻时,美国将进驻战斗机”的决定。华盛顿指示美国驻大平洋部队总司令雷德福(ARTHURRADFORD),可以在台湾驻扎巡逻机和侦察机,并作好在必要时进驻战斗机的准备;可以同蒋介石集团协调防守台、澎的计划,双方军队共同进行作战演习,遇到紧急情况时由美国统一指挥。艾森豪威尔政府还热衷于增强台湾本身的军事力量,以“保卫”台湾、使大陆感到威胁,以此来推行杜勒斯所制定的“对中国施加压力、向中苏关系打进楔子”(WEDGETHROUGHPR-ESSURE)的政策。

  在关于不承认新中国及不让其取得联合国席位的问题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比前届政府走得更远。它不但继续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还把驻台使馆从代办级提升到大使级,并认为台湾当局是全中国的政府,是中国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中的唯一代表。对此,连国防部长威尔逊都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建议美国别指望“蒋介石统治全中国”,副国务卿史密斯也承认威尔逊的意见比较现实,但艾森豪威尔却说美国只能这样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终于进入了联合国,中美两国也建立了正常邦交。但台湾至今仍未回到祖国怀抱。如果没有朝鲜战争,就存在着杜鲁门政府在任内顶住各种压力、基本上保持其1950年1月所制定的从台脱身政策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存在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五十年代初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美国学者瞿维斯(ROBERTJERVIS)在《朝鲜战争对冷战的影响》一书中说,如果没有朝鲜战争,杜鲁门政府会让台湾“陷落”。通过朝鲜战争,新中国显示了保卫本国安全和亚洲和平的决心和力量,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威信。但是,因为朝鲜战争,新中国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包括失去了早日解放台湾的一次机会。
  
  (资料来源:《观察与思考》,作者:张昆生,编辑:海航)</P>
转贴:拆穿朝鲜战争耽搁中国解放台湾的谎言

作者:吕胖子


  长久以来,网上一直流转着这么一个观点:“即中国不参加朝鲜战争,那么现在的台湾也早解放了,国民经济也发展了,跟美国等西欧国家的关系也可以提早建立,也就避免了数十年的西方制裁。”而且由此观点,又衍生出种种离奇荒谬的猜测,如苏联阴谋论、朝鲜阴谋论、中国暴政论等等。

  但历史不容猜测,历史也没有如果。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动机其实简单到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中国没有想到朝鲜战争,但是朝鲜战争却选择了中国。”

  要理解这个观点,首先就得从三.八线的来历说起。虽然现在美国的一些学者专家论证说中国在其久远的历史上一直保持着对朝鲜半岛三.八线内的控制和影响,但三八线真正的始作俑者里却包括着美国人。

  当年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很快兵锋就进入朝鲜。而这时,离得最近的美国军队还远在千里外的冲绳。为了避免苏军独霸朝鲜,更重要的是避免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冲击。美国政府急忙临时在朝鲜北纬38度的地方划出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并通知了苏联政府。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本来可以独霸朝鲜半岛的苏联出奇的听话,硬是接受了没有一兵一卒在朝鲜半岛上的美国人的安排。于是,一个隐士般的国度,一个二次大战的受害国,居然沦落到和大战策源地德国一样分裂的命运。如果说,这种命运是日本人种因于前,那么美苏就是结果于后。一个主权国家的命运就这样被东西方两大列强硬生生扯开,使其伤口38线至今流血不止。

  而今,我们国内还有很多网友,很多人还在为朝鲜战争谁开了第一枪而争吵。其实纠缠这个问题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只要有38线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就是换做我们,谁能相信国共会划江而治,彼此相安无事呢?我们今天是不是也可以高谈阔论说共产党的北中国入侵了国民党的南中国呢?所以,第一枪的争论在我看来根本就是西方用来摆脱责任,洗清自己以往不光彩污迹的障眼法。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野蛮的侵略,没有美苏在朝鲜半岛上随意画出的38线,朝鲜人民也不会有今天骨肉相残的局面。

  了解了38线的来历,有了一个对朝鲜半岛现代史粗略的基础认识后。你就会发现朝鲜战争其实不过是很多其他的国家利益在朝鲜半岛交锋的过程。而片头的说法则更是不值一驳。

  美国参加朝鲜战争,美国人自己说是为了防止共产主义在亚洲扩散,是为了保住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基地日本,是为了打击苏联的扩张阴谋等等。把每一种可能都给说到了,就是没有检讨一下自己在北纬38度随意拉出分界线,反而怀疑苏联,中国(其实当时这两个国家都没有惹事生非的能力,中国的情况大家都好理解。而苏联在战后几年状况其实很惨;西方逼着还租借法案的高利贷;大量青壮劳力死、残在前线;过度地发展工业而荒废农业、西部国土又曾是战场;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势力在西方支援下的破坏等,竟然把诺大的一个国家搞得发生了饥荒――这些具体情况可以查查叛逃到西方的苏联政府工作人员的著作)。于是军援,于是亲自出兵大打出手。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出兵朝鲜的同时还把台湾海峡封锁了。现在请那些说中共因为朝鲜而放弃解放台湾的人注意了。你们当中可曾有谁有过这样离奇跳跃的逻辑思维:“朝鲜打仗,就要封锁台湾海峡。”是的,没错,胖子查证西方的史料,朝鲜战争是在1950年6月25日开打的,第二天美国杜鲁门政府就决定封锁台湾海峡,第三天晚些时候,美第七舰队军舰开始在台海战备值班,这一值就是三十年。在这种状况下,我现在到非常想知道的是那些要解放台湾的朋友究竟如何渡海?再查证我国的史料,公认为中方决定出兵朝鲜的时间是在1950年10月5日,正式越过中朝边界的时间为10月19日。面对这冷酷的事实,即使象我这样愚钝的人,也不会分不清中国解放台湾受阻和中国出兵朝鲜的先后顺序。套用过去一个粗人的说法:“美国佬不是要阻碍老子收复台湾吗?那我们就到朝鲜捶他狗日的去。”

  理清了台海和韩战的先后顺序,在看以后的发展国民经济和与西方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两点,你就会发现说这种话的人根本就是脱离现实,一厢情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拿新中国当敌人呢!你还要去跟他们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怎么发展?发展出来的是个什么样子?是哀求还是跪求?你也不要再说别人无意拿中国来当对手,我只问你,没拿我们当对手,为什么还要把军舰派到台海?你能解释清楚吗?至于发展国民经济,事实已经证明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不可能闭门造车,有很多东西要学。但西方的门关着,中国只有转向苏联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不是象某些人说的苏联故意挑起朝鲜战争,好让新中国更多的靠拢苏联。

  最后既然说到了这里,我还想指出的一点是,大家对朝鲜战争中最大的受益人一直存在争论。但我认为这个最大的受益人不是苏联,美国、朝鲜、韩国、日本。而是我们人民中国。

  苏联,正如前面说到的,当时处于战略防守阶段,特别是围困柏林造成的东西方紧张局势,使得其精锐集中在欧洲,远东地区军备根本不足。美国人就曾在当时认为苏联在远东布置的雷达系统原始且覆盖面窄,经常雇一些南韩飞行员飞越苏联国境探察情报。当时苏联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让朝鲜给他添乱。所以苏联的要求很低――甚至低到放弃北朝鲜,让金日成到中国组织流亡政府,打游击的地步。出价却很高――因为他也没料到中国人会在正规战里打败美国人。所以想出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法子――没想到中国人硬是争气,在战场上打败了美国人,还把他的“重赏”一块拿到手里。另外,苏联人求稳的目的还可以从斯大林认同彭德怀在第三次战役后的休整,不发动追击并批评苏方速胜论观点中得出;“只要能稳定朝鲜局面,就是不统一朝鲜也没什么大不了。”

  美国,根本就没有收益。如果说有收获,就不会再到越南去跟再中国来一次。

  朝鲜韩国两个兄弟你死我活的打了半天,各自引进外国军队把对方的家园烧得一干二净不说,这个仇一结就是几十年,搞得就是前几年日韩世界杯期间,都有韩国右翼分子叫嚣去烧毁北朝鲜啦啦队的旅馆。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无论当时是谁打谁,现在都是失败者;因为一是当时没打出个结果,二是现在双方还有准备再打的人。

  有人说日本是最大的受益者。其实这话说得更准确一点,日本只是经济上的最大收益者。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永远在政治上蹲在了美国的阴影下面。有人说日本也成立了自卫队呀。是的,这话也可以再表达更准确一点,“是在美国的默许和帮助下建立了自卫队。”可这个世界上有谁听说过一个主权国家的自卫队需要外国人去帮忙建设。德国的联邦国防军美国人插手了吗?而当年只一个“联合舰队”就搞得中苏反目成仇,现在自卫队里里外外都是美国提供的,拿人手短,也难怪日本被骂成政治侏儒。

  作为这场战争的主要受益人中国,其实也是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当时老毛的方针是坚守朝鲜边境之地,稍稍留着一点缓冲总比没有强。没想到老美志大才疏,三次战役过后便被赶过37线。这才为中国两年多的朝鲜战争提供了要价还价的本钱。有人自豪于朝鲜战争后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国家的提升。其实何止是西方列强,就是苏联的华约,如果说苏联在东欧大搞“父子党”,自己当老子说一不二的话。那么只有对中国,才是“同志加兄弟”。当年苏联大使遵照指示要跟老毛谈联合舰队的事,惹恼了老毛,一个电报把赫鲁晓夫亲自叫到中南海解释。虽然中苏最后还是不欢而散,但中国在苏联当时眼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年生久远的事呢,现在提起来难免遭人非议,单是一个意淫帽子扣下来,胖子好不容易在网坛的积攒的形象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这个话题我们点到为止。说中国受益的其他方面;

  一、巩固了初期的政权。建国初期,国内土匪叛乱,人民崇洋麻木。朝鲜战争的胜利,却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重新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断绝了土匪的希望和外援,为赢得剿匪的最后胜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由于中国当时的剿匪、进军西藏、外海对峙和朝鲜前线四管齐下,使得军队人数居高不下,虽然增加了政府开支。却减少了对社会治安和就业的压力。

  二、发展了民族工业,稳定了就业环境,稳定了政权。由于西方的制裁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又赢来一个繁忙的“春天”。大量的政府订单使得过去国统区那种厂房空寂和市场上洋货的充斥全都没了踪影。同样,由于工业和粮食需求的大量增加,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生产的政策法令。带动起中国的各行各业也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过去的失业人员,同样也就创造了稳定的社会。

  三、建立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国民工业体系。利用苏联援助的设备,提供的经验,使得我国的工业发展能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开始。为日后自力更生地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看来,中共在朝鲜里赢得的何止是一场战争。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好处以及国内政权的稳固、人心的凝聚,自身不畏强权的斗士形象的树立,不都是从那时得到的吗?比一个只赢得经济,输了政治的日本不是又要强许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