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忧思---中国离海洋强国有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43:36
编者按: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然而蓝色的海洋,与历来固守“大陆性格”的中国之关系,可谓亦悲亦喜。600年前,郑和的庞大船队扬帆远航,在蓝色波涛间写下中华民族的梦想;100多年前泛波而来的列强炮舰,又曾使华夏历史蒙受耻辱。蓝色国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20多年前终于彻底向世界各国敞开胸怀。

<P>    如今,发展“海洋经济”的呼声迫使我们再一次直面这熟悉而陌生的蓝色疆土。进入“海洋世纪”,许多国家都在制定全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到沿海各地快马加鞭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国正在掀起一场海洋开发的热潮。与改革开放之初渔业、海运业的发展热潮不同,这一轮开发热潮正掀起一场“蓝色革命”,对中国经济的格局、对中国海洋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满怀豪情向海洋进军之际,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P>
<P>    </P>
<P><B>海洋时代</B>
──中国离海洋强国有多远(上)
    ■ 半月谈记者 王新亚 梁思奇 贺大为 周正平
   
两会呼声:中国要建“海洋强国”

    “今年两会有关海洋经济的建议好像很多哦!”一位海南的朋友听到记者来采访海洋经济,立即脱口而出。的确,今年全国两会的“海味儿”特别浓。
    随手翻开几份全国政协委员大会发言:《确定我国的海洋国策迫在眉睫》、《创新海洋科技,建设海洋强国》、《纪念郑和,经略海洋》……从题目就能看出委员们的急迫心情。而众多人大代表有关海洋经济的议案、建议更具地方特色:从大连到北海的漫长海岸线上,几乎每个沿海地区都希望尽快发展本地海洋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汪品先院士的发言道出了两会“海洋热”的来由。他说,《国际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全球海洋的1/3已成为各国的专属经济区,深海大洋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新世纪来临,一些国家正在调整自己的海洋政策,日本斥巨资投入海洋科技,明文提出要在海洋科学里“起领导作用”;韩国提出了“21世纪海洋韩国”发展目标;美国于2001年成立海洋政策委员会,2004年又提出“21世纪海洋蓝图”的报告,接着成立了部长级的海洋政策委员会。世界各国对海洋的投入和开发都在全面升级,形势已不允许我们掉以轻心!
    我们必须立即回答:在新世纪大洋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的定位在哪里?是甘心以陆地国家自居,还是也要进入世界大洋?汪品先院士一连用了两个“急切需要”来呼吁:我国急切需要确定海洋国策,急切需要在国家一级统筹海洋政策和海洋发展。
     
“中国要建海洋强国”的呼声从未像今天这么强烈。今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人们回顾历史,“重陆轻海”的中国因失却良机而蒙受耻辱的痛切教训犹在昨天;而今天的中国海域也不平静,钓鱼岛之争愈演愈烈,南海油气资源遭周边国家疯狂盗采,正在流失的蓝色疆域使人们心急如焚。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高级工程师巫致中的发言道出了人们的心声:我国在海洋事业上也应该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一个海洋大国尽快发展为一个海洋强国,如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一样,将海洋开发列入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并提升海洋军事实力。
    建海洋强国,经济要先行。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04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2841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为5268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9%,涉海就业人数已达2000多万人。但是,与我国现有的海洋资源拥有量、与发达国家开发海洋经济的强度相比,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还刚刚起步。我国有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这些资源大多都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而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处于初级阶段,与日本比较:我国远洋运输量仅是日本的1/6;港口密度是日本的1/17;近海每平方公里捕鱼量是日本的1/4;我国远洋捕捞仅占世界远洋捕捞总量的0.5%,而日本已达2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实施海洋开发”已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将海洋经济视为中国经济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立法、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管理等措施相继出台,今年又启动了旨在摸清我国近海“家底”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中国,从陆地迈向海洋,可以说已经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沿海回应:2020年前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位于海南省西部的洋浦开发区曾经是一个著名的“失败故事”的主角。这个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1993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个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区,当年在全国引起了“爱国还是卖国”的轩然大波。得风气之先的洋浦开发区并没有脚踏实地搞开发,而是陷入了炒卖土地的狂潮。待席卷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洋浦也一蹶不振。
    3月10日,记者来到洋浦,进入开发区腹地很长一段路边都冷冷清清。开发区内,两座宏伟的大楼矗立在有些荒凉的平原之上,显得鹤立鸡群。我们进入其中一座高达34层、装潢豪华的“洋浦国际商业大厦”,发现楼内竟然空无一人。站在楼顶俯瞰洋浦全景,除了少数几片厂房外,大片闲置的土地触目惊心。
    然而,当谈到未来洋浦的发展时,一位大厦物业负责人却肯定地说:“信心十足!”他的信心来自洋浦新提出的口号:建设中国南海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亚洲最大的浆纸加工基地,亚太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储备转运中心。而能够支持这些口号变为现实的,则是海南省近年来提出的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大计划。
    记者了解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已于3月13日通过专家评审。规划提出,确立“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骨干的海洋经济体系,使海南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实现海洋经济总量翻三番的目标,在全省GDP的比重超过30%。而海洋石油天然气综合加工业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主导产业”,洋浦又无疑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记者看到一份当地研究机构的报告已经提出,“随着大规模开发的开始……把洋浦开发区从3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平方公里已是客观要求”。
    规划惊人,但是却并非绝无仅有。与拥有雄厚海洋资源却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南省相比,其他沿海省区市的底气更足。早在去年8月,浙江省就已制定完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2020年则“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广东省在2002年就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要在全国率先建立“蓝色产业带”。拥有多所海洋科研院所的海洋经济大省山东则早在1991年就提出建设“海上山东”,要让山东的海洋经济与陆上经济平分秋色。据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介绍,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福建等向“海洋经济强省”迈进的省市,其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在2004年都已突破1000亿元。
   
海洋生态系统适宜发展循环经济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极为诱人。然而,这一切都不应超出海洋环境承受能力。海洋是什么?是一座可以随意开采的宝库吗?作为覆盖地球上71%面积的水体,海洋的环境容量是否无穷大?遗憾的是,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对这两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沿海省市政府的涉海部门工作人员对“海洋经济”的整体认识仍然不明晰,谈本部门所管辖的行业的多,谈海洋经济整体如何发展的少;谈资源开发的多,谈环境保护的少。然而,海洋经济不仅仅是资源型经济,更不等同于单纯的工业经济。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指出,海洋经济作为海洋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具有技术要求高、风险性大、区域性强、综合性浓的特点,它对政府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刘容子研究员指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海洋开发中,过度开发与牺牲环境质量的做法,导致海洋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以及对海洋资源的过度索取。这,已经对海洋造成了极大危害。新一轮的海洋开发热如不加以引导,将给目前的海洋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与人们想像的相反,海洋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长期研究海洋经济的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名誉院长张本教授指出,海岸线、海底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是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形成的,一经破坏很难恢复。海洋经济建立在海洋这个生态系统之上,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概念。由于海洋资源环境是共享资源,各行为主体都应有提高环境质量的责任,从而使海洋经济的各个门类构成一个循环经济的和谐系统。
    海南省拥有约2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占我国海域面积的2/3,可谓我国最大的海洋省,然而由于“重陆轻海”等历史原因,这个省海洋经济发展反而在沿海各省中最为落后。张本教授指出,这是海南的劣势,但也是海南的优势:由于没有高强度的经济开发,海南的生态环境非常优越,拥有“生态岛”的美誉。今后海南的海洋经济发展同样不能破坏生态,要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 15:55:30编辑过]
编者按: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然而蓝色的海洋,与历来固守“大陆性格”的中国之关系,可谓亦悲亦喜。600年前,郑和的庞大船队扬帆远航,在蓝色波涛间写下中华民族的梦想;100多年前泛波而来的列强炮舰,又曾使华夏历史蒙受耻辱。蓝色国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20多年前终于彻底向世界各国敞开胸怀。

<P>    如今,发展“海洋经济”的呼声迫使我们再一次直面这熟悉而陌生的蓝色疆土。进入“海洋世纪”,许多国家都在制定全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到沿海各地快马加鞭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国正在掀起一场海洋开发的热潮。与改革开放之初渔业、海运业的发展热潮不同,这一轮开发热潮正掀起一场“蓝色革命”,对中国经济的格局、对中国海洋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满怀豪情向海洋进军之际,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P>
<P>    </P>
<P><B>海洋时代</B>
──中国离海洋强国有多远(上)
    ■ 半月谈记者 王新亚 梁思奇 贺大为 周正平
   
两会呼声:中国要建“海洋强国”

    “今年两会有关海洋经济的建议好像很多哦!”一位海南的朋友听到记者来采访海洋经济,立即脱口而出。的确,今年全国两会的“海味儿”特别浓。
    随手翻开几份全国政协委员大会发言:《确定我国的海洋国策迫在眉睫》、《创新海洋科技,建设海洋强国》、《纪念郑和,经略海洋》……从题目就能看出委员们的急迫心情。而众多人大代表有关海洋经济的议案、建议更具地方特色:从大连到北海的漫长海岸线上,几乎每个沿海地区都希望尽快发展本地海洋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汪品先院士的发言道出了两会“海洋热”的来由。他说,《国际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全球海洋的1/3已成为各国的专属经济区,深海大洋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新世纪来临,一些国家正在调整自己的海洋政策,日本斥巨资投入海洋科技,明文提出要在海洋科学里“起领导作用”;韩国提出了“21世纪海洋韩国”发展目标;美国于2001年成立海洋政策委员会,2004年又提出“21世纪海洋蓝图”的报告,接着成立了部长级的海洋政策委员会。世界各国对海洋的投入和开发都在全面升级,形势已不允许我们掉以轻心!
    我们必须立即回答:在新世纪大洋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的定位在哪里?是甘心以陆地国家自居,还是也要进入世界大洋?汪品先院士一连用了两个“急切需要”来呼吁:我国急切需要确定海洋国策,急切需要在国家一级统筹海洋政策和海洋发展。
     
“中国要建海洋强国”的呼声从未像今天这么强烈。今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人们回顾历史,“重陆轻海”的中国因失却良机而蒙受耻辱的痛切教训犹在昨天;而今天的中国海域也不平静,钓鱼岛之争愈演愈烈,南海油气资源遭周边国家疯狂盗采,正在流失的蓝色疆域使人们心急如焚。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高级工程师巫致中的发言道出了人们的心声:我国在海洋事业上也应该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一个海洋大国尽快发展为一个海洋强国,如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一样,将海洋开发列入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并提升海洋军事实力。
    建海洋强国,经济要先行。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04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2841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为5268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9%,涉海就业人数已达2000多万人。但是,与我国现有的海洋资源拥有量、与发达国家开发海洋经济的强度相比,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还刚刚起步。我国有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这些资源大多都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而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处于初级阶段,与日本比较:我国远洋运输量仅是日本的1/6;港口密度是日本的1/17;近海每平方公里捕鱼量是日本的1/4;我国远洋捕捞仅占世界远洋捕捞总量的0.5%,而日本已达2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实施海洋开发”已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将海洋经济视为中国经济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立法、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管理等措施相继出台,今年又启动了旨在摸清我国近海“家底”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中国,从陆地迈向海洋,可以说已经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沿海回应:2020年前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位于海南省西部的洋浦开发区曾经是一个著名的“失败故事”的主角。这个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1993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个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区,当年在全国引起了“爱国还是卖国”的轩然大波。得风气之先的洋浦开发区并没有脚踏实地搞开发,而是陷入了炒卖土地的狂潮。待席卷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洋浦也一蹶不振。
    3月10日,记者来到洋浦,进入开发区腹地很长一段路边都冷冷清清。开发区内,两座宏伟的大楼矗立在有些荒凉的平原之上,显得鹤立鸡群。我们进入其中一座高达34层、装潢豪华的“洋浦国际商业大厦”,发现楼内竟然空无一人。站在楼顶俯瞰洋浦全景,除了少数几片厂房外,大片闲置的土地触目惊心。
    然而,当谈到未来洋浦的发展时,一位大厦物业负责人却肯定地说:“信心十足!”他的信心来自洋浦新提出的口号:建设中国南海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亚洲最大的浆纸加工基地,亚太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储备转运中心。而能够支持这些口号变为现实的,则是海南省近年来提出的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大计划。
    记者了解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已于3月13日通过专家评审。规划提出,确立“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骨干的海洋经济体系,使海南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实现海洋经济总量翻三番的目标,在全省GDP的比重超过30%。而海洋石油天然气综合加工业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主导产业”,洋浦又无疑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记者看到一份当地研究机构的报告已经提出,“随着大规模开发的开始……把洋浦开发区从3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平方公里已是客观要求”。
    规划惊人,但是却并非绝无仅有。与拥有雄厚海洋资源却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南省相比,其他沿海省区市的底气更足。早在去年8月,浙江省就已制定完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2020年则“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广东省在2002年就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要在全国率先建立“蓝色产业带”。拥有多所海洋科研院所的海洋经济大省山东则早在1991年就提出建设“海上山东”,要让山东的海洋经济与陆上经济平分秋色。据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介绍,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福建等向“海洋经济强省”迈进的省市,其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在2004年都已突破1000亿元。
   
海洋生态系统适宜发展循环经济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极为诱人。然而,这一切都不应超出海洋环境承受能力。海洋是什么?是一座可以随意开采的宝库吗?作为覆盖地球上71%面积的水体,海洋的环境容量是否无穷大?遗憾的是,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对这两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沿海省市政府的涉海部门工作人员对“海洋经济”的整体认识仍然不明晰,谈本部门所管辖的行业的多,谈海洋经济整体如何发展的少;谈资源开发的多,谈环境保护的少。然而,海洋经济不仅仅是资源型经济,更不等同于单纯的工业经济。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指出,海洋经济作为海洋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具有技术要求高、风险性大、区域性强、综合性浓的特点,它对政府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刘容子研究员指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海洋开发中,过度开发与牺牲环境质量的做法,导致海洋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以及对海洋资源的过度索取。这,已经对海洋造成了极大危害。新一轮的海洋开发热如不加以引导,将给目前的海洋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与人们想像的相反,海洋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长期研究海洋经济的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名誉院长张本教授指出,海岸线、海底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是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形成的,一经破坏很难恢复。海洋经济建立在海洋这个生态系统之上,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概念。由于海洋资源环境是共享资源,各行为主体都应有提高环境质量的责任,从而使海洋经济的各个门类构成一个循环经济的和谐系统。
    海南省拥有约2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占我国海域面积的2/3,可谓我国最大的海洋省,然而由于“重陆轻海”等历史原因,这个省海洋经济发展反而在沿海各省中最为落后。张本教授指出,这是海南的劣势,但也是海南的优势:由于没有高强度的经济开发,海南的生态环境非常优越,拥有“生态岛”的美誉。今后海南的海洋经济发展同样不能破坏生态,要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 15:55:30编辑过]
海洋科技亟待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仍然落后

    50多年来,我国的海洋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记者在我国海洋科技的重镇──山东青岛市了解到,该市拥有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多所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现有海洋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占全国同类人员一半左右。在青岛,海洋科技的发达促进了一大批新兴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如海洋保健品和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腐蚀和环保、海水综合利用等。这对提高我国海洋经济的产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十分有利。
    但是我国的海洋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有专家指出,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科技投入偏少,成果产业化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贡献率不足20%。以新兴的、利润空间巨大的海洋药物研究为例,由于科技水平跟不上,我国的海洋医药产业发展受到巨大制约:已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十分有限,大部分来自沿海或近海,与中国庞大的海洋资源总量相比很不相称,特别是微生物、浮游生物的开发偏少;海洋新药十分罕见,创新有待加强;海洋药物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海洋生物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严重滞后,等等。
    受海洋科技水平的制约,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比较落后。海南大学张本教授告诉记者,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产值过低。按2003年海洋产业的产值计算,海洋渔业占到海洋总产值的45.2%,滨海旅游业占37.6%,其余产业所占份额很小。同时,在各海洋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粗放型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现象。在一些海洋经济已有长期发展的沿海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也同样艰巨。   
</P>
设立统管机构,还须变革观念
    海洋开发的问题涉及经济、能源、外交、军事和国家安全,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问题,需要统一协调。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渔业局、交通部海事局、中石油、中海油都在做着某些具体工作。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光琪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之为“群龙闹海”。曾长期从事海洋研究的另一位专家说:当前海洋研究的项目完全是按国家各个部门的需要进行专项设置,这边有事堵一下,那边有事堵一下,执行效率不高。
    一些专家指出,必须建立统一的海洋统筹协调机构,以理顺当前各涉海部门在海上“各自为政”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汪品先院士建议,应成立国务院领导亲自挂帅的海洋委员会,从海洋权益、海上安全到海洋科技,全面负责我国海洋目标与政策的确定和我国海洋事业的统筹协调,下设专家委员会,使全国海洋工作的“棋”下在同一“盘”上。张本教授则提出,在省市一级也应建立相应的海洋协调办公室。
    其实,对海洋资源的管理,不仅是部门之间权力的制衡,也存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的博弈。以海南省为例,近年来一直呼吁中央下放南海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权。约20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全国人大赋予了海南省以管辖权,但海上矿产资源的开发却由国家直接掌控,这无疑让以海洋油气加工业为产业发展龙头的海南省感到极大不便。
    但是,面对海洋经济的统筹协调问题,当务之急还是转变人们的海洋观念。有关人士指出,在过去,从百姓到地方政府官员,“祖宗海”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大海可以随便使用。近年来,各地通过贯彻《海域使用管理法》,借鉴国有土地的做法,对经济用海进行挂牌、招标、拍卖,有偿用海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当前,沿海各省区市正在做海洋功能区划和海上区域划界工作,将为各地的海洋经济开发建立初步的秩序。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王耀华指出,面对海洋经济开发热,必须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要实现“五个转变”:从狭隘的陆域国土空间转变为海陆一体的国土空间思想;从传统的海洋产业思想转变为开放的多元化的大海洋产业思想;从单纯的追求陆地经济效益的大陆经济思想转变为多层次、大空间、海陆资源综合开发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从海洋开发无序、无度、无偿的旧观念转变为有序、有度、有偿使用的新观念;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推动海洋高起点、宽领域、深层次的开发。
    面对海洋,当怀敬畏;开发海洋,先求自新。当中国经济开始全面接受来自海洋的洗礼时,我们需要谨慎前行,最终能够无愧于海的丰富赠予,同时留给后代一片洁净之海。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