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进过保定军校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49:15


    多年以来,不论海峡这边还是那边,说起薛岳的出身,基本上是众口一词,即薛岳保定军校六期步科肄业。我本人也从很早就接受了这一说法。因为这一说法太久远、太深入人心了。早在1936年编定的《陆海空军任官名簿》中,薛岳的出身一栏,就白纸黑字地填写着保定军校六期步科。之后,在1942年、1947年的类似表册中,也依然重复着这样的纪录。历史档案里如此记载,被人看成铁证是不过分的。民国七十七年,一部据说是根据采访薛岳而写成、写成后又经过薛岳亲自审定的《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一书在台湾出版,该书中也言之凿凿地写明薛与张发奎等一同入读保定军校。薛本人没有回忆录或自传存世,而这本书,“虽属多人执笔记述之史料丛书,实际上已具备薛将军口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既然是薛将军亲口说出,以薛岳在人们心目中抗日英雄的形象,自然谁也不会怀疑其会编造虚假出身,这便进一步巩固了人们对其保定肄业的认定。再到后来,大陆有一个叫王心刚的,写了一部《薛岳传》,其中写道,因为张发奎没能入读保定军校,让已经入读保定军校的薛岳对这位结拜兄弟感到十分的惋惜。有了如此生动感人的描写,岂不更加证明了薛的保定出身。

    不过也有过不利的信息,1987年,由河北政协编辑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书出版,书中收集有特别宝贵的民国十一年编录的《保定军校同学录》的完整资料。然而在这本同学录中,却找不到薛岳的名字。这不能不让人对薛岳的保定出身产生怀疑。但不久之后,一个新的解释出现了,即薛岳是保定军校肄业而不是毕业,所以军校同学录中没有收集。为什么有这一说法,是因为有早在旧中国便已在各种军官簿册中出现的薛岳“保定军校肄业”的记载。肄业吗,按今天习惯的用法,就是学而未毕业的意思吗。于是,关于薛岳的传记中便又出现了这样的文字:“1918年,在保定陆校尚未毕业,便南下广东,参加孙中山新建立的援闽粤军,任司令部上尉参谋。”而在《薛岳传》中,更有生动的描述:“不少同学都为之感到可惜,劝他毕业后再说。薛岳豪气地说,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报效国家,而不是为了那一纸文凭……辽阔的华北大地无法留住薛岳对南方的热烈向往,他毅然上路了。”

    有了这样合理的解释,又有如此具体而生动的记述,薛岳保定军校肄业一说有惊而无险,人们接受了这样的说法。

    但读过《张发奎口述自传》后,却不由得令人倒吸了一口冷气,该书中,有多处证明薛岳在这期间不在保定的记述。下引述之:

    其一,“到了广州,我写信给住在乐昌乡下的薛岳,我叫他来广州,于是我们合住一间旅舍。我的钱花光了,必须去找工作。我们去找梁树熊介绍。他是个革命者,同薛岳一起坐过牢;此时正担任焑酒专卖局总务主任。他介绍薛岳去专卖局石龙办事处,介绍我去肇庆办事处。”这个时间,是在张发奎未能去保定军校六期求学后不久,也就是保定军校第六期入学之初的光景。

    其二,“李福林要求广西都督陆荣廷委任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为广州士敏土厂厂长。于是,革命党人就有饭吃了。薛岳、司徒非、刘纪文和我都在该厂找到了工作。”这个时间,是1917年,此时的保定六期已经开始第一学年的修业。

    其三,“邓铿号召在水泥厂工作的革命青年参加粤军,我告诉他我不能去,因为我要照顾嘉斌【张弟】的学业。薛岳去了,”这是1918年的事,当时的保定六期,已进入第二学年。这年底,经过两个学年的学习,保定六期便毕业了。

    如果张的回忆属实,那么就等于说,在保定六期肄业的两年时间内,薛岳一直都在广东,而没有在保定。

    有人说张发奎的回忆录掺杂了个人情感,我对此不想评论。但我认为,全书中,张对薛的评价是比较高的,是褒多于贬的。而对于薛从陆军小学到参加二次革命、到被捕入狱、到投身粤军这一时期的记述,更绝无半点贬意。还有一点,即张在当时打死也不会想到薛读没读过保定日后会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而也就不存在隐讳什么或暴露什么的故意。从细节上看,张所述与薛这一时期的共同经历全都不是惊人之举,有些风俗琐碎只属于那个年代,并非今天的人们所熟知。因而单就这一段的忆述来看,不象是有意的贴金亦或贬损,不象张年老记忆模糊后产生的错误,也不象没有那个年代生活经历的执笔者妄加的臆造。

    尽管如此,张所记的这些,也还仅仅是孤证,在没有得到其他的印证前,还只能作为参考,但至少让我们对薛岳的保定出身又生出了几分怀疑。

    实际上,若想证明某某是某一学校毕业,要紧的是要其拿出曾经就读于该校的证据。同样的道理,要想证明薛岳真的进入过保定军校,最铁的依据,就目前能够找到的史料来看,当然是《保定军校同学录》,但可惜的是,在这本由陆军总长和保定军校校长分别作序,其权威几乎类同钦定的同学录中,却找不到薛岳的名字。

    没有这最铁的,那就转而求其次,只要有六期的同学或教官给予旁证,也行。也就是说,假如薛岳真的也象陈铭枢、季方那样未学完便离开保定军校,只要有当事人的记述,哪怕只有一个当事人这样说,也算。但同样可惜的是,仍然找不到有这样的说法。不仅没有这样的旁证,而且,和后来薛岳传记的编撰者众口一词说其是保定六期肄业的情况相反,那么多保定六期的和薛岳帐下的将领,却全无这样的说法。特别是刘茂恩、何柱国、樊松甫、李洁之等在回忆录中,都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一长串一长串的保定同学,其中许多人的显赫程度连薛岳的十分之一都不如,但却都没有说到薛岳的名字。

    这就更加令人置疑。结合张发奎的回忆,一个无形的链条正在悄悄地被串接起来,越来越紧地缠绕着我们,强迫着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做出这样的置疑,即薛岳极有可能并非长期传说的那样曾经在保定军校肄业。

    带着这份置疑,再将《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与《张发奎口述自传》对比印证,这个疑点一下子变得异常的强烈,强烈到基本可以将原有的结论完全推翻。

    《张》与《薛》两书,都有为人所诟病之处,但两书中记述薛岳于1914年被法租界逮捕,却是相同的,可以互相印证。至于出狱的时间,《张》书中记载是1916年,具体哪一月哪一天没有详述;《薛》书中则记载为第一次出狱是1916年9月,后又再次被捕入狱,于1917年初方才重获自由。两书所记只是一粗一细的区别,并不发生矛盾。

    如果薛岳入狱和出狱的时间真如两书所记,那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薛岳并不象有些传记所说的那样,是陆军小学毕业后又升入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学习的。因为武昌预校只办两期便停办,第一期有特殊的背景。他不可能是第一期,而第二期是1914年开学,1916年毕业,这期间内,薛岳一直在坐牢,他没有时间入读第二陆军预备学校。

    没能入读第二陆军预备学校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就不具备升入保定军校的资格。既然连入学资格都不符合,又谈何肄业呢?

    说到这有必要说说保定军校的入学资格。保定军校自1912年开办,至1923年停办,前后共办九期,由于主要受军事教育思想不断改变的影响,这九期的入学资格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没有哪两期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保定六期的入学资格规定为第一陆军预备学校第三期毕业生(郝梦龄、刘培绪、高汝桐、李文田、上官云相等)、第二陆军预备学校第二期毕业生(余汉谋、樊松甫、黄琪翔、叶挺、刘家琪等)和模范团第二期学兵(赵博生、刘茂恩等),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就无法升入保定军校,绝无例外。

    也许有人会说,腐朽而没落的北洋政府所办的保定军校有那么严格吗?要是国民党或孙中山为薛打了招呼,也不行吗?要明了这个问题,需要对北洋时期军事制度史和军事教育史有个了解才行,特别是需要对保定军校有较深的了解才行,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我只能说个结论,即这样的情况如果出在各省办的讲武堂,也许能行;如果出在各杂牌军系办的军官学校,也许能行;如果出在黄埔军校,也许能行;但这样的情况出在保定军校,不行。绝对不行。薛岳既然没有陆军预备学校的经历,他纵有天大的本事、有天大的后台,也是绝对无法跨入军校大门的。再说了,以当年的情况,孙中山或国民党会不会单独为了这个刚刚出山的老虎伃给保定军校打招呼,老虎伃又会不会象今天的人们这样特别地看重保定这个招牌而非要凭关系挤进去,我看够呛。

    我想我们应该跳出原来固有的认识,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薛岳的出身。可这一重审,就不难发现,支撑薛岳保定出身这一说法的,全是没有丝毫证据效力的长期的传说,全是后来编史者所为,而具有证据效力的当年的同学录中,没有这样的记载;所有保定六期同学的回忆录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有薛岳帐下的将领与幕僚的回忆录中,没有这样的说法,而最要命的,是可以证实的薛没有第二陆军预备学校的经历。如果说上面那几条都还仅仅是重大疑点的话,那么薛没有陆军预校的经历,则是否定他保定军校肄业的关键。

    至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认定,薛岳的保定出身一说,极有可能是一个美好的误会。薛岳并未进过保定军校。不是提前离校未能毕业的问题,而是一天也没进过。

    但这样认定的话,则仍然有几个问题,需要有个解释。

    第一个,是这学而未毕业的说法该如何解释。这其实是今人对于肄业二字的误解,并由这误解而反推生成的臆造。肄业,在保定军校那个时期,就是修业、学习的意思,并没有学而未毕业的意思。当年的文字,都有某某“经一年又七个月的肄业”、“肄业两年期满”等用法,对于保定毕业的任何一个学生,也都使用“保定军校肄业”的说法,就足以证明这个意思。今天绝大多数人理解这两个字,已经极少理解为“修业”或“学习”,有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两个字在当年是这样的用法,而理解成学而未毕业了。王心刚那《薛岳传》中所说的薛岳差半年便可拿到毕业证而放弃的情节,还有那只属于今天而绝不属于当年的口气,就是最典型的因误信了薛岳保定军校肄业又误解了肄业二字当年的用法而反过来臆造故事的例子。

    第二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国军名册中薛岳保定六期出身的记载该如何解释。很好解释,尽管它作为多年的档案保存,但那仍然属于后来的填写,而非原始的凭证。这样的表册登记,作为一般的介绍是可以的,但若较起真来,作为考证的依据,就不具备丝毫的价值了。这就好比,如果某人要想证明他是北大或清华毕业,靠花名册上填写的个人学历出身,是不足为凭的,甭管这花名册制作于三十年前还是一百年前。

    第三个,是那《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中的说法又如何解释。不太好解释,但令人怀疑。民国七十七年时,薛岳已年逾九旬,即便真如撰者在书前说明中所言是根据薛岳本人录音整理写成、写成后又经过薛本人审阅的,以如此耄耋老者,他的录音和审阅,又能做何苛求?对于这部书,从书前那幅十足穿越的“薛岳将军抗战玉照”和书中张发奎入读保定军校的谬误,以及对保定军校与第二陆军预备学校相关常识的无知,也就能够看出写作者的历史修养如何,也就能够揣度这“亲口讲述、亲自审阅”的可信度如何了。对于这等水平的作者写出的东西,还能指望将它作为考证的依据吗?我看够呛。

    至于王心刚写作的《薛岳传》之类,就不值得一驳了。

    第四个,薛岳保定肄业的传说由何而生、又缘何长期流传而不疑呢?我猜想,这个传说的兴起,极有可能与“陆军四校同学会”有关。民国初年,保定军官学校曾建有军官学校同学会,以构建和加强保定同学间的友谊与援助。后该会接受孙中山先生的建议,又将读过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和陆军预备学校的、本该进入军官学校而最终未能进入的学生一并纳入,以扩大南方的革命力量,遂使这一校同学会扩大成四校同学会,于是,曾经读过陆小而未能入读保定军校的张发奎、薛岳等,便也成为该会会员。但因该会会员中的绝大多数仍然是保定军校的同学,故这个陆军四校同学会,在很多情况下,也就依然被人看成是保定军校同学会,于是,本来没能最终进入保定军官学校的张发奎、薛岳等四校同学,便也被误认为保定同学,而误填写入某些表册,之后又以讹传讹,时间愈久便也愈加牢固,终至使人深信不疑。到了后来,由于薛岳成为抗日英雄,出于对英雄的爱戴,人们更希望心目中的英雄完美,而不愿意去怀疑那些有损英名的东西;伴随这些年持续的国军热,许多爱国青年或中年崇拜薛岳已达到粉状,就更要坚决捍卫而不允许质疑其保定的出身,于是薛岳保定六期出身的美好传说得以长久而广泛的流传。当然这只是猜想了。




    多年以来,不论海峡这边还是那边,说起薛岳的出身,基本上是众口一词,即薛岳保定军校六期步科肄业。我本人也从很早就接受了这一说法。因为这一说法太久远、太深入人心了。早在1936年编定的《陆海空军任官名簿》中,薛岳的出身一栏,就白纸黑字地填写着保定军校六期步科。之后,在1942年、1947年的类似表册中,也依然重复着这样的纪录。历史档案里如此记载,被人看成铁证是不过分的。民国七十七年,一部据说是根据采访薛岳而写成、写成后又经过薛岳亲自审定的《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一书在台湾出版,该书中也言之凿凿地写明薛与张发奎等一同入读保定军校。薛本人没有回忆录或自传存世,而这本书,“虽属多人执笔记述之史料丛书,实际上已具备薛将军口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既然是薛将军亲口说出,以薛岳在人们心目中抗日英雄的形象,自然谁也不会怀疑其会编造虚假出身,这便进一步巩固了人们对其保定肄业的认定。再到后来,大陆有一个叫王心刚的,写了一部《薛岳传》,其中写道,因为张发奎没能入读保定军校,让已经入读保定军校的薛岳对这位结拜兄弟感到十分的惋惜。有了如此生动感人的描写,岂不更加证明了薛的保定出身。

    不过也有过不利的信息,1987年,由河北政协编辑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书出版,书中收集有特别宝贵的民国十一年编录的《保定军校同学录》的完整资料。然而在这本同学录中,却找不到薛岳的名字。这不能不让人对薛岳的保定出身产生怀疑。但不久之后,一个新的解释出现了,即薛岳是保定军校肄业而不是毕业,所以军校同学录中没有收集。为什么有这一说法,是因为有早在旧中国便已在各种军官簿册中出现的薛岳“保定军校肄业”的记载。肄业吗,按今天习惯的用法,就是学而未毕业的意思吗。于是,关于薛岳的传记中便又出现了这样的文字:“1918年,在保定陆校尚未毕业,便南下广东,参加孙中山新建立的援闽粤军,任司令部上尉参谋。”而在《薛岳传》中,更有生动的描述:“不少同学都为之感到可惜,劝他毕业后再说。薛岳豪气地说,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报效国家,而不是为了那一纸文凭……辽阔的华北大地无法留住薛岳对南方的热烈向往,他毅然上路了。”

    有了这样合理的解释,又有如此具体而生动的记述,薛岳保定军校肄业一说有惊而无险,人们接受了这样的说法。

    但读过《张发奎口述自传》后,却不由得令人倒吸了一口冷气,该书中,有多处证明薛岳在这期间不在保定的记述。下引述之:

    其一,“到了广州,我写信给住在乐昌乡下的薛岳,我叫他来广州,于是我们合住一间旅舍。我的钱花光了,必须去找工作。我们去找梁树熊介绍。他是个革命者,同薛岳一起坐过牢;此时正担任焑酒专卖局总务主任。他介绍薛岳去专卖局石龙办事处,介绍我去肇庆办事处。”这个时间,是在张发奎未能去保定军校六期求学后不久,也就是保定军校第六期入学之初的光景。

    其二,“李福林要求广西都督陆荣廷委任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为广州士敏土厂厂长。于是,革命党人就有饭吃了。薛岳、司徒非、刘纪文和我都在该厂找到了工作。”这个时间,是1917年,此时的保定六期已经开始第一学年的修业。

    其三,“邓铿号召在水泥厂工作的革命青年参加粤军,我告诉他我不能去,因为我要照顾嘉斌【张弟】的学业。薛岳去了,”这是1918年的事,当时的保定六期,已进入第二学年。这年底,经过两个学年的学习,保定六期便毕业了。

    如果张的回忆属实,那么就等于说,在保定六期肄业的两年时间内,薛岳一直都在广东,而没有在保定。

    有人说张发奎的回忆录掺杂了个人情感,我对此不想评论。但我认为,全书中,张对薛的评价是比较高的,是褒多于贬的。而对于薛从陆军小学到参加二次革命、到被捕入狱、到投身粤军这一时期的记述,更绝无半点贬意。还有一点,即张在当时打死也不会想到薛读没读过保定日后会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而也就不存在隐讳什么或暴露什么的故意。从细节上看,张所述与薛这一时期的共同经历全都不是惊人之举,有些风俗琐碎只属于那个年代,并非今天的人们所熟知。因而单就这一段的忆述来看,不象是有意的贴金亦或贬损,不象张年老记忆模糊后产生的错误,也不象没有那个年代生活经历的执笔者妄加的臆造。

    尽管如此,张所记的这些,也还仅仅是孤证,在没有得到其他的印证前,还只能作为参考,但至少让我们对薛岳的保定出身又生出了几分怀疑。

    实际上,若想证明某某是某一学校毕业,要紧的是要其拿出曾经就读于该校的证据。同样的道理,要想证明薛岳真的进入过保定军校,最铁的依据,就目前能够找到的史料来看,当然是《保定军校同学录》,但可惜的是,在这本由陆军总长和保定军校校长分别作序,其权威几乎类同钦定的同学录中,却找不到薛岳的名字。

    没有这最铁的,那就转而求其次,只要有六期的同学或教官给予旁证,也行。也就是说,假如薛岳真的也象陈铭枢、季方那样未学完便离开保定军校,只要有当事人的记述,哪怕只有一个当事人这样说,也算。但同样可惜的是,仍然找不到有这样的说法。不仅没有这样的旁证,而且,和后来薛岳传记的编撰者众口一词说其是保定六期肄业的情况相反,那么多保定六期的和薛岳帐下的将领,却全无这样的说法。特别是刘茂恩、何柱国、樊松甫、李洁之等在回忆录中,都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一长串一长串的保定同学,其中许多人的显赫程度连薛岳的十分之一都不如,但却都没有说到薛岳的名字。

    这就更加令人置疑。结合张发奎的回忆,一个无形的链条正在悄悄地被串接起来,越来越紧地缠绕着我们,强迫着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做出这样的置疑,即薛岳极有可能并非长期传说的那样曾经在保定军校肄业。

    带着这份置疑,再将《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与《张发奎口述自传》对比印证,这个疑点一下子变得异常的强烈,强烈到基本可以将原有的结论完全推翻。

    《张》与《薛》两书,都有为人所诟病之处,但两书中记述薛岳于1914年被法租界逮捕,却是相同的,可以互相印证。至于出狱的时间,《张》书中记载是1916年,具体哪一月哪一天没有详述;《薛》书中则记载为第一次出狱是1916年9月,后又再次被捕入狱,于1917年初方才重获自由。两书所记只是一粗一细的区别,并不发生矛盾。

    如果薛岳入狱和出狱的时间真如两书所记,那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薛岳并不象有些传记所说的那样,是陆军小学毕业后又升入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学习的。因为武昌预校只办两期便停办,第一期有特殊的背景。他不可能是第一期,而第二期是1914年开学,1916年毕业,这期间内,薛岳一直在坐牢,他没有时间入读第二陆军预备学校。

    没能入读第二陆军预备学校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就不具备升入保定军校的资格。既然连入学资格都不符合,又谈何肄业呢?

    说到这有必要说说保定军校的入学资格。保定军校自1912年开办,至1923年停办,前后共办九期,由于主要受军事教育思想不断改变的影响,这九期的入学资格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没有哪两期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保定六期的入学资格规定为第一陆军预备学校第三期毕业生(郝梦龄、刘培绪、高汝桐、李文田、上官云相等)、第二陆军预备学校第二期毕业生(余汉谋、樊松甫、黄琪翔、叶挺、刘家琪等)和模范团第二期学兵(赵博生、刘茂恩等),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就无法升入保定军校,绝无例外。

    也许有人会说,腐朽而没落的北洋政府所办的保定军校有那么严格吗?要是国民党或孙中山为薛打了招呼,也不行吗?要明了这个问题,需要对北洋时期军事制度史和军事教育史有个了解才行,特别是需要对保定军校有较深的了解才行,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我只能说个结论,即这样的情况如果出在各省办的讲武堂,也许能行;如果出在各杂牌军系办的军官学校,也许能行;如果出在黄埔军校,也许能行;但这样的情况出在保定军校,不行。绝对不行。薛岳既然没有陆军预备学校的经历,他纵有天大的本事、有天大的后台,也是绝对无法跨入军校大门的。再说了,以当年的情况,孙中山或国民党会不会单独为了这个刚刚出山的老虎伃给保定军校打招呼,老虎伃又会不会象今天的人们这样特别地看重保定这个招牌而非要凭关系挤进去,我看够呛。

    我想我们应该跳出原来固有的认识,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薛岳的出身。可这一重审,就不难发现,支撑薛岳保定出身这一说法的,全是没有丝毫证据效力的长期的传说,全是后来编史者所为,而具有证据效力的当年的同学录中,没有这样的记载;所有保定六期同学的回忆录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有薛岳帐下的将领与幕僚的回忆录中,没有这样的说法,而最要命的,是可以证实的薛没有第二陆军预备学校的经历。如果说上面那几条都还仅仅是重大疑点的话,那么薛没有陆军预校的经历,则是否定他保定军校肄业的关键。

    至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认定,薛岳的保定出身一说,极有可能是一个美好的误会。薛岳并未进过保定军校。不是提前离校未能毕业的问题,而是一天也没进过。

    但这样认定的话,则仍然有几个问题,需要有个解释。

    第一个,是这学而未毕业的说法该如何解释。这其实是今人对于肄业二字的误解,并由这误解而反推生成的臆造。肄业,在保定军校那个时期,就是修业、学习的意思,并没有学而未毕业的意思。当年的文字,都有某某“经一年又七个月的肄业”、“肄业两年期满”等用法,对于保定毕业的任何一个学生,也都使用“保定军校肄业”的说法,就足以证明这个意思。今天绝大多数人理解这两个字,已经极少理解为“修业”或“学习”,有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两个字在当年是这样的用法,而理解成学而未毕业了。王心刚那《薛岳传》中所说的薛岳差半年便可拿到毕业证而放弃的情节,还有那只属于今天而绝不属于当年的口气,就是最典型的因误信了薛岳保定军校肄业又误解了肄业二字当年的用法而反过来臆造故事的例子。

    第二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国军名册中薛岳保定六期出身的记载该如何解释。很好解释,尽管它作为多年的档案保存,但那仍然属于后来的填写,而非原始的凭证。这样的表册登记,作为一般的介绍是可以的,但若较起真来,作为考证的依据,就不具备丝毫的价值了。这就好比,如果某人要想证明他是北大或清华毕业,靠花名册上填写的个人学历出身,是不足为凭的,甭管这花名册制作于三十年前还是一百年前。

    第三个,是那《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中的说法又如何解释。不太好解释,但令人怀疑。民国七十七年时,薛岳已年逾九旬,即便真如撰者在书前说明中所言是根据薛岳本人录音整理写成、写成后又经过薛本人审阅的,以如此耄耋老者,他的录音和审阅,又能做何苛求?对于这部书,从书前那幅十足穿越的“薛岳将军抗战玉照”和书中张发奎入读保定军校的谬误,以及对保定军校与第二陆军预备学校相关常识的无知,也就能够看出写作者的历史修养如何,也就能够揣度这“亲口讲述、亲自审阅”的可信度如何了。对于这等水平的作者写出的东西,还能指望将它作为考证的依据吗?我看够呛。

    至于王心刚写作的《薛岳传》之类,就不值得一驳了。

    第四个,薛岳保定肄业的传说由何而生、又缘何长期流传而不疑呢?我猜想,这个传说的兴起,极有可能与“陆军四校同学会”有关。民国初年,保定军官学校曾建有军官学校同学会,以构建和加强保定同学间的友谊与援助。后该会接受孙中山先生的建议,又将读过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和陆军预备学校的、本该进入军官学校而最终未能进入的学生一并纳入,以扩大南方的革命力量,遂使这一校同学会扩大成四校同学会,于是,曾经读过陆小而未能入读保定军校的张发奎、薛岳等,便也成为该会会员。但因该会会员中的绝大多数仍然是保定军校的同学,故这个陆军四校同学会,在很多情况下,也就依然被人看成是保定军校同学会,于是,本来没能最终进入保定军官学校的张发奎、薛岳等四校同学,便也被误认为保定同学,而误填写入某些表册,之后又以讹传讹,时间愈久便也愈加牢固,终至使人深信不疑。到了后来,由于薛岳成为抗日英雄,出于对英雄的爱戴,人们更希望心目中的英雄完美,而不愿意去怀疑那些有损英名的东西;伴随这些年持续的国军热,许多爱国青年或中年崇拜薛岳已达到粉状,就更要坚决捍卫而不允许质疑其保定的出身,于是薛岳保定六期出身的美好传说得以长久而广泛的流传。当然这只是猜想了。


牛戈兄又怡篇民国军史大作,拜读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才是真正做学问
司徒非的也是需要考证的,司徒非的履历是保定六期肄业,但是张发奎口述来看,司徒非和张发奎在一起。
十九路军蔡廷锴也就罢了,他自己的自传可以证实他自己未就读,司徒非也是十九路军的,其却没有证实自己学历的材料。
但是保定军校档案馆却接受了司徒非遗物。
因此司徒非最悬疑,其究竟是六期生刚入学司徒非即脱校南下回了广东,还是根本就没去。
顾祝同的自传说明保定六期开学是在民国六年农历新年后,到校要先新生训练半年。
司徒非如果是肄业,就只能是朱执信把司徒非从学校召回来,同年就是著名的护法运动,士敏土厂就是大元帅府。
要不就只能是司徒非根本没有到校就读。
牛戈兄这篇文章,按照序号排列应该是民国军史辩讹34
段干木 发表于 2013-5-24 23:25
司徒非的也是需要考证的,司徒非的履历是保定六期肄业,但是张发奎口述来看,司徒非和张发奎在一起。
十九 ...
这个,只有研究知名人物才有价值。司徒非知道的人并不多。就象蒋号称日本陆士毕业,现在已经证实蒋没有进陆士本校,而是只读了振武学校。这种情况是个别的吗?恐怕未必,很多号称日本陆士生的,恐怕都是振武、东斌、成城之类。只不过这些人不那么知名,陆士就陆士吧,没人较真。象我们家乡有一位名人李柱中,先后当过夏斗寅、范石生的部下,县志和家谱中都说李柱中是日本陆士毕业,可翻遍日本陆士生名录,也找不到李的名字。只不过李柱中在全国范围内是个小人物,小人物的学历真假谁关心呢?这和现在社会上的学历打假相类似,打小虾米毫无意义,打到一条大鱼就有轰动效应。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3-5-25 09:52
牛戈兄这篇文章,按照序号排列应该是民国军史辩讹34
是的,顾问抬爱了。先发这里是想更能吸引些眼球,因为那个系列总是一个标题,更新了好多人也未必去看。

感时花溅泪 发表于 2013-5-25 11:10
这个,只有研究知名人物才有价值。司徒非知道的人并不多。就象蒋号称日本陆士毕业,现在已经证实蒋没有进 ...


赞同!完全赞同!胡长清学历造假与我们隔壁那打工的学历造假揭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意义更不一样。
感时花溅泪 发表于 2013-5-25 11:10
这个,只有研究知名人物才有价值。司徒非知道的人并不多。就象蒋号称日本陆士毕业,现在已经证实蒋没有进 ...


赞同!完全赞同!胡长清学历造假与我们隔壁那打工的学历造假揭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意义更不一样。
牛一戈 发表于 2013-5-25 11:29
是的,顾问抬爱了。先发这里是想更能吸引些眼球,因为那个系列总是一个标题,更新了好多人也未必去看。
我是一直等着看的,(*^__^*) 嘻嘻……
司徒非也算是知名人物了,著名的粤军墙头草,死在南京的国军将领。
保定军校博物馆接受司徒非儿子司徒伦送遗物。
我个人认为有露过面的历史人物都算名人了,其实还是本人喜欢比较了解清楚一些就觉得历史更有趣。
保定军校博物馆的商业味道令人作呕。按说,博物馆应该成为历史研究的基地,但目前的他们只认钱,其他什么也不认。
段干木 发表于 2013-5-25 21:11
司徒非也算是知名人物了,著名的粤军墙头草,死在南京的国军将领。
保定军校博物馆接受司徒非儿子司徒伦送 ...
对于我等民国史爱好者而言,司徒非当然算个比较熟悉的名字,但在社会上,绝对是个冷门人物,大学历史学系学生知道他的恐怕都不多。
题外话一句,南京城外粤军将领死难者司徒非、罗策群都是粤军投陈炯明那一派的人物。对于粤军而言,象洪兆麟、叶举等老派军人,援陈的多,以邓演达、叶挺为代表的保定六期生,作为粤军的新锐力量,还是拥孙的多。司徒非、罗策群等人在陈炯明失败后,又被新粤军收留,应该还是留有阴影的,他们在粤军中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那些同学。他们对日作战表现坚决,是否有以死明志,洗刷历史的意思?就象蔡廷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中坚翁照垣的历史也是不清不白,也曾当过陈炯明的干将。他们要想在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系统中有好的发展,但有亮点才能弥补历史的污点,所以他们对日坚决。
司徒非和蒋介石也有过节。1922年在东路讨贼军的时候,蒋介石当参谋长,司徒非当参谋,司徒非他们这些粤籍参谋,不买蒋参谋长的账,和蒋发生冲突。
不过蒋后来对粤军时期和他不睦的粤籍将领并无成见,还是重用他们的。
司徒非在陈炯明1922年叛变之时,任警察游击总队长,在吴铁城广州警察局下,参与讨逆
看不出司徒非支持陈炯明把。
此后跟过张发奎,跟过蔡廷锴。
至于司徒非死在南京,完全是因为下关失守过快,国军无措,司徒非战死完全和以死明志没有关系。
司徒非发展慢,是因为他不是一直在军界,而且跟随的几个张发奎,蔡廷锴先后倒台。


其次我看到段比张发奎口述自传更离奇的台湾方面史料,关于张发奎等人保定身份的口述自传整理,是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
马超俊此回忆竟然称张勋复辟的1917年翻墙来京。
这真是咄咄离奇的事,只不过看马超俊前后关于张勋复辟的时间叙述错误,而且当事人张发奎对于保定军校就读的否认,还是以张发奎本人记叙为主。

其次我看到段比张发奎口述自传更离奇的台湾方面史料,关于张发奎等人保定身份的口述自传整理,是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
马超俊此回忆竟然称张勋复辟的1917年翻墙来京。
这真是咄咄离奇的事,只不过看马超俊前后关于张勋复辟的时间叙述错误,而且当事人张发奎对于保定军校就读的否认,还是以张发奎本人记叙为主。
王陵基等一票东斌生,也有好几个自吹陆士的。
段干木 发表于 2013-5-26 01:07
其次我看到段比张发奎口述自传更离奇的台湾方面史料,关于张发奎等人保定身份的口述自传整理,是马超俊,傅 ...
    看此段亲身经历的回忆,让我更加认定:原始的档案不可迷信;当事人的回忆不可迷信。必须要多方印证方可结论。
   
牛一戈 发表于 2013-5-26 06:36
看此段亲身经历的回忆,让我更加认定:原始的档案不可迷信;当事人的回忆不可迷信。必须要多方印证方 ...
这就是历史研究的乐趣所在
LZ太有心了。拜读再三。
这个楼主可能多虑了,国军里保定学生大把,6期的高级将领有很多,薛岳要是凭空伪造学历,别人不认他同学怎么混?
这才是论坛骨干的文章。有点大能的苗头

kengao07 发表于 2013-5-27 17:56
这个楼主可能多虑了,国军里保定学生大把,6期的高级将领有很多,薛岳要是凭空伪造学历,别人不认他同学怎么 ...


    我不认为薛岳本人伪造了学历。我从没看到过薛自称保定肄业的说法。迄今为止,所有称薛是保定生的,全是后来者说,至于那个被编撰者称作“具备薛将军口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的《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是否真的代表了薛将军的本意,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这在我的原文中已经表达。
    那还有什么可以称作薛岳本人伪造了学历的地方呢?大概是自1936年开始的各种表册中的记载。对于这样的记载,我仍然不认为一定是薛本人的授意,甚至极有可能薛本人根本就不知道;极有可能其他的保定同学也更不知道;极在可能除了少数的人事部门的档案管理者以外就没有什么人知道。
    我前帖中已经说过,三亲的回忆史料不可迷信,原始的档案记载也不可迷信。实际上我在网上已经和许多网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即不要以为只要是原始档案上的东西就一定确凿可信,未必。那种表册,薛岳本人未必见过,其他的保定同学未必见过。
    我可以说说我个人一个月前遇到的一件事,分局要求我们从公安内网上核对本人的履历,我一看却大吃一惊,我的专科与本科的军校经历居然全是错的。而且这错误是在2005年我刚刚转业时甚至更早在部队时便已经形成的。这么多年来我不知道有这样的错误,我的同学、战友也没有人知道有这样的错误(实际上也没人关心这样的登记),但它的确就这么错了许多年。单位说错了可以提出,然后拿出凭证逐级上报进行更改,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仕途已经走到尽头的人来说,还要花功夫去找凭证去纠正,就懒得去管它,就随它去了。
    实际上,我们任何一个人,你关心过你军校同学的人事档案名册上记载的履历吗?我没关心过。如果我的哪一位军校同学公开说他是北大的,我或者会笑话他、纠正他,而若在花名册上登记了他是北大的,如果我不是专门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则我既不知道,更没那闲空去知道。同样的道理,三四十年代那些薄册上登记的薛岳的保定出身,薛本人未必知道,其他的人,如果不是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也未必有那份闲心知道。

kengao07 发表于 2013-5-27 17:56
这个楼主可能多虑了,国军里保定学生大把,6期的高级将领有很多,薛岳要是凭空伪造学历,别人不认他同学怎么 ...


    我不认为薛岳本人伪造了学历。我从没看到过薛自称保定肄业的说法。迄今为止,所有称薛是保定生的,全是后来者说,至于那个被编撰者称作“具备薛将军口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的《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是否真的代表了薛将军的本意,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这在我的原文中已经表达。
    那还有什么可以称作薛岳本人伪造了学历的地方呢?大概是自1936年开始的各种表册中的记载。对于这样的记载,我仍然不认为一定是薛本人的授意,甚至极有可能薛本人根本就不知道;极有可能其他的保定同学也更不知道;极在可能除了少数的人事部门的档案管理者以外就没有什么人知道。
    我前帖中已经说过,三亲的回忆史料不可迷信,原始的档案记载也不可迷信。实际上我在网上已经和许多网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即不要以为只要是原始档案上的东西就一定确凿可信,未必。那种表册,薛岳本人未必见过,其他的保定同学未必见过。
    我可以说说我个人一个月前遇到的一件事,分局要求我们从公安内网上核对本人的履历,我一看却大吃一惊,我的专科与本科的军校经历居然全是错的。而且这错误是在2005年我刚刚转业时甚至更早在部队时便已经形成的。这么多年来我不知道有这样的错误,我的同学、战友也没有人知道有这样的错误(实际上也没人关心这样的登记),但它的确就这么错了许多年。单位说错了可以提出,然后拿出凭证逐级上报进行更改,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仕途已经走到尽头的人来说,还要花功夫去找凭证去纠正,就懒得去管它,就随它去了。
    实际上,我们任何一个人,你关心过你军校同学的人事档案名册上记载的履历吗?我没关心过。如果我的哪一位军校同学公开说他是北大的,我或者会笑话他、纠正他,而若在花名册上登记了他是北大的,如果我不是专门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则我既不知道,更没那闲空去知道。同样的道理,三四十年代那些薄册上登记的薛岳的保定出身,薛本人未必知道,其他的人,如果不是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也未必有那份闲心知道。
实际上,我们研讨历史问题,往往容易走入一种以今天人们的心态去度量当时人们的心态的误区。实际上,在战争年代,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个人的军衔如何,一个人是否进入某个军校学习,却往往不是象今天我们这样看重的。
此贴已经被我推送到超大资讯——本日看点之一:
http://www.cjdby.net/junshiyanjiu/2013-05-27/military-4057.html

希望大家多多参与原创活动,为了提升板块的气氛和水平共同努力,版主也会尽量努力让大家的优秀文章不止在论坛上被人阅读,也会被浏览网站的人所看到,扩大各位会员的知名度。
kengao07 发表于 2013-5-27 17:56
这个楼主可能多虑了,国军里保定学生大把,6期的高级将领有很多,薛岳要是凭空伪造学历,别人不认他同学怎么 ...
我提出一个设想,有没有可能这个像韩练成的黄浦三期一样,是大家都默认的
牛一戈 发表于 2013-5-27 20:25
我不认为薛岳本人伪造了学历。我从没看到过薛自称保定肄业的说法。迄今为止,所有称薛是保定生的, ...
有道理,人事管理中以讹传讹的多了,有时候一个抄写错误或电脑输入错误,就被当成真的传了几十年,原始文件上正确的反而被认为是错的
仅就我看到的:
其一:1912年的一份材料中,写有“军、师、协司令处”的字样;
其二,1951年制作配发的解放军胸章上,写有“四野十纵”的字样;
其三,胡博提供的一个影印件上,有国军“整编五十四军”的字样;
其四,三十年代国军档案材料中,出现大量“晋绥军”的称法;
其四,我们的档案卷宗中,记录于21世纪的许多文档中,出现大量“某某公社某某生产大队”的称法。
如果没多方的印证,肯定会以为这样的书写是正确的。
牛一戈 发表于 2013-5-29 10:51
仅就我看到的:
其一:1912年的一份材料中,写有“军、师、协司令处”的字样;
其二,1951年制作配发的解 ...
是啊,尽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