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军校生源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5:14:45


最近看了两个版本的保定军校将领录,一个是陈予欢版,一个是任方明版。感觉能有如此宏著是可喜的,但陈版任版都有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八九期生源,都说是经过某某陆军小学某某陆军预备学校然后升入保定军校的,这种极低级的错误,出在陈、任二位民国史大家的著作中,实在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史学研究贵在严谨,史学工具书尤其更要严谨。为不至于以讹传讹,特对保定军校九期生源情况做一扫盲帖。不对之处,还望有识者进一步订正。
    保定军校创建于清末,而开办于民初。最先所拟名曰兵官学堂,是陆军军官教育四级阶梯中的第三级。这四级教育阶梯是为:第一级,陆军小学,每省一所(实际各地驻防旗兵营中也有开办),招收年满15岁以上具备高小毕业文凭者,在校学习三年后毕业。第二级,陆军中学,全国开办四所,第一中学设北京清河,第二中学设陕西西安,第三中学设湖北武昌,第四中学设江苏南京。陆军中学招收陆军小学毕业者,在校学习二年后毕业。毕业后的陆中学生要先到部队当兵,名曰入伍生,半年以后,再考入陆军兵官学堂,成为军官学生。军官学校两后毕业,成为军官。四级教育体制中的最高一级,是为陆军大学堂,是进修教育,需在部队服务若干年后才能考入的。
    这是最初似定的陆军军官教育体制,但实际执行中则有变化,故保定军校九期生源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资历。
    先说第一期。保定军校开办时,陆军第一、第三、第四中学之第一期学生已经毕业成为陆军兵官学堂入伍生。这批入伍生本早该入学的,但因当时原拟的兵官学堂迟迟没有开办,又因为辛亥革命暴发,因而延误。于是许多入伍生流落民间或参加革命,有的甚至已经在民军中担任连长排长等职。陆军第二中学因开办较晚,故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开办时,才刚刚毕业第一期。而此时,陆军第一、第三、第四中学第二期学生又已毕业。待保定军官学校开办时,便将所有以上各校各期的入伍生几乎全部吸收,成为军官学生。于是,保定军校第一期生源,便含有原来的兵官学堂入伍生、陆军第一、第三、第四中学第二期毕业生、陆军第二中学第一期毕业生。
    这第一期保定生,全是经过陆军小学、陆军中学的,但毕业有早有晚,前后拉的时间较长,有的刚刚从陆军中学毕业便直接升入军官学校,因而并不是全部经过了入伍生阶段,因这个情况,其年龄便也有大有小,相差较大。
    第二期的生源,绝大多数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一期毕业的学生,极少部分则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进入军官学校第一期的入伍生。因进入民国后,中国军事教育思想发生变化,原来的四所陆军中学改建成二所陆军预备学校。第一陆军预备学校先成立,便将四所陆军中学在校生及及全国各陆军小学毕业生招收入学,成为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一期。这第一期学生毕业经入伍后,再加上原来第一期招收时剩余的入伍生,便成为保定第二期。
    以上第一、第二两期的学生,囊括了四所陆军中学和未升入陆军中学的部分陆军小学的学生,因而学生的籍贯便是五湖四海,哪的都有。
    第三期的情况与前两期不同。辛亥革命时,南方各省许多青年学生从军参加革命,这之中便有许多陆军小学的学生,也有许多文学堂的学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原准备于南京开办军官学校的,招生的对象就在这批学生军中选拔,并进行了严格的考试甄选,组建了南京临时政府入伍生团。但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取消,筹建中的军官学校也泡汤了。不过此时保定军校已经开办,于是南京政府极力主张将此入伍生团并入保定军校就读,但北京政府考虑到教育体制的关系,不同意,而是要求其必须经过陆军预备学校,于是这批入伍生便全部进入位于武昌的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成为该预备学校的第一期学生。该期预校生毕业后,升入军官学校,成为保定第三期。
    保定三期中,还有一小部分是由陆军预备学校第一期中的附课班入学的。这附课班,其生源是原贵胄学堂的毕业生,既不是陆军小学毕业,也没有参加南方的革命,这批学生人数不多,仅124人,刘和鼎、韩世儒等等即是。
    保定三期即由此两部分组成。因为这样的组成,该期学生便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与前两期生源来自五湖四海的情况相比,其绝大多数是南方人,那极少一部分北方人,即全部都是原贵胄学堂的学生。第二个特点,即他们中,有的是读过陆军小学的,比如黄绍纮、刘建绪等;也有的是没读过的,比如何健、张治中等,而没读过的反而占多数。
    第四期更特别。该期学生是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第一期的附课生升入的。这批附课生,则是湖北陆军中学的学生并入第二预备学校的。这是一批十分特殊的学生。
    特别容易混淆所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湖北陆军中学,并非原来设于武昌的第三陆军中学。第三陆军中学系清末全国四所陆军中学中的一所,所收学生有湖南、湖北、广西、云南、贵州等数省,是国家级陆军中学,该中学已于民国建立后停办,在此基础上改建为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而这个湖北陆军中学,只是湖北省的陆军中学,是独立后的湖北省私自开办的,与第三陆军中学没有任何沿革关系,招生亦仅限于湖北一省,全是由湖北参加过武昌起义的学生军中招收的。
    省办陆军中学,只有湖北一例。为什么呢?这有主客观几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即当时湖北是首义省份,难免不无老大思想,而且湖北军政府是独立的政权,它也有理由建立独立的军事教育体系。实际上,除湖北陆军中学外,它也还建有湖北陆军小学和湖北陆军军官学校,并筹备了湖北陆军大学。
    客观上呢,因为起义后湖北是革命军与清军的主战场,大量学生军参加作战和执勤,没能赶往南京参加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的招考(不是全部没能参加,只是大部没能参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湖北也曾与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往来函商,提出了这批参战的湖北学生军战后教育问题,但南京方面回复说陆军军官学校已经招生完毕,无法再补录,要湖北自行安置,湖北当局考虑这批学生军都对革命有功,又是青年英俊,人才浪费可惜,于是才自行开办各级军校以为容纳。
    重新筹办军事学校,毕竟需要时间,到学校建成开办时,已经是1912年的夏天了。此时,南北合议已经成功,南京临时政府已经取消,取而代之的已经是袁世凯的北京政府了。所谓是一个皇帝一个法,原来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对湖北独立开办军校的默许并不为北京政府承认,因为北京政府有全国性军事教育计划,已经不允许各省再办军校所了。所以说,这个湖北陆军中学从开办之日起就属于非法,因而没过多久便被勒令停办了。只是考虑该陆中的学生全都是对革命作出过贡献的,所以学校虽然解散,四百多名学生还是在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后,淘汰一半,剩余二百多人并入第二陆军预备学校,作为该校第一期附课生继续学习。也是因为这批学生全是参加起义造反的学生军,北京政府对之有歧视,所以当正规班升入保定军校第三期就读后,附课班并未入学。后经争取,才于第三期入学半年后,作为军校第四期入学。因为这个特殊的历史,故该期学生人数很少,仅毕业209人,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湖北佬。
    这批学生,和第三期的经历一样,有的是陆军小学毕业的,也有的是普通文学堂的学生。
    第五期学生的来源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二期毕业生经入伍后入学的。和第二期一样,是经过陆军小学、陆军预备学校、入伍生然后升入军官学校的。与第二期所不同的,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二期招生时,负责招收南方各省学生的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已经开办,故这一期只限在北方各省招生,因为这个原因,保定五期毕业者极少南方人。
    该期另有一小部分,即陆军预备学校第二期学生中除主要招收北方各省陆军小学毕业生外,也还招收了原陆军军士学校毕业生53名。所以说,保定五期中,也有极小一部分并未读过陆军小学,即这53名军士学校出身者。
    第六期的主要来源也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三期毕业生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第二期毕业生。这部分学生也是南北各省都有。另有一小部分则是袁世凯模范团第二期学兵,人数不多,也并入该期就读,刘茂恩、赵搏生等即是。和前一部分不同的是,这批学兵,是既没读过陆军小学,也没进过陆军预备学校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批学兵出身的六期生毕业时有的年龄很小,许多人还不到二十岁。
    第七期学生系由前边各期中因各种原因休学、因故应该入学而没能入学和留级的学生所组成,因而前边各期所具有的情况在第七期中都可能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期学生中,有一批原来的福建省北伐学生军,本来应该进入第三期就读的,但因为什么原因(有原因,忘记了)而没能入学,于是补录入第七期就读,所以该期中福建籍学生比较集中,陈长捷、陈齐瑄即其著名者。除此之外,从第七期学生籍贯看,河南籍学生亦较为集中,这其中必有原因,会不会和袁世凯的模范团有关系呢?只是猜测,直求不到答案,还望有识者指教。
    第八、九两期学生来源与前七期又有不同。因为两期特殊的招收与入学经历,这里要先说第九期。
    进入民国后,北京政府欲效德国陆军教育体制改为二级,即陆军养成教育和陆军进修教育这两级,故停办陆军小学。但陆小毕业生很多,便设立陆军预备学校接纳陆小学生。到1917年,散布于全国各地的陆小学生多数已升学,从这年开始,保定军校开始在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生,经过陆军预备学校并入伍后,进入军官学校,是为陆军三级教育体制。此时,设在武昌的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已经停办,故招收的学生全部进入北京清河的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因第二预校已经不存在,故清河预校的第一冠名也取消,就称陆军预备学校。名字虽改,但该批预校学生,仍沿袭第一预校的期别,为第四期。
    这批预校四期的学生,按出身学历,又分成三种情况:其一,也是占多数者,是从普通中学招收的文学生;其二,是第一预校第三期和第二预校第二期学生中少数因参加讨袁战争而缀学者,经争取,复学进入该校第四期就读;其三,是冯国璋在南京所办的学兵营的学兵,因学兵营解散,并入该校第四期就读。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第一部分学生、也就是从各省的文学生中招收的不要求具备陆小或陆中学历的学生中,实际上又有极少数是原各省陆军小学的学生,因种种原因未能升学,此时便以文学生的身份再次通过考试进入该校学习。河南陆小毕业的秦鼎新等,即是改了名字隐瞒了陆小学历后参加文学生考试后被录取的。
    因直皖内讧混战,这批学生在入伍期满后该升学而未能升学,直至到了1921年9月才得升入军官学校,成为第九期。而比他们晚一年招收的青年学生,因学制上取消了预备学校教育,却早于他们二年便进入官校,捷足先登,这就是后来居上的第八期。
    第八期的来源十分的单纯。为了尽快地向陆军军官教育的二级体制过度,在1918年,北京当局取消了陆军预备学校这一级教育阶梯,直接从普通四年制中学毕业生或具备相当学历的青年中招收军官学生,从而彻底完成了军官教育体制的变革。这批经考试录取后的学生,在部队入伍九个月后,进入军官学校就读,而早于他们一年招收的学生,仍在预备学校学习,早来者为先,于是便成为军官第八期。
    从第九期学生的成份来看,他们中有少部分是经过了陆军小学教育的,但为数不多。而在这之后招收的第八期中是否还有陆小学生呢?兴许还有,但即使真有,也绝对是凤毛麟角了。陈、任著作中,都说八期九期生普遍经过某某陆军小学,显然是个错误。

最近看了两个版本的保定军校将领录,一个是陈予欢版,一个是任方明版。感觉能有如此宏著是可喜的,但陈版任版都有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八九期生源,都说是经过某某陆军小学某某陆军预备学校然后升入保定军校的,这种极低级的错误,出在陈、任二位民国史大家的著作中,实在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史学研究贵在严谨,史学工具书尤其更要严谨。为不至于以讹传讹,特对保定军校九期生源情况做一扫盲帖。不对之处,还望有识者进一步订正。
    保定军校创建于清末,而开办于民初。最先所拟名曰兵官学堂,是陆军军官教育四级阶梯中的第三级。这四级教育阶梯是为:第一级,陆军小学,每省一所(实际各地驻防旗兵营中也有开办),招收年满15岁以上具备高小毕业文凭者,在校学习三年后毕业。第二级,陆军中学,全国开办四所,第一中学设北京清河,第二中学设陕西西安,第三中学设湖北武昌,第四中学设江苏南京。陆军中学招收陆军小学毕业者,在校学习二年后毕业。毕业后的陆中学生要先到部队当兵,名曰入伍生,半年以后,再考入陆军兵官学堂,成为军官学生。军官学校两后毕业,成为军官。四级教育体制中的最高一级,是为陆军大学堂,是进修教育,需在部队服务若干年后才能考入的。
    这是最初似定的陆军军官教育体制,但实际执行中则有变化,故保定军校九期生源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资历。
    先说第一期。保定军校开办时,陆军第一、第三、第四中学之第一期学生已经毕业成为陆军兵官学堂入伍生。这批入伍生本早该入学的,但因当时原拟的兵官学堂迟迟没有开办,又因为辛亥革命暴发,因而延误。于是许多入伍生流落民间或参加革命,有的甚至已经在民军中担任连长排长等职。陆军第二中学因开办较晚,故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开办时,才刚刚毕业第一期。而此时,陆军第一、第三、第四中学第二期学生又已毕业。待保定军官学校开办时,便将所有以上各校各期的入伍生几乎全部吸收,成为军官学生。于是,保定军校第一期生源,便含有原来的兵官学堂入伍生、陆军第一、第三、第四中学第二期毕业生、陆军第二中学第一期毕业生。
    这第一期保定生,全是经过陆军小学、陆军中学的,但毕业有早有晚,前后拉的时间较长,有的刚刚从陆军中学毕业便直接升入军官学校,因而并不是全部经过了入伍生阶段,因这个情况,其年龄便也有大有小,相差较大。
    第二期的生源,绝大多数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一期毕业的学生,极少部分则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进入军官学校第一期的入伍生。因进入民国后,中国军事教育思想发生变化,原来的四所陆军中学改建成二所陆军预备学校。第一陆军预备学校先成立,便将四所陆军中学在校生及及全国各陆军小学毕业生招收入学,成为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一期。这第一期学生毕业经入伍后,再加上原来第一期招收时剩余的入伍生,便成为保定第二期。
    以上第一、第二两期的学生,囊括了四所陆军中学和未升入陆军中学的部分陆军小学的学生,因而学生的籍贯便是五湖四海,哪的都有。
    第三期的情况与前两期不同。辛亥革命时,南方各省许多青年学生从军参加革命,这之中便有许多陆军小学的学生,也有许多文学堂的学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原准备于南京开办军官学校的,招生的对象就在这批学生军中选拔,并进行了严格的考试甄选,组建了南京临时政府入伍生团。但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取消,筹建中的军官学校也泡汤了。不过此时保定军校已经开办,于是南京政府极力主张将此入伍生团并入保定军校就读,但北京政府考虑到教育体制的关系,不同意,而是要求其必须经过陆军预备学校,于是这批入伍生便全部进入位于武昌的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成为该预备学校的第一期学生。该期预校生毕业后,升入军官学校,成为保定第三期。
    保定三期中,还有一小部分是由陆军预备学校第一期中的附课班入学的。这附课班,其生源是原贵胄学堂的毕业生,既不是陆军小学毕业,也没有参加南方的革命,这批学生人数不多,仅124人,刘和鼎、韩世儒等等即是。
    保定三期即由此两部分组成。因为这样的组成,该期学生便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与前两期生源来自五湖四海的情况相比,其绝大多数是南方人,那极少一部分北方人,即全部都是原贵胄学堂的学生。第二个特点,即他们中,有的是读过陆军小学的,比如黄绍纮、刘建绪等;也有的是没读过的,比如何健、张治中等,而没读过的反而占多数。
    第四期更特别。该期学生是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第一期的附课生升入的。这批附课生,则是湖北陆军中学的学生并入第二预备学校的。这是一批十分特殊的学生。
    特别容易混淆所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湖北陆军中学,并非原来设于武昌的第三陆军中学。第三陆军中学系清末全国四所陆军中学中的一所,所收学生有湖南、湖北、广西、云南、贵州等数省,是国家级陆军中学,该中学已于民国建立后停办,在此基础上改建为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而这个湖北陆军中学,只是湖北省的陆军中学,是独立后的湖北省私自开办的,与第三陆军中学没有任何沿革关系,招生亦仅限于湖北一省,全是由湖北参加过武昌起义的学生军中招收的。
    省办陆军中学,只有湖北一例。为什么呢?这有主客观几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即当时湖北是首义省份,难免不无老大思想,而且湖北军政府是独立的政权,它也有理由建立独立的军事教育体系。实际上,除湖北陆军中学外,它也还建有湖北陆军小学和湖北陆军军官学校,并筹备了湖北陆军大学。
    客观上呢,因为起义后湖北是革命军与清军的主战场,大量学生军参加作战和执勤,没能赶往南京参加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的招考(不是全部没能参加,只是大部没能参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湖北也曾与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往来函商,提出了这批参战的湖北学生军战后教育问题,但南京方面回复说陆军军官学校已经招生完毕,无法再补录,要湖北自行安置,湖北当局考虑这批学生军都对革命有功,又是青年英俊,人才浪费可惜,于是才自行开办各级军校以为容纳。
    重新筹办军事学校,毕竟需要时间,到学校建成开办时,已经是1912年的夏天了。此时,南北合议已经成功,南京临时政府已经取消,取而代之的已经是袁世凯的北京政府了。所谓是一个皇帝一个法,原来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对湖北独立开办军校的默许并不为北京政府承认,因为北京政府有全国性军事教育计划,已经不允许各省再办军校所了。所以说,这个湖北陆军中学从开办之日起就属于非法,因而没过多久便被勒令停办了。只是考虑该陆中的学生全都是对革命作出过贡献的,所以学校虽然解散,四百多名学生还是在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后,淘汰一半,剩余二百多人并入第二陆军预备学校,作为该校第一期附课生继续学习。也是因为这批学生全是参加起义造反的学生军,北京政府对之有歧视,所以当正规班升入保定军校第三期就读后,附课班并未入学。后经争取,才于第三期入学半年后,作为军校第四期入学。因为这个特殊的历史,故该期学生人数很少,仅毕业209人,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湖北佬。
    这批学生,和第三期的经历一样,有的是陆军小学毕业的,也有的是普通文学堂的学生。
    第五期学生的来源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二期毕业生经入伍后入学的。和第二期一样,是经过陆军小学、陆军预备学校、入伍生然后升入军官学校的。与第二期所不同的,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二期招生时,负责招收南方各省学生的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已经开办,故这一期只限在北方各省招生,因为这个原因,保定五期毕业者极少南方人。
    该期另有一小部分,即陆军预备学校第二期学生中除主要招收北方各省陆军小学毕业生外,也还招收了原陆军军士学校毕业生53名。所以说,保定五期中,也有极小一部分并未读过陆军小学,即这53名军士学校出身者。
    第六期的主要来源也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三期毕业生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第二期毕业生。这部分学生也是南北各省都有。另有一小部分则是袁世凯模范团第二期学兵,人数不多,也并入该期就读,刘茂恩、赵搏生等即是。和前一部分不同的是,这批学兵,是既没读过陆军小学,也没进过陆军预备学校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批学兵出身的六期生毕业时有的年龄很小,许多人还不到二十岁。
    第七期学生系由前边各期中因各种原因休学、因故应该入学而没能入学和留级的学生所组成,因而前边各期所具有的情况在第七期中都可能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期学生中,有一批原来的福建省北伐学生军,本来应该进入第三期就读的,但因为什么原因(有原因,忘记了)而没能入学,于是补录入第七期就读,所以该期中福建籍学生比较集中,陈长捷、陈齐瑄即其著名者。除此之外,从第七期学生籍贯看,河南籍学生亦较为集中,这其中必有原因,会不会和袁世凯的模范团有关系呢?只是猜测,直求不到答案,还望有识者指教。
    第八、九两期学生来源与前七期又有不同。因为两期特殊的招收与入学经历,这里要先说第九期。
    进入民国后,北京政府欲效德国陆军教育体制改为二级,即陆军养成教育和陆军进修教育这两级,故停办陆军小学。但陆小毕业生很多,便设立陆军预备学校接纳陆小学生。到1917年,散布于全国各地的陆小学生多数已升学,从这年开始,保定军校开始在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生,经过陆军预备学校并入伍后,进入军官学校,是为陆军三级教育体制。此时,设在武昌的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已经停办,故招收的学生全部进入北京清河的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因第二预校已经不存在,故清河预校的第一冠名也取消,就称陆军预备学校。名字虽改,但该批预校学生,仍沿袭第一预校的期别,为第四期。
    这批预校四期的学生,按出身学历,又分成三种情况:其一,也是占多数者,是从普通中学招收的文学生;其二,是第一预校第三期和第二预校第二期学生中少数因参加讨袁战争而缀学者,经争取,复学进入该校第四期就读;其三,是冯国璋在南京所办的学兵营的学兵,因学兵营解散,并入该校第四期就读。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第一部分学生、也就是从各省的文学生中招收的不要求具备陆小或陆中学历的学生中,实际上又有极少数是原各省陆军小学的学生,因种种原因未能升学,此时便以文学生的身份再次通过考试进入该校学习。河南陆小毕业的秦鼎新等,即是改了名字隐瞒了陆小学历后参加文学生考试后被录取的。
    因直皖内讧混战,这批学生在入伍期满后该升学而未能升学,直至到了1921年9月才得升入军官学校,成为第九期。而比他们晚一年招收的青年学生,因学制上取消了预备学校教育,却早于他们二年便进入官校,捷足先登,这就是后来居上的第八期。
    第八期的来源十分的单纯。为了尽快地向陆军军官教育的二级体制过度,在1918年,北京当局取消了陆军预备学校这一级教育阶梯,直接从普通四年制中学毕业生或具备相当学历的青年中招收军官学生,从而彻底完成了军官教育体制的变革。这批经考试录取后的学生,在部队入伍九个月后,进入军官学校就读,而早于他们一年招收的学生,仍在预备学校学习,早来者为先,于是便成为军官第八期。
    从第九期学生的成份来看,他们中有少部分是经过了陆军小学教育的,但为数不多。而在这之后招收的第八期中是否还有陆小学生呢?兴许还有,但即使真有,也绝对是凤毛麟角了。陈、任著作中,都说八期九期生普遍经过某某陆军小学,显然是个错误。
顶一个
曲高……
钦佩的同时,也不无遗憾。
牛哥似乎不太适合这里。
:handshake :time:
        各位学霸:军史讨论的良好氛围,是需要各位慢慢培养起来的,所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啊.本菜鸟+历史盲给各位学霸鞠个躬.非常感谢.
对牛戈兄佩服之至!
憧憬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重开的那一天
说白了,保定是清王朝的第一军校而已,然后被袁世凯、直系视为私产,不被蒋光头花生米先生待见,因此取消。

所以LS的,你只能YY!


楼上的说法颇不敢苟同。
    第一,保定军校不是清王朝的第一军校,早在保定军校开办之前,清末新军早已开办了一系列的相当多的军校。保定军校筹备于清末,而开办于民初,说它是中华民国的第一所军校,到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清末一系列军校的开办,袁世凯居功甚伟,但保定军校开办后,袁并未将其视作私产,在军校刚刚开办正将走上正轨时,袁已经忙于称帝并很快败亡;
    第三,说直系将其视作私产,就更令人莫名其妙,直系控制中央政权时,已到了军校末期,而且直系此时忙于与皖系奉系争斗,也无暇顾及军校的事务;
    第四,说蒋光头不待见该军校,则有点风马牛了,因为保定军校早在1923年便彻底停办,他蒋光头待见不待见有何相干呢?

楼上的说法颇不敢苟同。
    第一,保定军校不是清王朝的第一军校,早在保定军校开办之前,清末新军早已开办了一系列的相当多的军校。保定军校筹备于清末,而开办于民初,说它是中华民国的第一所军校,到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清末一系列军校的开办,袁世凯居功甚伟,但保定军校开办后,袁并未将其视作私产,在军校刚刚开办正将走上正轨时,袁已经忙于称帝并很快败亡;
    第三,说直系将其视作私产,就更令人莫名其妙,直系控制中央政权时,已到了军校末期,而且直系此时忙于与皖系奉系争斗,也无暇顾及军校的事务;
    第四,说蒋光头不待见该军校,则有点风马牛了,因为保定军校早在1923年便彻底停办,他蒋光头待见不待见有何相干呢?
瓦良格 发表于 2010-2-25 11:56


    不明白。
爷爷是保定军校出来的,飘过.{:lei:}
可以认为这是清朝筹备的全国最高军事学府。

1923年停办,但是复办的呼声一直有,蒋百里一直致力于此,最后蒋介石也不同意,因为黄埔——中央军校已经事实上成为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了。
国色牡丹 发表于 2010-2-25 23:03


    最高军事学府?错了吧。
   那陆军军官学堂(进入民国后更名陆军大学)往哪摆呢?
   保定不是,从来也不是军事最高学府,黄埔同样也不是。
{:3_85:} 貌似陆军军官学校就是保定军校的全部正式称谓。那么陆军军官学堂在哪里呢?
{:3_83:}
网上的解释: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 公元 1902 年),停办于民国十二年(公元 1923 年)。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
什么叫以讹传讹,这就叫以讹传讹。
请看笔者刚刚发的一篇关于保定军校的:http://bbs.cjdby.net/thread-691367-3-1.html
陆军大学又在哪里?

陆军大学又在哪里?
国色牡丹 发表于 2010-2-26 22:15



    初建时的陆军大学不叫陆军大学,叫陆军军官学堂。原本在拟议中,应该称陆军大学堂的,是与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相对应的最高军事学府,但实际运行中,称作军官学堂。入民国后,改称陆军大学。
    该校初建时在保定,就在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的旧址,而将通国陆军学堂吞并。民国后,该校址创建为著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便迁往北京。
陆军大学又在哪里?
国色牡丹 发表于 2010-2-26 22:15



    初建时的陆军大学不叫陆军大学,叫陆军军官学堂。原本在拟议中,应该称陆军大学堂的,是与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相对应的最高军事学府,但实际运行中,称作军官学堂。入民国后,改称陆军大学。
    该校初建时在保定,就在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的旧址,而将通国陆军学堂吞并。民国后,该校址创建为著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便迁往北京。
陆军大学在北京,那么它的毕业生,它的办教历史怎么极少有听闻的?
国色牡丹 发表于 2010-2-28 01:20


  有关陆军大学的回忆、档案史料和研究都不少,而且还出版过专辑。
背嵬军 发表于 2010-2-25 09:50
旧址已经成为广场了,名字叫军校广场。保定人都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