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卡桑德拉大桥》中所描写的铁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19:40
               

   我那篇《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谈影视剧中关于铁路的谬误》挂网后,有网友读后给我留言,希望我从铁路专业的角度,挑挑《卡桑德拉大桥》的刺。这部片子我已有二十多年未再看过,这几天抽空到网上仔细一看,编导犯的错还真不少。

   那位负伤逃离现场的恐怖份子,是在列车停站时,找到一个未曾上锁的车门上的车。在拉开车门上车时,镜头显示对面的车门也是敞开着的。恐怖份子上车后不久,在对面车门不远处与售货员聊天的铁路工作人员走到车厢前,将车门关闭。在这个镜头里,清楚地显示了离站台边缘约一米处的地面上,有一条连续的白线。这是月台上的安全警示线。列车驶入或驶出站台时,站台上的人员必须站在这条白线以外,才能保证人身安全。这里面就有问题了,既然铁路工作人员所处的位置是正月台,那恐怖份子上车的地方必是反月台。让闲杂人等进入股道中间,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股道中间是作业区,有钢轨,有上水装置,只有列检人员,列车上水人员可以进入。若有旅客闯入,任何一个铁路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制止,这是起码的常识,也是保护旅客生命安全的必须。如果真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那么,瑞士铁路的安全管理就不是一般地混乱。

   在恐怖份子上车,铁路工作人员关车门时,我非常惊讶地注意到,列车的月台门居然是朝外开的!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车门朝外开,如果列车超员拥挤,车门没准就能被挤开。要在运行途中发生这样的事,就算旅客侥幸没被挤下去,敞开的车门也很容易侵入限界,打坏道边设备。影片里出现这样的月台门,有两种可能。一是编导在摄影棚里搭火车模型时疏忽了细节。二是西欧铁路根本不存在超员的可能,所以设计时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安全考虑。不过我个人倾向于前者,因为即使不必担心超员拥挤将车门挤开的可能性,也要考虑到侵入限界的问题。

犹太商人在站台上买票时,我注意到他敲了敲窗玻璃,没穿制服,没戴制服帽的售票员才转过身来,嘴里似乎还在嚼着什么。从两人的身高来看,售票员显然是站着的。在岗时衣冠不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而且背对窗口,这要在中国,不等旅客投诉,售票员早让票房主任勒令离岗写检查去了,被考核是一定的,情节严重的恐怕还得下岗。如果让媒体揪住,甭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肯定又得炒翻天,各路神仙不把当事人轰趴下,继而引向体制问题,轰得铁路主管领导一头的包不算完。但在影片里,双方显得那么自然,丝毫没将这当回事。看来,西欧铁路的客服也并不都是高标准,严要求。

在站台上,登山运动员罗比抱着军火商太太的狗在喂水。背景是铁路工作人员是通过列车的窗户向车上递行李。旅客通过车窗往车上递行李,甚至直接通过车窗爬上车,这在几年前的中国铁路上还能见到,只不过仅仅发生在春运期间一些热门车上而已。在中国,这是有可能危及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违规行为。一则万一列车动了怎么办?二是万一磕着、碰着、砸着了人怎么办?这要是在中国,旅客这么做,铁路工作者必须制止,绝对不能参与。前几年春运期间,东莞东火车站的领导下令让工作人员协助旅客从车窗上车,结果事情一捅出来,虽然大部分网友理解支持并叫好,但却在业内引起了震惊,站长不出意外地被撤职了。因为中国铁路历来的理念是不能因为这回没出事就心存侥幸。规章就是规章,违章被抓就当受罚,再有千条理万条理也白搭。半军事化岂是白叫的?

影片里的列车,车窗都是上、下两层,上层车窗可向下拉下。我觉得这列车不会是全列空调列车。因为全列空调车,每节车厢只有六个车窗可以部分打开。平时都锁死,必要时才打开。否则的话车窗开得太多,旅客能随时随意开车窗,根本就无法保证空调效果。

作家珍妮佛误了点,在站台上一路追赶着已启动的火车,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居然对此不闻不问,这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可没法和中国相比。在中国遇到这种情况,站台上送车的助理值班员肯定鸣笛警告并冲过去制止,否则出了事他吃不了兜着走。

犹太商人在列车运行的情况下居然打开车门,一把将珍妮佛给拉了上来。我的天呀,这可是严重的违章,属于A类问题,列车员严重失职,该下岗了!在中国铁路,列车员必须在站台发车铃声响起时面向列车站在安全线上,铃声一停,摘下车号牌上车,并关闭车门。列车只要一启动,列车员不仅必须将车门门锁锁闭,而且还要将车门门锁下方的止锁给锁上。当列车快驶出站台时,还要检查邻近的四个车门,确保锁闭可靠。(以上系列动作,在中国铁路的客规里简称为“停开动关锁,出站台四门检查瞭望”的十四字诀)列车车门钥匙虽然是通用的,但也是专业的,一般旅客没有这种特殊的钥匙,是别想打开门的。

列车上所展示的一等车包房,设计比国内最好的高级包房要更宽敞,更舒适些。这一点上,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午饭时间到了,饥渴难耐的恐怖份子冲入餐车厨房,里面居然没有列车工作人员,这也太假了。

列车运行途中与地面调度指挥中心的联系,一般通过无线电台。电台频率是专用的,麦卡其上校要在自己的指挥部里与列车通话,通过技术手段是可以办到的。但是他要向列车广播,就必须通过车载广播系统了。影片里我没有看到广播室,而那部电台是安放在行李车里的。也许那时候欧洲的火车就是这样?广播室的四壁都加了隔音吸音材料,为的是保证广播品质,行李车的条件肯定无法与之相比。

旅客们听到麦卡其上校的讲话,顿时骚动了起来。有一个镜头:车厢端部,一群旅客在与列车员交涉,就在登山运动员冲过来企图贿赂列车员前,有一位旅客企图将手伸向墙上的一个按钮,被列车员坚决制止。那个按钮,肯定是紧急停车按钮无疑了。只要动了它,全列车就会立即停下。在这一点上,铁路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早期的各种探索早已殊途同归,中外铁路的基本设计都是一致的,原理都是相通的。令人笑掉大牙的是,在影片的后半段,双方围绕着让列车停下来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直至演变成枪战,却再无人想到去按那个紧急停车按钮。要说旅客不懂那情有可原,但列车上还有工作人员呀,他们上岗前应接受过培训,这种起码的常识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是全部影片最大的破绽之一。

这趟列车的原定路线是:日内瓦(瑞士)——巴塞尔(瑞士)——巴黎(法国)——布鲁塞尔(比利时)——阿姆斯特丹(荷兰)——哥本哈根(丹麦)——斯德哥尔摩(瑞典)。在获悉列车上有人携带肺鼠疫病病毒时,法、比、荷、丹相继拒绝列车过境。麦卡其上校转而找到波兰,而波兰居然同意其入境,驶向一条废弃多年的线路,到诺亚的隔离区去,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要知道,此事发生在冷战时期,北约、华约剑拔弩张,华约怎么可能同意这种惹祸上身的要求呢?而且明知道那条线废弃多年,安全得不到保证,还同意让列车驶向那里,明摆着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等着列车出车锅。问题是车上那么多人,来自不同国家,这事怎么可能瞒得住?一旦捅出来,草歼人命的罪名是逃不掉的,谁傻呀?我个人认为这部拍摄于冷战高峰的影片,其意识形态斗争真是无处不在。摆明了在表面上揭美国短的同时,却更深地黑苏东集团。

列车开到纽伦堡,终于停了下来,上来一群穿防化服的军人密封车厢。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破绽之一。因为带队的上尉是美国军人,而纽伦堡却是东德的地面。这又不是西柏林,怎么可能出现美军呢?华约居然会允许北约军人在自家地面上折腾,并让他们携带武器从纽伦堡乘车前往波兰境内?

这些美军手里拿着M16和伯莱达M12S。这我就有点犯糊涂了,在我印象里,伯莱达M12S型冲锋枪应该是在80年代初期装备意大利军队的。而影片却拍摄于1976年,是编导穿越?还是我记错了?此处存疑。

列车从日内瓦到纽伦堡,一直都由电力机车牵引。在纽伦堡密封好车厢,向卡桑德拉大桥进发时,牵引动车换成了调机,这也是全片大破绽之一。调机和机车不同,其是为列车到站后,在车站与车库之间短途牵引而设计的,按规定是不能在正线上担负牵引任务的。因为其不仅油箱小,牵引距离短,而且功率有限,牵引力不足,车载设备简陋,司机操纵室不像普通机车那样两头都有,而只设置在一头,视野严重受限。从东德的纽伦堡到波兰的卡桑德拉大桥,好歹也有几百公里,让调机一路牵引跨越国境,简直不可思议。

在列车上发生枪战后,登山运动员罗比在恰伯伦医生的帮助下,扯开两节车厢连接处的折棚风档,企图从那里爬上车顶。列车的风档位于列车两端,作用是连接两节车厢车端的通过台,而且尽可能减少雨水的渗入,保持车厢的密封性。风档大体上有三类:固定的铁风档、橡胶筒风档和折棚式风档。从影片中反映的情况上,该趟列车上应该是折棚式风档。也唯有此类风档,才有可能拉开一个能供人爬出去的口子。但是,折棚式风档是有锁闭把手的,这个把手平时被护盖锁闭,非要用专用钥匙打开护盖,才能扳下把手,将风档解锁。可惜,影片中无需上述程序,两人凭手就能将其扒开,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罗比试图爬到车厢外,攀着一个个车窗一步步爬向机头。一则是多此一举,因为在任何一个车厢拉下紧急制动阀就可以停车,无须爬到车头命令司机。二则沿着车窗攀爬也并不现实,虽然车窗外都加焊了栅栏可资利用,但爬到车厢端部又该怎么办?车辆与车辆连接处的通过台并不与车厢等宽,所以车与车连接处是凹入的,你让人家怎么攀爬?还不如直接从车顶过去更为现实可行。

罗比被枪杀后,众人企图引爆餐车厨房的液化气罐,企图以此炸开列车,这是办不到的事。因为要想炸断位于车底下的车钩,区区几个液化气罐的威力是无济于事的。如影片所言炸开车厢连接处,好让人可以摘钩,这也是恐怕只是编导的想像而已。摘钩?上坡时根本就摘不动钩,平地或下坡摘钩,那也是要掌握足够的技巧,能掌握时机的。那么专业的活儿,恰伯伦大夫也能干得了?再说了,还是几乎所有涉及铁路的影视剧的通病:摘钩后列车前后分离,风管必然要被拉断。风管一断,必大量排风,相当于紧急制动,列车立即就得停下来。

在影片里,黑人警长死时,头部正靠在手制动机上。列车分离后,影片里出现的唯一一位列车员(不算报务员的话)赶紧跑到车端部,拼命地摇手制动机。出于人的本能,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若要半截列车尽快停下,光拧紧一节车厢的手制动机是不可能很快见效的,他应该多通知几个人分头行动。

最后再吐槽一下麦卡其上校所在的指挥部,居然能显示铁路区段和列车所处位置,简直是太神了。别说70年代没有GPS,就算有,那也是无源定位,你如何能掌握列车位置呢?除非麦卡其身处列车的调度指挥中心才能办得到。问题是,真要是调度指挥中心,怎么未见一个调度人员?调度指挥中心是铁路运输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旦离人,必然天下大乱,事故频发。再说了,一个调度指挥中心只能管一定范围。冷战时期华约、北约对峙,欧洲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调度指挥中心,让身处瑞士日内瓦的麦卡其上校居然能从调度台上掌握到波兰铁路信息。
               

   我那篇《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谈影视剧中关于铁路的谬误》挂网后,有网友读后给我留言,希望我从铁路专业的角度,挑挑《卡桑德拉大桥》的刺。这部片子我已有二十多年未再看过,这几天抽空到网上仔细一看,编导犯的错还真不少。

   那位负伤逃离现场的恐怖份子,是在列车停站时,找到一个未曾上锁的车门上的车。在拉开车门上车时,镜头显示对面的车门也是敞开着的。恐怖份子上车后不久,在对面车门不远处与售货员聊天的铁路工作人员走到车厢前,将车门关闭。在这个镜头里,清楚地显示了离站台边缘约一米处的地面上,有一条连续的白线。这是月台上的安全警示线。列车驶入或驶出站台时,站台上的人员必须站在这条白线以外,才能保证人身安全。这里面就有问题了,既然铁路工作人员所处的位置是正月台,那恐怖份子上车的地方必是反月台。让闲杂人等进入股道中间,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股道中间是作业区,有钢轨,有上水装置,只有列检人员,列车上水人员可以进入。若有旅客闯入,任何一个铁路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制止,这是起码的常识,也是保护旅客生命安全的必须。如果真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那么,瑞士铁路的安全管理就不是一般地混乱。

   在恐怖份子上车,铁路工作人员关车门时,我非常惊讶地注意到,列车的月台门居然是朝外开的!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车门朝外开,如果列车超员拥挤,车门没准就能被挤开。要在运行途中发生这样的事,就算旅客侥幸没被挤下去,敞开的车门也很容易侵入限界,打坏道边设备。影片里出现这样的月台门,有两种可能。一是编导在摄影棚里搭火车模型时疏忽了细节。二是西欧铁路根本不存在超员的可能,所以设计时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安全考虑。不过我个人倾向于前者,因为即使不必担心超员拥挤将车门挤开的可能性,也要考虑到侵入限界的问题。

犹太商人在站台上买票时,我注意到他敲了敲窗玻璃,没穿制服,没戴制服帽的售票员才转过身来,嘴里似乎还在嚼着什么。从两人的身高来看,售票员显然是站着的。在岗时衣冠不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而且背对窗口,这要在中国,不等旅客投诉,售票员早让票房主任勒令离岗写检查去了,被考核是一定的,情节严重的恐怕还得下岗。如果让媒体揪住,甭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肯定又得炒翻天,各路神仙不把当事人轰趴下,继而引向体制问题,轰得铁路主管领导一头的包不算完。但在影片里,双方显得那么自然,丝毫没将这当回事。看来,西欧铁路的客服也并不都是高标准,严要求。

在站台上,登山运动员罗比抱着军火商太太的狗在喂水。背景是铁路工作人员是通过列车的窗户向车上递行李。旅客通过车窗往车上递行李,甚至直接通过车窗爬上车,这在几年前的中国铁路上还能见到,只不过仅仅发生在春运期间一些热门车上而已。在中国,这是有可能危及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违规行为。一则万一列车动了怎么办?二是万一磕着、碰着、砸着了人怎么办?这要是在中国,旅客这么做,铁路工作者必须制止,绝对不能参与。前几年春运期间,东莞东火车站的领导下令让工作人员协助旅客从车窗上车,结果事情一捅出来,虽然大部分网友理解支持并叫好,但却在业内引起了震惊,站长不出意外地被撤职了。因为中国铁路历来的理念是不能因为这回没出事就心存侥幸。规章就是规章,违章被抓就当受罚,再有千条理万条理也白搭。半军事化岂是白叫的?

影片里的列车,车窗都是上、下两层,上层车窗可向下拉下。我觉得这列车不会是全列空调列车。因为全列空调车,每节车厢只有六个车窗可以部分打开。平时都锁死,必要时才打开。否则的话车窗开得太多,旅客能随时随意开车窗,根本就无法保证空调效果。

作家珍妮佛误了点,在站台上一路追赶着已启动的火车,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居然对此不闻不问,这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可没法和中国相比。在中国遇到这种情况,站台上送车的助理值班员肯定鸣笛警告并冲过去制止,否则出了事他吃不了兜着走。

犹太商人在列车运行的情况下居然打开车门,一把将珍妮佛给拉了上来。我的天呀,这可是严重的违章,属于A类问题,列车员严重失职,该下岗了!在中国铁路,列车员必须在站台发车铃声响起时面向列车站在安全线上,铃声一停,摘下车号牌上车,并关闭车门。列车只要一启动,列车员不仅必须将车门门锁锁闭,而且还要将车门门锁下方的止锁给锁上。当列车快驶出站台时,还要检查邻近的四个车门,确保锁闭可靠。(以上系列动作,在中国铁路的客规里简称为“停开动关锁,出站台四门检查瞭望”的十四字诀)列车车门钥匙虽然是通用的,但也是专业的,一般旅客没有这种特殊的钥匙,是别想打开门的。

列车上所展示的一等车包房,设计比国内最好的高级包房要更宽敞,更舒适些。这一点上,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午饭时间到了,饥渴难耐的恐怖份子冲入餐车厨房,里面居然没有列车工作人员,这也太假了。

列车运行途中与地面调度指挥中心的联系,一般通过无线电台。电台频率是专用的,麦卡其上校要在自己的指挥部里与列车通话,通过技术手段是可以办到的。但是他要向列车广播,就必须通过车载广播系统了。影片里我没有看到广播室,而那部电台是安放在行李车里的。也许那时候欧洲的火车就是这样?广播室的四壁都加了隔音吸音材料,为的是保证广播品质,行李车的条件肯定无法与之相比。

旅客们听到麦卡其上校的讲话,顿时骚动了起来。有一个镜头:车厢端部,一群旅客在与列车员交涉,就在登山运动员冲过来企图贿赂列车员前,有一位旅客企图将手伸向墙上的一个按钮,被列车员坚决制止。那个按钮,肯定是紧急停车按钮无疑了。只要动了它,全列车就会立即停下。在这一点上,铁路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早期的各种探索早已殊途同归,中外铁路的基本设计都是一致的,原理都是相通的。令人笑掉大牙的是,在影片的后半段,双方围绕着让列车停下来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直至演变成枪战,却再无人想到去按那个紧急停车按钮。要说旅客不懂那情有可原,但列车上还有工作人员呀,他们上岗前应接受过培训,这种起码的常识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是全部影片最大的破绽之一。

这趟列车的原定路线是:日内瓦(瑞士)——巴塞尔(瑞士)——巴黎(法国)——布鲁塞尔(比利时)——阿姆斯特丹(荷兰)——哥本哈根(丹麦)——斯德哥尔摩(瑞典)。在获悉列车上有人携带肺鼠疫病病毒时,法、比、荷、丹相继拒绝列车过境。麦卡其上校转而找到波兰,而波兰居然同意其入境,驶向一条废弃多年的线路,到诺亚的隔离区去,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要知道,此事发生在冷战时期,北约、华约剑拔弩张,华约怎么可能同意这种惹祸上身的要求呢?而且明知道那条线废弃多年,安全得不到保证,还同意让列车驶向那里,明摆着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等着列车出车锅。问题是车上那么多人,来自不同国家,这事怎么可能瞒得住?一旦捅出来,草歼人命的罪名是逃不掉的,谁傻呀?我个人认为这部拍摄于冷战高峰的影片,其意识形态斗争真是无处不在。摆明了在表面上揭美国短的同时,却更深地黑苏东集团。

列车开到纽伦堡,终于停了下来,上来一群穿防化服的军人密封车厢。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破绽之一。因为带队的上尉是美国军人,而纽伦堡却是东德的地面。这又不是西柏林,怎么可能出现美军呢?华约居然会允许北约军人在自家地面上折腾,并让他们携带武器从纽伦堡乘车前往波兰境内?

这些美军手里拿着M16和伯莱达M12S。这我就有点犯糊涂了,在我印象里,伯莱达M12S型冲锋枪应该是在80年代初期装备意大利军队的。而影片却拍摄于1976年,是编导穿越?还是我记错了?此处存疑。

列车从日内瓦到纽伦堡,一直都由电力机车牵引。在纽伦堡密封好车厢,向卡桑德拉大桥进发时,牵引动车换成了调机,这也是全片大破绽之一。调机和机车不同,其是为列车到站后,在车站与车库之间短途牵引而设计的,按规定是不能在正线上担负牵引任务的。因为其不仅油箱小,牵引距离短,而且功率有限,牵引力不足,车载设备简陋,司机操纵室不像普通机车那样两头都有,而只设置在一头,视野严重受限。从东德的纽伦堡到波兰的卡桑德拉大桥,好歹也有几百公里,让调机一路牵引跨越国境,简直不可思议。

在列车上发生枪战后,登山运动员罗比在恰伯伦医生的帮助下,扯开两节车厢连接处的折棚风档,企图从那里爬上车顶。列车的风档位于列车两端,作用是连接两节车厢车端的通过台,而且尽可能减少雨水的渗入,保持车厢的密封性。风档大体上有三类:固定的铁风档、橡胶筒风档和折棚式风档。从影片中反映的情况上,该趟列车上应该是折棚式风档。也唯有此类风档,才有可能拉开一个能供人爬出去的口子。但是,折棚式风档是有锁闭把手的,这个把手平时被护盖锁闭,非要用专用钥匙打开护盖,才能扳下把手,将风档解锁。可惜,影片中无需上述程序,两人凭手就能将其扒开,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罗比试图爬到车厢外,攀着一个个车窗一步步爬向机头。一则是多此一举,因为在任何一个车厢拉下紧急制动阀就可以停车,无须爬到车头命令司机。二则沿着车窗攀爬也并不现实,虽然车窗外都加焊了栅栏可资利用,但爬到车厢端部又该怎么办?车辆与车辆连接处的通过台并不与车厢等宽,所以车与车连接处是凹入的,你让人家怎么攀爬?还不如直接从车顶过去更为现实可行。

罗比被枪杀后,众人企图引爆餐车厨房的液化气罐,企图以此炸开列车,这是办不到的事。因为要想炸断位于车底下的车钩,区区几个液化气罐的威力是无济于事的。如影片所言炸开车厢连接处,好让人可以摘钩,这也是恐怕只是编导的想像而已。摘钩?上坡时根本就摘不动钩,平地或下坡摘钩,那也是要掌握足够的技巧,能掌握时机的。那么专业的活儿,恰伯伦大夫也能干得了?再说了,还是几乎所有涉及铁路的影视剧的通病:摘钩后列车前后分离,风管必然要被拉断。风管一断,必大量排风,相当于紧急制动,列车立即就得停下来。

在影片里,黑人警长死时,头部正靠在手制动机上。列车分离后,影片里出现的唯一一位列车员(不算报务员的话)赶紧跑到车端部,拼命地摇手制动机。出于人的本能,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若要半截列车尽快停下,光拧紧一节车厢的手制动机是不可能很快见效的,他应该多通知几个人分头行动。

最后再吐槽一下麦卡其上校所在的指挥部,居然能显示铁路区段和列车所处位置,简直是太神了。别说70年代没有GPS,就算有,那也是无源定位,你如何能掌握列车位置呢?除非麦卡其身处列车的调度指挥中心才能办得到。问题是,真要是调度指挥中心,怎么未见一个调度人员?调度指挥中心是铁路运输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旦离人,必然天下大乱,事故频发。再说了,一个调度指挥中心只能管一定范围。冷战时期华约、北约对峙,欧洲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调度指挥中心,让身处瑞士日内瓦的麦卡其上校居然能从调度台上掌握到波兰铁路信息。
         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谈及影视剧中关于铁路的谬误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当年可是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一部电影。上了点年纪的人们一定还记忆犹新。我第一次看此片,是在80年代初,当时觉得非常不错,令人耳目一新。可参加工作后再回过头来温习一遍,赫然发现这部影片居然就是前南斯拉夫版的《铁道游击队》,因为里面无论是瓦尔特等游击队员,还是德军,都是资深的铁路员工出身。怎么?不信?听我慢慢道来。

在影片最后,德寇使了招瞒天过海,从萨拉热窝火车站开出卫生专列,到油库后卸下伤兵,装上油桶,此即为所谓的“劳菲尔”行动计划。这列车全是棚车,从车厢与人体的比例关系,以及影片中展示的路基、枕木的情况来看,这应该是窄轨线路。

瓦尔特等三人在进油库之前,枪支和打火机皆被没收,于是便寻机打倒火车司机,自己换装冒充。由此证明,瓦尔特等三人此前肯定是铁路火车司机出身,而且事先早有预案。否则的话,一般人哪有这个能耐呀?冒充火车司机可不是换套衣服就能成的。起码你要能看懂信号,能把火车开起来。这些东西可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成的,否则的话培训出一个合格的火车司机咋会那么困难呢?还得从司炉、副司机一步步熬上来,升得再快也至少得五、六年光景。

火车驶离油库,德寇方才发觉司机被顶包,于是沿线小站立即要求瓦尔特停车。不过呢,车站值班员肯定是蒙了,明知道操纵机车的是敌人,还想让敌人听从自己的命令停车,简直就是脑子进水了。瓦尔特们此时让机头大量排汽,干扰敌人的视线,顺利加速驶过车站。这绝对是内行呀,否则的话,又要排汽又要让火车加速,一般人还真不知道如何操纵。一个不留神扳错了,列车刹了车就前功尽弃了。不过,其实火车驶向哪里,司机根本说了不算,都掌握在调度手里。只要下令扳道,瓦尔特们也只能干瞪眼,眼睁睁地看着火车没法驶向正线。至于要让火车停下来,那也不是难事,铁路有这个技术手段。

察觉情况不妙,加之发现在机头附近押车的士兵被干掉滚落山崖,押车的党卫军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命令士兵们上车顶。于是我突然发现,原来这队士兵在战前全是资深的铁路员工出身,以前从事的不是车辆检修就是调车专业。因为棚车顶部是圆弧状,那弧度大得和我国的绿皮车差不离。想当年,本人第一次登上绿皮车车顶作业时,虽然脚穿解放鞋,但仍吓得腿肚子抽筋,趴在车顶一点一点往前挪,根本就不敢站起来。这还是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后来爬车顶爬得多了,胆子逐渐变大,可以在车顶走来走去,甚至小步慢跑而面不改色心不跳。但是,你让我穿着高筒皮靴,在行进中的棚车顶上奔跑?抱歉,我一没这个胆子二没这个本事。所以我一看影片,顿时觉得敬佩之情由然而生,而且倍感亲切。原来,这队德军全是资深的铁路老前辈呀,看来是成建制改行当兵的。

车顶上的枪战,一个弹匣打到底,看来也不是中国电影的专利。瓦尔特在车顶上捡枪跑回,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在车厢内用MP40冲着车顶突突,能把车顶打出一排窟窿眼,以巴拉贝鲁姆弹的穿透力来看,车顶铁皮可不是一般地薄呀。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瓦尔特在上坡路段将机车和车辆分钩,然后用机车撞击车辆,引爆汽油。这更充分证明其是资深火车司机出身,而且以前常跑这个路段,对该路段的地形了如指掌。否则的话,哪能拿捏得那么准呢?

只不过,瓦尔特同志此举完全颠覆了地球上的火车常识。因为在上坡时,车钩之间都是咬得死死的,除非车钩本身有大故障,否则是根本没法将车钩分开的。再说了,要分钩,首先就得将风管的折角塞门给关闭了。否则的话,风管一拉开,立即大量排风,就相当于撂了一闸紧急制动,分离后的列车就全车抱闸,立即停下来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关闭了风管的折角塞门,瓦尔特就根本不必去费劲摘风管了。一则此时风管内还有风,使得风管很硬,基本上很难分开;二则只要折角塞门关闭了,摘不摘风管无所谓。因为机车与车辆分离后,自然会将风管拉断。

在影片中,机头分离后,整列货车立即顺坡溜逸,看来前南斯拉夫境内这段窄轨铁路在设计时取的坡度还真是超出了设计规范。本来蒸汽机车牵引力就不足,爬坡能力有限,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坡度呢?再说了,学过中学物理的都知道,在摩擦系数一定的情况下,坡度在某个度数以下,无论是空车还是重车,无论重到什么地步,其重力矢量都超不过其沿轨道方向的摩擦阻力。像影片中那样,车辆溜逸得那么快,那坡度可就老大了,你让蒸汽机车牵引个空车也许还能凑和,要牵引重车爬坡,万万是办不到的。所以,没人会那么设计,就算设计了也通不过审核验收关的。

发觉列车溜逸,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扯起嗓门下命令关手闸,同时自己也非常熟练地将手闸紧死。所谓手闸,那是通俗的讲法。正式的名称是“手制动机”。所以这又是一大佐证,证明押车的德军全是前铁路员工,而且是从事车辆或调车专业的铁路职工出身。否则的话,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手闸是啥,也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不过,中队长肯定业余时间还炼过“狮子吼”之类的功夫,否则的话,在噪音那么大的环境下,仅凭他嗓子吼,如何能让全列车的德军都听到他的命令呢?若大伙儿听不到命令,仅凭他关紧一节车厢的手制动机,是没法阻止全列车溜逸的。

看到机头冲了下来,中队长命令赶紧松闸,但此时显然已经来不及了。不过呢,以当时机车和车辆的相对速度,以及重量比来看,并不足以让车辆脱轨倾覆爆炸。最大的可能性,是机车和车辆重新连挂在一起。这个冲击力其实并不足以让离机头最近的棚车脱轨,除非这辆棚车恰好轮缘磨耗过限。即使是机车和车辆的相对速度更大一些,从影片中反映的地形来看,最先脱轨的也不应是与机车最近的棚车,而是恰好在下坡弯道处的车辆。因为此时的撞击力传递过来,恰好给了处在该处的车辆一个横向冲击力。

相比之下,还是咱们国家拍的那部黑白版的《铁道游击队》更严谨。“吃两条线”,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还是临枣沿线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那时蒸汽机车的牵引时速,吃两条线的人能飞车上下的不在少数。这不仅从技术上来说非常可信,而且事实也如此。整个铁道游击大队中只有彭亮能操纵机车,其他人都不会,这也是非常可信的。毕竟和飞车上下比起来,操纵机车的技术含量要高得太多,不是谁都能短时间内掌握的。

刘洪飞车夺机枪,那是《铁道游击队》里最精彩的桥段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说,这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不过,要想干这活儿,风险不是一般地大,不但要求对车辆非常了解,而且体能,尤其是指劲得非常了得才行。你想想,夜间趴火车,从客车尾部踩着车钩爬到棚车上,脚踏、指抓老式棚车车体外部的那加强筋,一点点向位于车厢中部的大拉门处挪,这个难度是极大的。而且车辆在行进中,货车车底的减震性能又差,因此将重量全落在脚上那可不成,基本上主要得靠指劲牢牢搬住加强筋才行。挪到大拉门间,刘洪抓住门上的把手,另只手从怀里掏出老虎钳,拧断门上铅封,再拉开门。这个细节非常到位,因为棚车上装有军火,按规定是该加铅封的。到接收站,人家要核对铅封无损才会签字接收的。而那个铅封虽然只是封在细铁丝上,但不借助老虎钳,恐怕兰博都很难直接用手指头破开铅封。

刘洪拉开大拉门后,顺手将枪支和弹药箱往下扔。这里面有个问题,虽然他事先安排了鲁汉和小坡他们沿线寻找从车上扔下的军火,但除非他事先和鲁汉小坡他们约好,自己会从列车行进方向的左侧还是右侧爬到棚车车门前,否则的话,鲁汉他们就得兵分两路,沿着铁路两侧分别寻找,搜集军火。在黑夜里,这样做会分散力量,彼此呼唤应答时容易增加暴露的几率。要知道,由于沿线有大批吃两条线的百姓存在,车上经常丢东西,因此鬼子的防范力度也是很大的。

听到列车鸣笛,刘洪知道快到站了,因此抓紧时间再扔了两捆枪支后,自己肋下夹着挺机枪就跳车了。其实这个动作是非常不必要的,而且极其冒险。因为跳车本就是个高难度的活儿,尤其是在黑暗的情况下跳车,必须得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才行。加之夜晚视线太差,一旦有啥情况,肋下那挺机枪不但是个累赘,阻碍了自己跳车后的后续动作,而且极有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

跳车后,刘洪与鲁汉小坡他们会合一处,此时最要紧的是带着武器弹药尽快远离铁道线,以避开鬼子的巡逻队。可惜,刘洪他们似乎离不还不够远,否则刘洪不会在小坡发现巡道车的灯光后立即掐灭烟头,架起机枪准备应战。

只不过,我觉得这种情况下,趴下隐蔽才是唯一正确选择。因为即使是架起机枪,你也是干不过巡道车的,毕竟人家有装甲防护。再说了,枪声一响,附近的鬼子伪军一出动,到时候不仅刚劫来的枪支弹药保不住,而且人要脱身都很困难。

相比黑白版的《铁道游击队》,80年代以后国产影视剧里有关火车的内容就没法看了。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那样的包房,那样的列车酒吧,估摸着拍的是外国火车吧?刘德华和葛优在车顶夹层里对决?还通过车顶通风口行窃?我的天呀,车顶那个夹层只能容纳风道和车顶水箱管路,层高是非常非常小的。能在那么狭小拥挤的空间里作出那样的动作,除非他们都是桃太郎。

还有部国产神剧,名字已经记不清了。说的是恐怖份子在列车上安了炸弹,时速低于多少就会爆炸什么的。车上一干英雄们向列车长咨询如何能让行进中的列车停下来。这位身穿铁路制服,戴着大盖帽,套着列车长臂章的人居然回答没有办法,除非从车顶爬到机头上通知司机停车。我要是在现场,保不准当场会给他个大嘴巴子,再将其踹翻,喝令大伙儿将他捆上。因为列车长,列车员们虽然是技术外行,但上岗前都得培训考试铁路基本道识,包括列车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置常识。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不是恐怖份子冒充的还能是啥?既然是恐怖份子嘛,那还需要客气个啥?
楼主很专业啊,不说不知道原来还这么多道道!!!
哪个塞拉热窝摘钩有问题吧,貌似那边用的是铁链挂起来牵引的吧。要摘掉只要车头刹下车车厢往前定的瞬间就能把铁链摘下来吧。还有用国内的管理方式评定国外的行为是不是标准用错了?
声波 发表于 2013-5-23 12:53
哪个塞拉热窝摘钩有问题吧,貌似那边用的是铁链挂起来牵引的吧。要摘掉只要车头刹下车车厢往前定的瞬间就能 ...
铁链挂起来牵引?我的天呀,专业上的问题,我看咱们还是不必讨论为妙。

用国内的管理方式评定国外行为?安全管理上的问题全是相通的。我不相信在国外,旅客可以随意开车门,可以到反月台,可以追着火车跑就没有安全隐患。
我才是忘情 发表于 2013-5-23 16:23
铁链挂起来牵引?我的天呀,专业上的问题,我看咱们还是不必讨论为妙。

用国内的管理方式评定国外行为 ...
刚才看了一下硬盘,确实不是欧洲链子车钩那种,但也不是詹式车钩,是一种没见过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至于牵引钩在运行时能否解开,以前听老一辈司机讲只要车头猛地减速,用车厢的惯性可以将拉紧的牵引钩放松(仅描述詹式车钩)。
至于讨论问题,我知道你是业内人士,但非业内人士将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提出应该不是什么过错吧。
声波 发表于 2013-5-23 16:56
刚才看了一下硬盘,确实不是欧洲链子车钩那种,但也不是詹式车钩,是一种没见过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至 ...
若那位老司机真这么说,要是让他们单位教育科听到,估计得请他重新补课了。
呵呵,都退休的老师傅了你让他到哪学习去。让这些开蒸汽机的司机,司炉学习开内燃电力?
http://m.baidu.com/from=2001a/bd_page_type=1/ssid=0/uid=3CF35E81F192581B5DAF4059DAFBB307/pu=usm%400%2Csz%401320_1003%2Cta%40iphone_2_4.0_1_9.0/w=0_10_%E7%81%AB%E8%BD%A6%E6%8F%90%E9%92%A9/t=iphone/l=3/tc?ref=www_iphone&lid=8839498232890486904&order=2&vit=osres&tj=www_normal_2_0_10&m=8&cltj=cloud_title&dict=1&sec=29963&di=fc9284c61d9e77c6&bdenc=1&nsrc=Y9biMQ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EQGG_yBV0HSxokDte4qaUbAxFWacAi0EVZCkcTHMsxUExmGdWWQm7RZ0q_toxmdN7nrkbPbsewfBVNBEsq
根据上面那个新闻推断在车钩张紧的情况下还是能提钩的。
讨论电影儿里头这类东西是啥意思来?
哪如你自费开个抗日剧编导美工道具劳教班算了
这年头干什么都得专业

忘情,铁道部没了,你们改制的通知下来没


我不相信在国外,旅客可以随意开车门,可以到反月台,可以追着火车跑就没有安全隐患。
====================================================
70-80 年代欧洲还真是那样。旧式车厢可随意两边上落。香港在那个时期用的英国车厢就是这样,车门在中间,开门後两边有几级梯子才下到两边月台,开关门对月台无影响,就算行进中跳车也无人理。莫说追着火车跑赶上车平常事,上车时跑到对面路轨从另一边上车都是指定动作之一,人多时更是直接就挂在外面,过山洞时得死命往里塞。

我不相信在国外,旅客可以随意开车门,可以到反月台,可以追着火车跑就没有安全隐患。
====================================================
70-80 年代欧洲还真是那样。旧式车厢可随意两边上落。香港在那个时期用的英国车厢就是这样,车门在中间,开门後两边有几级梯子才下到两边月台,开关门对月台无影响,就算行进中跳车也无人理。莫说追着火车跑赶上车平常事,上车时跑到对面路轨从另一边上车都是指定动作之一,人多时更是直接就挂在外面,过山洞时得死命往里塞。
fengxiang 发表于 2013-5-25 22:44
这年头干什么都得专业

忘情,铁道部没了,你们改制的通知下来没
不存在改制的问题,返祖天天坐在火山口上,他哪有那个本事改制?你以为人人都和跨越那样,一夜之间能铁腕裁撤四十几个分局,下岗分流五万干部?
屠城校尉 发表于 2013-5-25 23:13
我不相信在国外,旅客可以随意开车门,可以到反月台,可以追着火车跑就没有安全隐患。
================== ...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得为中国铁路的安全管理自豪一下了。
卡桑德拉大桥----我都记不起来是什么年纪时看的,只记得男主跟女主斗嘴说救过溺水的女主,女主回击说水才没过膝盖,男主很犀利的说那时女主个矮。
这片子我记得是八十年代的,超大大部分人都没有看过吧。。
你提的这几点,我估计国内跟国外是有区别的,而且是跟30多年前了
我小时候看过,只记得里面有索菲亚罗兰,还有辛普森,就是美国著名那个杀人棒球手了
还有穿着白色消毒服装的战士,火车掉下大桥以后铁轨从人的身体穿过~
jacobson 发表于 2013-5-27 00:46
这片子我记得是八十年代的,超大大部分人都没有看过吧。。
你提的这几点,我估计国内跟国外是有区别的,而 ...
区别?铁路的基本原理不可能有区别。不可能在中国,列车启动后不站在白色安全线外就会出危险,而外国却不会。
我才是忘情 发表于 2013-5-27 06:05
区别?铁路的基本原理不可能有区别。不可能在中国,列车启动后不站在白色安全线外就会出危险,而外国却不 ...
我见过的所有跟火车有关的电影电视剧,都有追着火车往前跑的镜头,比男主跟女主最后一定会亲上嘴的可能性还高。日本的那个银河铁道更是夸张,每集最后一个镜头必然是男主来到火车站的时候,火车正好发车,他每次都是跳帮。。。。
卡桑德拉大桥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 本人上初中,片子真好看,其中那个大嘴女明星好像叫索菲亚罗兰,当时还不能完全看懂。至于铁路的事情 欧洲和中国 可能有不同 影视作品不比较真。
不存在改制的问题,返祖天天坐在火山口上,他哪有那个本事改制?你以为人人都和跨越那样,一夜之间能铁腕 ...
你别说,就夸跃那个眼界,搞点投资,弄个项目还行,真叫他明白什么叫现代化运营机制,还真难为他了。                     看来忘情你也要补一下什么叫公司,什么是国家行政机关,什么是地方政府组成部门的区别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得为中国铁路的安全管理自豪一下了。
这和地铁差不多。       铁路也就是在提速之后对白线的要求才严格起来的。因为铁路到发线不只是接停停靠客车,时常会有通过车的,可能造成危险。        
区别?铁路的基本原理不可能有区别。不可能在中国,列车启动后不站在白色安全线外就会出危险,而外国却不 ...
起码我上班时和现在的要求程度就不一样。      当时在车窗上下的事多了。      当时的车站以旅客能及时乘车为出发点,客运员为不至于旅客滞留,帮着旅客想办法上车。现在人心狠了,以不出事不扣钱为第一位,管你走了走不了。
这片子少说也看过十遍了,没质疑,纯娱乐心情看的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7 21:06
你别说,就夸跃那个眼界,搞点投资,弄个项目还行,真叫他明白什么叫现代化运营机制,还真难为他了。     ...


理论和实际的区别,尤其是中国的现实,不是自以为看了两本书,看到了书上如何说的人所能理解得了的。这样的人,再脑补也无济于事。

虽然跨越在位时对手下苛刻要求高,因此许多人不喜欢他,不能正确评价他。但一有比较,高下立判。比那个只会作秀,一事无成的窝囊废政客强万倍。那位唯一的本事,就是扩东厂西厂压制舆论。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7 21:06
你别说,就夸跃那个眼界,搞点投资,弄个项目还行,真叫他明白什么叫现代化运营机制,还真难为他了。     ...


理论和实际的区别,尤其是中国的现实,不是自以为看了两本书,看到了书上如何说的人所能理解得了的。这样的人,再脑补也无济于事。

虽然跨越在位时对手下苛刻要求高,因此许多人不喜欢他,不能正确评价他。但一有比较,高下立判。比那个只会作秀,一事无成的窝囊废政客强万倍。那位唯一的本事,就是扩东厂西厂压制舆论。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7 21:13
这和地铁差不多。       铁路也就是在提速之后对白线的要求才严格起来的。因为铁路到发线不只是接停停靠客 ...
高,实在是高,到发线经常有通过车,俺看到这句简直要石化了。铁路对安全线的要求如何,看来你居然比我还清楚。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7 21:20
起码我上班时和现在的要求程度就不一样。      当时在车窗上下的事多了。      当时的车站以旅客能及时乘 ...
为了不出事和为了不滞留,哪个更狠?你是在说反话吧?哈哈哈
高,实在是高,到发线经常有通过车,俺看到这句简直要石化了。铁路对安全线的要求如何,看来你居然比我还 ...
到发线不过通过车?你以为光能正线才通过?

我才是忘情 发表于 2013-5-28 06:05
为了不出事和为了不滞留,哪个更狠?你是在说反话吧?哈哈哈



说反话?我可以说提速前和现在的安全要求完全不一样。我说的恐怕当时还没有你们局呢!
当然现在是进步了,路内上道作业全部纳入天窗点,安全监察考核的也很厉害,是好的方面。
我才是忘情 发表于 2013-5-28 06:05
为了不出事和为了不滞留,哪个更狠?你是在说反话吧?哈哈哈



说反话?我可以说提速前和现在的安全要求完全不一样。我说的恐怕当时还没有你们局呢!
当然现在是进步了,路内上道作业全部纳入天窗点,安全监察考核的也很厉害,是好的方面。
理论和实际的区别,尤其是中国的现实,不是自以为看了两本书,看到了书上如何说的人所能理解得了的。这 ...
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就是跨越被中院一审了。           看了两本书当然不算啥,但比起某些人一点企业管理知识没有,就高喊"改革",想乱来企业基本银行账户强些吧!              不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且不学,还动不动拿"特色,国情"当挡箭牌,其实啥都挡不住。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8 10:07
到发线不过通过车?你以为光能正线才通过?
能不能,与允不允许是两码事,连这也整不清楚?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8 10:10
说反话?我可以说提速前和现在的安全要求完全不一样。我说的恐怕当时还没有你们局呢!
当然现在是进 ...
有没有路局,有没有分局,安全管理要求都是一样的,都得执行同样的规章制度.

你可以说?哈哈哈哈,还安全要求完全不一样呢?笑死人了.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8 10:18
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就是跨越被中院一审了。           看了两本书当然不算啥,但比起某些人一点企业管理知 ...


那是,哥白尼还被宗教裁判了呢.老邓还写书面检查并承诺保证永不翻案呢

看过两本书,居然没搞清楚基本户和临时户,还自以为自己有企业管理知识,这金脸罩的功夫可深得很呢.

不知不可怕,不了解实情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且不学,还天天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其实啥都挡不住。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8 10:18
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就是跨越被中院一审了。           看了两本书当然不算啥,但比起某些人一点企业管理知 ...


那是,哥白尼还被宗教裁判了呢.老邓还写书面检查并承诺保证永不翻案呢

看过两本书,居然没搞清楚基本户和临时户,还自以为自己有企业管理知识,这金脸罩的功夫可深得很呢.

不知不可怕,不了解实情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且不学,还天天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其实啥都挡不住。
能不能,与允不允许是两码事,连这也整不清楚?
到发线不允许排通过进路,这是哪家的规定?你最好先整清楚吧!
有没有路局,有没有分局,安全管理要求都是一样的,都得执行同样的规章制度.

你可以说?哈哈哈哈,还安全要 ...
呵呵,以前的维修是列车间隙要点维修,现在是天窗作业,完全不一样。你认为是一样?      以前路旁没有全封闭的防护网,现在不光有防护网,还有专门的巡线的,你说一样么?        以前的道口是平交的,现在基本都完成立交化了,能一样么?              分局,对了,某个地方是老刘一手设的局,怪不得要感恩泣零呢!
那是,哥白尼还被宗教裁判了呢.老邓还写书面检查并承诺保证永不翻案呢

看过两本书,居然没搞清楚基本户 ...
那个帖子还在么?自言自语啊!
记得90年代的小票,站站停,农村也办客运业务。车底差,牵羊抱鸡职工推着自行车上火车,晚点了,跟着刚启动的车跑,然后蹦上去是常见的事。现在基本都停开了,年青的职工都不知道,不敢想那些提速后封闭起来的农村小站以前也办客运业务,也曾经热闹过。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8 13:56
呵呵,以前的维修是列车间隙要点维修,现在是天窗作业,完全不一样。你认为是一样?      以前路旁没有全 ...
哈哈哈哈,连什么是天窗都没整明白,还在这儿自以为是呢。你说的那些,并无质的不同。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8 13:47
到发线不允许排通过进路,这是哪家的规定?你最好先整清楚吧!
一个路外人士居然以为自己会整清楚?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了。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8 14:42
记得90年代的小票,站站停,农村也办客运业务。车底差,牵羊抱鸡职工推着自行车上火车,晚点了,跟着刚启动 ...


连乘降所这种业内名词都不懂的人,连现在还有无乘降所,还有无站站停的小运转都搞不清楚的人,居然还在这儿摆资格充内行?
mmmmmmm 发表于 2013-5-28 14:42
记得90年代的小票,站站停,农村也办客运业务。车底差,牵羊抱鸡职工推着自行车上火车,晚点了,跟着刚启动 ...


连乘降所这种业内名词都不懂的人,连现在还有无乘降所,还有无站站停的小运转都搞不清楚的人,居然还在这儿摆资格充内行?
连乘降所这种业内名词都不懂的人,连现在还有无乘降所,还有无站站停的小运转都搞不清楚的人,居然还在 ...
呵呵,看来你提速也没跑几个站呀。不知到提速,电化改造后,很多小中间站封站变成中继站了。乘降所是乘降所,中继站是中继站,能往一块套么?多接触点行车业务吧!            工务,电务,供电等作业模式改变成天窗作业,绝对是安全理念,
维修方式质的变化,是当时铁道部下了决心的。           对了,随着5t,红外集中监测的出现,列检也很不一样了吧。

外不外行,坛内的铁路老职工也不少,
就不再说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