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最具可行性的雅鲁藏布江调水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53:50




新疆塔里木盆地地理水文气候特征及沙漠治理方向

  地理特征:盆地北面有天山山脉,南面是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西面是帕米尔山脉。这些山脉高度在4000米到6000米,有些高峰超过8000米。盆地西面,在柏米尔山脉和天山山脉之间,有一个相对较低,宽约100公里的缺口。同样,在盆地的东面,在天山山脉和和阿尔金山山脉之间,也有一个宽约200公里缺口。但西面缺口海拔仍然超过3000米,东边缺口海拔约2000米。
  盆地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至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
  水文气候特征:由于深处大陆内部,周围又有高山阻碍,使得湿润空气难以进入和逸出,加上盆地西面主要刮西南风,盆地东面主要刮东南风,使得盆地的水系循环处于一个独立程度很强的系统。盆地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大多在50毫米以下,极为干旱。盆地水系年循环量大约800亿吨(通过计算盆地各个河流年径流量、流动地下水及降雨量得出)。

  盆地水系循环模型:冰雪融化后流进各条河流及渗透到地下(约600吨),经过地表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被热空气带到高空,除少量变成雨水(年约200亿吨)回到地面外,大部分被周围的高原山脉捕捉,变成冰雪,还有极少部分被高层大气带走了,同时,也有极少量的水气被从高空带来。被带走的水和带进来的水数量基本上相等,达到一个进出平衡,系统水量基本上稳定在一个常数。

  盆地水循环周期:从雪水融化开始计时,到水流动到沙漠的最远处,到蒸发升至天空,再到雪山凝固成冰雪,作为水的一个循环,期间所花的时间就是循环时间。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非常少,可以认为水蒸气在天空中的滞留时间很短。
  盆地水的循环时间很重要,这个时间关系到要确认的盆地的总的水量,如果这个时间是6个月,那么根据上面的模型,盆地水的实际保有量为:800x0.5=400(亿方),也就是400亿吨的水每年要周转2次。以下的计算推测,都是按照盆地的水,年周转一次算。

  人类活动对水系循环的影响:

  最近几十年,我国加大了对沙漠的治理,几十年的治沙经验看,草方格沙障法效果似乎不错,其方法是:设置 1米x1米大小的草方格沙障固沙固水,这个方法设置后,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对冬季的降雪,更能够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风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层含水量,实践结果看,使2米厚的沙层含水率从1%增加到3%~4%以上,正由于草方格沙障能够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条件,从而保护了沙生植物的生长。这个方法在像内蒙这样的沙漠治理上,效果是不错的。但是,在一个封闭系统里,总的水量是一定的,一个地方的水增多,必然导致别的地方的水的减少。当人类向沙漠推进,植被向沙漠深处覆盖时,必然增大水的蒸发,增大空气中的水含量,加速系统内水的循环。使得系统内河流总年径流量增大,给我们造成一个治沙有效的假象。但是,增大水的蒸发,必然会增大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降水的同时,也会增大水汽的逃逸,打破系统原有的平衡,最终会导致系统内的水量减少!所以,这个方法在塔里木盆地只能是一个短期方法,对长期的治理反而有害!

  要想改造盆地,使得盆地变成一个沃土,一个粮仓,一个鱼米之乡,就要打破目前的这个水系平衡,使得系统内的水量增大。要打破这个平衡,就得使进大于出,必须要有外来的水,让进盆地的水多于出盆地的水。从盆地的地理特征看,每年水蒸气被带出盆地的量不超过10%,大约在80亿吨上下。由于目前盆地水系基本平衡,所以每年水蒸气被带入的量也有80亿吨。
  如果从盆地外向盆地内额外每年调入80亿方的水,那么平衡被打破,当重新平衡时,系统内的循环水量就达到现在的两倍,即1600亿吨。系统内循环的水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即增加了800亿吨,达到1600亿吨,也相应增加了发电潜力年5400亿千瓦时。当这1600亿方的水被蒸发时,会带走大量沙漠的热量,使得沙漠夏天的最高温度降低。

  实际情况可能要比上面推算的复杂的多,影响可能也要大的多。
  系统水蒸汽年逃逸量这里估计是10%,如果实际比这个量少,那么调水效益会更高。

  当塔里木盆地内年循环水量达到2,000亿方时,将是目前600亿方的3.3倍,盆地内的气候将会有明显的变化。首先,2,000亿吨的水蒸发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必然使得盆地的夏天气温降低,冬天气温升高。其次,由于地表温度降低,导致降雨大幅增加,年地表水的蒸发量也会大幅降低,恶劣风沙天气将大幅减少。
  经济效益:
  农业收益:盆地面积8.5亿亩,可耕种面积将达4亿亩,加上内蒙、青海、甘肃等沙漠改善的收益,光农业年产值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水力发电的收益:目前盆地地表年循环水量约600亿方,大部分都是高原雪山上4,000米海拔流下来的,到盆地海拔1,200米。年发电潜力超过4,000亿度(大约是三峡水电的2倍,三峡总投资约2100亿元人民币),按0.5元的销售价格算(发电加电网),年收益可达2000亿元。

  治理建议: 盆地治理是一个投入少,收益大的投资,但总投资较大,建议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步进行。
  1)先用无人机对盆地边缘高原山脉100公里内的地貌做三维图,根据三维图,在雪水多的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在可建造水库的地方勘探,看看土质的水密性,必要时要做堵漏措施。
  2)利用当地地形,开挖一些高原人工水库,再把附近的雪水引导到这些水库,特别要重视雪山背面的。目前,盆地所有600亿方循环水水源都可以看作是迎向盆地这一面雪山的雪水,而雪山背向盆地的另一面的雪山,都流向了别的地方。如果把原来流到别的地方水,也就是雪山背向盆地的那一面的雪水,引向盆地,那么就相当于从盆地外给盆地供水,属于外来水。
  盆地北面的天山山脉,目前往南流入盆地的水年约300亿立方米。而山脉北面雨水非常充沛,伊利哈萨克州就在天山山脉北面,其河流年径流量达363.2亿立方米。改造后使天山山脉往北流的雪水流向南,引向盆地,大约能增加年50亿立方米的水。如果把伊利东北面的博罗科努山一起治理,使雪水留到山脚下的博斯腾湖(我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海拔1048米,),再流入塔里木盆地,那么每年还能增加另外的50亿立方米。如果治理配合发电,发电量年可达500亿度!
  盆地南面的昆仑山山脉,由于受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湿气难以到达。这一地区的治理,效果不大,但估计能增加20%的水量,也就是总量增加40亿立方米。增加年发电能力200亿度。
  做完这一步后,年调入盆地水量增加了140亿吨,导致系统循环水量达到2000亿吨,增加发电能力年12240亿千瓦时(是目前三峡发电能力的6倍,三峡总投资约2100亿元人民币)。

  3)藏水北调。
  调水路线:

  唐古拉山山脉----》
  通天河(海拔4500米以上,目前年径流量120亿方)---》
  (150公里)---》鄂陵湖、扎陵湖(海拔4272米)----》
  (50公里)--》冬给措纳湖(又名托索湖、黑海。在玛多县)(海拔4082米)---》
  出流经西北隅的托索河流入柴达木河(长约170公里)----》
  尔后注入南霍鲁逊湖(海拔2670米)(G315国道)----》
  (800公里)---》到塔里木盆地

  说明:唐古拉山山脉位于中国西藏。是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山脉。山脉高度在6,000米左右,最高峰各拉丹冬海拔6,621 米,唐古喇山(峰名)6,099米。唐古拉山脉(Tanggula Mountains)两侧山麓平原海拔4,600~4,800米,因而相对高差仅为1,300~1,500 米。雪线海拔5,400~5,500米。山峰上发育有小型冰川,为长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的源地,也是通天河的发源地。通过治理,截留部分长江、澜沧江、及怒江水源,引向通天河,使得通天河年径流量超过200亿立方米。G109国道穿过唐古拉山山脉,施工便利。
  通天河离鄂陵湖、扎陵湖只有150公里,落差超过220米,发电潜能年120亿千瓦时(按唐古拉山治理后,通天河年径流量200亿方算)。投资额按每公里3亿元算,总投资450亿元人民币。
  鄂陵湖、扎陵湖到冬给措纳湖50公里,落差190米,投资150亿元,发电能力年100亿千瓦时。
  冬给措纳湖从西北口流入柴达木河,西北口我没查到海拔高度数据,估算3500米。柴达木河流入的南霍鲁逊湖海拔2670米,发电潜力年450亿千瓦时。
  南霍鲁逊湖到塔里木盆地800公里,落差达1400米,可以铺管到塔里木盆地发电,潜力可达年760亿千瓦时。
  这一阶段的建设直接增加发电能力年约980亿千瓦时。水进塔里木盆地后,增加盆地循环水量2000亿吨,增加发电潜能年约13600亿千瓦时。
  通过上述3步的治理后,流入塔里木盆地的水量每年达到340亿立方米,使得盆地内循环水量达到年4000亿立方米,发电潜力年24480亿千瓦时。而治理河流的发电包括藏水北调的年980亿千瓦时和天山山脉治理的年500亿千瓦时和昆仑山山脉治理的年200亿千瓦时。总达年26000亿千瓦时

  4)青藏高原的治理
  青藏高原的治理难度较大,见效也慢,看不到直接的收益,但长远看非常有必要,建议从新疆治理后的收益中,提取部分,作为青藏高原的治理资金。青藏高原治理好后,会大幅增加高原植被,也会大幅增加水汽进入塔里木盆地及新疆内蒙。治理方法和第二条一样,把高原雪山,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山,背向盆地一侧的雪水,引向盆地一侧。这样就会打破目前的平衡,使得进的多出的少,这样积少成多,最终小溪就会聚成大湖。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687662-1.shtml




新疆塔里木盆地地理水文气候特征及沙漠治理方向

  地理特征:盆地北面有天山山脉,南面是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西面是帕米尔山脉。这些山脉高度在4000米到6000米,有些高峰超过8000米。盆地西面,在柏米尔山脉和天山山脉之间,有一个相对较低,宽约100公里的缺口。同样,在盆地的东面,在天山山脉和和阿尔金山山脉之间,也有一个宽约200公里缺口。但西面缺口海拔仍然超过3000米,东边缺口海拔约2000米。
  盆地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至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
  水文气候特征:由于深处大陆内部,周围又有高山阻碍,使得湿润空气难以进入和逸出,加上盆地西面主要刮西南风,盆地东面主要刮东南风,使得盆地的水系循环处于一个独立程度很强的系统。盆地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大多在50毫米以下,极为干旱。盆地水系年循环量大约800亿吨(通过计算盆地各个河流年径流量、流动地下水及降雨量得出)。

  盆地水系循环模型:冰雪融化后流进各条河流及渗透到地下(约600吨),经过地表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被热空气带到高空,除少量变成雨水(年约200亿吨)回到地面外,大部分被周围的高原山脉捕捉,变成冰雪,还有极少部分被高层大气带走了,同时,也有极少量的水气被从高空带来。被带走的水和带进来的水数量基本上相等,达到一个进出平衡,系统水量基本上稳定在一个常数。

  盆地水循环周期:从雪水融化开始计时,到水流动到沙漠的最远处,到蒸发升至天空,再到雪山凝固成冰雪,作为水的一个循环,期间所花的时间就是循环时间。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非常少,可以认为水蒸气在天空中的滞留时间很短。
  盆地水的循环时间很重要,这个时间关系到要确认的盆地的总的水量,如果这个时间是6个月,那么根据上面的模型,盆地水的实际保有量为:800x0.5=400(亿方),也就是400亿吨的水每年要周转2次。以下的计算推测,都是按照盆地的水,年周转一次算。

  人类活动对水系循环的影响:

  最近几十年,我国加大了对沙漠的治理,几十年的治沙经验看,草方格沙障法效果似乎不错,其方法是:设置 1米x1米大小的草方格沙障固沙固水,这个方法设置后,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对冬季的降雪,更能够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风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层含水量,实践结果看,使2米厚的沙层含水率从1%增加到3%~4%以上,正由于草方格沙障能够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条件,从而保护了沙生植物的生长。这个方法在像内蒙这样的沙漠治理上,效果是不错的。但是,在一个封闭系统里,总的水量是一定的,一个地方的水增多,必然导致别的地方的水的减少。当人类向沙漠推进,植被向沙漠深处覆盖时,必然增大水的蒸发,增大空气中的水含量,加速系统内水的循环。使得系统内河流总年径流量增大,给我们造成一个治沙有效的假象。但是,增大水的蒸发,必然会增大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降水的同时,也会增大水汽的逃逸,打破系统原有的平衡,最终会导致系统内的水量减少!所以,这个方法在塔里木盆地只能是一个短期方法,对长期的治理反而有害!

  要想改造盆地,使得盆地变成一个沃土,一个粮仓,一个鱼米之乡,就要打破目前的这个水系平衡,使得系统内的水量增大。要打破这个平衡,就得使进大于出,必须要有外来的水,让进盆地的水多于出盆地的水。从盆地的地理特征看,每年水蒸气被带出盆地的量不超过10%,大约在80亿吨上下。由于目前盆地水系基本平衡,所以每年水蒸气被带入的量也有80亿吨。
  如果从盆地外向盆地内额外每年调入80亿方的水,那么平衡被打破,当重新平衡时,系统内的循环水量就达到现在的两倍,即1600亿吨。系统内循环的水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即增加了800亿吨,达到1600亿吨,也相应增加了发电潜力年5400亿千瓦时。当这1600亿方的水被蒸发时,会带走大量沙漠的热量,使得沙漠夏天的最高温度降低。

  实际情况可能要比上面推算的复杂的多,影响可能也要大的多。
  系统水蒸汽年逃逸量这里估计是10%,如果实际比这个量少,那么调水效益会更高。

  当塔里木盆地内年循环水量达到2,000亿方时,将是目前600亿方的3.3倍,盆地内的气候将会有明显的变化。首先,2,000亿吨的水蒸发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必然使得盆地的夏天气温降低,冬天气温升高。其次,由于地表温度降低,导致降雨大幅增加,年地表水的蒸发量也会大幅降低,恶劣风沙天气将大幅减少。
  经济效益:
  农业收益:盆地面积8.5亿亩,可耕种面积将达4亿亩,加上内蒙、青海、甘肃等沙漠改善的收益,光农业年产值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水力发电的收益:目前盆地地表年循环水量约600亿方,大部分都是高原雪山上4,000米海拔流下来的,到盆地海拔1,200米。年发电潜力超过4,000亿度(大约是三峡水电的2倍,三峡总投资约2100亿元人民币),按0.5元的销售价格算(发电加电网),年收益可达2000亿元。

  治理建议: 盆地治理是一个投入少,收益大的投资,但总投资较大,建议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步进行。
  1)先用无人机对盆地边缘高原山脉100公里内的地貌做三维图,根据三维图,在雪水多的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在可建造水库的地方勘探,看看土质的水密性,必要时要做堵漏措施。
  2)利用当地地形,开挖一些高原人工水库,再把附近的雪水引导到这些水库,特别要重视雪山背面的。目前,盆地所有600亿方循环水水源都可以看作是迎向盆地这一面雪山的雪水,而雪山背向盆地的另一面的雪山,都流向了别的地方。如果把原来流到别的地方水,也就是雪山背向盆地的那一面的雪水,引向盆地,那么就相当于从盆地外给盆地供水,属于外来水。
  盆地北面的天山山脉,目前往南流入盆地的水年约300亿立方米。而山脉北面雨水非常充沛,伊利哈萨克州就在天山山脉北面,其河流年径流量达363.2亿立方米。改造后使天山山脉往北流的雪水流向南,引向盆地,大约能增加年50亿立方米的水。如果把伊利东北面的博罗科努山一起治理,使雪水留到山脚下的博斯腾湖(我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海拔1048米,),再流入塔里木盆地,那么每年还能增加另外的50亿立方米。如果治理配合发电,发电量年可达500亿度!
  盆地南面的昆仑山山脉,由于受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湿气难以到达。这一地区的治理,效果不大,但估计能增加20%的水量,也就是总量增加40亿立方米。增加年发电能力200亿度。
  做完这一步后,年调入盆地水量增加了140亿吨,导致系统循环水量达到2000亿吨,增加发电能力年12240亿千瓦时(是目前三峡发电能力的6倍,三峡总投资约2100亿元人民币)。

  3)藏水北调。
  调水路线:

  唐古拉山山脉----》
  通天河(海拔4500米以上,目前年径流量120亿方)---》
  (150公里)---》鄂陵湖、扎陵湖(海拔4272米)----》
  (50公里)--》冬给措纳湖(又名托索湖、黑海。在玛多县)(海拔4082米)---》
  出流经西北隅的托索河流入柴达木河(长约170公里)----》
  尔后注入南霍鲁逊湖(海拔2670米)(G315国道)----》
  (800公里)---》到塔里木盆地

  说明:唐古拉山山脉位于中国西藏。是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山脉。山脉高度在6,000米左右,最高峰各拉丹冬海拔6,621 米,唐古喇山(峰名)6,099米。唐古拉山脉(Tanggula Mountains)两侧山麓平原海拔4,600~4,800米,因而相对高差仅为1,300~1,500 米。雪线海拔5,400~5,500米。山峰上发育有小型冰川,为长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的源地,也是通天河的发源地。通过治理,截留部分长江、澜沧江、及怒江水源,引向通天河,使得通天河年径流量超过200亿立方米。G109国道穿过唐古拉山山脉,施工便利。
  通天河离鄂陵湖、扎陵湖只有150公里,落差超过220米,发电潜能年120亿千瓦时(按唐古拉山治理后,通天河年径流量200亿方算)。投资额按每公里3亿元算,总投资450亿元人民币。
  鄂陵湖、扎陵湖到冬给措纳湖50公里,落差190米,投资150亿元,发电能力年100亿千瓦时。
  冬给措纳湖从西北口流入柴达木河,西北口我没查到海拔高度数据,估算3500米。柴达木河流入的南霍鲁逊湖海拔2670米,发电潜力年450亿千瓦时。
  南霍鲁逊湖到塔里木盆地800公里,落差达1400米,可以铺管到塔里木盆地发电,潜力可达年760亿千瓦时。
  这一阶段的建设直接增加发电能力年约980亿千瓦时。水进塔里木盆地后,增加盆地循环水量2000亿吨,增加发电潜能年约13600亿千瓦时。
  通过上述3步的治理后,流入塔里木盆地的水量每年达到340亿立方米,使得盆地内循环水量达到年4000亿立方米,发电潜力年24480亿千瓦时。而治理河流的发电包括藏水北调的年980亿千瓦时和天山山脉治理的年500亿千瓦时和昆仑山山脉治理的年200亿千瓦时。总达年26000亿千瓦时

  4)青藏高原的治理
  青藏高原的治理难度较大,见效也慢,看不到直接的收益,但长远看非常有必要,建议从新疆治理后的收益中,提取部分,作为青藏高原的治理资金。青藏高原治理好后,会大幅增加高原植被,也会大幅增加水汽进入塔里木盆地及新疆内蒙。治理方法和第二条一样,把高原雪山,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山,背向盆地一侧的雪水,引向盆地一侧。这样就会打破目前的平衡,使得进的多出的少,这样积少成多,最终小溪就会聚成大湖。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687662-1.shtml
藏区并不缺水。缺的是其他。

1.劳动力,特别是有基本素质的劳动力。最近的西藏转了一圈,包括在拉萨,三十岁以上的人都没几个认识汉字,你还能作啥想。想在他们哪推广下大棚种植也压力山大。幸好他们的下一代还是很有希望的。
2.道路运输,千转万回的山路有木有?冰原冻土的烂路通不通?百里无人区的怕不怕?
3.贫乏的当地物产。5月了,那木措还是一整块的冰。山上的樱花方才开。为什么藏药哪么多矿物?还不是物产贫乏。

青藏高原的治理现在还不到大面积铺开的时候。
因为藏区的教育系统才刚建起,新一代的成长还需要点时间。川藏铁路还没修上去。对当地的生态和新产业支撑配套的研究还在攻关。
在林芝地区,海拨5K+的地区也有繁茂的森林,而日喀则就只有阙类,真菌,连草都没几根。这需要对整个生态进行研究,并培植适应环境的作物,目的是保水保土,提供牧料和氧气。
现在的一切,应以科研和基建为主。


看起来不错,建这样的工程,阻力很大,不是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万一以后出了什么天灾人祸,都要赖到你头上,参考三峡,每当有大工程,一坨预言家出来预言N年以后会有什么灾难,不中还好,就当放了个屁,万一稍微灾区离得有点近,喷死你

看起来不错,建这样的工程,阻力很大,不是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万一以后出了什么天灾人祸,都要赖到你头上,参考三峡,每当有大工程,一坨预言家出来预言N年以后会有什么灾难,不中还好,就当放了个屁,万一稍微灾区离得有点近,喷死你
谢谢楼主,支持你!
应该开发可以生长于高寒高海拔地带的耐寒高大树木物种和灌木物种等等
确保常年在零下几十度海拔6000米也能茂盛生长
文不对题。

标题是《看过的最具可行性的雅鲁藏布江调水方案》。

内容却是:
    1、把天山山脉往北流的雪水流向南,引向盆地,大约能增加年50亿立方米的水。
    把伊利东北面的博罗科努山一起治理 再流入塔里木盆地,那么每年还能增加另外的50亿立方米。   
    盆地南面的昆仑山山脉治理,估计能增加20%的水量就是总量增加40亿立方米。
  做完这一步后,年调入盆地水量增加了140亿吨。

    2、截留部分长江、澜沧江、及怒江水源,引向通天河,使得通天河年径流量超过200亿立方米。


    通过上述3步的治理后,流入塔里木盆地的水量每年达到340亿立方米。


这个方案调的水与雅鲁藏布江有P关系?

雅鲁藏布江的水源主要来自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吧?

其次,这个方案不咋地。规模太小,仅仅解决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问题。而大西线调水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整个大西北的缺水问题。变荒漠为绿洲和良田,增加几亿亩的可耕地,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并且替代中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农田用以工业生产和城镇建设。
神马意思,简单的回复也要审核??
总归是跟白象过不去……
从全球的降雨量讲,总体是不变的,你这里的降雨多了,别的地方的降雨就会少。要是减少降雨的地方是国内的其他地方,又打算怎么办呢?
这个和大北线的线路不一样吧
那得建多高的大坝?
建成了就严重坑三哥了,哈哈
在雅鲁藏布江上筑坝造湖,然后劈山越岭修建大运河把水引向塔里木盆地。堪称逆天工程!
西线引水得天朝爆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后或许可能启动
搞这些破工程不如把环境整治好,植树造林,生物多样化,污染性企业的严格执行环保标准。
这么多钱不如增加军备,抢别人的土地
  叫超人把南极冰盖弄一块丢塔里木怎么样?


支持这个,比南水北调好,南水北调弄来弄去都是调的自己的,南面水其实也没有太多富余。如果只是分流很小一部分,影响也不大,印方也能接受,其国内闹闹也不会出什么事。其实国内大多河流都是发源于西藏那边。

支持这个,比南水北调好,南水北调弄来弄去都是调的自己的,南面水其实也没有太多富余。如果只是分流很小一部分,影响也不大,印方也能接受,其国内闹闹也不会出什么事。其实国内大多河流都是发源于西藏那边。
liute78 发表于 2013-5-19 21:53
这么多钱不如增加军备,抢别人的土地
现在的国际局势,基本上抢土地之类都是不现实的。

christancasa 发表于 2013-5-19 21:02
搞这些破工程不如把环境整治好,植树造林,生物多样化,污染性企业的严格执行环保标准。


西北几百万平方公里不是造林可以解决问题的,能造林的早就造林了。
christancasa 发表于 2013-5-19 21:02
搞这些破工程不如把环境整治好,植树造林,生物多样化,污染性企业的严格执行环保标准。


西北几百万平方公里不是造林可以解决问题的,能造林的早就造林了。
一个是大的雅鲁藏布江水经过长江、黄河到大西北的方案,一个是引巴基斯坦淡化海水到新疆的方案,那个更经济科学?
三锅会有人叫嚣开片的
真是该大力重视一下沙漠治理了,每年有很多耕地被风沙吞噬
ls1202 发表于 2013-5-19 19:13
文不对题。

标题是《看过的最具可行性的雅鲁藏布江调水方案》。
文章的意思是利用盆地的水气特征,造成进水大于蒸发,形成干流甚至成湖。

   建设超大功率微波群,利用微波加热水的功能,影响青藏高原附近的大气环流,把印度洋暖湿气流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