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益唐、张寿武、陈景润说说毛时代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13:07


    《自然》杂志报道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有人认为这一研究影响将超过陈景润的“1+2”证明。


这几位数学家都经历过文革的人,

     张益唐是78级,属于文革后第一批上大学的。用文革后的话语体系来描述,都是文革教 育革命的受害者,因为如果没有文革停办了几年大学,张益唐这样的人,或许可能正常
的报考大学,然后出国,然后早一天做出科研成果。但是因为文革,所以就被迫中断了。
也就是说,按照上述逻辑推理,文革后恢复了高考制度,而且邓小平也提出了“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很多教授啊学部委员啊专家啊,地位都很高了,肯定是不会有人骂
你反动学术权威给你戴高帽了嘛。

       只是在改革开放这30年,似乎数学方面的杰出人才,还是78(77)级的更多一些了。像复 旦78级,就出了很多牛教授,比如说哈佛研究生院院长、统计系主任孟晓犁,斯坦福的
李骏,哥伦比亚统计系主任应志良,牛津的陈贵强,杜克的刘建国,UC Davis的柏兆俊 ,普林斯顿的范剑青,耶鲁的何华,说起来,最差的算是李源潮了,只当了国家副主席。

       如果是20年前发这个帖子,也许有人就会急不可待的跳起来说,78级都是文革10年积攒 出来的精华,出的人才多点有什么奇怪啊。是啊。问题是,现在已经改革开放30多年了
,能不能请大家说一说,80年代以来这30年,有没有哪一个学校数学系的人才加起来有 文革后第一届那么密集啊?就随便找10年累加一下好了。

      也就是说,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分析,1982-2012年这30年的数学人才,理应是78/77界的 至少一倍,两倍或者三倍,才能有力地证明文革后教育的确是成果斐然,否则我们也无
法推论出,文革教育模式毁坏一代人才,是不是这样呢?

       再来说张寿武,安徽农村的苦孩子,69年上小学,从小就看了不少小说,哥哥还拿了知 青带来的数学教材给他加餐。也就是说,他其实也是受益于文革教育资源向农村普及,
也就是毛泽东的721指示。
      否则如果搁到今天,他很可能要么是留守儿童,每天要跑十 几里路去上学,甚至可能干脆就去城里打工了,或者是像贵州那几个孩子一样,死在垃 圾箱里都未可知。我这么说夸张吗?也不算夸张啊。我曾经开车路过北京郊区的打工子 弟学校,样子很破旧。站在学校门口,你一点都不会想到仅仅几公里之外就是一个全球 都数得上号的繁华大都市。

      张寿武自己也是很叛逆,喜欢挑战权威。这一点,也是文革里毛泽东教大家的。那时候 ,群众都喜欢向上级反映自己生活很痛苦,很不幸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子,记者满大
街跑着追问你幸福不幸福。那时候不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有一个知青的爹,还是右派, 叫李庆霖,孩子下乡,被当地干部整,吃不饱饭。这个当右派的爹很心疼儿子,就给毛
主席写信诉苦。毛主席就提拔他当了副部级干部,就让他负责上山下乡知青的生活问题 。当然,改革开放后,李庆霖反而被判了无期徒刑。这个算怎么回事呢?还有就是黄帅
,小学生,也是给毛主席写信,反映班主任压迫学生。当然,大家都知道的张铁生,也 是在考试卷子上写公开信,提意见,说现在教育制度不对头。这些人,在毛泽东时代,
都被当作正面榜样而大加宣传的。所以说,张寿武这么一个文革里长大的小学生,也是 爱跟自己的导师对着来。

       张寿武也曾经说过,虽然改革开放了几十年,但是现在不是教育最好的年代。那么,他到底认为哪一个年代是教育最好的年代呢?他没有接着说,我也不知道。但是他是1962
年出生,也就是经历过毛时代和改开时代了。张寿武也评价过奥数,认为这个很不好。 他也评价过如今教师的待遇太低,还是应该给教师稳定的收入,让做学问的人可以安心
,不用为养家糊口买房申请基金担心。这个,是要回到毛时代那种大锅饭制度吗?他也没有说。

       但是陈景润的确是说过,他认为改开时代这种要科研人员发愁经费的制度的确是不好。 毛时代科研人员不用为这个跑东跑西。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在毛时代生病了,是国家
领导关心,派出卫生部副部长去给你上门看病的。改革开放后,陈景润被车撞了,不敢 去就近的医院,因为担心不报销。



    《自然》杂志报道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有人认为这一研究影响将超过陈景润的“1+2”证明。


这几位数学家都经历过文革的人,

     张益唐是78级,属于文革后第一批上大学的。用文革后的话语体系来描述,都是文革教 育革命的受害者,因为如果没有文革停办了几年大学,张益唐这样的人,或许可能正常
的报考大学,然后出国,然后早一天做出科研成果。但是因为文革,所以就被迫中断了。
也就是说,按照上述逻辑推理,文革后恢复了高考制度,而且邓小平也提出了“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很多教授啊学部委员啊专家啊,地位都很高了,肯定是不会有人骂
你反动学术权威给你戴高帽了嘛。

       只是在改革开放这30年,似乎数学方面的杰出人才,还是78(77)级的更多一些了。像复 旦78级,就出了很多牛教授,比如说哈佛研究生院院长、统计系主任孟晓犁,斯坦福的
李骏,哥伦比亚统计系主任应志良,牛津的陈贵强,杜克的刘建国,UC Davis的柏兆俊 ,普林斯顿的范剑青,耶鲁的何华,说起来,最差的算是李源潮了,只当了国家副主席。

       如果是20年前发这个帖子,也许有人就会急不可待的跳起来说,78级都是文革10年积攒 出来的精华,出的人才多点有什么奇怪啊。是啊。问题是,现在已经改革开放30多年了
,能不能请大家说一说,80年代以来这30年,有没有哪一个学校数学系的人才加起来有 文革后第一届那么密集啊?就随便找10年累加一下好了。

      也就是说,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分析,1982-2012年这30年的数学人才,理应是78/77界的 至少一倍,两倍或者三倍,才能有力地证明文革后教育的确是成果斐然,否则我们也无
法推论出,文革教育模式毁坏一代人才,是不是这样呢?

       再来说张寿武,安徽农村的苦孩子,69年上小学,从小就看了不少小说,哥哥还拿了知 青带来的数学教材给他加餐。也就是说,他其实也是受益于文革教育资源向农村普及,
也就是毛泽东的721指示。
      否则如果搁到今天,他很可能要么是留守儿童,每天要跑十 几里路去上学,甚至可能干脆就去城里打工了,或者是像贵州那几个孩子一样,死在垃 圾箱里都未可知。我这么说夸张吗?也不算夸张啊。我曾经开车路过北京郊区的打工子 弟学校,样子很破旧。站在学校门口,你一点都不会想到仅仅几公里之外就是一个全球 都数得上号的繁华大都市。

      张寿武自己也是很叛逆,喜欢挑战权威。这一点,也是文革里毛泽东教大家的。那时候 ,群众都喜欢向上级反映自己生活很痛苦,很不幸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子,记者满大
街跑着追问你幸福不幸福。那时候不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有一个知青的爹,还是右派, 叫李庆霖,孩子下乡,被当地干部整,吃不饱饭。这个当右派的爹很心疼儿子,就给毛
主席写信诉苦。毛主席就提拔他当了副部级干部,就让他负责上山下乡知青的生活问题 。当然,改革开放后,李庆霖反而被判了无期徒刑。这个算怎么回事呢?还有就是黄帅
,小学生,也是给毛主席写信,反映班主任压迫学生。当然,大家都知道的张铁生,也 是在考试卷子上写公开信,提意见,说现在教育制度不对头。这些人,在毛泽东时代,
都被当作正面榜样而大加宣传的。所以说,张寿武这么一个文革里长大的小学生,也是 爱跟自己的导师对着来。

       张寿武也曾经说过,虽然改革开放了几十年,但是现在不是教育最好的年代。那么,他到底认为哪一个年代是教育最好的年代呢?他没有接着说,我也不知道。但是他是1962
年出生,也就是经历过毛时代和改开时代了。张寿武也评价过奥数,认为这个很不好。 他也评价过如今教师的待遇太低,还是应该给教师稳定的收入,让做学问的人可以安心
,不用为养家糊口买房申请基金担心。这个,是要回到毛时代那种大锅饭制度吗?他也没有说。

       但是陈景润的确是说过,他认为改开时代这种要科研人员发愁经费的制度的确是不好。 毛时代科研人员不用为这个跑东跑西。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在毛时代生病了,是国家
领导关心,派出卫生部副部长去给你上门看病的。改革开放后,陈景润被车撞了,不敢 去就近的医院,因为担心不报销。



77、78级是17年培养出来的。

17年,众所周知,学习的是苏联的教育模式。

不要用笼统的“MZD时代”的说法把当时的一切成就……

77、78级是17年培养出来的。

17年,众所周知,学习的是苏联的教育模式。

不要用笼统的“MZD时代”的说法把当时的一切成就……
李庆霖犯了什么罪?居然被判无期!
毛时代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理工科和文科区别对待。毛时代没有认识到理工科知识分子其实就是以知识为武装的工人阶级!
如果是改造某些文科教育,想必大多数CDer都不会反对。

另外,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的境遇很多时候跟人缘有关,那时候我爹跟工人吃睡都在一起,人缘好的人家都不好意思为难他。
总的来说,工业企业里的知识分子受冲击要小的多,因为他们大多都没啥架子。只是工资略高一点而已
发个文盲率的变化图表 最有说服力。

那个年代最重要的教育就是扫除文盲,现在最重要的是搞好高等教育。

任务是不同的。
我对扫盲有印象,才几岁没上学,那时一直对40多岁的人也上学感到不可思议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楼主的观点不太成立。

毛时代,大学毕业都是国家干部,基本上是各行各业套用行政干部等级工资,不管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收入按部就班相当平均。而且,社会风气还是引导去当科学家、数学家,成名成家!没有陈景润之前,华罗庚这个名字就差不离家喻户晓了,而且各行各业都向华学习“优选法”。后来,杨乐、张广厚也成了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大数学家。有抱负有天份的孩子立志学数学等基础科学。  恢复高考的头几届,报考物理系、中文系都是大热门。

到了八九十年代,收入改革拉开了行业差距。 社会引导下去学那些实学也正常。我高考那年,年纪一位拔尖的女生,其实力能进全省理科考生前20,报考了当时外贸部部属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的确77 78两届出的人才是以后数十年比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