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大学报告:中国在对敌对抗中抢占道德高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03:39
中评社北京5月4日电/环球网编译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4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冲突信号:一个可预见的模式 随着东海钓鱼岛争端不断升级,了解一下中国应对战争的警告信号及其处理危机的方式或许是明智之举。
  美国国防大学中国军事研究中心在4月份发布了一份新报告,回顾了中国发出威胁和报复信号的历史,并提供了未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发出信号时可能出现的情形。该报告名为《中国的忍耐是有限的:中国的威胁和报复信号及其对中美军事对抗的启示》,由保罗.H.B.戈德温和艾利斯.L.米勒共同撰写。报告不仅研究了中国发出信号的情况,还分析了中国的危机决策过程和管理能力。
  “如果中国认为,美国的行为有损其南海利益,从而发出军事对抗威胁迫使美国改变行动路线,那么没有什么会比这更能给中美关系和亚洲安全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美国可能会将这样的威胁视为中国对美国在亚洲的海上军事优势发出的首次挑战。亚洲所有国家大概都将这种潜在的军事对抗视为可能决定该地区未来安全动因的因素,同时也是对美国在该地区的承诺和能力的检验。
  在这种假设的危机中,中国可能会按照以下步骤发出信号:
  首先,将政治、外交行动与军事准备系统地结合,由更高层的官员发出越来越强硬的信号。这些准备工作通常会公开进行,目的是“对对方继续进行被北京视为威胁的行为进行威慑”。
  其次,如有必要,中国会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解释其动用军事力量的正当性。“通常来说,中国会宣称自己的安全和利益遭到了严重威胁,对方若不停止威胁活动,中国就不得不动用军事力量”。
  第三,中国将开始宣称,自己并不偏好以武力应对威胁,但如果对方对中方警告置若罔闻,中方将不得不这样做。中国试图通过这种策略在日渐突出的对抗中抢占道德高地。
  “这种论调能够支持中国自称的崇尚和平的立场,即只有在国家安全或主权受到威胁时才会动用军事力量实施防御”。两位作者指出,中国认为,占领道德高地有助于缓和国际社会对其可能动武所生成的反应,从而降低动武的政治成本。
  最后,中国会强调,不要将它的克制与容忍视为软弱,中国会准备好在必要情况下动用军事力量。http://3g.zhgpl.com/crn-webapp/wap/wapDetail.jsp?coluid=4&kindid=0&pf=1&docid=102525622中评社北京5月4日电/环球网编译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4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冲突信号:一个可预见的模式 随着东海钓鱼岛争端不断升级,了解一下中国应对战争的警告信号及其处理危机的方式或许是明智之举。
  美国国防大学中国军事研究中心在4月份发布了一份新报告,回顾了中国发出威胁和报复信号的历史,并提供了未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发出信号时可能出现的情形。该报告名为《中国的忍耐是有限的:中国的威胁和报复信号及其对中美军事对抗的启示》,由保罗.H.B.戈德温和艾利斯.L.米勒共同撰写。报告不仅研究了中国发出信号的情况,还分析了中国的危机决策过程和管理能力。
  “如果中国认为,美国的行为有损其南海利益,从而发出军事对抗威胁迫使美国改变行动路线,那么没有什么会比这更能给中美关系和亚洲安全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美国可能会将这样的威胁视为中国对美国在亚洲的海上军事优势发出的首次挑战。亚洲所有国家大概都将这种潜在的军事对抗视为可能决定该地区未来安全动因的因素,同时也是对美国在该地区的承诺和能力的检验。
  在这种假设的危机中,中国可能会按照以下步骤发出信号:
  首先,将政治、外交行动与军事准备系统地结合,由更高层的官员发出越来越强硬的信号。这些准备工作通常会公开进行,目的是“对对方继续进行被北京视为威胁的行为进行威慑”。
  其次,如有必要,中国会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解释其动用军事力量的正当性。“通常来说,中国会宣称自己的安全和利益遭到了严重威胁,对方若不停止威胁活动,中国就不得不动用军事力量”。
  第三,中国将开始宣称,自己并不偏好以武力应对威胁,但如果对方对中方警告置若罔闻,中方将不得不这样做。中国试图通过这种策略在日渐突出的对抗中抢占道德高地。
  “这种论调能够支持中国自称的崇尚和平的立场,即只有在国家安全或主权受到威胁时才会动用军事力量实施防御”。两位作者指出,中国认为,占领道德高地有助于缓和国际社会对其可能动武所生成的反应,从而降低动武的政治成本。
  最后,中国会强调,不要将它的克制与容忍视为软弱,中国会准备好在必要情况下动用军事力量。http://3g.zhgpl.com/crn-webapp/wap/wapDetail.jsp?coluid=4&kindid=0&pf=1&docid=102525622
参考“中国的外交黑话大全”。比这个所谓的专家说的靠谱多了。
楼主,这个已经发过了
几千年前中国人就知道"师出有名"了.